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á en la página 1de 58

《問策》───取勝策略的抉擇


第一章 挾天子以令諸侯
第二章 歸師勿遏
第三章 合縱連橫或養虎貽患
第四章 漁翁得利或步其後塵
問策 第五章 陷之死地然後生或自取滅亡
第六章 立策決勝之術

附錄
《孫子兵法》 〈長短經.時宜〉

【返回上頁】

〈序〉

什麼樣的「兵法」及什麼樣的「策略」可以讓我們取勝?在悠悠的歷史長河
不停的灌
溉之下,在當今科技發達、資訊爆炸的時代之中,我們面對的不再是尋找的困難,
而是判
斷與選擇的困難!在戰爭中,策略的對與錯正可決定人們的生與死。正所謂「兵
者,國之
大事也。」「兵者,凶器也。」「兵者,利危也。」因此若無法對兵法的本質有
透澈的了
解,而冒然的將之運用於競爭行為之中,其後果如何,不言可知!

1
因此我們的問題在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該遵行兵法?而在這個時機又應該
使用哪一
種策略?
本書主要藉由史例與兵法的討論,試圖給上述的問題一個簡明的解答。而所
取史例主
要皆與兵法、決策直接相關,即運用兵法、抉擇策略的史例。而討論的重點主要
環繞在《
孫子兵法》一書及〈長短經.時宜〉一篇,兩者皆收錄在本書〈附錄〉之中。
本書的架構取自〈長短經.時宜〉,只是在編排上做了些微的調整,而在內
容上則增
加了更多質量,或者更詳細的陳述該場戰役,或者引進更多的立場有別及成敗相
異的例子
,以從中發掘問題,並加以分析解答。
本書由「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無一不是在探討有關策略運用的總總問題:
或者是
在同樣的時空之下使用相反的策略而皆得成功,或者是在不同樣的時空之下使用
相同的策
略而皆得勝利;或者是在同樣的事例之中使用相同的策略卻一成一敗,或者是在
相同的事
例之中使用相反的策略卻都得勝。問題雖林林總總,總不脫「同異成敗」四字。
而究竟是
什麼原因導致了變數的產生,試著去解答並給出一個簡易的分析策略之適用性的
系統,就
是本書寫作的目的。
唐太宗曾在〈唐李問對.卷中〉說:「昔漢高帝定天下,歌云:『安得猛士
兮守四方
。』,蓋兵法可以意授,不可語傳。朕為『破陣樂舞』,唯卿(李靖)以曉其表
矣,後世
其知我不苟作也。」本書試圖去打破「蓋兵法可以意授,不可語傳。」的迷思,
期為中國
兵學開創新局,這本小書雖只是個小小的嘗試,「後世其知我不苟作也」。

2
第一章:挾天子以令諸侯

東漢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七月,張楊與董承挾持漢獻帝從河東回到了
殘破不堪
的首都洛陽。袁紹的大將沮授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便向袁紹進言「挾天子而令諸
侯,畜士
馬以討不庭(不庭,意指不聽朝庭命令的人),誰能禦之」之計,袁紹聽後十分
高興,正
打算依計行事,但他的謀士郭圖卻阻止他說:「漢室衰弱,日子已經很久了。現
在想要振
興它,不是很難嗎?況且當今天下的英雄不僅佔有州郡,他們的軍隊更是以萬來
計算的,
所謂『秦失其鹿(西秦逐鹿,鹿喻天下),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那每
次行動就
都得要向他請示,聽從他的話則我們的權勢就輕了,違抗他的話則是在抵拒命
令。所以這
不是好計策啊!」沮授聽後,反駁說:「現在迎接朝庭,是至義的事情,也是時
機恰當的
時刻!如果不及早進行計畫,一定會有人趕在我們前面。所謂權衡在於不失時
機,有功在
於速度迅捷,所以希望將軍能盡快採取行動。」袁紹聽了兩人的辯論之後,自認
以自己目
前的實力而論,實大有機會奪得這隻「鹿」,當萬人之上、無人之下的皇帝,所
以便不採
納沮授的建議。
曹操方面,在得知了漢獻帝已回到洛陽的消息後,曹操因想將漢獻帝迎來許
昌,於是
便與眾臣下商議此事,有人以「山東未平,韓暹、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
楊,未可
卒制(無法在短時間制服他們)。」為理由表示反對。但謀士荀彧卻勸曹操說:
「古時候
,晉文公接納了周襄王而諸侯群起追隨,漢高祖為義帝披麻帶孝而天下歸心。自
天子蒙難
,將軍首倡義兵,只是因為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去援救天子。……將軍雖然
防禦在外

3
,你的心卻無時無刻不在王室,這正是將軍匡正天下的素志啊!何況當今天下的
義士都有
保存漢祚的想法,百姓因感念舊朝而哀傷不已。所以如果將軍能在這個時候,奉
迎主上以
順從民望,這是順應時勢;秉持至公以收服雄傑,這是雄韜大略;扶持大義以招
羅英豪,
這是大仁大德。天下雖有叛逆,也一定不能成為負累,這道理再明白不過了!而
韓暹、楊
奉又豈敢對我們不利呢!如果不掌握時機,而等到四方豪傑也都有了這種想法的
時候才來
考慮,那就來不及了啊!」於是曹操便率兵到了洛陽,將漢獻帝迎接到許昌定居。
漢獻帝
則拜曹操為大將軍,升荀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接著曹操便「收復」河南一帶,
關中豪
傑也都親附曹操。袁紹看到了曹操的成果後,不禁後悔不聽沮授的建議。於是便
想令曹操
將漢獻帝遷到鄄城以就近控制,但被曹操拒絕了。建安二年五月,曹操南征張繡,
袁紹謀
士田豐建議袁紹趁機襲擊許昌,但未被袁紹採納。
建安四年六月,袁紹在易京擊破公孫瓚,並使其長子袁譚出任青州太守,沮
授勸諫他
說:「這一定會成為禍端。」袁紹不聽,並說:「孤(皇帝一般自稱孤、寡人、
不穀,可
見袁紹此時已以皇帝自居。)想令諸位兒子各佔據一州啊!」於是又以中子袁熙
為幽州太
守,外甥高幹為并州太守。並以審配、逢紀統領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
顏良、
文醜為將帥,挑選精兵十萬、騎萬匹,打算攻擊許昌。此時沮授又向袁紹勸諫說:
「最近
討伐公孫瓚,軍隊已在外作戰一年多了。如今百姓疲弊,倉庫又沒有積存。所以
目前不是
向曹操用兵的時候,而應該先行務農、使人民獲得休息的時機;並派遣使者向天
子獻上捷
報,如果不得通行,就明示天下曹操阻隔我與天子溝通的道路,然後進兵屯駐黎
陽,再慢
慢經營河南,增作舟船,修繕軍器裝備,分遣精銳的騎兵抄擊曹操的邊境,令他
不得安寧

4
,我方便可以佚待勞。如此,即使坐著也能戰勝敵人。」此時郭圖、審配卻反駁
他說:「
以明公的神武,率領河朔的強眾,前去討伐曹操,容易的像翻掌一樣。又何必如
此麻煩?
」沮授說:「夫救亂誅暴,叫作義兵。恃眾憑強,叫作驕兵。義者無敵,驕者先
滅。曹操
尊奉天子以號令天下,如今我們率軍南征,有違於義。且『廟勝之策』(指於廟
堂制定的
取勝戰略)不在於軍隊強弱。何況曹操的法令既被嚴格遵行,士卒又訓練精良。
不像公孫
瓚一般是坐等別人攻擊的人啊!如今放棄萬全之術而興無名之師,我不禁要為主
公感到恐
懼了!」郭圖、審配則說:「武王討伐紂王不能算是不義,更何況我們是對曹操
用兵,如
此又怎能算是無名之師!而且以明公今日的強盛,將士們又都想奮勇殺敵的狀
態。如不及
時建立功業,就真的是『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上天給你卻不要,災害將降臨自
身。)』
了,而這就是越國之所以成為霸主,而吳國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啊!監軍(沮授此
時為監軍
)的計策太過保守,不是見時知機的應變良策啊!」袁紹因此採納了郭圖的建議。
郭圖等
因此向袁紹詆譖沮授說:「沮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如果他的勢力再次擴大,
該如何控
制他?臣與主的勢位相同的滅亡。這是《黃石公兵法》所忌諱的。何況在外統領
軍隊的人
,實不該干涉內政。」袁紹聽後,便分沮授的軍隊為三軍,使沮授、郭圖、淳于
瓊各領一
軍。
秋八月,曹操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並留下于禁屯
兵河上。
九月,曹操回到許昌,分了一些軍隊防守官渡。冬十一月,張繡的謀士賈詡以一
句「請回
去謝謝袁本初,但兄弟尚不能相容,能容天下國士嗎?」拒絕了袁紹的攏絡(按:
詳情可
見拙作〈兵法要略.利害〉)而與張繡率兵投靠曹操。在此之前,曹操曾派遣劉
備、朱靈

5
到徐州攔擊袁術,結果袁術病死了!劉備便與董承等人陰謀反叛,並率兵到了下
邳,殺死
了刺史車冑,屯駐沛地。曹操便派遣劉岱、王忠去攻擊劉備;袁紹則派遣騎兵去
援助劉備
,所以曹軍無法獲勝。
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陰謀泄露,都被曹操殺了。而曹操為避免與袁紹
作戰時,
被劉備牽制,便打算親自東征劉備,這時曹操諸將說:「與主公爭奪天下的人是
袁紹。現
今袁紹正率兵而來,不對他多加防備卻去攻擊劉備,如果袁紹乘機進攻該怎麼
辦?」曹操
說:「劉備,是一個人傑啊!現在不消滅他,日後必成大患。」謀士郭嘉附和說:
「袁紹
生性遲鈍而多疑,所以雖然已經率兵而來,速度也一定不快。而劉備才剛有了根
基,眾心
還未歸附,趕快去攻擊他,一定可以取勝。」於是曹操便率軍東征劉備。此時,
田豐向袁
紹進言說:「曹操與劉備發生戰鬥,無法很快分出勝負。如果在這時候率兵去襲
擊曹操背
後,可以一次將他剷除。」但卻被袁紹以兒子生病為由拒絕了。田豐回家後舉杖
擊地說:
「好不容易遇到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竟因嬰兒生病而與之失之交臂,實在是太
可惜了!
」。仍是正月,曹操襲擊劉備,大敗劉備,捕獲他的妻子。接著進攻下邳,生擒
關羽,並
擊破昌豨。劉備逃奔青州,藉由袁譚的安排而歸附了袁紹。袁紹聽說劉備到了,
親自到鄴
地二百里前去迎接他。
曹操還軍官渡後,袁紹才與臣下商議攻擊許昌的事情,田豐說:「曹操既已
擊破劉備
,則許昌目前已不再空虛。而且曹操擅長用兵,變化無窮。所以僅管他的兵力不
多,也不
能輕視他。為今之計,不如用緩兵之策來消耗他。將軍佔據山河的險固,又擁有
四個州的
人力,如果能向外結交英雄,對內修整農事、訓練軍隊。然後挑選精銳,分為奇
兵,乘虛
出動攻擊以擾亂河南;曹軍救其右邊,我便擊其左邊;救其左邊,我便擊其右邊,
使敵人

6
疲於奔命,人民不得安居樂業。如此則我軍尚未勞累而敵人已經疲弊不堪。不用
三年,即
使坐著也能戰勝敵人。如果現在放棄『廟勝之策』而想要在一戰之中決定成敗,
萬一有什
麼不測,後悔也來不及了。」袁紹不聽,田豐強諫,因而忤逆了袁紹。袁紹用惑
亂軍心、
沮喪軍隊士氣的罪名,將田豐關了起來。接著便向各州郡分發討伐曹操的文告,
細數曹操
的罪惡。二月,袁紹進軍黎陽。沮授臨行時,召集他的宗族,將他的財產分給他
們,並說
:「戰勝則威名增加,戰敗則自身難保,可悲啊!」他的弟弟沮宗聽到後疑惑的
說:「曹
操的兵馬不是我們的對手,大哥又在恐懼什麼?」沮授回答說:「以曹操高明的
策略,再
加上挾天子以作為資助。之前我雖然擊敗了伯珪(公孫瓚的字),軍隊卻也因此
疲弊不堪
,再加上主公不聽諫言,將領驕傲輕敵。軍隊的破敗,就在這一戰了。」。
袁紹進軍黎陽後,先派遣顏良去白馬攻擊東郡太守劉延,沮授勸諫他說:
「顏
良雖然
驍勇,但性格促狹,所以萬萬不能讓他單獨行動。」袁紹不聽。四月,曹操救劉
延,軍師
荀攸向曹操說:「我軍士兵太少,敵不過他們,須分散他們的兵力才行。主公可
先到延津
假裝要渡過黃河去進攻袁紹的背後,袁紹必然要調兵來應戰。到時,我軍再輕兵
襲擊白馬
,則顏良可以擒獲。」曹操聽從了荀攸的計策,便向延津進發。袁紹一聽到曹操
率兵渡過
黃河,果然分兵去應戰。於是曹操便率軍兼行趕去白馬,到了離白馬十餘里遠時,
顏良大
驚前來迎戰。曹操便使張遼、關羽做先鋒,擊破顏良軍,將顏良斬殺。因此解了
白馬之圍
,但曹操為了免除後患,便遷離白馬的居民,讓他們沿著黃河向西而行。袁紹得
知顏良被
殺後,便想率兵渡過黃河去追擊曹操,沮授便又勸諫他說:「勝負變化,不可不
詳。今宜
留屯延津,而分兵去官渡應戰。如果獲勝,到時再率領全軍去追擊還不算晚。如
果此時全

