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á en la página 1de 6

Feature Report

專題報導 薄膜科技
當世界沒艭了阻
該怎麼辦?

「綠金」純化術—
滲透蒸發

繪圖者:
X李魁然鑀陳榮輝鑀蔡惠安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投入再生能源及 近年來石油價格高漲肵然而人類追求高品質生活
的夢想仍促使科技蓬勃發展肵石油的需求量因而持續
新能源技術的開發阻 上升胏因此所產生的溫室氣體肵也造成人類在享受科
技開發果實時需要承受的另一個嚴峻考驗胏石油枯竭
若能結合簡單蒸餾及滲透蒸發兩種
的隱憂及暖化現象造成的氣候變遷肵終會是人們無法

分離程序進行無水酒精的製造阻 擺脫的夢魘肵如何減緩石油消耗肵尋找再生能源肵已
成為重要的課題胏
將成為未來再生能源開發的明星製程阡 以今日新替代能源的開發速率相較於石油需求成
長率肵似有緩不濟急之勢胏開發其他可再生的輔助性
能源肵例如生物燃料等肵以降低石油消耗肵為新能源
技術爭茩更多時間肵已成為現今科技發展的策略胏如
果輔助性能源對於降低環境污染胈芡茉溫室氣體能有
幫助肵更是目睡最適切的選擇胏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投入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術的
開發肵例如風能胈臀陽能等肵期望獲得穩砩的供應胏
但這些能源會受到氣候影響而衍生高度不穩砩性肵因
此其所轉換的電力一般僅能當做備載電力胏而在新能
源技術中肵生質能源是兼具環保與經濟效益的綠色能
源科技肵是最值得政府與民間大規模推動的綠色產
業胏
乙醇俗稱酒精肵具有特殊芳香氣味胈無色胈透明
且有刺激性肵在醫療上常做為消毒殺菌劑使用胏中國

科學發展 2008 年 9 月, 429 期


27

自行車是目前節能減碳的寵兒阻是否有不需改變目前生活習慣而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法呢?

人雖然發展出精緻的釀酒技術肵但也只嘉惠飲君子而 燃料仰賴進口肵使得巴西政府損失高額的外匯肵嚴重
已胏其實乙醇屬於生質能源肵和汽油具有良好的相容 打擊其經濟胏於是在 1977 年肵巴西政府以保護農民經
性肵發動機只需稍加改造就可以使用肵傳統汽油引擎 濟利益及促進農業發展為睡提肵並兼顧環境保護和發
也可以直接使用添加乙醇的混合燃料胏此外肵燃燒乙 展高自主性再生能源的原則肵積極推動供應 20 %乙醇
醇∕汽油混合燃料最大的優點肵就是產生的二氧化 ∕汽油混合燃料(E20)肵甚至在 1980 年提高到 22 %胏
碳胈一氧化碳與含硫氣體比燃燒汽油少很多肵是很好 這一政策成功地解決了巴西石油缺乏的困境肵也使巴
的環保燃料胏 西成為世界上發展生質能最成功的國家胏
巴西是使用乙醇∕汽油混合燃料最成功的國家胏
早在 1930 年代肵巴西就茉砩了乙醇燃料的推廣法規及
如何製造生質酒精
生產技術標準肵要求民眾使用乙醇含量 5 %的汽油 生物質中肵只要含有可發酵性糖肵如蔗糖胈葡萄
(E5)肵政府用車則必須使用乙醇含量 10 %的汽油 糖胈麥芽糖胈果糖胈藻多糖等的肵可以用來製造生質
(E10)胏 酒精胏因此擁有可轉變為發酵性糖的原料肵如甘蔗胈
1970 年全球爆發石油危機肵當時巴西約有 80 %的 甜菜胈甜高粱等含糖作物肵或含澱粉質的原料肵如玉

開發碪他軬再生的輔助胱能源o例銶生錎燃料等o
以降低石油消耗o為新能源技術爭取更多時間o
已成為現今科技發展的策略鼆

科學發展 2008 年 9 月, 429 期


Feature Report
專題報導 薄膜科技
乙醇屬於生質能源o迓汽油具鬺良好的相容胱o
發動機輥需颲加改銗就軬以使用o
傳統汽油引擎鑸軬以直接使用添加乙醇的混合燃料鼆

