Está en la página 1de 6

2007 年 5 月 唐都学刊 May 2007

第 23 卷第 3 期 Tangdu Journal Vol. 23 No. 3

唐代设置六胡州的历史地理考察
穆渭生
( 陕西教育学院 人文环境系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 : 唐代六胡州所在的“河曲”
之地属半农半牧地带 ,既是多民族错居杂处而交融频繁地域 ,又是唐朝的边
疆战略要地 。六胡州的置废变迁 ,就是唐前期关内道北部乃至整个北方边疆军政形势起伏变化历程之缩影 。本文
着重从地理环境 、
畜牧经济 、
人口数量和地缘战略等方面 ,考察六胡州设置前后的历史地理背景 ,力求揭示当时的
北疆军政局势与河曲内外的民族关系状态 。
关键词 : 唐六胡州 ; 河曲 ; 粟特 ; 突厥 ; 军事交通 ; 马匹
中图分类号 : K928. 64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0300 ( 2007) 03 - 0023 - 06

  近几十年来 ,有关唐代六胡州 - 宥州的地理 、 民 斯西部的波状高平原区 , 其整体自然风貌呈草原景


族、 经济 、
文化宗教以及部落迁徙等问题的研究探 观 ,是鄂尔多斯草原的代表 。其中在毛乌素沙地内
[1 ]
讨 ,日益引人关注 。 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 , 有不少湖盆滩地和河谷阶地 , 是农牧业基地 。远在
就六胡州设置前后的历史地理背景问题再作剖析讨 1200 余年前的唐代前期 , 六胡州 - 宥州尚多“土地
论 。由于六胡州早期情况的史载简略零散 , 所以本 良沃之处”,即农牧兼宜之地 。
文多用“逆流溯源”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推论 , 敬祈 学者们对于六胡州治城 — ——在旧宥州地域内有
学界同仁赏正 。 几十座汉 、 唐古城遗址 — —
—的考察研究 ,目前比较确
一、
六胡州的地理位置 定的是 : 宥州旧治 ( 郭下延恩县以原六胡州之匡州
史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 738)“于旧六胡州地 置) 在今鄂托克前旗吉拉苏木西北的“查干巴拉古
置宥州”,其地在“灵州南界”“灵 , 、
夏南境”“盐
, 、
夏 城”; 鲁州在今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硝池子村西窨子
[3 ]
等州界内”,属灵州 ( 今宁夏灵武西南 ) 都督府所辖 。 梁山西面 。 其他治城的确定还有待田野考古和新
杜佑云 : 宥州“前代土地与五原郡 ( 盐州) 同 ,所谓‘六 材料的发现 。
胡州’也 。 ”[ 2 ] (卷173《州郡三・宁朔郡宥州》) 据史载之道里推 二、
六胡州居民人口蠡测
定 : 宥州故地处在灵 、 盐、夏 3 州交界地带 ,其幅员东 六胡州 ( 鲁 、 丽、含、塞、 依、
契州) 的居民 ,是贞观
起夏州 ( 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 北面的契吴山 , 西界 初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降附人口中的粟特人 ( 昭武
西山 ( 今内蒙古鄂托克旗 、 鄂托克前旗中部的南北山 九姓胡) 。当时 ,唐朝在河曲之内以东突厥降户设置
梁) ,南括盐州 ( 今陕西定边 ) 北部 , 北止今都思兔河 的羁縻府州中 ,就有粟特部酋康苏密为北安州都督 、
北侧分水岭 。从六胡州 - 宥州的变迁历程考察 , 天 史善应为北抚州都督 。唐初安置东突厥降众的基本
宝年间宥州曾寄理经略军城 ( 今鄂托克旗东北“水泉 方针是“全其部落 ,顺其土俗 ,以实空虚之地 ,使为中
[ 4 ] (卷73《安北都护府》
)
古城” ) ,其地域范围要比初置六胡州时向北延伸 。 国 蔽。 降至玄宗开元九年 ( 721 ) ,
揆诸今日地理 , 唐代宥州大体相当内蒙古鄂托 六胡州地区发生了“康待宾之乱”, 其首领为康 、 安、
克旗和鄂托克前旗的东半部 、 乌审旗西缘 ,宁夏盐池 何、石等姓粟特人 。说明六胡州的居民构成至此时
县明长城以北的区域 。即大部分处在内蒙古鄂尔多 仍以 昭 武 九 姓 胡 人 为 主 体 。直 到 肃 宗 至 德 元 年

收稿日期 :2006 - 12 - 30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06XZS007)
作者简介 : 穆渭生 ( 1954 - ) ,男 ,陕西大荔人 ,陕西教育学院人文环境系副教授 ,历史学博士 。