7
軍出動去官渡作戰,若有不測,到時將沒有人可以活著回來啊!」袁紹不聽,沮
授面向濟
水嘆息說:「唉!在上位的人躊躇滿志,在下位的人急功好利。悠悠黃河,我還
能安然渡
過嗎?」便以生病為由向袁紹推辭不行。袁紹不許而心裡恨他,便再一次削減他
的軍隊,
將士兵歸併給郭圖。
袁紹到了延津的南邊,曹操便將軍隊駐紮在南邊的阪下,並使士兵登上壘包
觀察袁紹
軍隊的動靜,士兵說:「差不多有五、六百名騎兵。」不久後又報告說:「騎兵
又多了不
少,步兵則不可勝數。」曹操聽後說:「不要再報告了。」並讓騎兵解鞍放馬(按:
使馬
得以休息)。此時,曹軍從白馬奪來的輜重正要出發上路運回許昌,諸將以為敵
人騎兵很
多,不如回去營地防衛。軍師荀攸說:「這是要用來引誘敵人的,怎麼可以撤回
來呢!」
曹操因被荀攸識破了他的計策而看著他笑。這時,袁紹的將軍文醜與劉備率領
五、六千名
騎兵前後來到。曹操諸將又報告說:「可以上馬出戰了。」曹操搖頭說:「還不
是時候。
」。不久袁紹的騎兵又來了許多,有些騎兵貪圖曹操軍的輜重,遂前去攔截。曹
操見狀便
向手下諸將說:「時候到了。」遂與諸將上馬出擊,大破袁紹軍隊,斬了文醜。
文醜與顏
良都是袁紹的名將,如今在兩戰之中,都被曹軍擒殺,袁軍的士氣因此被奪。而
當時曹操
的騎兵,總共還不滿六百人。
秋七月,汝南黃巾軍劉辟等背叛曹操,響應袁紹。袁紹於是派遣劉備統兵去
幫助劉辟
,伺機進攻許昌。劉備兵臨汝、穎之間,附近郡縣大多起兵響應。因此自許昌以
南,吏民
不安。曹操對此甚感憂慮,曹仁因此向曹操說:「南方諸縣認為大將軍正有目前
之急,無
法去援救他們。所以在劉備強大兵威的震懾下,選擇背叛是理所當然的事啊!但
因劉備新
近才統率袁紹的士兵,還未能妥善運用,所以如果現在就派兵去攻擊他,一定可
以取勝。

8
」曹操乃使曹仁率領騎兵去攻擊劉備,果然將劉備擊走,並平定了那些背叛的郡
縣。此時
袁紹進軍陽武,沮授向他說:「北方的軍隊雖多(袁紹軍)但勁捷果敢不及南方
(曹操軍
),南方則糧食少且資儲不如北方。所以南方利在急戰,北方利在緩攻。因此我
軍應以持
久為策,來消耗曹軍士氣。」袁紹不聽。
八月,袁紹拔營稍前,憑藉沙堆立營,由東到西共有三十里長,曹操也分營
相應。此
時佔據江東的孫策本想趁袁紹與曹操兩軍相持的機會,密秘率兵襲擊許昌,「迎
回」漢獻
帝,但就在他一切部署妥當,準備出發時,被刺客暗殺了。
九月,曹操出兵與袁紹作戰,不能取勝,退保堅固的營壁。袁紹則作高樓、
起土山,
令士兵在其上向曹軍營中射箭;曹軍因此要蒙著盾排才能行動。曹操便作霹靂
車,用它向
袁紹的高樓投射大石,將袁紹的高樓全數擊破。袁紹一計既敗,便又鑿地道攻擊
曹操,曹
操則於營中挖了一條長塹(長溝)來防禦。雙方你來我往之際,因為曹軍的士兵
本比袁軍
少許多,再加上糧食已快用完且士卒疲憊(指曹軍),而百姓苦於征軍的賦稅(指
許昌等
郡),所以曹軍與許昌等郡都有很多人因此叛歸袁紹軍。曹操對此甚感憂慮,便
寫了封信
給身在許昌的荀彧,商議想要還師許昌以誘擊袁紹軍隊的計劃。荀彧回報說:「袁
紹率領
全部的軍隊聚集官渡,想與主公決一勝敗。主公用至弱敵擋至強,如果不能支持
下去,一
定會被袁紹乘勢擊敗,所以這是爭奪天下的關鍵啊!而且袁紹不過是布衣中的雄
者,能聚
人而不能用人。以主公的神武明智而輔以天子的號召,還有什敵人不能打敗呢?
今日糧食
雖少,還不如當年漢王劉邦被楚王項羽困在滎陽、成皋之間的急迫呢!當時,劉、
項都不
肯先行撤退,那是因為先撤退的人士氣就會喪失。主公以十分之一於袁軍的兵
力,『畫地
而守之』,扼著袁軍的咽喉已經半年了啊!此時,袁軍的力量已快耗盡,情勢即
將發生變

9
化。這正是運用奇謀的時候,不能放棄啊!」曹操聽從了他的話,便加強防禦工
事,繼續
支撐下去。同時安撫士兵們說:「再過十五日,為你們擊破袁紹,不再讓你們勞
累了。」
此時曹軍抓到一位袁軍的倉儲吏,得知袁紹的幾千輛運糧車就快抵達官渡,荀攸
便向曹操
說:
「袁紹的運糧車旦暮之間就會到了。其將韓猛勇銳而輕敵,可以出兵擊破他。」
曹操
便問:「誰可以辦到這件事?」荀攸回答:「徐晃可以。」,於是曹操便派遣偏
將軍徐晃
與史渙前去故市攔擊韓猛,將他擊走後,放火燒了袁紹的輜重。
冬十月,袁紹想派遣淳于瓊等人率兵向北迎接新一批的運糧車,沮授勸諫他
說:「可
另外派遣蔣奇率領一支軍隊去防備曹操的攔截。」袁紹還是不聽。淳于瓊等人遂
在距離袁
紹軍營四十里的烏巢紮營休息,此時謀士許攸向袁紹進言說:「曹操兵少而傾全
軍抵抗我
們,所以現在防守許昌的兵力一定非常薄弱。如果主公分遣輕車,夜間行軍掩襲,
則許昌
可拔。許昌一拔,則奉迎天子以討伐曹操,曹操必為我等所擄獲。假使未能一舉
擊潰曹軍
,則可令敵軍首尾奔命相救,我方以逸待勞,一定可以擊破曹軍。」袁紹不聽,
並說:「
我要先抓到曹操。」此時正巧許攸的家人因為貪財而觸犯了法律,被審配抓去關
了。許攸
一怒之下,遂投奔曹營。
曹操此時正為糧食即將用盡而苦惱,一聽到許攸來了,鞋子也來不及穿便跑
出去迎接
他。曹操一見到許攸便撫掌笑說:「子遠(按:子遠為許攸的字。許攸少時是袁
紹與曹操
的好友,後自恃功大,狂言自大,被曹操殺了。)你來了,我的事情也就成功了。」
既入
坐,許攸開口便問曹操說:
「袁氏軍盛,你打算怎麼對付他?現在還有多少糧食?」
曹操
說:「糧食還可以支持一年。」許攸說:「不是吧!」又將問題問了一遍,曹操
便說:「
可以支持半年。」許攸聽後不悅的說:「足下不想擊敗袁紹了嗎?不然為何不說
實話?」

10
曹操笑說:「剛才只是跟你開個玩笑而已,其實只能支撐一個月,那該怎辦呢?」
許攸說
:「先生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食已經用完(按:所以曹操還是沒說實話),
現在正是
危急的時候。袁紹有輜重一萬餘輛儲存在烏巢,他的守軍將驕卒惰而且沒有嚴加
戒備。如
果以輕兵襲擊它,出其不意,燒掉它的積聚,不用三日,袁紹將不戰自敗。」曹
操聽後大
喜,但諸將卻表示懷疑,只有荀攸與賈詡勸他必須掌握時機,於是曹操便留下曹
洪、荀攸
守營,親自率領步騎兵共五千人,拿著袁軍的旗幟,士兵銜枚並縛住馬口,以防
出聲,夜
晚從小道出發,人人抱著幾束薪材。經過的路上有人問他們是做什麼的,曹軍便
回答說:
「袁公怕曹操抄略後軍,所以派遣我們去增加防備。」聽到的人都信以為真(按:
真是怪
事,既然是援軍,又何須銜枚縛馬口,難道是太暗了沒看清楚嗎?還是怕吵。)。
於是曹
軍順風順水的到達烏巢,包圍了駐守的袁軍,放火大燒。袁軍營中驚亂,到了天
亮的時候
,守將淳于瓊望見曹操兵少,便出門列陣。曹操發動猛烈攻擊,淳于瓊不敵而退
保營中,
曹操便對袁軍營壘發動攻勢。
袁紹聽到曹操襲擊淳于瓊的事後,向他的兒子袁譚說:「即使曹操擊破淳于
瓊,但我
卻攻下了他的軍營,他也無處可回了啊!」乃使其將高覽、張郃等攻曹營。張郃
卻說:「
曹公以精兵攻擊淳于瓊,必然將他攻下。如果淳于瓊等被破,則大勢去矣!請先
去救他。
」但郭圖卻堅持要先攻曹營,張郃說:「曹營堅固,一定無法攻下。如果淳于瓊
等失敗被
擒,那我們也都將成為曹操的捕虜了啊!」於是袁紹只分了一小部分的騎兵讓趙
叡率領前
去援救烏巢,而用重兵去攻擊曹營,結果不能攻下。趙叡的騎兵抵達烏巢後,曹
操的左右
向他說:「賊騎已經逼近,請分兵抵擋他。」曹操大怒說:「等賊來到背後,再
來報告!

11
」於是士卒「皆殊死戰,遂大破之」,並斬殺了淳于瓊等人、燒毀了烏巢的糧穀。
接著曹
操使用攻心策略,割下千餘名戰死袁軍的鼻子與牛馬的唇舌,送到袁紹軍營。袁
軍士卒一
看之下,果然都十分恐懼。
郭圖一看計策失敗,羞慚之下又向袁紹詆毀張郃說:「張郃對我軍失敗感到
快意。」
(按:郭圖此語用意在轉移袁紹憎恨的對象,果奏奇效。袁紹的這種死個性,亦
可見於下
文田豐的遭遇一事。)張郃聽到後,既怒且懼,遂與高覽燒掉了攻營器具,前去
曹營請降
,此時守將曹洪因懷疑張郃的誠意而不敢接受,荀攸便向他說:「張郃的計劃得
不到採用
,一怒之下便投降我們,先生有什麼好懷疑的呢?」曹洪聽後便接受了張郃與高
覽的投降
。此時曹操已從四十里遠的烏巢趕回,並想乘機向袁紹發動攻擊,便向身旁的謀
士賈詡問
計,賈詡說:「主公的明智勝過袁紹,勇氣勝過袁紹,用人勝過袁紹,決斷勝過
袁紹,有
這四勝而半年不能擊敗袁軍,只是因為顧及萬全而已。現在時機已到,必須把握
時間趕快
乘勝追擊,如此則須臾之間便可將袁紹擊破。」曹操聽後說了聲「好」,便傾巢
而出,圍
擊袁紹長達三十餘里的軍營,袁軍大潰,袁紹與袁譚單騎渡河逃跑,剩下的七萬
餘名士兵
因為假裝投降而全被曹操坑殺了。而當曹軍在收得袁軍的輜重、圖書、珍寶與上
億的錢財
時,得到了許昌與軍營中人寫給袁紹的信,曹操看也不看便將它們都燒了。(按:
曹操此
舉,可讓與袁紹暗通款曲的人心安,人心既安,便不可能思亂。此著可謂高明。)
而沮授則因為來不及跟袁紹等人渡過黃河,被曹軍捕擄,被抓到時他大喊
說:「我不
是投降,是被人抓到的。」而因曹操與他有舊交情,所以當他被抓去見曹操時,
曹操迎著
他說:「當時大家各奔前程,原以為不可能再見面了,沒想到今日竟在這種情況
下看到你
。」沮授說:「冀州(代指袁紹)失策,自取敗亡。而授的智慧與力量都很困乏,
被擒是

12
理所當然的事。」曹操說:「本初(袁紹的字)無謀(沒有謀略),又不用先生
等人的計
策。如今喪亂未定,正當與先生共同圖謀他。」沮授說:「叔父、母、弟的生命,
都懸在
袁紹手上。如果先生看得起我,請賜我一死。」曹操嘆息說:「我如果早一點得
到你的幫
助,天下便不足憂慮了啊。」遂赦免並厚待他,但因沮授懼怕家人被害,而想投
歸袁紹,
結果被曹操殺了。
至於因強諫袁紹而被下獄囚禁的田豐,在袁紹兵敗後,有人向他說:「這下
先生一定
會得到袁公的重用。」田豐則說:「袁公外貌寬厚,其實內心妒忌賢才,又不明
白我的忠
心,加上我數次用重話忤逆他。所以如果他因獲勝而高興,或許會赦免我;如今
他因戰敗
而忿怒,妒忌賢才之心又將發作,因此我不會冀望可以免此一死。」袁軍失敗時,
袁紹的
士兵都撫胸哭泣說:「如果田豐在這裡,一定不至於失敗了。」袁紹聽到後,向
逢紀說:
「冀州諸人聽到我軍失敗,一定都會體諒我。只有田豐之前曾勸阻過我,『與眾
不同』,
我感到很慚愧。」逢紀便說:「田豐聽到將軍失敗後,撫手大笑,因為他很高興
被他說中
了。」於是袁紹向臣下們說:「我不用田豐的計策,果然被他恥笑。」於是便將
田豐殺了
。初時,曹操聽到田豐的計策沒被採用,高興的說:「袁紹必敗啊!」等到袁紹
從官渡逃
走時,又說:「向使紹用其別駕(田豐)計,尚未可知也。」。

官渡之戰,曹操以劣勢擊破袁紹的優勢。主要靠的不是別的,正是統帥的能
力。誠如
賈詡所說曹操在四個方面勝過袁紹,而這四勝之中對官渡之戰的成敗產生較大影
響的,則
是在用人與決斷這兩方面。因此〈長短經.時宜〉描述此事時,僅以「挾天子以
令諸侯」
做為此戰的成敗關鍵所在,便不免失之於片面了。
袁紹不能即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之中最大的阻隘與其說是郭圖與他
自己的愚

13
昧,倒不如說是他的「野心」。因為以當時的形勢與袁紹的實力而言,要「逐鹿
問鼎」確
實不是妄想。所以僅管明知郭圖的話不可相信,但袁紹卻還是聽信了,這是他放
棄的第一
個機會與第一個資源。其二,袁紹本有兩次襲擊許昌的機會,但均被他放棄了。
許昌是曹
操的根據地,更是漢獻帝居住之處,如此重要的地方,如此絕佳的時機,袁紹竟
能連續二
次輕易放過,實在令人不可思議。這是他在整個過程中,所犯下的第二重大的錯
誤決策。
至於顏良的被殺、烏巢的被破、張郃的投降、官渡的失敗,其實本也都可以避免,
結果只
因為袁紹剛愎自用,使得這些事情都成了真。袁紹手下並不是沒有人才,但誠如
田豐所說
袁紹是個外貌寬厚、內心妒忌賢才的偽君子,所謂物以類聚,所以他聽不進沮授、
田豐、
許攸所獻的計策而去聽信郭圖、審配的讒言讒語。結果既削減了沮授的軍隊、使
顏良敗於
白馬,更氣走許攸、囚禁田豐,簡直是在自取滅亡。反觀曹操,他既能掌握機會,
又能解
除威脅,而他的優勢也主要來自於能有效的運用現有的人才這一方面。所以可以
說,官渡
之戰,曹操是以他的智慧與人才打贏了袁紹的軍隊。
孫子在〈地形〉篇的結尾說:「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
半也。知
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
而不知地
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困,舉而不窮。故兵知彼知己,勝
乃不殆;
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其中的「知吾卒、知敵、知地形、知兵、知彼、知己、
知天、
知地」無一不是身為一個良好的統帥所應該具備的素養。「能知故能勝」,這個
哲理,孫
子雖未明言,但十三篇中卻又隨處可見它的影蹤,如〈計〉篇的「五事七計與廟
算」、〈
形〉篇的「稱生勝」、〈實虛〉篇的「知戰之日、知戰之地與四知」、〈謀攻〉
篇的「知

