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á en la página 1de 72

权力、 伦理和 经济学

作者:何钰 烽

从金字塔到 长城,它 们都是建 立在思想 之上。


——我的卷 首语
《权力 、伦理 和经济 学》简 介

文革结束后,经济学逐渐成为中国最为显贵的人文学科,经济学家门占据了各大媒体
和政府机构的显要位置。文革结束那年我刚刚上小学,上中学时我学的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为蓝本的中学课本。而现在的一些经济学家们乐于把自己描述成西方经济学的传人,
而且大多是自由资本主义坚定支持者。国内各位经济大家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经济预言
家,他们热衷于预测各种类型的经济前景,全球经济增速、能源价格、股票价格、房产价格、
乃至利率政策,他们更像是全球化经济神坛上的巫师,举手投足间操弄着大众的神经。
但是时至今日,经济学的本质问题,经济学本身是什么东西,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
空洞。西方现代的左派知识分子们更愿意把现行的学院派经济学称为所谓的“经济理性主义
”,而这种看似理性的学科无时无刻不在维护者既有的分配格局。
这部作品就是我对于既往的经济伦理和经济学的反思,而这种反思首先是基于哲学的
反思,也就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人性的自利问题。为此我在本书 “
第一章 人性的本源”中做了自己的阐述,而同以往不同这种阐述是许多论述基于现代生物
学和心理学的论述,这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使得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出现了一些重要的
桥梁。我主张我们必须把人性放到几百万年的历史总来看,人性是多方面、多重性、多模块的
进化的产物。基于这种认识古典经济学主张的每个人的人性是自利的,这样的假设是难以成
立。从生物和进化的角度看,人性的自利和利他行为都是人类种群进化的产物。另外,人性
本身也是矛盾的,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我们无法简化人性为一些简单的假设。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行为经济学论文也证明了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基础的薄弱。而经济学实际是基于
人类行为的科学,只有正确了理解了人类的行为本身,经济学才有可能接近正确的答案。而
基于人类是群体动物所以,群体动物特有的社会行为,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
基于群体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那就是成员之间,各种行为和能力的社会组织形式,
所有的社会行为,核心是安排成员之间的,可以做的事不可以做的事,这种关系我称为权
力(power)关系。我将“第二章 权力的本源”作为经济行为的基础加以分析。文中把权力
的定义加以延伸,比如把常常被提到的权利( right)作为一个子集包含到大的权力概念之
下。并基于历史和人类学心理学的文献,定义了人类权力行为的基本特性,比如婚姻家庭的
基础,比如要求平等的心理需求,比如成员之间的思维控制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分配伦理
和权力的关系等等。
基于人类要求平等的天性,所以我在“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共有权力”阐述了一个基本
的经济权力问题,就是对自然资源的共有权力,以及基于这样的权力的社会困境和矛盾,
以及一些基本分配伦理。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分配问题。这里的基础还是一种基本
的被普遍接受的现代社会的伦理。
共有资源的平等,等于给每个成员都有一个相对公平的起跑线,而商品则是经济竞争
的主角。“第四章 商品和交换”讲述了商品交换之间的关系。这里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商品
定义的否定,否定了商品交换是以劳动为基础的概念,另外也否定了边际主义的效用说商
品定义。提出了以权力为核心的商品,提出了商品交换的实质是权力交换。拥有劳动成果的
权力显然只是各种权利中的一种。另外指出了由于在贸易中各方权力不均衡而出现的压迫转
移或者扩散的现象,我称之为“压迫转移”定律。
“第五章 货币和流通”则在于探讨货币到底是什么东西,货币和权力的关系。以及从权
力角度对货币的重新定义。历史上的货币怎样影响了经济,金融危机的实质性问题。通货膨
胀和紧缩问题,政府和货币的关系等等,这一章在于重新认识货币的本质。如果人们能够真
正理解货币的本质问题这次的金融危机或许没有那么可怕。我们的货币伦理还残留着金属货
币的原始印记,这是亟待改革的地方。
“第六章 市场”这里简单的论述了一下,市场交易的伦理,自由市场和政府主导市场
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管制和放任的困境。另外还提到一种重要的交易行为的基本行为说服
的重要性,说服思想控制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市场交易中权力的不均衡产生的不平等及其后
果。
“第七章 资本”这一章简单的讨论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和权力的关系,
资本主义实际是一种分配伦理。以及这种伦理的致命缺陷。以及权力关系的明确在资本和市
场中的重要性。
到这里基本上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经济是不可能独立于政治之外运行的。另外,或
许打个夸张的比方说,人类现有的经济伦理还是石器时代的。

何钰烽 2009 年 3 月 5 日
第一章 人性 的本源

社会科学追根到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在一切重要的论述的开头,对人类的本性加
以分析和定义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人类社会的所有重要事件无不根植于人类的本性之上。
比如,获取食物、分配食物、交易、婚姻、养育后代、争夺、战争、乃至改朝换代等等个体和群体
行为,简而言之,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被人类的本性驱使。关于人的本性问题自古以来是世
界上的哲学家思想家争论的焦点。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争
论。这一问题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孟子认
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
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荀子则针锋相对的提出了他的性恶学说。荀子认为道德观念不是天然现成的,凡是善的、有
价值的东西都是众人努力和觉悟的产物。
另一方面,许多哲学家认识到了,人在大多数时候是被自利的动机所驱使的。老子说:
“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西方古典经济学常常将经济生活中的人定
义为自利的人。17 世纪英国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认为:“在人的本性中,我们发现发生
争执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竞争,第二猜疑,第三荣誉。竞争使人求利,猜疑使人求安,荣
誉使人求名。”18 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无形之手的理论”,既
市场中的个人的生产和交换是为了自利,并通过这种自利行为完成社会资源的自然分配。亚
当·斯密认为人们在谋取自己私利时,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自私的个体在不知不觉间服
务于社会利益。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
们利己的打算。……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
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
一样,他受着一支看不见的手 的引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
不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
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利益。
——亚当·斯密《国富论》

霍布斯和亚当·斯密这种对于人性的判断和解释,其根本的出发点在与——人性是自
利的。斯密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
取得经济报酬。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与为此效力。
这种观点后来成为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济人。
“经济人”的这种观点,虽然很容易被每个人感受和理解,但并不是事情的全部。比如,
假如人性都是自利的,那么为何还会有人志愿去为他的国家打仗?要知道,一个人走上战
场的生存机率和收益之比,较危险的抢劫还要高的多,因为作战甚至毫无收益还要搭上性
命,例如一战时著名的凡尔登绞肉机。1916 年法国凡尔登拉锯战,双方参战兵力众多、由于
机关枪的大量使用,造成惨重的伤亡。法军损失 54.3 万人,德军损失 43.3 万人。相比之
下强盗却很少首次抢劫就丢掉性命。
为什么我们要对别人的苦难深深的感到同情和难过。为何很多人会把自己的财富捐献给
社会,显然人性不是简单的“自利说”能解释通的。20 世纪的哲学家罗素也曾经指出:

正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上的利己在社会科学中可以视为基本的动机。马克思也同此
见解。在这一点上他们是错了。当追求商品的欲望离开了权力与荣誉两种欲望的时候,这种
欲望也就有限得很了,只需适当数量的财富就能完全使它满足。
——罗素 《权力论》

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权力论》中,他并没有说清楚为什么人会有荣誉的欲望,
这种欲望的根源在哪里。
我在这里,对于这种欲望的产生给以更多的进化心理学和生理学以及人类学的分析,
显然对于人们理解人类的本性至关重要。
长久以来,世界上的哲学家们不厌其烦的讨论着——上帝、上天、神圣、崇高、善良、邪恶。
但是,既然上帝、上天不可证明,神圣自然也没有根据;善恶又极易划向个人好恶的深渊。
看来人类似乎只有这样无休止的争论下去了。
在问题的另外一面,自然科学的发展给现代人类以新的契机从新认识人类的本性和行
为。现代生物学、动物学、心理学特别是进化心理学、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的新进展,考古学、
人类学等学科的新发现,所有这些的科学的成就给现代的人们以全新的空间来重新探讨“
什么是人性,人性怎样推动人的行为。价值观世界观对人性的扭曲作用”。这些社会科学的
基础性问题。
在人类了解自身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发现,是 19 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理
论,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
的适应性改变。达尔文的进化论给当时西方的社会伦理以强烈的震撼。当时一位主教的妻子,
当她听说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后,非常感慨地对他的丈夫说:

我们是猿的后裔!天啊,希望这不是真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让我们祈祷不要让人
们知道。
——《万物简史》

显然,受到进化论冲击最大的是宗教信仰和神学。进化论的出现,给当时的神学和哲学
以极大的震撼,因为既然人是猿的后裔,那么作为猿的后裔,人类看不出有何神圣性可言。
大概从七百万年前和猿类分化成几个分支,存活下来的有三支,一支是现在的大猩猩,一
支进化成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还有一支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类。我们人类的祖先和黑猩猩在五
百万年前才分开,成为独立的一支物种,人类的基因有 99%与黑猩猩完全相同。随着越来越
多的科学发现证明了进化论的理论基础。历史流传下来的把人类视为神圣的哲学和政治理论,
在现代科学领域已难有立锥之地了。
既然,“神圣”从来不曾存在,那么那些宣称“神圣”的事业可以退出社会科学的舞
台了。回顾人类历史,多少奴役和压迫都是以“神圣”的名义进行的。历史上统治集团往往
通过宣称自己是某个神圣目标的执行者,而把大众置于本集团控制之下。人类学家认为,历
史上的国王也正是由大祭司天然转化而来,比如埃及的法老和中国商代的国王。
中国古代的“天子”即以神圣的上天的名义统治国民,在商周时代所有的国家大事都
要通过占卜征询上天的意志。中国古代认为,国之大事在祀(祭祀)与戎(战争),祭祀在
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可见一斑。用现代政治来比喻的化,祭祀是内政,战争是外交。

僧侣和君主在人类学家所知道的最原始的社会里久已存在了,当然当时他们仍处于原
始的状态。有时候,两者的职能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这种情形不仅野蛮人当中有,而且高
度文明的国家里也有。奥古斯都在罗马就兼任祭司长,在各行省就是一个神。哈里发既是国
家的元首,也是伊斯兰教的领袖。
——罗素 《权力论》