・2 3 ・
( 756) 秋天 ,安史叛将阿史那从礼率众自长安城逃归 时六胡州居民人口大约在 3 - 3. 5 万人左右 。③
河曲 ,说诱九姓府 、 六胡州诸胡数万众 , 聚于经略军 ( 三) 开元二十六年 ( 738) 二月 ,敕令河曲六州胡
之北 ,将寇朔方 ( 即灵州 。当时肃宗在此地) ,旋被朔 人坐康待宾散隶诸州者 , 听还故土 , 于盐 、 夏等州界
[ 5 ] (卷218 ,P6997 - 6998)
方节度使郭子仪发兵讨平 。 说明粟 内置宥州以处之 。唐史存有开天时的两组宥州户口
特人的部落组织形式至此依然存在 , 否则怎能一呼 数字 :11《通典・ 州郡三》载宁朔郡 ( 宥州) 户 7590 ,口
同反 ,众至数万人呢 ? 34320 ;21 两《唐 书 ・地 理 一 》载 宥 州 户 7083 , 口
唐朝于调露元年 ( 679 ) 设置六胡州时 , 特别“以 32652 。④
唐人为刺史”,是其由羁縻州升为正州的标志 。如此 案 : 唐朝前期实行计口授田和按丁征税 ,统计时
就应有治所 ( 见前述) 并驻有军队镇防 , 还应有户口 户、 口并重 。设置宥州时 , 上距康待宾之乱已经 16
统计 ,以为征调赋役之据 。①但现存史籍中无其初始 年 ,是唐朝以“宽宥” 为名的有组织移民事件 ,其敕令
资料 ,下文只能利用旁证来作推测 。 中明确指示要“兼量户口多少置县”“各令据簿籍勘 ,
( 一) 贞观十五年 ( 641 ) , 突厥降酋阿史那思摩 会”。其人口包括“先所隶州亦放归”者 “ ; 如闻已有
( 赐姓李) 奉诏率诸部落从河南夏 、 胜州迁返黄河以 逃 在 关 内 诸 州 , 及 先 招 携 在 灵 、庆 州 界
[ 9 ] (卷128《遣牛仙客往关内诸州安辑六州胡敕》 )
北时 , 有部众 10 万余 , 胜兵 4 万 , 建牙于故定襄城 者”。 若 谓 在 这 16
(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两年后因漠北薛延陀汗 年间 ,原六胡州粟特人因为遭受强制管理 ,失其本业
国不断南下抄掠 ,再加李思摩不善抚众 ,突厥部落又 ( 畜牧) 而不安其所迁之居 ,人口增加不多的话 ,则设
纷纷南渡 ,仍处于夏 、 胜州之间 。在唐朝遣返突厥诸 置宥州时的人口与康待宾之乱平定后被强迁时的人
部的诏书中明确指令 “ : 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 , 并 口 ,不会相差太悬殊 。再将开天时的宥州统计人口 ,
[ 6 ] (卷964《外臣部・ 封册二》 )
令渡河 ,还其旧部 。 ” 说明粟特胡 与康待宾之乱中被杀的“叛胡”人数相加 , 恰好也在
人部落亦随李思摩北返 , 后又复南渡 。虽然其人口 5 万人左右 。而如此的巧合 ,还能再作何解释呢 ?
数量难以估测 ,但无疑是包括在上述总数之中的 。 三、
六胡州与河曲的畜牧业
(二) 开元九年康待宾叛乱时 “ , 诱诸胡同反”, 唐代在河曲之内所设正州 ( 郡 ) 县的地理位置
“有众七万”。唐军在镇压叛乱中 “ , 杀叛胡万五千 ( 即农耕人口的空间分布 ) , 大体处在四边的河谷平

人”; [ 7 ] (卷97《张说传》) 次年平定康待宾余党康愿子 原地带 — ——后套平原的丰州 ,滨河平原的胜州 ,窟野
后 ,唐朝强制迁徙“河曲六州残胡五万余口配许 、 汝、 河谷地的麟州 , 西套平原的灵州 , 无定河谷地的夏 、
[ 10 ] (第五册 ,P40 - 41)
唐 、邓 、仙 、豫 等 州 , 始 空 河 南 朔 方 千 里 之 银、 绥 3 州。 高原上的风沙 草 地 和
地。 ”[ 7 ] (卷8《玄宗纪》) 案 : 将这场动乱中被杀的叛胡人 中、 西部的干燥剥蚀地区 ,主要是适合发展畜牧业经
数 ,加上事后被强迁的“六州残胡” 人数 ,再估计上逃 济的区域 ,六胡州就在其中 。
散的人数 ,与起事时的“有众七万”基本相符 。这其 有关河曲畜牧业的史载如 《新唐书・ : 地理一》 记
中属于六胡州的居民占多少 ? 史载这场动乱的直接 载宥州 、 夏州的土贡为毡 ; 灵州的土贡有毡 、 野马皮
原 因 , 是 由 于 六 胡 州 粟 特 居 民“苦 于 赋 和鹿皮等 。贞观十五年 641 突厥诸部奉诏从河南 ( )
役”, [ 7 ] (卷93《王 传》) 则起义群众无疑是以粟特人为主 迁返河北时 ,共有马 9 万匹 。 [ 11 ] (卷215上《突厥传》)
长安二
体即占到大多数 。若以占到 70 - 80 %计算 ,则当时 年 ( 702 ) 正月 , 后突厥侵扰盐 、 夏等州 “ , 掠羊马十
六胡州的居民人数大约为 5 - 5. 5 万人左右 。再按 万”。开元二年 ( 714) 秋 ,太常少卿姜晦奏请以“空名
贞观十三年 ( 639) 至天宝十四载 ( 755) 的 116 年间人 告身” 于六胡州市马 ,率 30 匹酬一游击将军 ( 武散官
口年均增长率 12. 0 ‰推算 , [ 8 ] ( P38) 则调露元年 ( 679) 从五品下阶) ,当时厩中马缺 , 遂命赍 300 道告身前

