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á en la página 1de 94

孫子兵法文件

《孫子兵法》完全解讀
詹雨安
詹雨安
Follow
Jun 17, 2018 ꞏ 65 min read

公告:除了 Medium 以外,我也將本文同步發表在我的個人 Blogger(我所有文章都


放在這)和 Facebook 上(我比較常在這回覆留言)。如果想看我寫的其他文章、或是
交流意見,歡迎到這兩個平台上
《孫子兵法》是中國最著名的軍事著作,我雖已久聞其名,卻一直沒什麼機緣研究這個
號稱史上最強的上古兵書。直到之前在書店看見一本《華杉講透孫子兵法》,覺得內容
寫得很有意思,便買下來帶回部隊裡看,用它打發退伍前的最後幾個禮拜。
以前我對《孫子兵法》的內容可以說近乎一無所知,甚至曾以為它是一本打仗時拿在手
邊查閱戰術的工具書。細讀了這本華杉的解讀本後,才發覺它是一套完整的、關於競爭
的哲學思考框架,看著看著讓我有如醍醐灌頂。裡面提供的很多佈置戰略、擬定戰術的
思維,不管在任何時空背景下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我想這正是《孫子兵法》能流傳三
千年,至今還是有這麼多人投注心力去研究的原因。
《孫子兵法》裡的每一句話都富含著極大的信息量,若光看表面的字義,會難以領略它
所想表達的深意。《華杉講透孫子兵法》作為解讀本,將原作中的一字一句全部展開,
用現代的語言佐以大量戰例詳盡的闡述這本兵書想要講的道理,寫的極好,可惜全書五
百多頁實在太厚,有些難以聚焦。
作為一套值得反覆細讀的兵書,在未來想複習時如果直接看文言文,難保不小心曲解文
意。但若要重新查閱《華杉講透孫子兵法》,又較為耗時、耗神。因此這篇文章的目標
很簡單:保留《孫子兵法》的全部內容,壓縮《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的解讀細節,從一
百個例子裡頭挑出最具象徵性的四五個例子,於解釋較冗餘的地方將字句重新提煉,把
編排結構紊亂的部分重新組織,將各個篇章的脈絡整合梳理過一遍,並給予每個篇章摘
要和總結,寫一篇不失《孫子兵法》原作精神、包含九成華杉的解讀和一成我自己的解
讀的小論文。

開始解讀《孫子兵法》的各篇之前,先做個簡單的摘要: 《孫子兵法》一共包含十三篇,
前六篇是抽象理論,後七篇是實戰研究。細分各篇來看,前三篇《計篇》 、
《作戰篇》、
《謀
攻篇》講的是準備階段的大戰略;第四到六篇《形篇》 、
《勢篇》、《虛實篇》講的是用兵
之道;第七、八篇《軍爭篇》、《九變篇》講的是實戰時的戰術細節和變通思維;第九到
十一篇《行軍篇》、《地形篇》
、《九地篇》講的是地形研判和軍隊管理;第十二、十三篇
《火攻篇》、《用間篇》講的是特種作戰和戰爭思維。
計篇第一

第 1 頁,共 94 頁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
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
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
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
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
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
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
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兵法》的核心理念在於「先勝而後戰」,也就是你要先有勝算才能打仗。因此在
第一篇《計篇》裡頭,這個「計」指的是如何計算你的勝算,而非諸葛亮三十六計那種
處於劣勢以四兩撥千斤的奇謀巧計。因為在孫子的思想中,你必須要先有實力,再談奇
謀巧計,要是倒置兩者順序,在長線上最終必會失敗。
至於計算勝算的方式,孫子認為首要分析「五事七計」。五事包含了道、天、地、將、
法。以雄才大略的角度來看,將、法為雄才,道、天、地為大略。有大略無雄才者,在
古代可作為幕僚,在現代則為顧問。有雄才無大略者,能成為好的領導者,但針對自己
缺乏的面向需要有具大略者搭檔。兼具雄才大略者,則為最頂級的領導者。
「道」,是國家的政治基礎,看的是君主是否與人民、將領上下同心同欲。若要打勝仗,
大前提是人民願意打仗,願意為了國家置自己生死於身外。因此要在這個面向拿到高
分,首要之務是做好對人民的宣傳政策,以及對軍隊的思想建設。
「天」,看的是陰陽、寒暑、時制。從戰略角度來看,發起戰爭與否需考慮大環境,例
如面臨寒冬時,馬無草料、軍隊易患流感,就不適合遠征。從戰術角度來看,軍隊可以
利用氣象作為武器,例如火攻要靠風,看的就是天氣。至於古代的觀星、占卜學,皆為
君主、將領在分析完「天」的面向後,用以對下宣傳、說服軍民,使戰略戰術合理化的
舉措,並非迷信。
「地」,指的是地形。知遠近,才可規劃接下來的行進路線。知險易,將領方能決定要
用步兵還是騎兵。知廣狹,才知道何處適合展開兵力,何處適合一夫當關、緊守要塞。
而兵士置之死地才會全力以赴,置之生地則容易逃散,這是知死生的重要性。一個好的
將領,必熟稔於地形,知道何處的衛生環境適合宿營、安頓軍力;亦能使行軍必經無人
之境,交火必於有利地形,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讓正確的兵力湧入戰場。若針
對地形佈置好的行軍策略,可以讓一支部隊發揮出十支部隊的戰力。關於地形,在《孫
子兵法》的《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會有更深入完整的介紹。
「將」,是將領的領導力,一共有五個重要素質,缺一不可。首先是智,代表領導者能
暸解自己的極限,能深謀遠慮,知道如何衡量大勢,並懂得在戰場上變通。信,意味賞
罰分明,論軍功封爵,這是獲取民心的基礎,秦國商殃變法、立木取信也正是為了這個

第 2 頁,共 94 頁
原因。華杉認為若能做到「心裡裝著對方的利益,並有能力讓對方清楚這一點」,軍民
才能為你所用。仁,指的是懂得愛惜。好的將領會愛惜公物、愛兵如子,願意與軍隊同
吃同住同勞動,戰國的吳起將軍就曾親自幫士兵吸腳膿,也正是如此士兵們都願意為他
赴死沙場。勇,指的是能當機立斷,不會躊躇不定、缺乏執行力。嚴,指的是軍紀嚴明。
古代名將出兵前,往往會將皇帝身旁自以為有靠山,但對國家無實質貢獻的寵信斬首,
用以嚴整軍隊、立下馬威。
「法」,是軍隊的管理學,包含組織架構、指揮系統、人事制度、物資和財務管理等。
認識完這五個基本面後,就要用它們去計算七件事。第一,君主有沒有道?有道意味上
下一心同欲,能共享成果。劉邦總是慷慨封侯、攻陷敵國後不取財寶、不濫殺百姓,並
對當地人民約法三章;項羽卻不捨封賞,對民殘酷,打仗必殺敵滿城、活埋降軍,奪財
寶美女,故在道這個面向上遠輸劉邦。第二,誰的將領比較有本事?第三,天時地利是
否已研究透徹,滿足戰爭需求?第四,法是否有效、嚴格執行?第五,士兵戰力是否足
夠?第六,士兵是否為可訓練之材?第七,賞罰是否分明、即時且恰當?
若五事七計分析完敵我的「實力」後,有勝算,決定打仗了,接著就要學習分析「形」、
「勢」,並透過借勢、造勢、趨利、避害來打勝仗,這正是《孫子兵法》的《形篇》 、
《勢
篇》兩篇的核心內容。而另一方面,具備勝算的情況下,才可以開始討論如三十六計般
的奇謀巧計。孫子在《計篇》的最後一共舉了以下十二種詭計: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代表裝弱、讓對方鬆懈,使得不論你突襲對方,
還是對方低估你的實力而攻打你,都能輕鬆取勝。實施此計的關鍵能力在於耐心等待對
方犯錯,不該動作時什麼也不做,做一次便一勞永逸,一戰抵百戰。故真正的名將不會
百戰百勝,而會積累實力一戰而定。華杉認為此計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受到焦慮影響,總
想頻頻動作。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是聲東擊西之計,要從遠處進攻,就假裝準備近攻;要
從正面突破,則在邊側造勢吸引注意力。這是戰略上的欺騙,目標為讓敵軍防備錯誤的
地方。「利而誘之」、
「亂而取之」 ,是透過小利引誘敵軍鬆懈、誤導敵軍對局勢的判斷,
而後製造混亂再乘虛而入。戰國的李牧之所以能擊敗匈奴,一大關鍵正是透過大縱畜牧
讓匈奴搶奪,接著將其放棄以佯裝失敗,讓匈奴興起貪念,帶兵進攻,最後透過奇兵左
右夾擊擊敗匈奴。
「實而備之」、「強而避之」,代表面對強大的敵人,不得輕舉妄動,需持續防備避戰,
並做好準備。「怒而撓之」,是激將法,讓對方因憤怒而忘記本謀。 「卑而驕之」,是假裝
謙卑,讓對方因驕傲而變得鬆懈,進而在適當的時機發動攻勢。 「佚而勞之」
,是不斷干
擾敵軍,勞其身心,使其不得安逸,也藉此讓敵軍難以判斷你是在騷擾還是準備發動總
攻,進而引出失誤。「親而離之」 ,是離間計,透過挑撥使對方撤下能臣能將,換上小人
執位。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是指攻打敵軍沒有防備的地方,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擊。
以上十二詭計要能有效執行,重點在於嚴格守密,不讓它傳到敵軍耳中。匈奴的冒頓當
年弒父謀犯,計畫僅自己知道,但他馴服了部下條件反射:響箭射向哪,所有人就必須
射向哪。第一次,他將響箭射向自己的愛馬,有些部下遲疑,直接被斬。第二次,他將
響箭射向他寵愛的妃子,又有些部下遲疑,仍然被斬。第三次,他將響箭射向父親的馬,
這時全部人毫不遲疑的發箭,訓練完成。最後他在一次打獵途中,將響箭射向父親,所

第 3 頁,共 94 頁
有部下在不知曉冒頓計謀的情況下,亂箭完成了謀反,是中國史上唯一一個完全不擔心
消息走漏,一人成功謀反的案例。
總結《計篇》,是以五事七計分析勝算,確保勝算後才決定開戰,進一步分析形勢、應
用奇謀巧計。因此踏踏實實地厚實自己的實力,確保勝算夠高,才是兵法的根本。
作戰第二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
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
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
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
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
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計篇》談的是勝算的評估,有勝算方能作戰。而《作戰篇》談的則是戰爭的成本評估,
以及降低成本的訣竅。打仗要戰車、馬匹、武器、糧食、衣物、炊具,運送物資要成本,
修繕要成本,派遣使者亦要成本。有效地降低成本,是作戰的精髓。
孫子認為,仗不能打太久。只要打仗就需要士兵,士兵需要糧食,當國家供給軍隊一份
糧食時,背後的成本是二十份糧食,其中十二份是運糧部隊在運送過來的途中要吃的,
七份則是返回時要吃的,軍隊實際只能吃到一份。糧食很重,運糧需要人和牛,當農夫
和耕牛都被抓去運糧,國家就會變窮。而軍隊經過的地方,因購買的需求增大,物價自
然上漲,導致百姓的錢愈來愈不夠用。因此作戰時間一但拉的太長,國家和百姓便會面
臨破產,軍隊補給不足、軍力趨於疲憊、財務的嚴重耗損導致稅收增加、民不聊生,最
後變得容易遭鄰國趁危突入。
戰爭成本如此之高,所以需要長時間慢慢準備、累積實力;一但開戰,進攻要快、行進
要快、擴張要快、追擊要快,快速定下勝負,才能將成本降到最低。一直打仗對國有害
無利,漢武帝正是因為窮兵黷武,導致國家近乎破產;隋煬帝親征吐谷番,三伐高句麗,
不考慮成本,最終民窮財盡。要從戰爭獲益,需先暸解戰爭的壞處。凡事應先考慮失敗,
將避害置於趨利之前。
善於用兵者,兵只會徵一次,不會打一半發現兵不夠又重新徵;糧食只會載去回兩程,
打仗時食物搶敵國的吃,吃敵軍一份食物,相當於省下自己二十份的運糧成本。一次把
事情搞定,將徵兵和運糧的次數降到最低節省成本,作戰效率才會高。
而要讓戰爭速戰速決,就必須想方設法最大化每個士兵的殺敵慾望。方法有兩個,一是
激起軍隊對敵軍的憤怒,二是給予立下戰功的士兵重賞。燕國攻打齊國時,田單守城,

第 4 頁,共 94 頁
對燕國放出謠言,說若燕國挖掘齊國祖墳,齊國人必會崩潰進而投降。結果燕國照做,
導致齊國全軍同仇敵愾,滅了燕國軍隊,這是憤怒的力量。而在戰場上衝第一個奪下戰
車的士兵有重賞、城池攻破後可以隨心所欲的掠奪,這些都使軍隊更為積極,是利誘的
力量。
奪了敵軍戰車,就直接換上我軍的旗子,納入自己的軍備;敵軍投降,給予誠意慰勞,
編入自己的部隊為己所用。打仗的目標並非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是追求全勝,能讓敵
軍不戰就投降加入自己是最上策,打敗敵軍的同時自己也變得更強。
總結《作戰篇》:經由處處精算降低成本,凡事一次到位,食敵方糧,用敵方車,收編
敵方投降部隊,追求最小損傷和最大增長,並用憤怒與利益激起軍隊的攻擊效率,盡量
縮短戰爭時間,總結起來為慎戰、速戰、不戰,乃孫子的作戰之道。
謀攻第三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
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
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
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
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
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
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
是為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
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
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作戰篇》講解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方法,接續的《謀攻篇》則是談兩個面向:擊
敗敵軍、奪下敵城的基本觀念和目的,稱為謀攻;知己知彼、預判勝負的方法,稱為知
勝。
在謀攻面上,目標是「求全」,希望做到不戰、不攻,在雙方皆無損的情況下,讓敵方
投降,收編為己方勢力,直接不戰而勝。倘若真的必須發動攻勢,也要求快速取勝、不
久戰。所以戰爭首先要伐謀,當對方軍師謀士前來謁見時,斬下去,敵軍便失去戰略主
謀;或是讓敵方暸解自己沒有勝算,進而放棄計謀投降。伐謀不成,就破壞敵方的外交。
蘇秦合縱六國抗秦,張儀連橫秦國與六國結盟,使六國內鬨無法團結,皆為伐交之術。
若伐謀、伐交皆不成,接著才考慮伐兵、攻城。攻城之所以為最下策,在於挖地道、搭
橋、運土填壕、架飛樓、雲梯、板屋都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與「速戰」的理念背道而

第 5 頁,共 94 頁
馳。若將領耐不住性子,讓步兵用蟻附的方式密集地爬城強攻,會大損兵力,縱使贏了,
得到的也只是殘破不堪的城池和軍隊,違反「求全」的原則。
若決定伐兵,則在用兵的策略上需考量敵我的兵力差距。當我軍兵力是敵軍的十倍時,
可打包圍戰逼對方投降。若是五倍,便可進攻。若只有兩倍,優勢不夠大,最好能將敵
軍的兵力分散,提高每一戰的相對優勢並逐一擊破。若勢均力敵,則需要有好的奇謀策
略提高勝率。若兵力比敵軍少,則不出戰,設法逃躲。要是整體不如對方,就要懂得認
輸,儘速逃離,不要無謂的堅持不跑,學會放棄當下,未來才有機會再起。
其中在「分兵」方面,曹操特別注解了不同情境時可用的策略,核心理念是將部隊分為
正、奇兩種。先出正兵用以正面對抗、吸引敵軍注意力,後出奇兵用以出奇制勝。五倍
兵力時,三正二奇;兩倍兵力時,一正一奇;勢均力敵時,小部隊為正誘敵,大部隊作
奇設伏。關於「正奇」的具體概念,《勢篇》會有更詳細的介紹。
談完謀攻,接著談知勝面。《計篇》用五事七計分析勝算,是在大格局上判定是否應該
開戰。《謀攻篇》的知勝,則是決定開戰後,你該時時關注的、影響著勝負的關鍵指標。
孫子認為勝負不得強求,但可以預判,而他提出判斷勝負的指標有五個: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意味著將領要具備判斷是否可出戰的能力。華杉的解讀
認為「成功是偶然,失敗是常態」,因此在開戰前,很難判斷是否必勝,但較容易判斷
是否必敗,如果必敗就不出戰。在評估勝率時,則是最好將判斷結果減去三分,才是更
為客觀的勝率。
「識衆寡之用者勝」,代表將領要不論兵多、兵少皆能有效使用。這意味著要精通任意
規模的軍隊管理、組織動員。韓信和劉邦的差別在於,劉邦帶兵最多十萬,但韓信再多
的兵都能帶。所以劉邦作為君主,帶領眾將,而韓信作為將領負責率軍打仗。
「上下同欲者勝」,可對應到五計七事中的「道」,指的是軍隊由上到下追求著同樣的目
標。華杉認為這句話也可以解讀為「同他人之欲者勝」,也就是先承認彼此不同欲,但
是上位者和基層皆願意站在對方的立場去同理、思考。韓非子則認為縱使上下不同欲,
若能設計公平透明的激勵機制,像現代企業營運的方式帶兵治國,則君不必仁、臣不必
忠,亦可達到好的成效。
「以虞待不虞者勝」意味著未雨綢繆,做好周密的準備。不怕準備白做,就怕萬一狀況
發生時,自己也能從容應對。以現代的話語來說,就是「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是指若在將帥能幹、君主又不會過度干預軍事的時候,軍隊的勝
率更高。國力要強,需要將帥能力全面、思慮周全、行事周密,這是軍事的專業。因此
在戰務之事上,君主必須暸解自己的局限:不懂戰爭之道,就不要在不宜出戰時強制軍
隊進攻,在不可退時逼軍隊退;不懂軍隊事務,就不要硬要參與軍事管理,試圖以仁義
治國之道來治軍;不懂軍隊權變,就不要參與軍隊的任命,使不具帶兵能力、只懂紙上
談兵者位居權位。國內的事由君主管,軍隊的事由將帥管,君主需懂得尊重專業,信任
有能力的將帥,並極力避免試圖遙控、干涉軍隊。
總結《謀攻篇》:在現代,失敗的成本低,所以常說遇到機會就去試試看,專注思考如
何成功,不用怕失敗。但在古代戰場上,每一步舉措都攸關國事人命,成本極高,因此
可以看出孫子在兵法上的思路是:先考慮勝算,勝算有了再考慮損失,損失能承受才考
慮利益。打仗必須知己知彼,由此知勝。你也許沒辦法完全認識敵人,但如果能看清自

第 6 頁,共 94 頁
己,那也算把握住一半的勝算了;而在謀攻面上,以求全為目標,按照伐謀、伐交、伐
兵、攻城的優先順序執行,一樣力求慎戰、速戰、不戰,這就是《謀攻篇》的重點思想。
形篇第四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
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
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
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
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
形也。」
《計篇》、《作戰篇》、
《謀攻篇》,內容主要是戰爭的準備和觀念。而接續的《形篇》、
《勢
篇》、《虛實篇》,則是在講用兵之道:打仗前先觀察形,形勝了,接著執行看勢。講更
細一點,交戰前需仔細觀察,透過相互的試探、火力偵查,試圖暴露出對方的「軍形」,
進而判斷自己的勝算,決定是該按兵不動,還是發動攻擊;交戰時,則觀察「兵勢」,
並因應當下情況,造勢驅使團隊,是個動態的過程。 《形篇》談的正是「形」,但它主要
的內容並不是教你如何判斷「形」,而是告訴你何謂「形勝」。
孫子認為,善於作戰的人,會先讓自己無法被戰勝,立自己於不敗之地,接著等待敵軍
的失誤。會不會被打敗取決於自己,能不能打贏則取決於敵軍,因此勝利可預見但不可
強求。如果當下還無法取勝,最重要的動作就是等待,等自己的形變強,進而不可被戰
勝;等對方失誤,進而出現勝機。避免戰略焦慮症,絕不心存僥倖的試圖先戰後勝,暸
解不作為也是一種作為。
若觀察完兩方的形後,覺得自己實力不足,目前還贏不了,就守。覺得實力有餘,形比
對方好,才攻。善於防守的人,如同藏於九地之下,敵軍不知道你的實力有多深,也刺
探不出你的形;善於進攻的人,如同動於九天之上,像颱風經過一般橫掃敵軍,不需要、
也不覺得自己在跟誰爭,所謂對手只是被自己的風尾颳倒的路障而已,根本不在同一層
次。藏於九地,是耐心積累自己、提升實力的過程;動於九天,是橫空出世、一鳴驚人
的瞬間,敵軍打不敗你,因為他們和你有著長期積累出來的實力落差。
能舉起毫毛不代表力氣大、能看見日月不代表視力好,能聽到打雷不代表聽力佳。真正
善於作戰者,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形勢,並總是戰勝容易戰勝的敵人,因此一般人不會
覺得他們厲害。以醫生來說,最厲害的醫生在病症出現前便將它消滅了,次厲害的醫生
在病剛萌芽,還不強烈時才將其消除,而最不厲害的醫生則是在病最嚴重時治癒病人。
表面上,最不厲害的醫生看起來最厲害,常人稱其為名醫;最厲害的醫生反而沒什麼名
氣。

第 7 頁,共 94 頁
同樣地,真正厲害的將領都不是名將,好的戰爭通常都不精彩,故稱「善戰者之勝也,
無智名,無勇功」,和下棋的「通盤無妙手」是一樣的道理。以韓信破趙之戰為例,在
開戰前,趙國的廣武君曾向將軍陳餘獻計,在韓信出井陘口前斷他糧草,趙軍則挖戰壕、
築壁壘,不與韓信交戰,餓他軍隊、逼他投降。這原是必勝之計,但陳餘不聽,出兵迎
戰,結果被韓信擊潰,才會發生著名的「背水一戰」。從這場戰役的角度來看,韓信固
然善於帶兵,但若不是陳餘誤判,這場歷史名戰根本就不會發生,因此韓信並不能算是
最厲害的將領。
本篇最後回歸到基本面:你的戰爭是否具正義性?你的軍紀是否嚴明?再分析雙方的國
土、稅收、糧食、資源的數量,誰能支持比較久?比一比,就能看出基本盤的勝算。
總結《形篇》,其實孫子還是在重複講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基本面的日積月累才是關鍵,
實力有了,自然更容易產生好的形。真正好的戰事,不會有精彩的逆轉勝,也不會有以
一敵十、奇謀奪勝的情況,而是穩扎穩打,先勝後戰,戰鬥時直接將對手碾壓。勝利者
打仗,就像將千仞高山上的湖炸開:湖水如藏於九地之下,深不可測;一炸開,水沖下
來,又如動於九天之上,無人能擋。
勢篇第五

「孫子曰:凡治衆如治寡,分數是也;鬥衆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衆,可使必受敵
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
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
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
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
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
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實待之。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
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
勢也。」
做事先看「形」,做起來就靠「勢」
。覺得形勝了,開打,接下來就要想如何透過造勢來
達到「勢勝」。所謂的造勢,指的是透過人為創造出一股勢態,再用這股勢態去驅動團
隊奪勝。要造勢,精髓在於管理、戰術、排兵佈陣,這是《勢篇》的核心內容。
在管理上,你需要設計一個靈活的組織架構,有效的將部隊切分,使得管很多人如同管
很少人。例如古代用兵五人為一伍,二十伍為一卒,五卒為一旅,二十五旅為一軍,雖
然以現代管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架構顯得笨重,但這算是最基本、簡單的一種組織
架構。組織架構有了,接下來要建立指揮系統,讓指揮大軍跟指揮小分隊ㄧ樣容易,這
當中的關鍵在於讓信息與指令有效率的流動於組織中。因此打仗時,會有旗幟、狼煙等
視覺號令,或是號角、戰鼓等聽覺號令來確保指揮有效。

第 8 頁,共 94 頁
在戰術上,孫子的核心戰術是「以正合,以奇勝」。簡單來講就是分兵的策略:正在打
的是正兵,留在手中留給之後打的是奇兵。就好像紅、綠、藍三原色可以調出任何其他
顏色一樣,正、奇的觀念簡單,但混合起來可以設計的戰術變化無窮。
以韓信破趙的戰役為例,韓信晚上派兩千兵力預備,清晨放一萬兵力背水列陣,自己再
帶一支部隊出去迎戰,一共是一正二奇。大戰良久,韓信假裝敗退,扔下大將旗鼓,退
回水邊和一萬兵力會和,變成一正一奇。背水列陣的漢軍被置之死地、無退路,因此全
都拼了全力在打,這是韓信造的「死地之勢」,可引出部隊的最大戰力;而趙軍以為自
己佔優、要決一死戰了,便動員全部兵力,連同待在軍營的預備隊一齊出動,一下子便
只有正兵,沒有奇兵。韓信預備的兩千奇兵一見到機會出現,就直搗趙軍軍營,拔趙旗
插漢旗,瞬間奪下敵營,逼得趙軍回師奪營。此時兩千奇兵與趙軍交鋒,故轉變成正兵;
韓信背水列陣的兵力則成了奇兵。趙軍當下有正無奇,向前又入不了營,軍心亂了,韓
信的一萬奇兵馬上轉為正兵,從背後掩殺而來,兩面夾擊滅了趙軍。
韓信破趙,整體經歷三次正奇轉換,而在每個局部上則發生無數次正奇轉換。戰鬥中時
時刻刻是正奇轉換,用足球來比喻的話,當你接到球時,你就是正;而當你在無球跑位
時,則是奇。球場上每分每秒亦是正奇的轉換,勝機一出現,馬上派出奇兵、射門、得
分。因此善用正奇者勝。當然,要能善用正奇,大前提還是士兵體能要有、技術要有、
經驗要有,組織的管理要有、指揮系統要有,將軍的領導力要有、戰術規劃的能力要有。
這些全有了,戰術正確、執行力也高,奪勝自如探囊取物。
正奇轉換是打仗的戰術精髓,「其勢險,其節短」則是打仗的原則。勢險,指的是讓積
累的勢能累積到最大,並借助此勢,就如同讓湍急之水沖走巨石一樣。節短,指的是釋
放勢能的距離最短、時間最短,確保殺傷力最大。故華杉說「善射者不靠百步穿楊」,
最好能準備時充分,動手時短而有力,把弓拉滿,到獵物眼皮底下射出致命一擊。
在排兵佈陣上,目標是讓部隊看似混亂卻內含秩序、擾而不亂,隊伍四面八方應付自如,
沒有空隙。治理嚴明,才有辦法讓敵軍以為自己部隊混亂;勇敢過人,才有辦法假裝自
己膽怯;實力超強,才敢向敵軍示弱引誘對方入侵。治與亂,取決於組織結構;勇與怯,
取決於當下的勢,例如韓信背水一戰靠的是「死地之勢」,讓大家不得不抱著必死的決
心打仗;強與弱,取決於形,你很強,便試圖展示弱的軍形,去誘導敵軍誤判,再用強
兵對付。總體而言,排兵佈陣的精髓在於,在自己實力夠強的前提下,讓敵軍看見你想
讓他看見的,進而誤導對方。
《勢篇》最後,孫子提到「善戰者,求之於勢」,華杉將其拆解為氣勢、地勢、因勢。
先讓自己實力強大有底氣,接著讓別人感受到你的強大,於是有了氣勢,任何人見到你
都需讓你三分;搶得地利,在別人還沒看出其價值時,先一步奪得戰略要地,能獲得地
勢;分析敵軍的心理狀態與需求,藉此想辦法打亂對方的勢、壯大自己的勢,則為因勢。
善於作戰者,知道怎麼造勢,能設計出一個自然的「狀態」,並把對的人放進對的位置。
若失敗了也不責怪下面的人,因為錯在自己選錯人。
總結《勢篇》,如何造勢?將巨石放在千仞之山上,讓它借助重力滾下來,沒人擋的住,
這就是造勢的基本方法。組織架構、指揮系統、正奇制勝、排兵佈陣,目的都是造出好
的勢,進而幫助你取勝。造勢,就是把對的訊息傳遞給對的人、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
把對的兵力在對的時間使用、把對的形在對的時機擺給敵軍看,接著任其發展,自然而

第 9 頁,共 94 頁
然就勝了。
虛實第六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
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
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
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禦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
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
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衆而敵
寡。能以衆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
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之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
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衆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之日,則左不能救右,
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
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故曰:勝可擅也。敵雖衆,可使無鬪。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衆,衆不能
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勝,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
勝。故兵無成勢,無恒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
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做好形、造好勢,先勝後戰,聽起來都很完美。然而現實是資源有限,有所取捨是必然
的,必須要知道什麼可以放棄、什麼不能放棄,承認事情不可能完美。這使得敵軍有弱
點,你也有弱點,沒有人能做到面面俱到,故雙方都會有其「虛」 、
「實」。
《虛實篇》很
簡單,講的就是避實擊虛,想辦法以你的實打對方的虛。更細分來看,可分為「主導雙
方形勢」、「判斷對方形勢」、「隱藏己方形勢」。
「主導雙方形勢」,指的是兩軍實力相當時,把握主控權才會有更大優勢,使敵軍化實
為虛,創造彼虛己實的局面。因此善於作戰者,能比敵軍更早推測出何時打仗、在哪裡
打仗,進而提前抵達戰場等待敵軍、養精蓄銳、佔據地利獲得主場優勢;善於作戰者,
不會被敵軍調動,而是能透過利誘調動敵軍往自己希望他去的地方走,透過設置阻礙讓
敵軍遠離自己不希望他經過的地方。
如果敵軍決定攻打你,你就立即反攻打他的首都要害,使他必須撤回去防守,你便能奪
得戰爭的主控權,這是「攻其所必救」。平時想辦法讓敵軍勞累,不斷作勢開戰,讓他
反覆動員、消磨其士氣,這是「佚能勞之」、「安能動之」。敵軍糧少,就假裝談和,實
際上拖時間,讓敵軍把糧食吃光、餓他肚子,時機到了再一舉進攻,這是「飽能飢之」。

第 10 頁,共 94 頁
「判斷對方形勢」,才知道可以怎麼攻、怎麼守。因此要懂得分析敵軍的計謀,估計敵
軍的糧食、裝備、人數,跟自己這方的做比對,由此決定要等待還是攻擊。用小火力攻
擊敵軍,看對方什麼反應;故意展現弱形,誘敵軍進;展現強形,逼敵軍退。由敵軍的
反應、進退,便可推斷他的形、知曉他所佔之地的重要性,進而知其虛實。判斷出虛實
後,就集中兵力攻虛,打他來不及救的地方,往他沒料到的方向,走他沒有防守的路。
一看到對方的虛隙,就急進衝入,得手獲利馬上迅速撤退,讓對方無法追擊。而自己防
守則要確保防得住,特別是要防自己覺得不會被攻的地方。
善於進攻者,能讓敵軍不知該守哪裡;善於防守者,能讓敵軍不知道該攻哪裡。這是「隱
藏己方形勢」的重要性,其最高境界為「無形」。敵軍以為是虛的地方,其實是實;敵
軍以為是實的地方,結果是虛。你有時佯動誤導敵軍,有時佯動又變成真動。敵形不同,
你打的方式就不同,使用的戰術變化無窮,沒有固定套路,任誰都看不出個所以然。而
敵軍謀略再強,不知道你會打哪裡,他要防的地方就多,兵力就被迫分散。
你無形,敵軍便不得不分散兵力防守。知敵虛實,你便能集中兵力攻其虛。你集中攻擊
的兵力,打他分散各地的防守兵力,便是以眾擊寡、以實擊虛。他看不透你,你卻知己
知彼,你便能主導局面,這就是《虛實篇》的精髓。當然,這些道理人人會講,但並非
人人會做。只讀兵法、紙上談兵是沒辦法真正學會應用的。唯有上了戰場,戒慎恐懼,
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努力從經驗中學習,不關心單次失敗,但努力讓長期的勝仗數遠大
於敗仗數,才是學會虛實之道的關鍵。
總結《虛實篇》:用兵就像水流,水無常形,兵無常勢。水趨下則順,兵擊虛則利。地
形高低決定水怎麼流,形勢虛實決定兵怎麼調,高手之所以為高手,在於他用兵能主導
形勢、看破虛實,並讓自己無形。而判定虛實後,也要懂正奇轉換,以正擊實,以奇擊
虛,才能出奇制勝。所以《形篇》、
《勢篇》、
《虛實篇》三篇融會貫通,才算真懂用兵。
軍爭第七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衆,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
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
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軍將,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
十里而爭利,則蹶上軍將,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
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
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
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衆,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
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
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衆之法也。故夜戰多金
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
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