中世纪欧洲的教皇和国王们关于世俗和教会的权利分界争执不休。罗马教会代表上天统
治,而教会哲学家们在政治上则是维护教会的利益的。直至现今宗教依旧是世界上很多地区
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在中东北非的伊斯兰教地区,这些地区依旧保留了很多政教合一的宗
教统治。到了近代,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强调,国家是神圣的,即国家在道义上高
于市民社会,市民的愿望及其满足理所当然的要为实现民族的更高目标而做出牺牲。神圣的
上天和神的意志,变成了被人为操弄的“国家”或者“人民”。黑格尔把正义和强权视为一
体,从而有意识的把两种含义融为一体。这种理论最终成为法西斯主义和纳粹的行动指针。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受其影响很大的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蔑视和后来列宁主义阶级斗争
理论的内核——即不择手段的消灭对立阶级。十月革命后列宁下令将沙皇的全家老小统统处
决,这种残暴的手段即使是清王朝的后期也不再采用了。还有,中国文革时期对“阶级敌人
”亲属的迫害,这些在阶级斗争理论看来都是顺利成章的。但是这些反人道行径公然违背了
“罪不及亲人”这样起码的现代社会伦理。历史的教训说明一个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理想,
最终往往都成为独裁、歧视、压迫、奴役、杀戮、甚至种族灭绝的工具。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神圣的消亡并不会让人们感到绝望和无助,反而会给人类更大的自
由。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最主要的品质不是神圣,而是——互助、协作和友爱,人们关爱亲
人、关爱朋友、乃至关爱人类,这种关爱才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为了亲人和群体、民族、信仰、
很多人都可以奋不顾身的面对危险。这种品质从何而来,古人多归之于神秘主义。孟子认为,
宇宙在实质上是道德的宇宙。人的道德原则也就是宇宙的原则,人性就是这些原则的例证。
卢梭认为,共同生活的习惯,使人产生了人类所有情感中最温柔的情感:夫妇的爱和父母
的爱,每个家庭变成一个结合得更好的小社会,因为相互依恋和自由是联系这一小社会的
唯一的纽带。现代的科学发现则表明这种情感不是由某些神圣者感化而来或者来自圣人的教
化,而是人类群体进化的天然结果。
为了了解人性的天然成因,我们必须由生命的初始状态开始认知人类社会的内在结构、
关系以及相互的作用力。人性起源于生物自然的行为模式。人类的行为模式是自然进化和社
会组织的演化以及遗传的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类学家韦斯顿·拉巴尔(Weston La
Barre)认为,人类作为动物,他不仅需要适应外在的客观的环境,也需要适应他所畏惧的、
向往的和幻想的境界。这个观点从一个方面说明就是说心理机制也是人类的进化的一部分。
现代进化心理学的出现,将进化和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到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理解中,进化
社会心理学吸收了达尔文的观点,这些观点在达尔文提出之后,一直被生物学家用来解释
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的社会行为。许多人类的倾向和偏好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现象被
称为“进化心理机制”。这些机制被视为人类祖先对特定情境或问题的适应性反应。
当人类进入拥有语言和工具的文明社会后,文化又成为一个更为重要的心理反应机制。
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Levie-Strauss)曾经讲述了原始人对亡灵的两种态度,第一种
态度是,死去的人不再纠缠活着的人,从而换来了后者的尊重并定期向他们表示敬意,死
者也保佑生者。第二种态度是,死去的人企求安乐,但是活着的人则无视这种愿望,他们不
停的调遣死者已帮助自己,利用死者的恐惧,以此获得某种威望。现在看来,这两种文化现
象,可以看作是人类的文明在语言出现后,人类成员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依赖程度增加,
以及死亡现象的恐惧有语言带来的扩散效应的某种心理的平衡机制。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立法者和统治着都宣称自己或自己制定的法律是“善”的化身 ,
反之,把敌人塑造成“恶”的化身。在此之后就是无休止的争论,直到用暴力消灭对方肉体。
而许许多多的杀戮正是以神圣的名义进行的。但是,即便在两千多年前,古人也开始认识到
了,善恶似乎和上天或神灵没有什么关系。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
刍狗。”
进化论认为,作为一个物种,现代人类是作为整体一起进化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
德认为“独处者非神即兽”。20 世纪后期兴起的进化心理学认为,个人与群体保持一致的
愿望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生存和繁殖的关心。在人类种族的进化史上,成为群体的一员不时
一种选择,而是生存的必须,不被群体接受的个体通常意味着死亡。无论大猩猩还是和黑猩
猩以及现代人都在出生伊始就存在于组织化的社会之中。
所谓的“善恶”的根源,都是群体动物的行为偏好,比如作为独处的动物,它们的行
为偏好就没有多少善恶可言,因为它的行动不会对同类有什么太多的影响。但是,一旦进入
交配季节,这些动物还是遵循着某种规则,因为这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既有同性的竞
争关系又有异性之间的吸引关系。作为群居动物的物种其内在的偏好和规则就复杂的多,比
如狮群中多数由雌狮捕猎,而猎物则根据体力来争夺,雄狮优先食用猎物,雌狮和幼狮则必须
等到雄狮吃饱后才能吃些残羹剩饭。狮群中新获取交配权的雄狮会咬死先前雄狮留下的幼崽,
而这些人类看来匪夷所思行为,这些在狮群中却是得到认可的行为。狼群集体捕猎,猎物同
时被狼群内所有个体吃掉,只有饥饿过度时才有例外。而黑猩猩则需要向对方讨要食物,另
外,群体中有一些母黑猩猩死去,它们的未成年子女会被它们最大的一个子女抚养,通常
是姐姐来抚养,这一点已经和人类非常接近。虽然各个物种之间行为偏好千差万别,但是这
些差别都是自然进化和生殖竞争的结果。同样的道理,人类的行为偏好,也是在几百万年的
进化中逐步形成的,人类在 400 万年前开始走下树枝,250 万年前,原始人的脑容量加大,
到了 170 万年前,原始人的体型已经接近现代人,而脑容量却只有现在的一半, 50 万年前
晚期智人取代了直立人,到了 5 万年前,人类发生了进化史上的飞跃。虽然经历了漫长的进
化过程,人类的有些偏好依旧留有远古生存的痕迹。比如人类(包括多数男性),在夜里对
漆黑的环境感到恐惧。这显然是远古时期形成的心理机制。试想在野兽出没的远古时期,个
人在自然环境下很可能成为掠食者的目标,恐惧是对个体的警告,其作用在于告诉个体快
速离开危险的环境并找到庇护所。
自然界中所有的行为,其基础的构成是神经活动,神经活动从非常低级的动物那里就
已经存在。比如,线虫是一种精微细小的微生物,它的神经系统非常简单,只有 302 个神经
细胞。利用一种最新发明的设备,研究人员进而发现了与行动和感觉相关的特定神经细胞。
当代生物心理学家的观点是,行为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许多内外因素共同决定。神经的基本
作用是通过生物电流信号,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人类体验的感情,如欢乐、忧郁等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中枢神经的神经元的活动,这些活动分为基本的兴奋和抑制两类反应。科学家
发现,某些化学物质决定了神经的反应。换句话说,每个行动都由神经末端的化学物质决定
和驱动。比如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也就是说,行动会马上得到体内的化学反馈。科学家
们确定了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
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
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爱情特别是热恋其实就是脑里产生大量多巴胺作用下的状态。
另外,某些药物如鸦片类物质都可以影响这种神经反应,比如吗啡、海洛因、可卡因等。通常
在服用可卡因的吸毒者身上,由脑神经传导素水平提高带来的变化,会使吸毒者产生飘飘
欲仙的快感,并产生更强烈的渴求。
最新的科学成果表明,进化过程是由基因、酶、荷尔蒙(激素)、食物、光照、种群密度共
同形成的。其基本模型是:基因在细胞中,细胞在肌体中,肌体在环境中,各种因素层层嵌
套。20 世纪后期兴起的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进化不仅是肌体和智力,人类的心理包
括情感和欲望也是进化的产物。
将来必定还有其他一些我们没有知道的机制有待科学发现。但是,现有的发现也足以说
明,人类的活动都会从体内的化学分泌中得到反馈和驱使。恐惧、仇恨、热恋、嫉妒等等活动
都是由内在的物质驱动的生物电流。这些驱动和反应,都是我们在进化过程中,肌体的先天
本能和后天的条件反射。而什么是这些的驱动力呢?基本的观察和经验可以初步推定,这些
行动都由生命的本质驱动,生命的本质就是生存和繁衍,即种群基因的延续。而生物进化的
推动力之一,则来自生存和繁衍同环境的互动。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每当 生
命遇到困境时,这些困境包括种群的过渡繁衍和环境的巨变,为了生存,处于困境的生物
都会作出某种改变,而改变又通过繁殖得到扩大和完善,同时自然选择和生殖竞争又淘汰
了一些种群的基因突变。另外环境的微小改变也会逐步累加造成改变基因的改变。最近的《现
代生物学》杂志,发表了一个纽约大学的生物学家们的发现,这个多国研究小组通过不同的
蛔虫样本研究,发现进化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随机的,而是具有确定性且有秩序的。
2005 年,西班牙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家小组研究了 40 对年龄从 3 岁至 74 岁单卵
细胞双胞胎的遗传物质,对 DNA 甲基化区域进行评估。现已查明,三分之一的双胞胎的 DNA
和组朊的化学结构变形程度明显不同,而年龄很小的双胞胎几乎没有区别,但是年龄越大
差别也越大。在 60%的双胞胎基因结构中观察到最明显区别,他们的年龄在 28 岁以上。西班
牙科学家相信,正是基因中这些改变在影响人的敏感性和健康,研究人员还指出,单卵细
胞双胞胎分开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基因差别就越大。因此现在可以肯定,环境会对人的 DNA
产生很大影响,会引起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
20 世纪 60 年代初,生物学家美国人乔治·威廉斯 George Williams 和英国人 威廉·
汉密尔顿 William Hamilton 先后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这种理论提倡从基因上理解进化
和从细节上解释群居行为。威廉斯认为衰老和死亡对肌体来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而对基因
则可以由此实现优胜劣汰,其结论是动植物的生命并不是为自身个体的存在,而是为基因
的延续服务的。比如,鲑鱼在产卵后会死亡,蜜蜂蛰了入侵者后自己也会死亡。自然界很多
例子证明个体为了基因的延续可以牺牲自己。专司劳作的鼹鼠甚至也会为群体冒生命的危险,
甚至牺牲自己,如遇到将要入洞的蛇时,鼹鼠会奋不顾身的冲上去用身体堵住洞口。狒狒群
中,地位显赫的雄性狒狒遇到捕食者,发出狂叫一边给同伴报警,一边以敢死者的姿态冲
向入侵者,即使不敌入侵者,它也会掩护群体撤离,自己始终处于最危险之处。
这一基因进化的理论把基因限于个体或者家族的基因,所以,被科普作家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说成是“自私的基因”理论。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
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动物遗传
中,一个基因如果不同其他基因进行交换,这个基因也必将被削弱或走向灭亡。所以高级动
物的基因本质上是要同其他同类的差异的基因进行交换。生物制造的不同个体越多,在面临
生存环境中出现危险变化时(如超级捕食者来临),保留有一些个体具备必需的应变能力
的机会就越大。一个物种的地狱,绝不是其他物种的天堂,因此竞争不可避免。例如,中国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家李保国发现,森林采伐是造成金丝猴等濒危动物种群隔离的“元凶”。
长年大规模的砍伐使得秦岭山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隔断了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的种群交
流,加速了小种群的灭绝和近亲繁殖造成的基因衰退。这也就证明了,种群内基因无法交换
必然会走向衰落,种群内部基因的无限扩大并不符合基因复制的利益。所以如果基因是自私
的,也是整个种群的自私。那又怎么称得上自私呢?这种自私说是“大同”更为贴切。
1967 年艾德华兹(Wynne-Edwards)提出群体选择理论,正如自然选择可以在个体层
次上起作用一样,群选择也可以在群体层次上起作用。具有某种适应性的群体很可能会逃脱
绝灭的命运。群体选择学说认为种群和社群都是进化单位,作用于社群之间的群体选择可以
使那些对个体不利(降低适合度)但对社群或物种整体(增加适合度)有利的特征在进化
中保存下来。
再以蜜蜂为例, 工蜂的刺螫行为是抵御蜂蜜掠夺者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执行刺
螫的工蜂是一些敢死队队员。在刺螫这一行动中,一些生命攸关的内脏,通常要被拖出体外,
而工蜂很快就死去。这种行为显然不仅有利于这只牺牲蜜蜂的基因,而是所有蜜蜂,通过这
种牺牲警告了所有试图入侵的动物,其他的蜜蜂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种群的生存意志,在
这里超过了个体的求生意志。另一方面,蜜蜂在蜂巢内部也会为了生殖的机会展开激烈的自
私的竞争,最先孵出的蜂王会杀死自己的同胞姐妹。这里则是个体的基因复制优先。