① 《唐六典》 卷 3“户部郎中员外郎” 条“ : 凡诸国蕃胡内附者 ,亦定为九等 ,四等以上为上户 ,七等以上为次户 ,八等以下


为下户 ; 上户丁税银钱十文 ,次户五文 ,下户免之 。附贯经二年已上者 , 上户丁输羊二口 , 次户一口 , 下户三户共一口 ( 无羊之
处 ,准白羊估折纳轻货 。若有征行 ,令自备鞍马 ,过三十日已上者 ,免当年输羊 。凡内附后所生子 ,即同百姓 ,不得为蕃户也) ”。
② 《册府元龟》 卷 986《外臣部・征讨五》记载 : 兵部尚书王 率诸军“杀三万五千骑”。显然有所夸大 。又 , 开元十年
( 722) 九月 ,张说平定并生擒康待宾余党康愿子 ,俘其部众 3000 余人 。
③ 参周伟洲 《唐代六胡州与康待宾之乱》《民族研究》 , 1988 年第 3 期 。又 , 艾冲《论唐代前期“河曲”地域各民族人口的
数量与分布》( 载《民族研究》2003 年第 2 期 ) 《 、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 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3 期) 两文中估计开元九年 ( 721) 六胡州人口数为“十万余口”。
④ 案《通典・ 州郡典》 中称郡不称州 , 则其户口数当是天宝时期的 《 ; 旧唐书・地理志》中记天宝户口是以“天宝十一载
( 752) 地理” 为据 《新唐书・
; 地理志》中叙户口以天宝为正 ; 其京兆府下云是“天宝元年” 的户口数 。
・24 ・
[ 6 ] (卷621《卿监部・监牧》
)
往市马 。 有学者指出六胡州粟特 后唐朝为了强化对河曲局势的控制而采取的紧急措
人的土地利用方式 ,属于驻牧型畜牧经济 。 [ 12 ]
施 。换言之 ,这是“亡羊补牢”之举 。然则设置六胡
不仅六胡州产马 ,河曲在唐前期 ( 以安史之乱为 州的具体月份 ,就很有可能是在十月里 。
时界) 就曾是“马政”基地之一 。唐前期“马政”重心 在漠南突厥大暴动之后 , 唐朝尚能紧急设置六
是在陇右道 ,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 太宗贞观至高 胡州 ,说明河曲之内的粟特部落并未卷入其中 ,而突
宗麟德间为兴盛期 ( 627 - 665 ) , 高宗乾封至睿宗景 厥大暴动之后即“扇诱奚 、 契丹侵掠营州 ( 今辽宁朝
[ 5 ] (卷202 ,P6392)
云间为暂衰期 ( 666 - 711 ) , 玄宗朝为复兴期 ( 712 - 阳) 。 ” 粟特部落缘何未卷入大暴动 ? 下
755) 。[ 13 ] ( P90 - 96)
在兴盛期的近 40 年间 ,监牧马匹由 文试从六胡州所处的地理空间位置进行分析 。
最初的几千匹猛增到 70. 6 万匹之多 , 牧场地跨原 、 首先 ,六胡州地处河曲的灵 、 夏州南境 , 属灵州
秦、 兰、 渭 4 州 ,幅员千里 ,犹为隘狭 ,更析 8 监 ,布于 都督府管辖 。而突厥大暴动之后侵扰所及和唐军平
河曲丰旷之野 , 乃能容之 。 [ 14 ] (卷226张说《陇右监牧颂德碑》 ) 叛战事波及地区 ,截至永隆元年 ( 680) 都是在黄河以
《新唐书・ 兵志》载 “ : 其 ( 麟德) 后益置八监于盐州”; 北的阴山内外 ( 如黑山 、 黑沙 、 狼山等地点 ) , 河东道
“盐州使八 ,统白马等坊”。 北部的云 ( 今山西大同) 、 朔 ( 今山西朔县 ) 、