第 11 頁,共 94 頁
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
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從《計篇》到《虛實篇》,講的多為大道理、大戰略。但是真的上到戰場、兩軍交鋒時,
面對真槍實彈不能只有大戰略,還要懂得觀察、權衡當前的局勢,把握住實戰作業的基
本注意事項,才有辦法爭得利益,這就是《軍爭篇》想談的核心內容。這篇的內容比較
零散,更像是一篇戰術工具包的彙整,因此我將內容統整成以下七個面向,更能看清楚
《軍爭篇》有哪些核心觀念:
以迂為直
在戰場上因為地形、戰略的關係,點到點之間,能讓軍隊最快通過的路線往往不是直線,
而是迂迴的彎路。事先度量好地形,可以讓你有效欺敵,先待在遠處迂迴,讓敵軍覺得
你距離很遠,再用小利引誘敵軍,讓他鬆懈。時機一到突然依最佳路線快速插入,便可
將對方打個錯手不及。
行軍的代價
行軍是全副武裝帶著糧食、物資步行前進的過程,相當耗費體能,也是兩軍爭利的關鍵
因素之一。平時若能做好相關訓練,在戰時的優勢便會全面提升。兩軍爭利時,部隊行
進愈快愈好。但要走得快,便要拋棄一些物資;而要是物資太少,就會養不起軍隊。同
時,若為了爭利,行軍百里不休息,軍隊會被拉開,只有前面十分之一體能較好的人能
先到,一與敵軍交手便是以寡敵眾;行軍五十里不休息,只有一半人能先到;行軍三十
里不休息,有三分之二的人能先到。
在不同的爭利情況,決策者要懂得在物資和行軍速度中做出權衡取捨,才不會造成過大
的損傷。趙國的趙奢在攻打秦國時,行軍行到離敵軍五十里處便停下來紮營,一方面可
以等待後面掉隊的人跟上,另一方面留這五十里路給敵軍,若敵軍打過來,必然能先耗
掉對方大量的體力。
不做沒把握的事情
不知道其他諸侯國的政治意圖,就不能輕易決定外交方針。不知道前方地形,就不能在
上面行軍。沒有嚮導、偵測兵,就不能得到地利。懂得什麼是自己知道的,什麼是自己
不知道的,謹慎有效行事,才能減少意料之外的大差錯。
戰場上的基本思維
雖然打仗講求先勝後戰,但真的到了實戰時,還是要懂得使詐。就像足球有戰術、有跑
位,但必要時刻,還是要懂得一些假動作過人的技巧,用以晃過對手。做決策時,永遠
要想「怎麼做對我軍有利」,有利了才行動,不要被其他不相干的因素影響。用兵時,
懂得分兵,利用正奇變化制勝。好的軍隊進攻、撤退迅疾如風,軍陣像樹林一樣嚴整,
侵略時如同烈火,防守時不動如山,平時像陰天般勢不可測,一動起來雷霆萬鈞。
掠鄉分衆、廓地分利
打仗要懂得給軍隊開放一些非正式福利。例如在攻下城池後,讓士兵自由掠奪錢財、給
大將分封地盤,以利益激起軍隊的戰鬥意志。但若今天打仗有著更高的政治目的,需要
一統天下、獲得民心,就不能亂開這種福利給軍隊了。
指揮系統

第 12 頁,共 94 頁
打仗時,因為彼此聽不見說話,所以用鑼鼓發號施令。因為很難看見其他人,所以白天
用旌旗、晚上用火鼓統一軍人的耳目。戰場上要求行動一致,勇敢的人不能獨自前進,
膽怯的人亦不能獨自撤退,軍令如山,違背者斬。
治氣、治心、治力、治變
善於打仗的人,必善於治氣、治心、治力、治變。首先是治氣:面對敵軍時,若對方銳
氣很盛,要懂得先避開,用時間跟他熬,等對方銳氣降到最低時再打。自己則要時時注
意保持銳氣,仗才打的起來。第二是治心:保持內心不亂,以嚴整面對敵軍的混亂,以
鎮靜面對敵軍的急躁,不因壓力而做出輕率決策。面對敵軍將軍,則可以試圖擾亂他的
決心,例如斬其謀士,讓他失去左右手。將軍一慌,軍隊就散了,我方自然勝券在握。
第三是治力:想辦法獲得主控權,先到戰場養精蓄銳、吃飽睡飽,打仗自然強而有力。
這個道理跟《虛實篇》的「致人而不致於人」如出一徹。
最後是治變:懂得因應局勢變通,可以打就打,不能打就退,裡面其實涵蓋了許多治氣
的道理。敵軍在高處,不可仰攻;敵軍背靠山丘下來,不可逆擊,把他引到平原再打;
面對假裝敗北的敵軍不要追;面對敵軍放的餌兵不要攻;不要去攔正在退回本國的軍
隊,因為對方歸心似箭,你一攔,他必跟你拚命;包圍敵軍要留缺口給他走,你可以在
敵軍逃跑的過程中慢慢將他殲滅。但如果敵軍被圍死、被你逼到絕境,必然會跟你決一
死戰,造成重大損傷。
總結《軍爭篇》:打仗不只要有大戰略、大戰術,細節上也一樣需要注重。規劃路線、
行軍、帶兵、激勵軍隊、指揮、治氣、治心、治力、治變、衡量地勢、欺敵、防欺,這
些細節做好,才能在戰場上成功爭利。
九變第八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
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
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
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
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九變篇》的核心宗旨是,在戰場上不能死守規矩,要懂得因應時局變通。由於截至目
前,大戰略、核心理論和基本戰術在前面七篇都講的差不多了,之後的《行軍篇》 、
《地
形篇》、《九地篇》談不同地理形勢的作戰策略,《火攻篇》、《用間篇》談特種作戰,都
是比較細節的東西。講這些細節之前,先強調變通的重要性,才能活用兵法中的判斷原
則,這是《九變篇》被放在這裡的用意。
本篇首先談了一點地形的基本觀念:濕地、沼澤等難以行進的地不要紮營;國境交界之
地要搞好外交;險要之地不得久留;四面皆險、出入困難的地要預設奇謀,防範敵軍攻
擊;遇到死地時要全力奮戰,寧可找死也不可等死,韓信當年背水列陣,目標正是要讓

第 13 頁,共 94 頁
軍隊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些內容在《九地篇》會細講,《九變篇》只是先把它提出來當
例子。
這些地形的作戰觀念雖然看起來很合乎常理,但總是會有常理不適用的特殊情況。面對
特殊情況時,有的路明明可以走,卻選擇不走;敵軍雖可以打,但是不打;城池雖可以
攻下,但是不攻;地盤雖可以爭,但是不爭;君主的命令不合現況,可以選擇不接受。
智者想事情,要全面的考量利、害:考量利時,能同時把所有不利的可能都想過一遍;
考量害時,亦能試圖從中找到有利的一面。因此很多事,局部看似乎符合原則、理所當
然,但從大局看卻不然。懂得因應局勢變通,必要時違背法則,這是《九變篇》中最重
要的理念。不懂變通,就算知道地形,也沒辦法獲得地利;知道利害關係,也沒辦法充
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
這裡孫子補充了陷害敵人的觀念。孫子認為最好的陷害方法是找些事情勞役敵人、用利
益誘惑敵人,讓敵人自己去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例如送美女,讓對方君主荒廢國事;
送工匠,讓國家花費修理和園,致使軍費變少。韓國派遣水工誘使秦國進行水利建設,
導致秦國無力東伐,亦是勞役的一種。這些觀念敵人也知道,所以自己平時必須保持警
惕,防止被同樣的方法陷害,這就是變通思維中要考量的其中一類因素。
若要將領善於變通,有些特質必須具備,有些特質則應當極力避免,這些為將的「心法」

是《九變篇》最後談的主題。首先,將領必須懂得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時時做好準備,
不抱僥倖心態。而將領應當避免的特質有五個:不怕死、貪生怕死、急躁易怒、廉潔但
愛惜名譽、過於愛護百姓。因為在打仗過程中,不怕死的最好殺,貪生怕死的最好俘虜,
急躁的和廉潔、愛惜名譽的最容易用激將法操控,愛護百姓的最容易被以人民為人質要
脅。
總結《九變篇》:打仗會遇到的局面種類繁多、陷害敵人的方法很多、自身可能被敵人
利用的特質也很多。凡事不能只仰賴直觀合理的決策,而是必須冷靜、謹慎地衡量利害
關係、做好準備,並懂得變通,才能提高在戰場上的勝率。
行軍第九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
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
背衆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
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
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
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林木、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
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衆樹動者,來
也;衆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
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

第 14 頁,共 94 頁
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陣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
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
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
粟馬肉食,軍無懸瓶,而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衆也;數賞
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衆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
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故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
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
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
《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的主軸皆為地理形勢,支軸則在講帶兵之道。《行軍
篇》作為這系列的首篇,內容主要可拆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談行軍時面對不同自然
地形和敵情表徵時的策略和判斷法則,第二部分則談軍隊的素質與管理。
若將第一部分的內容細分,《行軍篇》一共提出了四種自然地形的作戰策略、六種應當
避免的危險地形,以及三十二條敵情表徵的判斷法則。正如《九變篇》所強調的,這些
策略和法則不一定準,只是給出一個值得參考的思路,真正在戰場上還是要懂得因應現
場狀況有所變通。
被孫子提出來分析的自然地形有四種,分別是山路、水路、鹽鹼沼澤地和平原。在山地
裡,要靠近有水草的低谷行軍,在高處向陽的地方紮營。若在低處背陽的山谷紮營,一
方面容易被包圍、仰攻吃虧,另一方面士兵在陰濕的地方容易生病。走水路渡河時,渡
過後要遠離河流駐紮。若敵軍也渡河攻來,不要依附在水邊列陣,不然對方可能變得不
敢過來。最好在離水流一段距離的高處列陣,待敵軍約一半兵力上岸,另一半仍在渡河
時攻擊,對方兵少又位在低處,打起來自然處於弱勢,這叫「半渡而擊」。在鹽鹼沼澤
地時,近靠水草,才有水源喝。背靠樹林,才不至於四面受敵,地面也比較堅實安全。
在平原作戰,最好右側靠高地,因為古代兵器設計以右手為主,打起仗比較方便。
概括起來,到任何地形,若能位居高處、向陽避潮、近水草、背有靠山,對軍隊是最好
的。反之,面對山深水大的「絕澗」 、四面皆高的「天井」、三面環絕,易進難出的「天
牢」、草木深密的「天羅」、地勢低窪,道路泥濘的「天陷」,以及兩山相向,洞道險惡
的「天隙」等六種險惡地形,避開就對了。而若行軍的路上如果遇到險阻之地、沼澤低
窪地帶、蘆薈、山林、草木茂盛之地,則一定要仔細搜索確認,因為很可能會有敵軍埋
伏伺候。
在行軍的過程中,孫子給出了以下三十二條敵情表徵的判斷法則。必須一提的是,這些
判斷法則你知道,敵軍也知道。若敵軍要設奇謀巧計,很可能會將這些法則一條條演給
你看,誤導你對戰情的判斷。
如果敵軍離我們很近,但沒什麼動作,代表對方很可能已經佔據險要、有利之地。
如果敵軍離我們很遠,卻發兵過來挑戰,代表對方想要引誘我們前進。
如果敵軍佔據的是平坦開豁的地帶,代表他們具備某些優勢,不怕我們,並且已經準備
好等待我們前去決戰。這時要格外謹慎。

第 15 頁,共 94 頁
如果樹木在搖動,代表敵軍來了,因為部隊前進時往往會伐木,用以開路、製作兵器、
搭營。
如果草叢中充滿敵軍設置的障礙,代表敵軍可能已經跑了,拔營撤退前把草聚在一起,
假裝好像藏了人,用來嚇唬我們。
如果鳥到某個地方突然飛的比較高,代表該地方可能有伏兵。
如果野獸群從樹林裡奔出,代表敵軍兵很多,覆蓋面大,很可能即將面臨大軍攻擊。
如果前方揚起的塵土又窄又高,代表戰車靠近了。因為戰車通常是排成一排在走,且行
進動能大。
如果前方揚起的塵土低而廣,代表步兵來了。因為步兵列隊寬,且行進動能較小。
如果塵土分散,並且成條狀,代表敵軍在砍柴。因為砍柴通常是到處砍,砍完後拖著柴
木走。
如果塵土少、時起時落,代表敵軍在紮營。因為軍隊紮營時,通常會派輕騎四處觀測地
形。
如果敵軍使者言辭謙卑,最好仔細偵查敵情。要是對方在加緊戰備,代表他們準備進攻,
當前的謙卑是在試圖鬆懈我們。
如果敵軍措辭激烈,擺出進攻架勢,代表對方可能有要緊事需要撤軍,因而向我們虛張
聲勢。
如果敵軍先派出輕車至兩側定位,代表對方在列陣作戰。
如果敵軍沒特別開出什麼條件的情況下就來請和,一定有陰謀。若真要投降,必定會認
真談條件、講價錢。
如果敵軍士兵開始奔走、展開兵力列陣,代表對方期待跟我們交戰。
如果敵軍有些在進、有些在退,整體時近時退,且進的時候怕我們跑,退的時候又怕我
們不追,代表對方在引誘我們。
如果在偵查時發現敵軍都倚靠著武器在站立,代表對方缺乏軍糧、飢餓疲憊。
如果敵軍出來打水的人,打完水後自己先喝,代表對方軍營沒水了,大家都渴得不行。
如果敵軍有利可圖卻不進取,代表對方士卒疲勞、沒戰力了。
如果鳥在敵營聚集,代表敵軍已經偷偷撤退、留下空營了。
如果敵軍士兵夜間驚叫,甚至在晚上看不清時把自己人看成敵人而互相攻打,代表對方
軍心慌亂不穩。
如果敵軍軍營擾亂,代表將領沒有威望、不穩重。
如果敵軍旌旗亂動,代表部隊亂了、指揮系統壞了。
如果敵軍軍官無故發怒,代表對方已經厭倦了,整體軍心不穩。
如果敵軍把人的糧食拿去餵馬、把運輸的牛殺來吃,代表對方已破釜沈舟,準備決一死
戰。此時最好堅守不戰,想辦法再耗一陣子,讓對方餓。
如果敵軍將領低聲下氣找人談話、士卒間議論紛紛,營中到處充斥著私下的對話,代表
軍心不穩。
如果敵軍拼命的獎賞將士,代表情況窘迫,人力喊不動、大家都不願意幹事,逼不得已
需拿出重賞來利誘。
如果敵軍不斷處罰下屬,一樣代表情況窘迫,大家寧願被罰也不願幹事,導致必須透過

第 16 頁,共 94 頁
加大處罰來脅迫。
如果將領一開始粗暴強硬,後來發現失去軍心、部隊不服自己,又由於自己壓不住陣而
開始害怕部隊,這是最懦弱的領導表現。
如果敵軍使者委婉親切,甚至送上人質,代表可能對方想休戰。
如果敵軍盛怒出擊,但打了半天又不接戰、又不退兵,背後一定有蹊蹺,需要仔細偵查。
講完行軍過程的地形策略和敵情判斷,孫子接著講的是軍隊素質。兵不貴多,但要權力
均衡、團結、能駕馭;打仗重點不在只憑勇猛冒進,而在能集中力量、判明敵情、選拔
適合的人才;如果沒有深謀遠慮又輕敵,必會被敵軍俘虜。這些是軍隊最基本的觀念。
在管理軍隊上,要是在士兵們還沒有親近、依附將領時,將領就先用處罰來管理部隊,
這些士兵便不能用於作戰,因為他們不服將領。要是士兵服了將領,但將領不能嚴格執
行紀律,那一樣不能用於作戰。因為平時士兵不堅守紀律,到戰場上就更不會服從;唯
有平時嚴守紀律,打仗時士兵才可能聽從指揮、協調一致。好的將領會先用懷柔安撫統
一思想,再用軍紀軍法統一行動,軟硬兼施,將領、士兵打成一片沒問題,紀律嚴明也
一點都不含糊。
總結《行軍篇》:不同的自然地形有不同的作戰策略,不同的敵情表徵有不同的含義,
為將者帶領部隊行軍時需要將這些經驗謹記在心,謹慎思考,才能趨利避害,提高作戰
效率。而在帶兵上,要懂得「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士兵才會為你所用。
地形第十

「孫子曰:凡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
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
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
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
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
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
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
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
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衆,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
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
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是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
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
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
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第 17 頁,共 94 頁
《行軍篇》在談地形策略時,主要考量的是地理的「自然特性」,例如山、水、鹽沼、
平原、向陽、地勢高低等因素對作戰的影響。《地形篇》主要考量的則是地理的「空間
結構」和「戰術意義」,包含交通、距離、阻礙、攻守難易度等。將這些因素綜合考量,
一共可將地形分為以下六種:
通形:我可以來,敵軍也可以來的地形為通形。作戰要訣是先佔據高地向陽面,並保障
糧道暢通、安全穩固。
掛形:可以前進,難以回頭的地形為掛形。作戰要訣是看敵軍有無防備,沒有的話就出
兵突襲。若敵軍有準備,要是沒打贏,我方會難以返回,損失更大,因此要更加謹慎考
量。
支形:敵我雙方處在兩端、先攻者不利的地形為支形。例如兩軍相隔一個峽谷,先經過
峽谷的軍隊容易中對方埋伏;兩軍相隔一條河時,渡河者容易被對方半渡而擊。面臨支
形時,若敵軍引誘,不要追擊。最好是我方引軍離開,要是敵軍打來,就等他出來一半
立馬回擊;要是敵軍不打就算了,未來有的是其他機會。就怕硬要乘著弱勢去打,要是
打輸,未來就沒機會了。分析利害,學會等待、學會不打,才是兵法的精神。
隘形:兩側寬廣,中間狹隘,只有一條路能通過的地形為隘形。面對隘形,先把通道填
滿兵力者有優勢。因此若我軍先到,必先守住隘口,在隘路填滿兵力、列好陣,等待敵
軍攻來;若敵軍比我軍早到,並且已將隘口守住,就別打。在韓信破趙之戰中,井陘口
就是隘形,正因趙軍沒有派兵守住,才會發生後來的背水一戰。
險形: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形為險形。如果我軍先到達,就佔領險形高處向陽面,等待敵
軍的攻勢。若敵軍提前搶佔險形,難以攻下,就撤退。要是敵軍離開險要地形追過來,
我們可以試圖反搶;若敵軍不追,就讓他們一直待著,我們直接搬師回國。
遠形:兩軍兵力相當、距離較遠的地形為遠形。身處遠形,不宜主動挑戰,因為挑戰者
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這段路對軍隊的體力消耗會成為勝敗的關
鍵。
作為將領,作戰前最重大的責任是將這六種地形研究透徹。《形篇》談軍形,《地形篇》
談地形,兩者都是「形」,背後「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勝可知,而不可為」的思
想也是一致的。孫子認為在打仗時,透過分析彼此的形去「判斷是否必敗」,比「擁有
必勝的信心」更為重要,也因此他在分析六種地形時,很多時候都叫你別打。打仗最怕
的正是不知道自己必敗,還抱著必勝的決心去打,反而導致慘敗。
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頂尖的將領懂得判明敵軍意圖、研究地形險易,唯有這樣才有
可能取勝。根據實際戰況判斷,如果必勝,君主說不打,也可以打;如果必敗,君主說
打,也可以不打,這是《九變篇》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進不求戰勝之名,退不
避違命之罪,一切都是為了保護民眾、有利君主,這樣的將領才是國家最珍貴的寶物。
本篇講完地形後,依然回到帶兵之道的主題上。畢竟形勢擺在那,負責判斷的仍是將領。
兵書是寫給將領看的,雖然各章有著不同的主題,孫子仍不忘在每個章節時時叮囑如何
帶兵。而《地形篇》中,孫子給出了六種因為將領失責導致必敗的情況作為警惕:
走:雙方條件相當,但用自己十分之一的兵力去和敵軍作戰,以一敵十,自不量力。
弛:兵士強悍,但將領懦弱、指揮不動,導致紀律鬆弛。
陷:將領很強,但士卒跟不上,沒有被訓練好。

第 18 頁,共 94 頁
崩:小將對大將不服,遇敵時擅自率隊出戰,大將沒辦法有效指揮、執行大戰略。
亂:將領管理無章法,出兵列陣縱橫不整、橫衝直撞。
北:將領不能判斷敵情,以少擊多、以弱擊強,用兵不懂得選精銳當先鋒隊。
好的將領,懂得均衡的使用愛與畏、恩與罰來管理軍隊。愛的標準,是讓上級如同父母,
把士兵當作自己的孩子,可以一起冒險、赴死。然而要是只知厚待而不能指使、一味溺
愛而不能命令、違法亂紀卻不能治理,那士兵就變成驕子,不能用了。因此愛要搭配畏,
合起來才有效。畏的標準,是上級比敵軍更可怕。古代軍隊出征前習慣殺人祭旗,殺的
都是皇上寵臣,一殺立威,震懾全軍,傳出去也威震天下,這就是畏的力量。
最後,《謀攻篇》、《虛實篇》都一再強調的知己知彼,孫子到《地形篇》又重複強調了
一次:知道我軍很強,但不知道敵軍也很強,勝算只有一半;知道敵軍可擊,但不知道
我軍不夠強,勝算也只有一半。知己知彼,但不知地形,勝算仍然只有一半。而要是同
時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就不會感到迷惑,對任何變化皆了然於胸、應對措施變化無窮,
勝利也完全保障了。
總結《地形篇》:不同的空間結構有不同的作戰方式,打仗前一定要先仔細想一遍,在
暸解敵我的情況下,若連地利都能考慮周全,勝算自然會大大提升。而在帶兵上要懂得
剛柔並濟,用愛和畏管理軍隊,這跟《行軍篇》最後講的「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想
法是一致的。
九地第十一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
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
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
之衆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
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衆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
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
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衆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
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衆整而將來,待之若
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故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
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併氣積力,運
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
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
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
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淚交頤。投之無所往者,則諸、劌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
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
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
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第 19 頁,共 94 頁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
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衆,投之於險,
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
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
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
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
活。故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
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衆不得
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
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衆,若使一人。犯之
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衆陷於
害,然後能為勝敗。故為兵之事,在於佯順敵之意,併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
事者也。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
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
不及拒。」
《行軍篇》考量地理的「自然特性」,
《地形篇》考量地理的「空間結構」和「戰術意義」,
《九地篇》則是考量地理的「戰略性質」和「士氣分佈」,包含進入敵國的深淺程度、
與周遭國家的關係、敵我的心理狀態。以下是《九地篇》所提出的九種地形以及相應的
作戰策略:
散地:在自己國境內作戰的,叫散地。身處散地時,敵軍深入我國,一心想求戰,而我
軍離家太近,軍心易散,大家都想早點回家,缺乏戰鬥慾。因此身處散地適合防守不適
合作戰;若真要作戰,必須先治氣,想辦法讓大家萬眾一心。歷代戰爭中,若位於散地,
常見的戰術是把人、糧食全部撤進城裡面,固守城池和險要之地,試圖把敵軍耗到撤退,
並適時派輕兵阻斷對方糧道,再依靠天氣地勢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輕地:進入敵人國境不深的地區,叫輕地。身處輕地時,向前深入敵國會害怕有危險,
向後退則可以回到自己家,士兵的戰鬥慾也不高。因此輕地不宜停留,而要快速通過,
並讓部隊密集連屬,一來防止敵軍進攻,二來防止士卒逃跑。最好先挑選精兵組成先鋒
隊,到周遭掠奪一番,製造一些小勝利來鼓舞士氣、給軍隊壯膽,這亦是《軍爭篇》裡
的治氣之法。
爭地:誰先佔就對誰有利,可以以寡敵眾、以弱擊強的地區,叫爭地,也就是兵家必爭
之地。遇到爭地,應當急速前進,想辦法搶先敵人到達。如果敵軍佔到爭地,不要硬攻,
可以假裝撤退,再用《軍爭篇》所提的「攻其必救」的方法試圖把敵軍引出爭地,自己
再趁機強佔。如果我軍佔到爭地,面對敵軍的誘騙,一定要懂得派精銳固守爭地,用其
餘的輕兵前去追擊敵軍,並在追擊的過程中一路設伏,要是敵軍回頭攻打爭地,就容易
被伏兵攻擊。

第 20 頁,共 94 頁
交地:四通八達,我可以來、敵人也可以來的地區,叫交地,若從自然地形的角度來看
則叫通形。遇交地,行軍布陣不能有空擋,要首尾相接、保護好糧道,讓整個部隊能相
互策應,不能讓敵軍乘虛而入。若能事先準備,一定要加強守備、修築工事、嚴密把守
要道;要是來不及,兵力上又沒優勢,就分兵埋伏、向敵軍示弱,等敵軍長驅大進時再
用伏兵攻擊。
衢地:三國交界之地,叫衢地。在衢地,先和第三國外交結盟者,才能形成二打一的勝
算。這個策略背後的精神正是《謀攻篇》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重地:深入敵國之地,叫重地。身處重地時,本國糧食運不過來,最大目標是就地解決
糧食問題。因此要懂得鼓勵士兵掠奪,將搶到的食物、物資上繳軍隊,搶越多賞越多。
圮地:山林、險阻、水網、湖沼等難以通行的地區,叫圮地。遇圮地,沒法紮營,要快
速通過,不得久留,並注意保存體力。若敵軍在隘道口截擊,先派出輕車在前接戰,後
面部隊左右迂迴,大將四面觀察,尋找空隙突破,之後與前鋒在合適的地方會合。
圍地:被地形包圍,進去的道路狹窄,出來的道路迂迴,敵軍可用很少的兵力擊敗我們
的地區,叫圍地。被困在圍地、糧道遭敵軍斷絕時,就需要用奇謀詭計。首先向敵軍展
示堅守不出的意志,一次把好幾天的飯做好,對方看不到炊煙,便以為我們糧食吃完了。
接著將《行軍篇》的敵情表徵判斷一條條演給敵軍看,讓對方以為我們快不行了,再乘
其戒備放鬆時動員全軍一鼓作氣強攻出去。若敵軍被困在圍地,則要派出軍隊把守要
道,用輕兵挑戰,試探敵軍的計謀。
死地:毫無退路,不決一死戰便會全軍覆沒的地區,為死地。被困在死地時,把牛殺了、
車燒了、水井填了、灶平了,吃大餐、剃光頭,用發狠的儀式激勵大家,以必死之心,
能殺多少敵人就殺多少敵人。若敵軍被困在死地,一定要開條生路給對方跑,人一有生
路,戰鬥意志就會降低,一心想逃亡求生。在這條生路上埋伏,每跑一段就吃掉一截,
才能將我軍損失降到最低,跟《軍爭篇》的「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是一樣的道理。
《九地篇》在談完九地後,剩餘的篇幅都在談「好的軍隊該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我這
邊將它的內容整理成以下六個面向:
擾亂敵人
善於用兵的人,能擾亂敵人,使敵軍前後不能策應、主力和小部隊不能互相依靠、官兵
之間不能互相救應、上下不能收容、士卒不能集合起來,縱使集合了也毫無組織秩序。
如果敵軍不亂、人數眾多,就奪其所愛,奪糧道和有利地形,藉此擾亂。用兵要快,在
敵人來不及反應的時機,走敵人想不到的路線,打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造成有利我軍
的局面才行動,不然就按兵不動。
三軍一體
善於用兵的人,能讓自己的部隊像蛇一樣,一打頭,尾巴就來救應;打尾,頭就來救應;
打腰,頭尾都前來救應。部隊同舟共濟、互為左右手。用把馬拴起來、把車輪埋起來的
方法防止士兵逃走是靠不住的。重點還是在管理軍隊,讓強者和弱者都能發揮作用,並
適當運用地形,製造不得不服從的「勢」,使全軍團結,指揮三軍如同指揮一個人一樣
方便整齊,達到《勢篇》「凡治衆如治寡」、「鬥衆如鬥寡」的境界。
管理士氣
侵入敵國的關鍵在治氣。我軍身處重地,專心致志;敵軍身處散地,軍心渙散,故我軍

第 21 頁,共 94 頁
的戰鬥意志大於敵軍。透過搶掠來餵養軍隊,讓士卒養精蓄銳、集中力量;養兵千日,
用兵一時,不求百戰百勝,但求一戰而定。指派士兵執行任務不需告知原因,只告知利
益不告知危害,才不會讓士兵疑懼不敢進。在關鍵時期要打破常規,下達行政外的威令,
懸超越法定的獎賞,激勵勇夫挺身而出。
士兵的心境決定戰鬥意志,戰鬥意志決定戰鬥力,整體可以參考一個簡單的原則:士兵
被包圍就會抵抗,迫不得已就會奮勇戰鬥,陷於危急的困境就會聽從指揮。因此在打仗
時,把軍隊投到無路可走的地方,禁止迷信、消除疑惑,便能齊心兵力,使士兵持有必
死之志,不用告誡就懂得戒備、不用要求就懂得出力、不用約束鼓勵就能團結、不用三
令五申就會遵守紀律。唯有讓士兵陷入危險,才能真正發揮潛力,每個都變成勇士,敢
於拼死也不會逃跑,因為此時要是斂財、不拼命,就保不住命。這就是韓信攻打趙國時,
將大軍背水列陣的原因。
善於運籌帷幄
太忙的人不會成功,好的將領也不會總是忙碌在做事,而是鎮靜平和、不緊不慢,有足
夠的時間認真思考、積累實力。好的將領一定是謀定而後動,先勝後戰,佈置戰略善於
運籌帷幄。作戰時,能順著敵人的意圖,讓敵人得志、趨向墮落,待其鬆懈後再集中兵
力攻打。平時讓自己顯得沉靜柔弱,一但敵人露出破綻,若判斷不是誘導的假象,就急
速乘隙而入,讓對方措手不及。先佔領敵人最心疼的戰略要地,不和敵人約好時間地點
按時打,而是隨時出其不意、攻其無備,靈活的因應敵情變化調整作戰計畫,不死守規
矩。
嚴格保密、難以捉摸
好的將領和軍隊行事善於保密,士卒只知道任務,不知道整體的作戰意圖;決定戰爭的
行動後,就銷毀一切相關紀錄,也不許敵國使者紀錄,防止軍情洩漏;行動和計謀不斷
變化更新,讓人無法識破;駐軍地點經常改變、行軍多繞彎路,誰也不知道要去哪;交
付的任務將如同派人登樓,登上了,就把梯子抽掉,抱著破釜沈舟之心,只能上不能退;
指揮士兵如同驅趕羊群,大家相信著領導者,死心塌地跟著走,但不知道要去哪裡。敵
人猜不到你在計畫什麼,自己人也不知道你有什麼謀略。最後,把軍隊投入險難而取勝,
讓大家活著回來。要達到以上目標,前提是將領要能在九地的機變下能屈能伸,並且懂
得治氣,用實力和領導力獲得軍心,軍隊才會願意跟隨。
霸王之道
《軍爭篇》提過的:不知道其他諸侯國的政治意圖,就不能輕易決定外交方針。不知道
前方地形,就不能在上面行軍。沒有嚮導、偵測兵,就不能得到地利。孫子到《九地篇》
又再重複強調了一次,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如果以上這些面向有哪
一條不知道,就不是「霸王之兵」。
若你能用霸王之兵征伐大國,敵國會懼怕兵威,無法充分動員集結,而你又威震天下,
沒人敢跟你的敵國結交。真正的霸王之道,是提升自身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在
各方面全面領先,便不需要爭著向哪一國建交,也不必在各國培育自己的勢力,只要伸
展自己的戰略意圖,把兵威加之於敵國,就能拔他城池、滅他國都。
總結《九地篇》:為將者要懂得搶佔戰略價值高的地點、快速通過戰略價值低的地點,
並且學習分析不同地形對敵我兩方軍隊的士氣影響,進而佈置作戰策略、管理士氣。頂

第 22 頁,共 94 頁
級軍隊的境界是三軍如一體,知道怎麼擾亂敵人,善於運籌帷幄,精通治理士氣,執行
戰術保密到家,軍事舉措難以捉模,一出征便威震天下,靠霸王之兵的威望就能取得先
天優勢。
火攻第十二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
必有因,烟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
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
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則止;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
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
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
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
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
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孫子兵法》最後的《火攻篇》、《用間篇》兩篇,講的是特種作戰。《火攻篇》包含了
兩個主軸,一個是火攻的邏輯,另一個是鞏固勝利的邏輯。
孫子將火攻的方式分作五種:火人,是火燒敵人營盤、燒殺兵卒。火積,是火燒敵人積
聚的器材、糧草。火輜,是火燒敵人運輸中的物資。火庫,是火燒敵人的倉庫。火隊,
是火燒敵人的隊仗、兵器。軍隊平時就得預備好火攻器材,關鍵時刻才有辦法實施火攻。
什麼是關鍵時刻呢?必須滿足特定條件。放火的時機要看天氣,待乾燥時才得以火攻。
起火的日子要等風起,當月亮經過箕、壁、翼、軫等四宿時,風起的機率大,便是起火
的好日子。
使用火攻,要以兵勢配合火勢,有以下五種變化值得注意:
在敵人內部放火,就要即時從外面派兵策應。因為火攻並不能指望燒死敵軍,只求能引
起敵軍混亂,並在火勢尚未熄滅時乘亂攻打。
如果敵營起火後,敵軍非常鎮靜,代表對方訓練有素、治軍嚴謹。這種時候先等待一下,
加強火勢,有機會才進攻,沒機會就算了。
在敵人外部放火,不需要內應,只需要適時把火點燃就好。
在上風放火,不可從下風進攻,而要順風進攻、左右打擊,才不會被火勢燒到。
白天風吹的愈久,晚上風停的機率就愈高
這就是《火攻篇》關於火攻的全部內容了。在最後一段裡,孫子談到軍事勝利後,接著
必須以政治勝利為目標的守勝思想。打仗打贏了,如果不能鞏固勝利、修明政治,勝仗
一多,便會導致百姓疲憊、君主驕傲、國家自滅。戰勝容易,守勝困難,也因此孫子在
整套兵書裡反覆強調比起百戰百勝,更應追求一戰而定。如何鞏固勝利,是英明的君主
必須慎重考慮、優秀的將領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絕不能因憤怒而興師作戰,任何軍事
策略一定要對國家有利才行動,不利就停止。因為憤怒的心情久了會淡去,但國家滅亡
無法復存、人死了也無法復生,故明君慎重、良將警惕,才是安國全軍之道。

