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á en la página 1de 40

美中未來戰略關係之探討----守勢或攻勢現實主義之

建構框架?

蔡 仲 禮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生

中華民國 101 年 5 月

1
第一章 引言

一、動機

冷戰解體後,柯林頓總統以「全面性交往政策」開啟中美關係再正常

化過程,兩國關係即逐步由對抗走向合作。小布希雖然以「戰略競爭」

定位兩國關係,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躍升,在國際事務中的分量和影

響力越來越大,美國不得不逐步調整政策,使兩國關係漸呈合作多於

對抗態勢。全球金融海嘯後,美國全球獨霸地位崩解,美國面臨的全

球挑戰更須中國的積極參與和協助。美國在全球金融海嘯受創極深,

中國卻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動能,全球權力架構開始產生變化。

尤其當今世界,人類面對的挑戰均屬於全球性問題,無論是天災、傳

染病、氣候異常等非傳統安全議題或恐怖主義、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

散、跨國組織犯罪等傳統安全議題及全球金融危機的經濟安全議題,

面對威脅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以今日中國的實力,所有重大

議題都需要中國參與才能奏效,中國也必須參與才能因應挑戰。正如

美國國務卿柯林頓前在「外交關係委員會」指出今日之國際現實是「沒

有一個國家能單獨應對世界上各種挑戰」以及「大多數國家對共同的

全球威脅感到擔憂」
。在此認知基礎上,中美高層互訪頻仍,雙方討

論議題從全球經濟復甦、核子擴散、氣候變遷、科學合作、清潔能源

合作、六方會談、恐怖主義、台海議題等不一而足。在中共十八大與

2
美國大選之後,未來兩國關係究將往合作互惠或加速對抗的方向發

展,將實質影響到二十一世紀國際體系秩序的重建與消長,適足透過

國際關係理論加以評析探討。

二、目的

美中建交三十餘後,全球和雙邊挑戰使得兩國關係提升到一個新的層

次。不可諱言,中美兩國仍然面對許多難解的挑戰,譬如人民幣匯率

問題、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中國實施一連串反傾銷措施,以及

環保、核能、恐怖主義等問題。本文在了解中國和美國未來如何趨吉

避凶,發揮更有活力和更有效的互動關係,以助於解決雙邊糾紛、國

際危機,並促進世界的和平與安全。

三、重要性

新加坡元老政治家李光耀呼籲美國回到亞洲制衡中國的發展,惟歐巴

馬重返亞洲的政策更需要中國的合作,中國會如何消弭亞洲鄰國對崛

起中國的疑慮以回應歷史的大潮流? 台灣又將如何面對中美合作或

對抗所帶來的衝擊 ? 鑒於美中台關係屬於區域型的「戰略三角」關

係性質,受到歷史、安全、政治、經貿、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三

邊關係利害緊密連結,形成相互依賴,但又相互牽制的特色。本文之

研究結果,期能看出中美兩國關係未來可能之概略發展趨勢,作為台

3
灣制定三邊政策之參考依據。

第二章 文献探索

一、中國觀點:和平發展 vs 中國第一

(一)中國官方立場:

1、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維護

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宗旨,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