14
勝有五」、〈用間〉篇的「先知」及〈作戰〉篇的「故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
得用兵之
利矣。」等無一不是如此。所以孫子才在〈計〉篇將「智」列為將德之首,「知」
是為了
要「勝」,而「智」則是用來判斷所「知」的真假、是否、可行不可行等等。官
渡之戰,
曹操有智,故能知能謀,進而能行能勝;袁紹無智,故「無謀」(曹操語)、雖
他人告知
亦不能行,不能行不在於事情真的不可行,而在於他認為不可行。所以袁紹的失
敗是可以
預期的。
《問策》全書的結構取自〈長短經.時宜〉,但若只是一味的依照其章法與
內容來鋪
陳,各位看其白話翻譯即可,實不須浪費這許多時間。因此,僅管本章的主旨在
「挾天子
以令諸侯」,但因官渡之戰可以讓我們認知許多重要的用兵要點,所以此處才不
厭其詳的
陳述此一戰例的完整過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驃騎將軍(霍去病)
為人少言
不泄,有氣敢任。天子嘗欲教之以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
古兵法。
』」事實上,若每個人都如此高明,恐怕兵法也不會流傳如此久遠了。但話說回
來,若只
知按圖索驥的照搬照套兵法規則而不知變通、不知其所以然,那倒反不如「不至
學古兵法
」的霍去病了。
〈長短經.時宜〉所載的另一個與「挾天子以令諸侯」有關的事例為:「梁
武帝蕭衍
起義,杜思沖勸帝迎南康王,都襄陽,正尊號,帝不從。張弘策曰:『今以南康
置人手中
,彼挾天子以令諸侯,節下(代指蕭衍)前去,為人所使。此豈歲寒之計耶(這
豈是長遠
之計)?』帝曰:『若前途大事不捷,故自蘭艾同焚;若功業克建,誰敢不從?
豈是碌碌
受人處分於江南,立新野郡以集新附哉?』不從。遂進兵,克建業而有江左。」
趙蕤評論
曹操與蕭衍之事之所以「挾天子而令諸侯,其事一也,有以之成,有以之敗」的
原因在於

15
曹操之時「漢祚雖衰,人望未改」而蕭衍之時則「溥(普)天思亂,海水群飛」,
「是以
其事一也,有以之成,有以之敗也。」並隱約指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
與「求諸
侯莫如勤王」的策略其實是建立在同一個理論基礎之下的。
其實「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例子與下章所要探討的「歸師勿遏」的情況相近,
唯探討
重點不同。其差異主要顯現在:前者是屬於戰略性的,而後者則是屬於戰術性的;
前者旨
在藉由「挾持天子」的行為,以「天子」的正統性來增長自己的力量或限制與減
弱敵對勢
力增長的程度,而後者則旨在避免在劣勢下硬撼敵人而應等待更適當的機會以減
低戰爭中
的傷亡、保存自己的實力。否則若如袁紹般不懂得善用自己的資源,則即使有再
多的資源
可供運用,到底也是枉然。
用兵的高明與否不在於胸中究竟藏了多少卷兵書,誠如趙蕤在〈長短經.兵
權〉中所
言:
「自古兵書殆將千計,若不知合變,雖多亦奚以為?故曰:少則得,多則惑。」


知彼知己」才是關鍵所在。如故事中的袁紹,其對待人才沮授、張郃、田豐的方
式便如出
一轍。因此其對待人才的方式如何,便可藉由過往的事例推出大概。此即〈鬼谷
子.決篇
〉所云:「為人,凡決物,必託於疑者。……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罹害者,此
事之失。
……於是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因此策略是否被敵方採
用及策略
的可能走向都是可以事先推知的。
又如官渡之戰中,袁紹使用「圍魏救趙」的策略,不著重於去援救苦守烏巢
的淳于瓊
,而著急於去進攻堅固的曹營,是捨易取難之舉,完全違背孫子所謂「所謂善者,
勝易勝
者也」(〈孫子.形〉)的指示。而其之所以失敗的主因正在於喪失了客觀的判
斷事情緩
急輕重的能力,因為主觀,所以不能客觀。因為他太過主觀,所以他無法正確衡
量出到底

16
是曹操先擊破烏巢,還是張郃先攻破曹營。其實就整個故事看來,如果說袁紹不
知道曹操
已無糧食一事,那是十分難以想像的事情,因為既然曹操能在戰後得到許多由許
昌與軍營
中人寫給袁紹的信,則袁紹實無不知曹軍已無糧食之可能;許攸之所以敢勇於去
投靠曹操
,恐怕也是因為他早知曹操無糧之事實,正因如此,所以他才能藉由獻上情報而
顯示出他
的重要性,那他的後半輩子自無庸再憂慮了!那既然袁紹已知曹操無糧,何以又
捨易取難
?簡言之,出在袁紹的「過分自信」,從其拒絕「挾天子以令諸侯」,以至採用
「圍魏救
趙」的策略諸事看來。沒有一次的失敗不是因為他的太過自信,高估自己能力的
同時也就
是在貶低他人的能力。因此,他「妒賢忌才」,因為他看不過別人比他高明。他
自大,因
為他自卑,所以他寧願捨易取難。而其一句「我要先抓到曹操」,則更清楚的暴
露了其性
格上「妒賢忌才」的弱點。所以與其說袁紹是毀在曹操手中,倒不如說是毀在自
己手中來
的貼切與真實。
因此即使你擁有世上最強的情報組織,喪失了客觀的判斷,再正確的情報也
成廢物。
袁紹此例與董卓判斷王國與陳倉的例子雖正好相反,但問題卻都是出於自己身
上,而與兵
法無關。以曹操為例,其實他在這場戰役中所用的策略亦有跡可循。〈長短經.
三國權.
魏〉記載:「太祖(曹操)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軍頓丘。黑山賊于毒等攻東
武陽,太
祖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諸將皆以為當還自救,太祖曰:『昔孫臏救趙而攻
魏,耿弇
欲走西安而攻臨淄,使賊聞我西而還(意指于毒聽到曹操攻其本屯的時候便會趕
回來自救
。),是武陽自解也;不還,我能敗虜家,虜不能敗武陽,必矣!』乃行,毒聞
之,棄武
陽還,太祖要擊,大破之。」此例又與官渡之戰中的例子有何差別!差別僅在於
曹操能判

17
斷出于毒軍、武陽城與曹操軍、于毒本屯,兩組競賽誰已立於不敗之地;而袁紹
則無法判
斷出曹操軍、烏巢守軍與張郃軍、曹操本營,兩組競賽誰先倒下。因此可知,在
如此的情
況下,「圍魏救趙」難以奏效。至於「圍魏救趙」的「正確」使用時機何在則留
待第四章
探討。
那使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條件何在?其實挾持天子最大的用處在於為自
己的攻伐
行動找到一個正確的「名義」,其次才在於「號令諸侯」。因為既然天子已衰敗
到可被諸
侯挾持的地步,基本上其已無多大的實力與號召力可言。正如趙蕤所言「人心趨
向」是決
定天子是否還有用處的關鍵。這是外在環境的許可,其次要考量的則是自身是否
具備了保
護天子的強厚實力,否則若如文中的「張楊與董承」一般弱小,則即使挾持了天
子亦無法
號令諸侯。而由以上之分析可知,「掌控天子」只是一種助力,若運用得當則或
許會為我
們帶來許多的優勢,但袁紹本來又何嘗不是具備了許多的優勢,可最後還是敗在
處於劣勢
之下的曹操手上,而這也就是蕭衍雖不採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卻還是自
行開創了
大業的原因。若不能妥善的運用現有的資源,則即使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
惘然!兵
法,不只是在教人如何取勝,更是在教人如何更容易與經濟的取勝的!而這也就
是孫臏在
〈孫臏.客主人分〉中所說的:「眾者勝乎?則投筭(算)而戰耳。富者勝乎?
則量粟而
戰耳。兵利甲堅者勝乎?則勝易知矣。故富未居安也,貧未居危也;眾未居勝也,
少〔未
居敗也〕。以決勝敗安危者,道也。」。

18
第二章:歸師勿遏

東漢末年,外戚奪權,宦官亂政,朝綱敗壞,官吏凶殘,天災不斷,民不聊
生。漢靈
帝中平元年,春,二月(公元一八四年)。鉅鹿人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其部
屬有三十
六萬多人,皆頭戴黃巾,打著「倉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同日反叛;於是
天下大亂

漢靈帝因此在壬子日大赦天下,想借此平息民怨;但張角卻不在獲赦的名單
上。緊接
著漢靈帝便派遣北中郎將盧植討伐張角,左中郎將皇甫嵩與右中郎將朱雋討伐潁
川的黃巾
軍。夏,四月。朱雋為黃巾軍波才所敗。五月,皇甫嵩、朱雋又與波才等在長社
一地展開
大戰,大破波才。六月,皇甫嵩、朱雋在西華大破汝南黃巾軍;盧植則在廣宗連
破黃巾軍
,並包圍張角,但正當他即將要攻陷張角時,宦官左豐誣奏盧植欲反,漢靈帝大
怒,遂詔
回盧植,並另行派遣董卓討伐張角,可惜董卓無法取勝。秋,八月。皇甫嵩與黃
巾軍戰於
倉亭,大敗黃巾軍,並捕虜了他們的統帥卜已。乙巳日,漢靈帝詔皇甫嵩北討張
角。冬,
十月。皇甫嵩與張角戰於廣宗,大敗黃巾軍,並補獲張角的弟弟張梁;而因張角
已先行病
逝,所以被漢軍破棺斷頭,傳送馬市,以警天下。皇甫嵩因此被升為左車騎將軍。
十一月
,皇甫嵩又破黃巾軍於下曲陽,斬殺了張角的弟弟張寶。但於此同時,胡人北宮
伯玉與先
零羌起兵作亂,並以金城人邊章、韓遂為統帥,攻殺護羌校尉伶徵及金城太守陳
懿。
四年,春,正月。己卯日,漢靈帝又大赦天下,但各地叛亂的情況仍然沒有
好轉。夏
,四月。漢陽人王國擁兵叛亂,自稱「合眾將軍」,並與韓遂合為一軍,韓遂等
則共推王
國當他們的君主,並率十餘萬大軍攻取陳倉。五年,十一月。王國率兵包圍陳倉。
漢靈帝

19
便又拜皇甫嵩為左將軍,並讓他率領前將軍董卓,各率二萬人前去援救陳倉。
此時,董卓想要急速率兵趕往陳倉救援,但皇甫嵩不聽。董卓便激皇甫嵩說:
「智者
不會拖延時日,勇者不會猶豫不決。急速的前去援救,則陳倉還能保全;不去援
救,陳倉
就會滅亡。保全與滅亡就在這一念之間。」但皇甫嵩聽後不以為然的說:「不然。
百戰百
勝,不如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所以我們應該『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先讓
自己能不
被敵人取勝,再等待敵人可以被我們取勝的時機。)』」並分析說:「陳倉雖小,
但城防
卻很堅固完備;王國雖強,但還沒有能力攻下陳倉。所以若王國硬要攻取陳倉,
只是自陷
受害之地而矣。」。所以皇甫嵩認為,既然王國已自陷於「受害之地」,且陳倉
城又不會
被攻下,那麼他便可以「不煩兵動眾,而取全勝之功」。如此,卻又為什麼要去
援救陳倉
呢?所以便不採納董卓的建議。
六年,春,二月。果如皇甫嵩所言,因陳倉「城堅守固」,所以王國軍一直
無法攻破
它。而自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王國軍已經包圍陳倉城有八十餘日了,此時王國的
軍隊也已
感到疲憊不堪,便自行解圍而去。於是皇甫嵩便要進兵追擊王國,董卓卻阻止他
說:「不
可以。《兵法》說:『窮寇勿迫,歸眾勿追』,若今日我們追擊王國,豈非是『迫
歸眾、
追窮寇』嗎?『困獸猶鬥,蜂蠆有毒』,更遑論對方是龐大的軍隊?」皇甫嵩則
說:「不
然。之前我之所以不去攻擊王國,是為了要避其銳氣。現在王國軍隊疲憊不勘,
銳氣已失
,所以我所攻擊的是『疲師』而不是『歸眾』!其次,因為王國的軍隊只想快速
離開陳倉
,且都沒有鬥志,所以他們不能算是『窮寇』!」於是便單獨進擊,使董卓在後
壓陣。連
續幾次戰鬥,都大敗王國,斬首萬餘級。王國敗走,最後被韓遂等人殺了!而董
卓則感到
羞慚忿恨,從此開始忌妒皇甫嵩,日後並差點將皇甫嵩害死。

20
這場戰例中,皇甫嵩認為在陳倉軍與王國軍的比較中,陳倉已「立於不敗之
地」,所
以並不主張前去援救,而這同時也就是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只是其中一
種方式)
。直到王國因軍隊疲弊而解圍離去,皇甫嵩始進兵追擊,這就是「不失敵之敗也」。
在這
場戰例中,由皇甫嵩對王國軍所採用的「避其銳氣,擊其惰潰」(〈孫子.軍爭〉
篇)、
「避實擊虛」、「敵雖眾,可無鬥也」(敵人雖然眾多,可以讓他無法與我戰鬥。)
(〈
孫子.實虛〉篇)等策略看來,他無疑的已掌握住了《孫子兵法》的精髓。反觀
董卓,他
與皇甫嵩在辯論之中雖都引及《孫子兵法》(這表示兩人對《孫子兵法》都甚是
熟稔),
但董卓卻往往將問題拆開來看。如他以為「陳倉軍不如王國軍」、「陳倉城小、
王國軍眾
」,所以若不迅速對陳倉施以援救,王國軍必然要攻下陳倉;卻不知道「陳倉軍
實與陳倉
城為一體」而非截然不相干的事物,此其一。其次是董卓因將王國軍視為「歸師、
窮寇」
而認為不可追、不可迫,以實情而言,王國軍確實是「歸師」,但因他並非被陳
倉軍擊退
而逃,所以不能算是「窮寇」。
但孫子豈不是說「窮寇勿迫、歸師勿遏」嗎?可孫子豈不也說「故善用兵者,
避其銳
氣,擊其惰潰」。孫子重變,提出「高陵勿向,餌兵勿食,窮寇勿迫,銳卒勿攻;
背丘勿
迎,佯北勿從,圍師遺闕,歸師勿遏」八種「用眾之法(使用軍隊的方法)」,
只是作為
一種常態下的用兵法則。即以「圍師遺闕」而論,則若在正常情況下,以我軍百
萬「圍攻
」敵軍一萬,又「遺闕」作什?「窮寇勿迫」怕的是窮寇的拼死一擊,因他已無
路可逃,
反正是一死,「殺一個賠本,殺兩個有賺」,所以不可逼迫(逼之太甚),但若
「窮寇」
已無「鬥志」又怎會拼死一擊呢?其餘七法亦然。董卓不明此理,所以只能熟誦
《孫子》