第 23 頁,共 94 頁
總結《火攻篇》:起火、放火要看天時,兵勢要配合火勢,平時就準備好,火攻才能發
揮戰術價值;戰爭奪勝,不應追求百戰百勝,而該追求一戰而定,軍事勝利後必須修明
政治,才能長期鞏固勝利。
用間第十三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
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
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
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
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
「神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
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
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
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
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
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
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
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
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用間篇》是《孫子兵法》的最後一篇,談的主題是使用間諜,進而打贏情報戰。戰場
上瞬息萬變,軍隊的行動必須仰賴情報,用輕兵互探虛實的過程固然能讓你更暸解敵
人,但這依然比不上直接從潛藏敵方的間諜身上拿到的一手情報。《用間篇》回答了以
下幾個問題:為什麼該重視用間?間諜有哪幾種?什麼樣的人能用間諜?哪種間諜最重
要?
為什麼要用間諜?孫子的答案很簡單:探知情報、降低戰爭成本。在戰場上,事先暸解
狀況的人勝算高。要事先暸解狀況,靠的不是占卜問鬼神,也不是用類比思維、用一般
的規律和經驗推測,而是要有人實地現場調查過,這便是間諜發揮作用的地方。而在成
本面上,古代八戶人家一個井田,打仗時一家當兵,七家後勤運輸供奉,興兵十萬,背
後是七十萬家的成本,代價之高在《作戰篇》已經強調過了。戰爭打好幾年,為的都是
勝利的那一天,在每天都耗費如此龐大的情況下,如果還捨不得花錢買間諜、買敵情,
是最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能花錢解決的事都是代價最低的。

十萬大軍作戰時,每天都有七十萬家在花錢,要是能透過買間諜讓戰爭早一點結束、得
勝,背後省下的是七十萬家的好幾天供奉。因此君主花錢不能只算自己的帳,要把全部
人的帳統一算進去,花錢的目標是排除一些可能性,不可能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多

第 24 頁,共 94 頁
花一些冤望錢,才可能把錢花在刀刃上。
間諜有哪幾種?孫子一共歸納出了以下五種:
因間:誘使敵國當地的官鄉大夫做間諜,提供有價值的情報。
內間:使用內間,就是利用敵國的官吏。因犯錯導致前途受影響者、被刑罰導致心懷怨
恨者、貪財好色者、對自己地位不滿者、才能沒被重用者、希望己方失敗自己才有機會
者、懷有二心者,都可以發展為內間。內間不一定是奸臣,相反的有些內間並不知道自
己是內間,覺得自己對主君很忠心,主君也覺得他很忠心,這種人對國家的破壞比真正
的敵人還大。例如鴻門宴時,項伯只是想做老好人、中介調和者,根本沒有想要害項羽。
但就是因為他的緣故,劉備才得以逃脫,最終統一大漢。
反間:透過收買、勸降等各種方式,誘使敵方間諜為我所用,稱作反間。自己利用內間
時,一定要注意提防自己的內間是否變成了反間。
死間:傳遞假消息給自己的間諜或使者,讓他帶去給敵人。由於不知道自己掌握的消息
是假的,自然不可能洩密,又能得到敵人的信任。而當真相敗露時,他一定會被敵人處
死,故稱死間。
生間:派遣使者前往敵軍刺探情報,或是讓人喬裝成敵軍士兵,前去敵營偷聽號令,最
終回來稟報資訊者,稱作生間。
什麼樣的人能用間諜?唯有聖智之人、有領導力者才能用間諜。因為任何間諜都可能被
敵人策反、控制,若要善用,必須讓他與你推心置腹、死心塌地跟定你,服你的情義、
本事、胸懷和人格,才能從根本上避免被反間。使用間諜要注意幾個原則:三軍將士都
親,但間諜最親,對待自己養的間諜要慷慨,花再多錢都是小錢;沒有什麼事情比間諜
更需守密,一但間諜洩露訊息,必嚴厲懲罰,處死洩密的間諜和知道秘密的人;要攻擊
敵軍,一定要先摸清對方守將是誰,其左右親信、通報員、守門官吏、近侍官員的底細
也要讓間諜摸清楚。
哪種間諜最重要?在所有間諜裡頭,反間是最重要的,是用間的根本。一定要把敵國派
來的間諜找出來,收買他、誘導他;敵國派來的使者要盡可能久留、策反以為己用。透
過反間暸解敵方,知道敵方的國勢情況、敵方朝廷大臣誰跟誰有矛盾,便可進而使用因
間、內間;知道哪些假情報可以對敵方產生顛覆性作用,便可使用死間;知道敵方的疏
密,便可使用生間。
總結《用間篇》:用間的目的是獲知情報、降低戰爭成本。有領導力者才能用間,對待
間諜要慷慨、間諜洩密要嚴懲。在五種間諜中,反間最重要,不管得到什麼人,都不如
得到對方的人,且不只要得到對方的人,還要得到對方對的人。整個軍隊都得依靠間諜
情報來決定行動,因此明君賢將以有大智慧的人做間諜,必成大功。
兵法總結
在戰略上,先在基本面分析勝算,再考慮損失,最後考慮利益,全部清算完後決定是否
開戰。要是勝算不夠、損失無法承受就不開戰;要是開戰了,才繼續談奇謀巧計。開戰
後,動員準備的過程要盡可能的壓低運糧和徵兵成本、提升效率;謀攻作戰時應當慎戰、
速戰,並且比起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更應該以「求全」為目標,最好能「不戰而屈人之
兵」。所以謀攻的先後順序為伐謀、伐交、伐兵、攻城。要是判斷自己不如對方,要懂
得認輸逃離,未來再打。

第 25 頁,共 94 頁
在用兵上,打仗前要不斷耐心等待、積累實力,分析敵我兩方的「形」,直到確認自己
處於不敗之地後,再等待敵人失誤,這是「勝可知,而不可為」。確認形勝才開打,便
能讓每場戰役都是「無智名,無勇功」的以強擊弱之役,這便是「先勝後戰」。形勝以
後,接著因應勢態變化造勢,把對的人在對的時機放在對的位置,將組織架構、指揮系
統做好,打仗時善用「以正合,以奇勝」的分兵大戰術,這些舉措的目的皆在追求勢勝。
讓自己示敵軍於無形,同時看破敵軍虛實,把握戰場主導權,「致人而不致於人」,並以
正擊實、以奇擊虛,「避實而擊虛」,便可出奇制勝。
戰略選定,用兵觀念也建立完成後,若面臨兩軍爭利,要注重把戰術細節做好。為將者
需暸解不同天時、地形下的作戰策略,能判斷不同敵情表徵背後的含義,並謹慎思考、
未雨綢繆、運籌帷幄、保密軍情、內心不亂、耐心等待、謀定而後動。在部隊管理上「令
之以文、齊之以武」、軟硬兼施並有效管理士氣,在戰術執行上懂得變通而非死記法則,
在利害分析上知己知彼又知天時地利,在策略上懂得欺敵害敵、防欺防害,在做決策時
永遠在想「怎麼做對我軍有利」,才能提高在戰場上的勝率,並以霸王之兵威震天下。
火攻要看天時,兵勢要配合火勢;將領要善於用間,以反間為本進而使用因間、內間、
死間、生間,在情報面上贏過對手,便能加速讓戰爭提早結束、降低軍事成本。打仗不
求百戰百勝,要求「一戰而定」,軍事勝利後必須修明政治,才能長期鞏固勝利。

《孫子兵法》白話翻譯
朔雪寒 著

FaceBook 《孫子兵法》策略、智慧、預測、管理

開放書雲(免費海量古籍電子書) 超自然輸入法

取得《孫子兵法》原文電子書 購買《孫子兵法白話譯註》電子書

暗箭:孫龐鬥智(電子書) 三國演義 水滸傳 預見未來(中西方五百多位智


者的預測智慧)

自序
自從筆者第一次看到《孫子兵法》至今,已經過了十九年了(至 2009 年 止)。大
概是在看到此書的五年後,筆者開始對這本充滿智慧的古籍投注大量的心力,並運用各

第 26 頁,共 94 頁
種從古文字堆中耙梳出來的資料,以及上個世紀的相關考古發現,企 圖盡量恢復此書
的原貌。這件辛勤、吃力又不討好的勞動,前後耗費了筆者十幾年的青春歲月,而它所
為筆者帶來的最大收穫,不是什麼實質上的利益,而是精神上 的豐富。同時不言可喻,
這個歷程也讓自己得以更正確的理解《孫子兵法》以及孫子這個可敬的偉人。而促使筆
者為這本書投注如此大的心力之原因,卻開始於一個 簡單的疑惑,這個疑惑來自於當
時的白話翻譯對原文所作的解釋上。

深陷研究的這十幾年時間,筆者主要將心力花費在三個方向上:

一、學習如何解釋、翻譯古文的相關知識與技術,包括邏輯學、訓詁學以及考證科
學。

二、收集相關的文獻與資料,囊括:整個先秦文獻、宋朝以前所有《孫子兵法》相
關引文及孫子的相關記載與論述,以及近百年來出土的地下文物,當然還有從宋朝至今
的所有相關疑古謬論。

三、解讀文獻、思考、撰寫,以及統計整個先秦兵書的用字規律,包括各書所提及
的「車、馬、徒、弩」之次數等,以及統計整個東周時代關於戰爭的細項資料,包括各
場戰爭的耗時、動員人數、使用兵種等,以及重新考證當時的軍事制度與國際情勢。

最後,筆者藉此完成了一百餘萬言的《孫子兵法論正》一書,而所有關於原文文字
的正誤、對原文解釋的正誤、作者生平、南宋以前歷代引用《孫子兵法》文獻 的狀況、
東周時代戰爭與制度的考證,以及從古至今所有關於孫子其人其書的疑古謬論之反駁,
這些繁瑣、細碎到了極點的東西,也都只收錄在《孫子兵法論正》一 書中。這本書是
免費的,在筆者的網站「策略研究中心」上即可看到。因此在本書裡,筆者只引用了該
書的定論與成果,這些內容主要談論的當然就是根據訓詁知識 以及南宋以前的所有相
關文獻所盡力復原出的五千餘言《孫子兵法》;我稱這個版本叫做《論正本》
,它既是目
前最嚴謹的版本、最接近原書文意的版本、最接近原 書文字風格的版本、最接近原書
字數的版本,同時也是最好的版本。有朝一日,相信它也終將取代清朝時由大學問家孫
星衍付出極大心力所完成的《孫校本》《孫子 兵法》。

目前市面上可見的相關《孫子兵法》譯註,其實都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這些譯
註或許很暢銷,並且文中也融入了很多相關的古代戰例與現代商業實例。然而 正因為
他們所根據的其實是存在著許多謬誤的文本,以至於他們所作出的結論以及他們所援引
的許多例子也因此踏入了錯誤的陷阱之中。那麼這種因為文本本身的謬 誤所造成的誤
導效應有多大呢!在兵法中,一字之差,就足以改變一個將軍、一支部隊的命運了。如
隋朝大將楊素正因為曲解了兵書《尉繚子》中「臣聞古之善用兵 者,能殺士卒之半,
其次殺其十三,其下殺其十一。」中的「殺」字,而使得無數的士兵枉死在他的手下。
若以《孫子兵法》而論,則足以導致相同效應的錯誤亦不 難發現,如:

第 27 頁,共 94 頁
〈實虛〉
:「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一作「守而必固,守其所『不』攻也。」

〈行軍〉:「敵若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汭』,令半渡而擊之,
利。」一作「敵若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
,令半渡而擊之,利。」

〈用間〉:「密哉密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聞間事者』與所告者皆死。」
一作「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必攻」與「不攻」一字之差,判然兩事,而「守其不攻」 ,輕者不過因分兵而受
傷,重者因分兵而大敗,勝敗在此可見;「水汭」(水邊)與「水內」一字之 差,判然
兩事,而所處之空間有異,不迎於水內而卻迎於水邊,輕者敵人半渡而退,重者敵人按
兵不動,有利與無利在此可見;「聞間事者」與「而先聞者,間」, 數字之差,而一殺
該殺之人,一殺無辜之人,生與死、利與害在此可見。

(以上引文見拙作〈孫子兵法論正.相關謬論綜駁.陳傅良〉)

用間一事,謂之:一字之差,死者迥異。水戰一事,謂之:一字之差,勝敗顛倒。
在一個只有執行能力而沒有思辯能力的人身上,或者在一個只准執行、不准質 疑的環
境下,「不攻」與「必攻」一字之差,也就足以致人於死了。而許多註釋者根據這個錯
誤的文本,為了對這顯然不合邏輯與常識的說法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於是援引了周
亞夫對付聲東擊西者的例子,然後加以曲解,以達到合理化「守其所不攻」反而可以「守
而必固」的錯繆。那麼這誤解、誤導的效應又豈可兒戲呢!至 於一些因為註文摻入原
文從而衍生出來的註解,以及註解中所因此援引的例子,更是多如牛毛,這其中又以〈九
地〉篇的「焚舟破釜」最為有名。但是試問,這樣的 註釋與例子除了加深讀者對錯誤
思維的印象,從而誤導讀者;或者「幫助」讀者將錯誤合理化,而使讀者屈就於註釋者
的判斷之外,又能對理解《孫子兵法》、從而 將其加以正確的運用有什麼助益呢!況且,
將這些例子予以去除後,讀者們就真的無法理解這本書的奧妙了嗎?前 512 年 吳王闔
閭第一次看到十三篇《孫子兵法》時,他又哪裡看到了什麼戰例呢!然而他能理解,僅
只是因為他身經百戰嗎?那麼韓信在他尚無多少帶兵經驗時,又是如何 理解並藉由《孫
子兵法》來創造出戰例的呢!又譬如〈謀攻〉所言「十則圍之」這樣簡單易明的兵法,
還需要什麼戰例來作解釋呢?那些古往今來的戰例貢獻者,在 他們貢獻他們的戰例以
做為十三篇文本的註腳時,難道他們還有戰例可以參考嗎?而最重要的是,十三篇每篇
都蘊含了很多概念,有些概念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戰例。 因此所謂戰例,通常只能用來
解釋其中一些用兵規則的部份,對於其中一些光輝的思想,如「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九變〉)
、「勝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 戰而後求勝。」(〈形〉)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
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軍爭〉),又能有多少歷史實例能完全吻合呢!

除了版本文字本身的錯誤之外,註釋家解釋上的錯誤,也足以誤導讀者。譬如〈軍

第 28 頁,共 94 頁
爭〉篇:「餌兵勿食。」李筌註曰:「秦人毒涇上流。」李筌舉前 559 年 春秋時期歷史
實例(〈左傳.襄公十四年〉)作註腳,而杜牧則註曰:「敵忽棄飲食而去,先須嘗試,
不可便食,慮毒也。後魏文帝時,庫莫奚侵擾,詔濟陰王新成 率眾討之。王乃多為毒
酒;賊既漸逼,使棄營而去。賊至,喜,競飲。酒酣毒作。王簡輕騎縱擊,俘虜萬計。」
兩人註釋的問題在於孫子用「餌」形容此「兵」,表 示這支部隊是支誘餌部隊,因此用
「勿食」告誡將帥不可因貪小利而中了敵人的圈套。這原本非常容易明瞭的一段文字,
卻在李筌與杜牧的註釋下被曲解了。他們之 所以曲解它,一來是由於兩人執著於「食」
字,而將比喻當成了實指,從而不管「餌兵」這樣的詞組,而僅僅著眼於「餌」字作解
釋;二來又因為剛好有歷史實例表 明有軍隊因為誤食敵人留下的食物而中毒等等,於
是兩人便援引為例,強作解人。但試問晉國軍隊喝的涇水不是天然的嗎?秦國軍隊在裡
面下毒,這涇水又怎能算是 「餌」呢?而魏文帝所留毒酒,餌是有了,但兵又何在?
「餌」固可「食」,然而「兵」可「食」乎?

至如因為文字訛變所造成的「不可理解」或「使人誤解」的文句,則充斥於古籍之
中。如《戰國策》
:「勾踐終棓而殺之」實乃「勾踐終背(倍)而殺之」之 誤,
《尉繚子》:
「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備具,財穀多積,豪士一謀者也。」實乃「然不能取者
何?城高、池深、兵戰備具、謀而守之也。」之誤。這樣的 例子在《孫子兵法》中也
很多見,然而眾多註釋家在不明訓詁、邏輯、常識的情況下,強作解人,於是便產生出
了非常荒謬的錯誤。而以上所舉的例子,還是容易被 讀者發現的錯誤,那些不容易被
發現出的錯誤,其實也正充斥於市面上的《孫子兵法》譯註中。

本書的譯註希望在充實中,帶著簡略的風格。而讓註釋更形簡略,以突顯文本原意
的作法,早在東漢末年的曹操便曾做過。當時他有感於繁瑣的註解反而足以迷 惑讀者
的心靈,而最終決定將無用註釋大刀闊斧的一砍而光,只留下了簡略的註解,簡略而切
中要害,是為《孫子略解》。這個版本從出世後便受重視,更順利流傳 至今,就好像十
三篇《孫子兵法》一樣,這也就足以證明了它自身的價值。唐朝大學問家、同時也是當
時研究兵法的專家趙蕤,他也曾在整理歷代兵法時說:「自古 兵書殆將千計,若不知合
變,雖多亦奚以為?故曰:少則得,多則惑,所以舉體要而作〈兵權〉云。」(〈儒門經
濟長短經.兵權〉)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註解過 多、例子過多,適足以混淆讀者、誤
導讀者,而無益於理解孫子原意!

至於本書的翻譯,筆者自認未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但至少它是根據最正確的版
本之文字所作的用心翻譯,同時在註釋方面,筆者也力求能對書中所提及的人 事物做
最完整的交代,並對書中的修辭藝術做最深刻的披露,而僅是這幾項努力便是當前市面
上的白話《孫子兵法》所見不到的。至於《孫子兵法》作者的生平、以 及其後裔的披
露,在此也屬獨家。這本小書將讓讀者看到許多其他譯註所沒有的內容,它或許不完美,
但絕對夠特出並對理解《孫子兵法》有所助益。

筆者所希望的是,十幾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孫子兵法》白話翻譯時所產生的許多疑

第 29 頁,共 94 頁
問,當另一位讀者讀到本書時已經消失無蹤,至少也可以降到最少的地步。當 然,我
也希望日後在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之餘,還能有機會抽空用另一種心情與心境重新對這本
書的翻譯做省視與修訂的動作。最後,讀者若對書中註釋有任何疑問, 除了建議讀者
諸君先查閱《孫子兵法論正》相關篇章外,也歡迎在得不到解答的同時,來信批評指教。

世上沒有人事物是盡善盡美的,但人應該以追求真善美的心態來從事一件事情,不
管它的價值有多麼微小,它的意義總是最大的。

版本說明
本書所採用的《孫子兵法》版本,一如〈序言〉所言,取自《孫子兵法論正》。
《孫
子兵法論正》不僅在文字的校勘上、文本的解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即便對 十三篇篇
名、篇序也都依據出土竹簡文獻以及內文的文理而有所更動。就篇名而言,《論正本》
只有一個地方依據竹簡做了更動,即將通行版本的〈虛實〉篇改為 〈實虛〉篇。事實
上,除了竹簡的篇名與今本有些許差異存在以外,通行本本身的篇名也存在著不小的差
異。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三篇篇名的差異上,即〈計〉或做 〈始計〉,〈形〉或做〈軍
形〉,〈勢〉或做〈兵勢〉。竹簡的出土證明了宋刊本《十一家註孫子》的版本篇名系統
是較為正確的,那些將單字篇名改為雙字篇名的 作法,不過是後人為了與十三篇其他
篇章皆以雙字為名所採取的更動措施。按文意看來,也以竹簡的單字篇名為是、為勝。

至於十三篇篇序,《論正本》的更動是比較大的,而且既與目前市面上的版本有所
差異,也不同於竹簡的殘缺篇序。而這樣的篇序可能會對本書的主要讀者造成 一些困
擾。這些讀者主要是指軍事院校的學生,由於課堂上教授指派相關作業時,對於《孫子
兵法》的讀書心得或者其他相關作業教授往往僅以第幾篇來稱呼,而不 以篇名。在這
種情況下,一般初涉《孫子兵法》的學生便有可能因為篇序的問題而交出了牛頭不對馬
嘴的作業來。因此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的產生,以下便製作一個篇 序對照表,以供讀者
參考。至於筆者為何要更動篇名、篇序,以及這樣的篇序是否比較好的相關討論,請見
拙作《孫子兵法論正》一書。這裡將只介紹本書的篇序所 代表的意義。

表格SEQ表格\* ARABIC 1 版本篇序對照表

版本 通行本 論正本

篇序
1 計 計
2 作戰 形
3 謀攻 勢

第 30 頁,共 94 頁
4 形 實虛
5 勢 地形
6 虛實 九地
7 軍爭 九變
8 九變 謀攻
9 行軍 行軍
10 地形 軍爭
11 九地 用間
12 火攻 作戰
13 用間 火攻

事實上,除了通行本、竹簡本的篇序以外,日本流傳的《孫子兵法》篇序也與今本
有些微差異,其係將〈火攻〉篇置於〈用間〉篇之後。但不管如何,十三篇原 本的篇
序究竟如何已經不是一個可以肯定的事實了。因此筆者在《孫子兵法論正》中藉由內文
的線索,最後將十三篇分為五大區塊,用〈計〉篇中孫子提到的「五大 比較項目」
:「道、
天、地、將、法」,做為這五大區塊的象徵概念。這五大區塊的概念,如下所示:

「道系統」
:〈計〉,表示規律、計算、精確。此篇有統領、貫通諸系統之意。

「天系統」
:〈形〉、〈勢〉、〈實虛〉。表示無形的、抽象的概念、法則。

「地系統」
:〈地形〉、〈九地〉、〈九變〉。表示有形的、具象的概念、法則。

「將系統」
:〈謀攻〉、〈行軍〉、〈軍爭〉。表示單純的軍隊運用等。

「法系統」
:〈用間〉、〈作戰〉、〈火攻〉。表示戰爭、戰術以外的其他考量。

關於這個分類表,它首先便於讀者記憶篇序,其次便於讀者理解各篇的邏輯關係。
按著這樣的篇序看下去,相信也能更加的幫助讀者理解十三篇的內涵。至於此表詳細的
解說請參考《孫子兵法論正》相關章節。

〈計〉

孫子曰:

第 31 頁,共 94 頁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故經之以五,校之以
計,以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2]:令民與上同意
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3]。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
下、廣狹、遠近、險易[4]、死生也[5]。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
官道、主用也[6]。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以索其情。曰:主孰賢[7]?將孰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
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敗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
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8],乃為之勢,以佐其外[9];勢者,因利而制權也[10]。
兵者,詭道也[11]。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故利而誘之[12],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橈之[13];攻其無備,出其不
意[14]。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15];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
敗,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敗見矣[16]。

〔翻譯〕

孫子說:
戰爭,是國家的重大事情啊!它關係著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研
究清楚的啊!所以用五件事來做為平常行政的綱領,用這五件事的狀態來做為敵我 雙
方比較實力的方向,以探索出彼此力量的真實情況。一叫做「道」 ,二叫做「天」
,三叫
做「地」,四叫做「將」
,五叫做「法」。
「道」是指:令人民與在上位 者有共同的意志,
如此在上位者才可與人民出生入死,而人民也不會背叛啊!「天」是指:天氣的陰陽、
天候的寒暑,它們的變化轉換是由時間來控制的。「地」是 指:「地形的高與低、寬廣
與狹窄、遠與近、險峻與平坦、危險與安全」五種相對的性質。「將」是指:將帥需具
備「智、信、仁、勇、嚴」五種德性。「法」是 指:軍隊的編制制度(組織)、官吏的
指揮方式(管理)、君主的運用調度(決策)
,這三件事情的方法。凡是這五件事,將帥
沒有沒聽說過的;知道其中道理的就 能取勝,不知道其中道理的就不能取勝。
因此用幾個事項來做為敵我雙方比較實力的方向,以探索出彼此力量的真實情況。
這幾個事項是:是誰的君主 比較賢明?是誰的將帥比較有能力?是誰得到了天時與地
利?是誰的法令得到了遵行?是誰的軍隊比較強大?是誰的士卒訓練得比較充足?是
誰的賞罰比較公平?我 憑藉著這些對比資料,就能夠知道誰將取勝、誰將失敗了啊!
將帥如果聽從我的計算,任命他去指揮作戰一定能取勝,那麼就留住他;將帥如果不聽
從我的計算,任 命他去指揮作戰一定會失敗,那麼就開除他。計算的結果是有利的而
且也被將帥所聽從了,那麼君主就可以為他造勢,樹立他的威嚴,使帶兵在外作戰的他
能夠獲得 幫助。要為將帥樹立多大的威勢,這是憑藉著這場戰爭會帶來多大的利益而
決定的啊!
軍事行動,是一種違反常規的行動啊!因此有能力反而顯示出沒 有能力的樣子,
運用了反而顯示出沒有運用的樣子;接近敵人卻反而顯示出遠離的樣子,遠離敵人卻反

第 32 頁,共 94 頁
而顯示出接近的樣子。我軍故意遺棄一些利益以用來引誘敵 人,我軍故意擾亂自己的
陣形以引誘敵人來攻,我軍實力充足卻故意防備敵人,我軍力量強盛卻故意躲避敵人,
我軍懷有怒氣卻故意採取觀望敵人的策略;(當敵人 上當而掉以輕心之後)在他沒有防
備的時候攻擊他,進行超出他意料之外的行動。這些都是兵家用以取勝的方法,不可以
預先透露出去的啊!
在尚未作 戰前,我方在廟堂中對敵我雙方的實力進行比較,其計算的結果是勝過
敵方的,我方得到的籌碼就多;其計算的結果是沒有勝過敵方的,我方得到的籌碼就少。
籌碼 多的取勝的機率大,籌碼少的失敗的機率大,何況是沒有任何籌碼的呢!我用這
個方法來觀察戰爭,勝敗就已經顯現出來了啊!

〔註釋〕

〈形〉

孫子曰:
昔善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者,能為不可
勝,不能使敵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也。不可勝,守;可勝,攻也。守則有餘,
攻則不足。昔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17],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故舉秋毫[18]
不為多力,視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所謂善者,勝易勝者也。故善者之戰,
無奇勝[19],無智名,無勇功。故其勝不殆,不殆者,其所措勝[20],勝敗者也。故善
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故善者,循道而保法[21],故能為勝敗正[22]。法:一曰度[23],二曰量[24],三曰
數[25],四曰稱[26],五曰勝[27]。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28]。故
勝兵如以鎰稱銖[29],敗兵如以銖稱鎰。稱勝者戰民也,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30],形
也[31]。

〔翻譯〕

孫子說:
古時候的用兵高手,先設法讓自己不可被敵人取勝,再等待敵人可以被取勝的時
機;我方不可被敵人取勝的主動權操在自己手上,敵人可以被我方取勝的主動權操 在
敵人手上。所以用兵的高手,能使自己不可被敵人取勝,但不能使敵人可以被取勝。所
以說:勝利雖然可以預知,卻不可以操控啊!在敵人不可取勝的時候,我方 採取防守
策略;在他可以被取勝的時候,我方採取進攻策略。使用防守策略,可以讓自己的力量
獲得保存而顯得有餘;使用攻擊策略,則會使自己的力量消耗損失而 顯得不足。古代

第 33 頁,共 94 頁
那些善於防守的高手,他把軍隊潛藏在深不可測的地方,他發動攻擊的時候又像是從極
高的天上飛來一樣出人意料,所以能保全自己而取得勝利啊!
預見勝利,不過是一般人所知道的,這不是高明的人;作戰取勝,而天下人都說
他高明的,這不是真正高明的人啊!所以舉得起毫毛不會被認為力氣很大,看得見 太
陽、月亮不會被認為視力極佳,聽得到雷聲不會被認為耳朵靈敏。所以所謂的高明的人,
是指那些打敗了容易被打敗的敵人的人啊!所以高明的人,他作戰的結 果,不會讓他
得到奇特的勝利,不會讓他得到智慧的名聲,不會讓他得到勇敢的功績。他取勝時不會
遇到危險,之所以不會遇到危險是因為他所制訂的取勝之策,是 用來取勝早已失敗的
敵人的啊!所以高明的人,先站立在不能被打敗的位置,而不會喪失打敗敵人的良機。
因此,勝利的軍隊先取勝再作戰,失敗的軍隊先作戰再求 取勝。
所以用兵的高手,遵循以上所提到的規律而保有以下所列的法則,因此才能成為勝
敗的主宰者。法則的流程是:一叫做「測度(度)」
,二叫做 「量算(量)」
,三叫做「計
算(數)」
,四叫做「比較(稱)」
,五叫做「勝利(勝)」
。有土地才能測度彼此的戰場空
間,測度了戰場空間才能量算該空間可以 投放多少的軍隊人數,量算了可以投放的軍
隊人數才能計算彼此可能參戰的軍員數量,計算了可能參戰的軍員數量才能比較彼此的
實力,比較了彼此的實力才能預知 誰能取得勝利。
所以勝利的軍隊,它與敵人作戰的情況就好像是用鎰來跟銖比稱輕重一樣;失敗的
軍隊,它與敵人作戰的情況就好像是用銖來跟鎰比稱 輕重一樣。稱出來的重量較重的,
他使用士卒去作戰的情況,就好像是決開位在千仞高的積滿水量的堤防上的裂縫一樣,
這樣的效果是「形體」的差距所造成的啊!

〔註釋〕

〈勢〉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32]是也。鬥眾如鬥寡[33],形名[34]是也。三軍之眾,可使畢
受敵而無敗[35],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36],實虛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37]。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無竭如河海[38]。終而
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39],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
過五[40],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41],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42];戰勢不
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還相生,如環之無端[43],孰能窮之?
水之疾,至於漂石者[44],勢也;鷙鳥[45]之擊,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
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46],節如發機。紛紛紜紜[47],鬥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
[48],形圓而不可敗。亂生於治[49],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
強弱,形也。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50];予之,敵必取之。以正動之,以奇待之。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弗責於民,故能釋民[51]而任勢。任勢者,其戰民也,如轉
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者戰民也,如轉圓石於千

第 34 頁,共 94 頁
仞之山,勢也。

〔翻譯〕

孫子說:
管理「數量多的軍隊」就好像管理「數量少的軍隊」一樣,這是因為將軍隊劃分
為若干單位進行分級管理的緣故啊!運用「數量多的軍隊」進行戰鬥就好像運用 「數
量少的軍隊」進行戰鬥一樣,這是因為良好的運用了視覺性與聽覺性指揮工具的緣故
啊!以三軍這麼多數量的人數投入戰鬥,卻可以使他們承受住敵人的攻擊而 沒有被打
敗的,這是因為運用了奇正戰術的緣故啊!軍隊施加於敵人的狀態就好像是拿磨刀石投
擊卵蛋一樣,這是因為運用了實虛戰術的緣故啊!
作戰 的方法,用正兵交戰,用奇兵取勝。所以善於運用奇兵的人,他的奇兵就好
像天地般沒有窮盡,就好像黃河大海般不會枯竭。結束了又再開始,就像日月的交替轉
換;死去了又再出生,就像四季的輪替循環。聲音不過五種基本的音調,然而這五種音
調經過組合變化之後,便聽也聽不盡了;顏色不過五種基本的色調,然而這五 種色調
經過組合變化之後,便看也看不盡了;味道不過五種基本的味素,然而這五種味素經過
組合變化之後,便嚐也嚐不盡了!戰鬥的勢位不過「奇」與「正」這兩 種基本的狀態,
然而「奇」與「正」經過組合變化之後,便不可窮盡了啊!奇兵與正兵之間相互轉化運
用的過程,就好像圓環沒有端點可尋一樣,誰又能窮盡它呢?
水流湍急到可以漂起石頭的地步,這是因為「勢位」在其中起的作用;凶猛的禽
鳥攻擊獵物可以造成毀折的狀態,這是「節奏」所產生的效果。所以善於作戰的 人,
他的勢位是險峻的,他的節奏是短暫的;他的勢位就好像是拉開了的弩機,他的節奏就
好像是扣發弩機的扳機一樣。他有著看來紛紛紜紜的陣形,但用這樣看似 混亂的軍隊
去進行攻擊,卻不會真的混亂失序;他有著看來渾渾沌沌的陣形,儘管它的形狀看似圓
形,但卻不會被打敗。混亂無序由整齊有序轉化而來,膽怯由勇敢 轉化而來,衰弱由
強盛轉化而來。有序與無序,這是戰術的變化所造成的;勇敢與膽怯,這是勢位的差距
所造成的;強盛與衰弱,這是形體的相異所造成的。善於調 動敵人的人:他給予敵人
一個假象,敵人必定去追擊它;他給予敵人一個誘餌,敵人必定去爭取它。用正兵來調
動敵人,用埋伏的奇兵來等待敵人。
所 以善於作戰的人,在敵我雙方的勢位上尋求取勝的條件,而不去苛責士卒是否
出盡全力,因此才能釋放士卒而依靠勢位來取勝。依靠勢位的人,他使用士卒去作戰的
情況,就好像轉動木頭與石頭一樣。木頭與石頭的特性是:安穩則靜止,危險則行動;
方形的就停止不動,圓形的就行動不停。所以善於作戰的人,他使用士卒去作 戰的情
況,就好像是在千仞高的山上轉下圓形的石頭一樣,這樣的效果是「勢位」的差異所造
成的啊!

