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á en la página 1de 7

少林內勁一指禪功法

一、少林內勁一指禪簡介

「少林內勁一指禪」功法,是我國福建少林寺特有的練功術。它歷經數百年十幾個
朝代的提煉、充實,成為武林界推祟的上乘功法。它不同於一般的少林功法,也不
同於一般的禪林靜功,而是一種包括動功、靜功、「競技」、「技擊」等功法的獨特門
戶。「內勁一指撣」功法繁多,訓練方法也奇特。訓練中雖不強調入靜和意守,但
對姿勢的正確性,動作的先後次序,要求特別嚴格。它能疏通經絡,調理人體的
氣血,使之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從而起到防病祛病,健身延年,精、氣、神
、力合一的作用。

「內勁一指禪」的「內勁」,是人體活動的能量,是蘊藏在人體內的潛力,是生命活
動的物質基礎。「禪」,是梵語,即安定、止息雜慮的意思。「— 指」,是指在練
功過程中,必須再加上一個特殊的、關鍵性的訓練方法,即十個手指和十個腳趾
有系統、有規律的扳動和按動的鍛鍊。

二、馬步站樁功

馬步站樁功,是本功法的基礎,即築基功。

預備姿勢:

ADVERTISEMENT

放鬆直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內扣10度左右;兩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內
,身體中正,目視前方(圖20)。

起勢:

掌心相對,兩臂向前緩緩抬至與肩平(圖21);翻掌向上,屈肘收手,經腰間帶脈
處向後、向外,再向前劃弧(圖22);翻掌向下,兩臂略收回,置於體前,同時屈膝
下蹲成馬步站樁式(圖23)。

站樁要領:
1、兩腳與肩同寬;

2、兩腳尖內扣10度左右;

3、十趾抓地,但不要過分用力;

4、屈膝下蹲,但膝不超過腳尖;

5、收腹,提肛;

6、圓檔,松腰,松腰;

7、含胸拔背;

8、虛領頂頸;

9、舌舐上齶;

10、目視前方;

11、鼻尖和肚臍成垂直線(即鼻尖和肚臍的連線垂直於地面);

12、百會和會陰成垂直線(即「百合」穴和「會陰」穴的連線垂直於地面);

13、虛腋;

14、沉肩墜肘;

15、小臂和地面平行;

16、兩小臂互相平行;

17、中指和小臂成一直線;

18、手掌成瓦狀;

19、手指成梯形,拇指和食指成鴨嘴形;

20、上虛下實,面帶微笑,自然呼吸。
21、馬步站較時要做到三個不要:不需入靜,不要意守,不要把別的功法的概念
加入本功法。一個強調:強調動作姿勢的準確。

22、要做到三個穩:起勢穩,站樁穩,收功穩。

要求:

每次站樁的時間不宜少於30分鐘(初學者時間可以由短到長,循序漸進);架勢可
隨著體力的增強而由高到低(在一定的範圍內,架勢越低,「體外反搏」的作用越
強,「暴發力」越大)。

三、扳指(趾)法

扳指(趾)法,既是本功法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功法的關鍵所在。

練功中,當我們在馬步站樁10–20分鐘後,按照「2、4、1、5、3」的順序(圖24—28),
有規律地扳動手指(同時也儘可能地隨之按壓相應的腳趾) 時,體內會有溫煦之感
,手上的「氣感」亦隨之增強。有的人還會出現隨著指趾的扳動,身體不自主地前
俯後仰的微動,甚至劇烈地震動,井感到有一股熱流在體內循環,周流不息。堅
持練功3—6個月者,不僅能很快地祛除疾病,體力大增,而且會變得思維敏捷,
精力充沛,全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其功力可達到一般 「內氣外放」氣功師的水平