代州 ( 今
案“ : 河曲丰旷之野” 并不限于盐州 ,则监牧应大 山西代县) 以及河北道的定 ( 今河北定县 ) 、 幽 ( 今北
中部 。 京西南 、
) 营州等地 。等到永隆二年 ( 681 , 十月改元
致分布在灵州南部 , 盐州西 、 北部和夏州西 、
开耀 正月 ,突厥南下进寇关内道中部的原 ( 今宁夏
)
揆诸今地 ,大体是在宁夏灵 、 盐台地 ,蒙 、 陕境内的毛
固原) 、 庆 ( 今甘肃庆阳) 等州时 ,六胡州早已设置 。
乌素沙地西部和内蒙古伊克昭盟西部波状高平原
其次 ,从漠南突厥大暴动后并未先行南下河曲 ,
区 。其中包括了六胡州地区 。
粟特部落亦未起而响应来看 ,他们未受直接“扇诱”。
唐前期河曲地域的监牧分布情况 ,今所知者有 :
假设粟特部落曾经受到“扇诱”, 起而北上响应突厥
盐州监牧使辖有白马等 8 坊 ( 监) ; 在“宁朔郡 ( 宥州)
暴动 ,就须越渡黄河这道天然封锁线 ,而其时正当初
西南一百三十里有朔方监”, [ 2 ] (卷173《州郡三・宁朔郡宥州》)
冬十月天气 ,黄河尚未“冰合”( 封冻 ) , ③ 交通不便 。
应属盐州监牧使所辖 ; 夏州群牧使所辖不详 ,仅知有
① 上述永隆二年正月里突厥南侵原 、 庆州之时 , 正在
统万 监 ; [ 15 ] (第二辑《大周故新城郡樊太君墓志铭》) 东 宫 监 牧
“冰合” 期间 , 天堑变通途 , 故能长驱南下 。再者 , 在
使 ( 寄理原州城) 所辖有一“兰池监”— ——监牧基本是
[ 16 ] ②
六胡州的东 、 西两面 300 里内 ,有夏州和灵州两都督
“因地为之名”, 此监名或与兰池州有关 。 在原
府 ,正北面又有丰州都督府 , 皆驻有军队镇防 , 一旦
州 ( 今宁夏固原) 之北还有一“长泽监”, 具体位置与
[ 5 ] (卷225 ,P7247)
有警 ,便能快速出击弹压 。④ 而当时的情势正是突
所属不详 。
厥大暴动发生后 ,唐朝很快就出动大军讨击 。
四、 设置六胡州的时空局势 再次 ,从粟特居民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 。自从
设置六胡州的时间 ,史有明文 ,是唐高宗调露元 贞观初年降附到突厥大暴动之前 , 他们在河曲已经
年 ( 679 ) , [ 11 ] (卷37《地理一》) 但未载明具体月份 。是年 居住了 50 年之久 ,历经两三代人 。特别是从高宗永
十月 ,单于大都护府 (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 管内 徽以后北疆无戎马大警垂 30 年 ,他们过着比较安定
突厥降户阿史德温傅 、 奉职二部相率反叛 ,拥立阿史 的驻牧生活 ,人口增加 ,畜牧蕃息 。倘若接受“扇诱”
那泥熟匐为可汗 ; 突厥降户 24 州首领并起响应 , 众 或自发响应暴动 , 不仅会陷入居无定所的动荡颠沛
至数十万 。大暴动迅速蔓延于关内 、 河东 、 河北 3 道 之中 ,而且人人都有身家性命之虞 。史载粟特胡人
北部 , 炽盛一时 , 京师震动 。唐朝出动的平叛大军 , 贪 冒 善 贾, 性 多 翻 覆, 重 财 贿 而 轻 仁
最多时达 30 万众 , 到永隆元年 ( 680 ) 闰七月才告暂 义 , [ 7 ] (卷194上《突厥传》) 即便受到“扇诱”,肯定先要观望
时平息 。由此可见 ,设置六胡州 ,是突厥大暴动发生 局势 ,权衡利害 ,决不会贸然举动 。

