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á en la página 1de 9

2000 年第 6 期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6 , 2000
第 37 卷 J OU RNAL OF PEKIN G UN IV ERSIT Y General No. 202
( 总 202 期)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37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在宋元
时代的发展与传播
肖东发
( 北京大学 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摘  要 :  活字印刷术是“现代文明之母”,它的发明者是中国宋代的毕  ,与之同时代的科学
家沈括在这项发明的记录和传播方面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早在宋元时期 ,我们的先人就利用泥 、
木、
铜、锡等对活字印刷进行了多方探索和实验 。文章运用了大量文献论证我国宋代已出现金属
活字 。近年来西夏和回鹘活字印刷品及活字实物的发现 ,不仅将木活字产生时间提前到宋代 , 扩
大了中国早期活字印刷术使用的范围 ,而且还理清了活字印刷术西传的路线和时间 。朝鲜金属活
字的发展是在进入李朝以后 ,相当于我国明代初年 。
关键词 : 活字印刷 ; 金属活字 ; 中国古代印刷史
中图分类号 : G256.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919 ( 2000) 0620096209

古代印刷术可分为雕版印刷 、
活字印刷和套版印刷 ,这三种技术都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 。
雕版印刷术比起以前的手写传抄手段不知要节省多少人力和时间 ,对于书籍的生产和知识的
传播来说 ,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革命 。但是 ,雕版印书必须一页一版 ,如果刻一部大书 ,要花费很
多时间和木材 ,不仅费用浩大 ,而且储存版片要占用很多空间 ,管理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 。而
在雕版的基础上发明的活字排版印刷术则可以解决这些矛盾 ,进一步提高印书效率 。
活字印刷术就是预先制成单个活字 ,然后按照付印的稿件 ,检出所需要的字 ,排成一版而
施行印刷的方法 。采用活字印刷 , 一书印完之后 , 版可拆散 , 单字仍可再用来排其他的书版 。
这个方法直到 20 世纪还是世界上生产书籍 、
报纸 、
杂志的主要方法 。
活字印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 、 被西方人誉为“文明之母”。欧洲各国为争活字发明这
一荣誉 ,长期都有争论 ,又常把它归功于德国谷腾堡 (John Gutenberg 1397 ? —1468 年) , 其实
真正的发明者是中国宋代的毕  。与之同时代的科学家沈括在这项发明的记录与传播方面也
作出不朽的贡献 。早在宋元时期 ,我们的先人就利用泥 、
木、金属 ( 包括锡 、
铜等) 对活字印刷进
行了多方探索和实验 ,至今留下不少文献记载和珍贵的实物 ,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和继承 。随
着近年来西夏与回鹘活字印刷品及活字实物的发现 ,我们可以大致理清活字印刷西传的路线
和时间 。明代以后的活字印刷实物和文献更为丰富 ,限于篇幅 ,不在本文论述之内 。

收稿日期 :2000209215
作者简介 : 肖东发 ( 1949 — ) ,男 ,天津人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