同各國友好相處,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同各國的交流和合

作,在國際舞台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為人類和平與發展

的崇高事業作出貢獻。

2、中國和平崛起的要義在什麼地方?第一,中國的崛起就是要充分

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時機,努力發展和壯大自己。同時又以自己的發

展,維護世界和平。第二,中國的崛起應把基點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

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廣闊的國內市場、充足的勞動力資源

和雄厚的資金積累,以及改革帶來的機制創新。第三,中國的崛起離

不開世界。中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

世界一切友好國家發展經貿關係。第四,中國的崛起需要很長的時

間,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奮鬥。第五,中國的崛起不會妨礙任何人,

也不會威脅任何人。中國現在不稱霸,將來即使強大了也永遠不會稱

4
霸。

(二)中國強勢民族主義

近年中國國際關係學界向中國過往歷史取經的論著甚多。由被視為鷹

派學者的閻學通所主導的「國際政治研究」發表了多篇中國過往為

何、何時用武的論文,其中時殷弘的「武裝的中國」指出:中國過去

多以孫子兵法為戰略文化的代表,但這一種傳統其實是與保守的農業

社會的上層菁英的利益相符,卻未必有利於國家的長遠利益。與此相

對,戰國晚期秦國的大征討、漢武帝的驅趕匈奴、盛唐的降伏東突厥、

明成祖的漠北遠征與海洋雄圖,都展現了另一種中國戰略文化。無庸

諱言,後者被認為更值得頌揚,而前者的強大慣性,被視為是中國未

來的一大挑戰。

二、美國觀點:中美共存共榮

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貝德指出:希拉蕊國務卿不久前在演講中提到中

美“相互依賴”,也就是說,只要中國繁榮了,美國才得以繁榮;反

之,美國在經濟方面運行良好,中國經濟才會運行良好。人們可以如

此來繪制 21 世紀中美關係發展的場景,而很難繪制一國發展顯著、

另一國發展滯後的畫面。這個概念對中美非常重要。從安全方面看也

是如此。從實力看,在經濟和技術方面,中美差距有所縮小,但仍存

在很大差距。特別是在軍事實力方面,兩國實力差距並非像一些人認

5
為的那樣快速縮小。目前自不能斷言中國很快將成為世界軍事霸主,

挑戰美國。未來中國很可能會成為經濟型國家霸主,美國對此並未試

圖阻止。中美要繼續“相互依賴”,雙方應該採用相互依賴的合作方

式,而非威脅或利益衝突,因為暨明白雙方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競爭,

故對於所關注的政治問題需建立合作框架,努力解決共同關注的具體

問題。

三、台灣觀點:美中台互動關係微妙

從 2008 年 5 月馬英九政府上台,美中台形成三邊正面的友好關係型1

態,大體上,有三項主因可說明此現象。第一、三方領導人皆屬務實

型的政治人物,願意擱置意識形態和價值理念的爭議,以實事求是態

度處理當前問題,而且三者皆採取中間溫和的路線方向,接受循序漸

進和追求共同利益的原則。第二、三方政府當前皆以拼經濟為首要目

標 ,美國歐巴馬政府力圖走出全球金融危機的陰霾,重新振興美國

經濟實力;中國當局有意抓住快速經濟成長的勢頭,有效提升中國國

力;而台灣馬英九政府則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增加台灣在亞太

區域的競爭力。第三、三方皆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樂見官方式

對話協商。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已成功展開多次會談並簽訂

十六項協議,成果豐碩。然而,不容否認的,三邊關係的確存在難以

6
調和的衝突,而且隨著中國勢力上升變得更加醒目。首先、在美中關

係,價值與權力關係的衝突持續在擴大中,中國正從陸權國家走向海

洋國家發展,無可避免的將和美國既有海權形成衝撞。其次、美台關

係中,雙方的角色定位日趨模糊化。過去作為美國忠實友邦的台灣,

轉向中間戰略路線,試圖與美、中雙方保持友好互動,一方面為經濟

利益與中國交好,另一方面為安全利益爭取美國支持。至於對美國而

言,台灣究竟是美中關係中的負債還是資產?沒有台灣的包袱,美國

是否能進一步擴大和中國合作?還是台灣仍存在作為美國扼阻中國

擴張的民主和戰略價值?以上皆是美、中、台領導人在 21 世紀所必

需深思熟慮的問題。

第三章 分析架構

一、理論

(一)、攻勢現實主義

代表學者首推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John J. Mearsheimer,其

於 1990 年起陸續發表論文,闡述現實主義並未隨冷戰終結而式微,

反而更能解釋國際政治現象,其將古典現實主義的權力政治與新現實

主義的權力結構作結合,進而提出攻勢現實主義之觀點,其核心論點

係立基於以下五點基本假設:

1、國際關係體系由國家行為者所組成,且終將處於無政府狀態。

7
2、大國具備用於進攻(侵略)的強大軍事武力。

3、任何國家均永遠無法掌握他國之意圖。

4、生存是大國的首要目標,尤其是該國領土之完整與對內自主性。

5、大國為一理性行為者,藉由理性分析計算,評估國家外部環境等

各種變數,進而使用最低成本謀求最大收益,並對本國與他國政策、

行為等做預測。

基於上述命題假設,Mearsheimer 進一步發展下列攻勢現實主義之論

點:

1、國際體系無政府狀態之下,恐懼支配國家行為,大國間彼此畏懼,

且相互不信任。

2、大國間的權力分配造成的現實國際結構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
「平

衡的兩極」(balanced bi polarity)、
「不平衡的多極」(unbalanced multi

polarity) 與「平衡的多極」(balanced multi polarity)。如同結構現實主

義論點,三者中兩極體制最為穩定,平衡的多極次之,而不平衡的多

極體制則是最不穩定的國際結構,最容易爆發戰爭。

(buck passing)
3、大國之間總是互相「推卸責任」 ,大國透過推卸責

任的方法,以最小代價換取自身安全,謀求最大國家利益,且能夠使

自己置身度外,不必改變國家發展的根本戰略方針。簡言之,大國在

面對另一個實力不斷膨脹的國家時,最初反應並非與該國尋求建立均

8
勢同盟,而是傾向將責任推卸給第三國。

4、大國極為關注體系間權力的分配運作,並追求權力最大化,此乃

謀求生存和自助所必然採取的行為,國家必須採取自助策略,以確保

國家的生存。

5、大國最終理想是成為世界的唯一或地區霸權,唯有成為霸權之後,

國家才會滿足現況,因此任何大國都會抓住機會爭做體系中的霸主,

並確保該區域無平行競爭者,同時並採取策略以防範其他地區的霸權

出現,而最佳辦法就是在當地扶植另一國家使之成為「責任承擔者」

自己則充當「離岸平衡者」(offshore balancer)。

(二)、守勢現實主義

守勢現實主義源自羅伯特.傑維斯(Robert Jervis )在一九七八年的

一篇論文。論文中將軍事能力區分為攻勢與守勢兩類,並以為此分類

可以解決國際關係「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問題 3。一九八

○年代,國際關係學者持續展開有關攻勢與守勢的研究,分從概念、

測量、策略與歷史經驗探討該分類與國際安全的關係,並且從事建立

攻守理論的工作。冷戰結束後,隨著國際環境改變的衝擊,若干現實

主義學者將新現實主義的主張結合攻守理論的觀點,形成較具彈性與

溫和色彩的守勢現實主義。守勢現實主義的特點有:

1.重視外交政策,將外交政策視為合作與溝通的工具。

9
2.認為國際關係運作並非僅受權力分配影響,國家政策與行為也影響

國際關係運作。

3.承認「安全困境」的存在,但同時也主張安全困境不一定等於衝突

與競爭,國家與國家間仍然存在合作的空間。

4.守勢現實主義強調,當把攻守能力納入考量後,可以修正過去權力

分配決定國家安全的簡單化主張,讓權力與安全的關係更加清晰化,

同時增加國家對外政策的選擇性。

5.守勢現實主義者指出增加權力不等於增加國家安全,不斷追逐與擴

張權力,可能不但無助於國家安全反而造成安全危機。

(Balance-of-Threat)代替「權力平衡」
6.提出「威脅平衡」

(Balance-of-Power)的主張。

二、方法

本文擬採內容分析法,透過國際關係學術理論、文獻、相關學術性著

作刊物、政府檔案及網路資訊進行研究分析。

三、限制

本篇因屬小型論文,撰寫之時程有限,故無法進行如實地訪問或個案

調查等質化研究,亦無法蒐集數據從事統計分析之量化研究;故在研

究範圍及研究方法上之周延性似較不足,只能從資料來源之取得力求

10
完備以為補強。又本論文題目偏大,且兩國關係複雜,未來發展難以

預料,故偏狹之處難免。

第四章 歷史的啟示與教訓

一、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

征服是從被征服開始,如何因應未來,掌握未來,必先瞭解過去。從

五百多年前開始,有哪些國家影響了這個世界?大國崛起提供了深刻

的答案。大國的崛起和衰落沒有固定模式,但有一個是確定的--實

力。這個實力包括文化的張力與民族凝聚力。換言之,一個國家的真

正崛起,不是取決於統治集團的野心,也不是取決於科技的發達和軍

力的提高,而是取決於人的崛起和制度的創新,取決於優秀國民和自

由制度的創造,如果崛起的目標僅僅是用民族主義包裝的獨裁政權及

特權集團的壟斷利益,而不是人的解放、人權的保障和全民分享崛起

的好處,也就不可能有國家的真正崛起。放眼歐美大國,無論是葡萄

牙、西班牙通過海洋冒險成就霸權,或是荷蘭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制

度創立商業帝國,還是率先發起工業革命推動自由貿易而成就的大英

帝國,以及法、德兩國的隨後興起等,這些強國的崛起都離不開制度

改革和體制創新。衡諸今日中國之崛起,何嘗不是在原有之共產制度

內注入資本主義的新血,始能成就舉世欽羨的高經濟成長。

11
二、大國崛起之意義:

(一)、經濟上的意義

經濟及工業化發展促成歐陸國家殖民地爭霸。西班牙、葡萄牙、英國、

荷蘭的崛起因為爭奪海上的經濟利益。葡萄牙和西班牙依靠新航線和

殖民掠奪建立起勢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國,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英

國為拓展海上經濟利益在 1588 年與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發生海戰,荷

蘭為了海上貿易建造了更為低廉的船隻,同時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

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

(二)、民族上的意義

英國的大不列顛帝國,德國德意志民族,日本的大和民族、法國法蘭

西斯民族的民族優越感促使各個大國不斷的以武力來擴充它的勢力

範圍。英、美、法、荷、俄、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等在全世界建立

起各個所屬的殖民地,向全世界宣示了民族的優越感。在十九世紀暨

二十世紀上半頁飽受列強宰制瓜分的中國,在經濟強盛之後所展現的

民族主義情懷與過去各個大國之崛起是否有同異之處,殊值深思。

(三)、軍事上的意義

殖民利益及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了各國勢力的消長,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法、俄、美所組成協約國在戰後的權力版圖重新劃分,由四國主

導著世界的脈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中國,法國,英國,蘇聯及美

12
國等為主的同盟國軍事聯盟,擊敗以納粹德國、大日本帝國、義大利

王國等為主的軸心國集團,促成戰後美蘇兩大強國迅速竄起,將世界

一分為二。

(四) 文化上的意義

由荷蘭創建的公司制度及商業模式仍然沿用至今。由英國所開啟的工

業革命,顛覆了全世界的文化傳統,各國無不仿效推動一系列的變

革,如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戊戌變法等。工業發展,蒸氣機的發

明運用,更奠定了大國崛起的規則。此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提出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概念;卡爾、馬克思在其《資本論》中提出「資

本主義原始積累」和「剩餘價值」等理論;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凱因斯

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無不影響世界經濟體系的發展。

而在科學領域,如牛頓、瓦特、富蘭克林等科學家的出現則建造了世

界工廠。

(五)、人權上的意義:

英國的大憲章,造就了君主制憲。法國大革命建立天賦人權、三權分

立等的民主思想。美國的獨立宣言造就了聯邦政府。馬克思主義劃分

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界線,無不影響著全世界的人權發展。

三、大國興起的省思

(一)、強而有力的領導者:不論是如俾斯麥、彼得大帝般獨裁或是如

13
華盛頓的民主,只要能領導團隊,讓團隊、人民了解、認同國家的目

標方向,共同往同一目標邁進,進而達成目標,始能成就大國霸業。

(二)、明確清楚的目標:即如何讓人民知道目標是什麼?例如美國在

1930 年大蕭條時,羅斯福總統透過廣播,不斷向人民喊話,重新建

立人民的信心,取得信任,也將目標明確地傳達到人民耳中,讓大家

都往同一目標共同努力。又如荷蘭是由商人治國,所有的決策都是往

同一個目標-爭取最大利益來執行。

(三)、廣納人才:有好的目標及好的領導者,但也需要有好的人才來

執行才會成功。昔日西班牙的伊莎貝爾女王的廣納人才,開啟了西班

牙的海洋時代;美國的開放制度,吸引了歐洲人才的湧進,帶來了科

技創新,也奠定了美國的世界強國地位。

(四)、重視科學和教育:透過教育提升人民素質,培養人才。例如德

國倡導的全民教育,對人民素質的培養及智力的提升不遺餘力,也為

國家帶來強大的工業發展及創新。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二世也極力推

動普及教育,成為地跨歐、亞的超級大國。

(五)、由國家力量主導,提升競爭力:依照環境、時局的變化以及國

內的發展,隨時調整策略、步伐及方向,始能符合時代潮流,擠身世

界強國之林。

14
第五章 中美戰略目標及現況

一、戰略目標

(一)、中國:和平發展

這個詞彙最初由中共中央黨校的副校長鄭必堅在 2003 年的博鰲亞洲

論壇上所提出。後來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亞細亞會議以及訪美期間反覆

重申,成為第一個由胡錦濤和溫家寶領導的第四代領導人所提出的外

交政策。這個政策是針對中國威脅論而做出的回應,其實行包括跟別

的國家發展貿易,支持多國家組織,或用中國的國家影響力解決國際

問題,例如朝鮮核子危機。因為「崛起」一詞可能有武力征服的意味,

與中國政府本意相背離,故在該政治口號正式提出後不久,中國政府

提出修正為更低調的「和平發展」
,避免為「中國威脅論」推波助瀾。

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學者基本上都不相信「和平崛起」的理論。對

內「和諧發展」
,對外「和平發展」
,一個「和」字構成了以胡錦濤為

核心的中國第四代領導的戰略基調。此外,中國共產黨第 18 次全國

代表大會政治報告提到「負責任大國」角色,亦顯示中國自認的角色

已經在轉變中。

(二)、美國:重返亞洲

1、歷史上基於血源與地緣關係,百年來「重歐輕亞」是美國長期的

15
外交政策。兩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投入資源重建歐洲,
「馬歇爾政策」

於 1947 年起,投入 130 億美元重建西歐;冷戰時期,歐洲成為民主

與共產主義對陣的前線,美軍駐紮前西德對抗蘇聯。進入 21 世紀,

亞洲經濟崛起,太平洋世紀正式來臨,「重返亞洲」成為美國外交政

策主流。自從 2009 年以來,美國的重返亞洲便是東亞國家最為關注

的議題。2009 年 7 月希拉蕊參加東協論壇時,首次公開正式宣布美

國力量的重返亞洲,她主張美國應該更深入地參與亞洲事務,而她該

次東南亞之行目的,便是致力於與亞洲國家建立未來的夥伴關係,以

保障亞洲地區的和平與繁榮。其次是希拉蕊於 2011 年 10 月在《外交

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發表《美國的太平洋世紀》一文,宣示

美國重返亞太區的政策與決心,她說在伊拉克與阿富汗撤軍後,美國

正站在轉捩點上,在未來的十年,美國的時間與資源,必須在外交、

經濟、策略上鎖定亞太區域。

美國這次重返亞洲的主要對象,當然是針對中國,美國希望在東亞地

區能針對中國軍事力量的崛起,形成一股制衡的力量,而對這次美國

重返亞洲衝擊最大的,當然是美國在東亞地區的盟國,特別是與中國

大陸之間具有領土主權爭議的菲律賓與日本,而日本又是美國在東亞

地區最重要的軍事盟國,同時日本與中國在東亞地區除了過去的歷史

問題,目前還有釣魚台領土主權爭議問題在持續發酵當中,因此,日

16
本對於近期中國大陸的軍事力量崛起特別敏感。

此外,近年來中國崛起所帶給周邊國家的威脅感逐漸加重,中國在東

海及南海的強勢作為,逼使周邊國家紛紛與美國加強安全關係,這個

過程也使美國「戰略重心東移」亞洲的佈局得以順利推進。也就是說,

中國與周邊國家因為南海主權爭議而導致關係緊張,正好給予美國拉

攏盟邦及相關國家一起抗衡中國的機會,這種情勢發展,近年來以越

南和菲律賓為最顯著的例證。

美國《外交政策》評論,中國恐怕是近代史上最孤獨的崛起中大國。

其他國家或許期待中國崛起帶來的經濟機遇,但北京一直以來,靠貿

易拉攏各國,而真正且可靠的盟友寥寥無幾。它始終受到該地區幾乎

所有海上強國的懷疑。結果是,這些國家不僅在防範中國崛起,而且

在微妙地支持華盛頓,以便限制北京的戰略選擇餘地。奧巴馬還公開

表示:
「缺乏自由的繁榮是另一種形式的貧困」,
「民主妨礙經濟進步

的說法被證明是錯誤的」
,挑戰所謂的「中國模式」
。而中共對鄰國的

強勢態度,既使美國對華政策趨硬,也使自己陷入「孤獨」的境地。

2、重返亞洲代表的意義

(1)、美國是太平洋強國和區域內強國,不是外來勢力。因此,美國

對區域有長期的義務,也將留在區域內。

(2)、同其他區域比較,美國將更注重這個區域。這是認識到在 21 世

17
紀,世界上最有活力經濟體位於這個區域的事實。此外,這也是認識

到經濟實力正逐漸從西方轉移到東方的事實。除非美國經濟和區域的

經濟體聯結,歐巴馬政府增加出口和創造就業的雙重經濟目標將不能

實現。

(3)、在撤離伊拉克的美軍和減少駐阿富汗美國士兵的人數後,美國

將加強美軍在本區域的影響。美國最近決定派 250 名海軍陸戰隊員進

駐達爾文,並把數目增加至 2500,便顯示了它的用意。

(4)、美國會在貿易、投資和商業交易上加深亞洲區域的經濟聯繫。

近年,美國已被歐盟和中國占去一些地盤。比如,美國原來一直是亞

細亞和其成員國的最大或第二大貿易夥伴,現在只排名第三或四。不

過,以同亞洲國家簽署的雙邊或整體自由貿易協定的數目來說,美國

雖落後中國,卻仍然領先歐盟。

(5)、美國將為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菲律賓的盟友關係注入新

活力。

(6)、美國將利用“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為主要工具,來減

少貿易和投資壁壘,並促進亞太地區的經濟融合。

(7)、美國提升了亞細亞的重要性。歐巴馬總統之前在峇厘島舉行與

亞細亞國家領導人的第三次年度峰會,歐巴馬願意同緬甸接觸,並鼓

勵它在民主道路上前進,更是讓人耳目一新的改變。

18
二、中美戰略競合現況

(一)、中共 18 大

根據中共「十八大」7 工作報告對外關係部分、習近平年來涉外相關

言論,以及中共近來涉外作為,可推估其外交政策延續性大於開創

性,但從「維穩」邁向「維權」外交,並注入人類安全與全球治理的

思維。今後中共外交政策可歸納為如下三端:

1:穩定中美關係、維持對弈不對抗的互動

美國除在第二島鏈形成海空一體戰的布局,亦強化與中共周邊國家的

安全合作,落實亞洲再平衡戰略。中共雖亦致力發展反介入戰略,但

與美仍有相當差距,加上習近平當務之急是處理嚴峻的內政,故縱使

報告仍強調「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但亦持續宣示

「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維持和平發展的基本戰略,並在對周

邊國家「維權」和對美關係「維穩」兩者間作切割,承諾「將改善和

發展與發達國家關係,拓寬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推動建立長期

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型大國關係」,不與美國正面對抗的基本方針並未

改變。

2:和平發展不稱霸、核心利益不退讓

隨著中共政經整體實力的提升,希望美國尊重其「核心利益」的想法

日益顯著。去年 9 月公布的「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指出核心利益

19
包括「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憲法確立的

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中共以經濟實力展開與日本在釣島的維權巡航持久戰,已使日本疲於

奔命即為明證。循此,中共一方面續秉持「和平發展不稱霸」的路線,

強調「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
,「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

共贏的旗幟」
,無意成為「G2」中的另一極;但另一方面逐漸突出「核

心利益不退讓」的堅持,
「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堅

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決不會屈服於任何外來壓力」,

從大國外交走向強國外交。值得觀察的是習近平提醒美國正視崛起中

國需有相應的國際地位。加上習直接接任中央軍委主席,除了「胡蘿

蔔」外,更多了揮動「棒子」的空間。從習斥責日方國有化釣島為鬧

劇,到主導海監船進行常態維權巡航,以逼使華府及東京默認釣島確

存在領土爭議看來,今後中共將從仰賴周邊局勢穩定而的「維穩」外

交,逐步向捍衛核心利益的「維權」外交方向平衡。

3:從周邊國家、雙邊關係到多邊建制

前述和平發展不稱霸、核心利益不退讓原則並非互斥,可視美方態度

而調整。若中共是美國「重返亞太」過程中的假想敵,則中共可以籠

統的「和平發展不稱霸」回應,更能恃其在非洲及拉美等開發中國家

逐漸建立的緊密雙邊關係,以及諸如伊朗、北韓等美國需要中共協助

20
的區域安全問題,作為換取美國尊重其核心利益的籌碼。若中共確為

美國中長期需遏制的潛在新霸權,則中共需清楚地對周邊國家及華府

表明「核心利益不退讓」的立場。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美國在西太

平洋軍力占優勢,但在地緣上居劣勢;反觀中共則在軍事上處劣勢,

但地緣上卻是核心。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共「和平發展不稱霸」所積

累的政經實力,就越能鞏固「核心利益不退讓」的原則。

(二)、美國大選

奧巴馬第一任期中採取「拉、堵」兩種政策對待中國的崛起,當時的

美國輿論在談到中國時,使用的都是「中美共治」和「兩國集團」
(G2)