〔註釋〕

第 35 頁,共 94 頁
〈實虛〉

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戰者佚[52],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53]。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者,
出於其所必趨也;行千里而不畏,行無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所守;善
守者,敵不知所攻。微乎微乎[54],至於無形;神乎神乎[55],至於無聲,故能為敵司
命[56]。
進不可迎者,衝其虛也[57];退不可止者,遠而不可及也[58]。故我欲戰,敵雖高
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59],敵不得與我戰
者,乖[60]其所之也。故善將者,形人而無形,則我專而敵分[61]。我專而為一,敵分
而為十,是以十擊一也。我寡而敵眾:能以寡擊眾,則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
則敵之所備者多;所備者多,則所戰者寡矣。備前者後寡,備後者前寡;備左者右寡,
備右者左寡;無不備者無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知戰之日,知戰之地,千里而戰;不知戰之日,不知戰之地,則前不能救後,後不
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
雖多[62],亦奚益於勝哉[63]!故曰:勝,可擅也[64];敵雖眾,可無鬥也[65]。故偵之
而知動靜之理[66],形之而知死生之地[67],計之而知得失之策,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
處[68]。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弗能窺也,智者弗能謀也。因形而措勝於眾,
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 應形於
無窮。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勝,避實而擊虛。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
而制勝。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神。五行無恒勝[69],四時無常立;日有
短長,月有死生。[70]

〔翻譯〕

孫子說:
較先到達作戰地點以等待作戰的人,有安逸的優勢;較後到達作戰地點而趕著作
戰的人,有疲勞的劣勢。所以善於作戰的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能使敵 人
自行到來戰場,這是因為我們讓他認為這樣做對他有「利」啊;能使敵人不得到來,這
是因為我們讓他認為這樣做對他有「害」啊!因此敵人安逸而能讓他疲勞、 敵人飽食
而能讓他飢餓的,這是因為我方出現在他所必然要趕去援救的地方的緣故啊;士兵行走
千里遠的距離而不會感到畏懼的,這是因為他們行走的是不會遭遇到 敵人的行軍路線
的緣故啊!

第 36 頁,共 94 頁
攻擊而必然取勝,這是因為攻擊的是敵人所不防守的地方啊!防守而必然穩固,這
是因為防守的是敵人所必然攻擊的地方 啊!所以善於攻擊的人,敵人不知道該防守哪
裡;善於防守的人,敵人不知道該攻擊哪裡!微小啊又微小!以致於使軍隊達到沒有形
體的境界;神奇啊又神奇!以致 於使軍隊達到沒有聲音的境界。軍隊達到了這樣的境
界,就能成為掌控敵人生命的主人了。
我方進行攻擊而敵人不可迎戰的,這是因為衝擊的是敵人的 虛弱之處啊;我方實
施撤退而敵人不可阻止的,這是因為距離已經太遠而追趕不上的緣故啊!所以我想要作
戰,敵人雖然築高營壘、挖深壕溝想要固守,卻仍然不得 不跟我作戰的,這是因為我
方進攻的是他所必然要前去救援的地方啊;我不想要作戰,雖然只是象徵性的在地上畫
一條界線來加以防守,敵人卻仍然無法跟我作戰 的,這是因為我方已經離開了他所攻
擊的地方的緣故啊!
所以善於統帥軍隊的人,能使敵人顯現出形體而讓自己的形體消失(無形) ,那麼
我方的兵力 便能集中,而敵人的兵力就會分散了。我方集中成為一體,敵人分散成為
十個部分,這使得我方得以用十倍於敵人的兵力來攻擊敵人啊!在我方人數少而敵方人
數多 的情況下:想要用人數少的軍隊擊敗人數多的軍隊,那麼我所要與敵人交戰的地
點就不能讓敵人知道,敵人不知道我所要攻擊的地方,那麼敵人所要防備的地方也就 增
多了;敵人所要防備的地方一增多,那麼他所能用來作戰的人數也就相對的減少了啊!
所以防備前面的人,他後面的兵力就少了;防備後面的人,他前面的兵力就 少了;防
備左邊的人,他右邊的兵力就少了;防備右邊的人,他左邊的兵力就少了;沒有地方不
加以防備的人,他就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兵力不是少的了。所以所謂 的兵力少,是由
於多處防備敵人的緣故;所謂的兵力多,是使敵人多處防備自己的緣故啊!
知道交戰的日子,知道交戰的地點,那麼即使戰場在千里遠 的地方也可以前去交
戰;不知道交戰的日子,不知道交戰的地點,那麼即使是前面的軍隊也不能援救後面的,
後面的軍隊也不能援救前面的,左邊的軍隊不能援救右 邊的,右邊的軍隊不能援救左
邊的:何況部隊彼此之間的距離,遠的相距了數十里,而近的也相距了數里呢?所以就
我的推算,超過敵人的兵力雖然很多,又能對取 勝產生什麼幫助呢!所以說:勝利,
是可以壟斷的;敵人的人數雖然眾多,卻可以使他們無法與我交戰啊!
所以用偵察的方法藉此得知敵我動靜的規律,用顯現形體的方法藉此得知目前是處
於危險或安全的境地,用計算的方法藉此得知策略的得失情況,用較量的方法藉此得知
軍隊能力有餘或不足的所在。
軍隊形體變化的極致,就是沒有形體。軍隊沒有形體,那麼即使是深藏的間諜也
不能窺視它,即使是高明的智者也不能圖謀它。憑藉著形體而制定出取勝眾人的策 略,
眾人都不能瞭解其中的奧妙,人們都只知道我所用以取勝的形體,而不知道我所用以制
定出取勝形體的原理。因此戰勝之後不應執著於重複使用同一個形體,而 應該沒有窮
盡的隨著敵人的形體來加以變化。軍隊的形體就好像水一樣:水流運行的時候,避開高
處而趨向低處;軍隊取勝的戰術,避開堅實的敵人而攻擊虛弱的敵 人。因此水流憑藉
著地勢而制定出流動的方向,軍隊憑藉著敵人而制定出取勝的策略。能讓軍隊沒有固定
的勢位,也沒有固定的形體,並能隨著敵人的不同而加以變 化的,這叫做達到了神奇
的境界。(就好像)五行沒有永遠取勝的一方,四季也沒有總是停留在某一季;日照的

第 37 頁,共 94 頁
時間有長有短,月亮的形狀也有盈有虧。(一切都是 變化著的。)

〔註釋〕

〈地形〉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71],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
以來,曰通;通形曰:先居高陽[72],利糧道[73], 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挂;
挂形曰:敵無備,出而勝之;敵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
不利,曰支;支形曰:敵雖利我,我無出 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
曰: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曰:我先居
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 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曰:勢均[74],難以挑
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75]者,有弛[76]者,有陷[77]者,有崩[78]者,有亂[79]者,有北[80]
者。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
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81]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
教導不明;吏卒無常,陣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
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易、利害、遠近,上將之道也[82]。知此而
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83],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
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84];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愛而不能令[85],厚
而不能使[86],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87],而不知敵之不可擊[88],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
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89],
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困,舉而不窮。故兵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
乃可全。

〔翻譯〕

孫子說:
地形有幾種類型:有「通形」,有「挂形」,有「支形」,有「隘形」,有「險形」,
有「遠形」。
我方可以前往,敵方可以前來的地形,叫做「通形」 。在「通形」之中,我方應該
先行佔據高地與有陽氣之地,便利糧道,這對作戰有利。

第 38 頁,共 94 頁
可以前往,卻難以返回的地形,叫做「挂形」。在「挂形」之中,敵人如果沒有戒
備,那麼我方出擊可以取勝;敵人如果有戒備,而我方出擊卻不能取勝,那麼因為我方
難以返回,所以對我方不利。
我方出擊則不利,敵方出擊也不利的地形,叫做「支形」 。在「支形」之中,敵人
雖然讓我方有利可圖,我方也不應該出擊;應該引誘敵人離開他所停留的地形,等敵人
離開地形已有一半的距離時再攻擊他,這樣做對我方有利。
(「隘形」,即狹隘的地形。)在「隘形」之中,我方應該先行佔據這個地形,並且
一定要將兵力佈滿「隘形」,以等待敵人前來;如果敵人先佔據了這個地形,假設兵力
已經佈滿「隘形」則不可追擊,沒有佈滿則可以追擊。
(「險形」,即險阨的地形。)在「險形」之中,我方應該先行佔據這個地形,並且
一定要佔據高地以等待敵人;如果敵人先佔據了這個地形,應該引誘敵人離開他所停留
的地形,不要直接追擊他。
(「遠形」,即雙方所在地相距遙遠的地形。)在「遠形」之中,敵我雙方勢均力敵,
難以挑戰,對先發動攻擊的人不利。
凡是這六件事,都是利用地形的法則;也是將帥極為重要的責任所在,是不可以不
研究清楚的啊!
除此外,軍隊本身也有幾種失敗的狀態:有「走」的狀態,有「弛」的狀態,有
「陷」的狀態,有「崩」的狀態,有「亂」的狀態,有「北」的狀態。這六種狀態 的
形成,不是上天所降下的災害,而是將帥所造成的過失啊!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
下:我方以一擊十,這叫做「走」的狀態。士卒強橫而官吏懦弱,這叫做 「弛」的狀
態。官吏強橫而士卒懦弱,這叫做「陷」的狀態。高級軍官情緒憤怒而不服從主將,遇
到敵人便因怨恨的情緒而擅自對敵人作戰,主將不知道他的能力, 這叫做「崩」的狀
態。主將懦弱而不嚴厲,教導法令不夠明確;官吏與士卒情緒反復無常,軍隊列陣時混
亂不齊,這叫做「亂」的狀態。主將不能衡量敵人的意圖與 狀態,並以少數的部隊攻
擊多數的敵人,以衰弱的士卒攻擊強硬的敵人,軍隊沒有挑選出精銳的前鋒部隊,這叫
做「北」的狀態。凡是這六種狀態,都是導致失敗的 原因;也是將帥極為重要的責任
所在,是不可以不研究清楚的啊!
地形,是軍隊的輔助工具啊!衡量敵人的意圖與狀態,以制定出取勝的策略,計算
地 形的險阨平坦、事情的利害、距離的遠近,這是上等將帥的守則啊!知道這些規則
而作戰的,一定取勝;不知道這些規則而作戰的,一定失敗。所以將帥依照戰爭的 規
律判定出我方一定取勝的,即使君主命令說不能作戰,執意作戰也可以啊;將帥依照戰
爭的規律判定出我方不能取勝的,即使君主命令說一定要作戰,執意不作戰 也可以啊!
所以將帥向前進攻不追求名譽,向後撤退不迴避罪責,目的只是為了保護人民的安全,
並且結果也符合君主的利益,那麼這樣的將帥是國家的寶物啊!
將帥對待士卒如同對待嬰兒一樣,因此可以與士卒們一起深入深谷;將帥對待士卒
如同對待愛子一樣,因此可以與士卒們一起奮戰到死。將帥愛護士卒卻命令不了他,厚
待士卒卻指使不了他,士卒紀律喪亂而將帥卻不能給予治理;這樣的士卒就好像過份受
寵的兒子一樣,不可使用啊!
知道我軍士卒是可以用來攻擊敵人的,卻不知道敵人是不可以被攻擊的,這樣的

第 39 頁,共 94 頁
情況只有一半的勝算!知道敵人是可以被攻擊的,卻不知道我軍士卒是不可以用來 攻
擊敵人的,這樣的情況只有一半的勝算!知道敵人是可以被攻擊的,知道我軍士卒是可
以用來攻擊敵人的,卻不知道那地形是不可以用來作戰的,這樣的情況只有 一半的勝
算!所以知道戰爭規律的人,行動而不受困,出兵而不窮迫。因此從事戰爭的人,知道
敵人的狀況、也知道自己的狀況,那麼他取勝的時候才不會遭遇危 險;知道天時的變
化規律、也知道地形的功用,那麼他取勝的時候才能保全自己。

〔註釋〕

〈九地〉

孫子曰:
地形者,兵之助。故用兵: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
有覆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戰其地者,為散。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 我得則
利,彼得亦利者,為爭。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
之眾者,為衢。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行山林、險阻、沮 澤,凡難行之道
者,為覆。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眾者,為圍。疾則存,不疾則亡者,
為死。是故,散地則無戰[90],輕地則無止[91],爭地則無攻[92],交地則無絕[93],衢
地則合交[94],重地則掠[95],覆地則行[96],圍地則謀[97],死地則戰[98]。
所謂古善戰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救,貴賤不相持,上下不相收[99];
卒離而不集[100],兵合而不齊[101]。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敢問:敵眾以整[102],
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103]。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給[104],由
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105]:深入則專,主人不克[106];掠於饒野[107],三軍足食。謹養而
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
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108],無所往則鬥。是故,其兵不備而戒,
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行;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109];無餘死,非惡壽也[110]。令發之日,士坐者涕沾襟
[111],臥者涕交頤[112]。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113]。故善用軍者,譬如衛然。
衛然者[114],恒山[115]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身則首尾俱至。
敢問:賊可使若衛然乎?曰:可。夫越人與吳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也,相救若左右
手。是故,縛馬埋輪[116],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整之道也;剛柔皆得[117],地之理
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118],靜以幽,整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無知;易其事,革其謀,
使民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帥與之登高,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
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將軍之事
也。九地之變[119],屈伸之利[120],人情之理[121],不可不察也。

第 40 頁,共 94 頁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122],絕地也。四徹者,衢地也。
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背固前敵者,死地也。無所
往者,窮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速。爭地,吾將使不留。交
地,吾將固其結[123]。衢地,吾將謹其恃[124]。重地,吾將趨其後。覆地,吾將進其
途。圍地,吾將塞其闕[125]。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126]。
故諸侯之情,遝則禦[127],不得已則鬥,過則從[128]。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
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
者,一不知[129],非王霸之兵也[130]。彼王霸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
敵[131],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養天下之交[132],不事天下之權[133];伸己之私,
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也,國可毀也[134]。
無法之賞,無政之令[135]。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136]: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於敗為
勝。故為兵之事,在慎詳敵之意,并力一向[137],千里殺將,是謂巧事。是故,政舉
之日,無通其使[138];勵於廊上,以誅其事[139]。敵人開闠[140],必亟入之,先其所
愛,微與之期[141],靜默搏敵,以決戰事[142]。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
兔,敵不及拒。

〔翻譯〕

孫子說:
地形,是軍隊的輔助力量。在用兵的領域裡又有九種主要的地形必須留意,這九種
地形分別是: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覆地、圍地、死地。
諸侯在自己的土地上與敵人作戰的地區,這叫做「散地」 。
進入敵人的境內卻不夠深入的地區,這叫做「輕地」。
我方得到對我有利,敵方得到也對他有利的地區,這叫做「爭地」 。
我方可以前往,敵方可以前來的地區,這叫做「交地」 。
諸侯的土地比鄰數個國家,先到達的就可以得到天下援助的地區,這叫做「衢地」 。
深入敵人的境內,背對著許多敵人城邑的地區,這叫做「重地」 。
行經山林、險阻、沼澤地帶,凡是難以行走的地區,這叫做「覆地」 。
所從進入的地方地形狹隘,所從回歸的路線道路迂曲,敵方人少可以對抗我方人多
的地區,這叫做「圍地」。
動作迅速則生存,動作不迅速則滅亡的地區,這叫做「死地」 。
因此,身處「散地」
,應避免戰鬥;身處「輕地」,不能停留;身處「爭地」 ,不要
對固守在那裡的敵人發動攻擊;身處「交地」,不可被阻絕退路;身處「衢 地」,應該
聯合各個諸侯的兵力一起進攻;身處「重地」
,應該掠奪敵人的糧食物資;身處「覆地」,
應該快速行進;身處「圍地」,應該小心謀畫;身處「死 地」,應該迅速與敵人作戰。
所謂的古代善於作戰的高手,他們能使敵人前方與後方的部隊無法互相支援,人數
多的與人數少的隊伍無法互相援救,地 位尊貴的與地位低賤的人無法互相扶持,在上

第 41 頁,共 94 頁
位者與在下位者無法互相接納;他們能使敵人士卒分離而無法聚集,使敵人的軍隊雖然
會合卻喪失秩序、無法整齊。這 些高手衡量局勢,合乎軍隊利益的就去行動,不合乎
軍隊利益的就斷然停止。
冒昧請問:「敵人人數眾多而且秩序整齊,並且即將到來,要如何對付他 呢?」回
答說:「先奪取敵人所愛惜的東西,那麼敵人就會聽任我們擺佈了。軍隊最重要的一項
特質是迅速,這尤其表現在三件事情之上:趁著敵人供給困難的時候 發動攻勢,行走
在敵人所料想不到的途徑上,攻擊敵人所不戒備的地方啊!」
凡是做為進攻一方的法則:深入敵人境內就會使士卒自發性的團結起來, 那麼防
守的一方就難以打敗他;在豐饒的原野上掠奪敵人的糧食,那麼三軍的糧食就能充足。
將帥要謹慎的畜養士卒的力量而不要讓他們過於疲勞,讓他們得以凝聚 氣息、積蓄力
量;同時運用軍隊、設計謀略,都要讓人感到不可測度。如此下來,將帥即使將軍隊投
向一個無路可去的地方,士卒們即使戰死也不會背叛,如此又哪 裡會得不到士卒們的
賣命呢?而士卒們也都將盡力而為啊!士卒們陷入太深就不會感到恐懼,沒有地方可
去,防守就能穩固;士卒們深入敵境就會受到拘束,沒有地 方可去,自然就會努力戰
鬥。因此進攻一方,他的士兵可以達到不用命令他們進行防備就能自動產生警戒心態,
不用要求他們就能自動擁護將帥,不用約束他們就能 自動彼此親近,不用對他們下達
命令就能自動自發的採取行動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只要將帥們再禁止軍中流傳神
鬼迷信的言語、去除使士卒們產生疑惑的事 物,那麼士卒們至死也不會離開將帥了啊!
我的士卒們不吝惜錢財,並不是討厭財貨啊!不吝惜一死,並不是討厭壽命啊!命
令發佈的那一天,士卒們 坐著的淚沾衣襟,躺著的淚流滿面。然而我卻可以將他們投
放在無路可去的地方,而他們也足以承擔這種壓力,這是因為他們具有了專諸與曹劌般
的勇氣啊!所以善 於運用軍隊的人,他運用軍隊的方式就好像「衛然」一樣。所謂的
「衛然」,是恒山上一種蛇的名字啊!攻擊牠的頭部則牠的尾部會進行援救,攻擊牠的
尾部則牠的 頭部會進行援救,攻擊牠的腰身則牠的頭尾兩部都會進行援救。冒昧請問:
「由互相仇恨的人們所組成的軍隊也可以使他們像衛然一樣嗎?」回答說:「可以的。
這 種情況就好像是越國人與吳國人相互厭惡敵視啊!然而當他們一同坐在船上渡河
(,如果遇到突發的危險),他們彼此相救的情況也會像是左右手互助一樣啊。」所 以
即使命令軍隊綁住馬匹、把戰車埋到輪子高的地方,想要以此讓士卒堅守,這也是不足
以倚靠仗恃的啊!讓士卒們的秩序與勇氣達到好像是出自於同一個人的狀 態,這是整
治軍隊的法則所產生的效果啊;剛強與柔弱的士卒們都能獲得利用,這是運用地形的形
勢所產生的效果啊。所以善於用兵的高手,他運用軍隊時可以讓士 卒們攜手同心,那
情況就好像他只是在指使一個人一樣,而這樣的效果其實是士卒們在不得已的狀態下所
自然產生的啊!
統帥軍隊所要做到的事務,是 要讓軍隊達到安靜而且幽深、整齊而且有秩序的狀
態。將帥要能愚弄士卒的耳朵與眼睛,讓他們無從獲得資訊以免產生不好的反應;將帥
要能變換事務,更改計謀, 使人民無從認識也抓不到規律;將帥要能變換駐紮的地點,
繞著遠曲的道路行軍,使人民無從多想以免變生不測。將帥要帶領著所有軍隊都登上了
高處,這才去掉那 把登高用的梯子;將帥要帶領著所有軍隊都深入了諸侯的境內,這
才發佈相關的消息。這樣的情況就好像是在驅趕羊群一樣,把羊群驅趕著去,把羊群驅

第 42 頁,共 94 頁
趕著來,羊 群們卻一點都不知道牠們要到哪裡去啊!把三軍那麼多的人數聚集在一
起,將他們投向危險的地方,這就是統率軍隊所要做到的事務啊!至於九種地形的應變
之道, 屈服與伸張的利益,人心情緒反應的規律,這些都是將帥不可以不研究清楚的
啊!
凡是做為進攻一方的法則:深入敵人境內就會讓士卒團結,淺入敵人 境內就會讓
士卒鬆散。軍隊離開國門、越過敵境而作戰的,這叫做身處「絕地」啊。軍隊處在四通
八達的地形的,這叫做身處「衢地」啊。軍隊進入敵境深的,這叫 做身處「重地」啊;
軍隊進入敵境淺的,這叫做身處「輕地」啊。軍隊背對堅固地勢,而前臨狹隘地形的,
這叫做身處「圍地」啊。軍隊背對堅固地勢,而前臨敵軍 的,這叫做身處「死地」啊。
軍隊無路可去的,這叫做身處「窮地」啊。因此,身處「散地」,我將設法讓士卒心志
專一。身處「輕地」,我將使軍隊速速離開。身 處「爭地」,我將使軍隊不得停留。身
處「交地」,我將固守進退的要衝。身處「衢地」,我將謹慎對待鄰近該地的邦交國。身
處「重地」,我將讓後方部隊加緊腳 步前進。身處「覆地」,我將讓軍隊持續前進而不
得停留。身處「圍地」,我將自行阻塞所有逃生的缺口。身處「死地」,我將讓士卒徹底
瞭解除了殺敵取勝之外, 沒有其他活命的機會。
諸侯們對於戰爭的基本反應是:敵軍來到了就進行防禦,情勢實在不得已就展開戰
鬥,敵軍行經我國境內就追擊他。所以不知道 諸侯的圖謀,就不能預先與他結交;不
知道山林、險阻、沮澤等地形,就不能行軍;不用當地人做嚮導,就不能得到地利。這
四、五件事情,將帥有一件不知道的, 他所帶領的就不是王者、霸者的軍隊了啊!那
些王者、霸者的軍隊:他們討伐大國的時候,能使敵人的軍隊無法聚集;他們把威勢加
在敵人身上的時候,能使敵人的 邦交援軍無法與他會合。因此,那些不去維護、保持
與天下諸侯國間的邦交關係,不去服侍、依附掌握天下權柄的諸侯國;只懂得想要伸張
自己的私慾,把威勢加在 敵人身上的君主們;那麼他們的城邑就有被拔取的可能,他
的國家就有被毀滅的危險啊!
軍隊在外作戰,將帥有時候要執行不在法令條文規定內的賞 賜,要採取沒有經過
政府審核與發佈的命令。採取這樣的措施,才能讓指揮三軍那麼多的人數去突破敵人的
包圍就好像是在指揮一個人一樣容易:憑藉具體的事狀來 指揮士卒進行突圍,而不要
憑藉虛幻的言語;指揮士卒進行突圍,用告知士卒這樣做可以消除什麼樣的害處的方
式,而不是用告知他們這樣做將獲得什麼樣好處的方 式。將帥把士卒投放在他們隨時
可能被滅亡的地方,士卒反而能夠存活;將帥讓士卒拘陷在隨時可能面臨死亡的境地,
士卒反而能夠生存。當軍隊的眾人一起拘陷在 充滿危害的情勢下,他們才能發揮潛能、
奮力一擊,將帥才有機會在敗中取勝。所以運用軍隊所要做到的事務在於,謹慎的弄清
楚敵人的意圖,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 這一個方向,那麼即使我方遠赴千里遠的戰場進
行作戰,也能夠成功的殺掉敵方的將帥,這樣的方法叫做「巧妙的事情」。因此,在政
令上決定對敵人發動戰爭的那 一天,就不能讓他們留在國內的使節有機會回去通報;
在廟堂進行誓師儀式以激勵軍隊士氣,用宣告敵人罪狀的方式來為討伐敵人的行動建立
正當性。敵人打開了市 場外的大門,我方一定要儘速進入,首先進攻敵人所愛惜的地
方,不要與敵人約定好交戰日期,安靜無聲的捕抓、攻擊敵人,以達到戰爭的目的。因
此,開始的時 候,我方應該表現得像寧靜的少女一樣,使敵人喪失戒心而打開門戶;

第 43 頁,共 94 頁
此後的行動則應該像脫逃的兔子一樣的迅速,使敵人來不及抗拒抵禦。

〔註釋〕

〈九變〉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絕地無留[143],衢地合交[144],覆地無舍
[145],圍地則謀[146],死地則戰[147];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
所不爭,君令有所不行[148]。故將通於九變之利,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雖
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九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149]。雜於利,故務可伸[150];雜於害,故患可解
也[151]。是故,屈諸侯以害[152],役諸侯以業[153],趨諸侯以利[154]。故用兵之法:
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155],忿速可侮[156],潔廉可辱[157],愛民可
煩[158]。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159],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翻譯〕

孫子說:
凡是用兵的法則:將帥接受君主的命令,會合軍隊、聚集兵眾,軍門相交而紮營,
此後必須留意:軍隊身處「絕地」則不可在該地停留,軍隊身處「衢地」就會合 邦交
國的軍隊一起行動,軍隊身處「覆地」則不可在該地紮營過夜,軍隊身處「圍地」就要
謹慎謀畫,軍隊身處「死地」就要迅速作戰;道路有些不能行走,敵軍有 些不能攻擊,
城市有些不能進攻,土地有些不能爭奪,君主的命令有些不能遵行!所以將帥如果能透
徹理解這九種應變措施的利益,就算是知道用兵了啊;將帥如果 不能透徹理解這九種
應變措施的利益,那麼雖然知道地形,也不能獲得地形本身所提供的好處啊!將帥治理
軍隊卻不懂得運用這九種應變的法則,那麼他雖然知道這 九種應變措施的利益,也不
能獲得人力的最佳效用啊!
所以智者在思慮的時候必然要同時摻雜著「利」與「害」這兩個面向。摻雜著利,
所以目的可以 達成;摻雜著害,所以禍患可以解除。因此(如果要對付諸侯,)可以
用害處來屈服諸侯,用功業來役使諸侯,用利益來驅動諸侯。所以用兵的法則是:不要
仗恃敵 人不會來,要仗恃我有對付敵人的方法;不要仗恃敵人不進攻,要仗恃我有不
可被攻擊的地方。
因此身為將帥有五種危險:抱著必死決心的將帥可以殺 掉他,貪生怕死的將帥可
以俘擄他,容易發怒的將帥可以侮辱他,自視廉潔的將帥可以污衊、羞辱他,愛護人民、

第 44 頁,共 94 頁
士卒的將帥可以勞煩他。這五種情況,是將帥的過 失啊,也是用兵的災難啊!軍隊覆
滅、將帥被殺,一定是因為這五種危險,所以將帥對這五種情況是不可以不研究清楚的
啊!

〔註釋〕

〈謀攻〉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160]為上,破旅
次之。全卒[161]為上,破卒次之。全伍[162]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
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備櫓[163]、轒轀[164],
具器械,三月而止也;距、闉[165],又三月然後已。將不勝心之忿,而蟻附之[166];
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
城而非攻也[167],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鈍[168]而利可全,此
謀攻之法也。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169],少則能守之,不
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170]。輔周則國強[171],輔隙則國弱。故君之所以患軍者三[172]: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173]。不知
軍中之事,而同軍中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任,而同三軍之權,則軍士疑矣。
軍士既惑既疑[174],則諸侯之難至矣[175]!是謂亂軍引勝[176]。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勝。知眾寡之用,勝。上下同欲,勝。以虞待
不虞[177],勝。將能而君不御,勝。凡此五者,勝之道也。故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178];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敗;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翻譯〕

孫子說:
用兵的方法:取得勝利而國家保持完整的是高明的,取得勝利而國家遭受破損的
是次一等的。取得勝利而軍隊保持完整的是高明的,取得勝利而軍隊遭受破損的是 次
一等的。取得勝利而旅級單位保持完整的是高明的,取得勝利而旅級單位遭受破損的是
次一等的。取得勝利而卒級單位保持完整的是高明的,取得勝利而卒級單位 遭受破損
的是次一等的。取得勝利而伍級單位保持完整的是高明的,取得勝利而伍級單位遭受破

第 45 頁,共 94 頁
損的是次一等的。因此,將帥作戰一百次獲得一百次的勝利,這不是 高明之中最高明
的啊;將帥不需與敵人作戰卻能取得勝利,這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啊!
所以最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使用謀略,其次是使用外交斡旋,其 次是動用軍隊作戰,
最下等的策略是去攻擊敵人的城市。攻擊城市的方法:準備櫓(大盾)與轒轀車等攻城
器械,要花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啊;建造距與闉,又要 花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啊!
將帥在攻城期間因為戰勝不了心中的憤怒,而用蟻附的方式進行攻城;因此損失了三分
之一的士卒,而城市仍然沒有攻下的,這是攻城 所造成的災難啊!所以善於用兵的人,
屈服敵人的軍隊而不使用作戰的手段,拔取敵人的城市而不使用攻城的手段,破滅敵人
的國家而不用耗費太久的時間;他一定 會使用那能讓自己的力量得以保持完整的策略
去爭奪天下,因此他的兵器可以不遭受損傷,而利益得以保持完整,這就是使用謀略做
為攻擊手段的方法啊!
用兵的方法:人數十倍於敵人就包圍他,五倍於敵人就直接進攻他,一倍於敵人
就再分散他的兵力,人數相當就要能戰勝他,少於敵人就要能防守他,不如敵人許 多
就要能暫時避開他。如果用兵依循著這些法則,那麼軍隊的人數即使小於敵人,防守仍
能堅固;軍隊的人數如果大於敵人,就能擒獲敵人了啊!
將軍 是國家的輔佐啊!將軍輔佐國家越周密,那麼國家就會越強大;將軍輔佐國
家有缺失,那麼國家就會越弱小。君主之所以成為軍隊的憂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
一 是,不知道軍隊是不可以前進的,卻命令他前進;不知道軍隊是不可以後退的,卻
命令他後退,這種情況就叫做羈絆軍隊。第二是,不明白軍中的事務,卻參與軍中 的
政令,那麼軍隊的軍官與士卒就會困惑了啊!第三是,不知道三軍的任務,卻參與三軍
的決策,那麼軍隊的軍官與士卒就會疑慮了啊!軍官與士卒如果既困惑又疑 慮,那麼
其他諸侯為這個國家帶來災難的日子也就到了啊!這種情況就叫做擾亂自己的軍事去
招引敵人前來取勝啊!
因此人們可以知道能讓軍隊更有勝 算的要素有五個:一、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作戰
與什麼時候不可以作戰的,取得勝算。二、知道怎麼運用人數多的軍隊與人數少的軍隊
的,取得勝算。三、在上位者與 在下位者有共同的想法的,取得勝算。四、以有所戒
備的心態去對付沒有戒備的敵人的,取得勝算。五、將帥有能力而君主不加以駕馭的,
取得勝算。這五項,是讓 自己取得勝算的方法啊!所以在戰爭中,能理解敵人也能理
解自己的人,即使作戰一百次也不會有危險;不理解敵人而理解自己的人,有一半的機
會獲勝,有一半的 機會失敗;不理解敵人也不理解自己的人,每一次作戰都一定會有
危險啊!