96
一 、毕 的发明及泥活字印刷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我国宋朝的平民毕  。时间是北宋仁宗历年间 ( 1041
- 1048 年) ,比德国的谷腾堡要早 400 年 。关于毕 的胶泥活字印刷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
八“技艺门” 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
板印书籍 ,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后世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 又为活版 。
其法 : 用胶泥刻字 ,薄如钱唇 。每一字为一印 ,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 , 其上以松脂醋和纸灰之类冒之 。
欲印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乃密布字印 ,满铁范为一板 ,持就火炀之 。药稍熔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则字
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 ,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 ,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 。一板印刷 ,一板已自布
字 。此印者才毕 ,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用之 ,瞬息可就 。每字皆有数印 , 如“之“、
“也“等字 , 每字有二十
余印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贴之 。每韵为一贴 ,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 ,旋刻之 ,以草
火烧 ,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 ,文理有疏密 ,沾水则高下水平 ,兼与药相粘 ,不可取 ,不若燔土 ,用讫再
火 ,令药熔 ,以手拂之 ,其印自落 ,殊不沾污 。 死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至今宝藏之 。
这里世界上关于活字印刷的最早的科学记载 ,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百余字 , 但内涵相当丰
富 ,基本包括了活字印刷的整个工艺流程 :
1. 制字 : 用胶泥刻字 ,活字薄如钱唇 ,一字一印 , 用火烧使其坚固 , 实际已是陶质活字 。每
一字都有数个活字 ,用以在文稿中字的重复出现 。还有两种情况 ,排版中经常遇到 ,一是常用
字如“之”“、也” 等 ,每字有二十余个活字 ,以备一版内有更多重复者 。再有就是文稿中出现的
生僻字原所制活字中没有 ,当下补刻 ,用草火烧成坚固的活字 ,马上可以排版 。
2. 置范 :先备一块铁板 ,上放松脂、蜡和纸灰之类 ,再放一铁范于铁板上 ,以承容和固定活字。
3. 排版 : 在板上紧密排布字印 ,满铁范为一板 。
4. 固版 : 以火给铁板加热 ,使药熔化 ,再以一平板按印面 ,使字面平整 、固定 。
5. 印刷 : 固版后就可以上墨铺纸印刷了 。为了印刷方便和快捷 , 通常用二块铁板 , 一块板
印刷时 ,另一块板在排字 ,印完一块板 ,另外一块板已经排好 ,相递使用 ,能提高效率 。
6. 拆版 : 印完后再用火为铁板加热 ,使药熔化 ,用手指落活字 ,并不沾污 。
7. 贮字 : 活字不用时则以纸贴之 ,每韵为一贴 ,贮藏于木格之中 。
8. 效率 : 若只印三二本 ,不算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 ,则显得极为神速 。
9. 下落 : 毕 死后 , 他的活字为沈括的子侄所得 , 就在沈括写《梦溪笔谈》时仍在保存着 。
这一笔不仅增加了这一记载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也可看出毕沈两家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
关于宋代活字印本 ,各家藏书目录中著录了七八种 , 但依据并不充分 , 大都不可信 。最为
可信的是宋光宗绍熙四年 ( 1193 年) 周必大在潭州 ( 今湖南长沙) 用沈括所记的方法 ,以胶泥铜
版刊印了他所著的《玉堂杂记》。在周必大《文忠集》 卷一百九十八给程元诚的信中提到 “ : 近用
沈存中法 ,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 ,今日偶成《玉堂杂记》 二十八事”。存中是沈括的字 ,其法当是
指以胶泥字在铜版上排好 ,再用纸加以摹印 。[ 1 ] ( P1 - 10)
1965 年 ,浙江温州市效白象塔内发现《佛说无量寿佛经》 残印本 ,经文可辨 166 字 ,回旋排
列 ,每行颠倒不规则 ,有的二字连而为一 ,每行回旋萦绕 ,在转折处出现倒字“色”字 ,句中还有
“ ○”和漏字 ,考古学家鉴定为北宋活字本 。[ 2 ] ( P15 - 20) 根据同处发现的宋崇宁二年 ( 1103 年)
墨书“写经缘起”,推定此经是同一年或相近年代所印 。但有学者认为此经有上下交叉或二字
相连现象 ,对此经是否为活字本提出疑问 。[ 3 ] ( P29 - 30) 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此经使用的
是活字 ,但不是采用毕 那样的方法印刷的 ,而是使用活字一个字一个字地捺印到纸上去的 。
97
从而造成字体大小不等 ,既有横排字的现象 ,也出现了两字相交的可能 ,是活字印刷的一个特
例 。钱存训教授仔细研究后认为仍是版 ,理由是上下二字连成一字正是活字特点 ,雕版反倒不
会将二字写成一字 。句中漏字也是活字版出现机会更多的 。[ 4 ] ( P130 - 132)
泥活字元代也有多次印刷活动的记录 。据元姚燧《牧庵集》卷一十五载 ,元世祖忽必烈的
谋士姚枢 ( 1201 - 1278 年) 以“
《小学》
书流布未广 ,教弟子杨古为沈氏活板 ,与《近思录》《
、东莱
经史说》 诸书 ,散之四方 。
”其时间约在元太宗十三年至海迷失后称制三年之间 。
元王祯的《农书》所附《造活字印书法》 中曾谈到 “
: 有人另生巧技 ,以铁为印盔 ,界行内用稀
沥青烧满 ,冷定取平 ,火上再行煨化 ,以烧熟瓦字排于行内 ,作活字印版 。为其不便 ,又以泥为
盔 ,界行内用薄泥 ,将烧熟瓦字排之 ,再入窑内烧为一段 ,亦可为活字板印之 。 ”此之前段指的是
毕 用烧硬的泥活字 ,排在铁框子里印书 , 后来又有人将烧好的泥活字排到泥框中去再烧一
次 ,制成整段陶版来印书 。