① 《大周故新城郡樊太君墓志铭》 序云 “
: 祖 ( 樊) 韬 ,唐夏州统万监 。
”案 : 樊氏卒于天授二年 ( 691 ) ,享年 67 ,据之推算 ,其
生于武德八年 ( 625) ,则其祖樊韬任统万监的时间 ,当在“马政” 的兴盛期 。
② 《史道德墓志》 称其起家即任东宫官职 ,后于龙朔三年 ( 663) 任兰池监 ; 总章二年 ( 669) 任玉亭监 ( 位置不详 ) ,卒于仪凤
三年 ( 678) 。
③ 《通典・ 兵典六・ 示强》: 西魏时 “每岁河冰合后
, ,突厥即来寇掠”。又 ,延载元年 ( 694) 正月 、
长安二年 ( 702 ) 正月 ,突厥
侵寇灵 、 夏等州 ,皆在“冰合” 期间 。
④ 案据 《唐六典》 卷 30《都督府》等记载 : 唐初即在边防襟要之地设置都督府 ,具有军事区划性质 ; 都督职掌“所管都督诸
州城隍 、 兵马 、 甲仗 、
食粮镇戍等”。都督府内“别置经略使”,负责管理辖内的羁縻府州 。
・2 5 ・
史载唐朝紧急设置六胡州时 ,特别“以唐人为刺 故而不惜牺牲 ,前赴后继地拥护任何一位可汗的后
史”,这标志着六胡州由羁縻州进为正州 。而这种置 裔进行复国活动 。而漠南突厥大暴动时就拥立阿史
废升降是唐朝因缘局势演变而采取的灵活措置 , 已 那泥熟匐为可汗 ; 泥熟匐失败后 ,突厥余众又复迎立
有先例 。① 其“以唐人为刺史”者 , 或为汉人 , 如张仁 颉利从兄之子阿史那伏念为可汗 ,以号令诸部 ,但又
楚 于“圣 历 元 年 ( 698 ) 改 授 朝 议 大 夫 依 州 刺 遭败亡 。永淳元年 ( 682 ) , 阿史那骨笃禄 、 阿史德元
史”; [ 17 ] 《张仁楚墓志》
( )
或为入唐任官之“蕃将”, 如曾任 珍等招集亡散 ,又复起事 , 骨笃禄自立为可汗 , 后竟
鲁州刺史的安思恭 。② 至返归漠北 ,建牙复国 ,史称后突厥 ( 682 - 745) 。
五、
设置六胡州的地缘军政意义 恩格斯曾经指出 “: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
自贞观初年击灭雄踞阴山内外的东突厥汗国 的 ,全是具有意识的 、 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 、 追
起 ,唐太宗威临四夷的“天可汗”声势开始形成 。至 求某种目的的人 ;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
二十年 ( 646) 又破灭取代东突厥而称强漠北的薛延 的意图 ,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 ”[ 20 ] ( P243) 但是 , 唐朝中
陀汗国 ,铁勒诸部相继降附 ,北逾瀚海 ,尽入提封 ,李 央对突厥贵族这种日趋强烈的复国渴望及其严重后
唐王朝独步东亚大陆的帝国霸权基本确立 。然而 , 果 ,显然是缺乏充分认识的 。所以 “未雨绸缪” , 的防
高宗调露元年的突厥大暴动如同惊雷狂飙 , 不仅揭 范措施也就不够到位 。及至突厥大暴动发生 , 只能
开了突厥降户叛唐复兴的斗争序幕 ,而且终结了“自 是在紧急调兵镇压的同时“亡羊补牢”, 设置六胡州
永徽 已 后 , 殆 三 十 年 , 北 鄙 无 事”的 相 对 安 定 局 以控制事态扩大到河南 。
面 , [ 7 ] (卷194上《突厥传》) 致使唐朝在大漠南北建立的羁 从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角度观察 , 设置六胡州
縻统治秩序陷于瘫痪崩解 ,北疆军政局势全面恶化 。 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
李唐帝国边疆军事形势的恶化 , 肇开于西南雪 ( 一) 控制河曲内部的羁縻府州
域高原上吐蕃王国的崛兴与扩张 — ——东侵陇右和剑 绥远必先安近 。当调露元年 ( 679) 之时 ,在河曲
南 ,北争西域控制权 。尤其是唐高宗咸亨元年 ( 670) 之内不仅有贞观以来降附的粟特和突厥等羁縻府
薛仁贵等将以 10 万大军惨败大非川 ( 今青海共和西 州 ,还有遭受吐蕃侵攻被迫从陇右道东迁而来的吐
[ 5 ] (卷201 ,P6364)
南) 、 仪凤三年 ( 678 ) 李敬玄等将以 18 谷浑和党项部落 。如高宗咸亨三年 ( 672 ) 时就在灵
万大军惨败青海 , [ 5 ] (卷202 ,P6385) 遂使唐太宗击灭东突 州南部设安乐州 ( 今宁夏吴忠市东山水河流域 ) , 安
[ 11 ] (卷37《地理一》)
厥以来震慑四夷的军国声威 — ——维系边疆地区羁縻 置吐谷浑王族诺曷钵部 。 仪凤至永隆
统治的“无形资产”— ——黯然失色 。而唐军在陇右道 元年 ( 676 - 680 ) , 是党项部落向东迁徙的高潮期 。
的两次惨败亦即吐蕃王国的重大胜利 , 可谓突厥贵 如此前侨置庆州的静边州都督府 ( 以党项拓跋氏 18
族反唐复国的“榜样”。于是 , 漠南突厥大暴动继踵 部落为主) ,在此期间又向东迁徙到银州 ( 今陕西横
于唐军青海惨败的次年 ,绝非偶然 。 山县党岔乡) 境内无定河之南 ; 此外还有一些党项部
[ 18 ] (卷9 ,P274) [ 7 ] (卷198《党项传》)
史称突厥强则寇扰 ,弱则降服 。 此谓 落散处于灵 、 夏州境内 。 如果河曲之
游牧政权在强盛之后向外扩张 , 羁縻部落于坐大之 内的这些羁縻部落群起响应河外的突厥大暴动 , 其
[ 19 ] ( P289 - 292)
后走向叛离 , 乃是一种地缘政治趋势 。 危害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 ,控制动乱事态蔓延 ,
而调露元年突厥降户大暴动的深刻原因 , 就是从其 稳定河曲之内局势的当务之急 , 就是镇抚好居住此
国灭降附以来 ,唐朝干涉其部落自治 ,尤其是役使其 地已达 50 余年之久的粟特部落 。如此 ,便能有效地
东征西讨 , 突厥贵族深感亡国无君 ( 可汗 ) 之苦 , ③ 防止党项等部落起而效尤 。

