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á en la página 1de 4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二十四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原大學 桃園、中壢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 論文編號:E15-001

基於EHD技術之LED散熱模組散熱效能初步研究
趙修武、林重勳、葉哲軒、楊潔
中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5-2622-E-033-012-CC3

子風。使用EHD技術散熱與使用風扇散熱的方式比較
摘要
下,前者較為省能源,能有效避開風扇造成噪音與佔
發光二極體LED (Light Emitting Diode)與傳統燈
空間等問題。
泡最大差別在於可全彩發光(含不可見光)、指向設計
1709 年 Hauksbee[1] 發 現 電 暈 現 象 的 存 在 。
容易、低電壓、低電流、轉換損失低、熱輻射小、量
Ohyama[2]利用應用粒子影像速度儀觀測於EHD環境
產容易、環保等。依其發光波長的不同可分為可見光
下的流場影像分佈情形,發現藉由EHD技術可流場達
與不可見光,不可見光部分主要應用在紅外線LED
到強制對流的效果。Rickard [3]發現電暈現象的產生
和光通訊LED,可用來進行無線傳輸。至於可見光方
會隨著電極型式的不同而異,對於氣流方向及速度大
面,低亮度LED已屬成熟產業,技術層次不高,可以
小均有強烈的影響。Yabe [4]以金屬線作為正極於平
大量生產,主要使用於家電、資訊、電子產品等的指
板間產生電暈現象,由於空氣的自由電子不斷地撞擊
示燈上(亮度需求低)。高亮度LED主要應用於戶外大
電極四周的空氣分子,使其解離成帶正電的空氣離子
型看板、交通號誌、背光源以及汽車市場如煞車燈、
和電子,而電子再撞擊其他空氣分子,連續反應下發
方向燈和車內照明燈等。以氮化鎵銦(GaInN)為材料
現電極間有氣流吹向平板。黃 [5]利用平行金屬線作
之藍、綠光產品,應用在手機背光源上,雖然藍色背
為電極,探討EHD技術對高亮度LED之散熱問題,發
光源的手機已經慢慢退出通訊市場,但數量仍相當龐
現在通以1~16 kV的高壓下,在自然對流情形下熱傳
大,所以需求依然強勁。以磷化鋁鎵銦(AlGaInP)為
導係數有1.6~3倍的提升。
材料之紅、橙、黃光產品,因其價格逐漸逼近傳統亮
度,使得應用領域擴大。其中最具發展性的白光
LED(氮化鎵銦配合螢光粉)應用在照明上,具有環保 2. 實驗架構與方法
節能、亮度高、壽命長、反應時間快等優點,勢必成 2.1 實驗模組架構
為未來不可或缺之照明光源。隨著未來技術的進展, 本研究之實驗系統架構如圖一所示,我們選用
白光LED的亮度跟發光效率得到提升,必定取代傳統 13cm×8cm的矩形PCB基板,經製作電路光罩、曝光、
光源。本研究中,分別探討電極距離、電極型式、工 顯影、蝕刻製程後,完成實驗所需的並聯電路板,再
作瓦數對散熱能力影響,希望藉由EHD技術使得LED 將LED焊接於電路板正面,其規格為最大功率3W與
發光模組有效散熱,研究利用EHD技術以達到LED發 工作電壓4V的白光LED燈泡共八顆,搭配足夠功率的
光模組有效散熱之目的,進而建立LED散熱模組,使 直流電源供應器,使每顆LED達到相同的工作電壓。
得白光LED保有原來低噪音、高亮度、環保等優點, 在電路板另一側則裝置散熱鰭片,藉此將LED產生的
而且LED不因產生的高熱而損壞。 熱量傳導至鰭片上,鰭片的規格為10cm×5cm的鋁合
金片狀式散熱片,將其用螺絲固定於電路板背面,並
關鍵字:散熱增強,LED熱源,電液動力學。 在LED、電路版、散熱鰭片間都均勻塗上散熱膏,增
加熱傳導的速率。然後將其固定於壓克力箱中,目的
1. 前言 在於減少外界氣流對實驗的干擾。為量測散熱鰭片的
在低亮度LED產品,因為發光功率小,產生熱量 溫度變化,將兩熱阻式溫度計的感應端,連接在散熱
極少,不需要主動式散熱裝置。但白光LED產品需要 鳍片兩側,以量測鰭片溫度變化。實驗過程中提供電
較高的功率,使得發光流明數達到照明標準,此時 極高壓的設備採用Matsusada Preclslon Inc.的直流高
LED產生的熱量相對提高,加上其體積小的特性,單 電壓產生器(AU40P0.75),其電壓最高可達到4萬伏
位面積所承受的熱量足以使LED造成損壞,造成晶粒 特,在此電壓下其電流為0.75毫安培,而該系統輸出
的發光效率下降。因此如何導出LED元件發出的高 最大功率可達30瓦特。將其正極連接至自製電極板,
熱,是LED系統發展上極欲突破的課題。EHD為 散熱鰭片則連接至接地端,完成實驗系統架構。實驗
Electrohydrodynamics的簡稱,其原理為以高壓電極產 過程中採用了不同排列方式的針狀式電極;分別為單
生電場後,因為庫倫力的作用使得流場中帶電粒子產 排(n=1)、雙排(n=2) 、三排(n=3)的型式,每一排均
生運動,在這些粒子運動中會撞擊中性分子產生新的 用10針成直線排列,框架尺寸14cm×5cm,針與針的
帶電粒子,如此便能繼續產生大量帶電粒子,由帶電 間距為0.8cm。
粒子造成之氣體運動行為稱之為電暈氣流,又稱為離 2.2 實驗方法