二 、王祯的贡献和木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术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除了泥活字外 ,人们又尝试着用木 、
铜、锡等原料
制造活字 ,其中以木活字的使用影响最大 。
木活字由《梦溪笔谈》 所记可知 ,毕 曾试用木制活字印书 ,他发现木质有伸缩性 ,沾水后
版面高低水平 ,又容易沾药 ,取下不便 ,所以仍采用胶泥活字 。到了元朝初年 ,王祯在木活字印
刷方面又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
王祯 ,字伯善 ,山东东平人 ,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 。元贞元年至大德四年 ( 1295 - 1300 年)
时 ,在安徽旌德县和江西永丰县做过县官 。他很重视农业 ,教农民种田植树 ,并动手整理前人
的农业文献及各地的种植经验 ,编写成了《农书》。这是一部见解独到 、 内容突出的农学巨著 ,
但因《农书》字数多 ,难于刻印 ,他就准备采用木活字来排印 。请匠人刻制木活字三万多个 ,约
两年完工 。大德二年 ( 1298 年 ) 他用这套木活字试印了自己纂修的《旌德县志》, 全书六万多
字 ,不到一个月就印成了 100 部 ,比雕版的效率高得多 。
王祯对毕 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现在发现的实物告诉我们 , 在王祯以
前的宋和西夏以及与王祯同时的回鹘地区都有木活字本流传 。王祯虽不是木活字的发明者 ,
但还是作出其独特的贡献 。最为可贵的是 ,王祯把这些经验写成了《造活字印书法》,附在《农
书》之后 :
今又有巧便之法 。造板木作印盔 ,削竹片为行 , 雕板木为字 , 用小细锯锼开 , 各作一字 , 用小刀四面
修之 ,比试大小高低一同 ,然后排字作行 ,削成竹片夹之 。盔字既满 ,用木榍榍之 ,使坚牢 ,字皆不动 ,然
后用墨刷印之 。
写韵刻字法 : 先照监韵内可用字数分为上 、
下平 、
上、去、
入五声 , 各分韵头 , 校勘字样 , 抄写完备 , 择
能书人取活字样 , 大小写出各门字样 , 糊于板上 , 命工刊刻 。稍留界路 , 以凭锯截 。又有语助辞“之”、
“乎”“
、者”“
、也”
字及数目字 ,并寻常可用字样 ,各分为一门 ,多刻字数 ,约有三万余字 。写毕 ,一如前法 。
今载立号监韵活字板式于后 。其余五声韵字 ,俱要仿此 。 ……
锼字修字法 : 将刻讫板木上字样 ,用细齿小锯 ,每字四方锼下 ,盛于筐 器内 。每字令人用小裁刀修
理齐整 。先立准则 ,于准则内试大小高低一同 ,然后另贮别器 。
作盔嵌字法 : 于元写监韵各门字数 ,嵌于木盔内 ,用竹片行行夹住 ,摆满 ,用木榍轻 之 ,排于轮上 ,
依前分作五声 ,用大字标记 。
造轮法 : 用轻木造为大轮 ,其轮盘径可七尺 ,轮轴高可三尺许 。用大字砧凿窍 ,上作横架 ,中贯轮轴 ,
98
下有钻臼 。立转轮盘以圆竹笆铺之 ,上置活字板面 ,各依号数上下相次铺摆 。凡置轮两面 ,一轮置韵板
面 ,一轮置杂字板面 。一人中坐 ,左右俱可推转摘字 。盖以人寻字则难 ,以字就人则易 ,此转轮之法不劳
力而坐致 。字数取讫 ,又可铺还韵内 ,两得便也 。
取字法 : 将元写监韵另写一册 ,编成字号 ,每面各行各字 , 俱记号民数 , 与轮上门类相同 。一人执韵
依号数喝字 ,一人于轮上元布轮字板内取摘字只 ,嵌于所印书板盔内 。如有字 、
韵内别无 ,随手令刊匠添
补 ,疾得完备 。
作盔安字刷印法 : 用平直干板一片 ,量书面大小四围作栏 ,右边空 ,候摆满盔面 ,右边安置界栏 ,以木
榍 之 。界行内字样须要个个平正 。先用刀削下诸样小竹片 ,以别器盛贮 ,如有低邪 ,随字形衬之 ,至字
体平稳 ,然后刷之 。又以棕刷顺界行竖直刷之 ,不可横刷 。印纸亦用棕顺界行刷之 。此用活字板之定法
也。
在王祯之后 20 年 ,浙江奉化州官马称德也曾用木活字印过书籍 。马称德 ,字致远 ,延佑六
年 1319 年) 任奉化知州 。在任期间 “镂活书板至十万字”
( , 。至治二年 ( 1322 年) 用“活字书板
印成《大学衍义》
等书”。印好后 ,同《九经》《
、韩柳文集》
一同藏在马氏新建的尊经阁上 。