等用詞。歐巴馬初期對中國親善政策,主要原因可歸納如下:第一、

美國最關切的問題是復甦經濟和創造就業機會,中國是當前全世界經

濟成長最快速的國家,和中國擴大經濟交往將有助美國早日脫離經濟

困難。第二、歐巴馬政府推動的重大國際和國內政策,如全球減碳排

放、提倡乾淨能源、防止核擴散,以及維護區域安全等,皆需要中國

的支持和合作。第三、美國目前最為困擾的北韓核子問題、伊朗核子

問題和阿富汗反恐問題,中國都具有重要影響力,若沒有中國積極回

應,美國將增添處理困難。第四、維持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以及美國

重返亞洲和東南亞,都需要中國善意的支持。惟在中國反應冷淡後,

奧巴馬政府改變了政策,開始使用重返亞太的策略,用圍堵和防範來

21
對付中國。但總體來說,美國並沒有從中獲得很大的戰略利益。從中

國的角度看,歐巴馬連任是好事,他的對華政策在美國國內引起批

評,促使他在連任後可能會採取介於 G2 和重返亞太之間的第三種作

法,對待中國的態度會比以前有所收斂,對中美關係也會有更積極的

影響。

在歐巴馬過去任總統的四年中,中美兩國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從美

國開始的金融危機和中國的經濟及國力的崛起,這就是「中國威脅論」

在美國再次引起高度關注的主要原因。中美兩國間目前最大的問題是

缺乏戰略信任,兩國其實已經都意識到,這樣對雙方都不利,所以都

在思考如何重建信任。中國方面已經提出與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

的說法,美國國務院也創造出「C2——合作兩國」的新名詞,前國

務卿季辛格在他的新書《論中國》中還提出了「共同演進」(evolution)

的概念。但無論是新型大國關係,還是「合作兩國」的概念,都必須

建立在相互尊重、互不為敵、在全球問題上盡量採取合作姿態等基礎

上,而全球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的美國和中國是否能達此共識,尚待

觀察。

在歐巴馬總統的第二屆任期內,甚至在未來十年中,美中關係的最大

特點就是既有共同重建戰略互信的必要,也要面對許多新的困難與問

題。兩國間的三大問題:台灣、西藏和貿易問題仍然未解決。而隨著

22
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產業升級、太空和網絡等無形空間方面的技術發

展,肯定會對美國產生不小的壓力,兩國間因此必然出現新的問題。

三、泛太平洋夥伴關係 ( TPP) vs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RCEP)8

2005 年 5 月 28 日,汶萊、智利、紐西蘭、新加坡四國協議發起泛太

平洋夥伴關係 ( TPP),當時正與包含澳洲、馬來西亞、秘魯、美國、

越南等五國會商。2010 年 11 月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高峰會的閉幕當

天,與會九國同意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提案,於 2011 年 11 月的亞太經

濟合作會議高峰會完成並宣布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綱要。同時,美

國積極與東南亞國協各成員國進行協議,重申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將匯

集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各經濟體,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

能成為一個統一的貿易體。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可能整合亞太的二大經

濟區域合作組織,亦即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和東南亞國協重疊的主要成

員國,成為亞太區域內的小型世貿組織(WTO)。

另一方面,由東協主導的東協十國與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

利亞和紐西蘭正式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談

判。中國全力支持並積極參與談判,強調各國要奉行自由公平的貿易

政策,堅持市場開放,堅決抵制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RCEP擁有

佔世界總人口約一半的人口,生產總值佔全球年生產總值的三分之

一,其組建符合中國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也符合中國“睦鄰、安鄰、

23
富鄰”的外交政策,這是中國支持東協推進RCEP的重要原因。R

CEP將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最新產物,這一開放的合作機制將

直接影響今後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

鑒於由美國催生的 TPP,主要成員與入會磋商國大多由資本主義體系

的國家組成(越南為成員中唯一社會主義國家),同時對中國產生排擠

效應;而 TPP「圍堵中國」的態勢似乎要與中國幕後支持的 RCEP 抗

衡,變成一場中美兩國拉攏亞太經貿實體的角力戰。

第六章 中美主客觀條件的優劣分析

一、美國的優勢:

(一)、就經濟而言,儘管美國陷入了經濟衰退和緩慢的增長,但美國

在世界上的地位並沒有改變。其在世界 GDP 中所占份量非常穩定,

不僅在過去的十年,而且在過去的 40 年中都是如此。1969 年,美國

提供了世界經濟產出的約 1/4,今天,它仍然提供 1/4 左右,它仍

然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富裕的經濟體。此外就是美元霸權,由

於美元是世界主要儲蓄和流通貨幣,美國可以從全球吸金。在美元霸

權的基礎上,美國還有金融霸權和市場霸權,即從證券公司與對大宗

商品定價權而不斷獲利。

(二)、政治影響力的差距,即意識形態迥異。美國所標榜的“自由、民

24
主、人權”,已成為西方世界的普世價值觀,從而使美國站在了道義

的制高點上。美國在亞太區域的角色是正面的,它發揮了協助維持和

平及穩定,還有幫助區域內國家在社會、經濟和政治上發展的作用。

(三)、美國另一大優勢是發達的科學技術。在世界一流大學百強排行

榜中,近六十所美國大學位列其中。美國的高素質教育和創新性社會

環境,使之成為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國度。美國的科學發明佔世界的

80%以上,美國的諾貝爾獎獲獎者佔世界的 70%以上。美國“矽谷”早

已成為世界 IT 業的“發動機”。除了國防高科技外,典型的就是 GPS、

CPU、WINDOWS、互聯網等等。這些方面,中國正在迎頭趕上,但還是

有不少距離。

(四)、軍事領域的遙遙領先。美國軍隊的人數雖然只有中國的一半,

但軍事投入、軍事思想、武器裝備、軍人素質、戰場經驗等形成的綜

合作戰能力,卻是中國軍隊無法相比的。現在的美國軍隊是高技術武

器與高素質軍人的融合體,軍事實力毫無疑問居世界第一位。2010

年美國的軍費開支佔世界軍費的一半,達到 6120 億美元,中國的軍

費開支不到 700 億美元,只有美國的 1/9。就主要武器裝備來講,更

存在著 20—50 年的代差。

二、美國的劣勢:

25
(一)從學術理論觀點看,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

衰》9 一書中,通過分析歷史上大國興衰的軌跡,總結出了大國經濟

生產、社會消費、軍事擴張三者之間的關係,從霸權國家日漸龐大的

海外利益與其國內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的角度做出預言:“歷史上從

來不曾賦予任何國家永久地超越其他社會的權利,美國將面臨帝國戰

線過長的危險,其最終結局一定會回歸到僅僅佔據世界財富和力量達

16%或 18%的'正常國家'。”結構現實主義大師肯尼斯·華爾茲從均勢

理論出發,指出由於霸權國家承擔了太多的義務,而且其他國家會對

其產生恐懼從而走上結盟抗衡的道路,因此單極霸主一定會導致其他

國家的制衡。美國著名學者查爾斯·庫普乾則從國內政治的角度論述

了美國南方和西部人口上升,導致單邊主義與孤立主義偏好越發強

大,跨黨派的中間道路越來越難以實現。

(二)、從現實的觀點看,現在美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都在下降,特別

是美國發動兩次戰爭,又發生了美國製造的金融風暴,而美國現在的

經濟仍然沒有完全的恢復,因此這兩大挑戰給美國帶來了軟實力、硬

實力上的重大的損害。因此也使得美國的國際地位及所能發揮的影響

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另中國持有超過三兆美元的美國資產,使美國在

處理宏觀經濟政策、金融體系改革與金融監理強化等問題上都需要中

國的合作。

26
三、中國的優勢

(一)、美國情報機構 2012 年公布未來 20 年的全球趨勢報告指出:預

測中國經濟實力最快可在 2020 年代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

體。報告預測,中國經濟雖可能放緩,但到 2025 年仍將貢獻全球經

濟增長約三分之一,遠超其他經濟體。報告也提到中國民主化的可

能。中國的人均購買力料將於未來 5 年突破 1.5 萬美元,而這個水平

往往是邁向民主化的前奏先兆。若中國民主化,軟實力將急增,引發

全球民主運動的新浪潮。

(二)、中國的繁榮給區域帶來了好處。當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與日俱

增時,世界將期待它在維護國際體系上承擔更大的責任。

(三)、隨著美國經濟力量的相對衰落,其對中國所能施加的壓力也在

減弱。同時,中國也已經有能力來找到更多的共同經濟利益和支持力

量來抵禦美國的壓力。中國本身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各國有

越來越多的共同經濟利益。與中國的共同利益,使得很多國家不再簡

單地站在美國的立場上來和中國交往。

四、中國的劣勢

(一)貧富差距懸殊。

大陸改革開放打破了平均主義,同時也凸顯一般民眾所得持續拉大的

27
問題。差別即是矛盾,差別持續拉大引發矛盾加劇。資料顯示大陸城

鄉居民收入差距估計在 6 倍左右。與城鎮居民收入提高較快相對比,

一些地區農民負擔過重,收入增長緩慢,如 2000 年只增長了 2.1%,

相當於同期城鎮居民年均增幅的一半。解決貧富差距和貧困問題,是

中共內部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

(二)城鄉差別、區域差別拉大。

中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農村和落後地區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進