〔註釋〕

〈行軍〉

孫子曰:

第 46 頁,共 94 頁
凡處軍相敵[179]:絕山依谷[180],視生處高[181],戰降無登[182]:此處山之軍也。
敵若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汭[183],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無
附水而迎客[184];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185];
交軍斥澤之中[186],依水草而背眾樹[187]: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188],
前死後生[189]:此處陸上之軍也。凡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190]。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191];養生處實,是謂必勝,軍無百疾。陵丘隄防,
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定也。絕澗
遇: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192],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
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小林、翳薈[193],可伏匿者[194],謹復索
之[195],姦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敵遠而挑戰,欲人之進者,其所居者易[196]、利也。眾
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
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遠者,採樵者也[197];少而往來者,營軍者也[198]。
辭卑而備益者[199],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側者,陣也;無約而請
和者,謀也。奔走陣兵[200]者,期也;半進者,誘也。杖而立者,飢也;汲役先飲者,
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旗動
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食肉者,軍無糧也;軍無懸甀者[201]、不返其舍者,
窮寇也。諄諄翕翕[202],徐言人者,失其眾者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
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
去,必謹察之。兵非多益[203],無武進[204],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夫唯無慮
而易敵者[205],必擒於人。
卒未附親[206]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附親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207],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208],則民服;素不行以教
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209]。

〔翻譯〕

孫子說:
凡是軍隊在各種活動空間上的行動,以及觀察敵人行動所要留意的事項,主要有以
下幾種:
關於軍隊在各種活動空間上的行動,應該留意的事項是:
軍隊橫越山嶺時,依傍山谷而行;將帥部署軍隊時,宜選擇視野遼闊、地勢較高之
地,與由上往下衝鋒之敵軍交戰,切勿由下往上迎戰:這是活動在山谷地帶的軍隊所要
留意的事項啊。
敵軍若正在渡水,我軍一定要暫時遠離水邊,以使敵軍沒有顧忌。敵軍如果渡水
而來,我軍不要在水邊迎戰他,讓一半的敵軍都渡過河水之後,再發動攻擊,較為 有
利。如果想要與敵軍作戰,也不要把軍隊依附在水邊迎戰他。將帥部署軍隊時,宜選擇
視野遼闊、地勢較高的地方,並且不要逆向水流:這是活動在水流地帶的軍 隊所要留

第 47 頁,共 94 頁
意的事項啊。
軍隊行經沼澤地帶,須儘速離開,不得停留,以免遭遇埋伏。如果在沼澤地帶內與
敵軍交戰,可讓軍隊依傍水草而背靠樹木群:這是活動在沼澤地帶的軍隊所要留意的事
項啊。
將帥在平原與陸地上佈署軍隊時,宜選在寬廣的地形之上,且軍隊的右側與背面最
好都能依附高地;軍隊前方正對敵軍,以利決戰;軍隊後方道路暢通,以利補給:這是
活動在陸地地帶的軍隊所要留意的事項啊。
這四種對軍隊有利的法則,是黃帝用來取勝四個帝王的方法啊!
凡是軍隊的士兵都喜好高爽的地方而厭惡低下的空間,都重視陽氣充足的所在而
輕視陰氣過盛的地點;將帥若能維持軍隊的生氣、將軍隊駐紮在地質紮實的地方, 這
叫做「必然戰勝環境」的作法,這樣的環境使軍隊的士兵們身體健康而不會感染百種疾
病。軍隊如果鄰近丘陵與堤防,一定要駐紮在「山南水北」陽氣充足的地 方,並且軍
隊右側與背面依附它:這樣的作法對軍隊有利,同時這也是地形對軍隊產生的助力啊!
大河上游下大雨,水流已經到達;就停止涉過這條 河,等待它安定下來再展開渡
河行動。軍隊行經山澗,若遭遇形狀類似「水井、牢房、網羅、陷阱、縫隙」的廣大而
天然的地形,一定要儘速離開它,切勿靠近它 啊!使我軍遠離它,使敵軍靠近它;使
我軍面向它,使敵軍背對它。軍隊的旁邊有險阻、潢井、葭葦、小林、翳薈,凡是可以
潛伏隱匿的所在,都要謹慎反覆的加以 搜索,這些都是奸細所藏匿的地方啊!
敵人與我相近而仍能保持安靜的,這是仗恃著他佔據著險要地形的緣故啊;敵人遠
距離的挑戰我方,想要讓我方 先發動進攻的,這是因為他所佔據的地形寬廣平坦而有
利的緣故啊!眾多的樹木都在晃動的現象,這表示敵人正往這裡來了;長滿眾多的野草
並有許多遮障物的地 方,這是值得我方疑慮的所在。樹林裡飛起了許多鳥兒的現象,
這表示裡面有敵人埋伏啊;野獸們呈現驚慌逃竄的現象,這表示它們受到了敵人伏兵的
驚嚇啊!空中 的塵土飛得很高而且呈現出尖銳的形狀,這表示敵人派戰車前來了;塵
土飛得低下而且呈現出廣袤的形狀,這表示敵人派步兵前來了;塵土呈現分散、條狀而
相距很 遠的狀態,這表示敵人正在進行採集木柴的動作;塵土呈現少量並且有往來的
痕跡,這表示敵人正在進行紮營的動作啊!
敵人一方面言辭謙卑卻一方面 增加防備措施的,這其實是想要進攻我方啊;敵人
一方面言辭強橫又一方面將軍隊向前驅動的,這其實是想要撤退啊!敵人先派出輕裝戰
車居於側邊的,這是打算列 陣啊;雙方沒有約定而敵人前來請和的,這是打算使用謀
略啊。敵人奔走著整頓陣形的,這是在與士卒約定攻擊的時間啊;敵人只讓一半的部隊
向前開進的,這是在 引誘我方進攻啊!
敵人的軍營裡,士兵們倚仗著兵器而站立,這是因為他們飢餓的緣故啊。敵人負責
開井取水的工兵部隊先喝起了水來,這是因為他們 都很渴啊。敵人看見利益而不前進
爭奪,這是因為他們已經很疲勞了啊。許多的鳥兒聚集在敵人軍營內,這表示軍營是空
虛的啊。士兵們在半夜裡呼叫,這是因為感 到恐懼啊。軍隊發生擾動不安的情況,這
是將帥不被尊重的緣故啊。陣列裡,旗子呈現晃動現象,這是軍隊的秩序混亂的緣故啊。
軍官們隨意發怒,這是他們感到疲 倦的緣故啊。士兵們殺掉馬匹、吃馬肉的現象,這
是表示軍隊已經沒有糧食了啊。軍營裡沒有架設取水的機械,士兵們不返回各自的宿舍

第 48 頁,共 94 頁
休息的,這是窮途末路的軍 隊啊。將帥態度誠懇、耐心的反覆叮嚀告誡士卒、態度收
斂而顯得沒有威嚴,用緩慢的語調跟人說話,這是他失去眾人擁護的表現啊!將帥屢次
的賞賜部隊,這是他 感到窘迫的緣故啊;將帥屢次的懲罰部隊,這是他遭到困境的緣
故啊。將帥先火爆的對待部隊,後來卻又畏懼他的部隊,這是不精明到了極點的表現啊!
敵人放低姿態、前來謝罪,這是想要拖延時間、爭取休息的機會啊。敵人充滿怒
氣,前來迎擊我軍,但雙方相持很久,敵人卻既不發動攻擊,又不率眾離開,將帥 一
定要對這類特異的現象謹慎的觀察,以免遭遇不測啊!軍隊並不是人數越多就越有益
處,只有將帥不輕率躁進,並足以團聚部隊力量,衡量敵人的意圖與狀態,進 而擄獲
敵人,這才是有益的力量啊!那些沒有戒備而輕視敵人的人,一定會成為敵人的俘虜
啊!
士卒們尚未親近依附,將帥便對他們進行懲罰,那麼他 們便不會心服,士卒們若
不心服就難以使用了啊!士卒們已經親近依附了,而懲罰卻無法施行,那麼他們就不可
用了啊!所以用文德來使士卒團結依附,用武力來使 士卒遵守紀律,這樣的士卒叫做
一定可以取勝的士卒。將帥能在平時就以嚴格執行法令的態度來教導他的士卒,那麼士
卒就會心服;將帥不能在平時就以嚴格執行法 令的態度來教導他的士卒,那麼士卒就
不會心服。法令能在平時就嚴格執行的,這是將帥獲得了士卒擁護的表現啊!

〔註釋〕

〈軍爭〉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210],合軍聚眾[211],交和而舍[212],莫難於軍爭。軍
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
之計者也。
軍爭為利[213],軍爭為危。舉軍[214]而爭利,則不及[215];委軍[216]而爭利,則
輜重捐[217]。是故,絭甲而趨利[218],則日夜不處[219],倍道兼行[220]。百里而爭利,
則擒上將;勁者先,疲者後,則十一以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221],法以半至[222]。
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223]則亡。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224];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
軍;不用鄉導[225]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變者也。故其疾如
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226];指向分眾[227],廓
地分利[228];懸權而動[229],先知迂直之道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是故, 《軍政》[230]曰:「言不相聞[231],故為鼓金[232];視不相見[233],故為旌
旗。」是故,晝戰多旌旗,夜戰多鼓金。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234]。民既
已專,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三軍可奪氣,軍將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潰[235]。故善用兵者,

第 49 頁,共 94 頁
避其銳氣,擊其惰潰,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
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整整之旗,無擊堂堂之陣[236],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高陵勿向[237],餌兵勿食[238],窮寇勿迫[239],銳卒勿攻[240];背丘勿迎[241],
佯北勿從[242],圍師遺闕[243],歸師勿遏[244],此用眾之法也。

〔翻譯〕

孫子說:
凡是用兵的法則:將帥接受君主的命令,會合軍隊、聚集兵眾,紮營完畢以讓軍
隊獲得休息,這些行動都不如敵我雙方競爭著某一目標這件事來得困難。雙方軍隊 相
互競爭的困難之處在於,將帥要能將迂曲的道路轉變為直路,將禍患轉變為利益。所以
能使我方的行軍路徑迂迴曲折,以麻痺敵人,並用利益引誘他,以阻滯其行 動,而因
此得以後一步出發卻先一步到達的人:是知道如何運用迂直策略的人啊!
敵我雙方軍隊相互競爭,是為了取得利益,是為了化解危機。若以全 部的軍隊去
爭奪利益,必然因為速度過慢而趕不上敵人;若捨棄部分速度較慢的部隊(如後勤部
隊),而去爭奪利益,那麼我軍那些為了運送裝備或糧食而殿後的部 隊便可能遭受到敵
人的攻擊與掠奪,從而讓我軍喪失了裝備與糧食。
所以如果將帥命令士兵們穿起盔甲去追趕利益,那麼就會使軍隊早上與夜晚都無法
獲得休息,行走比平常多一倍的路程。如果前往距離一百里遠的地點去爭奪利益,那麼
上等的將帥也會被捕擄;帶勁的士兵在前面,疲憊的士兵在後面,那麼十個人 之中只
有一個人能夠趕到目的地啊!如果前往距離五十里遠的地點去爭奪利益,那麼上等的將
帥也要遭受失敗,原因在於他只有一半的軍隊能夠趕到目的地啊!如果 前往距離三十
里遠的地點去爭奪利益,那麼就只有三分之二的士兵能夠趕到目的地了。軍隊如果沒有
武器裝備就會滅亡,沒有糧食就會滅亡,沒有能源物資就會滅 亡。(因此遠距離的前去
爭奪利益是很危險的。)
所以不知道諸侯的圖謀,就不能預先與他結交;不知道山林、險阻、沮澤等地形,
就不能行軍;不用 當地人做嚮導,就不能得到地利。軍隊是以欺詐的形態存在著的,
是以有利與否來決定行動的,是以分散及聚合來進行變化的啊!所以軍隊行動時,他急
速的狀態應 像「風」一樣,遲緩的狀態應像「林」一樣,侵略的狀態應像「火」一樣,
不動的狀態應像「山」一樣,難以測度的狀態應像「陰天」一樣,動作的狀態應像「雷
霆」一樣。決定前進方向、指揮分散行動或者掠奪土地後進行利益分配,都應該先權衡
利害得失後再付諸行動。先知道如何運用迂直策略的人將會取勝。這是用軍隊 進行競
爭的方法啊!
《軍政》這本書說:「在戰場上因為聽不清楚彼此的聲音,所以才使用『鼓金』
;看
不明確彼此的動作,所以才使用『旌旗(旗 幟)』。」所以在白天作戰應該多運用「旌
旗」,在夜晚作戰應該多運用「鼓金」。「鼓金」與「旌旗」是用來統一士卒們的耳朵與
眼睛的啊。士卒們接受命令的方 式既然已經統一了,那麼勇敢的人就不能單獨前進,

第 50 頁,共 94 頁
怯弱的人就不能單獨後退了啊!這是指揮人數多的軍隊時所運用的方法啊。
三軍的士兵可以被奪去 力氣,軍隊的將帥可以被奪去心神。士兵的力氣在早晨的
時候是鋒銳的,在白天的時候是怠惰的,到了黃昏以後就潰散了。因此善於用兵的人,
避開處在銳氣狀態的 敵人,而攻擊處在怠惰與潰散狀態的敵人,這是在「氣息」上取
得優勢的方法啊。用有秩序的軍隊等待混亂的敵軍,用安靜的軍隊等待喧鬧的敵軍,這
是在「心理」 上取得優勢的方法啊。用距離作戰地點較近的軍隊等待距離作戰地點較
遠的敵軍,用安穩、獲得休息的軍隊等待疲勞的敵軍,用飽食的軍隊等待飢餓的敵軍,
這是在 「體力」上取得優勢的方法啊。不要攔截旗幟整齊一致的軍隊,不要攻擊陣形
嚴整肅穆的軍隊,這是在「變化」上取得優勢的方法啊。
用兵的法則:不要仰攻在高陵之上的敵軍,不要進攻敵人放出的誘餌部隊,不要逼
迫已經窮途末路的敵軍,不要攻擊具有銳氣的部隊;不要迎戰背靠山丘的軍隊,不要追
擊假裝失敗的敵軍部隊,包圍敵人則遺留缺口,不要正面遏阻正撤退回國的敵軍。這是
運用軍隊的方法啊!

〔註釋〕

〈用間〉

孫子曰: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費日千金。外內騷動,怠於道路[245],
不得操事者[246],七十萬家[247]。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
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主賢將,所以動而
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248],不可驗於
度[249],必取於人知者。
故用間有五: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
是謂神紀[250],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者也。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者
也。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者也。死間者,為誑事[251]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
者也。生間者,返報者也。故三軍之親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不能
用間,非仁不能使間,非密微不能得間之實。密哉密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聞
間事者與所告者皆死[252]。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253]、門
者[254]、舍人[255]之姓名。令吾間必索敵間[256]之來間我者,因以利導而舍之,故反
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
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257]。五間之事,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
故反間不可不厚也。殷之興也,伊摯在夏[258];周之興也,呂牙在殷[259]。唯明主賢
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260],三軍所恃而動也。

第 51 頁,共 94 頁
〔翻譯〕

孫子說:
凡是發動十萬大軍,出征到千里遠的地方,百姓的花費,公家的奉祿,每天就要
用掉千兩金子。國內國外因此騷動不安,人民倦怠於出征的道路之上,因此而不得 從
事自己本業的,有七十萬家這麼多。士卒與家人相互守候數年,只為了爭奪那一日的勝
利,然而在上位者卻因為愛惜爵位、奉祿、錢財,因而不知道敵人的情況 的,這是不
仁的極致啊!這不是人民的將帥啊!這不是君主的輔佐之臣啊!這不是勝利的主人
啊!所以英明的君主與賢能的將帥之所以能夠有所動作便能取勝敵人, 獲得的成功遠
在眾人之上的:這是因為事先知道敵情的緣故啊!要事先知道敵情,不可以從鬼神那裡
取得,不可以從類比過去的事例中得出,不可以從驗證猜測中得 出,一定要從知道敵
情的人身上獲取啊!
所以如果要運用間諜,有五種類型的間諜可供使用: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
死間,有生間。五種類型的 間諜一起發動,敵人不知道其中的規律的,這叫做神奇的
法則,是君主的寶物啊!所謂的「鄉間」是指,利用敵人的鄉人作間諜。所謂的「內間」
是指,利用敵人的 官吏作間諜。所謂的「反間」是指,利用敵人的間諜作間諜。所謂
的「死間」是指,我方在外散播假情報,讓我方的間諜知道了這個假情報而將這個假情
報當成真情 報傳給敵人(註:如此一來這個間諜便會被敵人殺掉,因此稱為死間。)。
所謂的「生間」是指,可以活著回來報告敵情的間諜啊。

所以在三軍之中, 將帥親近的對象沒有比對間諜更親近的,將帥對部下的賞賜沒
有比對間諜的賞賜更豐厚的,將帥所談論的事情沒有比對間諜談論的事情更隱密的了。
不是聖人不能運 用間諜,不是仁人不能役使間諜,不夠秘密隱微不能取得間諜的真實
意圖。隱密啊!隱密啊!沒有地方不能運用間諜啊!與間諜謀劃的事情尚未啟動,那些
聽到這件 事的人與告知他們這件事的人都要被處死。
凡是我方所想要攻擊的軍隊,我方所想要進攻的城市,我方所想要殺掉的敵人;我
方一定要事先知道敵人的 守將、左右助手、接待客人的官員、看門的、以及敵方食客
的姓名。讓我方的間諜一定要抓到敵方派來我方作間諜的人,我方用利益來引誘敵間背
叛敵人,再放掉 他,那麼我方就可以得到反間並加以利用了啊!有了反間在敵方陣營
裡進行運作,那麼我方便能得到鄉間與內間而加以使用了啊;有了反間在敵方陣營裡進
行運作, 那麼我方便能讓死間在外面散播假情報,讓他去告知敵人。有了反間在敵方
陣營裡運作,所以生間便能夠順利的在約定的日期內把情報送回來了啊!
五 種間諜的事情,一定要知道,知道的關鍵一定在反間身上,所以對待反間不可
以不優厚啊!殷朝的興起,是因為有伊摯在夏朝作間諜啊;周朝的興起,是因為有呂牙
在殷朝作間諜啊。英明的君主與賢能的將帥,能夠使用具有上等智慧的人作間諜的,那
麼他們一定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功。這是戰爭的關鍵事項,是三軍規劃行動時所 仗恃的
根據啊!

第 52 頁,共 94 頁
〔註釋〕

〈作戰〉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261],革車千乘[262],帶甲十萬[263];千里而饋糧[264],
則外內之費,賓客之用,膠漆[265]之財,車甲之奉[266]:費日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
矣。其用戰,勝久則鈍兵挫銳[267],攻城則屈力[268],久暴師則國用不足[269]。夫鈍
兵挫銳、屈力、殫貨[270],則諸侯乘其弊[271]而起,雖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
拙速,未睹巧久[272]。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
兵之利矣。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273],糧不再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274],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
則急於丘役[275]。屈力中原,內虛於家[276],百姓之費,十去其六[277]。公家之用:
破車疲馬,甲冑矢弩,戟楯矛櫓[278],丘牛大車[279],十去其七。故智將務食於敵,
食敵一鍾[280],當吾二十鍾;𦮼秆[281]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282]。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
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283],卒共而養之[284],是謂勝敵而益強。故兵貴速[285],
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286],而國安危之主也。

〔翻譯〕

孫子說:
凡是用兵的規律:一場戰爭大概要動用到馳車一千輛、革車一千輛、重裝部隊十
萬人;如果又要把糧食輸送到相距千里遠的戰場,那麼國內、國外所需的資金耗費 以
及提供賓客所需的用度、購買膠漆所需的錢財、支付車士甲兵的薪資;這些費用加起來
每天都要消耗國家千兩金子,然後十萬大軍的調度才算完成了。用這十萬大 軍進行作
戰,耗費長久的時間才取勝,那麼士兵的銳氣會遭到磨鈍、兵器的鋒利會遭受毀損;如
果進行攻城戰,那麼力量就會遭受到很大的損失;長久的將軍隊滯留 在國外,那麼國
家的用度也會不足。如果一個國家有了「軍隊銳氣磨鈍、兵器鋒利毀損、軍隊力量喪失、
國家資金耗盡」的情況出現,那麼諸侯就會趁著他發生這些 弊端的時候對他發起攻擊,
國家如果遭遇到這種情況,即使是智者也不能善後啊!所以軍事行動只聽說過用樸實的
戰術追求迅速取勝的,沒有看見過用巧妙的戰術追 求緩慢取勝的。戰爭長久而對國家
有利的,這是從未有過的事啊!所以不詳盡的理解用兵的危害,就不能得到用兵的利益
啊!

第 53 頁,共 94 頁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軍隊 不再徵召第二次,糧食不再運送第二次;武器裝備從國
內取得,糧食則從敵人那裡獲得補充,因此他軍隊的糧食就可以達到充足的狀態了啊!
國家之所以會因為戰爭 而導致貧困,是因為需要對遠征的軍隊進行遠距離的物資運輸
的緣故,遠距離的物資運輸就會使百姓貧困;靠近軍隊的地方,那裡的物資價格也會飆
漲,物資的價格 飆漲就會連帶的使國內的百姓因此付出更多的賦稅,以支持軍隊的開
支;百姓付出更多的賦稅就會使他們的財力耗竭,百姓的財力耗竭了就會使他們急迫於
從事勞動 以維持生活與支出。如此一場戰爭下來,軍隊的力量在戰場上喪失,國內百
姓的家中因此空虛,百姓們為此付出的費用,十成裡去了六成。公家的用具,也受到了
嚴 重損害,換來的是破損的戰車、疲憊的馬匹,同時甲冑與弓箭、弩機、戟、盾、矛、
櫓等武器裝備,還有運載物資的牛隻與大車,十成裡也去了七成。所以有智慧的 將帥
一定致力於從敵人那裡獲取糧食,吃敵人的糧食一鍾,抵得上吃自己的糧食二十鍾;用
敵人的草料一石(以餵食牛馬),抵得上用自己的草料二十石。
因此士卒勇於殺敵,這是因為充滿怒氣啊;士卒奪取敵人的物資,這是因為有利
可圖啊!車戰時:士卒們獲得了十輛以上的敵方戰車,就賞賜那個首先獲得的人, 並
且更換戰車的旗幟;將獲得的戰車混雜編列加以使用,將投降的士卒分散編列加以運
用,這就叫做戰勝敵人而更加強大。因此軍事行動看重速度,而不看重持久。 所以知
道軍事規律的將帥,就好像是掌管人民性命的司命神一樣,同時他也是決定國家是安全
還是危險的主人啊!

〔註釋〕

〈火攻〉

孫子曰:
凡攻火有五[287]:一曰火人,二曰火積[288],三曰火輜[289],四曰火庫[290],五
曰火地。行火有因,因必素具[291]。發火有時,起火有日[292]。時者,天之燥也;日
者,月在箕、壁、翼、軫[293]也;凡此四者,風之起日也。
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軍應之於外。火發,其兵靜而勿攻,極
其火央,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之。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
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數守之[294]。故以火佐攻者明,
以水佐攻者強[295]。水可以絕,不可以奪[296]。
夫戰勝攻取,不修其政者,凶!命之曰弗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備之。非利不
動,非得不用[297],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興軍,將不可以慍[298]用戰;合乎利而用,
不合而止。怒可復喜也,慍可復悅也;亡國不可復存也,死者不可復生也。故明主慎之,
良將警之,此安國之道也。

第 54 頁,共 94 頁
〔翻譯〕

孫子說:
凡是使用火攻有五種主要目標:第一種是用火燒人,第二種是用火燒蓄積,第三
種是用火燒裝備,第四種是用火燒倉庫,第五種是用火燒草地。行使火攻要有所憑 藉,
憑藉也一定要平常就該準備妥當。發動火攻有適當的時機,放火、起火有適合的日子。
時機,是指天氣乾燥的時候;日子,是指月亮行經箕、壁、翼、軫這四個 星宿的期間
啊;月亮運行到這四個星宿的位置上,通常也是風開始吹起的日子啊!
使用火攻的時候,一定要憑藉著五種火勢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行動。 這五種火勢
的變化是指:(一)如果是從敵人的內部發動火攻,那麼軍隊就在外面發動進攻,做為
接應。(二)火攻發動了,敵軍卻很安靜,那就先不要攻擊他,等 火勢擴大到極限後,
可以追擊就追擊,不可以追擊就停止。(三)火攻可以從敵人外部發動,就不要等待從
敵人內部發動,憑藉時機來決定發火的時間。(四)火攻 在上風處發動,就不要攻擊在
下風處的敵人。(五)白天的風如果吹得久,夜晚的風往往就會停止。凡是軍隊的統帥
一定要知道這五種火勢的變化,遵守規則以利用 它。所以用火來輔助攻擊的將帥是「聰
明」的,用水來輔助攻擊的將帥是「強大」的。水攻可用來阻絕敵方,但不可用來奪取
敵方的物資。
作戰取勝、 攻下城市之後,將帥卻不修行德政,那麼就會有凶險!君主應該命令
將帥:不可停留。所以說:賢明的君主要思慮這件事情,優良的將帥要防備這件事情。
沒有利益 不要發動戰爭,沒有獲得民心不要動用軍隊,沒有危險不要主動求戰。君主
不可以因為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以因為惱怒而進行戰鬥;合乎國家利益的才能去
做,不合乎國家利益的就要停止。憤怒可以回復到高興的狀態,惱怒可以回復到喜悅的
狀態;但是滅亡的國家不可以回復到存在的狀態,死去的人民不可以回復到活 著的狀
態啊!因此對於這些事情,賢明的君主一定要謹慎,優良的將帥一定要警惕,這是安定
國家的方法啊!

〔註釋〕

[1] 不可不察也:察,〈說文解字.察〉:「覆審也。」,意指反覆的審查、觀察、考察,
其目的在於藉由反覆的觀察與思考而弄「明白」某些事,因此「察」可引伸為弄明白某
事,或使自己對某事有清楚的認知。

[2] 道者:道,古人常以有道無道來形容一個君主的行為表現。道,本指道路,通常有
直、大、正的意象,引申有行事正當、合於規矩之意。如〈管子.君臣上〉:「有 道之
君者,善明設法,而不以私防者也。而無道之君,既已設法,則舍法而行私者也。」 ;
〈晏
子春秋.內篇問上.第二十八〉:「士逢有道之君,則順其令;逢無 道之君,則爭其不
義,故君者擇臣而使之,臣雖賤,亦得擇君而事之。」因此此處對於「道」的定義有「令
民與上同意者也」其中的「上」就是指在上位者,也就是 一國之君。

第 55 頁,共 94 頁
[3] 民弗詭也:詭,違反、違背。民弗詭也,意指人民不會背叛啊!

[4] 險易:險,險阨的地形。易,平坦寬廣的地形。

[5] 死生:死,意指這樣的地形有讓人死亡的可能與危險;生,與死相反,指這樣的地
形讓人有生存的可能。因此「死、生」可以翻譯為「危險與安全」 ,可以說用 「死、生」
來形容地形所可產生的作用既有力度、也較醒目,今日為了更便於直觀的理解,因此將
這兩個地形範疇翻譯為「危險與安全」,事實上,「死、生」在十 三篇中常被用來形容
地形所產生的作用。

[6] 曲制、官道、主用也:曲,部曲,軍隊編制單位。制,制度、編制。官,官吏。道,
通導;導向、疏導,引伸有指揮管理之意。主,君主。用,使用、運用、用度, 引伸
之代指所用之物資,〈作戰〉篇亦有「國用、取用於國、公家之用」等說法。曲制,部
隊的編制,屬於組織範疇。官道,官吏的指揮,屬於管理範疇。主用,君 主的運用,
屬於決策範疇。

[7] 主孰賢:孰,誰、哪一個的意思。全句意指誰的君主比較賢能?

[8] 計利以聽:以,在十三篇中有用、憑藉、且的用法;
〈九地〉有:「敵眾以整,將來,
待之若何?」其中「敵眾以整」與此句式相合, 「計、敵」都為名詞,是產生「□且□」
結果的對象。「利以聽」、「眾以整」就是「利且聽」、「眾且整」的意思。計,當名詞用
便是指計算所得的結果。利,則是用來形容這結果是對我方有利的,跟「眾、整」是用
來形容敵方的狀態一樣。聽,與計算的結果湊在一起,自然表示這樣的結果是被聽取的。

[9] 以佐其外:佐,輔佐、輔助之意。外,古代常用來代指「國外」
,與常用來代指「國
內」的「內」是反義詞。

[10] 因利而制權也:因,憑藉的意思。利,利益,是經由計算而得來的判斷。制,制
定。權,本為稱輕重之工具,此處便代指為輕重。

[11] 詭道也:詭,違背、違反。道,規律、常規。詭道也,違反常規啊!

[12] 利而誘之:利,指我方的狀態相較之下是比敵人有利的。而,則的意思,今本十
三篇中多通用。若我方狀態或者所處形勢比敵人有利,照理、按常規,已可直接攻擊 敵
方,現在卻採取引誘、利誘敵人的策略,反倒讓敵人以為我方的實力並沒有這麼強大了。
以下「亂、實、強、怒」也都是指我方狀態, 「而」字所接的動詞則都是 一些違反常規
的舉措,其目的都在於誤導敵人,以讓我方得以「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第 56 頁,共 94 頁
[13] 怒而橈之:怒,憤怒,指我方處於憤怒的狀態下。橈,原指彎曲的木頭,引伸代
指彎曲。〈史記.韓長孺列傳〉:「廷尉當恢逗橈,當斬。」〈集解〉注引〈漢書音 義〉
曰: 「逗,曲行避敵也;橈,顧望,軍法語也。」〈索隱〉注云:「橈,屈弱也,女孝反。
一云橈,顧望也。」 。因此,橈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屈服懦弱的狀 態,一種是指顧望
的動作,後者是軍法用語。兩種由橈所引伸出來的解釋都與此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吻合。
因我方憤怒照理應該與敵人交戰,但卻因我方要「詭道」 (違反常規) ,因此反而呈現
顧望、觀望,或者呈現出屈服懦弱的樣子,讓敵人以為我方實力有所不足,因而使敵人
受我方誤導而產生諸如輕敵、冒進、中我方埋 伏、受我方奇襲等效果。

[14] 出其不意:出,超出。意,料想、意識到的結果。全句意指我方所採取的行動得
以超出敵人所能料想到、意識到的範圍,敵人既然無法料想、意識到,自然也不會有相
關的應變措施出現。沒有相關的應變措施,自然要措手不及了。

[15] 得算多也:算,指算籌,計算的工具。此處喻指勝算、籌碼。全句意指我方得到
了比較多的籌碼。

[16] 勝敗見矣:勝,勝利;敗,失敗。負、背、敗,古代都從「貝」得聲,音近易誤;
北又與背從「北」得聲,又音近易誤;因此這四個字古代常被用來表示「失敗」的 意
思。像這種音近易誤的例子在古漢語中有很多,學者們一般以為這是一種「音近相通」
的現象,但其實這只是古人誤用進而混用的現象罷了。誤用多了、混用多 了,不代表
他的源頭便是通用了。見,現、出現、呈現的意思;見、現,古今字。前文孫子有「吾
以此知勝敗矣」是直接「知道」雙方勝敗的結果了;而這裡用「吾 以此觀之,勝敗見
矣」表達,是一種觀察,觀察必須有對象,觀察也可得出一種結果,於是有「勝敗便呈
現出來的說法」,意指勝敗自己從計算的結果中呈現出來 了,用以表示其客觀性。

[17] 藏於九地之下:藏,藏匿。九地之下,古代「九」是數字的終極之數,東西用到
九來形容,多帶有極限、超常之意;九地,正是用來形容此地之深。地越深也就越隱 密,
因此如果我軍能藏匿在如此隱密的地點,敵軍自然很難發現與掌握我軍的行蹤了。而下
文「動於九天之上」的「九天」也是用來形容此天之高乃極高,越高越不 可測,我軍
如果能在不可測的地方發動攻擊,敵人自然很難防禦了。因此這裡的「九地、九天」都
非實指,其中的「九地」更與有實指的〈九地〉(九種地形)一篇 篇名的意思不同。

[18] 秋毫:鳥獸在秋天時新生的細毛,在此比喻重量極輕之物。孫子是個善於修辭與
鼓動人心的人,以本篇來說就有很多出色的比喻,譬如九地形容極深、九天形容極 高、
秋毫形容極輕、鎰銖形容差距懸殊、千仞形容極高等,至於〈軍爭〉篇的: 「其疾如風,
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等比喻更是傳誦千古的名 句。

[19] 無奇勝:奇,奇特。不是用奇特的方式所取得的勝利,意指善者他的作戰取勝之
道是很平常的,就好像一個人舉起毫毛,別人不會認為他有很大的力氣;一個人能看 見

第 57 頁,共 94 頁
太陽、月亮,別人不會認為他視力很好一樣;一個人如果用很平常的方式取勝,別人也
不會覺得他很高明一樣。然而恰恰是這樣能把敵人輕而易舉的解決掉的人, 才是孫子
眼中的高手,正所謂大巧若拙。孫子在〈謀攻〉篇把「不戰而勝」的境界排在「百戰百
勝」之前,也能讓人體會到他所要表達的意念。打一百次勝一百次, 很厲害了,但也
很吃力,相比之下,連作戰都不用就取勝了的人當然更高明許多了。

[20] 其所措勝:措,措置,有設計、制訂的意思。勝,這裡用作名詞,指取勝的計畫、
行動。全句意指,他所制訂的取勝之策。

[21] 循道而保法:循,原本作「脩、修」
,古代通假字。循,遵循之意,
〈爾雅.釋詁〉:
「遹、遵、率、循、由、從,自也。遹、遵、率,循也。」 。道,指規律。規 律不是一
種可以改變的東西,因此這裡的修是循的誤字。修、循,兩字古代形音皆近,因此容易
發生誤用、混用的情況,詳細考證請見〈孫子兵法論正.形.論正. 十三〉 ,不贅述。
循道,意指遵循規律。保,保有、保全。法,法則。保法,保有法則,意指做事講方法。

[22] 故能為勝敗正:正,有長官、主宰者的意思。勝敗正,意指成為主宰勝敗的人,
即勝敗的主宰者。為了突顯某些事務的重要性,孫子常用一些類似的形容詞來修飾作 用
人,如〈作戰〉篇: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而國安危之主也」;
〈實虛〉篇:「神乎神
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司命。」 ;〈用間〉篇:
「非民之將也,非主 之佐也,非勝之主
也。」其中「安危之主、勝之主」以及「敵人之司命」都是類似的用法。這些修辭手法
既有突顯的作用,也無疑加強了說服的力道。

[23] 一曰度:測度,指依據彼此所在的土地測度彼此佔有的空間之大小。

[24] 二曰量:量算,指量算彼此可以在戰場空間投放的人數。

[25] 三曰數:計算,指計算彼此可在各自的空間上實際投放的軍隊數量。

[26] 四曰稱:比較,指比較彼此的實力。

[27] 五曰勝:勝利。雙方經由比較得出勝敗情況,就好像〈計〉篇所說:
「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敗矣。……多算勝,少算敗,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
勝敗見矣。」也是用比較的方式預先判定誰勝出的機率較大。

[28] 地生度……稱生勝:生,產生、衍生之意。意指先有前者,才有後者。譬如先有
土地才能對之加以測度,比較了敵我雙方的實力才能得出誰勝誰敗的結論。

[29] 以鎰稱銖:二十四銖為兩,二十四兩為鎰,因此一鎰等於五百七十六銖。以鎰稱
銖,比喻以極重的法碼與極輕的法碼相稱輕重,意謂兩者力量相差懸殊。

第 58 頁,共 94 頁
[30] 決積水於千仞之隙:決,決開。隙,積水措施的裂縫,也即堤防的裂縫。仞,七
尺;千仞,比喻極高。積水,比喻水量作用於堤防的壓力極大。所以在千仞高與積水 的
兩種壓力的作用下,決開堤防的裂縫便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全句比喻用力量上遠勝過敵
方的軍隊去打敗敵方軍隊,是件極為輕而易舉的事情。

[31] 形也:形,形體。好比地形中有高低、廣狹的相對概念一樣,這些相對的地形概
念之間指射著同樣的事物,如高低都是就高度而言。孫子在此將敵我軍隊的差距,用「形
體」來做為一種衡量的對象,就好像地形中的高度也會產生高與低這樣的相對概念一樣。

[32] 分數:分,職分;數,數量。指按照職分進行劃分,一層管一層,因此便能收「治
眾如治寡(治理人數多的部隊很像治理人數少的部隊一樣)」的效用。 〈吳子.治兵〉、
〈尉
繚子.勒卒令〉都有相關思維的具體描述,可參考。

[33] 鬥眾如鬥寡:鬥眾、鬥寡,使眾鬥、使寡鬥的意思。下文亦有「鬥亂」一語,也
是使動用法,使亂(指混亂的陣形)鬥(與敵人戰鬥)的意思。按理,人數多總比人 數
少來得難管理、難指揮。因此如何達到管理、指揮多數人跟管理、指揮少數人一樣效果
的方法,便顯得很重要。孫子在〈謀攻〉篇所說: 「知眾寡之用,勝。」則 是將知道如
何運用人數多與人數少的部隊之方法當成一項影響勝敗的要素。而此處則著重在如何在
人數增多時不至於因此造成管理與指揮上的問題。對於管理,孫子 提出分層管理的方
法;對於指揮作戰,孫子則提出了注重、留意指揮工具的方案。

[34] 形名:形,屬於視覺的對象,泛指視覺性的指揮工具,如旌旗麾幟;名,屬於聽
覺的對象,泛指聽覺性的指揮工具,如鼙鼓金鐸。 〈軍爭〉篇有云:
「是故,《軍 政》曰:
『言不相聞,故為鼓金;視不相見,故為旌旗。』是故,晝戰多旌旗(晝、目、明),
夜戰多鼓金(夜、耳、聰)。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 專一(心),則勇
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其中旌旗屬於視覺的對象,鼓金則屬於
聽覺的對象,而它們卻是統一士卒視覺與聽覺的關鍵物件。 如果士卒接受命令的管道
產生了諸如多、混亂、模糊不清等弊端,將帥自然是無法做好指揮工作的,所以孫子在
此提出要注意「視覺與聽覺的指揮工具」的問題,是 很有洞見的。此外, 〈吳子.論將〉、
〈鶡冠子.世兵〉都有相關的說法,可參考。

[35] 可使畢受敵而無敗:畢,全部。受敵,承受敵人的攻擊。全句意指,可以使己方
軍隊的士兵們全部都承受得住敵人的打擊而沒有會被擊敗的。

[36] 以碫投卵:碫,磨刀石;卵,禽類的蛋。磨刀石是用來磨刀的,所以他的硬度比
刀還硬,而雞蛋、鳥蛋則是很脆弱的東西。全句比喻用極為堅硬的東西去砸極為脆弱 的
東西。這種用來形容彼此力量極為懸殊的形象、生動的比喻手法,在十三篇中亦頗為普
遍,如〈形〉篇:「故勝兵如以鎰稱銖,敗兵如以銖稱鎰。」,這些都是善 於修辭的孫

第 59 頁,共 94 頁
子所慣用的手法。此外,對於「碫」字的釋意,段玉裁在〈說文解字.碫〉的註解中認
為,「碫」與「厲(磨刀石)」是兩種物件,具有不同的功用,正 所謂「段與厲絕然二
事,碫石、厲石必是二物。〈尚書.粊誓〉:『段乃戈矛,厲乃鋒刃。』段之欲其質之堅
也,厲之欲其刃之利也。」但依據段氏揭示的語言規 則,兩字析言有別、統言無別矣。
總之,碫石既可用來把一件物質的堅硬程度作加強的功效,其本身自然比之一般的金屬
等物的硬度更為堅硬了。

[37] 以正合,以奇勝:正,正兵。奇,奇兵。合,敵我交戰猶如兩軍相合,故合引伸
有交戰之意。

[38] 河海:河,黃河;海,大海。

[39] 聲不過五:指宮、商、角、徵、羽五聲。

[40] 色不過五:指青、赤、黃、白、黑五色。

[41] 味不過五:指酸、甘、苦、辛、鹹五味。

[42] 嘗:即品嚐之意。

[43] 如環之無端:環,玉環。端,事物的起始;無端,沒有起點的意思。因為玉環是
個圈狀物,所以既沒有起點也有終點。既然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又怎麼能窮盡它呢!