三 、金属活字发明于宋代
金属活字包括铜活字 、锡活字 、
铅活字 。三者之中 ,似以铜活字为最早 。
关于铜活字的起源时间 ,有五代 、宋、
元、明四种说法 。明代已被大量文献和实物证明是铜
活字发展的成熟时期 ,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
“五代说”
的根据是元岳浚在《九经三传沿革例》 中曾以 23 种版本的“九经三传”
相比勘 ,其
中提到五代后晋“天福铜版”。明杨守陈也提及“魏有《太和石经》,晋天福有《铜版九经》,皆可
纸墨摹印 ,无庸笔写”。张秀民等学者据此认为是整块铜刻板 。可也有学者指出九部经书有四
十余万字 ,刻成铜版 ,工程何等巨大 ,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的五代后晋 ,刻铜版印刷九经在经济
实力上是难以负担的 ,只有用铜活字摆印才有可能 ,但其年代为公元 936 —943 年 ,比毕 还要
早 100 年 ,原文过简 ,缺少旁证 ,不便肯定 ,留待以后研究 。
“宋代说” 的文献依据有三条 、 旁证两条 : 一是宋孙 《圆梦秘策》序文 ,有“用不敢私 ,镌金
刷楮 ,敬公四海 ……景 三年 1036 ) 四月上浣休休老人孙 叙於《圆梦秘策》之端”。这里的
(
“镌金”以镌刻铜活字的可能性为最大 。
二是清蔡澄《鸡窗丛话》“ : 尝见古骨肆 ,古铜方二三寸 ,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三句 ,字形反 ,
不知何用 。识者曰 : 此名书范 ,宋太宗 ( 976 - 997 年) 初年 , 颁行天下 , 刻书之式 。
”贺圣鼐在其
《中国印刷术沿革史略》 中认为此书范 ,即宋代的活字版 。 《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一书中还提
到清张延济藏有监官翟惠铜版 。长方形 ,反文 ,厚半寸 ,背无文字 ,其面中凿山水形 ,左旁凿“掌
典”
二字一行 ,右旁凿“专知翟惠监官” 一行 。[ 5 ]
三是孙从添《藏书记要》 称“宋刻有铜字刻本 、 活字本”。
旁证之一是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复制了一图版“金代之金属活字版”, 并引《金泥石
屑》
一书的说明文字 “: 千佛铜牌 ,多无文字 ,此有皇统纪元年号 , 及李稀造题字一行 , 用活字排
集成之 ,乃活字版传世之最先者 。 ”魏志刚先生在《关于我国金属活字板 ( 公元 1148 年) 记述与
物证》 一文中也复制了这一图版 ,并指出“皇统为金熙宗完颜禀的年号 ,使用此年号时间为公元
1141 —1149 年 ,戊辰为 1148 年 。由于此图中的多个图版高低不平 , 两边文字排列歪斜 , 明显
的是活字排版”,未题“皇统戊辰岁次十一月日记平阳府李稀造”可以清楚看出字距较大 ,互不
交叉 ,字形歪斜 ,字列不正 ,浓淡不一等活字版的特点 。
99
旁征之二是北宋庆历年间 ,宋朝政府曾“发内府金 , 收换会子 。收铜版 , 勿造”。可见这时
已有用铜版印刷钞票的事情了 ,可参见《辞源》 铜版条 。
“元代说” 的根据有二 :
一是元代黄  ( 1277 - 1357 年)《金华先生文集》卷四十一《北溪延公塔铭》载 : 元“英宗皇
帝以禅师先朝旧德 ,每入见 ,必赐座 ,访以道要 。命于永福寺与诸尊宿校勘三藏 ( 原为岁字 ,从
蔡彪文改) ,将镂铜为板以传 。后因屑金书藏经 , 虑前贤撰集之书或有伪滥 , 复命之删定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 : 元英宗命智延“校勘三藏”,然后“镂铜为板以传”,后因发现藏经“或有伪滥”,
复改命先行“删定”。有的学者认为 : 镂板“三藏”,工程浩大 ,英宗只当了三年皇帝 ( 1320 - 1323
年) ,便被御史大夫铁失所杀 ,元朝政局陷入混乱 ,英宗的计划实际并未实现 。但这条资料仍有
重大的学术价值 ,正如蔡美彪先生所说 “ : 足见‘镂铜为版’的事在当时已经是可能的 ,并且还一
定有过这样事实的经验 。如果真的要印行藏经之类的大部分书籍 ,就很有可能使用这种比较
方便的铜活字印刷 。”[ 6 ]另外 ,杨绳信先生的《中国版刻综录》也认为“镂铜为版”是“铜活字”。
这就是说 ,在元代中朝 ,我国已经可以“镂铜为版”,铜活字的发明时间当会更早 。
二是元代王祯《农书》 所附《造活字印书法》载 “: 近世又铸锡作字 , 以铁条贯之 , 作行 , 嵌于
盔内 ,界行印书 。但上项字样 ,难于使墨 ,率多印坏 ,所以不能久行 。
”锡活字是铸造的 ,而不是
在锡上直接刻字 。既是铸造 ,那么一定要经过刻字模 、 熔锡 、
修整等工序 。锡字能用铁丝穿成
行 ,想必是每个锡字上有小孔 。把它们穿好排在字盘内 ,再用界条隔开来印书 。但是 ,由于锡
活字吸水性差 ,与金属活字配套的油墨没有很好解决 ,以至难于使墨 ,印刷效果不好 ,这种新的
印书方法未能久行 。王祯所述“铸字”“ 、易行印书” 技艺及其“不能久行” 的原因 ,是如此具体而
明晰 , 说明其作绝非凭空而论 , 无据而谈 , 而是用锡活字印书实际情况的记述 。关于“铸锡作
字” 的时间 ,潘吉星等学者经过认真考辨 ,认为王祯这里所说的“近世”是指“元以前的南宋 ( 12
- 13 世纪) ,而不是元朝 ,因为谈到宋元之际或元初时 , 他已用‘今’ 或‘今世’的词了 。事实上
他所列举的印刷史四个发展阶段是 : 1 五代 10 世纪 雕版印刷 → 2 ) 北宋至南宋 ( 11 - 12 世
( ) ( ) (
纪) 的泥活字印刷 →( 3)“近世” 或南宋 ( 12 - 13 世纪) 的金属活字 →( 4 )“今”或宋元之际至元初
( 13 世纪) 经改进的木活字印刷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金属活字印刷的起源时间至迟应在
南宋 ( 12 - 13 世纪) ,而不是元初 ( 13 - 14 世纪) ”。
以上两条元代文献的时间都带有上溯性 ,均可作为宋代说的旁证 。