21
,而不能運用《孫子》。後來董卓中了司徒王允的美人離間計,而被人稱「有奶
便是娘」
的「人中赤兔」呂布殺死,可能也是因為他只看到了呂布的勇而忘了呂布見利忘
義的一面
吧!
孫子在〈形〉篇中說:「勝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以此例而
言,皇甫
嵩是屬於「勝兵」一類,而董卓則是屬於「敗兵」一型,這是非常明顯的事實。
一種米養
百樣人,一部《孫子兵法》自也能教出「勝兵或敗兵」。是勝兵還是敗兵,取決
於是否知
其所以然?是否能全盤的考量事情?是否能知彼知己?因此要想「立於不敗之
地」首先須
得明白什麼樣的因素會導致失敗才行!皇甫嵩以「守」而「不戰」(無鬥)使其
「立於不
敗之地」,(若皇甫嵩為第三方,而非站在陳倉軍的一方,此舉就是「坐山觀虎
鬥」。)
但能像皇甫嵩「守」的如此悠閒的人畢竟是少數,這種戰例也不多見!而純以《孫
子兵法
》而言,孫子在〈計〉篇提出了以「廟算」的多少作為預測勝敗的方法,要「廟
算」首先
得取得敵方的資訊以與我方作個比較,勝過敵方的方面愈多,真正打起來時,取
勝的機會
也就愈大!在〈地形〉篇中則有所謂的「六敗」,避免六敗也就能在這六個方面
「立於不
敗之地」,而〈謀攻〉篇中則又有所謂的「五勝」,我勝則敵敗,這個道理很簡
單,所以
我方取得「五勝」也就是在這五個方面「立於不敗之地」。而〈形篇〉最後說到:
「故勝
兵如以鎰稱銖,敗兵如以銖稱鎰。」,二十四兩為「鎰」,二十四「銖」為兩,
一鎰等於
五百七十六銖,喻兩者相差懸殊!但如何知是鎰是銖、敵我各占多少?總括而
言,不外乎
「知彼知己」而矣!「知彼知己」所以才能「百戰不殆(危險)」啊!

「歸師勿遏」的另幾例如下:
一例:

22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秋七月,尚(袁尚)還救鄴,諸將皆以
為:『此
歸師,人自為戰,不如避之。』公曰:『尚從大道來,當避之;若循西山來者,
此成禽耳
。』」最後曹操果然取勝。
二例:
〈長短經.時宜〉:「漢王在漢中,韓信說曰:『今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
歸(很想
返回家鄉)。及其鋒(利用這種心態所產生的「優勢」,即鋒銳之氣,或拼命之
力。),
東向可以爭天下(往東便可爭奪天下)。』」最後韓信為劉邦爭得了天下。
三例:
〈長短經.時宜〉:「後漢光武北至薊,聞邯鄲兵到,世祖(光武帝)欲南
歸,召官
屬計議(召來官屬計議研商對策)。耿弇曰:「今兵從南來,不可南行。漁陽太
守彭寵,
公之邑人;上郡太守,即弇父也。發此兩郡,控弦萬騎,邯鄲不足慮也。(發動
這兩郡的
兵力,便有萬騎之眾,因此不需要憂慮邯鄲兵的威脅。)」世祖官屬不從,遂南
馳,官屬
各分散。」《長短經》的作者趙蕤在其後評說:「議曰:歸師一也,或敗或成,
何也?對
曰:孫子云:「歸師勿遏。」項王使三王之秦,遏漢王歸路,故鋒不可當(指第
二例,意
指項羽派去攔捷劉邦歸路的軍隊無法抵擋漢軍的鋒銳。)。又孫子稱:「諸侯自
戰其地,
為散地。」光武兵從南來,南行入散地,所以無鬥志而分散也。故歸師一也,而
一成一敗
也。〕
第一個問題,何以或遏歸師,或不遏歸師,而兩者皆能取勝呢?第二個問題,
何以皆
為歸師,而一成一敗呢?除了這兩個問題之外,前一個問題本身又衍生了二個問
題,第一
個就是難道兵法中所載的規則都是正確的嗎?第二個是幾千年寫成的兵書(如
《孫子兵法
》)其裡面所載的兵法是否還能或還都能適用於今日呢?因此這裡共有四個問題
有待探討

23
「歸師勿遏」此一兵法出於〈孫子.軍爭〉篇,而所謂的「兵法」,其所適
用的時機
一律限制於「常態」之下。否則人們將無從遵行,因此兵家們在制定出兵法的同
時,也一
再的提省人們要知「變通」。除了《孫子兵法》以外,吳起的《吳子》也有〈應
變〉一篇
,孫臏的《孫臏兵法》則在〈勢備〉篇中說:「凡兵之道四:曰陳(陣),曰埶
(勢),
曰變,曰權。察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孟(猛)將也。」等等,不一而足。然
則何以要
知變通?因為既然兵法是建立在常態的時空之下,則在例外的情況下,兵法規則
是否依然
適用,自然也就產生了疑問!而這一點也就是時下批評古兵法已不適用於今日的
學者所欠
缺的基本認知。
古兵法(其實「古」字可去,因為自清末以來,中國已無所謂兵法著作誕生
了。因此
以下但稱「兵法」,而不再加古字了。)是否能適用於今日並繼續適用於未來呢?
亦即兵
法是否為永恆不變的真理呢?其實兵法是否具有永恆的指導作用,必需視其創作
時是建立
在什麼樣的基礎上而定。有些基礎具有永恆性,有些則否;建立在永恆性基礎之
上的兵法
也就具備了永恆性。恆性、變性本異,兩者不可一視同仁。就像在常態之下,水
性是往低
處流的一樣,這個真理不會因為時代的不同而改變;只有在非常態之下,水才會
往高處「
爬」。永恆的真理、不變的規則,正是歷來的中國兵家所極力追尋的。
因此其中一種可以用來辨別兵法是否仍然適用的方法,同時也是最簡單的方
法,就是
按照其產生的時空背景下所使用的武器來進行分類。當然,其前題是該兵書的作
者也意識
到了這種變化。武器的性質可先區分為兩大類:一為冷兵器,一為熱兵器;兩大
類又可再
於其下區分為兩大類:一近距離兵器,二遠距離兵器。簡單的真理是,依附於冷
兵器特性
而創造出的兵法至今還有可能是正確的,但卻不適用於使用熱兵器的場合,或者
在使用熱

24
兵器的場合下無法加以運用,但「不適用或無法應用」的事實並不能做為其「正
確」與否
的根據。如果說,某個兵法可以既適用於冷兵器也適用於熱兵器,那麼其原因必
在於該作
者已超脫了以兵器為思考的局限。
以《孫子兵法》為例,該書係產生於春秋末年,因此即使兵聖孫武有通天之
智,該書
的內容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到時代的局限(何以〈長短經.時宜〉篇要取名「時宜」,
其理
由亦在於此。)
。春秋末年與今日有哪些與用兵絕對相關而又顯而易見的差異呢?
最基本
的自是春秋末年時軍隊所使用的兵器主要是冷兵器,而今日使用的則主要是熱兵
器一點。
當時的遠距兵器如弓箭與今日的遠距兵器如飛彈比起來,雖都同為遠距兵器,但
實射距離
與破壞效果卻是相差了十萬八千里。其次,冷兵器弓箭與使用者為共生關係,而
熱兵器飛
彈則在發射之後便已脫離使用者;冷兵器弓箭的功用隨著其使用者的能力而提
升,而熱兵
器飛彈的功用則隨著其內附晶片的人工智慧與其自身的配備的能力而增減。
我們若想弄明白有哪些兵法還能適用於今日,那麼唯一的方法便是去探索該
條兵法是
如何被制定出來的。探索的對像自然包括其背後的思考邏輯及其依附的物質基礎
與創造目
的,而在求得解答的同時,也就一併的解決了該兵法正確與否的問題。
就以「歸師勿遏」為例,何以不要去遏阻「歸師(歸國歸家的軍隊)」呢?
那是因為
歸師本身俱有某種潛能,這種潛能激發於歸國的心理作用,心理思維對生理體能
產生了激
發的作用。因此「歸師」較常態下的軍隊多了一些優勢,主要是體力上的優勢。
競爭優勢
有上千上萬種,至於哪一種比較重要,須看場合與目的而定。有些優勢是無場合
與目的之
限的,但有些則有。這個課題太大,暫不討論。而曹操之所以阻遏歸師而又能取
勝的原因
,正在於他懂得以地形的優勢去「化解」或者說「制衡」歸師的優勢,因此他說:
「尚從

25
大道來,當避之;若循西山來者,此成禽耳。」在大道上,兩軍對陣而戰,曹操
並沒有其
它的優勢佐助軍隊,但若戰場在西山時,則可藉由西山的地形來限制袁尚軍隊的
行動。歸
國歸家此一舉動影響及於每個士卒的心理,而西山的地形限制則影響及於整個軍
隊的陣形
與行動的自主性。而地形對軍隊最大的危害也就是其會影響軍隊原本的「秩序」,
甚或使
軍隊喪失「秩序」,「秩序」本身即為一種優勢,若一個軍隊喪失了秩序,則小
則無法順
利的指揮軍隊,大則甚至無法指揮。在狹隘險厄的地形之中,陣行最容易受到影
響,而陣
行的最大功用正在於穩定軍隊的秩序,軍隊一失序則軍隊中的每個士兵的心理便
會跟著產
生變化,若敵軍於此時來攻,後果不堪設想!(按:秩序之運用,可參〈孫子.
勢〉篇。
而強訓練度的優勢則可制衡地形對陣行所造成的失序劣勢。)
由此可見,以甲優勢去制衡乙優勢,甲乙兩種優勢是可以毫不相關的。假設,
今日敵
我雙方的資源條件只在數量上有所差異,而我方有兵一百萬,敵方之兵卻僅為一
千,則即
使敵方是歸師,我又為何不遏呢!
再看「窮寇勿迫」之理論基礎,則可發現其理論與「歸師勿遏」相同,〈左
傳.定公
四年〉:「吳從楚師,及清發,將擊之。夫概王曰:『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
不免而致
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半濟而後可擊也!』從
之。又敗
之。」這已可為「窮寇勿迫」的理論基礎作出解釋,筆者就不多言了。至於與「窮
寇勿迫
」一法有著相同理論基礎而只是施用對象不同的兵法就是「投之亡地然後存,陷
之死地然
後生。」了;而與「歸師勿遏」一法有著相同理論基礎而只是施用對象不同的兵
法則是「
孫子在〈九地〉篇中說的:「地形者,兵之助。故用兵:有散地,有輕地,有爭
地,有交
地,有衢地,有重地,有覆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戰其地者,為散。……散
地則無戰

26
……凡為客:深則專,淺則散。……。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其中的「散
地」一法
了。散地用兵意指「在自己的國土作戰的軍隊」,而歸師則正好相反,因此沒有
身在散地
的弊端,反倒有身在敵境的優勢。
再反過來看皇甫嵩的例子,則即使客觀判斷下王國的軍隊確是歸師,於「歸
師勿遏」
此條兵法的正確性與價值又有何損!而由董卓的身上,我們則又看到了一個現
象。那就是
兵法本身並無錯誤,但使用兵法卻仍然招致失敗的原因,正起因於用兵者本身對
用兵對象
的錯誤認知與判斷之上。
由以上分析可見,「歸師勿遏」僅管至今仍是真理,但在今日的戰爭形態下,
卻已無
多大的「實用價值」。但是若能由此兵法而明瞭其創生的理論基礎與思考邏輯,
則其價值
卻又遠非世俗眼光所可衡量。

27
第三章:合縱連橫或養虎貽患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二一零年)七月,秦始皇病死沙丘。趙高、李斯、
公子胡亥
密不發喪,又陰謀破去秦始皇賜給太子扶蘇的信件。丞相李斯更詐稱秦始皇死時
遺詔是要
立公子胡亥為太子,於是胡亥繼承皇位。趙高並矯秦始皇之詔而殺死太子扶蘇與
大將蒙恬
。九月,將秦始皇葬於酈山。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二零九年)七月。秦王朝徵調九百人前去漁陽防守,陽
城人陳勝
與陽夏人吳廣也在徵調之列,秦王並以兩人為屯長。眾人在前往漁陽的途中,正
好遇到大
雨,道路因而不通,九百人便屯駐在大澤鄉之中,陳勝、吳廣度量已無法如期趕
到漁陽。
而依照秦王朝的法律,如果無法如期趕到,所有人都要被斬殺。
吳廣便向陳勝說:「如今逃亡也死,舉大計也死,與其等死,不如舉大事而
死?」陳
勝說:「天下為秦所苦已經很久了啊!我聽說二世是少子,本不應當繼承皇位,
應當繼位
的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數次勸諫始皇的緣故,而被調往邊境統兵防衛匈奴。如
今扶蘇無
罪而被二世殺死,百姓只聽說他很賢能,還不知道他已經死了。而項燕當楚將時,
立了許
多功勞,平時也很疼愛士卒,楚人都很懷念他。如今卻不知所蹤,或說是死了,
或說是逃
亡了。今日如果我們詐稱是公子扶蘇與項燕,為天下起來反抗秦二世,天下一定
會群起響
應的。」。
於是陳勝與吳廣聯合殺死監督的秦朝尉官,並向其餘的八百九十八人說:
「公
等遇雨
,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即使之意)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
死即已,
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於是陳勝、吳
廣等人揭
竿起義。