[44] 至於漂石者:漂,漂起。上下文意指水流湍急的力量達到了可以漂起石頭的地步,
這是勢所造成的。換句話說是水將位能轉換成了動能,才有了漂起石頭的力量。依 照
物理學的理論,石頭漂了起來是因為水流的速度賦予了石頭浮力,沒有了速度,石頭就
會往下沉了。而「勢」就是一種位能。善於用兵的人,就是要能將士卒置於 一種「勢」
上,使其佔有位能,之後再將這種位能轉換成動能,那是種具有龐大摧毀力與破壞力的
力量,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下文有「善戰者,求之於勢,弗責於 民」的說法,也說「任
勢者,其戰民也,如轉木石」,都是這種將位能轉換成動能的思維之體現。

[45] 鷙鳥:凶猛的禽類,如老鷹等。

[46] 彍弩:彍,音如或字;張開、拉開、擴張的意思。弩,弩機。

[47] 紛紛紜紜:旌旗呈現紛亂錯雜之貌,是混亂的陣形之外在體現;因此如果一個軍
隊的旌旗呈現紛紜不整齊的狀態,通常意謂著該部隊陷於沒有秩序的狀態中,可以對他
發起攻擊。而此處則是我方刻意藉由旌旗的狀態表現出混亂的面貌,藉以迷惑敵人,使
其失去戒心或者引誘他主動來攻。

第 60 頁,共 94 頁
[48] 渾渾沌沌:混濁難明的狀態。

[49] 亂生於治:亂,無序,混亂無序。治,有序,秩序井然。整句意指,無序是由有
序偽裝轉化而來,目的是引誘敵人來攻。其下的怯生於勇、弱生於強,其目的亦相同。

[50] 從:跟蹤、追蹤,引伸有追擊之意。

[51] 釋民:釋,放開。民,軍中之民,士卒也。釋民,放開士卒,不進行干預,猶如
說讓士卒自發的為自己的生命而作戰。而這種自發性的殺敵、求生意願,遠比非自發性
的還要可怕好幾倍。 〈九地〉篇亦有:
「疾則存,不疾則亡者,為死……死地則戰……背
固前敵者,死地也……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
「背固前隘者,圍地也……圍地,吾
將塞其闕。」 ;「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無所往則鬥……投之亡地然
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於敗為勝。」;〈軍爭〉篇:「圍師遺闕,
歸師勿遏。」也都是這種明瞭士卒自發性行為其力量之可怕的相關描述。

[52] 佚:安閒、安逸。疲勞、勞累的反義詞。

[53] 致人而不致於人:致,使人自行到來之意。致人者,握有主動權。致人而不致於
人,猶如說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54] 微乎微乎:微,微小。微乎微乎,微小啊又微小啊。因此有「至於無形(達到沒
有形體的境界)」的可能,因為微小、渺小到一定的程度,人便很難察覺甚至看不到了。
人察覺不到或看不到一個形體,往往也就認為沒有這個形體,相當於這個形體過於微小
而被認為不存在了。

[55] 神乎神乎:神,神奇、神妙。孫子用神來形容達到一種神妙的境界,是一種高超
的境界。如下文有「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神。」;〈用間〉篇有: 「五
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這些都是用來形容將帥或者君主運用某
件事物達到了堪稱神奇、神乎其技的境界之例子。

[56] 司命:神名。司,有主司、掌管、掌控之意。司命,掌管生命的神。比喻我方成
為掌管敵方生命的主人。其他註釋可參照〈作戰〉篇「民之司命」一項註文。

[57] 進不可迎者,衝其虛也:進,前進、進攻。迎,迎擊、對抗。衝,衝擊。虛,虛
弱的所在。全句意指,我方進攻而敵方無法迎擊抵抗的,是因為我方衝擊的是他虛弱的
罩門啊!

[58] 遠而不可及也:及,到、到達。敵軍無法追到撤退的我軍,是因為距離太遠所以

第 61 頁,共 94 頁
趕不上、追不到的緣故。換句話說,是因為我軍早就做好了撤退的準備,並直到我軍已
經撤退到了一定的距離後,敵方才終於發覺,所以自然追不上、來不及阻止我軍撤退了。

[59] 畫地而守之:一般要進行固守總是要把營壘築高、築厚,把壕溝挖廣、挖深,這
裡只是在地上畫了一條界線來做象徵,比喻這樣的防備幾等於無。意謂我方即使不藉 助
任何工事來防守,也可以讓敵人無法與我方戰鬥。此中的奧妙在於,敵人不知道我方的
正確位置,或為我方所愚弄而找錯了地方。既然雙方根本不在同一個地方, 那麼雙方
又怎麼能短兵相接、發生戰鬥呢!因此,這豈非比築壘挖溝固守還要高明的許多呢!我
們將這與〈形〉篇所說的「昔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動於九天之 上,故能自保全勝
也。」兩相對照,豈非看到了同樣的思維。

[60] 乖:背離。

[61] 我專而敵分:專,專一;
「專」與「團」通,團結之意。分,分散。指人數上的團
結與分散,非指精神上的; 〈九地〉
:「深則專,淺則散」其中的專、散才是指精 神上的
狀態。全句意指我方軍力團聚一處,敵方軍力分散各處,因此我方的力量集中、敵方的
力量分散,如果原本兩軍力量相當,只是此一差別,我方的相對力量便 能超越敵方力
量許多,增加取勝機率。

[62] 越人之兵雖多:越,超過。全句意指超過敵人的兵力雖然多。

[63] 亦奚益於勝哉:亦,抑、又。奚,哪裡,疑問語氣詞。益,增加、使有益。全句
意指,(這樣)又能對取勝產生什麼助益呢?

[64] 勝可擅也:擅,專擅、獨攬之意。意指取勝這件事可為我方所把持。儘管我方不
能操控敵人使其一定可以被我方所取勝,但只要我方可以避免讓敵方取勝,那麼整個 結
果自然會產生只有我方有機會取勝,而敵方絕無機會取勝的情況。因此孫子在〈形〉篇
說: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也。」而在這裡說:「故能為敵司命……故曰:勝,可擅
也;敵雖眾,可無鬥也。」兩個說法都是符合邏輯、不相抵觸的。

[65] 敵雖眾,可無鬥也:全句意指,敵人人數雖然眾多,可以使他無法與我戰鬥啊!
這樣的思維就跟「畫地而守之」的思維是一致的,如果敵人根本無法與我處在同一個空
間中,那麼雙方又哪能發生戰鬥呢!無法發生戰鬥,那麼敵方儘管有人數上的優勢,又
哪有發揮的餘地、又有什麼用呢?

[66] 偵之而知動靜之理:偵,偵察。而,以,在此為憑藉之意。古代獲取情報的方式
主要分為兩種,一為平時的用間,一為戰時的偵察。我方要能獲得敵方的動靜這種隨 時
處於變動的資訊,自然要藉助於偵察。由敵人的動靜而修正我方的動靜,如下文所說的:
「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 神。」要因

第 62 頁,共 94 頁
敵、要與敵化,我們首先都要獲得相關的情報,這就要藉助於用間與偵察了。

[67]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形之,部署軍隊的陣形,藉此得知這是危險還是安全的地帶。
〈計〉篇有云: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中 也有
「死生之地」的說法,因此此處亦將「死、生」翻譯為「危險、安全」,其他註釋與說
明可參見〈計〉篇「死生」一項註文。

[68]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角,較量。指用小部隊先行與敵人交戰,藉此以測量敵
人的實力。

[69] 五行無恒勝: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彼此之間存在著相生
相剋的關係。相生關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關係:金 剋
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相剋關係即是相勝關係。五行因為有相生相剋
的關係存在,因此任何一行都不可能永遠處在一種固定的取勝狀態之下,因 為甲行能
取勝乙行,同時甲行也被丙行所勝,所以說「無恒勝」,即沒有永恆的勝利。在此孫子
用五行生剋、四季循環交替、日照時間、月亮盈虧的必然規律,藉此 以表達軍隊的形
體與取勝敵人的策略,與這一切事物都應該是變化著的,只有變化才是將帥維持長久取
勝之道。

[70] 日有短長,月有死生:日即天,四時之天有晝長夜短、晝短夜長之分,故云:日
有短長,〈呂氏春秋.仲冬紀〉:「是月也,日短至。」與〈呂氏春秋.仲夏紀〉: 「是
月也,日長至。」即是其說。月有圓缺,其消失猶如死去,其出現猶如重生,因此古代
以「死、生」來代指其「消失與出現」的狀態,如〈鶡冠子.泰鴻〉 : 「日信出信入,
南北有極,度之稽也。月信死信生,進退有常,數之稽也。」。

[71] 有挂者:挂,通掛,古今字;懸挂之意。
「『出』而不勝,難以『返』
」正像「懸掛」
在地形上的樣貌;孫子命名術語往往如此生動。

[72] 先居高陽:居,處,留置。高,高地;陽,山南水北之地。
〈行軍〉篇也幾次提到:
「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陸上之軍也。……陵丘隄防,必處其陽,而右
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足見棲居高、陽之地至少對盛行車戰的當時是頗有助益
的。全句意指,先行佔據高地與有陽氣之地。

[73] 利糧道:糧道,輸送、運送糧食的道路。使糧道便利,猶如說讓輸送糧食的道路
獲得暢通。

[74] 勢均:勢,形勢;均,均等。

[75] 走:逃走、逃跑。古代「走」比「趨」在速度上更快,
「趨」字一般用在趨利之上,

第 63 頁,共 94 頁
有明確目標;而「走」字一般用在戰敗而走之上,無明確目標。用來逃命的速度 當然
快過用來追求利益的速度。如〈孟子.梁惠王上〉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
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
步耳,是亦走也。」亦用走字。

[76] 弛:原指放鬆弓弦之意,引伸為鬆弛、懈怠之意。比喻在卒強吏弱的狀態下,懦
弱的官吏拉不動、拉不緊這根強橫的弓弦(士卒)。

[77] 陷:原為名詞,指高處與低處差距明顯的空間,引伸為從高處踏入、掉入低處的
動作。如〈說文解字.陷〉:「高下也。」段玉裁注:「高下者,高與下有『懸絕之 勢』
也。高下之形曰陷,故自高入於下亦曰陷,義之引伸也。 《易》曰:
『坎,陷也。』謂陽
陷陰中也,凡深沒其中曰陷。」官吏本就位居高位,士卒本就位居下 位,如今又吏強
卒弱,豈非更加的拉大了兩者的差距,這樣的狀態豈非正與「陷」的狀態是一樣的嗎!
由上文之「挂」、此處之「陷」、下文之「崩」皆可見孫子命 名之妙。

[78] 崩:本意指從山上掉落了一大片土石。如〈說文解字.崩〉:
「山壞也。」。
〈火攻〉
有言: 「將不可以慍用戰」如今大吏「遇敵懟而自戰」
,一定會有所損傷。大吏脫離主將,
這種情況就好像山崩時大塊土石從山上崩落一樣,所以叫做「崩」。

[79] 亂:混亂、沒有秩序。士卒不守紀律,正是將帥沒有威嚴,法令宣導不夠明確所
產生的弊端。「吏卒無常,陣兵縱橫」則是亂的現象。

[80] 北:敗,敗走、敗逃之意。意指上述四種狀況都會導致士卒敗逃,所以叫做「北」。

[81] 懟:怨懟、怨恨。

[82] 上將之道也:「上」加「□」 是孫子一貫用來形容極為高超的事物之構詞法,如


「上兵、上將、上智」等,即〈謀攻〉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
城。」 ;〈軍爭〉篇:「百 里而爭利,則擒上將;勁者先,疲者後,則十一以至。五十里
而爭利,則蹶上將,法以半至。」;〈用間〉篇:「唯明主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
大功。」;上 將,即上等將帥之意;「道」有多種意思,可指道路、規律、方法,在此
指方法。

[83] 戰道必勝:戰道,作戰、戰鬥的規律。意指依據戰鬥的規律判斷出我方一定可以
取勝。

[84] 深谿:深谷。

[85] 愛而不能令:愛,愛護。不能令,不能命令士卒去做事,意指士卒不遵從命令行

第 64 頁,共 94 頁
事。全句意指,將帥愛護士卒,卻無法讓士卒遵照命令行事。

[86] 厚而不能使:厚,厚待。使,使喚、指使、役使;指揮某人去從事某事。全句意
指,將帥厚待士卒,卻無法指使士卒。

[87] 知吾卒之可以擊:可,可以。以,用來。全句意指,知道我軍士卒是可以用來攻
擊敵人的;意指我軍士卒具備了攻擊敵人的實力。

[88] 不知敵之不可擊:不知道敵人是不可以被攻擊的。意指敵人尚未露出破綻、尚未
顯現出失敗的跡象。

[89] 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不知道地形是不可以用來作戰的。地形因為空間形態的差
異而對不同的兵種造成不同的影響,比如車兵適合在平坦寬廣之地作戰,步兵在險阨之
地具有優勢等。因此「不可以戰」的地形意指,在這樣的地形上作戰對我軍不利。

[90] 散地則無戰:從「散地」以至於「死地」就是孫子所定義的「九地」
。「戰」指「野
戰」 , 「攻」指「攻城」或「攻擊營壘等防禦工事」
,東周時代兩字的用法有此 分別,往
後則逐漸混用。身處散地時,士卒容易因為顧慮親人而喪失鬥志,因此孫子提出在「散
地」作戰,應該設法使士卒心志專一的應對之道。

[91] 輕地則無止:止,停止。軍隊身處輕地,因為這裡離本國國境還很近,士卒容易
產生逃亡回鄉的念頭,因此孫子提出經過「輕地」,不要停止前進,應該速速離開的應
對之道。

[92] 爭地則無攻:攻,攻城、攻擊防禦工事。身處「爭地」
,因為這對我方不利,所以
如果「爭地」被敵人佔領了,我軍不得對他的營壘發動攻勢。當然,如果我方的兵 力
十倍於敵方,包圍他也夠了,要攻擊也可、不攻擊也可。所有一切規則,都是要看情況
的。做為一本簡短的兵書,不可能每次都提醒讀者們留意這種簡單的問題。

[93] 交地則無絕:絕,阻絕、切斷。意指身處「交地」則退路不要被阻絕,或者說防
止退路被阻絕了。

[94] 衢地則合交:衢,原指道路四通八達之地。交,邦交國;
〈謀攻〉篇有「其次伐交」
之語,其「交」指外交手段,都是「交」字的引伸或省略用法。意指身處「衢地」,應
該謹慎對待這些邦交國,這樣將使我方的敵人減少而使敵方的敵人增多。

[95] 重地則掠:掠,掠奪。因為身處「重地」
,其定義是深入敵國而且背後有許多敵方
的城邑,因此身處此地極為不利於後勤補給。所以孫子提出身處「重地」,應該採取掠
奪敵方物資的策略,以彌補艱難的後勤補給所可能造成的空缺。

第 65 頁,共 94 頁
[96] 覆地則行:覆,覆沒、顛覆、覆滅。行,行走。
「覆地」被定義為由難以行走的道
路所構成的地勢,而這樣的道路連行走都難,自然更不利於作戰。如果遭受敵方奇 襲、
遭遇埋伏,那麼軍隊就有覆滅的危險,因此叫做「覆地」 。既然身處「覆地」
,有被覆滅
的危機,自然要趕快離開,所以要讓軍隊維持行走前進的狀態。

[97] 圍地則謀:謀,謀略,謀畫。
〈謀攻〉篇有「上兵伐謀」之語,由此也可見「圍地」
對於軍隊的威脅有多大了,甚至比「覆地」的危險性還大。身處「圍地」 ,進入 的地方
是狹隘的,回去的路途是迂遠的,對方用少數人就能將我方多數人擊敗,因此這樣的危
險性自然大於「覆地」 ,所以孫子將「圍地」排在了「覆地」之後。因 此,身處「圍地」,
首先便已經承受了許多先天上的劣勢,自然要好好的使用謀略了。

[98] 死地則戰:「死地」是九地中最後一地,也是最危險的一地,是生死立判的地勢,
因此要速戰速決。

[99] 上下不相收:上,在上位者,如君主、將帥;下,在下位者,如人民、士卒。
〈韓
非子.右儲說右下〉:「吾釋勢與民相收。」及〈晏子春秋.卷三.八〉:「是以 上不能
養其下,下不能事其上;上下不能相收,則政之大體失矣。……是以上能養其下,下能
事其上,上下相收,政之大體存矣。」都有「上下「相收」之例。 「收」猶如接納之
意,相收即指互相接納。

[100] 卒離而不集:卒,士卒、士兵。離,分離、分散。集,聚集。意指士兵們四散分
離而無法聚集在一起。

[101] 兵合而不齊:兵,部隊、軍隊。合,會合、聚合。齊,整齊。意指部隊即使能會
合在一起,也無法達到整齊、有秩序的狀態。

[102] 眾以整:以,且。整,整齊。眾以整,眾多且秩序整齊。

[103] 則聽矣:聽,聽從、聽話。則聽矣,則聽話了,猶如說主動權掌握在我方手裡、
敵人的行動便受到了我方左右。

[104] 不給:給,供給、補給。不給,供給不上。

[105] 為客之道:古代稱發動進攻的一方為「客、客人」,防守的一方為「主人」,《孫
臏兵法》甚至有〈客主人分〉一篇專門用來探討相關議題,除此外《商君書》 、《尉繚子》
等兵書也都有相關的討論。為客之道,意指做為進攻的一方他所採用的方法與策略。

[106] 深入則專,主人不克:專,團結。意指深入敵境作戰,士卒們自然會更團結對敵,

第 66 頁,共 94 頁
就好像吳人與越人同舟而濟,在遭遇災難的時候也會互相扶持一樣。此時的軍隊深 入
敵境,就好像士卒們坐在同一艘船上一樣,為了保命也會團結對敵,何況軍隊本來就是
一體而不是如吳人與越人般有仇恨存在。全句意指,深入敵人境內就會讓士 卒團結,
那麼防守一方就難以打敗他。

[107] 掠於饒野:饒,豐饒。饒野,有豐富物產的原野。因為有豐富物產,才是掠奪的
好地點。軍隊出征在外,糧食、草料是維繫軍隊運作的重要物資,而饒野本身也有提供
這兩項物資的可能;在敵境對其饒野展開掠奪的行動,可以維持軍隊的運作,又減少後
勤補給困難所帶來的影響。

[108] 深入則拘:拘,束縛、約束。意指我軍深入敵境之後,士卒的心情與行動自然便
會受到拘束與約束。

[109] 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財,身上沒有剩餘、多餘的錢財,或不留下多餘的錢財,
意指士卒不吝惜錢財。惡貨,討厭財貨、財物。全句意指:士卒們不吝惜錢財,並不是
討厭財貨啊!

[110] 無餘死,非惡壽也:死,死亡。意指:士卒們不吝惜死亡、生命,願意拼死一戰。
壽,壽命。全句意指:士卒們不吝惜一死,並不是討厭壽命啊!

[111] 涕沾襟:涕,眼淚。襟,衣襟。眼淚沾濕衣襟,表示士卒很傷心,是士卒掉了很
多眼淚、頻頻用衣襟擦拭眼淚的結果。

[112] 涕交頤:交,交錯。頤,下巴。眼淚在下巴交錯,是淚流滿面的結果。 「涕交頤」


與「涕沾襟」都是表明士卒是正常人,並且為了即將出征作戰而大哭,可見並非極 有
勇氣之人,以此與往後這些士卒可達到「諸、劌之勇」做一強烈對比。而強烈對比的修
飾法,也是孫子極為常用的手法,如〈形〉篇便有: 「故勝兵如以鎰稱銖, 敗兵如以銖
稱鎰。」的比喻,鎰與銖的對比也很強烈。

[113] 諸、劌之勇:諸,指刺客專諸,曾以魚腸短劍行刺吳王僚,壯烈而死。劌,指刺
客曹劌,以勇力服事魯莊公,被魯莊公封為將軍,曾在柯之盟劫持齊桓公,並成功要 求
齊桓公歸回其所侵犯的魯國土地,事後並面不改色返回座位。兩人都是極為勇敢的人,
是當時代表「勇氣」的典範人物,因此孫子在此舉出他們,以形象化士卒們 的勇氣所
達到的程度。

[114] 衛然:古代一種蛇的名字。這個名字的本意有防衛的典範之意思。是孫子用來比
喻一個善於運用軍隊的人,他所應該達到的狀態。

[115] 恒山:山名,又作恆山,五嶽中的北嶽。是五嶽中靠近齊國的一座名山。

第 67 頁,共 94 頁
[116] 縛馬埋輪:把馬匹綁縛著,把戰車的輪子埋起來,這都是打算要死守死戰、不要
讓士卒有逃生期望的手段。然而孫子認為這也是不足以倚靠的,真正值得倚靠的反而是
部隊的整體秩序與將帥對地形與形勢的運用。

[117] 剛柔皆得:剛,剛強。柔,柔弱。
「齊勇若一,整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是互文見意,因此「剛柔」與「齊勇」所指稱、形容的對象是一致的,都是指軍 隊、
士卒。而剛強與柔弱自然是指士卒的相異狀態。同時是誰能「皆得」也就非常明白了。
整句文意自然是指將帥能同時把握兩種素質與狀態的士卒並加以一次運用 的意思。換
句話說,不管士卒本身是剛強還是柔弱,都能運用地勢驅使其在同一時間發揮出最大的
力量。

[118] 將軍之事,靜以幽,整以治:將,統帥、率領,做動詞用。意指將軍統帥軍隊所
要做到的事務。以,且。靜以幽,安靜且幽深;整以治,整齊且有秩序(獲得治理的結
果)。靜以幽、整以治,都是指軍隊所要達到的狀態。

[119] 九地之變:指九種地形之間的變化。

[120] 屈伸之利:屈,屈服,是被壓抑的狀態;伸,伸展,是屈的反義詞。因此,屈,
可解釋為屈服的狀態、低姿態;伸,可解釋為伸張的狀態、高姿態。什麼時候該壓抑自
己的行動、姿態,什麼時候又該開展自己的行動、姿態,這要看是否有利來決定。而屈
伸之利,本身也是一種知識。

[121] 人情之理:人情的道理、人類情緒起伏變動的規律。指以上如吳人、越人,士卒
出征前淚流滿面卻又能擁有如專諸、曹劌般的勇氣,愚弄士卒的耳目、登高去梯等,以
下如「塞其闕……示之以不活……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等,這些都是人
情的道理以及其運用。

[122] 去國越境而師者:去國,離開國家。越境,越過邊境。師,用兵。全句意指,離
開國門、越過敵境而作戰的軍隊。

[123] 交地,吾將固其結:固,鞏固、穩固、使牢固。結,原指繩結,按「交地」的定
義「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 ,則此路程、地形其間當有一交會處,猶如一個「繩 結」。
而「交地」的另一個策略是:「交地則無絕」(身處「交地」則不可被阻絕退路),由此
可知全句意指,身處「交地」,我將固守進退的要衝。

[124] 衢地,吾將謹其恃:謹,謹慎。恃,依恃、倚靠、仗恃的對象;在此按孫子對「衢
地」的定義可知,是指鄰近該地的邦交國。全句意指,身處「衢地」,我將謹慎對待鄰
近該地的邦交國。

第 68 頁,共 94 頁
[125] 圍地,吾將塞其闕:闕,缺口,可以逃生的缺口。
〈軍爭〉篇曾說:
「圍師遺闕」,
為的是怕敵人拼死一戰,而身處圍地,我方卻自己把缺口阻塞、堵死了,這自然 也是
為了要讓士卒拼死一戰的緣故。此與下文的「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有相同的妙用。
因為身處這種地勢我方難以在形勢不利時撤退,所以處境非常危險。因此 身處「圍地」
之中,應該自行阻塞缺口,使士卒逃生無門,才能使其拼命死戰,克敵致勝。

[126] 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示,顯示,告示。因為身處此地,我方後無退路,且因
前有敵軍,所以時間一久,難保士卒不會心生恐懼。因此身處「死地」之中,既要速 戰
速決,也要讓士卒徹底瞭解到除了殺敵取勝之外,沒有其他活命的機會,那麼士卒為了
存活,也都將拼命死戰,我方也才有生還的機會。

[127] 遝則禦:遝,到、到達,〈方言.卷三〉:「迨、遝,及也。東齊曰迨,關之東西
曰遝,或曰及。」;意指敵軍來到了就進行防禦。

[128] 過則從:過,經過。從,追蹤、追擊。意指敵軍行經我國境內就追擊他。如前 627


年發生的秦、晉殽之戰,秦國派百里孟明視、西乙術、白乙丙三位將軍率領大軍遠征鄭
國,結果被鄭國商人弦高識破後,只好中途折返並滅了滑國以掩飾自己的意圖,並在返
回秦國時行經晉國的崤地,被晉國聯合狄人夾擊,全軍覆沒。其中經過晉國的是秦軍,
追擊秦軍的是晉軍與狄人軍隊。

[129] 一不知:有一件事情不知道。

[130] 非王霸之兵也:王,統一天下的人,天下權力最高的人,其下有各個諸侯;霸,
其上有王,但實權卻掌握在他手上,他是諸侯的領袖,具有用武力、盟約號令天下諸 侯
的力量。因此,不管是王者、霸者,在一般的情況下,他們的力量是最大的,所以此處
孫子用「王霸之兵」來做為一個典範、楷模、標竿。

[131] 威加於敵:威,威嚴、威勢。加,施加、把一件東西放在另一件東西上。意指把
威嚴、威勢加在敵人身上,藉此以恐嚇敵人或者敵人的邦交國。

[132] 不養天下之交:養,培養、養護,在此又引伸有維護某一種關係、使某一種關係
獲得持續的意思。天下之交,即天下間的其他非掌權、稱霸的諸侯國,由於這些諸侯 國
的國力可能小於或相當於自己的國力而已,因此用「養」這個字,而不用「事」這個字。
「養」,總是指有力量或力量大的人對沒有力量或力量少的人的動作,譬 如父母的養
育、飼養寵物等。

[133] 不事天下之權:事,事奉、侍奉。即依附、追隨、供奉掌握天下大權的諸侯國之
意。

第 69 頁,共 94 頁
[134] 國可毀也:毀,毀壞。〈謀攻〉篇即說過:「破人之國而非久也」,也是用相近的
詞彙來形容把一個國家破壞、消滅掉的動作。

[135] 無法之賞,無政之令:無法之賞,沒有法源根據、不在法令條文規定內的賞賜,
意指這樣的賞賜是將帥依據戰場實況臨時制訂出來的。無政之令,沒有經過政府審核 通
過並發佈的命令,意指這樣的命令是將帥依據戰場實況臨時制訂出來的。戰場實況瞬息
萬變,若遇到危急狀況,必須要士卒出死力時,往往要有非常的賞賜或命 令,而這些
賞賜或命令,既然是臨時決定的,自然也就不在原本的法條、政令之中。譬如〈韓非子.
內儲說上〉記載: 「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 公懼,自將眾趣救火,
左右無人,盡逐獸而火不救,乃召問仲尼,仲尼曰:『夫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
無賞,此火之所以無救也。』哀公曰:『善。』仲尼 曰:『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
賞之,則國不足以賞於人,請徒行罰。』哀公曰: 『善。』於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
者比降北之罪,逐獸者比入禁之罪。』令 下未遍而火已救矣。」其中就有行使「無法
之賞」或者「無法之罰」及「無政之令」的例子。在軍事實例中,也往往可以看到諸如
「有諫者死」的臨時性命令。總體 而言,這是一種臨時性的變通方式,但不是也不該
是常態性的。

[136] 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突圍、突破。全句意指,指揮三軍這麼多的人數進
行突圍,卻好像是在指揮一個人一樣容易。這無非是因為三軍同時陷入了一個死地或困
境的緣故。譬如上文曾提及的:「夫越人與吳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也,相救若左右
手。……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以及緊接著的下文「投之亡地然後
存,陷之死地然後生」;這些道理都是一樣的,在此孫子只是換個說法再次強調而已。

[137] 并力一向:將力量合併,全部集中用在某一個方向上。

[138] 政舉之日,無通其使:政舉之日,政治上確定發動戰爭的日子。無通其使,不要
讓敵人的使節通過關卡,以免他回去通風報信,同時也可避免我方使節前往,以免走漏
風聲。

[139] 勵於廊上,以誅其事:勵,激勵。廊,〈漢書.竇田灌韓傳(竇嬰)〉:「所賜金,
陳廊廡下。」顏師古注:「廊,堂下周屋也。廡,門屋也,音侮。」,因此 「廊」是指
「廟堂」之下周邊的房屋。古代的廟堂是用來供奉先祖的,將帥要出征前,也得要先到
廟堂接受君主的任命,並舉行「命將儀式」 ,讓君主把象徵權力的 玉斧交給將帥,交給
將帥時君主手拿著斧首遞交給將帥,將帥則從斧柄接過來,這象徵君主把權柄交到了將
帥手上。君主將玉斧交給將帥前也有一段制式的說辭, 即: 「從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
等;命將儀式完成後,則出廟堂到了廊上,激勵三軍,而激勵三軍的方法,通常就是歷
數敵人的罪狀,以為自己發動戰爭找到正 義、正當的理由。

第 70 頁,共 94 頁
[140] 敵人開闠:闠,〈說文解字.闠〉:
「市外門也。」段玉裁注: 「薛綜〈西京賦〉注
曰:『闤,市營也;闠,中隔門也。』劉陸〈蜀都賦〉注曰:『闤,市巷也; 闠,市外
內門也。』崔豹《古今注》曰: 『市牆曰闤,市門曰闠。』」 (按:即〈昭明文選.卷二.
張平子〈西京賦〉〉 :「爾乃廓開九市,通闤帶闠。」薛綜注: 「廓,大也。闤,市營也。
闠,中隔門也。崔豹《古今注》曰:『市牆曰闤,市門曰闠。』善曰:九市已見〈西都
賦〉 ,《蒼頡篇》曰:『闤,市門,胡關切。』 」 與〈昭明文選.卷四.左太沖〈蜀都賦〉〉:
「闤闠之裏,技巧之家。」劉陸注: 「闤,市也。闠,市外內門也。」 )又五代.馬縞《古
今注》:「闤者,市牆也。 闠者,市門也。」;由此可知,「闠」即「市門」之意。而古
時之市,必建於城邑內之中間位置,且其大小亦必須與城邑相稱。此處用「開闠」來形
容敵人因沒有戒 心而打開了防禦措施上的一道門,相當於不設防備的意思,而這也符
合下文「必亟入之(一定要趕快進入)」的說法。