四 、西夏与回鹘的活字印刷及其西传
在宋元保存至今的活字印刷实物有如凤毛麟角的情况下 ,与之同时的西夏和回鹘活字印
刷品的屡次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1991 年 ,在宁夏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废墟中发现了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 □和本续》残本 ,
无卷首 、卷末与题跋 ,印刷的年代不可考 。同时发现的有西夏崇宗贞观年 ( 1102 - 1114 年 ) 西
夏文木版 ,仁宗乾 十一年 ( 1180 年) 发愿文两件 。又《吉祥遍至 □和本续》为藏传佛教密典 ,
而西夏后期也是藏传佛教在西夏传播与发展的时期 ,经牛达生等先生研究 , 并经文化部 1996
年 11 月 6 日在北京组织专家鉴定确认 ,属西夏后期之物 ,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
之一 ,从而使木活字发明和使用时间从元代提早到宋代 。依据是 : 此经具有活字的一些特点 :
( 1) 版框栏线四角不衔接 ,长短不一 ; ( 2 ) 墨色浓淡不均 ; ( 3 ) 有个别字排倒 ; ( 4 ) 有隔行线的痕
迹 。[ 7 ] ( P38)
100
国家图书馆所藏佛经中心《大方广佛华严经》数量最大 ,占全部《华严经》的三分之二 。西
夏文《华严经》
的卷第四十 ,有西夏文刻款两行 ,译文如下 :
实勾管作选字出力者盛律美能慧共
复愿一切随喜者皆当共成佛道
“选字出力者”
五字 ,意指印书要经过拣字的过程 。
流传日本天理图书馆的《华严经》
卷五题款中有木刻押捺题记两行 ,内容为 :
都行愿令雕碎字勾管做印者都罗慧性
又共行愿一切助随喜者共同皆成佛道
其中“碎字”
即指活字而言 。以上这些题款说明 ,此经用活字雕刻而成 。
王静如 、
曹淑文等又发现一些根据西夏文《华严经》残卷 ,行字之间歪斜参差不齐 ,正面纸
背墨色浓淡不一 ,有不少挖补重印文字 ,又有用墨笔填写的小字来证明这些都是活字本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 1997 年设立了“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
研究课题 ,完成这
一课题并推出同名著作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史金波和雅森・吾守尔两位研究员 。
他们的成果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 2000 年 1 月出版 。该书是集科学研究论证和实物图版
于一体的学术专著 ,首次系统刊布了大量珍贵的西夏和回鹘文活字印刷品以及有关活字的实
物图片和文献资料 。
这些文献包括西夏文 、
回鹘文 、
汉文的俗世文书 、
典册和宗教经典等 ,出土于我国黑水城 、
吐鲁番 、
敦煌 、
贺兰山 、
灵武 、
武威等地 。西夏文专家史金波多次到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
所查阅 1907 年俄人科兹洛夫在黑水城西佛塔中发现的西夏文献 。他根据印刷品的字形 、