①如关内道丰州和剑南道维州 ,就曾在羁縻州与正州之间有过反复升降 。据两《唐书・ 地理一》《


、新唐书・ 地理六》。
② 唐代蕃将可分为“入朝” 和“在蕃” 两类 。
“入唐蕃将” 指那些基本脱离本部落而在朝廷或地方任职 ,直接听命于朝廷调
遣者 。参马驰《唐代蕃将》 第一章 ,三秦出版社 1990 年版 。又 ,据《全唐文》卷 435 李至远《唐维州刺史安侯神道碑》, 安侯 ( 附
国) 葬于永隆二年 ( 681) 二月 ; 当时 ,其次子安思恭已任六胡州之鲁州刺史 。安思恭是这个入唐蕃将家族的第三代人 ,早已成为
“形夷华心” 的李唐臣民 。
③ 在突厥文 《阙特勤碑》 和《毗伽可汗碑》 中有云 : 我们的国家灭亡之后 ,原来的老爷变成了汉人的奴仆 ,原来的贵妇变成
了汉人的婢女 。突厥贵族臣事大唐天子五十余年 ,为其东征西讨 ,东至高丽 ,西至铁门 。突厥普通民众皆言 ,我们曾是独立的
国家 ,如今我们的国家何在 ? 我们在为谁而征战 ? 我们曾是拥有自己可汗的民族 ,如今我们的可汗何在 ? 我们在为哪个可汗
效劳 ? 我们有此觉悟 ,遂起而与大唐天子为敌 ,但由于未能很好地组织起来 ,又再度失败 。唐人不念我们过去的功劳 ,却要杀
死灭绝我们 。幸而有突厥的天地神明保佑 ,才使我们民族未被毁灭 。据马长寿《突厥人和突厥汗国》第 48 、 67 页 ,上海人民出
版社 1961 年版 ; 芮传明《古突厥碑铭研究》 附录“古突厥碑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
・26 ・
再者 ,在唐朝边疆都护府 、 都督府直接统领控制 山方向 。但在贺兰山的西面和北端 ,皆为沙漠 ( 今腾
下的羁縻部落 ,既有“为国 ( 唐) 守境 ,防捍外蕃” 的政 格里沙漠与乌兰布和沙漠 ) , 无州县之设 , 很不便于
治 职 责 , 又 有“自 备 鞍 马 , 奉 调 出 征 ”的 军 事 义 通行 。中为夏丰道 : 由夏州北至丰州 ( 今内蒙古五原
[ 21 ] ( P56 - 59)
务。 所以 ,在六胡州因缘突厥大暴动而由 西南) ,再北渡河出高阙塞通往阴山以外 。此道基本
羁縻州进为正州并“以唐人为刺史”之后 , 这种军政 位于河曲中部 ,南北直捷 , 回旋空间广阔 , 军事战略
职能无疑会更趋强化的 。 价值尤为突出 。而六胡州就在此道西傍 , 若从丰州
( 二) 控制地缘战略通道 南下灵 、 夏、
盐、 原州 ,则必经过六胡州境地 。①
庆、
从军事地理角度观察 , 今鄂尔多斯高原的地貌 从漠南突厥大暴动到唐中宗景龙二年 ( 708 ) 筑
为荒山 、 丘陵 、 沙地 、 河沟 、 湖泊和耕地相间分布 , 而 置黄河北岸三受降城之前 ,唐军与后突厥阻河而守 。
大部分属于风沙草地 。其自然地形为中 、 西部高隆 在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 ,突厥每将入寇 ,必先诣祠祈
而四周降低 ,呈波状起伏 , 曼衍和缓 , 交通道路受地 祷 ,牧马料兵而后渡河 。所以 ,中受降城即筑于拂云
[ 23 ] (卷4“天德军”)
理条件制约的程度较低 , 在古代尤为便于集团骑兵 堆神祠 ,以绝突厥南寇之路 。 在唐军阻
驰逐奔冲 ,因而在军事上不易控御 。但是 ,河曲外有 河而守期间 ,河南岸的丰 、 胜二州控河扼寇 , 东西呼
山地屏障 ,内有长河襟带 ,可谓拒防天成 — ——高山巨 应 ,实为襟带 。而其南面六胡州地区的局势稳定与
川阻限交通 ,涉水必由津渡 , 逾岭必走谷径 , 正可恃 否 ,真有“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影响 。②
为军事防御凭借 。 ( 三) 保护战略物资 ———官私牧马