ADVERTISEMENT
四、動功

動功又稱「內勁站樁功」,它是在馬步站樁基礎上進行鍛鍊的樁勢。它仍強調動作
姿勢的準確,並講究以勢運氣,以氣助力,以力帶氣,從而達到「氣血並練」、 「勁
氣並練」、「表里並練」,使氣、力倍增,促進全身經絡通暢,氣血調和,陰陽平衡
。它主要練能量的貯存和釋放,增強雙手「外氣內收」、「內氣外放」的功能。

第一節 雙臂攬月

預備姿勢『

繼馬步站樁姿勢。

動作:

屈肘,兩小臂收向胸前,離體約10厘米,中指相對,兩臂交錯,右臂在上,左臂
在下,互相平行,相距約10厘米;掌心朝下,手指成梯形;右手「勞宮」穴對準左
臂的「曲池」穴,左手的「外勞宮」對準右臂的「少海」 穴(圖29)。攬月5–10分鐘後手
指松直,隨即兩臂向兩側同時緩緩拉開,如同大鵬展翅–謂之 「拉氣」(圖30);略停
1–3秒鐘,然後再沿原路復原–謂之「進氣」。反覆做7次。

ADVERTISEMENT

要求:

不要聳肩縮頸,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攬月時自然呼吸,拉動時開吸合呼;拉開後
,兩臂不伸直,兩「合谷」穴相對。
功理:

通過「勞宮」穴作用於「曲池」和「少海」二穴,使兩臂酌經氣互相滲透,氣血貫通,
從而加強手三陰、手三陽經脈之氣的運行,並調節其平衡。

第二節 十字手

預備姿勢:

繼雙臂攬月,直立,雙肘下落,兩手在胸前10厘米處交叉成「十字手」,上缺口平
「天突」穴(圖31)。

動作:

十趾抓地,收腹提氣,腿部發力推動腰、背、肩、臂,十指朝上成立掌,兩臂同時
用內勁向前推山,將勁、氣推運至十指末梢,推到盡頭(圖32);然後放鬆,將手
收回胸前。十字手推小時吐氣,收回時吸氣,一推—收為一遍,做7遍。

要求:

力發於根、自下而上節節貫通;前推時用七分勁,填背;收回時帶三分勁,坐背
;前推時不要聳肩縮頸,頭頸切忌用力,以免血壓升高。

功理:

兩臂用內勁儘量前推時,背部肌肉、韌帶受到牽拉,脊髓也隨之上升,勁、氣由
下而上貫通督脈;放鬆收回時,勁、氣仍循督脈而回。這樣,一緊—松,久練之則
勁氣相隨,氣大力粗,督脈自然通暢。
五、調氣功

拉氣

預備姿勢:

兩腳與肩同寬,全身放鬆,兩手在腹前約10厘米處,「勞宮」穴相對,成「抱球」狀
;左手在下,平「神闕」穴,掌心朝上;右手在上,掌心朝下,和右手相距約10厘
米(圖47)。

動作;

滾氣:左手在里向內、向上滾動,右手在外沿左手背向下滾動(圖48),滾至右手
心向上,並和「神闕」穴平,左手心向下,在右手上約10厘米,兩「勞宮」穴相對;

拉氣:左手向左上方,右手向右下方同時緩緩拉開,停1–3秒(圖49);

壓氣:兩手按原路線緩緩合攏,恢復抱球狀。

然後再「滾氣」、「拉氣」、「壓氣」,要領同上。左右各做一次為一遍,做3–5遍。

要求:

兩手成斜對角拉開,並始終保持掌心相對;拉開時吸氣,合攏時呼氣。

功理:
久練之則手掌「氣感」日益增強,蓄積內氣,導至掌指,即能「內氣外放」,為人治
病。

六、收勢

接「轉氣」結束時的「大字樁」0勢(見圖52)。小臂外旋,掌心向上,屈肘,手向頭上
方劃弧,左腳向右腳靠攏,同時吸氣;掌心向下,經頭前慢慢下落,同時呼氣,
導氣至「湧泉」穴(圖53、54)。提手、落手反覆做3遍,恢復直立。

También podría gusta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