色、
版式 、
题款等发现了十多件活字印刷品 ,分别为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
、大
乘百法明镜集》《
、三代相照言文集》《
、德行集》。此地还出土多种西夏文佛经残页一百余残纸 ,
其中不少可确定为活字版 ; 还有上文提到的 1991 年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出土西夏文《吉祥
皆至口和本续》; 以及 1987 年甘肃武威新华乡亥母洞出土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90 年代在
敦煌北区洞窟出土《地藏菩萨本愿经》
和《诸密咒要语》; 宁夏武灵出土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等。
每一种作者都列出详细的活字本特点及依据 。更为难得的是作者进一步观察 ,从中发现有些
文献 ,如《维摩诘所说经》
不仅有一般活字版特点 ,而且有泥活字版印刷的痕迹 。如笔画不甚流
畅 ,边缘不整齐 ,笔端圆钝 、
缺少尖锋 、
有断残现象 ; 有些行字列不直 ,有明显弯曲现象 ; 文字墨
色较为浓重 、
有些笔画带有明显沙性 ,等等 。
二十世纪初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于敦煌发现一桶木活字实物 。他在《敦煌石窟笔记》
中有如
下记载 “
: 1908 年 5 月 23 日 ,星期六 。在 181 窟找到了用来印刷的许多方形的蒙古文活字 ,同
时还发现了一些西夏文印刷品残卷 。
”伯希和没有认出这些活字是回鹘文 ,更没有对其进行整
理和研究 。回鹘文突厥文专家 —
——雅森・
吾守尔在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山郁夫丝绸之路
研究奖学金后 ,于 1995 年在英国研究敦煌文献时专程赴法国巴黎 ,寻找这批活字的下落 ,最后
在巴黎吉美博物馆文物仓库见到了这些具有 800 年历史的回鹘文木活字 ,并将这些历经数百
年沧桑风雨 、
于本世纪初流落海外的 960 枚活字全部印在五大张国产宣纸上 ,并对这些活字印
文的内容加以解读 ,对其形制 、
材料 、 制作法和类别逐项研究 ,结果发现这些活字与中原汉字活
字和西夏文活字不同 ,不都以字 词 为单位 ,回鹘文活字有以音节 、
( ) 语音为单位的 ,是介于语音
为单位的活字和以汉字活字之间的中介类型活字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不仅
对活字印刷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探讨活字印刷技术及其思想的演变 ,以及从中国西传
101
的途径和方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回鹘活字中的字母活字是根据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特点对
汉字活字印刷术的改进 ,其中已经蕴涵了西方字母活字形成的基本原理 ,近年来我国学者又在
敦煌北窟先后发现了 48 枚回鹘文木活字 ,加上敦煌研究院文物仓库保存的 6 枚 ,共计 54 枚 。
这些活字与法国现存的同属一类 ,使现知存世的回鹘文木活字达 1014 枚 ,是现存世界上最早
的活字实物 ,也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含有以字母为单位的活字实物 。说明在我国中原地区发
明活字印刷后不久 ,这一技术即已传到西夏和回鹘地区 ,在今宁夏 、
甘肃 、
内蒙 、
新疆广大地区
得到广泛使用 。
至于活字印刷术通过什么渠道传入西夏等地 ,作者也给我们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
和时间表 。这里的关键人物是沈括 ,他生于北宋天圣九年 ( 1031 年) ,与毕 几乎同时 ,甚至不
少学者认为毕  、 沈括同为钱塘人 ( 今杭州) 。毕 发明泥活字时 ,沈括大约十几岁 ,元丰三年
( 1080 年) 受命到与西夏交界的延州 ( 今陕西延安) 任知州 ,防御西夏 。此时距毕 造活字的庆
历年间 ( 1041 - 1048 年) 不到四十年 。沈括已知其法 ,毕 的泥活字已由沈括侄儿珍藏 。元丰
五年 ( 1082 年) 以徐禧失陷永乐城 ( 今陕西米脂县西) 被连累遭贬 。退居镇江即著《梦溪笔谈》。
此书完成于 1082 - 1095 年 ,书中有多处关于西夏的记载 。一个可能是沈括的《梦溪笔谈》
成书
后 ,传入西夏 ,西夏人受到启发而制泥活字 ;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沈括已掌握的泥活字法通过民
间传入西夏 ,这一推断更为直接 、 便当 。就是按前一说法 《梦溪笔谈》
, 至迟在南宋乾道二年
( 1166 年) 已经付梓广为传播 。此时正是西夏文化高度发展的仁宗时期 ,也是大量散施佛经之
时 。西夏自宋朝引进泥活字印刷术后 ,因泥活字质量不尽如人意 ,或有明显不足之处 ,便在此
基础上改进 ,将毕 没有试验成功的木活字印刷创制成功并付诸应用 ,这是 12 世纪中叶至 13
世纪初 。前面所列的许多木活字印刷品比元代王祯使用木活字差不多早一个世纪 ,回鹘使用
木活字比西夏略晚 ,在 13 世纪末和 14 世纪初 ,而欧洲采用活字印刷是在 15 世纪中叶 。从时
间上和地域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夏和回鹘 ( 维吾尔) 在活字印刷由中原向西传播过程中的过渡
作用 。通过对西夏和回鹘活字印刷品的分析研究 ,可以肯定地说 ,早在 12 - 13 世纪或更早 ,中
国活字印刷术的思想和技术已经传到西域 ,并为其继续西传创造了深厚的文化和技术背景 。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曾推断说 “
: 如果印刷术由东方传到西
方的过程中有过那么一个中间环节的话 ,既熟悉雕版印刷又熟悉活字印刷的维吾尔人 ,极有机
会在这种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
”现在这一论断由于西夏活字印刷品和回鹘文活字的大量发现而
得到证实 。据此我们可以列出一个大致的活字印刷西传示意图 :
毕 泥活字 1041 - 1048