28
初期,陳勝率兵至陳,陳地的豪傑對陳勝說:「將軍披堅執銳,統帥士卒去
誅除暴虐
無道的秦王,復立楚國,功德之大應該稱王。」陳勝問陳餘、張耳兩人,兩人對
曰:「將
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賊。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以
私。願將
軍無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如此,野無交兵,誅暴秦、據
咸陽,以
令諸侯,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陳勝聽從了兩人的話,並派遣
諸位將領
去各地宣傳起義之事。山東郡縣少年吃了秦吏很多的苦頭,都殺了他們的守尉、
令丞,召
集人民反叛,以響應陳勝。並互相立為侯王,採合縱之策,向西討伐秦國,人數
多的不可
勝數。使者從東方來向秦二世報告反叛的消息,秦二世忿怒之下將他關了起來,
後來又有
使者前來報告,秦二世問他東方的情況,使者回答說:「群盜而已,郡縣守尉已
經加以逐
捕,現在都抓到了,不足憂慮。」秦二世聽後才高興起來。此時,武臣自立為趙
王,魏咎
自立為魏王,田儋自立為齊王。劉邦在沛縣、項梁在會稽郡聚眾起兵。
數年後,群雄大底為劉邦與項羽兩人蕩平收服,國際形勢頓成楚、漢兩國爭
王之局。
此時劉邦手下謀臣儒士酈食其為漢朝圖謀削弱楚國的權勢,於是向劉邦說:「昔
日商湯討
伐夏桀,最後封夏桀的後代於杞地;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最後封商紂王的後代於
宋地。今
日秦朝失德棄義,侵伐諸侯國,滅亡六國的後代,使他們無立錐之地。陛下若真
的能復立
六國的後代,則其君臣百姓必將感念陛下恩德,沒有不知恩圖報,願為臣妾的。
施德行義
,陛下必南面稱霸,到時楚國將斂衽而朝。」漢王劉邦說:「好極了。」張良聽
後則說:
「若真的採酈用先生的計謀,陛下的大事便毀了啊。」劉邦說:「為什麼?」張
良因而提
出了八個疑問:「昔日商湯討伐夏桀,最後還封夏桀的後代於杞地的原因,是因
為度量自

29
己的能力還能制夏桀於死啊!今日陛下能制項羽於死嗎?這是這個計謀第一個
不可行的原
因。周武王進入殷國後,表揚商容的鄉里,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箕子,封比干的墳
墓。今日
陛下能封聖人的墳墓,褒揚賢者的鄉里嗎?這是第二個不可行的原因。施放巨橋
的糧食,
散發鹿臺的財寶,以賑恤貧困的民眾。今日陛下能為了賞賜貧窮的民眾而散發府
庫的財寶
嗎?這是第三個不可行的原因。殷國被滅亡後,武王倒載干戈,以向天下表示不
再用武。
今日陛下能停止武事、修行文事而不再用兵嗎?這是第四個不可行的原因。武王
放馬於華
山的南邊,以向天下表示不再有所作為(按:武王之時以車戰為主,車需馬拉,
故放馬之
舉暗示不會再有軍事行動之意。)。今日陛下能放馬而不再使用嗎?這是第五個
不可行的
原因。武王將牛放牧於桃林的郊野,以向天下表示不再運輸糧食輜重。今日陛下
可以做到
嗎?這是第六個不可行的原因。況且天下的遊士,遠離親戚、棄置祖先的墳墓、
離開故舊
好友、跟從陛下,只因日夜盼望著咫尺之地的封賞。今日若恢復六國國號,而立
韓、魏、
燕、趙、齊、楚諸國的後代,剩下的土地將無法再行封賞,如此天下遊士各自歸
事他的主
人、跟隨親戚、返回故舊身邊,則陛下還能跟誰去取天下呢?這是第七個不可行
的原因。
況且只有楚國不強,六國才不可能追隨他(意指以今日的形勢看來顯然是楚國
強,否則又
何必去圖謀削弱楚國國勢。),則復立六國之後,陛下又將如何能控制他們呢?
這是第八
個不可行的原因。因此若真的採用酈先生的計謀,則大事去矣。」當時劉邦才吃
進一些食
物,聽完張良的分析後將食物吐了出來,大罵酈食其說:「混蛋!差點壞了我的
大事。」
並派人趕去銷毀剛製造完成的六國璽印。數年後,劉邦統一了天下,成立了漢王
朝。

30
由此例起,〈長短經.時宜〉篇皆收有東漢荀悅對所舉諸例的分析論文,在
其對此例
的分析論文中,荀悅首先提出了「立策決勝之術」(制定取勝策略的方法)所要
注意的三
項要點為:「一曰形,二曰勢,三曰情。」並於其後對所謂的「形、勢、情」的
範疇作出
了定義,最後則認為:之所以在類似的或同樣的事情上使用相同的策略,卻導致
了不同結
果的原因正在於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其「形、勢、情」三者不同。關於其定義與
相關論題
則留待第六章再進行討論。
對於此例,荀悅的分析是:「初時,張耳向陳勝建議復立六國的後代以自為
樹黨,而
酈生亦用此策略建議漢王。之所以所建議的策略相同卻得失有異的原因何在?當
陳勝起義
之時,天下都想滅亡秦朝;而楚、漢之時,兩者的勝敗卻還未定,當時天下也未
必都想滅
亡項羽!況且項羽的能力足以統率六國,而以秦國當時的權勢卻無法做到啊。所
以復立六
國這個策略對於陳勝而言,可謂『多己之黨,而益秦之弊也。』(意指增加自己
的同盟而
減弱秦國的實力。)。況且當時陳勝還未能專擅天下的土地,所謂取得的東西不
是自己的
,將之施送於人,這是行使虛無的德惠而獲得實在的福利的策略啊!但是復立六
國這個策
略對於劉邦而言,卻是所謂的分割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以拿去資助敵人,這是取
得虛無的
名聲而受到實在的禍害的策略啊!這就是所謂的「事同而形異」的例子啊!
其實「復立諸國」與「挾天子」的最終目的基本相同,都是想藉由策略的實
施而獲得
「增強我方勢力與減弱敵對勢力」的效果。其差異之處在於「挾天子」之策必須
先爭得「
天子」,而「復立諸國」則不必。但不管是使用其中哪一種策略,都須要有堅強
的實力作
後盾才成。「挾天子」策略的施用時機一般為:其時天下大勢,諸侯林立,且大
多勢均力
敵,唯一二強大者而已;至於天子則已無任何實權,甚者更已無實力保護自己,
唯聽令於

31
天子之倫常觀念猶尚未被諸侯們明目張膽的廢棄,而民心亦未有積極滅亡舊朝以
創建新朝
的想法。而若施用者自己本為強大者,則使用此策略之目的一般在於希望能藉由
「天子的
命令」為自己的攻伐行動找到「正當、正義」的藉口,以藉此減低行動時所可能
產生的阻
力,並由此創造出更多「正當、正義」的攻伐敵對勢力的藉口。其次在藉由天子
的正統性
號召天下諸侯與人民加入己方之陣營,以此增加爭霸天下的資本,並加速統一天
下的步調
。是一強統眾弱以攻其餘的策略。反之若施用者本為相對弱小者,則其目的一般
在於希望
能藉由「天子」的號召力以合縱連橫各諸侯,以眾弱攻一強;或者藉由天子的命
令挑撥各
諸侯互相殘殺,我方在於其後坐收漁翁之利。並由此逐步的加強自己的實力,以
向一統天
下的王座邁進。
「復立諸國」策略的施用時機一般為:舊王朝尚未滅亡,而民心有積極推翻
舊朝以創
建新朝的想法,此目的在於希望以自己的實力為後盾以復興並扶植各舊有勢力,
既可藉由
此舉以先行削弱舊王朝本身之實力,亦因眾人本由我方之幫助而得以復興,因此
而願暫時
聽從我方的調度,共同圖謀消滅舊王朝,使舊王朝分身不暇,難以兼顧,最後疲
於奔命,
以致被眾諸侯蠶食瓜分而盡。或者如楚漢之例,劉邦為相對較弱者,其希望能藉
由此舉以
達上述之目的,卻忘了考量在復立六國之後,六國為求自保而背叛自己並投靠項
羽的極大
可能性。人類本就有「趨利避害」之特性,更何況六國本來已經滅亡,再此一心
理陰影之
下,六國為求生存,最終必然要出賣最初幫助自己復國之人。因此劉邦此時宜採
分化項羽
內部以減弱其實力之策略,而非分割自己之實力以求增加更多同盟伙伴,除因此
舉會更形
削弱本已相對弱小的我方之實力外,更須面對同盟興起之後的複雜形勢,一個處
理不當,

32
自己恐怕都無法繼續生存下去了。且須知這些勢力既可由我方扶植復興,則其實
力必又更
在我方之下,如此又豈會是本已比我方更為強大之敵人的對手。最後在形勢的驅
動下,我
方被反噬的機會實大過於我方得到助力的機會。〈孫子.形〉篇云:「故勝兵如
以鎰稱銖
,敗兵如以銖稱鎰。稱勝者戰民也,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形也。」劉邦之實力
本不如項
羽,是已居於劣勢之局,已可稱為「敗兵」,若再行此「復立六國」之策,則無
疑是將本
有之「隙」更形擴大了。項羽若於其後趁「隙」進攻,則必如「決積水於千仞之
隙」般的
容易啊!誠如〈孫子.作戰〉篇所言:「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不可
不慎啊!

33
第四章:漁翁得利或步其後塵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二零九年),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國號「張楚」,陳
勝自立為
「楚王」,並派遣諸位將領去各地宣傳。此後天下群起響應,天下頓時陷入混戰
之局。群
雄趁機掘起,武臣自立為趙王,魏咎自立為魏王,田儋自立為齊王。劉邦在沛縣、
項梁在
會稽郡聚眾起兵。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零八年),冬。陳勝所派遣的周章等將領向西攻到了
戲地,兵
力有數十萬。秦二世聽後大驚,與群臣謀劃說:「現在該怎麼辦?」少府章邯說:
「盜賊
軍隊強盛,又已經快攻進來,現在再徵調附近郡縣的軍隊已經來不及了啊!酈山
有不少刑
徒,請赦免他們,給他們兵器來抵抗盜賊。」秦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為統帥,
率領酈
山刑徒去攻擊周章軍,章邯擊破周章軍,並在曹陽將周章殺了。秦二世便又增派
長史司馬
欣、董翳去佐助章邯攻擊「群盜」,在城父殺了陳勝,在定陶擊殺項梁,在臨濟
誅滅魏咎
。楚地一帶起義的名將都被殺了之後,章邯以為楚地叛兵已不足憂慮,便率軍向
北渡過黃
河,攻下趙地邯鄲。張耳便與趙王歇逃進鉅鹿城,並遣使急向諸侯求救;章邯則
派王離包
圍了鉅鹿城。趙將陳餘聚集常山(即恆山,五嶽之一)的士兵,得到了數萬人,
並在鉅鹿
城北方駐軍。章邯則在鉅鹿城南方的棘原紮營,並依著黃河修築甬道,以供給王
離軍糧食

秦二世三年。在趙王遣使去向楚國求援後,楚王便拜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
次將、范
增為末將,率領楚軍前去鉅鹿援救趙王歇等人。楚軍到達了安陽後,停留了四十
六日而不
前進。項羽便對宋義說:「我聽說秦軍在鉅鹿包圍趙王,現在應該趕快率兵渡過
黃河去援

34
救他。楚軍攻擊其外,趙軍從內配合,一定可以擊破秦軍啊!」宋義說:「不然。
現在秦
軍進攻趙軍,即使戰勝了,也會很疲勞,此時我便可『承其敝』(即趁他疲憊時
攻擊他之
意);如果沒法取勝,則我可率兵向西進攻秦都,一定可以滅了秦國。所以不如
先讓秦、
趙兩軍相鬥。雖然勇猛殺敵,我不如先生;但籌謀畫策,先生不如我啊!(意喻:
所以你
還是聽我的為妙)」因此下令軍中說:「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態度強硬而
不聽使喚
的人,都處斬!(用來威脅項羽,要他最好乖乖聽話)」接著派遣他的兒子宋襄
去齊國做
宰相,親自為他送行,一直送到了無鹽,並且還為他廣開宴席、大肆慶賀。而此
時天氣嚴
寒,又下著大雨,楚軍士卒都受凍挨餓。因此項羽一聽到宋義為他兒子大擺宴席,
飲酒作
樂的事,便忿恨的說:「本是要盡全力去進攻秦軍,現在卻久留不動。今年既鬧
饑荒、人
民貧困,士卒又都吃野菜拌菽來充飢。軍隊已經沒有糧食了,居然還去『飲酒高
會』。不
率領軍隊渡過黃河,去趙國補充糧食,與趙國并力進攻秦國,卻說什麼要『承其
敝』。以
秦軍之強,進攻新近才成立的趙國,一定能擊破趙國。趙國敗了而秦軍仍然強盛,
哪裡有
『敝』可『承』!而且國家最近才吃了敗仗,主公正為此焦慮不已。因此才將國
境內的所
有兵力委託給將軍,國家安危,就在這一戰了。如今不體恤士卒卻去徇私營利,
這不是社
稷之臣啊!」。十一月初,宋義從無鹽回到安陽,項羽早晨便去朝見他,就在宋
義的帥帳
中斬下了他的首級,接著提著宋義的頭出去向軍中士卒喊說:「宋義與齊國陰謀
叛楚,楚
王密令我誅殺他。」。當時,諸將都被項羽的舉動所懾服,沒有人敢枝梧半句,
都說:「
首先建立楚國的,是將軍的家人啊(指項梁)!今天將軍不過是誅殺亂臣罷了!」
乃共立
項羽為假(代理)上將軍,並使人去追殺宋義的兒子(殺人滅口,以絕後患),
在齊國將

35
他殺了。又派遣桓楚去向楚懷王報告這個消息,楚王便正式任命項羽為上將軍,
由他率軍
救趙。
十二月,項羽派遣當陽君、蒲將軍率領二萬士卒渡過黃河(漳水),援救鉅
鹿。但獲
利不多,因此趙將陳餘又請項羽增派軍隊。項羽便讓全部的軍隊都渡過黃河,然
後把所有
的船弄沈,把釜甑(燒煮食物的器具)擊破,把廬舍燒了,每個士兵只帶三日的
糧食,以
向士卒展示必死的決心,接著率兵包圍了王離軍。秦、楚開戰後,楚兵無不以一
當十,呼
聲震天,連在一旁「觀戰」的諸侯援軍都感到恐懼。項羽九戰九勝,並數次阻塞
了秦軍修
築的甬道,王離軍因此缺乏糧食。項羽遂大破秦軍,並殺了蘇角、捕擄了王離。
既破秦軍
,項羽乃召見諸侯,諸侯進入轅門(軍隊以車為陣,車轅相向為門,所以叫作轅
門),「
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自此)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聽
其號令)
。」。
七國時,秦王對陳軫說:「韓、魏兩國相攻,已有一年還沒結束。或說救他
的好,或
說不救的好,寡人無法下決定,就請先生為寡人決定吧!」陳軫說:「昔日卞莊
子將要刺
虎,管豎子阻止他說:『這兩隻老虎方才要吃牛,若牛肉甘美則必相爭,相爭必
互鬥,互
鬥則大者傷、小者死。等到牠們受傷後再去刺殺牠們,一舉必有殺掉兩隻老虎的
名譽。』
今日韓、魏兩國相攻,已有一年而還沒有結束,其結果必定是大國傷、小國亡。
等待他們
受傷了再去攻擊他們,一舉必獲二利。這就好像卞莊子刺虎一樣啊!」秦惠王聽
後說:「
好極了。」後來的情形果然像陳軫所說的一樣。