1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二十四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原大學 桃園、中壢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 論文編號:E15-001

先將LED電路外接直流電源供應器,固定輸出總 正常運作的溫度。檢討原因,銀線的延展性不佳,繞
電流為4A,使其運作發亮,因散熱鳍片溫度若超過 線時易有彎曲,無法完全達到平行,因電暈現象易集
70℃,LED燈泡會發生閃爍或是不亮現象,所以測量 中曲率大的部份,產生電暈現象的範圍不集中,且電
溫度上限定為65℃。當鰭片溫度達到65℃時,開啟直 極構造前後均為開放空間,造成電極和鳍片間的解離
流高壓產生器,固定其輸出電功率為2W、2.5W以及 區混亂,無法使離子氣體集中流動方向,導致沒有足
3W,經過約7~8分鐘後LED面板溫度就會趨近平衡 夠氣流通過散熱鰭片凹槽,散熱效率低於LED所產生
穩定,將升溫測量時間定為10分鐘,然後關掉直流高 熱能增加量,無法達到有效果散熱。針對平行線狀無
電壓產生器,讓LED繼續發光10分鐘,藉此得到系統 法集中電暈現象,我們改採針狀式電極,而且針向鳍
在自然的狀態下的升溫變化,以確定實驗結果之重複 片,背面用壓克力絕緣,讓電暈現象集中在電極和鳍
性,因此實驗時間共為20分鐘。實驗過程中每15秒紀 片間。
錄兩側溫度計的數值平均值,再根據所測得溫度值對
時間繪圖,得到時間與溫度的關係,如圖二所示。
4. 結論
2.3 流場觀測 本實驗的主要目的在於使用EHD技術增強散熱
根據電暈現象理論,空氣的自由電子,被高電位 鰭片在產生強制空氣對流的散熱能力,找出較佳的系
的正電極吸引而高速移動,並撞擊電極四周的空氣分 統架構方式來提升其散熱效果,使之能夠應用在未來
子,使其解離成帶正電的空氣離子和電子,而產生的 普遍的照明系統上。實驗結論如下:
電子再撞擊其他空氣分子,連鎖反應下在電極四周會 1. 若外加電壓過大,或電極跟散熱鳍片太近,就會
形成解離區。為了觀察實驗模組中,氣體實際的流動 有放電現象,須重新啟動高壓產生器,如此便無
方式。我們使用單排針狀電極模組,從壓克力箱上方 法連續產生氣流,形成的流場將不足以散熱。因
導入乾冰氣體,藉此來觀測電極和鳍片間流場運動情 此,要得到較佳的散熱效果,加大功率和拉近電
況。 極距離皆有其限制。但若能保持在不放電狀態,
電極與散熱鰭片距離越近,和施加電壓越大,其
散熱的效果越好。而電極跟鰭片距離的影響大於
3.實驗結果與討論
輸入功率的影響。
3.1 流場觀測結果 2. 自製電極的針極數目越多,所形成的電場範圍更
圖三為未開啟直流高電壓產生器時,乾冰氣體的 大,但是排列密度過高,各個針極所產生的氣
流動情況,因乾冰氣體比空氣重,故乾冰成直線往下 流,會互相影響,其對流造成的散熱效果,反而
流動,聚集在壓克力箱底部;圖四為開啟直流高電壓 降低。如圖五所示,比較不同電極排數,發現熱
產生器的情況,氣體明顯的由上方被抽入電極和鳍片 傳係數增強比例隨著排數的降低而提升,即單排
之間,由鳍片兩側排出。在外加高電壓的影響下,大 電極的效果較其他雙排、三排電極的效果好。因
量電子往正電極移動,因此上層空氣形成往正電極流 此,EHD 散熱模組的流場設計,是影響其散熱效
動的氣流,而電極附近的正離子被正電極排斥往低電 率的關鍵因素,若能讓冷空氣上方吸入,熱空氣
位的散熱鳍片移動,大量的離子氣體被擠入鳍片間凹 下方排出,兩股氣流分開互不影響;並且對針極
槽,在上層氣體持續往下流動的清況下,鳍片間熱空 產生的流場研究,設計其排列方式,就能達到更
氣被迫從鳍片兩端開口向外噴出。 佳的散熱效果和速率。
3. 於施加相同功率和散熱時間下與傳統風扇進行
3.2 實驗結果
直流高壓產生器輸出的電壓,會隨著實驗時間增 比較,如圖六所示,發現當單排針電極型式與電
加而降低,其原因可能是離子氣體的密度增加,使得 極距離為 2.0cm 的熱傳係數增強比例優於傳統風
扇,且其熱傳係數約增加 40%。故利用 EHD 技
電極和鰭片間的電阻降低,因此系統無法維持固定的
功率輸出,散熱效果便有可能降低。為避免這種情 術散熱在各方面,有著優於傳統風扇的效果優勢
況,實驗中每次測量溫度的同時,我門隨時調整直流 存在,因此若能了解其流場運作、電極結構等對
散熱的影響,將會降低其成本並擴大其應用面,
高壓產生器輸出電壓的大小,使輸出功率維持於定值
(誤差範圍<0.1W),對於外接風扇的直流電源供應器 進而取代傳統風扇散熱系統。
亦同。系統所施加電壓過大,和電極與鳍片距離太
近,都會產生放電現象,如此便無法產生電暈現象, 5. 誌謝
而產生流動散熱,兩個因素相依。增強設備的絕緣 感謝國科會提供本研究相關經費支援(計畫編
性,能夠使得放電現象發生機會降低,可提升所能施 號:NSC 5-2622-E-033-012-CC3),使本文得以順利完
加的電壓,或縮短電極鳍片距離,增加散熱效果。電 成。
極方面,一開始以平行線狀電極進行測試,實驗過程
中發現,產生的散熱效果不明顯,無法讓LED降溫至
6. 參考文獻