沈括知延州 1080 - 1082

西夏文活字 1180 - 1216

回鹘木活字 1300 前后

欧洲木版宗教画和木制活字 1420 - 1426

谷腾堡金属活字 1444 - 1458

法国印刷史家古斯曼 ( Pierre Gusman) 认为中国活字技术在蒙元时期经两个途径传入欧


洲 : 一是与维吾尔人有接触 、
后来住在荷兰的亚美尼亚人在卡斯特尔迪活动时将活字技术传入
102
欧洲 ; 二是谷腾堡在布拉格居住时学会了经中亚 、
俄罗斯路上通道传入欧洲的这种技术 。[ 8 ]
( P185)

五 、余  论
毕 在印刷史上的地位是举世无双的 ,但他的发明不仅在当时没有得到统治者应有的重
视 ,后世也引起不少人的怀疑和不公正的对待 。国外有人认为毕 所发明的泥活字“几乎没有
应用 ,且沈家把这套工具 ,只当作古董一样珍藏起来 ,并没有把它的技术发扬光大 ,结果只不过
是一项发明而已”[ 9 ] ( P28 - 29) 。英国汉学家多马斯当东 ( George Thomas Staunton ,1781 - 1859
年) 也认为中国的活字印刷一直没有处于使用阶段 。这些看法有失偏颇 “宝藏”
, 活字印的时间
写的很清楚 ,是毕 死了之后 ,沈括写《梦溪笔谈》
之时 ,距发明已近四十年 ,毕 在世时肯定经
过反复实验并有大量印书活动 ,否则也不会明确提出“不以木为之者”的理由和泥版拆字的便
捷 ,以及“印数十百千本”
的“神速”。从周必大 、
杨古 、
西夏佛寺到清代翟金生等 ,泥活字在中国
一直不间断地使用着 。后世的王祯 、
金简包括朝鲜 、
欧洲的木活字和金属活字都是对毕 活字
技术的发扬光大 。还有一个现象 ,说到活字印刷 ,南宋周必大 、
元代杨古和朝鲜金宗直 、
徐有榘
等都只提“沈存中法”“、沈氏活版”“
、沈氏法”、
“活版之法始于沈括”,均避而不提毕  ,这也是
不准确不公正的 ,不能因毕 是布衣之士就不愿提及其名 ,发明者和记录传播者各有功绩 ,应
该分清 。还有的学者对泥活字印书表示怀疑 ,胡适认为“火烧胶泥作字 ,似乎不和情理 ,也许毕
所用是锡类”。也有外国学者认为毕 的活字是金属做的 ,所谓胶泥作字 ,乃是作铸字的范
型 。其实泥活字并不像金宗直 、
胡适所想的那样脆弱 ,一触即碎 。明正德时强晟《汝南诗话》