荀悅分析此事說:「宋義等待秦、趙兩國疲弊的策略與卞莊刺虎,事同而勢
異,這是
為什麼?將這個策略施之於戰國之時,鄰國相攻,沒有臨時的急迫,便行得通!
戰國時代

36
之建立,已經很久了啊!一戰的勝敗,未必就會被滅亡。其勢是不可能在急促的
時間下將
敵國滅掉的!前進則得利,退卻則自保,所以積蓄實力以等待時機,趁其疲弊再
來進攻是
可以的。今日楚、趙兩國新起,他們的力量與秦朝勢必無法並存,安危的時機,
在呼吸之
間就會轉變!前進則定下功業,退卻則受到禍害。這就是所謂的「事同而勢異」
的例子啊

另一個抉擇是否解救求救者的著名的例子就是「圍魏救趙」之例了!
戰國時,魏王將攻邯鄲,使將軍龐涓帶領八萬名的士兵到達茬丘,以為進攻
邯鄲預作
準備。趙王在得知消息後,馬上派遣使者去向齊國求救。於是齊威王召集大臣一
起商議此
事,齊威王開口問說:「是救趙,還是不救的好呢?」鄒忌說:「不如不要救。」
段干綸
則說:「不救則對我方不利。」齊威王問:「為什麼?」段干綸回答:「若讓魏
氏兼併了
邯鄲,這於齊國有何利處呢!」齊威王聽後說了聲好,便想使孫臏為將軍率領軍
隊前去援
救趙國,孫臏聽後辭謝道:「我是受過刑的人,不可以。」於是齊威王便以孫臏
為軍師,
並使田忌為主將帶領八萬名的士兵前去救援趙國。龐涓在進攻邯鄲之前,卻先攻
擊衛國首
都帝丘,衛國便也派使者向齊軍求援,田忌得知此事後問孫臏說:「是救還是不
救呢?」
孫臏回答說:「不救。若去援救衛國就是不尊重救趙的命令了。」田忌說:「若
不救衛,
將做什麼呢?」孫臏說:「請向南進攻平陵。平陵,其都城小而縣境大,人口眾
多,士兵
強盛,是魏國東陽地區的重要戰邑,是難攻的地方啊;我將以此舉而令龐涓產生
疑惑(示
之疑)。我進攻平陵,其南邊有宋國,北邊有衛國,當路有魏地市丘,是我自斷
糧道啊;
我將以此舉而讓龐涓以為我不懂用兵(示之不知事)。」於是田忌便拔營而去進
攻平陵。
但久攻平陵,卻無法攻下,於是田忌便召來孫臏詢問說:「接下來要怎麼做呢?」
孫臏不

37
答反問說:「都大夫(管理城都的官員)誰最不懂事呢?」田忌回答說:「齊城
與高唐兩
人。」於是孫臏便將制定好的策略告知田忌,而此策略的目的卻非為了取勝,反
倒是要藉
著犧牲齊城與高唐兩人,而讓龐涓更加確信孫臏不懂用兵的「事實」。田忌於是
將齊城、
高唐分為兩軍,命令他們用蟻附(按:讓士兵如螞蟻般攀爬城牆進攻的戰術。)
的戰術進
攻平陵。平陵的守將挾葉與龐涓派來增援的將領鑽荼見狀,果如孫臏預期的由鑽
荼率兵襲
擊兩軍背後,當齊城、高唐兩人回軍反攻時,守將挾葉又出兵進攻兩人,形成夾
擊之勢,
最後齊城與高唐招架不住魏軍的攻勢,當道慘敗而亡。將軍田忌便又召來孫臏問
說:「我
攻平陵不得,而又喪失了齊城、高唐兩名大夫,當道慘敗。接下來要怎麼做呢?」
孫臏回
答說:「請派遣輕車西去大梁郊野奔馳,以激怒魏君。並軍隊化分為小單位的部
隊隨行,
以顯示我軍人數不多(示之寡)。」田忌馬上照做了。龐涓一聽之下,果然中計,
放棄輜
重,馬不停蹄的趕回大梁。孫臏則假裝懼怕魏軍,而將輕車與隨行的部隊撤回,
並將全軍
向齊國的方向撤去。龐涓獲知消息後更是得意,便一路拼命追趕孫臏,結果在桂
陵一地,
被孫臏藉著地形與以逸待勞的優勢擊敗驕傲輕敵的魏軍,並補擄了魏將龐涓。後
來龐涓被
放回了魏國,至於是什麼原因,史籍無載。
十三年後。魏國進攻韓國南梁,韓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商議此事,
說:「
早救韓國與晚救韓國,哪一個適當?」張丏回答說:「若晚救他,韓國恐怕要臣
服於魏國
了,不如早救他。」田忌則說:「不可。夫韓、魏兩國的軍隊尚未疲弊而我們去
援救韓國
,是我們代替韓國去承受魏國的攻擊,回過頭來反倒要聽命於韓國了。況且魏國
有破滅韓
國的心志,韓國見到自己快要滅亡了,必定要向東告知齊國。我們因此可以暗地
裡與韓國

38
結親,而晚些時還可趁魏軍疲弊,對魏軍施以攻勢。如此則國可重、利可得、名
可尊矣。
」齊威王聽後說:「好極了。」乃暗地裡答應韓國使者的請求並遣送他回國。韓
國自以為
有齊國當作靠山,於是在五戰五不勝後,便馬上派使者東向齊國求救。齊國因而
發兵攻擊
魏軍,並再次以田忌為將,以孫臏為軍師。此次孫臏為解韓國之圍,仍然使用「攻
其所必
救」的策略,領兵直趨魏國首都大梁城,以使龐涓率兵回國;而為了要再次讓龐
涓驕傲輕
敵,則使用了減灶之計。當齊軍進入魏地時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明日為二
萬灶。而
此計的理論基礎則在於:「彼三晉之兵(韓、趙、魏),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
怯。善用
兵者,因其勢而利導之。(按:意即因為三晉之兵本來就輕視齊軍,因此可以憑
藉這點而
使得三晉之兵更加輕敵。而其於此處所使用的計策就是減灶。在正常的情況下,
多少士兵
才生多少灶,以供烹煮食物之用。因此減灶意味著士兵的減少,而因為三晉之兵
本已有齊
軍生性怯弱的成見存在,因此即使齊軍不宣傳假情報說:「齊軍是因為懼怕魏軍
而逃跑的
。」魏軍也為做如是想。而這就是孫臏所謂的「善用兵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的意思。
)」。龐涓果然又中了孫臏的計,一看到火灶一日一日的減少,高興的說:「我
就知道齊
卒怯弱啊。進入我地不過三日,士卒卻已逃亡過半。」而為了能儘快趕上正在「逃
亡」的
齊軍,龐涓更放棄了步兵,只帶著輕銳的車、騎兵,晝夜不停的追逐齊軍。一切
的發展盡
在孫臏的推測之中,孫臏更度量出龐涓趕到馬陵的時間必在黃昏之後,於是在那
「道狹而
多險」的馬陵山中大設伏兵,並撥掉了大樹的樹皮,在其上寫上「龐涓死此樹下」
的字樣
,並命令擅長射箭的士兵萬弩夾道,埋伏等候龐涓,並約定士兵「見火舉而發」。
「涓夜
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書。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涓乃自剄,
曰:『果

39
成豎子之名也。』」此戰齊軍大破魏軍於馬陵,擒殺龐涓與鑽荼,並擄獲魏太子
申。史書
云:「魏破,韓弱。韓、魏之君因田嬰(孟嘗君之父)北面而朝田侯(齊威王)。」
(〈
戰國策.齊一〉)「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史記.孫子吳起列
傳〉)。

龐涓曾因忌妒孫臏的才能,而利用友情與同學之間的情宜(兩人同師事於鬼
谷子),
將孫臏誘騙至魏國而加以陷害,使孫臏慘遭臏刑(去除膝蓋骨之刑),由此可見
其忌憚孫
臏之程度。因此為了要讓龐涓因驕傲而輕敵,孫臏勢必得使用很多策略來誤導龐
涓,否則
難以令龐涓動搖其根深的不如孫臏的成見。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都是如此,只是
後者所用
的減灶之計與前者所用的「示之疑、示之不知事、示之寡」等策略有所不同,其
差異之處
在於對象上的不同,前者之目的在於使龐涓認為孫臏不懂用兵,而後者的目的則
在於使龐
涓認為齊軍膽怯。而正因為兩次輕敵的對象不同,因此龐涓才不虞有他。再加上
馬陵之戰
時,龐涓急於一雪前恥,更是無暇細想,以致此計終得成功。
〈長短經.攻心〉曾載:「孫子(即孫臏也)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何以明
之?戰國時有說齊王曰:『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勝為上,兵勝
為下。是
故聖人之伐國攻敵也,務在先服其心。何謂攻其心?絕其所恃,是謂攻其心也。
今秦之所
恃為心者,燕、趙也,當收燕、趙之權。今說燕、趙之君,勿虛言空辭,必將以
實利,以
回其心,所謂攻其心者也。』……諸諸亮擒孟獲,七縱七擒之,南方終亮之世,
不敢背叛
。又,四面楚歌而項羽走;劉琨吹葭胡人散。攻心之計,非一途也。」不管由孫
臏的實際
用兵之例,又或其留下的攻心之論看來,都無可置疑的表現出了孫臏對「攻心之
術」的高
超見解。

40
而「圍魏救趙」的策略之所以能在同一個人身上用上兩次,而在不同的時代
中卻有用
之以成、有用之以敗的原因在於:其是否對於此策略背後的理論基楚「攻其所必
救」有充
份的認知與理解。此處「圍魏救趙」一法之所以能成功兩次的原因在於「今梁趙
相攻,輕
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疲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
必釋趙而
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韓國之例亦是如此。正因精兵在外,
而君王
在內,因此龐涓勢必要回師救魏不可。此即其「必救」的原因所在。反觀第一章
中所舉的
例子:曹操與袁紹雖都使用「圍魏救趙」之計,卻一成一敗的原因正在於:曹操
所攻乃敵
所「必救」,而袁紹所攻卻非敵所「必救」也。「攻其所愛」,敵人不一定會救,
如官渡
之戰中,曹操早知袁紹無法攻破曹營,至少是在曹操攻破烏巢之前都是如此,因
此曹營雖
是曹操「所愛」,卻也不一定要「救」;而袁紹則是因為認知不到烏巢的重要性,
及意識
不到無法在烏巢被破前攻下曹營的實情,而不以重兵去援「救」烏巢。因此可知,
必救、
不必救,至少有三個原因存在。所以所謂的「圍魏救趙」的「正確」使用時機,
其實只在
於所「攻」之處是否為敵人所「必救」之處而已。
若如卞莊刺虎之例,卞莊與二虎並無生存上的依賴關係,且其意在一舉得二
虎,所以
不須去管那兩隻老虎誰死誰活,而任其互鬥,自己則坐收漁翁之利。而秦惠王之
目的在於
希望能一次消滅韓、魏兩國,因此不須考慮不救其中之一的後果。至於項羽救趙
之鉅鹿之
戰一例,則其與趙國本有著生存上的依賴關係,趙國滅亡亦將不利於項羽。項羽
的目的在
於聯合趙國之力共同消滅秦國,因為當時秦國勢力尚強,而項羽無法單獨收拾秦
國,所以
救趙是正確的決定。如果今日項羽的實力大於秦國,則可任秦、趙兩國互鬥,而
不對其中

41
之一施以援手,並竟爭霸天下,其最終之目的在於贏得天下,任何策略的運用與
否都應以
此為判斷依據。
總結以上諸例與荀悅之論可知,兩虎相鬥,我方究竟是對求救者(自是較弱
者)採取
「坐山觀虎鬥」的態度,又或積極的對其施以救援,端看其是否有於此戰中「滅
亡」之可
能及此勢力之「滅亡」是否不利於我方而定。在戰國初期晉國國內為六大家族,
即智、范
、中行、趙、魏、韓,所掌控,後來智氏聯合其它三家逐一的消滅了范、中行兩
家,此時
智氏之勢力最大,剩下的三家沒有一家是其對手,但因智氏領導者智伯瑤過於貪
心,又想
聯合韓、魏兩家滅掉趙氏,最後反被趙氏與韓、魏兩家聯手消滅。如果當時,韓、
魏兩家
沒有意識到趙國滅亡之後,自己就要步其後塵的可能性,則晉國必被智氏奪得。
可惜,後
來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正是因為沒有意識到「坐山觀虎鬥」或「助紂
為孽」的
下場便是「步亡國之後塵」,因此才被秦王朝以離間連橫、遠交近攻、蠶食鯨吞
等等策略
逐一逐一的消滅淨盡。
因此可知,不管救的對象是我方還是盟友鄰國等等,其救與不救的考量關鍵
正在於自
己的實力是否可以承擔不救的後果,不救的利益是否大於必救的利益。誠如孫子
於〈火攻
〉篇之告誡:「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
此安國之
道也。」