2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二十四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原大學 桃園、中壢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 論文編號:E15-001

1. Hauksbee, F., Physico-Mechanical Experiments


on Various Subjects, London, England, pp.46-47,
1709.
2. Ohyama, R. and Kaneko, K., Experimental Flow
Measurements of Electrohydrodynamic Convect-
ion Fields by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IEEE
Annual Report, October 1996.
3. Rickard, M., Dunn-Rankin, D., Weinbergb, F. and
Carletonb F., Characterization of Ionic Wind
Velocity, 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 Vol. 63, Issues
6-10, pp. 711-716, June 2005.
4. Yabe, A., Mori, Y. and Hijikata, K., EHD Study
of the Corona Wind between Wire and Plate
Electrodes, AIAA Journal, Vol. 16, pp. 340-345, 圖三 未開啟直流高電壓產生器時乾冰氣體流動狀態
1978.
5. 黃政德,以 EHD 技術增加 LED 散熱效率之研
究,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
文,2005。

圖一 實驗系統架構示意圖 (1)直流高電壓產生器、
(2) 直流電源供應器、(3) 壓克力模組、(4) 電極、(5)
散熱鰭片、(6) LED 燈 圖四 開啟直流高電壓產生器後乾冰氣體流動狀態

圖二 鰭片散熱過程中之溫度變化曲線圖 圖五 不同電極參數條件下熱傳導係數增強值比較圖

3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二十四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原大學 桃園、中壢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 論文編號:E15-001

the heat sink and electrodes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o


evaluate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cooling enhancement of
our LED source. For the purpose of comparison, a
traditional cooling fan is also tested in our experiments.
The needle electrode is proven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linear electrode. The proposed EHD approach is found
to have the advantages in power saving, noise control
and installment space over the cooling fan. With our
design, the heat sink temperature can be maintained in
the range of 20~30°C from its peak value 65°C (without
external cooling) with a DC voltage between 15 and
23kV.

Keywords:Cooling Enhancement, LED Heat Source,


Electrohydrodynamics.

圖六 不同電極參數條件下熱傳導係數增強值比較圖

表一 散熱模組實驗參數表

電極排數 n 1 2 3

輸入功率 P (Watt) 2.0 2.5 3.0

電極距離 d (cm) 2.0 3.0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oling


Enhancement of LED Heat Sources
via an EHD Approach
S. W. Chau, C. H. Lin, C. H. Yeh and C. Ya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NSC Project No.: NSC 95-2622-E-033-012-CC3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oling enhancement
design of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heat sources
through an electrohydrodynamic (EHD) approach,
where the forced convection of air is achieved by the
ion wind due to gas discharge phenomenon. A LED
array with eight high-brightness LED units is adopted as
the LED heat source in our study. The cooling
enhancement system is composed of a heat sink with
fins attached to our LED heat source and an array of
electrodes connected to a high-voltage DC power
supply. The electric field generated by parallel
electrodes results in forced convection of air due to
ionized particles between fins of heat sink, which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heat transfer from the heat
source to outer atmospher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odes, i.e. line-type and needle-type, are employed
in our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Different operation
paramete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electrodes, the pitch
of electrodes, the input power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ambién podría gusta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