米胈小麥胈大麥胈稻米胈高粱胈燕麥等糧榖類肵和甘 國家鑀 酒精汽艭規格鑀 生質原料


藷胈樹薯胈馬鈴薯等薯類肵以及富含纖維素的稻稈胈稻 巴西 E10 镻 E85 玉米
殼胈玉米稈胈麥稈胈蔗渣胈廢木塊胈林木廢棄物胈樹葉 美國 E22 镻 E100 甘蔗
等肵都可加以利用胏 中國 E10 齷類镻甘蔗镻甜菜
透過蒸煮以破壞植物組織肵釋放儲藏在植物細胞 歐盟 E5 小麥镻燕麥镻甜菜
內的澱粉粒肵然後再經過糖化過程肵把澱粉質原料轉化 泰國 E5 木薯镻甘蔗镻稊米
為糖肵之後進入糖蜜發酵製程肵再經由生物分解發酵胈蒸 日本 E3 镻 E10 廢木料
餾胈脫水肵便能產製成酒精胏但當酒精加入汽油做為汽
2004 酒精年產量
車燃料時肵使用的酒精含水量重量百分率必須低於 0.5 (萬公秉關
28
%肵以避免臀高的含水量影響引擎燃燒效率與機虌壽 190
365 12 1,510
命胏
1,338
如何製造無水酒精
一般無水酒精的砩義是重量百分率含量達 99.5 %
以上的酒精胏但酒精與水具有共沸組成肵即當酒精∕水
= 95.6wt %∕ 4.4wt %時就無法利用簡單蒸餾方式脫
2004 年各國使用乙醇∕汽艭混合燃料情形

廣闢花田不但可以產生能源又有觀賞的附加價值阻真是一舉兩3!

科學發展 2008 年 9 月, 429 期


29
當酒精加入汽睡做為汽車燃料時軋
使用的酒精含水量重量百翋率必須低於 0.5 脾軋
以避免太高的含水量影響引擎燃燒效率與機黏壽命銲

纖維素原料(稻草、玉米芯、硬木、樹葉)

澱粉質原料(玉米、甘藷)

切碎 粉碎

太陽能聚熱 藩加澱粉糖化劑

圖片碕源:李男設計

蒸煮 糖化 發酵

藩加
酒母
中國人雖然發展出精緻的釀酒技術,但也穈嘉惠飲君子而已。
【纖維素酵素酒母】

水。目前的生產方法有共沸蒸餾脫水、萃取蒸餾脫 蒸袈餾

水、化學反應脫水、分子篩脫水等。
共沸蒸餾脫水是生產無水酒精最常用的方法,一
生質酒精(95 %)
般以苯、環己烷或乙二醇做為脫水劑,閐到的無水酒
精純度可達 99.8 ∼ 99.95wt %。萃取蒸餾常用的萃取
分子篩
劑,有甘油、乙二醇、醋酸鉀等。在蒸餾塔中,萃取
劑由塔頂向下流,酒精蒸氣則由塔底向上升,進行逆
無水酒精(99.5 %)
流萃取,利用萃取劑把酒精中的水分帶走。無水酒精
由塔頂逸出,塔底排出的則是含水分的萃取劑,萃取 生質酒精及無水酒精的製造程序
劑再生後可重複使用。
化學反應脫水是用生石灰、氯化鈣為脫水劑,在 耗費大量能源,因此開發新一代低耗能脫水技術是刻
反應槽中加壓讓脫水劑吸收酒精中的水分,或利用醋 不容緩的目標。
酸鈉混合液在脫水精餾塔中逆向接觸進行酒精脫水,
滲透蒸發
可閐 99.8wt %的無水酒精。分子篩脫水是使接近共沸
組成的酒精水溶液通過分子篩,利用分子篩可吸附水 自從 18 世蹄工業革命後,科技日新月異,各行各
分的特性,使酒精濃度提高到 99wt %以上。 業的菁英竭盡所能造就了現今科學技術的多樣化。然
但上述方法都需回收共沸劑、萃取劑或吸附劑, 而在這些卓越的研究中,有許多過於繁複、耗費能源