42
第五章:陷之死地然後生或自取滅亡

漢元年(公元前二零六年)六月,楚王項羽命令衡山王吳芮與臨江王共敖追
殺義帝,
兩人追到長江中將他殺了。之前,在項羽因為滅秦國、廢楚懷王為義帝,而大封
功臣的時
候,項羽因為怨恨田榮,便立齊將田都為齊王;田榮一怒之下,自立為齊王,殺
了田都、
背叛楚國。田榮並賜給彭越「將軍印」,命令他在梁地造反。項羽便命令蕭公角
攻擊彭越
,彭越大敗蕭公角。而陳餘也怨恨項羽沒有封他為王,便命令夏說去向田榮訴苦,
並請兵
去攻擊張耳。齊王便派了軍隊給陳餘,讓他去攻擊常山王張耳,張耳敗逃、歸降
劉邦。田
榮又在代地迎接趙王歇,並回復了他趙王的地位。趙王因而立陳餘為代王。項羽
大怒之下
,便率兵進攻齊國。
二年,春。漢王劉邦為義帝發喪,因而在洛陽新城以項羽殺死義帝為理由,
號召諸侯
討伐項羽。於是劉邦「劫持」了「塞、翟、殷、韓、魏」五諸侯的聯軍,共五十
六萬人,
向東討伐楚國。項羽聽到消息後,隨即命令諸將繼續攻擊齊國,而自己則以精兵
三萬人,
從魯地出發迎擊聯軍。四月,漢聯軍等都已進入彭城,並大肆收括彭城的貨寶美
人,日日
置酒高會。項羽則率軍到了彭城西邊的蕭地,早晨,楚軍從蕭地向漢軍發動攻勢,
漢軍向
東敗退到彭城。日中,楚軍大破漢軍,殺漢士卒十餘萬人。漢軍向南逃到山上,
楚軍又追
殺漢軍直到靈璧東方的睢水邊。漢軍敗退,被楚軍擠迫屠殺,漢軍十餘萬人都掉
入了睢水
,「睢水為之不流」。楚軍接著便包圍了劉邦,共圍了三層。這時突然有大風從
西北方而
來,折木摧屋,飛沙走石,弄得天空晦暗難明,劉邦趁著這個機會攻擊楚軍,楚
軍大亂,

43
劉邦乃能與數十騎突出重圍,逃往下邑。彭城之戰時,劉邦的父親與妻子都被楚
軍俘擄;
彭城之戰後,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趙兩國也都背盟投向楚國懷
抱。六月
,魏王豹藉口要回家探視親人疾病,一回國即阻塞河關,反漢與楚約和。於是劉
邦便封韓
信為左丞相,進攻魏國。魏王在蒲阪聚集了很多士兵,阻塞了臨晉關。韓信於是
加設了所
許多疑兵,以分散魏王豹的兵力。一方面在黃河邊陳列船隻,假裝要渡過臨晉進
攻魏軍,
以轉移魏軍的注意力;一方面,率軍潛伏到夏陽,以木罌缶渡河,襲擊安邑。魏
王豹大驚
,率兵迎擊韓信,韓信擊敗魏軍並捕擄了魏王豹,將魏國改為河東郡。於是劉邦
又派張耳
領兵與韓信會合,向北攻擊趙、代兩國。九月,擊破代兵,在閼與擒獲夏說。此
時劉邦使
人來收回韓信的精兵,送到滎陽去抵抗楚軍。
而韓信與張耳則率領數萬名士兵,打算東下井陘攻擊趙國。趙王、成安君陳
餘聽說漢
軍將襲擊他們,便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有二十萬之多。廣武君李左車向陳餘
說:「聽
說漢將韓信涉過西河,捕擄魏王豹;在閼與大展身手,擒獲夏說。今日漢王劉邦
又派遣張
耳來輔助他,想要打下趙國。這是挾著戰勝的威勢而遠來與我們戰鬥,他的鋒銳
不可敵擋
啊!臣下聽說:遠赴千里運送糧食,士卒就會有飢色。現今井陘道窄路狹,車子
不能併行
,騎兵無法成列,行軍數百里,它的形勢使得漢軍的糧食勢必要綴在軍隊後面。
希望足下
能讓我帶領奇兵三萬人,從小道阻斷漢軍的輜重;足下則深溝高壘,堅守營內,
不要與他
們發生戰鬥。如此他們將處於前進無法戰鬥,而後退卻又回不了國的困境。到時
我再用奇
兵阻絕他們的後路,使他們無法在田野上掠奪。不出十天,這兩人的頭便會送到
先生的帥
旗之下。希望先生留意臣下的計策,不然,一定會被他二位捕擄。」。成安君是
個儒士,

44
平常總是自稱義兵而不用「詐謀奇計」,因此向李左車說:「我聽說《兵法》:
『十則圍
之,倍則戰。』今日韓信的軍隊號稱有數萬人,其實不過數千人而已。即使能越
過千里來
襲擊我,也已經疲憊到了極點。如果現在就避而不擊,那以後要是來了更大的敵
人,又將
如何對付呢!而且諸侯也會因此說我膽怯,而輕易的率兵來攻擊我啊。」於是便
不採用李
左車的計策。
韓信派在趙國的間諜就此事向韓信回報,韓信聽說李左車的計策不被陳餘採
用後,非
常高興。也因此才敢率兵進入井陘狹道。還差三十里才到達井陘口,韓信便下令
停軍休息
。半夜時傳下軍中發兵的命令,挑選輕騎二千人交給灌嬰指揮,每人都拿著一根
紅色旗幟
,從小道出發,最後到達井陘東邊的抱犢寨山中,當他們從隱蔽的地方看到趙軍
軍營時,
韓信向他們告誡說:「趙軍見我逃走,一定會傾巢而出追擊我,這時你們要趕快
進入趙軍
營壁之中,拔取趙軍的旗幟換上漢軍的紅色旗幟。」並命令裨將傳發給每人食物,
說:「
今日擊破趙軍後一起吃飯。」諸將雖然都不相信,但還是應付著說:「是。」。
於是韓信
又向軍吏說:「趙軍已先佔據便利的地形紮營,如果他們沒見到我的大將旗鼓
(按:大將
即主帥。旗鼓,用以指揮士卒行動。所以大將旗鼓所在也就意謂著軍中主帥所
在。),一
定不肯攻擊我的前鋒,因為他們怕我撤退到了險阻之地後便會調頭反擊。」於是
韓信乃使
一萬人先行出發,背著綿蔓水列陣(即背水陣)。趙軍望見後大笑不已,認為韓
信是在自
尋死路。
平旦,韓信立起大將旗鼓,鳴鼓從井陘口出兵,趙軍一見是主帥韓信親自領
兵,便打
開營門出兵去攻擊他。雙方大戰許久後,韓信、張耳便丟棄旗鼓,假裝戰敗,逃
到了背水
陣之中,兩軍合一後,便再度急攻趙軍(按:原文為「復疾戰。」孫子在〈九地〉
篇中說

45
:「疾則存,不疾則亡者,為死(地)」「死地則戰」。)。此時趙軍營中的士
兵一見漢
軍敗退並丟棄了旗鼓,便傾巢而出去爭奪旗鼓與追擊漢軍。但因為背無退路的漢
軍士兵全
都拼死作戰,因此趙軍無法將他們擊敗。此時韓信早先埋伏的二千名騎兵,等到
趙軍傾巢
而出後,便趕快馳入趙軍營壁之中,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並換上漢軍的紅色旗
幟二千根
。趙軍見不能打敗漢軍,便想退回營壁,一見營壁之中滿是漢軍的紅色旗幟,都
大吃一驚
,以為漢軍已經將趙王的將領盡數擒獲,因此亂成一片,開始逃跑,趙將雖然斬
殺了許多
逃跑的士兵,但仍然沒辦法加以禁止。於是背水陣與趙壁中的漢軍乘機夾擊趙
軍,大破趙
軍,在汦水附近斬殺成安君陳餘,並擒殺趙王歇。
諸將在數完敵軍首級與捕擄後,向韓信道賀,因而問韓信說:「《兵法》:
『右背山
陵,前左水澤。』(按:意指軍隊的右背兩方以山陵之形為利,前左兩方以水澤
之形為利
。)方才將軍令臣等反其道而背水列陣,並說『擊破趙軍後一起吃飯』,臣等不
服。然而
竟然獲勝,這是什麼法術啊?」韓信笑著回答說:「這在《兵法》原有記載,只
是諸君沒
有留意罷了!《兵法》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而且
信(自稱
)並沒有長期的與這些士大夫相處親近(按:因此這些人不會為他賣命。),這
就是所謂
『驅市人而戰之』(按:市人,喻彼此不熟捻、不相識。),如果今天不是將他
們『置之
死地』,使人人為自己戰鬥;而是給他們『生地』,那他們就都要逃走了。還如
何用他們
去作戰呢!(按:人人自顧不暇的逃命,自然無人可用。)」諸將聽後都服了,
並說:「
善。非臣所及也。」。

井陘之戰中,韓信以「背水陣」與「詐謀奇計(置換旗幟之計)」以寡擊眾,
大敗趙

46
軍。其中的「背水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為假如漢軍不能抵擋住趙軍的攻勢,
趙軍也
不會生出回營之心,奇計也就起不了作用。誠如韓信所言,「背水陣」所運用的
原理就是
〈孫子.九地〉篇中所說的「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在〈九地
篇〉第一
段中,孫子對「死地」的定義是「疾則存,不疾則亡」,應對策略則是「死地則
戰」。所
以在韓信與張耳等佯敗的漢軍退入背水陣並與之結合後,便又馬上回頭攻擊趙
軍,即「復
疾戰」。那為何「背水陣」能成功呢?因為漢軍背後即是「天然而(人力)無法
逾越的」
綿蔓水,而這種形勢也就是孫子在〈九地篇〉第六段中對死地的另一形式的定義,
即「背
固前敵者,死地也」,而韓信所採用的策略也就是孫子在第六段中所說的策略,
即「死地
,吾將示之(士卒)以不活」。這個策略之所以能成功,乃是因為漢軍背後的綿
蔓水乃是
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力,而漢軍前面的趙軍則是一種可以抗拒的人為力。背者絕
難,前者
較易,故捨難取易、兩害相權取其輕。後退一定死,前進則不然,所以漢軍必然
要拼死一
戰。再加上漢軍一定得抵擋住趙軍的攻擊,而趙軍卻不一定得奮勇殺敵,也就是
漢軍沒的
選,而趙軍還有的選;所以趙軍自然也要「捨難取易」了。
所以孫子所謂的「背固」的「固」是指人們無法輕易的抵拒它的意思。但話
說回來,
為何之前楚軍又可以在睢水邊「擠殺」漢軍,而使十餘萬的漢軍都掉入睢水呢?
兩者的情
況有幾點主要的差異:一.背水陣的漢軍是有準備的,是自為的;而睢水邊的漢
軍是沒有
準備的、被迫的,是他為的。二.承上,所以綿蔓水的漢軍有充分的反應時間,
而睢水的
漢軍則完全沒有反應時間。三.背水陣的漢軍是挾著戰勝的威勢而來的,這個威
勢的力量
則可由趙軍曾堅營不出一點推敲出其大概,再加上背水陣本就是一種變向的激勵
士卒「勇

47
」氣的方式,所以能戰勝;而睢水旁的漢軍則是被楚軍殺寒了膽的,是挾著戰敗
的無力而
到的,又有何「勇」氣可激,何況即使有那麼一點點,又哪來的時間哩!(就如
退營的趙
軍也沒有時間思考軍營是否真的被漢軍拿下一樣。)所以同是「背固前敵」,卻
「同途殊
歸」,其關鍵就在「自成或他成」一點上。因此孫子才以「投之、陷之(或置之)」
這些
主動的、自為的動作來說出「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這句留傳千古
的哲語。
除了井陘之戰外,在此戰之前的鉅鹿之戰,也是因為項羽採用了「陷之死地
而後生」
的策略,才能使「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進而
九戰九勝,先擊敗包圍鉅鹿的王離軍,進而擊敗秦軍主力章邯軍。項羽所用的策
略是:「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即破釜沈舟的典故出處),燒廬舍,持三
日糧,以
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這一策略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懂得「物極必反」
的道理,
所以他除了實施必然的「背固」(渡過黃河後把所有船弄沈)步驟(空間因素)
外,又加
上了「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這一「時間」因素,以免因「背固」而形成
的「勢」
,因為時間過長而逐漸耗損;所以孫子對「死地」的定義即為「疾(快速)則存,
不疾則
亡」。而井陘之戰與鉅鹿之戰的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前者已經身在戰場之中,而
後者則還
未到達戰場,所以項羽必須在空間因素外額外加上(加重)時間這一因素,而韓
信則不必

〈勢〉篇說:「勇怯,勢也」,而在〈九地〉這篇專論「地勢」與「為客之
道(進攻
他國的方法)」的篇章中,孫子始終強調的就是「勇」。其中最突出與集中的就
是第四段
整段,即「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死,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坐者涕沾
襟,臥者

48
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故善用軍者,譬如衛然。衛然者,恒山
之蛇也。
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身則首尾俱至。敢問:賊可使若衛然乎?
曰:可。
夫越人與吳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也,相救若左右手。是故,覆馬埋輪,未足
恃也;齊
勇若一,整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
也。」。
「劌」是指曾在齊魯柯之盟中以一把匕首劫持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
的曹劌,
「諸」是指經由伍子胥引薦而為公子光(即後來的吳王闔閭)以魚腸劍刺殺吳王
僚的專諸
。這兩人的「勇」,在孫子當時可以說是國士無雙的。也就是說,一般人並不具
備這樣的
勇,可是「為客」時卻又需要這樣的勇,因此如何能讓士卒有勇並達到曹劌、專
諸的水平
,也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兵法課題。而孫子在〈九地〉篇中提出的方法,也就是「投
之無所
往(沒有地方可去)、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了,〈作戰〉篇曾說:
「故不
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兵之利矣。」而〈九變〉篇則說:「智者之慮,必雜
(摻雜)
於利害。」。所以「死地」既然是「疾則存,不疾則亡」、「背固前敵」,便自
有他「害
」的一面,即我方若能「攜手若使一人」,則利大於害;反之,害大於利,而其
結果當然
就是全軍滅亡。所以「死地」固然有其「因勢成勇」的「利」益面,但這個勇若
不能「齊
」、軍心若不能團結「一」致,利也就成害了!
井陘之戰中,審察韓信所用的兩個策略,其實都在攻心。背水陣攻己軍之心,
換幟計
攻敵軍之心。兵法是針對人而寫的,攻心術自是必然的產物。〈九地〉篇最後那
句結語: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不也正是就攻心而發的
嗎?而在
睢水與泜水的例子中,荀悅提出了「何以兩者皆背水而戰卻一成一敗」的看法,
他認為「