展,但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嚴重。城鄉

差別不僅體現在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大,更使城鄉二元結構矛盾越

發明顯。如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基礎建

設停滯且成本較高。東部地區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實力雄厚,基礎設

施比較完善,對外開放程度大,科技教育發達,人才資源豐富。城鄉

差別、區域差別程度拉大,成為影響中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

(三)貪腐問題嚴重

中共一黨專政,黨的各級組織和各級人民政府,在中國社會政治、經

濟、文化生活中處於領導地位,也處於社會各種矛盾的焦點和中心。

各項大政方針是否正確,社會組織管理是否有效,與群眾生活息息相

關,人民內部各種矛盾也不同程度地通過領導與群眾的關係反映出

28
來。這些矛盾主要表現在於少數領導幹部作風上官僚主義、主觀主義

和形式主義嚴重,引起群眾的嚴重不滿。二是黨和國家機關中存在嚴

重的腐敗現象。少數領導幹部以權謀私,腐化墮落,引起廣大群眾的

強烈反感。這兩個方面的矛盾,構成了領導與群眾矛盾的主要方面。

(四)、人口老化趨勢嚴峻

依據中共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充分顯示,中國已經步入了老齡

化社會。隨著中國人口增速持續下降和生活、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

社會老齡化的趨勢仍在不斷加快。預計 2020 年之前中國 60 歲以上老

年人口的年均增長數量將達到 800 萬以上,老齡人口總數量將突破 2

億人,形成國家財政上的沉重負擔。

第七章 未來兩國競合關係之評估

一、大國合作符合現代潮流

如學者 Charles Glaser 在「作為樂觀主義者的現實主義者」一文中所強

調,現實主義的悲觀論是沒有根據的,在特定條件的配合下,國與國

之間是可以合作而不需要競爭的。總體而言,中國經濟的大規模發

展、中國的崛起對周邊國家、亞太地區甚至全世界都產生重大影響。

而中美關係對世界的和平、穩定、全球經濟發展、世界格局都會產生

影響。在當今的國際政治中,傳統大國之間應該援引守勢攻勢主義之

29
精神進行合作,特別是在全球化和非傳統安全威脅急劇加強的背景

下,中美之間在貿易、金融、防止核子擴散、打擊恐怖主義、實現地

區穩定、打擊毒品走私和其他跨國犯罪等方面的共同利益迅速發展,

構成了一種“網狀”的戰略合作基礎。另一方面,從地區乃至世界的利

益考慮,中美兩國之間的合作將有助於亞太地區和整個世界的發展和

穩定,有利於各國人民的利益。

二、中國未來發展不確定

對於美國來說,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是不確定的。究竟中國會走美國

式的或西方式的發展路線,還是會走傳統式的、威權式的道路?中共

十八大之後,美國對中國的發展仍是疑慮重重。美國相信,如果中國

走前一種道路,美國當然樂見其成,那就不會對美國構成威脅;但如

果中國選擇後一種道路,那麼中國經濟發展後就有可能會對外擴張,

並威脅到美國現在的優勢地位。

三、國際對未來中美新關係的基本看法

國際社會,尤其是亞洲國家多不希望看到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新冷戰。

雖然兩國之間存在重大的分歧,但也有許多共同的利益。各國相信比

較明智的作法是,在利益一致時相互合作,不一致時相互競爭。中美

兩國應該以建設性的方式處理分歧,若視彼此為敵手並進行零和遊戲

30
的競爭,將是不智的。

四、泛太平洋夥伴關係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互補性

在中國有一種 TPP 是美國設計來抗衡RCEP的看法,此一觀點有

待進一步討論與觀察。事實上 TPP 是開放的,任何亞太經合組織經

濟體,只要願意和能夠達到 TPP 設定的高水平,都可以要求加入。

故中國似不必視 TPP 與 RCEP 為相互排斥的,正如新加坡即認為它

們可以互補。此皆基於自由貿易和投資可以讓所有參與之國家受惠,

因此所有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計畫,不論它們是雙邊、區域、跨

區域或全球性的,具有助全球經濟體系之活化與整合。

五、借重加牽制雙重策略

隨著美國亞太戰略的調整,歐巴馬政府越來越多的動作,包括強化美

日同盟,並公然在釣魚島主權爭端中支持日本;在黃岩島主權歸屬爭

端中,為菲律賓撐腰;力圖插手南海問題;積極加強美印軍事合作等

等,給人們以強烈印象,即美國亞太戰略調整的目標就是遏制中國。

雖然美方一再否認,但一般認為由於美國亞太戰略調整,中美已進入

“新冷戰”,發生新對抗。但不可忽視的的重要事實是,在過去三年

多,中美的交流、合作持續發展,例如不僅中美最高領導人互訪和在

多邊場合會晤多達 14 次,而且已進行四輪戰略與經濟對話。這些未

31
曾有過的密切交流表明,中美雙方都確認中美關係是最重要的雙邊關

係,中美合作對雙方都至關重要。顯然在美國的亞太戰略調整中,繼

續表現出美國對華政策和中美關係以“借重加牽制”形式的雙重性。

六、台灣處境兩難

兩岸關係在中美戰略猜疑升溫的格局下,已面臨變數複雜化的新挑

戰。首先,美國在亞太地區祭出「戰略再平衡」的「空海一體戰」構

想,並積極強化美、日、澳軍事同盟能量,挑明針對中國,而台灣若

明確決定納入美國的規劃布局,則兩岸關係是否能夠繼續維持良性互

動局面?其次,當中國大陸持續進步,經濟軍事能量增強,國際地位

愈來愈高的同時,台灣除了要減少內鬥內耗傷害,還要提出因應來自

中共與國際新挑戰的對策,否則台灣將可能被邊緣化成為輸家;其

三,南海地區的島嶼主權爭議將持續延燒,如越南針對台灣管轄的太

平島,已經擬定奪島計畫,一旦越南對太平島採取軍事行動,大陸和

台灣都將會有軍事反應;倘若共軍以優勢軍力打敗越南,並順勢占領

太平島,屆時,兩岸關係還能維持良性互動嗎?

第八章 結論

一、短期內採守勢現實主義,長期不排除攻勢現實主義

32
眼下中美的合作,是建立在此漲彼消這樣的一種合作的基礎上,美國

現在正在衰退這是事實,中國正在崛起這也是事實,受限於國際大環

境的需要,因此兩個國家此刻需要合作,這也完全符合守勢現實主義

承認「安全困境」的存在,但同時也主張安全困境不一定等於衝突與

競爭,國家與國家間仍然存在合作的空間。但是當中美兩個國家發展

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特別是中國和美國可以真正做到平起平坐的時

候,中美之間還會像現在這樣繼續合作嗎?會不會發生利益上的衝突

呢?

可能的結果包括正面與負面的。第一個就是正面的結果,到了 20 或

30 年以後,中美仍然可以在戰略層面保持這樣一個健康的合作,故

現在兩國之間就需要為未來持續的合作議定方向規則,否則雙方即可

能按照各自的利益而發生矛盾衝突。另外一個是負面的結果。意即

30 年以後,中美之間無法進行合作而出現直接的衝突,例如美國要

求中國大陸遵守「遊戲共同規則」,包括合理匯率、多邊協商、智慧

財產權與人權等議題,都與大陸的立場相左,中美利益要相容確有難

度,幾乎不可能沒有摩擦,導至如攻勢現實主義所強調的--生存是大

國的首要目標,尤其是涉及領土之完整與對內自主性等;而在大國激

烈的權力競逐中,追求權力最大化乃謀求生存和自助所必然採取的行

為,以確保國家生存的局面,美國如此,中國尤然。

33
二 、中美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守勢現實主義重視外交政策,將外交政策視為合作與溝通的工具。中