[141] 微與之期:微,無,一般用於假設語氣。如〈論語.憲問〉
:「微管仲,吾其被髮
左衽矣。」 ;
〈國語.楚語上〉:
「雖微楚國,諸侯莫不譽。」韋昭注:「微,無 也。雖使
無楚國之稱,諸侯猶皆譽之以為善。」;〈呂氏春秋.適威〉:「微召公虎而絕無後嗣。」
高誘注:「微,無也。」;期,約定、約定日期。全句意指:不 要與敵人約定好交戰日
期。換句話說,要使用出奇不意的襲擊方式。

[142] 靜默搏敵,以決戰事:靜,安靜;默,無聲貌。〈孫臏兵法.善者〉將「默然而
處」也當成一項軍隊必須追求完善的「動作」 ,他說:
「故兵有四路、五動:進,路 也;
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進,動也;退,動也;左,動也;右,動也;墨(默)
然而處,亦動也。善者四路必徹,五動必工。」 ;搏,捕、擊。全句意 指,我方軍隊要
以安靜無聲的狀態前去追捕、攻擊敵人。 〈實虛〉篇便曾說過:「微乎微乎,至於無形;
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司命。」可見讓軍隊呈現出 「無聲」的狀態也是一個
很重要的課題,可以因此出其不意的攻擊敵人,讓敵人無法獲知我方信息,從而受制於
我方。

[143] 絕地無留:絕,有越過之意。絕地,孫子在〈九地〉篇將它定義為「去國越境而
師者,絕地也。」即離開國境而用兵的軍隊,就算是身處絕地的軍隊了。絕地無留, 即
身處絕地則不要停留。按「絕地」連同以下四地,都是在〈九地〉篇進行定義的,因此
可知〈九地〉篇的篇序先於〈九變〉篇。

[144] 衢地合交:衢地,
〈九地〉篇將它定義為「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
為衢。……四徹者,衢地也。」而孫子所提供的應對策略則是「衢地則合交……衢地,
吾將謹其恃。」此處的策略也與〈九地〉篇相同。合交,會合邦交國的軍隊、聯合各個
諸侯的兵力一起進攻之意。

[145] 覆地無舍:覆地,
〈九地〉篇將它定義為「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
為覆。」其應對策略是「覆地則行……覆地,吾將進其途。」舍,休息、紮營過夜。此

第 71 頁,共 94 頁
處的策略與〈九地〉篇相同,都是告誡將帥身處此地不得多做停留,應該繼續前進,速
速穿越、離開。

[146] 圍地則謀:圍地,〈九地〉篇將它定義為「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
擊吾眾者,為圍。……背固前隘者,圍地也。」其應對策略是「圍地則謀……圍地,吾
將塞其闕。」此處的策略與〈九地〉篇相同。

[147] 死地則戰:死地,〈九地〉篇將它定義為「疾則存,不疾則亡者,為死。……背
固前敵者,死地也。」其應對策略是「死地則戰……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此處的
策略與〈九地〉篇相同。

[148] 君令有所不行:行,執行、遵行、奉行。據〈銀雀山漢墓竹簡.四變〉對此段的
解釋認為: 「君令有所不行」的前提是,當君主的命令違背了前面的四項「有所不」 的
原則時,便可以不予遵行。 〈地形〉篇則說:「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
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由此可見,君令是否遵行,其前提是該命 令是否違背
所有對我方有利的用兵法則。

[149] 必雜於利害:雜,摻雜。意指不能一味的只考慮到有利或者有害的一面,而要合
併起來一起考慮,這樣才能做出正確而全面的決策。

[150] 故務可伸:務,事務、要務、目的。依著某種慾望所產生的有待完成的事務,為
著某一目的所執行的事務,因此可將「務」解釋為目的。可伸,可以獲得伸張、伸展,
意指事務可以達成,相當於慾望得到了實現、目的得到了完成。

[151] 故患可解也:患,憂患、禍患。解,解除。患可解,禍患可以獲得解除。

[152] 屈諸侯以害:屈,屈服。屈諸侯,使諸侯屈服;以害,用害處來恐嚇、嚇諸侯。
以下二個排比句,構句法都相同。

[153] 役諸侯以業:役,役使。業,事業、功業。東周時代的功業,不出軍功、擴展土
地、稱王稱霸等。

[154] 趨諸侯以利:趨,趨向。趨諸侯,使諸侯趨向某事、為某事而奔忙、奔走,意指
驅動諸侯積極從事某事,要讓他知道這件事對他的利益何在。

[155] 必生可虜:必生,抱著必定要生存的心態之將帥。虜,俘虜。意指如果敵將抱著
一定要生存的心態,我方便可以俘虜他,而採取相對較佳的策略。

[156] 忿速可侮:忿,憤怒。忿速,很容易生氣、憤怒。侮,侮辱。意指如果敵將是一

第 72 頁,共 94 頁
個很容易生氣的人,我方便可採取侮辱他的策略,讓他處於憤怒的狀態之下,以干擾 他
的決策。孫子在〈謀攻〉篇告誡:「將不勝心之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
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於〈火攻〉篇又再次告誡人們:「主不可以怒興 軍,將不可
以慍用戰;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怒可復喜也,慍可復悅也;亡國不可復存也,死者
不可復生也。」由此可見人的情緒如何影響戰爭的勝敗,其危害又 是如何之大了。

[157] 潔廉可辱:潔,潔白;廉,清廉。辱,羞辱、辱罵。意指如果敵將自視任政清廉、
品格潔白無瑕,我方便可採取羞辱、辱罵他的策略,激怒他,讓他怒不可遏,而做出錯
誤的決策。此與「忿速可侮」所用策略可謂相同,只是對象不同,一為容易憤怒的將帥,
一為自視清廉無瑕的將帥。

[158] 愛民可煩:愛民,愛護人民。煩,氣悶,許多事情同時湧上心頭讓人一時無法反
應的感覺。因此在此可譯為勞煩。意指如果敵將是個愛護人民、士卒的人,我方便可 以
採取很多行動不停的勞煩他動用軍隊應付,讓他因為愛護士卒的個性與現實的情況相衝
突,而疲於奔命、勞心勞力,最終露出破綻或者做出錯誤的決策。

[159] 覆軍殺將:覆,顛覆、翻覆。覆軍,使軍隊翻覆、顛覆,比喻讓軍隊全軍覆沒。
殺將,使將帥被殺。

[160] 旅:軍隊編制單位。根據〈周禮.夏官司馬〉記載,則五百人為一旅。

[161] 卒:軍隊編制單位。根據〈周禮.夏官司馬〉記載,則一百人為一卒。

[162] 伍:軍隊編制單位。根據〈周禮.夏官司馬〉記載,則五人為一伍。

[163] 備櫓:備,準備。櫓,大型盾牌。櫓的功用在於遮擋敵軍從城牆上拋射的箭雨或
擲下的武器、火、石頭等,以掩護前進或攻擊城門的士兵。

[164] 轒轀:攻城用的兵車,使用時必須以人力推動;車頂上有遮蔽設施,用以遮擋敵
軍從城牆上擲下的武器、火、石頭、箭矢。

[165] 距、闉:
「距」
,原指公雞腳爪後面像腳趾的突出部分,在此為一種攻城器具的名
稱,其形制雖不詳,但由其名稱的原意,多少可以提供想像。〈韓非子.八說〉: 「干
城距沖,不若堙穴伏橐。」韓非把「距、沖(衝)」合在一起講,而衝則是一種撞擊城
門、城牆的大型器具,使用方式是由士卒抬起往目標物撞擊而去;因此距 也當是一種
相近的東西,有著與衝相近的功用,並且也是東周時期一種常用的攻城器具。 「闉」
,係
藉由堆高、修築大土堆,讓它與城牆高度相當或更上,可藉此從 土堆上直接放下便橋
通向敵方城牆,進行攻擊,也可在其上使用遠射武器攻擊敵方城牆防禦人員或城內人
員,並掩護我軍在敵城下的進攻,是一個耗時耗力但威力也 頗大的攻城設施。〈尉繚子.

第 73 頁,共 94 頁
兵教下〉
:「地大而城小者,必先收其地;城大而地窄者,必先攻其城。地廣而人寡者,
則絕其阨;地狹而人眾者,則築大堙以臨 之。」其中「堙」與「闉」通,由文意可知
修築大土堆是東周時期一種頗為常用的攻城方式。

[166] 蟻附之:用像螞蟻一樣的方式攀附城牆以進行攻城的方法,是東周時期頗為普遍
的一種攻城方式,也是損傷性很大的一種攻城方式;是可以馬上進行,而不用修建器 具
並因此耗費大量時間的一種陽春型攻擊方式。因此這裡用「蟻附之」來體現將帥因為憤
怒而不顧大局,下令迅速進攻敵城的面貌。

[167]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拔,拔取。把城牆拔起來,就好像把樹木拔起來一樣,連其
根本都一起得到了,所以用拔這個字,有非常形象與貼切的效果。

[168] 兵不鈍:兵,兵器、武器。鈍,不利;是「銳」的反義詞。兵不鈍,指兵器不被
磨鈍,猶如說兵器不遭到損傷。

[169] 敵則能戰之:敵,指兩軍實力相敵、相當,古代「戰」指「野戰」
,「攻」指「攻
城」,因此「能戰之」表示能在與敵人進行野戰時取勝他或者敵擋住敵方的攻勢之意。

[170] 國之輔也:輔,輔佐、輔助。全句意指,將軍是國家的輔助者啊。

[171] 輔周則國強:周,密、周到、完備。將帥是以軍事上的實力來保衛國家安全的,
平時負責訓練軍隊,戰時則帶兵作戰,被視為是對國家的一種輔助力量。一個國家是 否
強大,主要看的就是軍事與經濟力量,兩者相輔相成,沒有軍事力量的保衛,經濟也不
安定;沒有經濟的支持,軍事力量也無法持續與壯大。又因為戰爭牽涉到國 家存亡,
因此孫子在此再一次強調將軍的重要性。

[172] 君之所以患軍者三:患,在這裡當動詞用,表示給某對象造成憂患、危害到了某
對象的意思。全句意指,君主之所以對軍隊造成憂患、產生危害,主要在於三個方面。

[173] 縻軍:縻,羈絆、綁住、繫縛,即牽制住某東西不使他脫離的意思。這裡用來形
容君主干預軍隊的進退行動已經起到了類似把軍隊綁縛起來的作用了。其危害自然是很
大的,因此後文又有「亂軍引勝」的進一步說法。

[174] 軍士既惑既疑:軍士,軍隊裡的士人,當時的士人主要由貴族組成,負責操作戰
車作戰,屬於車士,可以管理附屬於自己戰車的步兵;步兵主要是由庶人、平民所組成,
稱為卒。因此軍士的心理狀態也會對軍隊的秩序、運作等產生很大的影響。惑,困惑。
疑,懷疑、疑慮。

[175] 諸侯之難至矣:諸侯之難,意指這個災難是由諸侯所帶來的,是諸侯以軍事行動

第 74 頁,共 94 頁
對我國所造成的災難。 〈管子.事語〉:「(管仲對齊桓公說:)且無委致圍,城脆 致衝。
(城裡沒有糧食將招致敵人包圍,城牆脆弱將招致敵人用衝器攻城。)」 〈韓非子.說林
上〉
:「饑召兵,疾召兵,勞召兵,亂召兵。 (飢荒招來戰爭,君主 殘暴招來戰爭,人民
疲勞招來戰爭,國家動亂招來戰爭。)」;〈逸周書.武稱〉:「伐亂、伐疾、伐疫,武之
順也。(討伐動亂的國家,討伐殘暴的君主,討伐遭 受瘟疫的國家,這是武力順應天道
的表現啊!)」;《尸子》:「卑牆來盜。榮辱由中出,敬侮由外生。」都有類似的說法。

[176] 亂軍引勝:亂軍,造成軍隊混亂,〈左傳.文公七年〉:「兵作於內為亂,於外為
寇。寇猶及人,亂自及也。」此文所指雖與本文的「亂軍」有所不同,然而他用 「亂」
字來形容此事係由「內」而發則是相同之理。「亂軍引勝」係指不懂軍事的君主干預軍
事將造成自己軍隊的混亂,同時引來諸侯的攻擊;而諸侯的攻擊行動又 因為其對象是
已經自我混亂的軍隊,因此諸侯取勝的機會是很大的,所以說「引勝」,好像是說吸引
敵人前來取勝、或引來勝利之師的意思。

[177] 以虞待不虞:虞,料想、戒備。料想不到,自然不會戒備,故引伸有戒備之意。
全句意指,以有所戒備的心態對付沒有戒備的敵人。

[178] 百戰不殆:殆,危險。全句意指,即使經歷一百次的戰鬥也不會有危險。

[179] 處軍相敵:處軍,意指將軍隊留置在某一空間;相敵,觀察敵人。全句意指,在
軍隊從事與這兩件事情有關的行動時,應該注意的事項。其中處軍方面,孫子提出了 四
個需要特別留意的常見地形地貌,即山谷、水流(河流、水域)、沼澤、陸地四種活動
空間。在相敵方面,孫子則提出了多達三十二項的注意事項。

[180] 絕山依谷:絕,越過、橫越、經過。依,依附、依傍。全句意指,軍隊橫越山嶺
時,依傍山谷而行。

[181] 視生處高:視,視野。生,活的,有不受阻礙、不被阻擋住的意思。全句意指,
將帥部署軍隊時,宜選擇視野遼闊、地勢較高之地。

[182] 戰降無登:戰,迎戰,與敵方戰鬥。降,下;登,上。如〈漢書.司馬相如傳上〉:
「登降阤靡。」顏師古注: 「登,上也。降,下也。」;「戰降無登」意指「與 自上而下
的敵人作戰時,不可自下而上迎擊。」,而敵既是「自上而下」,則即使我「無登」,待
其下後也可攻擊到他。 〈勢〉篇有言:
「故善戰者戰民也,如轉圓 石於千仞之山,勢也。」
正同此理。一言以蔽之: 「處高」者有「勢」,其士卒除本身的力量之外尚包含由位能轉
換而來的動能,因此我方若「登而戰降」勢必處於 劣勢了。

[183] 勿迎之於水汭:迎,迎向。汭,水邊。全句意指,不要在水邊迎戰即將或正在渡
水過來的敵軍,因為這樣將使敵軍因顧忌而卻步、撤退、停止渡水,我方也將因此無法

第 75 頁,共 94 頁
佔到好處了。

[184] 無附水而迎客:附,依附。附水,依附於水邊。全句意指,想要與敵人作戰,不
要讓軍隊依附於水邊,以免一個意外發生,軍隊因一時的緊張,而導致秩序大亂,甚至
渡河逃命,後果不堪設想。

[185] 唯亟去無留:亟,急。亟去,趕快離去。無留,不要停留。

[186] 交軍斥澤之中:交軍,兩軍相交。兩軍相交自然是作戰狀態,此處意指若在沼澤
地帶與敵軍交戰。

[187] 依水草而背眾樹:背,背靠。眾樹,眾多樹木。依附有水草之地與背靠眾多樹木,
其用意都在於讓自己的士卒立足於相對固態、穩定的土地上。因沼澤地中,泥濘、坑陷、
軟地四處,能生水草、樹木之地,地質便相對堅固、堅硬許多。

[188] 而右背高:右、背依傍高地的原理,當與東周時盛行車戰的戰法有關;下文亦有
「陵丘隄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山南水北」叫做「陽」,如果「背之」,那 麼軍
隊是背對陵丘(山)的南邊而面向南邊;如果「右之」,那麼軍隊右傍陵丘的南邊而面
向西方;如果是「右背之」一起來,則軍隊是面向西南的位置,以此而言 則這些作法
將使士卒大部分的時間在視覺上不會受到陽光的正面迎擊,而又能享受到陽氣充沛的好
處;同時,如果敵方從我軍正面發動攻擊,那麼我方也能獲得視力 上的優勢。

[189] 前死後生:前面是死地、後面是生地;將「死生」的概念用在地形上,是孫子的
特殊、慣用用法,在本書其他地方譯者將用來指稱地形的「死」譯為「危險」 、將 「生」
譯為「安全」 ,然而本篇有所謂「視生」等概念,其「生」又指活的、不受阻礙的空間;
因此此處的「生」亦應譯為不受阻礙、活的、暢通的空間較為合理。 同時,依據〈九
地〉 、〈九變〉對於所謂的「死地」之定義與策略看來,則此處之「死」亦可譯為前有敵
人之地。同時這種譯法仍然兼顧了「危險、安全」的意思。

[190] 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黃帝,中國人的始祖。四帝,依出土竹簡〈銀雀山漢墓竹
簡.黃帝伐赤帝〉對此篇之解釋,則四帝指南方赤帝、東方青帝、北方黑帝、西方白 帝。
孫子在此為了突顯這處軍之道的重要性,於是搬出了這是黃帝所用以取勝四帝而統一天
下的方法,從而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191] 貴陽而賤陰:貴陽,以陽為貴,猶如說重視陽;賤陰,以陰為賤,猶如說輕視陰。

[192] 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天,表示其下接的名詞是自然天成而廣大的。
因此天井就是像井一樣天然而廣大的地形,天牢就是像牢籠一樣天然而廣大的地形, 天
羅就是像網羅一樣天然而廣大的地形,天陷就是像陷阱一樣天然而廣大的地形,天隙就

第 76 頁,共 94 頁
是像縫隙一樣天然而廣大的地形。我們從這些地形的交集中,不難看出,所 謂井、牢、
羅、陷、隙,沒有一樣不是會束縛人行動或者原本就是空間狹隘、侷限的物貌,因此孫
子告誡我們當遭遇這些地形時一定要趕快離開它,不要靠近它,否 則恐有被人甕中抓
鱉、籠中抓鳥之虞。

[193] 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小林、翳薈:孫子喜歡用「五」這個數目來羅列、排
比一些有相同用意或相近功用的概念,因此這裡也列舉出了五種極易成為敵方奸細藏
匿處所的地形、地貌、空間。潢井:潢,積水池;井,為取水、汲水而挖掘的深洞。因
此潢井泛指那些表面有水而其中可藏匿人的所在。葭葦即蘆葦。小林,小樹 林、小灌
木叢。翳薈:翳,原指車蓋,引伸而有遮蔽之義,在上面、在旁邊的都可稱為翳;薈,
草多、草很繁盛的樣子;如〈說文解字.薈〉 :
「艸多皃。」段玉裁 註:
「引伸為凡物會
萃之義。」因此,翳薈泛指那些長滿野草而可遮蔽人的所在。潢井、翳薈,皆為類義詞
素複合詞組。

[194] 可伏匿者:可埋伏、藏匿的地點。

[195] 謹復索之:謹,謹慎。復,重複、反覆。索,搜索、索求。
〈說文解字.索〉
:「艸
有莖葉可作繩索。」故引伸將某物以繩索綁住、捉到之意。全句意指:謹慎重複的對這
些容易埋伏、隱匿敵方奸細的地方進行搜索。

[196] 易:平坦寬廣的地形。東周時代以車戰為主,而戰車在「易地」具有優勢,故有
此言。

[197] 散而條遠者,採樵者也:散,分散;條,條狀;遠,距離遠。採樵者,軍中負責
採集木柴的工兵。意指飛塵呈現出分散、條狀而相離很遠的形狀,這表示是敵軍正在進
行採集木柴的動作。

[198] 少而往來者,營軍者也:營,營建、紮營;軍,軍營。少而往來,意指飛塵雖少
但在敵方陣營上呈現出往來的跡象,這表示敵軍正在進行紮營的動作。而由一項飛塵 的
形狀便可透露出如此多的信息,也可見當時兵家為了能「洞燭機先、知彼知己」 ,在「相
敵」一事上著實下了很大的功夫。同時,我們從這一項飛塵的觀察裡也發 現「車(車
兵)、徒(步兵)、採樵者、營軍者」,這些人都是當時軍隊中的主要組成份子。

[199] 辭卑而備益者:辭,言辭。卑,卑下、謙卑。備,防備。益,增加。意指敵方言
辭卑下而防備卻增加了。言辭卑下是要讓我方喪失戒心、心智鬆懈,防備增加則是為全
心出擊做好準備。

[200] 陣兵:陣,列陣;兵,軍隊。陣兵,即將軍隊列陣。

第 77 頁,共 94 頁
[201] 軍無懸甀者:懸,懸起、吊著。甀,取水用的尖底瓦器。一個軍隊連取水用的器
具都不在意了,表示他連取水、喝水的心思都沒了,這樣的軍隊自然是很急迫、很窘困
的,所以被孫子稱為窮寇。

[202] 諄諄翕翕:諄諄,耐心、懇切、反覆叮嚀告誡的樣貌。翕,本意指鳥收合翅膀之
貌,引申之有收斂之意。翕翕,收斂的樣貌。如果將帥有威嚴、有信用、士卒親近依 附,
士卒樂於聽命行事,他何須對士卒反覆的叮嚀告誡某事呢!如果將帥不是失去了眾人的
擁護,他說話的態度又何須顯示出收斂的樣貌,而故作緩慢(徐言)的與 士卒們交談
呢!因此將帥出現這些情況,暗示著他已經失去士卒的擁戴了。

[203] 兵非多益:兵,軍隊。多,人數多。益,有益。全句意指,軍隊並不是人數越多
就越好。

[204] 無武進:武,魯莽、蠻力。意指不要(仗恃武力)魯莽前進。

[205] 夫唯無慮而易敵者:慮,思慮。無慮,沒有思慮;沒有思慮,自然不會戒備,不
會戒備就會讓敵人有奇襲的機會與空間。易,輕易、輕視。易敵,輕視敵人,即輕敵。

[206] 附親:附,依附;親,親近。使士卒親近依附之意。

[207] 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文,泛指一切和緩、寬容的行為與手段,如仁愛;武,泛
指一切激烈、嚴格的行為手段,如威嚴。合,團聚。齊,使士卒有秩序、隊列維持整 齊,
相當於使其守紀律之意。其他兵家對文武的作用也多所闡述,如〈尉繚子.治本〉 :
「夫
禁必以武而成,賞必以文而成。」及〈唐李問對.卷中〉:「文能附 眾,武能威敵。」

[208] 令素行以教其民:素,平常、平時。意指將帥要能在平時就以嚴格執行法令的態
度來教導他的士卒。

[209] 與眾相得:相得,意味將帥與士卒彼此相處融洽、一團和氣,所以也可說士卒獲
得將帥的信任,而將帥獲得士卒的認同與擁護。

[210] 將受命於君:受命,接受任命。全句意指,將帥接受君主的任命。

[211] 合軍聚眾:合,會合。合軍,把軍隊聚集、會合起來。聚眾,把部隊聚集起來。
合軍、聚眾,為同一件事的兩種說法。

[212] 交和而舍:和,軍門。交和,軍門相交,係軍隊駐紮一地時營地建設的形制。舍,
紮營休息。

第 78 頁,共 94 頁
[213] 軍爭為利:軍爭,兩軍相爭。為,為了。利,利益。

[214] 舉軍:舉,全部。舉軍,動用軍隊全部的人力。

[215] 則不及:及,趕上。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
,全句意旨:若以全部的軍隊來爭奪
利益,因為軍隊各部隊的行軍速率有快慢之分,為了要同時到達,整體速度必然要 遷
就於速度慢的部隊,因此必然因為速度過慢而趕不上敵人的腳步。譬如,車兵的速度便
大於步兵的速度,步兵的速度又大於輜重部隊的速度。

[216] 委軍:委,捨棄、委棄、拋下。委軍,拋下軍隊部分人力,尤其指一些行軍速度
較慢的輜重部隊或者步兵部隊。

[217] 則輜重捐:捐,捐棄、丟棄。
「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既然捨棄部分軍隊而前
去爭奪利益,當然所捨棄的是速度慢的部隊,而運送輜重的部隊正是軍隊中速度最 慢
的部隊。因此,如果將軍率領了除輜重以外的部隊前去爭奪利益,輜重部隊必然面臨只
能獨自面對潛在威脅與攻擊的狀態。〈三國志.魏書.郭嘉傳〉便記載相關 說法:「兵
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趨利。」因此若硬要趨利,自然得捨棄輜重。

[218] 絭甲而趨利:絭,束、用繩索綁縛收束。絭甲,綁縛收束甲衣。古代士兵出征時,
一般情況下不著甲衣,通常在作戰前才會穿上甲衣,以免甲衣的重量消耗了士兵的戰
力;甲衣使用綁縛的方式固定在身上,故有絭甲的說法。趨,追趕。趨利,追趕利益。

[219] 則日夜不處:處,居,停留在某一空間一段時間,主要目的在於休息。日夜不處,
意指早晚都不休息。

[220] 倍道兼行:倍,一倍。倍道,趕的路是平常的兩倍長。兼,兼有、兼具。兼行,
走路的時間是平常的兩倍。

[221] 蹶上將:蹶,跌倒,引伸有失敗之意。蹶,相對於「趨利」的「趨」,有因為跑
得太快而跌倒的意思。上將,上等的將帥。蹶上將,上將因此跌倒,意謂即使是上將 也
要失敗。上下文意指遠赴五十里外去追趕利益,僅有一半的軍隊能及時趕到,而這樣的
狀態便有導致上將失敗的危險。同時,這也是軍爭之所以最難的原因所在。

[222] 法以半至:法,古代表示除法的術語。法以半至,意指只有一半的軍隊能夠趕到。

[223] 委積:委、積,泛指積聚之物資。〈周禮.地官.遺人〉:「遺人掌邦之委積,以
待施惠。以恤民之艱阨……三 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
館,候館有積。」鄭玄注:「少曰委,多曰積。」;〈說文解字.積〉:「聚也。」段玉裁
注:「禾與粟皆得 稱積,引伸為凡聚之稱。」;〈說文解字.委〉:「隨也。」段注:「委

第 79 頁,共 94 頁
者,行可委曲從跡也;按隨其所如曰委。委之則聚,故曰委輸;曰委積所輸之處亦稱委,
故 曰原委。」在兵書上則可見以下論說: 〈孫臏兵法.五度九奪〉:
「故兵曰:積弗如,
勿與持久。」;〈孫臏兵法.見威王〉:「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 兵強者,有
義也。夫守而無委,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管子.事語〉:「(管仲對齊
桓公說:)且無委致圍,城脆致衝。」 ;〈墨子.節葬下〉
: 「積委多,城郭修,上下調
和,是故大國嗜攻之;無積委……若苟貧,是無以為積委也。」由此可見,「委、積」
統言無別,都可指稱糧食物資,前句既言「糧食」,則委積自當泛指糧食以外之能源物
資。

[224] 預交:預,預先。交,結交。

[225] 鄉導:鄉,向,方向。鄉導,即嚮導、方向的導引者。

[226] 雷霆:〈說文解字.震〉:「劈歷(霹靂)振物者。」段玉裁注:
「劈歷疾雷也。〈釋
天〉曰: 『疾雷為霆。』(按:
〈爾雅.釋天〉 :
「疾雷為霆霓。」郭璞注:「雷之急擊者謂
霹靂。」)」因此可知,雷霆泛指雷電、閃電。

[227] 指向分眾:指向,將帥所指的方向,意指命令軍隊前去的方向。分眾,分散部隊
去進行不同的任務。

[228] 廓地分利:廓,拓展。廓地,擴展土地、擴展戰果。分利,分配利益。

[229] 懸權而動:懸,懸著、懸起。權,稱輕重之工具。懸權而動,比喻權衡得失輕重
後再行動。

[230] 《軍政》:古代兵書。據出土文獻可知,孫子所看過的古兵書不只《軍政》一書
而已,如〈見吳王〉中,孫武兩引兵法曰: 「弗令弗聞,君將之罪也;已令已申,卒 長
之罪也。」此外,年齡稍大於孫子的老子李耳也曾在《道德經》中引用兵法說:「用兵
有言: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而記載春秋史事的《左 傳》一書中,
楚成王(前 632 年)、晉國趙盾(前 620 年)、楚國孫叔(前 597 年)、宋國廚人濮(前
521 年)也都已引用兵法來加強自己的主張或者為某事進行解釋。由此可見,早在孫子
之前,便已經存在不少兵書了,只是多已亡佚了。

[231] 言不相聞:言,說話、言語。聞,聽到,表示聽到了的狀態。言不相聞,意指說
話卻無法互相聽到,可表示為聽不清楚彼此的聲音。

[232] 鼓金:鼓,古代將帥用來指揮軍隊前進的傳訊工具;金,古代將帥用來指揮軍隊
後退的傳訊工具。如〈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尉繚子. 勒卒
令〉 :「金、鼓、鈴、旗,四者各有法:鼓之則進,重鼓則擊;金之則止,重金則退;鈴,

第 80 頁,共 94 頁
傳令也;旗麾之左則左,麾之右則右;奇兵則反是。」目(眼睛)所 接收的是「光波
的信息」
,耳(耳朵)所接收的是「聲波的信息」;然而作戰卻是不分晝夜的,在白天的
時候視覺具有優勢,不僅是因為白天光線充足,而且是因為 白天聲音吵雜,過多的雜
訊使聽覺應接不暇,分辨(辨識)力從而減弱;反之,到了夜晚,光線不足,過少的信
息使視覺無從分辨(辨識),而且夜晚氛圍寧靜,是 聽覺的優勢時段。所以孫子認為,
指揮軍隊,在白天的時候應該多運用旗幟,在夜晚的時候則應該多運用鼓金。

[233] 視不相見:視,進行看的動作;見,表示看到了的狀態。視不相見,意指觀看卻
無法互相看到,可表示為看不明確彼此的動作。

[234] 所以一民之耳目也:一民之耳目,使人民的耳目統一起來。意指藉由統一對士卒
下達命令的工具,從而統一了士卒的動作。因此有「民既已專,則勇者不得獨進,怯 者
不得獨退。」的說法。 〈呂氏春秋.不二〉也有相關說法:
「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
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眾也。」

[235] 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潰:朝,清晨。銳,鋒銳。清晨時士卒的力氣呈現鋒銳的
狀態,是最有活力的時候。晝,白天。惰,懈惰、懈怠、怠惰。白天時士卒的力氣呈 現
由高峰滑向低谷的狀態,是力氣下滑的階段。暮,黃昏。潰,潰散、潰敗。黃昏以後士
卒的氣呈現出潰散的狀態,是氣息潰散的時刻,是需要休息恢復、補充力氣 的時刻了。

[236] 無邀整整之旗,無擊堂堂之陣:邀,邀擊、攔截攻擊。整整,非常整齊、整齊畫
一。整整之旗,是一個軍隊陣形整齊的外在表現。堂堂,堂原本指廟堂,是一個莊嚴肅
穆之地;此處用「堂堂」來形容陣形,正是用其「莊嚴肅穆、嚴整肅穆」之意。

[237] 高陵勿向:陵,丘陵。向,本指面向。因面向敵人就是為了作戰,所以此處引伸
做仰攻之意。

[238] 餌兵勿食:餌兵,如誘餌般的軍隊。食,吃的意思,不吃餌兵,猶如不要去攻擊
他或理會他之意。

[239] 窮寇勿迫:窮寇,非常窮困、窮途末路的軍隊,可能是沒有糧食或者沒有去路,
或者情況更差的軍隊。迫,逼迫。因為窮寇目前已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若再對之進行
逼迫,勢將激發其求生潛能,我方除將因此付出更多代價,更有可能陰溝裡翻船,被窮
寇殺敗。

[240] 銳卒勿攻:銳卒,有銳氣的士卒。按孫子的說法,應避實擊虛、避強擊弱,而不
要硬攻硬打。

[241] 背丘勿迎:背,背靠。迎,迎向,迎向敵人,就是迎戰之意。此句與「高陵勿向」

第 81 頁,共 94 頁
都是基於地形形勢不利於我方所提出的用兵法則。

[242] 佯北勿從:佯,假裝。北,敗逃。佯北,假裝敗逃的士卒。從,跟蹤,追蹤,追
擊。此句與「餌兵勿食」都是基於避免遭到敵人埋伏所提出的用兵法則。

[243] 圍師遺闕:圍,包圍。師,軍隊。遺,遺留。闕,缺,缺口。此句與「窮寇勿迫」
都是基於為避免敵人奮力反撲而造成我方遭受更大的損傷所提出的用兵法則。我方 視
情況遺留缺口,可使敵人無法團結一致、軍心渙散,部份敵軍逃走牽動整個敵軍的心理
狀態。因而我方可以藉此更輕易的取勝。此句「遺闕」有許多版本都做「必 缺」 ,誤。
僅以長平之戰觀之,秦國啟動全國可用人力包圍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又何嘗「遺留缺
口」,而最終卻成功坑殺趙軍,由此可見,焉有「必缺」之理。

[244] 歸師勿遏:歸師,正在回歸國境的軍隊。遏,阻遏,阻擋。此句與「銳卒勿攻」
都是基於同一思維所提出的用兵法則。因為銳卒有銳氣,而歸師則一心只想回國,力 量
是放到一處的,所以不該用阻擋、遏制其歸路的方式攻擊他。但從旁側擊、埋伏、偷襲,
都不在此限。兵法是需要仔細揣摩與靈活運用的,如果因為不明白兵法的 原意,而將
所有阻撓歸師的作法都當成不可取的,就不免貽笑大方而縱虎歸山了。