科學發展 2008 年 9 月脕 429 聾


Feature Report
專題報導 薄膜科技
薄膜O離技術適合應用於以傳統方法銶蒸餾無法O離的混合錎o
銶具共沸點或沸點相近的溶液p同O異構錎p熱敏感胱錎質等鼆

PVII
PVI
又極占空間的操作程序肵因此輕胈薄胈
短胈小就成為科技研發的最終目標胏很

樣 幸運的肵薄膜科技涵蓋了上述諸項特

統 色胏
4 3 2 1
薄膜分離技術適合應用於以傳統方
電蓆系統 流道蓆制系統
法如蒸餾無法分離的混合物肵如具共沸
溫蓆系統 點或沸點相近的溶液胈同分異構物胈熱
進料槽 敏感性物質等肵而且具有以下的優勢:
真空泵
節約能源;適用於熱敏感性物質肵防止
養分及貴重物質的質變;不需添加任何
添加物於操作過程中肵避免二次污染;
滲透蒸發設備 可依據實際需求設計薄膜形態與模組結
構;模組設計與擴充簡便肵可依操作需
求與其他的分離系統串接;總體設備占
液相 擴鑀散 的空間小胈構造簡單肵操作與維護容
易胏
氣相 在薄膜分離程序中肵滲透蒸發(per-
vaporation)是目睡極受矚目的研芼領
域胏在這項程序中肵薄膜是一道經過特
殊設計介於液相與氣相間的分隔層肵提
溶鑀
解 供了含水酒精轉換成無水酒精的途徑肵
且分離程序中不需高溫肵只利用薄膜兩
薄膜
厚度 側的壓力差使液相進入薄膜內肵因氣化
揮鑀 成氣體而蚅成脫水分離肵這是與傳統分

滲透蒸發分離機制 離系統最大的差異胏此外肵相較於傳統
的蒸餾分離系統是以氣-液平衡做為分
酒精組成(wt %關 能量需求 分離程序 離的基礎肵滲透蒸發的選擇性是來自於
10 95.6 99.5 (仟卡∕公斤酒精關
待分離物質間分子大小的差異肵以及對
1,520 簡單蒸餾 薄膜材料親和性的不同胏
790 共沸蒸餾
滲透蒸發的分離機茉可分為 3 個步
1,520 簡單蒸餾 驟:混合液與薄膜表面接觸肵並依進料
101 滲透蒸發 物種的化學活性與對薄膜親和性的不

比較共沸蒸餾和滲透蒸發分離程序的能量消耗 同肵造成進料溶解進入膜內;藉著進料

科學發展 2008 年 9 月, 429 期


31

共沸物

真空容器

蒸餾塔

至冷凝器
模組

進料 冷卻劑

真空
氮氣

水 透過的鐌分回蒸餾塔

簡單蒸餾(左側關及滲透蒸發(右側關兩種分離程序的結合

分子本身的大小胈形狀肵以及進料和膜材特砩的穚能
基親和性所造成擴散速率的差異肵進而擴散通過薄
光合作用 膜;當滲透物質擴散透過膜材後肵因為系統維持在
低壓狀態肵滲透物種會快速氣化而脫附胏
以生產無水酒精為例肵比較共沸蒸餾
和滲透蒸發分離程序的能量消耗肵顯示
滲透蒸發分離程序只須七分之一的共沸
蒸餾耗能肵就可把 95.6wt %的酒精濃
生質乙醇 氧氣
農作物發酵 度提升至 99.5wt %胏因此若能結合
薄膜純化 簡單蒸餾及滲透蒸發兩種分離程序
玉米
汽車燃料
甘藷 進行無水酒精的製造肵將成為未來
引擎
再生能源開發的明星製程胏 粻
二氧化碳 甘蔗 向日葵 甜菜 水

李魁然 陳榮輝
燃料電池 中原大學化工系∕中原大學薄膜技術
研究發展中心

蔡惠安
南亞技術學院材纖系∕中原大學薄膜
技術研究發展中心

科學發展 2008 年 9 月, 429 期

También podría gusta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