國共產黨前總書記胡錦濤提出中、美是「新型大國關係」,主要是希

望和平崛起,短時間內避免與美國衝突,雖然並不容易,但同為世界

大國,美國與中國都明白,美中之間的關係不應是對抗關係,美國有

責任積極維護亞太地區的穩定與繁榮,而不是製造地區緊張局勢,特

別是在當今全球經濟低迷、一些國家局勢動蕩不安的形勢下,美中更

應該透過外交手段攜手應對危機,而不是對抗。這對美、中,對地區

和平、世界和平都有好處。如果對抗,勢必兩敗俱傷,給世界帶來不

可預估的災難。

三、國際新規範有待強權訂定

全世界都需要中美兩個強國來維持地區的穩定、國際的穩定。因此國

際上需要有新的規範,而這個新的規範必將是由那些最強的,無論是

它的經濟實力、政治實力、外交實力、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來制定,

而其他的國家都會遵守這樣的一個規範,世界秩序方得以維持。中美

兩國對此責無旁貸,既需著眼於現在,同時又需著眼於未來。

四、兩極體制最為穩定

34
現實主義強調「平衡的兩極」較「不平衡的多極」與「平衡的多極」

更為穩定,就當今美中關係之情勢言亦復如此,而兩國之間的關係也

不應是一場零和遊戲。易言之,中國的崛起並不意味著美國是正在沒

落的強國。同樣的,北京不應該視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為有損中國的

利益。亞洲和亞太區域大到足以容納一個崛起的中國和一個復興的美

國。

五、中美未來努力之道

成如前述,中美首先應在守勢現實主意合作的框架下從三個層面努

力:第一是採取措施增進兩國的理解與互信。雙方可以構築對話機

制,加強各個層次的對話,增加雙方人員和文化交流。其次,中美之

間在全球、地區以及雙邊這三個層面上都有很多利益的交集,可以合

作的領域很多,兩國應當在雙贏的目標下積極識別和促進共同利益。

第三,在出現紛爭的領域加強磋商,本著建設性的態度達成某種妥

協,盡力避免矛盾升級,就如同在人民幣增值、中國出口問題、知識

產權保護等問題上。中美兩國政府應當站在戰略高度來看待中美關

係,國內公眾輿論亦需作出正確引導,理性看待和處理兩國間的分

歧,防止國內政治左右對外決策。

六、新美中台三角關係下的台灣因應之道

35
美中台關係屬於區域型的「戰略三角」關係性質,因受到歷史、安全、

政治、經貿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作用,將三邊關係利害緊密連結,形

成相互依賴,但又相互牽制的特色。台灣的國際地位特殊,台海兩岸

軍力平衡已經向中國傾斜;馬英九政府上任後大力推動「外交休兵」

「活路外交」
,成效卻僅在維持邦交國數目,北京更在台灣邦交國、

全球和大國關係上,取得絕對的優勢戰略地位。ECFA 簽署後,台灣

的國際空間被壓縮到必須向中國靠攏,國際社會給台灣的選項越來越

少,台灣被迫努力調整接受「一中原則」,美國對台軍售則有朝向建

立凍結機制發展。盱衡嶄新的美中台關係,今後中共對外政策將朝雙

邊交往彈性化、區域整合再深化、多邊參與細緻化的途徑發展。值得

台灣深思的是,儘管臺灣仰賴華府在安全與國際地位上的支撐,但兩

岸交往卻創造臺灣另類的戰略選擇空間。因此續強化台美關係固然重

要,但亦應思考如何適度控管華府掌握兩岸交往的透明度與完整性。

至於北京應大膽放鬆對臺灣向外軍購與國際組織參與上的圍堵與限

制,為臺灣創造緩解對美依賴的戰略迴旋空間。甚至,若從人類安全

的視角來建構兩岸在多邊場域的互動,則兩岸在涉外利益上的重疊性

其實遠高於衝突性。然而臺灣朝野亦需認清,在地緣政治與涉外議題

上能否與北京合作,不應貫性定位為統獨問題的延續,而是拓展戰略

縱深與考量切身利益的理性抉擇。

36
文獻參考資料

壹、中文部份

一、陳欣之,崛起、挑戰與承繼霸權-崛起強權參與建構國際制度過

程的觀察,問題與研究第五十卷第二期

二、鄭端耀,美中台三角關係,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9

三、2004 年 3 月 14 日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

答中外記者問,新華網

四、鄭端耀,國際關係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國際關

係研究中心

五、王元綱,樂觀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的守勢現實主義,《國際關

係學報》,2003 年 12 月

六、岳健勇,和平崛起—現實還是幻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6

年 2 月號

七、陳岳,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和平崛起,外交評論第六期,2005 年

八、朱峰,中國崛起與中國威脅,美國研究第三期,2005

九、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中國網,2003、11、

24

十、徐斯勤,
「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新發展 ,國立台灣大學

37
十一、重新認知美中台三角關係,台灣新生報社論,2012、12、6

貳、英文部份

一、Kaplan , Robert , 2010. The Geography of Chinese Power , Foreign


Affairs
二、Kissinger , Henry . 2011. On China , Chapter 18, The millennium . The

Penguin Press, New York

三、Ferguson , Niall . 2011 . Civilization , the West and the Rest. . The

Penguin Press, New York

四、Waltz, Kenneth . 1959 . Man , the State , and Wa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New York

參、網路資料

一、明報網,華府料 2030 美單極霸權告終,中國民主化契機 5 年後

將臨,http://hk.news.yahoo.com/,上網檢視日期:2012 年 12 月

21 日。

二、今日新聞網,未來中美關係如何?從四大問題看,

http://www.nownews.com/2012/11/29/11806-2874725.htm,上網檢視日

38
期:2012 年 12 月 21 日。

三、龐中英,未來四年中美關係如何轉型?

http://opinion.dwnews.com/big5/news/2012-12-09/59010089-all.html,上

網檢視日期:2012 年 12 月 23 日。

四、遠見雜誌,領導換屆,中美台三邊關係,

http://www.gvm.com.tw/event/2012summit/news01_10.html,上網檢視

日期:2012 年 12 月 23 日。

五、BBC 中文網,中共十八大,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indepth/cluster_ccp_18th_congress.

s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2 年 12 月 23 日。

六、張明,美國大選結果對中國經濟之影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0ec530102e55l.html,上網檢視日

期:2012 年 12 月 23 日。

七、美國之音,楊甦棣談美國重返亞洲政策,

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xb-us-policy-of-going-back-to-chi

na-108923019/925811.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2 年 12 月 23 日。

八、儲建國,大公網,大國崛起的政治指標,

http://www.takungpao.com.hk/mainland/content/2012-10/24/content_128

2954.htm,上網檢視日期:2012 年 12 月 27 日

39
九、吳釗燮,東吳政治學報,2010,主導性霸權的困境-----九一一後

國際局勢與美中台關係演變 ,

http://www2.scu.edu.tw/politics/journal/doc/j281/1.pdf,上網檢視日

期:2012 年 12 月 27 日

十、陸以正,聯合報,2010 , 6 ,17 , 美中霸權輪替沒那麼快,

http://belongnews.pixnet.net/blog/post/31709971,上網檢視日期:2012

年 12 月 27 日

十一、陳憶綾,從權力移轉論觀察美中經濟軍事競合關係,

http://www2.cma.edu.tw/u_edu/dep_politics/file/C-paper88/13_,上網檢

視日期:2012 年 12 月 30 日

40

También podría gusta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