蜂巢里的蜜蜂是共产主义的完美模式,完全符合“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在
它们的世界中生存斗争受到严格限制,蜂王、雄蜂和工蜂的食物数量各有不同……一只生
来就注重伦理道德、细致周到的雄蜂必须做得像一个毫不掺假的道德家。它将完全站在公正
的立场上告诉那些仅仅为了混点口粮而辛劳一生的工蜂们,它们的奉献既不能说是大公无
私,也不能用任何出于实用的动机来解释。
赫胥黎《天演论》序言(1894)

作为高级动物的狼群活动则更为复杂,狼群有着复杂的等级制度,狼群需要团队协作
才能捕获到足够的猎物同时保证自己的幼仔,在狼群中母狼会帮助自己的姐妹抚育下一代。
黑猩猩的社群是以雌性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这些家庭小集团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助行为是经
常发生的,它们结成一种联盟,共同御敌,相互帮助。动物学家贝尔特·海因里希(Bernd
Heinrich)观察到一群乌鸦发现了一个动物尸体,但是它们并没有马上开始大快朵颐,而
是呼叫其他同伴一起分享。他曾抓住了一些疲惫的乌鸦,并做上标记对其进行 DNA 分析,进
而证明了它们之间没有亲缘关系。这是相互利他主义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因为正如海因里希
证明的那样,这些被呼唤来的乌鸦彼此之间并没有亲属关系。
僧帽水母是另一种通过刺细胞向猎物注射毒素的水母。僧帽水母在全世界的温暖水域都
有分布。事实上,僧帽水母并不是一个单一个体,而是由四种不同的个体(水螅型珊瑚虫)
经过高度修饰而形成的组合体。组成僧帽水母的每个个体,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其中,
浮囊支撑着其他的三个个体,使整个生物体能够在水中漂浮;触须负责在水中“捕猎”,
并将捕获的猎物传递给消化个体。僧帽水母整体的繁殖依靠生殖个体进行,它是另外一种水
螅型珊瑚虫。僧帽水母的例子证明了自然界的进 化过程中 ,群体或 者联合体 的存在必 然
由其存在的 自然机制 。这也是自然进化环节中单独的简单生命体向联合的复杂而高级的生
命体的过渡形态。作为高级哺乳动物的人类显然也存在着某种群体的机制。
在最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的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的实验。他们将三个房间分别编号
1,2,3。1 号房间里放有鲜美的西瓜或者香蕉,2 号房间里放置一只黑猩猩,1 号和 2 号房
间之间的门是锁住的,这使得 2 号房间里的黑猩猩垂涎欲滴却无可奈何。3 号房间里是另外
一只黑猩猩,它能够通过移动一个木栓而开启 1 号和 2 号房间之间的门,从而使 2 号房间
里的黑猩猩得到食物,而它自己却得不到。实验结果显示,80%的情况下,3 号房间里的黑
猩猩都会移动木栓。研究人员据此认为,利他行为并非人类所独有。自然界既然进化出了群
体动物也必然进化出了联系群体动物的“内在生物机制”。这种机制在低级的昆虫比如蚂蚁
中是某种化学分泌物,在较高级的动物中就是大脑的运行模式。
人类的行为模式都是自然进化和社会进化而来。作为群体动物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组成群
体是他们求生的主要手段。这个群体的组织水平直接关系到群体的生存的重要因素。
1871 年达尔文在《人类的进化》中说:

什么样的种族能够生存下去呢?一个种族,他的成员都有非常高的、热爱自己团队的
精神,都能非常忠诚、守秩序,有勇气并有同情心,这样他们随时都会互相帮助,而且随
时准备好了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这样的种族会成为其他绝大多数物种的胜利者,
这就是自然的选择。

作为群体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人类的进化也是以整个种群为基础的。而推动种群进化
正是基因的内在力量。一个能够存留下来的物种必然有着成熟的行为偏好和生存策略。虽然
达尔文在描述,种群的互助行为时,依然用者传统的道德的词汇,然而现代科学的发现,
使我们可以确信,生物种群在进化的同时,也进化出了联系种群的行为偏好和相应的生理
心理机制,这种偏好存在于个体体内,使得种群不会解散,并一代代得到强化。例如,哺乳
类动物的母亲会抚养自己的孩子,这种内在的动因,并不是完全自利的,而是有利于整个
种群的情感。另外,人们的同情心也是联系种群的心理机制,只有富有同情心得种群,面临
挑战时才会更加团结。这种情形不但存在于人类社会,同时也在很多物种中存在。比如遇到
狼群的围攻时,成年麝牛会肩并肩形成一堵墙来保护幼崽。正如孟子说的,人类对幼儿的喜
爱,也是天生的性情,现代的杂志封面还是常常把天真的儿童作为封面,广告商也对儿童
的形象推广乐此不疲,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这种“护幼情节”的普遍性。
中国古人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不仅是后天的道德
需要,也是天然的情感驱动。所以人类的互助本性是种群存在的必然要求,远古时期一个无
法互助的群体必然在自然竞争中和社会竞争中走向消亡。在人类社会中即使像强盗小偷这样
的群体,也会逐渐形成属于他们的互助和道德。就是所谓的“盗亦有道”。这个成语出于《庄
子·胠箧》,文中说:

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盗乎?跖曰:何适(哪里)而无道邪?夫妄意(能猜中)
室中之藏,圣也;先入,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判断是否可以下手),知(智)也 ;
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这个寓言从另一方面说明即使要成为一个大的盗窃团伙,没有某种互助互利的伦理都
是不可能的成功的。西方著名的黑手党影片《教父》也是这种黑帮道德的完美演绎。黑手党之
所以成为西方最大的犯罪团体,和其历史悠久和一直传承的内部伦理也是分不开的。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人性的利他主义。孟子把道德伦理的起源归结于人类天然的
内心感触,比如同情心、羞耻感、要求公平的心理要求,这些说明人类的利他的道德伦理都
是根植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沐惕侧隐之心。……由是观之,
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
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这种良知来源于人类本性的说法,在明代又被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感悟了出来一些,并
创立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心学。这个人就是王阳明(王守仁 号阳明)。王阳明认为,“
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就是说明我们对事物的最初反应,使我们自然而
自发地知道是为是,非为非。这种知,是我们本性的表现,王守仁称之为——良知。我们需
要做的一切,不过是遵从这种知的指示,毫不犹豫地前进。”
有一个故事说,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王阳明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
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
衣服,王阳明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
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的本心的表现,通
过良知人们直接知道是为是,非为非。就本性而言,人人都是圣人,也就是说人都有利他的
一面。这就是为什么王守仁的门徒惯于说“满街都是圣人”的缘故。
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曾经对同情做出过的分析:

如果你对别人的痛苦感到难过,这就是同情。……有一点极为重要,那就是给予同情
的行为是自私的行为,因为别人快乐你才快乐,别人苦恼你也难过。因此对别人的同情可
以帮助你实现自身的价值。

不管同情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它是怎样产生的,再也没有比满怀激情地看到别人的同
感更使我们高兴,也没有比别人相反的表情更使我们震惊。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康德虽然把互助解释为自私,但是这种却也说明了,一个人做了正确的有利于种群的
事会得到内在情感的奖赏。这一点也被亚当·斯密注意到了。现在看来这种奖赏——“快乐
”,换句话说就是说一个同情他人并帮助他人的人,自身获得了脑部的分泌的回报,这种
回报正是种群的利他机制的作用,也可以说是群体的联系机制的作用。根据生理学的研究,
可以认为,本质上一个年轻男人同情他人并帮助他人的快乐的奖赏,和获得一位美女的青
睐是一类性质,只是存在着强度的区别。当然多数情况下美女的青睐脑内多巴胺分泌的可能
更多些,给人的兴奋也更强烈。通过上面的例子,既然互助的情感是会在人类的大脑中的得
到回馈,我们有理由相信,种群的互助机制是进化过程中通过内分泌的赏罚系统来完成的,
这种机制的本质就是维持种群的内在联系。这和驱使我们的男女之间的情欲的机制,本质上
是一样的。从最高的层级来看所有的人性都是进化的机制和进化的选择。
心理学家把这种内在动力称为精神动力理论,由 20 世纪初期,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
德(Sigmund Freud)提出,弗洛伊德把一种内化的道德标准的形式控制着人的行为的内在
心理驱动力称为“超我”。当行为违反这种道德标准的时候,个人就会感到内疚并被这种痛
苦的感觉惩罚。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还没有,明确这种内在的驱动机制的成因,却在经验上
确定了某种超越个体自我利益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现代的生理学证明,人类脑部的海马体和
杏仁体和人类的情绪和记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很小的叫额前叶的部分,这个部位受到损伤的病人,会成为
“理智的傻瓜”,这些人感觉和智力完全正常,但是这些人却无法对兴奋、苦恼、挫折有任
何反应,他们无法感受别人的情感,对人际关系无动于衷,以至于无法完成自己的工作。
1995 年安东尼·戴马索(Antonio Damasio)在其著作《笛卡尔的谬误》中对 12 位这样的病
人进行了描述后,得出结论,他认为,人类对有些事情的判断和决定一刻也离不开人类的
情感。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认同在一个人的心理中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个体对自身生命的认
同,这些事件在一些极端的被社会排斥者的极端行为,比如一些人的自杀自残中也说明了,
人类的意识时时刻刻都在被社会的集体和种群意识驱动。作为群体中的一个成熟个体,个体
时时刻刻的关切着自己在社会或种群中的位置。
人类的美德不需要背离人类的本性凭空创造,人类的美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
理机制,它是人类的本能。
2008 年 5 月 12 日,这是个令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的 8 级地震造成了超过 8
万人死亡,数十万人重伤。当人们从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看到了地震灾区的惨状时,特别
是看到被校舍夺去生命的孩子的画面时,整个中国社会惊呆了。这个平日里略显自私和了冷
漠的民族心底的情感被唤醒,人们发自内心的行动起来,人们涌向医院争相为灾区献血,
街边的乞丐也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大批的志愿者涌向了灾区。中国人一般被外国人认为比较
冷漠(这种冷漠来自历史上专制政府对民众结社的长期限制),但面对巨大灾难时中国人
表现出来的协作和献身精神,让世界感到吃惊和敬佩。这种力量正是种群互助的内在力量,
这就是——人性的力量。同类的苦难和死亡让人们强烈的感到了种群基因的损失,进而采取
奋不顾身的援助灾区的同胞的行动。这就是种群的驱动力量,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正是这种力
量把一个个志愿者和士兵推上了或保卫国家或反抗暴政的战场。中国有句千古流传的诗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个为了自己的群体慷慨赴死的英雄是多么的激动人
心。正是群体的内在机制给了个体以慷慨赴死的豪情与持久的冲动,数千年来我们依旧为此
感动。但是这种情感比人类的历史更为久远,因为它是群体动物的天然本性。
但是,这种群体性的本性也常常被一些肮脏的政客用来制造仇恨和专制暴行。法西斯主
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以此来制造仇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暴行竞有许多来自群体之间的仇恨。

在意大利和德国,机会主义贯穿于这两个党扩展其权力的过程中。它们不是依靠共同
的目标和原则,而是求助于共同仇恨和恐惧心理。把观点不同、利益相悖的集团结合到一起,
它们靠承诺以满足每一个人的每一项要求的政客手法,把农民和大地主.小业主和大实业
家、有固定薪金的白领工人和工联主义者松散地统统凑在一起,因为一个明确固定的政治
纲领都必然要把党希望吸收的一部分集团排除在外。
——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