自秦汉以降 , 漠北游牧民族南下阴山进入河套 在 古 代 社 会 , 马 乃“甲 兵 之 本 , 国 之 大
的主要纵谷 ( 隘口 ) 通道 , 自西徂东有狼山西段鸡鹿 用。 ”[ 24 ] (卷54《马援传》) 马匹首先用于装备车兵 ( 马拉战
塞 ( 今内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山口 ) 、 狼山中段高 车) “
、马军”( 骑兵) , 其次用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
阙塞 ( 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南石兰计山口 ) 、 五原 府的邮驿 ,再次用于交通运输等方面 。 《新唐书・兵
阳塞 ( 唐代称呼延谷 。今内蒙古包头西北昆都仑 志》 云“ : 马者 ,兵之用也 ; 监牧 , 所以蕃马也 , 其制起
河谷) 、 大青山白道谷 (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蜈 于近世 。 ” 历代监牧的主要任务就是繁育 、 驯教马匹 ,
蚣坝) 。 为军队和各级官府提供优良的马匹 。综观李唐王朝
秦汉隋唐诸朝建都关中 ,北向抵御匈奴 、 突厥等 历史 ,其朝廷军力强弱升降乃至国运隆替 , 都与“马
游牧汗国的军防阵线 以城镇和长城为防御工程 ) , ( 政” 事业的兴衰密切相关 。
第一 道 是 依 托 阴 山 和 黄 河 , 第 二 道 是 依 托 白 于 在世界历史上 “骑兵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是各国
,
[ 22 ] ( P388 - 394)
山。 而河曲地当这两道防线之间 , 既是 军队中的主要兵种 , ……任何军队如果没有一支能
阴山防线的纵深后援 ,又是白于山防线的缓冲前沿 。 骑善战的骑兵 ,就不能指望作战胜利 。 ”[ 25 ] 唐朝前期
“河曲之地 , 密迩京畿 。 ”[ 6 ] (卷992《外臣部・备御五》) 其南缘 破灭突厥汗国 、 开疆拓土的辉煌业绩 ,再上溯西汉武
白于山到关中的直线距离约 300 公里 , 在唐代有两 帝时抗击匈奴侵寇的威烈武功 , 皆可谓世界历史中
条官驿大道 : 东为延州 ( 今陕西延安 ) 道 , 南通长安 , 农耕王朝“以骑制骑” 的伟大胜利 。吐蕃大将尚结赞
西北至夏州 ; [ 23 ] (卷3“延州”) 西为庆州道 , 东南通长安 , 曾言 “ : 胡以马为命”。 [ 5 ] (卷232 ,P7488)
当骑马民族与农
[ 23 ] (卷3“庆州” )
东北 至 盐 州 。 在白于山北面的河曲之 耕民族和平交往时 , 用来市易的主要物资就是马匹
内 ,有三条纵向道路 。东为银胜道 : 由银州向南经绥 牛羊 ; 而相互交恶兵争时 ,他们抢夺的也是牲畜和牧
州 ( 今陕西绥德) 可通延州 ; 向东北至胜州 ( 今内蒙古 地 。② 与此同理 ,对于中原农耕王朝来说 ,马匹和牧
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 ) , 其东有榆林关 ( 津 ) , 渡河 场既属战略资源 ,无疑也就势在必保必争了 。
可通河套 、 阴山方向的白道谷 。但此道东濒黄河 ,回 前文已述 ,六胡州所在的“河曲丰旷之野”,曾是
旋空间受限 ,又易遭受河东方面的侧翼攻击 。西为 唐前期的监牧基地之一 。所以 ,设置六胡州并“以唐
灵州道 : 由灵州向南可通庆州和原州 ; 在灵州附近西 人为刺史”,按照正州的行政模式对粟特居民进行直
渡黄河后 ,向西南可通往陇右道 , 向北通往河套 、 阴 接管理的同时 ,对其畜牧生业的控制也就寄寓其中