载“
: 汝南 —武弁家治地 ,忽得黑子数百枚 ,坚如牛角 ,每子有一字 ,如欧阳询体 。识者认为此即
宋活字 ,其精巧非毕 不能作 。 ”
当然 ,这只是一种推测 ,不一定是毕 所造 ,但活字的坚硕及流
传可以为据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买到的清道光年间安徽径县翟氏依沈括记录而造
的泥活字 ,有“坚贞如骨角”
之惑 。印出书来字画整齐 ,包世臣等验证 ,用泥活字印上千页 ,字迹
仍很清楚不失真 ,而用木活字印书 ,印到两百部 。笔道就胀大模糊了 。[ 10 ] ( P31 - 32) 当然也有
的泥活字边缘 、
棱角较易破损 ,质量高下不等 ,但古代文献和近年来新发现的泥活字印本和泥
活字实物 ,都强有力的否定了怀疑论者的主观臆说 。
以往印刷史著述及教科书 ,一直把王祯作为木活字的发明者 ,宋代及西夏木活字的发现使
我们有了新的认识 ,王祯堪称活字印刷技术的革新家和集大成者 。他对先前的泥活字 、
锡活字
都有考察和记录 ,对毕 的活字印刷术既有继承也有改进 ,尤其是将全部工序分解为六部分 ,
具体详细地加以描述 ,以便操作 、
普及 、
推广 ,也是一篇珍贵的活字印刷技术的科学记录 。尽管
王祯研制了转轮排字架 ,我们还是不能把他称为木活字的发明者 。道理很简单 ,就是要尊重历
史事实 ,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
同样道理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毕  ,他创造的原理和印刷实践带有开创性 ,其后任何
工匠和技术人员都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加以探索和尝试 ,可以在不同的方面作出各自的贡献 。
韩国学者徐有榘在《怡云志》 卷七的《活版缘起》中说 “
: 沈括《梦溪笔谈》记胶泥刻字法 ,斯
乃活版之权舆也 ,视镂版用力省 ,而程功速 ,后世其法寝备 ,或用木造 ,或用铅造 ,或用铜造 ,我
东尤尚之 。”
可知朝鲜活版确实源于毕 之法 ,而且在材料上推出更多的数量和品种如陶活字 、
木活字 、
瓢活字 、
铅活字 、 铜活字 、 铁活字等 。高丽朝有关铸字印成 28 本《详定礼文》
和《南明证
道歌》
的史料证明 1239 - 1241 年前 ,半岛已有铜活字印书活动 。其时相当于中国南宋末理宗
103
端平至淳 年间 。进入朝鲜李太宗三年 ( 1403 年明永乐元年) 政府置“铸字所”,金属活字印刷
得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 。从 15 世纪到 19 世纪 ,先后铸造了“不下三十副”金属活
字 ,印刷了为数众多的儒经和佛典 ,在世界印刷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
定的 。但仅据一本 1377 年 ( 明洪武十年) 的《佛祖直指心体要节》
就认定其为“金属活字最古老
的书籍”,进而把出版此书的清州兴德寺遗址认定为“世界上首先使用金属活字之地” 是不科学
的 。因为中国早在宋代就已经有金属活字的印刷活动 。王祯提到的 1298 年以前锡活字难道
就不是金属活字吗 ? 何况本文所列的全部文献和实物都早于明初 。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包括
金属活字的史实是不容质疑的 ,也是否定不了的 。

[ 参  考  文  献 ]

[ 1 ]  黄宽重 . 宋代活字印刷的发展 [J ] . 台北 : 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 ,新 20 卷 2 期 ,1987.


[ 2 ]  金伯东 . 早期活字印刷术的实物见证 ———温州市白象塔出土北宋佛经残页介绍 [J ] . 文物 1987 , ( 5) .
[ 3 ]  刘云 《
. 对早期活字印刷术的实物见证》
一文商榷 [J ] . 文物 1988 , ( 10) .
[ 4 ]  钱存训 . 现存最早印刷品和雕版实物 [ A ] . 中国书籍纸笔及印刷史论文集 [ C ] . 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社 ,1990.
[ 5 ]  张秀民 . 铜活字的发明与发展 [ N ] . 光明日报 ,1954 - 3 - 6 ( 3) .
[ 6 ]  蔡美彪 . 铜活字与印刷术起源问题 [ N ] . 光明日报 ,1954 - 1 - 9 ( 5) .
[ 7 ]  牛达生 . 我国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J ] . 中国印刷 ,1994 , ( 44) .
[ 8 ]  潘吉星 . 中国 、
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 [ M ]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1997.
[ 9 ]  曹炯镇 . 中韩两国古活字印刷技术之比较研究 [ M ] . 台北 : 学海出版社 ,1986.
[ 10 ]  华宗慈 . 中国古活字 [J ] . 印刷 1963 , ( 4) .

( 责任编辑   何  方)

Typographic Printing : Its Invention ,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In Song2Yuan Dynasties

XIAO Dong2fa
( Depart ment of L ibrary and I nf orm ation Science , Peki ng U niversity , Beiji ng 100871 , Chi na)

Abstract : Typograp hic printing has been regarded as t he“mot her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t s in2
ventor was Bi Sheng , a Chinese scientist in t he Song Dynasty ( 960 - 1368) . This paper illust rates
t he spread and use of metal types in t he Song Dynasty wit h ample samples. The recent discoveries
of t he Xixia and Uyghur letterpress printing materials demonst rate t he route of western dissemi2
nation of t he Chinese typograp hic printing technique.
Key word : typograp hy ; movable metal type ;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printing

104

También podría gusta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