在进化的另一方面,种群的进化过程中,种群内部又存在着竞争,竞争的主线是生殖
权利的竞争。每一个个体都希望自己有机会繁育后代,而这种竞争的基本规则是强壮者机智
者得到更好的繁殖机会 ,即进化中的性选择。而优秀而强壮的个体必然要获取更多的资源,
所以这又有着自利的行为偏好和心理机制,同时形成对竞争者的排斥心理,比如嫉妒、厌恶。
一直以来许多考古学家们都认为,对于女性的争夺是新石器时期部落之间仇杀的主要原因
之一,但是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一论点。不过 2008 年 6 月,科学家们通过新的方法
对从德国一个集体墓穴出土的骨骼进行分析后,得出了有利于上述论点的佐证。这些虽然产
生了种群内部的不团结,但同时也实现了种群基因的优胜劣汰,即要足够优秀才能够取得
复制基因的机会。当然要获得繁殖的机会首先要活到能够繁殖的时候,并获得足够多的生存
物资和领地。这就引发了生存机会生存资源的竞争。科学家们认为,宽吻海豚是因为食物减
少导致竞争加剧,从而出现“杀婴”的现象,科学家说,虽然宽吻海豚是一种温和的动物,
但也会有攻击性行为。
动物学家沃特森(Watson)在研究一种红松鸡时(lagopus scoticus)发现,雄性红松鸡
一旦注射了睾丸酮,雄鸟保卫的领地面积立刻增加了一倍,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雌鸟,而
且攻击性也越强。动物的攻击性甚至是同体内的雄性激素决定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躁动的
青春期。雄性赤鹿常常在秋季开始交配,鹿群中最大最强壮的雄鹿获得最多的妻妾数量,交
配机会也最多,但是这也给雄鹿带来很大的伤害,雄鹿在争夺雌路的争斗中一般都会受到
一些轻伤,但是也有 20%-30%的雄鹿因此致残。
在狒狒的群体社会中,年轻的狒狒总是通过三五成群的结成同盟来对抗年长的猩猩对
众多雌狒狒的霸占和独享,在取得成功后将年长的狒狒赶走。然而在此之后只有一个团伙成
员可以获取交配权。狒狒的夺偶游戏,实际上是由两个或者多个较弱的个体去驱逐一个年长
的强壮的个体的,这种规则实际上是为了达成种群的基因多样化的一种方式,即轮换或许
强壮的雄性基因,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基因多样化也是种群繁盛的重要条件。更为重要的
是在竞争中,单独的个体很难获得交配权,由于多方参与,成员平等的竞争规则也被产生
了出来。同时每一个参与打斗的成员都是出于自利的目的,也就是说打倒原有的强者才能有
自己争取到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可能取得新的交配权利。作为个体的竞争之外,自然界又
存在着广泛的小群体之间的互利结盟行为。
人类群体进化过程中的互助利他的本性,发展为某些行为偏好,就是后来发展成社会
的所谓的“善”。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某些自利和排斥的内部竞争,发展出了某些违背群
体利益的是个体行为,这些行为为大多数成员所反对,比如在自然界中,猛兽的择偶争斗
也很少将对方真正至于死地,那些不被群体所接受的行为逐渐被后来的文明社会称之为“
恶”。比如在食物匮乏的时期,独占共同捕获的猎物,这种行为通常被定义为“恶”,人类
学家们发现了在原始社会也普遍存在着敛财的禁忌。看来吃独食在那里都是不受欢迎的。在
远古时期一个男子如果抚养了别人的孩子,对自己的基因是很大的损失,每一个男人都不
希望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女性的不贞行为在文明初期就多被定义为恶。但是这些行为
在现代则要相对负面性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在富裕的现代社会养育孩子相对容易的多。在善
恶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的过渡地带,这些行为符合或不抵触群体的利益同时,个体或集体自
利和排他的竞争行为,这些行为就成为所谓的“自由”。
人类社会的基本的构成的力量是联系群体成员之间利他动力,这种动力表现为利他的
行为,这种动力的根源是种群的延续和繁盛的要求。另一个动力是个体的生殖生存竞争和排
斥行为为代表的自利动力以及派生的个体成员之间的同盟的互利关系,其根源是个体的基
因延续的愿望。人类社会是由利他的互助性和自立的排他性交互作用的复杂群体。现代生理
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由不同的模块构成,可能负责群体的互利模块和负责个体的自利模
块属于不同的模块。如果是那样的话,人类的这些利他和自利的属性就不是谁比较强的问题,
也就是说二者可能同时存在,并造成人们在精神上的矛盾和彷徨。
人性的本质也可以概括为——利他的群体性和自利的个体性的交互作用。他们不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而更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或者说是相互嵌套。由于利他性和自利性
都是自然形成的,那也必然存在自然的差异。个人先天的利他性和自利性存在着个体的较大
差异。根据进化论和遗传学的原理,这些差异,部分是后天的经历和环境有关,另外不可否
认的是也存在着少量的遗传因素。这也可以解释同一对父母的两个孩子,为何会道德品质有
着天壤之别的原因。当然,这不等于说某些人天生是所谓“坏人”。心理学的数据表明,环
境对人类的行为的塑造作用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先天遗传
和后天环境二者的复杂的结合。
美国在 20 世纪的一系列战争中出现了很多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压住手榴弹以保护
战友的生命,或冒死从战场上营救受伤的同伴,或做出其他同样性质的极端的行动。这种理
智和激情相结合而产生舍生取义的结果,在第一手的战场记载中常有报导。20 世纪 90 年代,
爱伯斯坦领导的研究小组曾经发现过一种“冒险基因”。这次他们从 354 个有多个兄弟姐妹
的家庭中,选取血液标本,向受测试者提问,并按照所获取的信息,划分其无私行为(一
种测量利他主义的方法)的等级。由于调查问答和验血采用匿名方式,因此受测试者无需为
自己标榜,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为进一步求证得出的结论,研究人员还通过具有奖罚
性质的经济游戏,来观测人们是否表现出利他主义的行为,然后再检测他们的基因变异情
况,进行比较后发现,大约有 2/3 的人携带有利他主义基因。
研究人员指出,利他主义基因可能是通过促进受体对神经传递多巴胺的接受,给予大
脑一种良好的感觉,促使人们表现利他行为的。这意味着多巴胺在忠实于社会道德准则的利
他行为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认为,拥有利他主义基因的人可以承担好的工作,
因为他们可以从工作中得到更多回报。
这种利他主义基因是第一次被发现,但研究人员认为,一定还有其他利他主义基因有
待发现。而且,利他主义基因只是决定人类表现利他行为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因素则来
自外界环境的影响。现在的问题是环境的因素到底有多大?
最新的遗传学说明遗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方面的,研究显示遗传受到环境的影响、
和生理的改变,细胞的变化组织的变化乃至环境的变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自然的用
进费退,一个喜欢锻炼的人较之懒惰的人获得健壮的后代的几率显然要大一些。)在物种发
展中并不存在事先确定的基因的改变。基因决定论是无法全面揭示生物的遗传和进化的。另
外进化也不是线性的发展的,相反在人类这样的高级哺乳动物中,从宏观来看,进化是量
子化发展的,从微观来看是多样化发展的。
环境的变化有时取到关键性的作用,研究显示,鳄鱼的卵在某个孵化温度范围内都是
雄性,在另一个温度范围内则全是雌性。还有一种珊瑚礁鱼,鱼群里只有少数雄鱼,当雄鱼
一旦离开鱼群时,某些雌鱼就会自动变性为雄鱼。

将复杂的生命简化成一项愚蠢的游戏,这正是经济学家臭名昭著的原因之一。
——麦特·里德雷 Matt Ridley 《美德的起源》

人类的环境因素对个人的发展作用显然更加重要。这些在现代的犯罪心理学中有了许多
证明。例如许多暴力罪犯,在年幼时都有被虐待或者被性侵犯的经历。人类的文化不仅改变
人类的生活也可以改变人类的遗传,人类的进化存在着基因和环境的互动,由于文化的出
现环境的影响对人格的塑造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关于人性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所谓“理性人”问题,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常说的,“理性
人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问题表现在古典经济学中的所谓的理性主义和边际主义。所谓“
边际”(margin)是指商品的效用,通俗的说就是利弊之差,我不知道是哪个中国人翻译
的这么差的专业用词。亦或是那个经济学家有意翻译了一个最不着边际的词“边际”来说明
这个效应。实际中文的词典中就有:富余,利润、差数等词,这些远比“边际”接近英文本
意。边际主义简单的说就是理性人追求富余(边际)最大化,通俗地说就是这件事是否合算。
但是问题首先是,理性是什么呢?英国的哲学家大卫·休谟曾经说:“理性乃是而且应当
只是情感的奴隶,除了为情感服务并服从于情感之外,决不能冒称任何其它的功能。”这也
就是说理性首先是服务于人类的内在需要的或者说是以人类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为基础
的。当代的科学发现则证明,事情远比休谟的论断复杂。一般说来,心理活动的最高层级是
思维策略,中间一层是初级信息处理,最低层级是生理过程,即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和大
脑的活动。另外人类的大脑是模块化的,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大脑不可能是单一的中
央处理的方式进行思考的,而是多种目的的模块程序构成的器官。而且打个比方说,大脑没
有中央处理器,而是多个不同的处理器构成的器官。这些模块负责人的不同层级的心理活动。
这些不同的层级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也是人类的心灵产生矛盾的内在原因。1998年心理学家
卡特(Carter)的研究指示,大脑的不同组成部分具有独立影响人类行为的能力。
每个人都会有为选择所苦恼的经历,这也说明了利益最大化的不可行性,因为许多时
候各种因素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比如,在宴会开始前,中国人的理解是不可以吃餐桌上的东
西的,但是你又很饿,你吃了就是不礼貌,你可能又有低血糖,不吃会给身体很大的伤害,
宴会的主人又是你的上司。所以你的选择会非常难以决定,这种情况常常是生活的常态。生
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的看到身边的非理性选择。比如,男人们常常会为妻子从超市里大减价而
购买的大量无用的商品感到烦恼。边际主义的经典例子是,“有一辆车可以方便出行,假如
它要维修或作为备用车,第二辆车也相当有用,但不如第一辆车有用,第三辆车就更加不
如前面的两辆车了。给定汽车的价格,没有人会相信会有人去购买三辆车,因为第三辆车的
收益可能低于其价格。”这个例子换成衣服鞋子就马上失效,因为,人的需要本身是多方面
的甚至是矛盾的。所以人类的思维本身就是多重标准的,人是不可能完全统一认识和理性思
维的。古典经济学家往往忽视了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人们在购买决策时,最主要的通常是购
买冲动,“一时的血气”。正因为这样,促销才能大为有效,广告才能大行其道。行为经济
学家认为,决策的过程由于大多受到高度复杂而又紧迫的情境的影响,使得决策者不得不
求助于自觉的判断。所以很多活动根本不存在理性可言。
总结一段简单的关于人性的描述。人性就是人类种群为了生存和延续而进化发展出来的
习性或者偏好。人性的本质是维护种群的生存繁衍,每一个个人都是种群的一个组成,这种
组成依赖于人类的群体的互助利他精神,另一方面人类又有个体和集团的繁殖及生存竞争
以及相应的自利排他本能和基于自利的互助的协作。人类的自利和利他即密不可分又相互关
联相互作用,同时人类的行为又被环境所限制和改变,这就是人类的本性。传统的古典经济
学的自利“经济人”假设,和与之相应的古典经济学体系是不完整的,基于这样的假设的
经济学,如同将历史看作是只有男人的历史学一样荒谬。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利益来源于个
人的自利行为,以此解释了自利的动机如何以一种奇迹般的方式润滑了经济机器。但是斯密
忽视了事情的另一面,自利动机在经济中的作用显然不是单方面的,自利本身也是阻碍经
济机器运转的重要因素。例如掠夺性的开发,制造假货偷工减料等行为,徒劳无益地增加社
会的监督成本,另外投机行为往往给经济以近乎毁灭的打击。人类社会的伦理和法制都是人
类的互助和互利的基本愿望的体现,所以作为经济研究基础的“经济人”概念也应当是双
重特性的。经济学中另一种说法“理性人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显然也建立在一个对
人类大脑的错误理解。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说明,人类的大脑有许多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同
时处理不同得事物,正由于这些模块的的存在人类的内心才会矛盾和挣扎。现实中人类的行
为显然不是完全理性的处理问题,情感和冲动更是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理性本身也
是情感的某种体现,所谓以理性人为基础的经济学规则并不是现实世界的实情。准确地说,
人类似乎是在理性情感和需求之间摇摆。基于人性的多从性,以理性人和经纪人建立的新古
典经济学也势必需要重新检视和推导。
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说:“心既理也,天下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王阳明把心
定义为本心,这个本心就是人类的本性。我们用许多文字来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所有的政
治制度或经济制度,都必须顺应人类的本性,至少不得违反人类的本性。
清思想家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说:“是礼虽统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
见;虽居静而为感通之则,然因乎变合以章其用。唯然,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
别有理也。”王夫之指出“礼”既伦理或制度,必须和人的基本欲望相适应,同时制度中也
要体现人的欲望。历史上,抑制私欲的最典型的灾难当然是,1958 年发生在中国的大跃进
运动,其后的结果是造成了几千万人被饥饿夺去了生命。这个灾难的根源在于许多人都认为,
别人在艰苦劳动,而自己可以获得免费的午餐。恰恰当是的制度设计却假设多数人是无条件
利他的,这种错误估计和错误判段,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灾难。由此看来,人性的
利他和群体互助也不是都是有益社会的,这种群体的利他本性也成为疯狂的纳粹、神风敢死
队、红卫兵、基地组织的内在动力。
自由市场强调的人性自利的,但是自利的灾难更是随处可见,污染、欺骗、杀戮、抢劫、
战争,人类的历史几乎被人类的贪婪和自私推向毁灭的边缘。在经济生活中,一个问题是毫
无节制的生产和消费。资本主义的根源在于毫不克制的扩大生产和消费,而不顾社会真正的
承受能力。林德布罗姆( C.E. Lindblom)在《政治与市场》说, “我们必须决定,是否以
灾难性的速度从事生产,劫掠地球的资源或者通过热量污染或者少数瞬间爆炸从地球表面
上烧毁自己。”1998 年,美国壳牌石油公司主席沃茨(PB Watts)承认,他们给尼日利亚的
政府军提供枪支和军饷后勤保障以及士兵福利。显然这些支持都是用来镇压当地土著居民与
石油公司争端的。人类的自利需要约束,这就是自由市场面临的终极困境。但是人性自利的
观点,之所以得到支撑,自私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没有大崩溃的根源还是在于某些社会力
量的存在。对于其中一种力量,马克思·韦伯总结的很好,那就是宗教伦理。正是由于西方的
基督教传统伦理给了一个自由的资本主义以某种支撑。但是这些支撑显然是不足的,一方面
宗教不可避免的会走向衰落,另外历史证明宗教本身的约束力也无法抑制人的贪婪。所以某
种交易规则和政治制度的设计才可能使社会的发展走向平衡。脱离宗教后适用于全人类的基
本伦理也需要渐进而温和的重建过程。