①从开元九年的“康待宾之乱” 来看 ,唐朝在残酷镇压后又强迁六州残胡 5 万余口于许 、 汝、 唐、 邓、仙、豫等州 ,正显示出


六胡州地区政治安定的重要性 。又 ,据《新唐书》 卷 210《田承嗣传》附田缙传云 “ : 开元中 ,置宥州 ,扼寇路 。 ”
② 据两《唐书・突厥传》: 阿史那伏念失败后 ,骨笃禄纠集亡散 5000 余众 ,入总材山 ,又抄略九姓羊马 ,渐至强盛 ,乃自立
为可汗 。其后于开耀元年 ( 681) 正月 、
延载元年 ( 694) 正月 、
久视元年 ( 700 ) 十二月 、长安二年 ( 702 ) 正月 、
神龙二年 ( 706 ) 十二
月 ,屡次侵寇灵 、盐、
夏、庆、原、 会州及陇右道 ,在杀掠民吏的同时 ,大肆盗掠官牧马匹 ,动辄数千上万匹 。
・2 7 ・
了 。而河曲的政治稳定无疑有利于盐 、 夏监牧的安 [ 9 ] 宋敏求 . 唐大诏令集 [ M ]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59.
全生产 。六胡州进为正州 , 粟特居民成为地方州府 [ 10 ] 谭其骧 ,等 . 中国历史地图集 [ M ] . 北京 : 地图出版社 ,
1982.
直辖的“编户齐民”, 就要承担赋役征调 。唐代边地
[ 11 ] 欧阳修 ,宋祁 . 新唐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羁縻府州对中央朝廷的“职贡” 义务之一 ,就是以“和
[ 21 ] ( P51 - 55) [12 ] 艾冲 . 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
市” 方式提供马匹 。 如前述开元二年姜晦
系 [J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 ( 3) .
就以“空名告身” 前往六胡州市马 。 [13 ] 马俊民 , 王世平 . 唐代马政 [ M ] .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
不过 ,在设置六胡州的初期阶段 ,这些紧急行政 1995.
措置的预期绩效之实现 , 首先需要唐军抗御突厥侵 [ 14 ] 董浩 ,等 . 全唐文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寇的胜利来保障 。但当时的局势发展却是很不乐观 [15 ] 吴钢 , 等 . 全唐文补遗 ( 第二辑 ) [ M ] . 西安 : 三秦出版
的 ,尤其是河曲监牧马匹的损失甚为惨重 。这是因 社 ,1995.
为 ,漠南突厥叛离复国所引致的唐朝北疆局势全面 [16 ] 宁夏固原博物馆 . 宁夏固原唐史道德墓清理简报 [J ] .

恶化之后果是严重而深刻的 — ——自唐初以来对付边 文物 ,1985 ( 11) .


[ 17 ] 周绍良 ,赵超 . 唐代墓志汇编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
疆战事的临时性野战“行军”向长住边军的转变 、 府
社 ,1992.
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 、 边疆大都督府和大都护府防
[ 18 ] 吴兢 . 贞观政要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御体制向节度使司 ( 大军区 ) 体制转变的最初因素 ,
[19 ] 王小甫 .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 M ] . 北京 : 北京大学
[ 26 ] ( P106 - 119)
就是从这里开始发生的 。 但此乃牵涉广 出版社 ,1992.
泛之课题 ,非本文所能详之 ,兹不深论 。 [20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四卷 [ M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 参考文献 ] 1972.
[1 ] 李丹婕 . 唐代六胡州研究述评 [J ]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 21 ] 刘统 . 唐代羁縻府州研究 [ M ] . 西安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哲社版 ,2004 ( 4) . 1998.
[ 2 ] 杜佑 . 通典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8. [ 22 ] 史念海 . 中国历史地理纲要 : 下册 [ M ] . 太原 : 山西人民
[ 3 ] 王乃昂 ,等 . 六胡州古城址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J ] . 中 出版社 ,1992.
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 ( 3) . [ 23 ] 李吉甫 . 元和郡县图志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3.
[ 4 ] 王溥 . 唐会要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 24 ] 范晔 . 后汉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5.
[ 5 ] 司马光 ,等 . 资治通鉴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7. [25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14 卷 [ M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 6 ] 王钦若 ,等 . 册府元龟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9. 1964.
[7 ] 刘 ,等 . 旧唐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26 ] 李鸿宾 . 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关系 —
——以北方区域为
[ 8 ] 费省 . 唐代人口地理 [ M ] . 西安 :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6. 线索 [ M ] . 北京 : 民族出版社 ,2003.
[ 责任编辑  陈正奇 ]

A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of L i u houz hou in Tang Dynasty
MU Wei2sheng
( Dept . of Hu m an Envi ron ment , S haan x i I nstit ute of Ed ucation , Xi ’an 710061 , S haan x i , Chi na )

Abstract : Liuhuzhou was located in Hequ area , a half - agricult ural and half - animal husbandry geograp hical re2
gion and a key f rontier fort where inhabited people of various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f requent contact s in t he
Tang Dynasty. Establishing and abolishing L i uhuz hou indicate t he changeabl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it uation of
t he boundary or even t he nort hern area of t he count ry in t he Tang Dynasty. A historical and geograp hical inves2
tigation into L i uhuz hou f rom t he perspectives of it s geograp hical environment ,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 pop2
ulation as well as geopolitics brings to light t 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it uation in t he nort hern f rontiers and t he
relationship among nationalities in Hequ area in t he Tang Dynasty.
Key Words : L i uhuz hou ; Hequ ; S ute ; T uj ue ; military t raffic ; horse

・28 ・

También podría gusta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