[245] 怠於道路:怠,倦怠、懈怠、疲憊。意指人民在出征的道路上感到倦怠。

[246] 操事者:操作事業的人,猶如說從事自己本業的人。

[247] 七十萬家:七十萬是相對於「興師十萬」來說的,因此每興師一萬,便有七萬家
的生活會受到干擾;每出動一人,便有七個家庭的生活會產生變動或受到牽連。這個比
例反映了孫子其時的徵兵制度。

[248] 不可象於事:象,類比。事,事件、事例。全句意指,不可以從事件中類比得出。

[249] 不可驗於度:驗,檢查、檢索、驗證。度,原指度量單位,計算經驗的單位,如
一度憶起了什麼,此處用其「度量」之引伸意「揣度、猜度」 。
〈鬼谷子.決篇〉: 「於
是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其往事用「度」字,來事用「驗」字,
因為往事已經發生所以可揣度,而未來的事情則只有發生之後才能加以 驗證。全句意
指,不可以拿心中揣度的事情來檢驗、驗證所獲得的資訊、信息。

[250] 神紀:神,神奇。紀,法則、規律。神紀,神奇的法則。

[251] 誑事:誑,謊稱。誑事,謊稱事情,猶如說散佈假情報。

[252] 間事未發,聞間事者與所告者皆死:發,發動、啟動。全句意指,與間諜謀劃的

第 82 頁,共 94 頁
事情尚未啟動,那些聽到這件事情的人與告知他們這件事情的人都要被處死。

[253] 謁者:負責接待賓客、通報有賓客要晉見主人的僕人。如〈國語.晉語四〉:
「公
入,乃求見,公辭焉以沐。謂謁者曰……謁者以告,公遽見之。」 ;
〈史記.秦始皇本紀〉:
「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 〈集解〉注引〈漢書.百官表〉曰:
「謁者,秦官,
掌賓贊受事。」及〈新序.雜事第二〉 :
「靖郭君欲城薛,而客人多以諫,君告謁者,無
為客通事。」。

[254] 門者:守門人。

[255] 舍人:「舍人」與「謁者」原本都是政府聘用的人員,是一種官職,但東周時代
有勢力之貴族、官員其門下往往也設有這些職位。 〈周禮.地官司徒〉這麼規定「舍人」
的職責: 「舍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舍 人:
掌平宮中之政,分其財守,以法掌其出入。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賓客,亦如
之,共其禮:車米、筥米、芻米。喪紀,共飯米、熬穀。以歲時縣穜稑之 種,以共王
后之春獻種。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歲終,則會計其政。」;因此「舍人」有類似財
務主管加秘書的功用。 〈墨子.備穴〉則記載:「穴二窯,皆為穴 月屋,為置吏、舍人,
各一人,必置水。」則顯然「舍人」在戰爭時也起到了不小的功用。 〈韓非子.說林上〉
則透露出一般貴族家裡的「舍人」之用處為何: 「鴟 夷子皮事田成子,田成子去齊,走
而之燕,鴟夷子皮負傳而從,至望邑,子皮曰: 『子獨不聞涸澤之蛇乎?澤涸,蛇將徙,
有小蛇謂大蛇曰:子行而我隨之,人以為 蛇之行者耳,必有殺子,不如相銜負我以行,
人以我為神君也。乃相銜負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今子美而我惡,以子為
我上客,千乘之君也;以子為我 使者,萬乘之卿也。子不如為我「舍人」 。』田成子因
負傳而隨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獻酒肉。」 ;由此可見,「舍人」就好像主
人的隨身秘書一樣, 大抵負責掌管財務並具有秘書的工作性質,跟主人有很親密的關
係。

[256] 必索敵間:索,索求。為何要索求敵間?這自然是為了要抓到他。

[257] 故生間可使如期:期,約定的日期。如期,能在約定的日期到達。全句意指,所
以生間便能夠順利的在約定的日期內把情報送回來。

[258] 殷之興也,伊摯在夏:殷,商朝。因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故用殷代指商朝。伊摯,
伊尹。伊尹是商朝的開國大功臣,他曾擔任商湯的間諜,前去夏桀的朝廷擔任官 員,
並進行情報收集與顛覆的工作。 〈呂氏春秋.慎大〉有相關記載:「湯乃惕懼,憂天下之
不寧,欲令伊尹往視曠夏,恐其不信,湯由親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 年,反報于亳。……
湯與伊尹盟,以示必滅夏。伊尹又復往視曠夏。」而〈鬼谷子.忤合〉則記載說:「故
伊尹五就湯、五就桀,然後合於湯;呂望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
王。」

第 83 頁,共 94 頁
[259] 周之興也,呂牙在殷:呂牙,即呂尚、姜子牙、姜太公、太公望。姜太公是周朝
的開國大功臣,曾輔佐文王與武王,並曾擔任文王的間諜而進入商紂王的朝廷進行情 報
收集與顛覆的工作。最後因為功勞極大而被封於齊國,成了齊國的開國始祖。傳為兵書
《六韜》的創始者,他對齊國兵學文化與齊國風俗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作用 與影響。

[260] 此兵之要:兵,戰爭。要,要點、要項,猶如說關鍵事項。意指這是戰爭的關鍵
事項。

[261] 馳車千駟:馳車,即輕裝車,用來做機動攻擊之用,因重量輕、方便馳騁,因此
稱為馳車。駟、乘,與今日的「輛」的意義相等,都是車子的單位數詞。

[262] 革車千乘:革車,用皮革包覆的戰車,屬於重裝戰車,是質地比較堅固、重量較
重的戰車。古代無法用金屬造車,因此為了讓戰車也能更堅固,便為它包覆皮革,因此
稱為革車。其作用就好像是讓士卒穿著皮革、甲衣一樣。

[263] 帶甲十萬:帶甲,古代出兵作戰,士卒並不是隨時穿著甲衣的,因為既怕因此損
害它,同時也怕它的重量會讓長時間穿著它的士卒吃不消,從而減少士卒的戰鬥能 量。
因此通常在即將作戰或者急行軍時,士卒才會穿上甲衣,也就是所謂的「絭甲而趨利」,
「絭甲」就是將甲衣綁縛在身上的意思。因此甲衣平常是由士卒攜帶著 的,久而久之,
帶著甲衣的人(帶甲)便成了士卒的代稱。

[264] 饋糧:饋,輸送、運送之意。饋糧,輸送糧食。

[265] 膠漆:膠,以動物的皮骨熬成的黏質藥材,主要用來修補裝備。漆,落葉喬木漆
科植物,高可至二三丈許,漆樹皮內含豐富樹脂,用來塗抹器物除有美觀功效外,更 可
防潮濕、防腐,主要用在塗抹戰車上。東周時代盛行車戰,載送物資也需要用到牛車,
因此對這兩項物質的需求亦極為龐大。

[266] 車甲之奉:奉,指俸祿,相當於今日的薪資、薪水之意。因此可知「車、甲」代
指車士、甲兵,因為薪資是給人的不是給物的。

[267] 鈍兵挫銳:鈍,銳的反義詞。鈍兵意指讓原本銳利的兵器變鈍了,而之所以會讓
原本銳利的兵器變鈍,自然是因為頻繁或長久的使用它的緣故。挫,原指對實物的 削、
磨等動作,引伸泛指對非實物的削、磨動作。鈍兵已是形容兵器,並且明示「鈍」的對
象是「兵」 ,因此「銳」當指持兵器的士兵所有的銳氣;士兵的銳氣被削 磨就好像兵器
也遭受磨損一樣,都是時間所造成的損耗。因此,儘管兵器變鈍可能是因為「頻繁使用
(短時間的)」或「長久使用」,但由後面的「挫銳」便可得出 其交集在於「使用時間
太長」的緣故。

第 84 頁,共 94 頁
[268] 屈力:屈,伸的反義詞。伸,是伸張,是壓力獲得消除、減少的一種現象。屈力,
指力量遭到了壓縮,力量被壓縮形容其力量的縮小、減少。攻城戰一向是消耗士卒最嚴
重的一種攻擊方式,士卒傷亡慘重,軍隊的力量自然也就跟著嚴重損耗了。

[269] 久暴師則國用不足:暴,暴露之意。將軍隊留置在國外,就好像把東西暴露在外
一樣,因此古代常以「暴師」來形容軍隊在境外長久停留的現象,進而代指用兵、打 仗。
軍隊在外作戰,嚴重的消耗國內的財富,同時東周時代採用徵兵制,因此動用軍隊作戰
等於減少勞動人口,減少勞動人口又使得賦稅減少,因此戰爭本身就已經 嚴重損害國
內經濟了,何況是長久為之呢!國用,國家的用度;下文有「取用於國」、「公家之用」
的說法,可知「用」泛指一切「可使用、需使用」的軍需物資, 而更主要指錢財而言。
戰爭時,國家的錢財一方面要支付龐大的軍需費用、一方面又因為戰爭調用人丁的緣故
而減少了賦稅收入,剛好形成了開流節源的狀態,如此 國家的用度自然不足了;國家
的錢財不足,自然也就無法提供更多的物資了,因此說「國用」主要指錢財而言。

[270] 殫貨:殫,竭盡、耗盡之意。貨,寶貨、財貨,泛指一切財物。殫貨,即耗盡財
物之意。是軍隊長久在外作戰的惡果之一。

[271] 乘其弊:乘,趁著,
〈九地〉篇有: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給,由不虞之道,攻
其所不戒也。」其「乘」也表「趁著」之意。由趁人之危、乘人之危、趁機、乘機 的
混用例可知,兩字音近易混。弊,弊端,指前文所提到的諸如「鈍兵挫銳、屈力、殫貨」
這些弊端。這些弊端使國力衰弱,諸侯如果趁著我國力衰弱時進行攻擊, 可以獲得比
平常好很多的效果,費力也較少。而在這種軍隊長久在外,國內人力、經濟嚴重受損的
情況下,如果其他諸侯想趁機取得漁翁之利,我方即使擁有智者也 很難善後了,這是
因為我方的實力實在太弱、狀態實在太糟了,就好像雞蛋本質就是脆弱,即便為它嚴密
裝備、層層包裹,也硬不過石頭一樣。

[272] 兵聞拙速,未睹巧久:聞,指聽到;睹,指看到。
〈形〉篇有:「視日月不為明目,
聞雷霆不為聰耳。」也是視覺與聽覺併舉的例子。 「聽到」遠比「看到」容易許 多,故
有俗語「百聞不如一見、眼見為憑」等說法。如今孫子用「拙速」來做為比較容易達到
的「聽到」的對象,用「巧久」來做為比較不容易達到的「看到」的對 象,其用意在
於表示在戰場上以拙速取勝的例子遠比以巧久取勝的例子來得多。是一種用實例、統計
現象來加強說服力的修辭方式。

[273] 役不再籍:役,兵役。再,第二次。籍,登錄。役不再籍,猶如說兵役不再徵召
第二次。

[274] 近師者貴賣:近,靠近。師,軍隊。貴賣,賣的價錢比較高,指物價價格漲幅很
大。軍隊需要龐大物資的支持,因此軍隊所到之處會造成當地一時的供需關係失衡, 也

第 85 頁,共 94 頁
因此導致該地物價飛漲。所以有「貴賣」的說法。而軍隊不能減少對物資的需求,隨著
其所需物資價格的上漲,國內政府的支出便也跟著增加了。國家的財物輸出 增加了,
財務吃緊了,只好增加稅收來填補這個坑洞,稅收的來源來自國內百姓,因此百姓的錢
財便逐漸耗損、甚至耗盡了。所以下文有「貴賣則百姓財竭」的說 法。

[275] 財竭則急於丘役:丘役,農事,百姓進行生產的勞役活動。百姓的錢快被政府徵
收完了,為了生存、甚至為了再繳交賦稅,只好更著急、加緊的從事勞役活動以填補 這
個資金缺口了。因此下文有「內虛於家」的說法,因為家中的人丁都去從事勞役賺錢養
家了,同時家中的錢財也被政府淘空了,家中的狀態自然就好像「虛」掉 了、「空虛」
了一樣。

[276] 屈力中原,內虛於家:中原,即「原中」
,指「原野之中」
,代指戰場。東周時代
盛行車戰,車戰的主要作戰場所正在平廣的原野之中,因此用「原中」代指戰場,猶如
用「帶甲」代指士兵一樣,都是因為這些概念、形象往往伴隨出現、緊密相連,因而產
生出的聯想與語意延伸現象。

[277] 十去其六:十成裡去了六成,與下文的「十去其七」都是用來形容百姓與國家損
失的慘重與劇烈,是一種誇飾的用法,用來突顯戰爭所產生的危害,尤其是軍隊長久在
外作戰所產生的危害。同時藉由這些論述,也加強了戰爭必須速戰速決的主張之力道。

[278] 戟楯矛櫓:戟,東周時代士兵們慣用的長兵器,係矛與戈兩種兵器的混合改良物,
身兼矛與戈的功用。楯,即盾牌。矛,東周時代士兵們慣用的長兵器。櫓,長盾牌,大
盾。櫓的功用在於遮擋敵軍從城牆上拋射的箭雨或擲下的武器、火、石頭等,以掩護前
進或攻擊城門的士兵。

[279] 丘牛大車:丘,有大的意思;丘,也可指丘役;因此丘牛可解釋為大牛,也可解
釋為從人民處徵調來的牛隻,係做為拖拉大車、載送軍需物資之用。所以在此處,孫子
將兩者合在一塊舉例。

[280] 鍾:古代的容器,後來便也用來當成容量單位,一鍾相當於「六十四斗」即「一
二八升」。

[281] 𦮼秆一石:𦮼秆,牛馬用的草料。石,古代容量單位,一石相當於「十斗」
、「一
百二十斤」。

[282] 取敵之利者,貨也:貨,泛指財物,在此指賞賜的財物。士卒因為憤怒而勇於殺
敵,也因為能夠獲得賞賜而勇於奪取敵人的物資當成兌換賞賜的信物。下文提到車戰 的

第 86 頁,共 94 頁
賞賜方式,其中「車」也是「敵之利」的一種。怒,是用來激發士卒潛力的一種方式,
其目的在於「提高士卒戰鬥力」;貨,則是用來激發士卒慾望的一種方式, 其目的在於
「提高士卒戰鬥意願」;怒與貨是古代作戰前激勵士卒的兩種主要手段。孫子會在此處
提出「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這兩種方法,正是為了 要達到「拙速」的
目的,藉由提高士卒的潛力從而縮短戰爭的時間。

[283] 車雜而乘之:雜,混雜在一起的意思。全句意指把奪來的敵方戰車或物資載運車,
混雜著編列在自己的車列內,這樣可以減少因為戰車形制或者其他方面的差異所產生的
突兀性,減低士卒的壓力,有安定己方士卒與安撫敵方俘虜的效果。

[284] 卒共而養之:共,混雜在一起的意思。養,教養之意。把俘虜來的士卒與我方士
卒混雜編列在一起,可以減少敵方士卒叛變的機會,也從而減少我方士卒的心理壓 力。
將擄得的車子與士卒混雜編列後,可以迅速減低這些臨時、外來的因子所可能對我方整
體的協調性與一致性的破壞。至此,我方的整體力量才算真的增強了。

[285] 故兵貴速:貴速,
「以速為貴」
,相當於重視速度、迅速的意思。兵,在此指作戰、
軍事行動,與上文的「兵聞拙速」的「兵」意義相同。

[286] 民之司命:司,主司、掌管的意思。司命,掌管生命的官長或神,是東周時代的
人普遍用來形容那些攸關人民生死的人、事、物的用語,意指其力量龐大,是誇飾的 用
法,有警惕、醒目的作用。東周時代,一場大戰往往便能決定該國日後國勢的走向,同
時君主帶兵親征的現象也漸漸消失了,因此帶兵出征的任務都交付在將帥手 裡。由以
上孫子對戰爭所可能造成的損害看來,孫子將將帥的作用比喻為「司命」,把將帥說成
是掌握「國家安危的主人」 ,其實是不為過的。即便是今日,如果國 防部長等人對軍事
一竅不通或者制訂了錯誤的作戰計畫,也足以導致一個國家的毀滅,因此說將帥是一個
國家安危的主人既不誇大,也是古今通用的。

[287] 攻火有五:攻火,即以火攻、使用火攻的意思。猶如「行軍」,亦是動詞在前,
動作對象在後的用法。有五,有五種目標。

[288] 火積:積,蓄積的物資,如糧食、草料等。

[289] 火輜:輜,輜重的省略用法。輜重,軍隊的裝備。

[290] 火庫:庫,倉庫。
〈說文解字.庫〉
:「兵車臧(藏)也。」段玉裁注:
「此庫之本
義也,引伸之凡貯物舍皆曰庫。」即原指藏放兵車、戰車的空間,引伸之可以指 藏放
任何物品的空間。可能是存放糧食的倉庫,也可能是存放武器的倉庫,因此凡是存放與
軍事物資有關的倉庫,都可以是我方行使火攻的對象。

第 87 頁,共 94 頁
[291] 行火有因,因必素具:行,施行、執行。行火,行使火攻。因,憑藉。素,平時、
平常。具,具備。全句意指,行使火攻要有所憑藉,憑藉也一定要平常就該具備。 這
裡講的憑藉可區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可以操控與掌握的,如放火的工具、放火的人、放
火的內應等;一種是人不可以操控卻可以掌握的,譬如天時、天候,也就是 下文會提
到的「時、日」。準備憑藉的工具,是人所可以掌控的,或許人不能操控天時、天候,
但至少天時、天候符合火攻條件時,我方要能迅速加以利用,以免喪 失機會。

[292] 發火有時,起火有日:發,發動。有時,有適當的時機。起火,生火、放火。有
日,有適合的日子。全句意指,發動火攻有適當的時機,放火起火有適合的日子。這個
時機就是下文提到的天氣乾燥的時機,日子則是下文提到的月亮行經箕、壁、翼、軫這
四個星宿的期間。

[293] 箕、壁、翼、軫:屬於二十八宿。古人依據經驗統計,得到當月亮經過這四宿時,
起風的次數也最多。因此孫子在此為了要能讓火攻達到最好的效果,也將這類基於經驗
法則的統計數據納入了火攻的體系,觀念堪稱先進。

[294] 以數守之:以,用,憑藉。數,規律。守之,守護它,保有它,有掌控它的意思。
因此全句意指,用規律來掌控它。

[295] 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明,光明,明白;強,強大。用「明、強」來形
容一種境界,這在與孫子同時的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中也曾用過,即〈道德經.三 十
三章〉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五十二章〉:
「見小曰明,
守柔曰強。」;〈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強。」都是
用「明、強」來形容一種境界,或指該人達到了某種狀態。火本身就是產生光明的能量
之一,而水的力量則很驚人,如〈勢〉篇說: 「水之疾, 至於漂石者,勢也。」而老子
也有相近說法,即〈道德經.四十三章〉 :
「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 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弱之勝
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也。」;因此,孫子用「明」來形容用火輔助攻
擊行動的人,用「強」來形容 用水輔助攻擊行動的人,都是很恰當、巧妙的修飾手法。

[296] 水可以絕,不可以奪:絕,阻絕;奪,奪取。意指水攻可用來阻絕敵方,但不可
用來奪取敵方的物資。譬如在敵方營壘、城牆附近挖溝引水,以阻絕敵方退路、補給線
即屬此類用法。

[297] 非得不用:得,得眾,獲得民心的省略說法。意指沒有獲得民心不要動用軍隊。

[298] 慍:惱怒、怨恨。

第 88 頁,共 94 頁

這本白話翻譯的小書前後共計伴我十數年的時光,記錄它的載體也從筆記本、486
等級的桌上型電腦進化到了雙核心等級的筆記型電腦。隨著年歲增長,關於「孫子」的
收藏品也從《銀雀山漢墓竹簡(壹)》、 《西夏文孫子兵法》、《孫子集成》進化到《SQL
之美學》這種「衍生性」的「科技產品」。時光如此飛逝,本書的內容也隨之被累次、
些微的做了調整。直到 2005 年,我更為孫子其人其書辭掉了已耕耘了幾年的編輯工作,
並花了半年以上的時間專心的對《孫子兵法論正》做了修訂之後,本書才逼近了最終的
殺青之日。從 2005 到 2009 年, 又經歷了許多事情,在台北一個比較艱苦的環境下,
我終於把這本小書做了第一次的完結,最後一次對這本書做完整的修正與調整工作是在
回到嘉義之後。此書的完 成也讓我了卻了從十三歲開始第一次看到《孫子兵法》後就
許下的心願;而從發願開始至今,其間已經過了十九年。我很榮幸,我堅持到了最後。

最後,我也想感謝幾個人,分別是:資深出版人郝明義先生,台北房東許先生,好
友陳宥壬、杜權融,徒弟陳瑞鵬,同學朱堅仁先生、王益民先生、李俊杰先生、沒有這
些人的支持、鼓勵以及幫助,或許這本小書還要再拖更久的時間,也或許,就永遠沒了
下文。

朔雪寒 2009.01.22 書於嘉義

附錄一:孫子及相關事件年表

前 525 年,吳王僚派遣公子光討伐楚國,是為雞父之戰,吳軍反敗為勝。

前 522 年,楚國連尹伍奢之子伍員與楚太子建之子白公勝逃奔到吳國。

前 520 年左右,宋國大臣華登逃奔到吳國。

前 515 年,四月,專諸刺殺吳王僚。公子光成功奪回吳王王位,成為吳王闔閭。

前 514 年,闔閭派遣伍子胥推薦的刺客要離刺殺逃亡在外的前吳王公子慶忌。楚國大臣
郤宛的後代伯嚭逃到吳國,被吳王闔閭封為大夫,擔任吳國太宰一職。

前 514 年六月,六卿用法律規定當藉口,消滅了晉國最後的公族勢力祁氏、羊舌氏,六
卿瓜分了兩氏的土地,晉國的王室從此趨於滅亡。六將軍瓜分晉國的形勢形成。這是闔
閭對孫武提出六將軍問題的時間上限。

前 515 年四月後至前 512 年八月前,孫武完成了十三篇《兵法》(《孫子兵法》)。

第 89 頁,共 94 頁
前 512 年,史書開始了「將軍孫武」的記載。吳王闔閭在率軍討伐楚國,並「殺吳亡將
二公子」後,打算揮軍大舉進攻楚國,而詢問諸位將軍,孫武回答:「民勞,未可,待
之。」。此事〈左傳.昭公三十年〉記載於該年「秋八月」以後。因此孫武見吳王的最
晚下限是闔閭秋八月以前。

前 511 年,闔閭開始採納伍員三師疲楚的大戰略。此年,吳軍討伐夷、侵略潛、六兩地。
楚國派出左司馬沈尹戌率兵救潛,吳軍便撤退。楚軍將潛遷移到南岡才回去。然後吳軍
又包圍了弦,楚國又派出沈尹戌與右司馬稽率兵救弦,楚軍才到達豫章,吳軍又撤退了。
楚國軍隊開始逐漸疲憊。

前 510 年,夏季,闔閭命令越王允常率兵討伐楚國,允常不聽,闔閭率兵討伐越國,越
軍大敗。

前 508 年,楚國囊瓦中了吳王之計,率軍伐吳。冬十月,吳軍在豫章打敗楚軍,並攻下
了巢,俘虜了楚國公子繁。

前 507 年,冬季,蔡昭侯與唐成公被楚臣囊瓦釋放回國,兩人開始與晉國、吳國圖謀報
復楚國。

前 506 年,冬季,十一月庚午日,闔閭率軍與蔡昭侯、唐成公兩國軍隊會合,在柏舉與
楚軍交戰,大敗楚軍,楚將囊瓦出奔鄭國。庚辰日,吳國攻入楚國首都郢城。楚昭王出
逃。伍員鞭楚平王屍,震驚各國。

前 505 年, 楚臣申包胥向秦國討到了五百乘的援軍,回國後聯合楚國殘餘部隊進攻吳
軍,秦軍主將子蒲在與吳軍對戰前對楚軍說: 「吾未知吳道。」而使楚軍先與吳軍交戰,
並 率領軍隊從稷一地與楚軍會合,於沂一地大敗夫概王軍隊。此後吳軍與楚、秦聯軍
屢有勝負,而吳軍勝少敗多,又因越國趁機侵入吳國與夫概王反叛回國篡位等事 件,
使得闔閭決定撤軍回國。吳軍一路且戰且退,最後「未有所損」的回到吳國並擊走叛變
的夫概王。

前 504 年, 四月己丑,吳國太子終纍(夫差)率軍擊敗楚國「舟師」(海軍)
,捕擄「潘
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 ,楚國因此大為驚恐,加上楚國司馬子期率領的「陵師」(陸
軍)又被吳國軍隊於繁揚一地打敗,楚國上下害怕吳軍又大舉進攻楚國,因此令尹子西
決定將首都從郢遷到了鄀。此年也是《史記》記載孫武的最後一年。孫武 死後,被葬
於吳國平門西北二里;並與同樣對吳國軍事有極大功績的前行人巫臣之墳(平門東北三
里),作對相望,守護吳國。司馬遷稱孫子對於吳王闔閭破楚稱 霸、吳王夫差北上爭盟、
威嚇齊、晉兩大國而「顯名諸侯」,「與有力焉」。

第 90 頁,共 94 頁
前 497 年,范氏與中行氏叛逃到朝歌接受保護。應驗了孫子對六將軍的預言。

前 496 年,夏季,吳國討伐越國,越王句踐在檇里一地大敗吳軍。闔閭傷重不治,在回
國路上逝世。夫差繼位為吳王。

前 493 年,夫差率軍討伐越國以報殺父之仇,吳軍大敗越軍,越王句踐投降。

前 485 年,伍員被夫差賜死。伍員死後則傳下了《水戰兵法》及《伍子胥》兵法。而伍
員託孤的齊國鮑氏鮑牧在前 487 年逝世,傳有《鮑子兵法》。

前 479 年,回到楚國的白公勝因為圖謀篡奪楚國政權而失敗被殺,死後傳下了《公勝子》
兵法。

前 473 年,越王在范蠡與文種的協助之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在這一年滅亡了
吳國。夫差自殺而亡,而伯嚭也被越軍殺死。此後上將軍范蠡避世隱居,傳下《范蠡》
兵法;宰相文種被越王賜死,死後傳下《大夫種》兵法。

前 453 年,智伯貪得無厭,最後被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聯手殺掉,再一次應驗了孫
子的預言。後來,趙、韓、魏兼併了智氏全部的土地,史稱三家分晉。一直到前 222
年,秦滅趙時。除了晉國政權最終將歸於趙氏這一預言之外,六將軍的滅亡順序都符合
孫子的預言!

前 354 年,孫武後裔孫臏藉由桂陵之戰,一戰成名。傳有《孫臏兵法》
(《孫子》)
,書中
繼承了許多孫武的兵法思想,並有所發揮。這些家學思想,被孫臏稱為「孫氏之道」。

戰國時期,尉繚子在《尉繚子》中引用了許多《孫子兵法》的文句並首次提到了孫武,
而以當時人的習慣尊稱其為「武子」。

西漢司馬遷(前 135 年至前 87 年)在《史記》中為「孫武、孫臏、吳起」作傳。

附錄二:《孫子兵法》相關大事年表

前 515 年四月後至前 512 年八月前,《孫子兵法》脫稿殺青。伍員將此書獻給了吳王闔


閭,做為他推薦孫武的前奏。闔閭對它讚譽有加,最後任命孫武為客卿,帶兵出征,往
西大破強大的楚國,往北威震齊、晉等大國,使闔閭得以稱霸天下。《孫子兵法》開始
展現了它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力。

戰國末期,韓非在(前 280 至前 233 年)


〈韓非子.五蠹〉提到當時的社會現象說:
「今
境內(韓國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是關於《孫子兵法》盛行於世

第 91 頁,共 94 頁
的首次記錄。

先秦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在〈內經.靈樞.逆順〉篇引用〈孫子兵法.軍爭〉篇的理
論指導用針施治!是中國醫者首次將兵法運用於醫療理論的相關記錄。

西漢史家司馬遷首次為「孫子、孫臏、吳起」等兵家立傳,而作〈孫子吳起列傳〉,是
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以前對孫子其人其事最早的文獻記載。篇中引吳王闔閭 稱:
「子之
十三篇,吾盡觀之矣!」而太史公也於傳記之後稱:
「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
都證明了《孫子兵法》原本就只有十三篇的事實。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收錄:「《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但因未能註
明《吳孫子兵法》與《孫子兵法》的關係,而使此記載成為千年後疑古者爭相引用以佐
證謬論的文獻資料。

范曄在〈後漢書.列傳.馮岑賈列傳(溤異) 〉中記載:
「溤異字公孫,潁川父城人也。
好讀書,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其中孫子所寫的《兵法》十三篇,至此已被
稱為《孫子兵法》,這個名字並從此流傳至今。

東漢末年,隨著王朝的分裂、戰爭的頻繁,眾人對於兵法知識的龐大需求又再次出現;
有鑑於漢朝以來繁瑣註釋的風尚,曹操、沈友、王凌等人開始為《孫子兵法》 創作新
的、簡略的註釋,而同時人賈詡更直接了當去除註釋、抄了一份原文《孫子兵法》流傳
於世,估計這是由賈詡進行句讀的版本。而曹操為《孫子兵法》所作的 《孫子略解》
則是其中名氣最大的,同時也是唯一流傳至今的註本。曹操在〈孫子略解.序〉稱:
「孫
子者,齊人也,名武,為吳王闔閭作兵法一十三篇。」不脫司 馬遷對孫子其人其書的
原本記載。

212 年(建安十七年)後一、二年內,高誘在〈呂氏春秋.上德〉
:「闔廬之教,孫、吳
之兵,不能當矣。」註解說:「孫、吳,吳起、孫武也。吳王闔廬之將也,兵法五千言
是也。」這是漢代結束以前有關《孫子兵法》字數的唯一史料。

阮孝緒在《七錄》中收錄:「《孫子兵法》三卷。案:十三篇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

魏徵在《群書治要》中收錄有不少《孫子兵法》的內容,先後是〈謀攻〉 、
〈實虛〉、
〈九
變〉
、〈行軍〉
、〈地形〉、〈火攻〉
、〈用間〉
,為後人復原《孫子兵 法》的部分錯漏提供了
一些助益。此外,魏徵也在〈隋書.經籍志〉記載有「《孫子兵法》二卷〔吳將孫武撰,
魏武帝注。梁三卷。〕」字樣,再次表明《孫子兵 法》與曹操之間的關係從來就只是原
著與註釋家的關係而已。

李賢在〈後漢書.本紀.光武帝紀上〉注、
〈後漢書.馮岑賈列傳(溤異)
〉注中所稱孫

第 92 頁,共 94 頁
子其人其書都與司馬遷相同,往後的《史記》註釋家如張守節、司馬貞也都 仍然認為
《孫子兵法》從來就只是十三篇。往後的王鍇在〈上蜀主奏記〉中又稱:
「(魏武)又注
《孫子》十三篇。」仍然未曾脫離事實。

日本人吉備真備(693 年至 775 年)在結束留學生涯時將《孫子兵法》等兵書帶回了日


本。

馬總在《意林》中記載有:
「《孫子兵法》十卷〔名武〕
。」為後人瞭解歷代《孫子兵法》
流傳之狀況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杜佑在〈通典.兵典.兵序〉提到:「以為孫武所著十三篇,旨極斯道。……今輒捃摭
與孫武書之義相協,并頗相類者纂之,庶披卷足見成敗在斯矣。」證明了杜佑所見《孫
子兵法》仍是十三篇的事實。

杜牧(803-852) 在〈注孫子序〉中首次憑空揣想:「其孫武所著十三篇……武所著書
凡數十萬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筆其精切,凡十三篇,成為一編。」往後劉昫將此謬
論重提於 〈舊唐書.列傳.杜佑(從郁子牧)〉,從此《孫子兵法》十三篇是曹操所筆
削而成的荒謬論點開始被疑古者大肆炒作、發揚光大。

北宋張靖仿照《孫子兵法》十三篇著《棋經十三篇》,是《孫子兵法》融入棋藝理論的
首次嘗試之作。

1772 年,第一本法譯本《孫子兵法》由法國巴黎的迪多出版社出版發行。

1963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美國退役准將格里菲思(Samuel B. Griffith)翻譯的《孫


子兵法》列入《中國代表作系列叢書》之中。

1972 年, 考古學家在銀雀山漢墓發掘出許多古代兵書。除了《孫子兵法》之外,尚有
《尉繚子》 、《六韜》以及失傳二千多年的《孫臏兵法》及《地典》,還有從未聽聞的 〈守
法〉 、〈守令〉十三篇等。其中同時出土的〈四變〉 (〈九變〉註解)、
〈黃帝伐赤帝〉(〈行
軍〉註解)兩篇文章則是目前可見最早對《孫子兵法》進行個別 註釋的文獻。其中〈銀
雀山漢墓竹簡.見吳王〉 記載: 「若□十三扁(篇)所……〔十〕三扁所明道言功也。」
更為《孫子兵法》原本就是十三篇此一事實增加了一錦上添花的實證。

1979 年,考古學家於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 115 號漢墓發掘出土約 400 枚木簡,其中有


許多兵書竹簡。 〈上孫家寨漢簡.四〉竹簡則記載有: 「孫子曰:夫十三篇……」字樣,
此一實物又再次強化了《孫子兵法》原本就是十三篇,也就只有十三篇的歷史事實。

1999 年 9 月,朔雪寒耗時近三年完成《孫子兵法論正》一書。2005 年,朔雪寒完成《孫

第 93 頁,共 94 頁
子兵法論正》修訂版,並徹底終結千年來關於孫子其人、其事、其書的疑古謬論。《孫
子兵法》為春秋末年孫武子所作一事就此底定。

第 94 頁,共 94 頁

También podría gusta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