在本章的最后我给以一些补充,本章关于人性的讨论中我们常常强调进化的作用,
但我必须强调——我反对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19 世纪后期,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
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政治倾向,而是一种社会基模,根据自然界 "食
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
这一理论被人用于支持原始资本主义和政治上的保守主义,穷人是生存竞争中的不
适者,不应予以帮助;在生存竞争中,财富是成功的标志。在对待社会的问题上,社会
达尔文主义成为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政策的哲学基础,支持盎格鲁撒克逊人或雅利安人
在文化上和生理上优越的说法。反对这种理论不仅仅因为其非人道的政治主张,同时也
是因为生物学知识和文化现象知识的领域不断扩大,足以驳斥或不支持其基本信条。从
另一个角度看,人类固然是从猿类进化而来,但是这并不代表人类的一切行为可以反而
追述到动物,并用动物的行为反过来作为人判断类行为合法性的依据。人类的行为进化
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动物的行为模式虽然有利于研究人类的行为,但显然不具
备反向指导人类行为的依据。
在科学的发现为基础的地社会学探讨中不能过分夸大单一科学发现的作用,这不是否
定自然科学的正确性,而是在于我们了解的自然科学离事实的全部还有很远的距离。比如现
在虽然解释了蛋白质的成因,但是细胞或者生命的起源依旧是个未解之谜。
这样的错误,也发生在 20 世纪的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的身上,在他广为人知
的畅销书《自私的基因》
、《盲眼的钟表匠》中,所强调的所谓基因的自私属性和进化的 被
动随机的属性,现在都被新的科学发现所推翻。道金斯的关键问题就是其过分盲目的认
为现有的科学发现可以解释一切,过于主观的引用科学发现来证明他充满社会偏见的意
识形态。过往的经验说明,引用最新科学发现的社会学者们应当对未知的自然科学领域
给以充分的考虑。
第二章 人类 权力的 本源

首先关于“权力是什么?”在西方,权力在词源上对应的拉丁语或英语词汇大致上有
两种取向,一种认为是拉丁语中的 Potere,原意为能够,或具有作某事能力,后派生出英
文 Power。另一种认为“权力”一词出于拉丁语 Autorias,一是指意识和法令,二是指权威,
由此派生出“Authority”这个英语单词。在汉语中“权”原指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后引
申为变通,后来又变成某种能力如“大夫执国权。——《谷梁传》”。国权指统治国家的能力。
现在把权力引申为“一个人依据自身的需要影响乃至支配他人的一种力量”。马克斯·韦伯
将权力定义为:“权力,就是一个或若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即使遇到参与活动的其他人的
抵制,仍能有机会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的能力。”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相关的概念“权利
”,这个词更多的用于法律概念,源于英文 right,比如财产权、继承权、人权等等。德国法
学家耶林使人们注意到权利背后的利益。他说,“权利就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换一个
角度看,我们可以把权利看作受到法律保障可以行使的权力。比如财产权就是处置财产的权
力 。 在 这 里 我 们 把 权 利 right 作 为 权 力 ( authority ) 的 一 部 分 看 待 。 丹 尼 斯 · 朗
(Dannis·H·Wrong)将权力定义为:“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但是
这个定义似乎还是将权力视为一种能力,更多倾向于强势的个体或组织。这样的表述并不能
涵盖权力的全部,因为显然权力这个概念应当是中性的。比如现代法国哲学家福柯就拒绝把
权力视为压制和禁止的消极观点。
在这里我将权力简单的定义为,权力是——行为在 环境中被 允许或者 被接受的 范围 。
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这更符合各种权力的共同特征,即社会行为动态的被接受的边界。权
力也是一个量的概念,它和物理学中的能量一样存在着多种形式。权力在此也表示一种行动
的能力。比如,一个总统有权否决没有达到三分之二通过的法案,但这只是总统的可能选择
之一,实际是多数情况总统会签字通过,无论总统是否否决法案他都有否决的权力。一个乞
丐也有权在大街上扯着嗓子唱歌,当然他选择不唱。无论总统还是乞丐都是没有做的行为,
但是如果他们想那么做,他们可以这么做。所以把权力定义为行为的范围更符合事情的面貌。
社会的权力是生存竞争和繁殖竞争的产物,人类的权力包括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力在内,权
力欲由人类的本性驱动。权力本质上是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由在的驱动力的相互作用构成的,
也就是说权力是群体或个体之间的生存竞争和互利利他驱动的行为边界。比如国王的权力来
自其所在的王国允许其行动的范围。比如调动军队、罢免官员、制定法律等等。而这种行动的
范围显然是由国王的能力决定的。历史上充斥着,独裁专制的暴君和被操控的傀儡,他们的
权力有着天壤之别,国王的权力大小是由国王所在的政治集团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另一方
面,大多数情况下国王权力一般无法限定国民吃什么食物和什么时候上床睡觉,因为那些
权力是自然赋予个人的基本权力或者说这些行为是天然的最基本的自主行为,这体现了即
使在最专制的政体内普通国民也存在着自己的权力范围,即管理自身的权力。哲学家罗素曾
经形象的将权力的表现比喻为物理学上的能量。

我打算证明:在社会科学上权力是基本的概念,犹如在物理学上能是基本概念一样。
权力也和能一样,具有许多形态,例如财富、武装力量、民政当局以及影响舆论的势力。
再用物理学来做一个比喻:权力和能一样,必须被看作是不断地从一个形态向另一个
形态转变,而求出这种转变的规律,应该是补会科学的任务。
——罗素《权力论》

多数哲学家社会学家都把权力的概念限定于人类,但是实际上权力并不是人类的发明,
权力在自然界也有着普遍的存在。自然界中最广为人知的权力,是争夺头领的权力和交配的
权力,在很多时候这两种权力合二为一,这种情形最为常见的是在猴群和狮群之中,只有
取得了首领的权力才有资格取得交配的权力。
黑猩猩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是年纪更大的雄性杀害刚出生的小黑猩猩。此外,雌黑猩猩
也会杀害其它黑猩猩的小宝宝。如果它们认为小黑猩猩可以当食物或成为其潜在的交配对手
的话,雌黑猩猩就会不择手段地干掉这些小黑猩猩。
  科学家们发现当母黑猩猩与此群体中职位最高的雄性交配时,她们最能叫。其用意在于
说明她们生育力强,可以接受交配。这可以增加她们与这些黑猩猩交配的机会,从而混淆其
后代的父系关系。如果雄性怀疑自己是一只新生黑猩猩的爸爸,它更加有可能地保护这位妈
妈和孩子。
  当高级别的雌性黑猩猩在周围时,雌性黑猩猩交配时会保持沉默,以确保她们不知道
她和一只好质量的雄性交配,从而避免其它雌性前来攻击她们,并阻止她们交配。
在《人类的猿性》一书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灵长类动物学家之一,弗朗斯·德·瓦
尔(Frans de Waal)在人类及其两个最亲近的灵长类物种(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之间发现了
惊人的关系。他的发现是,人类的侵略性、权力欲望和父权家长制的趋向归结于黑猩猩,而
另外一方面,人类的爱好和平、平等主义和雌性权制的品性则归因于倭黑猩猩。
通过这些自然界的例子可以看到,权力的内在动力是自然形成的,并非人类社会独有
的行为模式。人类的权力模式只不过是更为复杂而已。
人类的祖先直到 500 万年前才和黑猩猩分道扬镳成为一个新的物种,人类的本性中依
旧保留了类似黑猩猩的古老的行为模式,比如人类的交配和婚姻制度和黑猩猩较为接近而
不像猴子那样由猴王独享交配的权力。低等动物比如鱼类昆虫等的繁殖采用的是多卵子政策,
即后代数量众多,通过自然选择(多数都无法存活到交配时期)繁殖后代,这样后代无法
从父母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而繁殖力较弱的生物,比如鸟类中的鹤类则有着相对固定的性
关系。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则由于主要是单卵子的和多精子生殖模式,这种方式对于后代从父
母那里获取更多的教育非常重要,同时由于一次只生一个孩子,孩子的存活对于父母的意
义也更为重要,所以相对固定的性关系和家庭关系对灵长类动物的繁衍至关重要。由于人类
的后代的成熟期在灵长类动物中最长,早期面对严苛的自然环境,人类的幼儿需要同时来
自父母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这种自然的力量逐步形成了人类一夫一
妻制或一夫多妻的家庭雏形,并逐渐向一夫一妻制为主的家庭制度过渡。