49
趙兵出國近攻,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深懷內顧之心,不為必死之計;韓信孤軍
立於水上
,有必死之計,無生慮也,此信之所以勝也。漢王制敵入國,飲酒高會,士眾逸
豫,戰心
不同。楚以強大之威,而喪其國都,項羽自外而入,士卒皆有憤激之氣,救敗赴
亡,以決
一旦之命。此漢所以敗也。且韓信選精兵以守,而趙以內顧之士攻之;項羽選精
兵以攻漢
,而漢王以懈怠之卒應之。此事同而情異者也。」以之前的陳述看來,荀悅的看
法只在一
個地方判斷錯誤,即韓信的精兵早已被劉邦調去滎陽抵抗楚軍,又何來什麼「選
精兵以守
」呢?且如果韓信有所謂的「精兵」,又豈須使出「置之死地,使人人為自己戰
鬥」的手
段。所以韓信此戰之所以能取勝,除了使用「陷之死地然後生」的兵法之外,主
要在於韓
信懂得攻心之策。雖然攻心是韓信取勝的主要原因,但若如荀悅所說的將劉邦與
韓信兩人
皆背水而戰而一成一敗的原因解釋為「事同而情異」,那就未免將問題過於簡單
化了!
在歷史中,有無數的例子,往往就是因為無法在倉促的時間下獲得足夠的情
報資訊,
因而由產生「疑惑」以至「為求自保」而「下令退兵」的。如著名的「空城計」
與「空營
計」等等即是,前者為文聘與諸葛亮的行險解困之計,而後者為趙雲臨危應變之
策(按:
詳情可見拙作〈兵法要略.實虛〉)。韓信此戰中的「換幟計」之所以能成功,
也就是利
用這個理論:在急迫(此又在倉促之上)的時間下,趙軍勢必無法得知趙軍本營
之「實虛
」,進而便產生疑惑,以至心裡產生每況愈下的負面想法,最後終於決定逃命去
了。趨利
避害本就是人性,何況既然心裡已有成見,即在看到漢軍旗幟插滿趙營時便已不
假思索的
預先假設了漢軍已攻下了趙營,如此在這個假設的前題下,漢軍既有能力攻下趙
營,則其
實力如何恐怕也是不言可喻的。更何況當時的趙軍既處在被兩面夾攻的形勢之
下,又因趙

50
營已被漢軍佔據而有無處可歸之感,在所有的負面表象與消極想法的迅速打擊之
下,逃命
恐怕是最穩當也最容易被想到的策略。因此趙軍必敗無疑。
人們對於「未知」的事情往往存在著莫名的恐懼,所以一般人都不喜歡黑暗,
因為黑
暗之中你看不到任何東西,疑懼之感往往由此而來。視覺是人類最依賴的官能,
在喪失視
覺的時間裡,一般人也同時喪失了行動的靈活性甚至行動的能力。未知起因於資
訊的不足
,資訊之於人腦猶如光波之於眼睛,光波太強會使視覺暫失效用,資訊過多則會
使人不知
所措。在未知敵人「實虛」的情況下,一般人基於生理的自我防衛特性,往往會
假設敵人
是實而非虛,然則事實往往相反。事實雖然往往相反,但因我們有的選擇、因我
們喜歡將
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人們不喜歡「捨易取難」的去冒險。話說回
來,在未
知敵人實虛的情況下,若敵人真為實,則我方失敗的可能極大;因此在倉促之下
以退兵及
逃跑之策略較為有利。其實這種想法是符合兵法與真理的,所以孫權會被文聘所
騙,司馬
懿會被諸葛亮所騙,以至連被諸葛亮稱為用兵彷彿孫武、吳起的曹操也會被趙雲
所騙,也
就不足為奇了!
「背水陣」只是「陷之死地然後生」此一兵法的運用,猶如「圍魏救趙」只
是「攻其
所必救」此一兵法的運用一般。以今日的戰爭型態而言,「背水陣」早已無任何
實用價值
可言,而「圍魏救趙」則又牽涉到太多變數,因此兩者的使用壽命與適用性反倒
不如其所
根據的兵法「陷之死地然後生」及「攻其所必救」來的長遠與靈活了。兵法,原
本就是經
驗歷史的理論昇華,僅管多數兵法本身也有時空的限制問題,但比之於歷史故事
之行為模
式所受到的限制實是天雲與壤泥之別。
就如官渡之戰中荀攸的延津分兵之計,及曹操以輜重誘敵等計,實則都可以
在〈孫子

51
.實虛〉篇中找到其理論基礎。但說到底,歷史故事中的行為模式較易為人所學
習,但兵
法中的理論卻往往令人難以理解。而這也就是一般人喜歡看歷史故事集錦,而不
想看兵法
的原因所在。但由本書所論諸史例可見,歷史故事中的行為模式之所以成功與失
敗的原因
太過於複雜,若不假思索的妄想依樣畫胡蘆,恐怕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機會大過於
立竿見影
的機會。兵法較歷史難以被理解,自然是因為其層次高低的不同,但不管是理論
層次又或
經驗層次,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便冒然將它運用在自身的競爭行為之中,
其害實大
於其利。
〈左傳.隱公四年〉有云:「夫兵,猶火也,弗戢(戢,禁止。),將自焚
也。」神
兵利器,唯有德者居之!

52
第六章:立策決勝之術

「立策決勝之術」(制定取勝策略的方法)由東漢.荀悅所創,其文為:「夫
立策決
勝之術,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勢,三曰情。形者,言其大體得失之數也。勢
者,言其
臨時之勢、進退之機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實也。故策同事等者,三術不同
也。」

何謂「形」?
〈說文解字.形〉:「象也。」段玉裁注:「《易》曰:『在天成象,在地
成形。』
」今云「天象、地形」。所謂「形」即形狀、形貌之意。以「地形」而言,有「高
下、廣
狹、遠近、險易、死生」(〈孫子.計〉篇)等幾種狀態,而其中的「高下、廣
狹、遠近
」為其空間關係之形容,「險易、死生」則為「地形」對「人」的限制之形容。
荀悅對「
形」的定義是「大體上得失的數值」。而其所舉的例子為是否「復立六國」,而
云「此事
同而形異」,今試去其同而存其異,則為:
一.陳勝之形:
甲.天下唯一秦朝,而天下都想要滅亡他。
乙.秦國無法掌控復立的六國,而復立的六國也不會依附於勢力弱小的
秦國。
丙.陳勝無權也無法佔據無名有實的六國舊地及掌控各地舊諸侯勢力。

二.劉邦之形:
甲.楚、漢之勝敗未定,而天下未必想要滅亡項羽。
乙.項羽有能力掌控、領導復立的六國,而復立的六國也有極大的可能
會依附於
項羽之下。
丙.劉邦有權決定是否復立六國。

「甲」表「天下民心之歸向」,考量「對象」是「天下人民」,判斷「條件」
是「心

53
理取捨」。而影響「心理取捨」的關鍵則在「人民是否痛恨舊朝、新朝之主是否
已定」。
「乙」表「敵對勢力之強弱」,考量「對象」是「我方」、「敵方」與「復
立之國」
,判斷「條件」是「敵我雙方實力之強弱是否會對復立之國的心理產生影響,進
而使復立
之國與我方之關係由友好轉變為敵對。」。
「丙」表「我方能力之大小」,考量「對象」為「我方」與「復立之國」,
判斷「條
件」為「此事之決定權是否在於我方、我方是否有能力控制目前的舊勢力」。
「甲、乙、丙」三者構成了「形」。

何謂「勢」?
「勢」有「位置、地位」之意,如〈韓非子.孤憤〉:「處勢卑賤,無黨孤
特。」其
「勢」字即表「地位」之意。而〈孫子.勢〉:「故善戰者,求之於勢,弗責於
民,故能
釋民而任勢。任勢者,其戰民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
止,圓則
行。故善戰者戰民也,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勢也。」則表「位置」之意。荀悅
對「勢」
的定義是「臨時的位置、進退的時機」。而其所舉的例子為「卞莊刺虎(卞莊比
喻秦王,
兩虎比喻韓、魏。)與鉅鹿之戰」,而云「此事同而勢異」,今試去其同而存其
異,則為

一.秦惠王之勢:
甲.戰國之時,七雄並立,各國實力相差不大。韓、魏兩國都無法在短
暫的時間
中消滅敵國。
乙.韓、魏兩國與我時敵時友、非敵非友,所以都可能成為我方爭奪天
下的阻力
。因此在韓、魏其中之一滅亡後,新的國際形勢對我方有利而無害。
丙.在韓、魏惡鬥之時,蓄積實力做好進攻的準備;在雙方惡鬥之後,
去撿拾漁
翁之利。

二.項羽之勢:

54
甲.楚、趙兩國才剛剛建立,其單一的力量都不是秦國的對手。秦、趙
相攻,趙
國有命在旦夕的危機。
乙.秦、趙相攻,趙國為我方之盟友,秦國則為我方爭奪天下的最大阻
力。因此
趙國滅亡後,新的國際形勢對我方不利。
丙.迅速援救趙國。

「甲」表「各方勢力之大小」,考量「對象」是「我方」、「相攻者」,判
斷「條件
」是「三方勢力之實力是否均等、相攻者雙方有無在短時間消滅敵對者之可能」。
「乙」表「相攻者與我方之關係及其成敗對我方之影響」,考量「對象」是
「我方」
、「相攻者」,判斷「條件」是「相攻者之一是否是我方爭奪天下的助力、相攻
者之一的
滅亡是否對我方有利」。
「丙」表「我方加入戰局的時機與加入後對相攻者勝敗的影響」,考量「對
象」是「
我方」、「相攻者」,判斷「條件」是「我方是否迅速加入戰局、加入後是否有
扭轉雙方
勝敗之可能」。
「甲、乙、丙」三者構成了「勢」。
荀悅對「勢」的定義不僅包含有「位置」概念,更包含了「時機」的概念。
而時、勢
兩者必然遷扯在一起的原因則可參見拙作《孫子兵法論正》,在此不加討論。

何謂「情」?
〈說文解字.情〉:「人之陰气有欲者。」段玉裁注:「董仲舒曰:『情者,
人之欲
也。』……《禮記》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不學
而能。』
《左傳》曰:『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孝經.援神契〉
曰:『性
生於陽,以理執情;情生於陰,以繫念。』」。荀悅對「情」的定義則為「心志
可否的狀
態」。而其所舉的例子則為「睢水之戰與泜水之戰」,而云「此事同而情異」,
今試去其
同而存其異,則為:

55
一.睢水一戰之情:
甲.劉邦進入楚國後,飲酒高會,使得士兵也跟著安樂懈怠起來,而沒
有了作戰
的心情與準備。而楚國卻在強大的威勢之下喪失了自己的國都,士兵們都有憤怒
激昂的情
緒,務要打敗漢軍,奪回國都不可。
乙.睢水邊的漢軍是被楚軍殺寒了膽的逃兵,毫無秩序可言。
丙.楚軍務要置漢軍於死地不可,而漢軍無計可施。

二.泜水一戰之情:
甲.趙軍在自己的國土附近作戰,可以視時機的好壞而隨意進退,士兵
有後路可
退,自然不願拼命。而韓信孤軍背水一戰,士卒們沒有選擇的餘地,只有打敗敵
人才有活
下去的可能,因此士兵都拼命作戰。
乙.泜水邊的漢軍是挾著勝利的餘威而先行背水列陣的秩序穩定的軍
隊。
丙.趙軍在無法取勝的情況下選擇回營另謀他策,卻中了韓信的詐謀奇
計,使得
趙軍喪失秩序,進而全面崩潰。

「甲」表「雙方士兵的心理狀態」,考量「對象」是「雙方士兵、作戰地域」,
判斷
「條件」是「作戰地域是否對雙方士兵的心理產生了影響、雙方士兵是否有選擇
戰與逃的
可能」。
「乙」表「背水一戰時,我軍的精神狀態與軍隊秩序」,考量「對象」是「我
軍士兵
」,判斷「條件」是「早期的戰役是否對我軍的精神狀態產生影響、背水一戰時
的軍隊秩
序是否穩定」。
「丙」表「敵軍在暫時無法取勝下的抉擇」,考量「對象」是「敵軍主將與
士兵」,
判斷「條件」是「敵軍主將與士兵除了拼命取勝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選擇」。
「甲、乙、丙」三者構成了「情」。在此例的分析之中,筆者糾正了荀悅的
一些看法
,並加入了一些正確的關鍵因素。

56
而荀悅最後則為三個例子所帶來的啟示做了總結之論: 「故曰:權不可預設,
變不可
先圖。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計策之機也。」而趙蕤在〈長短經.時宜〉篇的看
法則可以
其開頭之「夫事有趨同而勢異者,非事詭也,時之變耳。」及全篇之結語「此『情』
與『
形』、『勢』之異者也。隨時變通,不可執一矣。」為代表。
趙蕤曾於〈長短經.兵權〉中云:「自古兵書殆將千計,若不知合變,雖多
亦奚以為
?」又在〈長短經.變通〉中說:「夫兵法變通,不可執一。」而《孫子兵法》
中幾個主
要的概念亦未嘗不是建立在「變」的基礎之上,如言「奇正」則云:「凡戰者,
以正合,
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無竭如河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
生,四時
是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還相生,如環之無端,
孰能窮之
?」(〈勢〉篇)而言「實虛」則云:「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勝,
避實而
擊虛。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神。
五行無
恒勝,四時無常立;日有短長,月有死生。」(〈實虛〉篇),而《孫子兵法》
首篇〈計
〉中所論之「兵者,詭道也。」,其所謂的「詭道」又何嘗不是一種變化呢!由
此可見,
用兵貴在變通,是自古兵家之共識。用兵而不知變通,或者正如李靖在〈唐李問
對.卷下
〉中所言:「垂空言,徒記誦,無足取也。」

57
〈跋〉

人們往往在資源充足、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不自覺得自大與驕傲起來。驕傲
則輕敵,
輕敵則離失敗之日不遠矣。在歷史長河之中,很多令人擊節讚嘆的史跡,也往往
由此而來
。或以眾擊寡,或以弱勝強。在事件的過程中,智慧的利矛刺穿了物質的厚盾,
其摩擦出
的火花往往令人們的眼精為之一亮,令人們的精神為之一震。這利器就是兵法。
《問策》只是一本小書,而其中大多數的內容,則是筆者利用站夜衛兵的時
候構思而
得。這本書的寫作時間也與其篇幅大小成正比,係筆者運用為期十日的返台假期
建構而成
。《問策》就是在這樣的創作氛圍中誕生的。
它的價值不大,有很多重要的觀念,筆者也只是一筆帶過。而其依據荀悅之
理論所重
現的「立策決勝之術」此一分析系統,也還遠為不夠完善。但畢竟是一種嘗試,
以目前的
形勢而言,筆者亦無力加以改良。在軍中思維有兩大弊端,其一是環境的限制使
人的腦袋
僵化,其二是資訊取得的困難,後者在台灣還不是大問題,但在金門就是天大的
問題了。
「立策」系統的最大缺陷在於其存在著頗大的「人事時地物」的局限性,離純理
論的層次
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為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已與友人唐略雲著手規劃《戰略論》
的寫作
,但因兩人所能供獻的時間都有限,成書之時恐怕已在筆者退伍之後。我們固然
會藉由網
際網路的便利功能而連通台灣與金門兩地的思維,但問題在於筆者一個月只休四
天假,三
、四個月才得以返台一次,其它的時間都只能供獻給自己的連隊。其中的不便,
不言可喻

朔雪寒 2000.4.1書於臺灣

58

También podría gusta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