我相信,哪怕是在原始时期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或者几个女人)生活在一起是一种
习性。他们彼此发生性关系,共同养育子女,男子是家庭的保护者和扶养者。
——E· A·韦斯特马克 《人类婚姻史》 1891 年

人类的本性存在着种群内的互助和个人的生殖竞争,每个人都想找到一个理想的繁殖
对象,在原始人类时期,母亲不可能不知道哪一个孩子是自己的,而父亲也同样在意这一
点,即使他们还无法完全的确定。女人之间可能相互帮助看护幼儿,但是这种种群的互助和
对儿女的养育还是有巨大区别的。黑猩猩的例子证明,黑猩猩的交配都是复杂而有序地围绕
生殖权竞争展开的。有记录表明,印尼的加里曼丹岛的一个黑猩猩家庭,它们由一对成年黑
猩猩和两个幼仔构成,两个幼仔的年龄差距较大由此可以确定这个家庭至少存在了两个繁
殖季节以上。雄性的黑猩猩还会给磁性的黑猩猩和幼仔在树上搭建巢穴,而自己则睡在下面
的枝杈上。
在黑猩猩的社会中,体格健壮崇尚勇武的现象明显较猴子和狒狒要少很多,一群黑猩
猩的首领并不一定是最强壮者,反而通常是一位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熟练驾驭并协调社
会组织的智者。
人类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夫妻的家庭制度,而且这种制度是自然形成的,这主要是由
于人类的幼儿需要的后天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为了巩固配偶之间的联系,人类的进化还产
生了爱情这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把男女双方在交配期强烈的联系在一起,并使男女双
方都对第三者都具有强烈的排斥性。生理学告诉我们,像所有情感一样,爱情源于大脑。我
们感受到爱的激情,是因为大脑中特定的神经化学体系让我们产生这些情感。 最近进行的
几项研究揭示了人类爱情的大脑化学机理。像那些一夫一妻的大草原田鼠一样,人类的催产
素感受器位于大脑中几个富含多巴胺的区域。
人类学会使用工具,特别是学会制造工具之后人类的生存技能有了质的飞跃。原始人开
始向猛兽投掷第一块石头之后,人类的攻击能力已经没有竞争者了,人类开始了征服世界
的旅程,人类开始从非洲向世界扩散。由于工具和武器的出现个体之间的能力比较平衡,特
别是石斧、矛、弓箭的使用使得剧烈的打斗更加危险,人类逐步放弃了群体内部,雄性之间
以打斗为主的求偶模式,转而寻求相对平和互相制约的竞争方式。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因为他不但力量比我大,而且还相当腐化、懒惰、凶恶,竟至强迫
我替他觅取食物,而他自己却无所事事呢?那么,这个人就必须下定决心时时刻刻注意着
我,在他要睡觉的时候,还得十分小心地把我捆绑起来,免得我会逃掉,或者把他杀死,
也就是说,他必须甘愿给自己增加一种负担,而这种负担远比他自己想避免的和他所加给
我的还要大得多。除此之外,他的戒备会不会稍微松懈一下呢?
——雅克·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卢梭告诉人们,在原始的自然状态奴役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南非的土著在发生争执时
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别说谁打谁小、谁高谁矮、拿起家伙来,让我们用弓箭说话。”武
器的发明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使得部落内部更加趋于平等。但是随着武器的复杂程度和杀伤力
的增加,在某些时期武器又成为人压迫人的工具。
部落内部的平等使得生殖机会的选择机会更加公平。近现代的记录显示在许多原始的部
落民族中,一夫一妻制也是主要的婚姻制度。虽然很久以来文明世界的传说往往把这些原始
民族描绘成处于乱交阶段的野蛮人,但是认真的田野调查都越来越趋向证实,无论原始部
族多么落后,这些部族主要的家庭结构依旧是一夫一妻制。列维·斯特劳斯记载在巴西的原
始部落中,已婚的夫妻和未婚的单身男女分开居住。欧洲殖民者在发现夏威夷群岛之时,岛
上的原住民社会还处于新石器时期,但是虽然已经有了稳定的社会阶层划分和集权制度,
但是实际的家庭形态依旧是,以一夫一妻制为主的间有一夫多妻的现象。
十九世纪末,人类学家对马来群岛的原始塞芒人的记述表明,当地的原始部落依旧以
一夫一妻制为主。一夫多妻的现象只能在与马来人交界的部落才能见到,而在纯种的部落中
淫乱和通奸一般会受到严惩乃至被处死。那里的夫妻多是一夫一妻制而且很少离婚。
2003 年,美国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学的人类学家欧文·洛弗乔伊日前提出,男女身材大
小差距很小,表明人类祖先多实行一夫一妻制。欧文认为一夫一妻制正是保证早期人类取得
竞争优势的关键。在进化领域里,异性之间夸张的体形差距意味着,雄性需要依靠巨大的体
形赢得配偶争夺战的胜利。另一方面,较小的体形差异意味着雄性之间打架的时间较少,照
料配偶和后代的时间较多。
人类在原始社会的平等来源于,人类个体成员之间能力的差异减小。投掷的石头的技能
使得即使不是那么强壮的个人挑战强者成为可能。女性也可以由此拒绝多数其所部中意的男
性求偶者。
人类内部的生存和交配权竞争成为社会的主线。在此过程中人类逐渐稳定了一夫一妻的
家庭规则,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制度,出于种群内部相对平等的生殖竞争关系,说明人类
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原始的成员之间平等的社会规则。一夫一妻制为主的家庭结构是人类平等
的自然习性,这种制度说明人类的竞争已经摆脱了完全靠体力竞争交配权的阶段,人类的
多数成员都可以得到交配繁殖的机会,人类的生殖竞争走入的体力和智力等多方面竞争的
新阶段。这种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也成为原始部落中要求权力平等的重要基础。自然的权力是
能力的天然体现,人类的进化特别是武器的出现形成了早期人类社会权力平均的基本原则,
并把反对不平等权力的愿望强化并根植在每个人的意识之中。虽然人类的文明历史中集权政
治几乎一度垄断了所有大国的政治体系,但是多数普通人依旧延续着原始部落时期流传下
来的公平、平等的法则,他们在家庭中、朋友中都遵循者这样的原则,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社
会环境。
另外早期人类一项重要的权力则是群体中的领导权力,而在现代社会中国家领导权力
的争夺成为社会竞争的一条主线。在原始时期作为首领的好处是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资源和
交配机会。另一方面,作为首领也可能会承受更大的风险和承担更大的责任,个人对领导权
力的欲望也是人类群体意志或者超我(super-ego)的驱使,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社会按照
自己的方式运转。这也说明了为何有时某种权力并没有非常实质的利益仍然被激烈的争夺。
原始人类的部落首领在早期已经脱离了单纯依靠体力竞争的阶段,在部落中年长而有经验
的长者常常成为部落的首领。小的原始部落只有 20-50 人,他们的成人之间大致平等,他们
没有制定的首领也没有等级。男人必须要和邻近的部落通婚,待嫁的女子则必须出嫁到邻近
的部落,这种外部通婚关系逐渐联系成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成为后来国家的雏形。在部落
需要做出决策时候,他们会集体讨论并作出一致的决定。原始阶段由于人类能力的平均和血
缘上的纽带,造就了部落中原始的民主决策机制,当然首领的产生也是通过民主讨论形成,
民主的保证是成员间的权利和能力的平均。首领的权利多数情况在于决定公共事务而不是决
定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个人之间的问题通常由部落的伦理决定。罗素认为“权力分配不均
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一向是存在的,这可以追溯到我们了解所及的远古时代。”这确实是表
面的现实,但实际上这些原始阶段的权力差异大多是对公共事务的权力而不是个人的人身
权力的不同。大多时候原始的部落首领不可以独享猎物,但另一方面,虽然首领可以通过某
种不明显的措施使得自己的亲友获益,但这样做也带来了失去头领地位的风险。然而,从石
器时期开始人类开始信奉原始的巫术,巫术的出现使得公共权力从部落首领向巫师倾斜,
同时首领和巫师的地位也愈加稳固了。
至于巫术的起源,心理学家的实验可以证明:巫术的来源——迷信大多来自人类环境
认知的偏差,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来自某种因果关系的探索,其中有些是正确的比如认识到
草种子和果实的关系使人类有了原始的农业,有些是错误的,比如下雨和鬼神的关系。自然
界中动物会条件反射般的把某些结果和实际没有关系的因素联系起来,这一过程为的基本
模型为:情境→→行为→→结果→→学习(将结果和某种因素联系起来)。1948 年著名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B·F)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证明即便是鸽子
也会在某些情境中产生了特定的迷信行为。
斯金纳把鸽子放到一个箱子里。箱子里有食物分发器,每隔 15 秒落下食物。然后什么也
不做。就观察鸽子就可以了。几天后,实验结果出来了。在每次间隔的 15 秒没有食物的时候:
一只鸽子总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
一只鸽子总是用头撞箱子的某一个固定的地方。
第三只显示出某种上举动作……
斯金纳的那次试验放了 8 只鸽子,其中 6 只出现了各自不同的奇怪习惯。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鸽子的行为与获得食物没有因果关系。但鸽子还是这么做了,
就好像它们这么做了,确实就会得到食物似的,鸽子变“迷信”了。另外在持续多次的失去
联系后迷信也会消失,而实验中鸽子迷信消失的次数居然达到一万次。斯金纳就是用这个实
验来解释人的迷信行为的原理。同样的原理人类产生了古代中国人求雨的巫术,现在人们知
道下雨实际和那些巫术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在长久的干旱后,举行的巫术活动,遇到下雨
的机会将逐渐增大。
1961 年,两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列维斯基(Bruner & Revuski)用这个原理给人类作
了实验试验。实验非常简单。4 个高中生,按电报机的键。键有多个,如果按对了,就能得到
硬币。按错了,什么也没有。真正的事实是(当然 4 个高中生并不知道),3 号键是奖赏键,
只要按他就能得到硬币。但必须要间隔 10 秒,3 号键才会起作用。也就是说连续快速按 3 号
建没有用。
实验的结果是,一段时间后,高中生变得“迷信”了:他们各自形成了自己固定的一
套按法,比如按 1,2,3,4,再按 1,2,3,4……因为他们认为这么按就会得到硬币——
他们确实能得到硬币,因为里面有“3”,但跟序列没有关系。
随着原始人类的迷信行为不断加深,巫师的社会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同时巫师们发
明了很多骗术来巩固他们的巫术的可信度。列维 ·斯特劳斯曾经记录了巴西土著的巫师们利
用骗术来验证他们的法术的例子。巫师们用一种藏在自己口中绒毛和自己口中的血来验证巫
术的成功,这种骗术类似今天的魔术。从这样的记载来看巫师们显然已经从巫术中获取巨大
的利益。巫术在原始部落中可以用来决定一个成员的生死,通常看到的记载是,巫师们判定
某个部落成员是魔鬼的化身或者被魔鬼附体,这样巫师的压迫手段就变得越发恐怖了。
古代埃及的法老,就是一种神的替身的角色,法老被指定为伟大的太阳神之子,法老
的大臣都是僧侣,自己则是僧侣的首领。中国古代的国王如商王、周王也自称为“天子”既
上天的儿子,在商代大祭司的地位仅次于国王。史书记载,商俗迷信,商王武定为了任用地
位低下的伊尹为相国,命令画工画出面貌四处寻找,由于迷信那些贵族们也不敢反对。到近
代中国西南的苗族人依然虔信巫术。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此时的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村寨的长老。人类社会的进化在巫术出现后完全走向了靠
智力竞争头领的阶段。
巫师的专权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不是那些原子弹和坦克飞机而是
人们心中的思想,要解放现实中的奴役最主要的还是改变人们的特别是士兵们的思想。公元
前 3 世纪,印度历史上著名的阿育王,在多年的征战后,曾经留下这样的感慨,“真正的
征服是精神上的征服”。1989 年的苏联和华约专职国家的崩溃,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当
派去镇压集会群众的士兵们,要么倒戈要么拒绝执行命令的时候,思想的力量让苏联的坦
克和大炮相形见绌,那个美国武装到牙齿的战争机器也无可奈何的专制集团,在一夜之间
轰然倒塌。因为无论怎样的武器都要由人来完成(这些人多数来自平民的子弟),人的思想
发生坚决的改变,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束缚他的了。思想的解放才能达到社会的解放,否则
即使有民主的制度也会形成事实的压迫,比如现在我们看到的巴基斯坦、伊朗、马来西亚、泰
国等国。林肯曾在任命一个总司令时写道:“他们告诉我,你有志于独裁。达到独裁目的的
途径是打胜仗。我指望你打胜仗,甘冒出现独裁的危险。”林肯这样做错不了,因为美国的
军队不会追随一个将军去攻打文官政府。这是因为士兵们普遍信仰美国的自由精神。而两百
年前,在十七世纪,英国克伦威尔的士兵很愿意遵守他的命令去解散长期议会,但在假如
十九世纪的威灵顿公爵或者二十世纪的麦克阿瑟也计划这么做,那么,谁也不会听从他的
吩咐。
领导权力的获得并不是都是有利于自身的,或者说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头领在争夺
的过程中受伤甚至被杀的几率远大于一般的成员。另外,领导者同时负责群体的决策,这些
决策对群体的生存往往至关重要。作为头领往往最先面临危险,对群体的安全负有更大的责
任。自然界中猴子和猩猩的头领成为捕食者的猎物的可能性非常大,我曾经在一个关于动物
的纪录片中看到,一群鬣狗的头领在于狮群的争斗中首先成为牺牲品,被一只雄狮扑到咬
死。在中国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上,皇帝的寿命大多很低,非正常死亡的例子也有很多。但是
人们还是全力争夺这个终极的地位,这种驱动还是归之于群体动物首领的天然的竞争机制
是群体动物的本性。
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头领对于一个群体的意义虽然事关群体的生死,但人类对领导权的
争夺却产生了一些异化,比如世袭制,从历史的记载来看,世袭制的本源是人类部落头领
权力的增加和巫师武士的利益集团联合的产物,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的世袭制,始于传说
中的大禹治水后,源于大禹个人权力和声望的空前增长。从《史记》的记载中大致可以推定,
大禹可能和一些重要的军事头领达成默契,大禹把首领的位置传给儿子——启,作为回报,
大禹承认或者支持重要职位的头领们把职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的行为。这就是后来的封建分封
制的雏形。事实证明,后来的军事首领们对反对派的镇压,在启的即位和夏朝的建立起到了
关键的作用。
还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群体中,成员对于头领的遵从。牧羊人懂得只要控制了头羊就可
以控制羊群。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原始社会的意识围绕着两个极点聚集,一个是萨满(泛神
论的巫术)的内心体验,一个极点是群体的共识。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群体的头领要保住自己
的地位,显然也需要多数成员的共识和认可。
在自然界中,一方面尊从头领有利于群体迅速的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而迅速的反
应意味着生存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遵从是非理性的。这主要来自人类的大脑模块,进化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的大脑在进化工程中产生了多种相矛盾的能力,其中一种是仔细的
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需要相对较多的时间,这种能力属于大脑中的高
级模块。另外一种是直接的感觉能力,这种反应通常在很快的时间完成,这用能力相对比较
模糊,出错的机会也很大,但是这种能力对于比如人们总是把一些紧急的事件有所反应,
这个模块来自人脑的遗传的躲避掠食者模块,属于大脑中的较为低端的模块。比如,我们现
在依旧会被任何突然的声响惊吓,无论这种声音是否真的有威胁,在多数情况下这些警报
是错误的,但是由于这种本能的反应机制的存在,对于个人脱离危险也是起到至关重要的
作用。对于群体而言,在危急时刻对头领的无条件服从和跟随也是社会动物的天然本性。例
如在火灾时多数人们会非常自觉地听从任何人的指挥,而根本不会去想这样做是否真的有
帮助。而这种遵从心理显然也是盲目的和无理性的。但是这些理性的或者非理性的追随者,
被一些人比如巫师酋长的利用,这些人甚至自身也不知道为何大众会听从他们的指挥。但是,
这些盲目的遵从者最终对巩固原始时期人类压迫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人类早期,领导权、
说服、操纵、遵从、等级制度,这些权力形式是构成文化的基本因素,而文化则是人类进化的
又一里程碑,同时文化本身也暗含了对权力秩序的某种安排。
从长远利益来看,遵从头领的策略会取得很多好处,在自然界可能可以获得优先分享
食物的机会,在人类社会则可以获得世袭或者变相世袭这样的利益。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
中盲目遵从甚至成为了某种文化现象和心理机制,如日本文化中对领导的绝对服从,和日
本武士道文化。又如一个现代的公司的员工会盲目的遵从上司明显违背法律的命令。心理学
家发现,在社会中人们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从现象。而年轻人的盲目成为最容易被煽动或
蛊惑的目标。红卫兵、党卫军、都是以年轻人为骨干建立的,这些组织中士兵的年龄因素无疑
是将其训练成杀戮机器的绝好条件。

监狱工作带来的利益从来都可以忽略不计,这不过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已。但是让我们进
一步观察这个问题,事实上,现在的研究表明,十八世纪,监禁才被决定作为一种主要的
惩罚模式。这时综合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把人限定在特定的空间,强迫他们做出特定的姿
势,服从特定的习惯,——简而言之,这些都是和马戏团的驯兽方式一样的模式。于是我
们看到了十七世纪从来没有的某种部队营区,出现了大型的基督教寄宿学校,这也是 17 世
纪所没有的。18 世纪,出现了有几百人工作的大型工厂,于是就发展出了一套对人类进行
驯服的技巧,把他们禁锢在特定的地方,进行监禁、奴役、永无休止的监视。简言之,就是
出现了一整套“管理”技巧,监狱只是其中之一而已。……这些技巧,就工厂而言,是用
于生产相关的目的,就军队而言……培养一支职业化的部队,使之能够完成艰巨的任务。
—— 福柯

武器的发明使得人类的头领的产生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靠体力的打斗不再是单
一的方式,原始社会的部落成员间的权力也更趋于平等。在人掌握了武器后,还有一项显著
增加的重要事务就是合作捕获猎物,虽然在没有武器之前可能也存在着捕猎的行动,但是
那算不上不是原始人类的主要来源。人类学家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人类学发现,非洲塞内加
尔的雌性黑猩猩经常会咬下树枝,当作矛来追捕猎物。很多动物都懂得使用工具,但这是研
究人员首次发现动物使用武器猎食,显示黑猩猩比人们所想的更近似人类。雌猩猩和发育未
全的雄猩猩常会用树枝觅食,但有能力捕食较大猎物的成年雄猩猩则鲜有这种行为。黑猩猩
会用武器追捕丛猴。黑猩猩不会弄断丛猴栖息的空树干,这样会让牠们逃脱,黑猩猩会先用
尖树枝戳进树洞。可以推测人类最早的武器必然是投掷出的石头和弄尖的木矛。人类在掌握
了较为实用和专门制造的武器后,大规模的猎杀行动开始了。这个时期人类的食物逐渐丰富
了起来,从小羚到大型的猛犸都可以成为人类的美餐,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分配这些大
型的猎物。显然参加狩猎的人都有资格获取一份蛋白质丰富的鲜肉,但是许多考古学家并不
认为猎物的分配仅限于参与捕猎者。

人类学家对当代狩猎采集社会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女性对于族群的饮食比男性
贡献了更多的热量。作为蛋白质的来源,肉类是饮食结构中相当关键的补充。不过,在狩猎
的途中男人们仍然靠着植物食品来补充能量,当捕猎的行动失败时,整个族群都要依赖植
物食品维持生存。
——《全球史》 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

人类早期的社会形态是一种群体内部互助的模式,对于捕获的猎物具有共有的权力。这
种权力的分配源于早期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较为不均衡,有人做过统计,六个人协作捕猎
和一个人单独捕猎其分险降低了约 80%。一小组人也可能连续数天一无所获,所以需要别的
成员接济些食物,另一方面对于捕获的大型猎物来说,比如野牛,其能够供给的肉类也远
超捕猎人员未来几日内的食量,在没有发明可行的保鲜方法前,供给其他成员食用也可以
换取下次的获取其他成员接济的权力,由于食物贮存的瓶颈和人类耐受饥饿的能力限制,
将“一无所获的”风险分摊在众人头上,共享猎物是一个群体和所属个体之间现实和明智
的选择。
直至今日聚餐仍然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联络情感的方式。从原始的亚马逊部落到国家
元首之间的外交餐会。分享食物是人类最为普遍的表示友好的方式,这种习俗无疑是人类远
古的祖先们共同捕猎和生活的遗传。另一方面人类从原始时期开始就倾向于把采集的植物性
食物和小型猎物归于个人所有。委内瑞拉的雅诺马马(yanamamo)人常常一起分食从森林中
捕获的大型猎物,但是小猎物和采集的香蕉却都归个人所有,这种分配方式是由于小猎物
和采集通常是由一个人独自完成的,同时也便于采集者藏匿。一方面原始人的食物分配方式
根植于人类的本性之中,在另一方面,原始人分配食物的方式又由于其地理环境的不同和
可获取的食物的不同以及获取食物能力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人类分配食物的方式也
引发了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力的复杂的交错和划分问题。
生活在坦桑尼亚的哈扎人(Hadza)至今仍旧处在农业社会的边缘,哈扎妇女一般从事采
集植物和蜂蜜的劳动,而哈扎的男子则沉迷于用弓箭捕猎大型的猎物,羚羊通常是男人们
日常的猎物,但是偶尔他们也能捕获长颈鹿这样的大型猎物。长颈鹿等大型猎物无法在炎热
的非洲草原保存,所以捕获的长颈鹿都归部落共有,甚至捕猎者在分配食物时也难以获得
特别明显的优惠,甚至存在着猎物越大猎手得到的越少的现象。一旦鹿肉被抬回村子,捕获
者就无法将其收归己有,而且吝啬的行为会被大家所唾弃,与捕获者非常不利。而作为小型
的猎物比如珍珠鸡在习俗上则完全归个人的家庭所有。
虽然这样,哈扎男子还是醉心于捕获大型的猎物,这是因为哈扎男子获得了一些无形
的社会回报。成功的捕获者被其他男子嫉妒同时被妇女们仰慕。这种荣誉的欲望普遍存在于
人们心中。罗素在《权力论》中说,“ 在人的各种无限欲望中,主要的是权力欲与荣誉欲。”
对于荣誉的取得,虽然也有功利的因素存在,但是单纯的荣誉依旧驱动着各色人等。20 世
纪 60 年代的经济学家曼克尔·奥尔森(Mancur Olson)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社会刺激,为
公共利益效忠的行为就很容易解释。比如,一个成功的商人会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宣布自
己愿意出资建设一座灯塔。通过上一章的关于人性的描述,我们知道这种社会刺激正是人性
中内化的种群驱动力量。同时这种荣誉的获得也有助于,个人获得妇女的青睐,而妇女的青
睐本身也是某种群体意志的内在驱动。比如,战时的妇女往往非常青睐战场上的英雄,尽管
这些英雄可能很快就会丧生,这种驱动和女性日常的物质偏好。有着截然不同的趋向。人类
权力的欲望,不仅仅是个人自利的驱动也同时来自群体意志的驱使。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
希望获得社会的肯定,同时很多人把社会肯定作为自我实现的目标。
回到人类的原始阶段,人类初期的权力是由集体和个体的利他行为、互利行为、排他的
行为,三种行为交错构成。人类初始的财产的权力自然由公有、私有按照部落的伦理构成,而
所谓分配的伦理实质是部落成员之间达成的分配协议。
英格兰北部山区的摩尔人至今依旧保留着一种传统,这种传统限制各家放牧牲畜的头
数。摩尔人的绵羊可以在那里任意走动吃草,但是牧羊的主人却不得私自增加羊群的数量。
羊群的数量限制保证了牧场不会被过度放牧毁掉。限制放牧数量不过是保证公有的财产被公
平的使用的措施。
在非洲中南部一个沙漠中,还生活着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始部落——卡拉哈里。这个
部落习俗规定,用毒箭射杀的猎物,箭头的主人享有分配食物的权力。但是作为狩猎者,可
以先喝掉动物的血。对于集体获取的猎物,捕猎者只能先行分食猎物的内脏。如此严苛的分
配食物习俗,源于这个部落处于严重的食物匮乏状态。箭头所有者的分配权是原始的资本主
义。集体获取的猎物分配权则是原始的配给制度。人类分配的基本态度,并没有完全被文明
所改变。在二战期间的崇尚自由资本主义的英国也由于受到德国潜艇对航运的严密封锁,不
得不对基本民生物资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从历史的角度看,无论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
制约分配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件是社会可获得的资源总数。
在自然界中较为常见的另一项权力是动物对领地的占有权,雄狮经常会用尿液的气味
标注其领地的范围,每当有别的雄狮侵入都会有一场新的争斗。作为群体动物,人类的领地
观念也是天然形成的。人类的部落和国家之间也延续着同样的游戏。争夺领地的内在驱动依
旧是保障生存的权力和交配的权力。黑猩猩也有着巡视领地的习性,由于群体间的争夺,那
些巡视领地的黑猩猩会面临致命攻击的危险。人类的领地观念是群体的概念和个人的领地的
复杂的混合,这种领地观念在现代文国家中依旧得到了保留,即使在最文明的国家中,国
家之间、中央政府、地方州或省、到县、到镇再到居民家庭,人类的社会群体内部和家庭内部
无不有着层层嵌套的划分。
即使在土地没有私有化的文化中和原始部落中,领地的争夺同样也产生残酷的战争。从
化石证据来看,远在距今 14 万到 4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部落之间就开始使用武器互相杀
戮了。科学统计显示当时的原始人至少有 5%的人口死于相互的争斗。
原始部落的领地里,部落成员一面要共同维护领地的边界,另一方面部落成员内部语
言存在某种程度的划分,人们会自发的形成某种形式的个人或者家庭的势力范围。在巴西的
原始部落中,已婚夫妻和未婚夫妻分开居住,在部落居住地的中央有着公共活动的广场。在
太平洋上的美拉尼西亚群岛,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描述了特洛布里恩群岛中的奥马哈卡
纳(Omarakana)村子的平面图。村子中中心的广场属于男人,街道部分属于女性,单身汉
有特定的居住区域,已婚夫妇必须住在周边。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原始社会
的部落中,人类的领地也有极为复杂的划分方式,这些划分就是明确的又是相互重叠的。
人类社会对于集体领地的观念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观念,但是个人的土地私有概念和相
应的土地私有权力却应当是随着农耕文明的出现而出现的。即使在古代,土地也很少完全被
个人真正占有。国王拥有征用权,所有者拥有开垦的权力,路人拥有通过的权力。

由于权力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长期的进化,人类早期的权力形式就
注定是复杂而交叠的,人类社会的基础是权力,权力有着公共事务的权利和个人事务权力
的划分,但是很多情况下权力是二者的混合。权力的划分、分配、组成是社会良好运转的基本
条件。
人类之所以组成社会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而不是为了被压迫、剥夺和奴役。为了
更好的生存和抵御野兽和恶劣的环境,人类从进化的开始阶段就已经是群体动物和社会动
物。在原始状态,部落成员都存在着采集和狩猎的共有阶段,一般妇女采集,男人打猎,虽
然收获多有不同,但是每个部落成员拥有获得一份食物的权力,即使在最原始的部落中也
存在着复杂的权力范围划分。列维·斯特劳斯就曾提到

在北美洲,(印第安人)神话解释了火种的来源,但是火种则置身于一系列的财产中 ,
这些财产的排列标准只有一个:那些财产是用来交换的,那些财产是用来共享的,哪些是
留给自己的,一些乍一看粗俗可笑漫无目的的故事,一旦经过细致的分析,就会显示出一
套完整的经济哲学。
——《人类学讲演集·裸人》

作为一个社会,这个社会能过持续运转的关键就在于,社会成员内部的权力划分。原始
的部落中一般存在着,成员个人的权力,家庭的权力,血族的权力,等等复杂的划分。一般
情况下,这些权力的划分由于长时间的延续被固定下来,成为部族的基本伦理。在自然状态
中,每个人都天然的拥有管理自己身体权力,比如是否留胡子,穿什么样的衣服,今天是
否出去打猎,当然最为重要的一项权力是选择交配对象的权力。另一方面,一些权利则关系
到公共资源的权力,比如妇女可以在所有的部落领地内采集植物根茎和果实。另外还有一些,
则来关系到每个个人,但是必须由集体决定的集体选择权,比如部落要向哪里迁移,是否
要和别的部落交换富余产品选择什么进行交换,这种选择权力必然会因人而异,所以常见
的方式是,推选一个首领或长老来决定不落的集体选择问题,把分散的个体成员的选择让
渡到少数人手中。而这种方式就产生了民主代议制度的雏形。而所有的政治经济问题的核心
依旧是权力及其行使范围的划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复杂程度的增加使得权力的范围和关
系也必然相应的更为复杂。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也应当是权力的规范和约束。人的权力,资本的权力,产权,
集体谈判权之间的关系也仍旧是一个模糊的和充斥着利益博弈的领域。而现今世界上,自由
资本主义的最大问题是资本的权力,大于人的权力,甚至存在着资本权力大于生命权力的
现象。巴西政府面对艾滋病逐渐蔓延的严重局势,1997 年巴西政府决定鼓励国内的制药公
司复制抗艾滋病的专利药品,也就是公然倡导废除这些药品的专利权。这样做的结果是,巴
西国内市场中,这些药品的价格大幅下降,只达到美国同类药品价格的 1/4,个别药物甚
至只有 1/16。然后,巴西政府付费买下这些仿制药,免费发放给艾滋病患者。这项措施,使
得巴西艾滋病患者的死亡人数急剧下降。
面对资本的专利权和患者的生命权,人们又处在了两难的选择之中。美国政府接受了专
利持有者的立场。美国威胁要实施贸易制裁那些侵犯专利权的国家。同时,美国还在世界贸
易组织中控诉巴西,指责其破坏了国际贸易的规则。但是在世界和美国国内舆论的压力之下,
美国政府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宣布不再对侵犯专利权的国家实施贸易制裁。好几
个国际组织都积极出面进行协调和组织谈判。一些私人基金则提供了资金支持。2000 年,5
大制药公司同意就出售给亚非国家的药品价格进行谈判。2001 年,主要大公司宣布,它们
决定仅以成本价向发展中国家出售药物,这相当于西方国家药价的 1/10。其中一家公司宣称:
它们不打算在非洲的艾滋病药物上获取什么利润。
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放任资本权力的危害,同时也看到了资本权力和其他的权力的平
衡和谈判最后能够达成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所以,需要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理念加
以检讨,重新界定和审视资本的权力,并对资本的权力加以限制应该是未来世界政治的发
展方向。在德国根据该国法律,雇员在董事会中有其代表。尽管离真正的权力平衡还有很遥
远的路要走,但是这个例子说明,民主本身也给予社会一种缓慢的自我调整的能力。
第三章 自然 资源的 共有权 力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
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假如有人拔掉木桩或者填平沟壕,并向
他的同类大声疾呼:“不要听信这个骗子的话,如果你们忘记土地的果实是大家所有的,
土地是不属于任何人的,那你们就要遭殃了!”这个人该会使人类免去多少罪行、战争和
杀害,免去多少苦难和恐怖啊!
——雅克·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的问题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但是显然这个问题依旧困扰着后来的人们。土地私有
一方面是压迫的产物,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源于原始农业的发展,这种技术使得独自的家庭
为单位的男耕女职的生存方式称为可能。但是,即便如此原始农业的初期,相信多数情况人
们依旧共同拥有他们耕作的土地,共同拥有他们的收获,其主要原因还是部落的粮食还无
法有大量的富余。上文我们得出的一个间单的规律是,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很大程度上制约
了这个社会的分配方式。可以推断,原始农业的食物存量只有在能够明显的超出人口的需求
时,土地的私有才可能成为现实。即便如此,直至近代世界上的很多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依
旧共同拥有他们的土地,共同分享多数的收获。在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时,印加帝国已经是
一个中央集权的农业国家,但是这个国家的土地依旧是“公有制”的。
1854 年,美国政府要求签约,要以 15 万美元买下印第安人的 200 万英亩土地。当时的
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美国华盛顿州议会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

你们怎能买卖天空?怎能买卖大地的温暖?这念头多么奇怪啊。 ……在我们心中,每
一片闪光的松叶,每一块沙滩,每一团密林中的雾霭,以至于每一块空地和嗡嗡叫唤的昆
虫都是圣洁的。树中流动着汁液,载负着我们的记忆。……空气对于我们也是宝贵的,因为
万物生灵都一同呼吸。白人好像没有注意到他所呼吸的空气,向死亡多日的死人,对恶臭
没有反应。但是如果我们卖给你们土地,你们必须记住空气对于我们是宝贵的,空气和她
所抚育的生灵同享她的精神。她给了我们祖先生命之初的第一口呼吸,也给了他们生命之
终最后的叹息。……我们知道,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

虽然着篇文章是否真的出自印第安酋长,是个颇受质疑的问题。但是无论谁写下了这段
优美的文字,这篇文章中,西雅图酋长谈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土地是私有财产那么
空气为什么不能成为私有财产?未来的某一天如果某人或者某集团宣称,空气归他们所有
怎么办?是否无力支付费用的人将不得呼吸?既然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矿产能够成为个人
的私有财产,那么为何不把空气也列为私有财产?显然没有人会这么做,因为空气本身无
法被认为控制。唯一合理且可行的答案就是空气是自然界的资源,空气天然的归全人类每一
个人所共有。
空气是自然资源,还有天上的雨水,海里的鱼类,显然土地矿产也是自然资源,自然
资源本身不是人类的劳动所得,出于人类要求平等的天性,自然资源理当归人类每一个人
共有,由于国家的存在,现实的理想只能是某国的自然资源理当归每一位国民共有。同时
人类的一项 基本的权 力应当是 获取基本 生存资源 的权力。比如人类生来保有呼吸、饮水、
使用土地的权力。17 世纪的英国思想家洛克认为,“我们就自然理性来说,人类一出生即
享有生存权利,因而可以享用肉食和饮料以及自然所供应的以维持他们的生存的其他物品。

自然资源具有天然的共有属性,假设在一个非常封闭的无人居住的山中,来了一群移
民,移民们先分配了各自的住址,然后大家开始寻找水源,可是恰巧只有一家人家的院子
里能够打出井水,显然这家人家不能向其他人家索取回报,否则这家人家会被村民们赶出
村落。这个假设说明,对于天然的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分配问题显然是一个基本的政治问题而
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
但是,回顾历史,土地和矿产的私有权力,多是少数人暴力和压迫的产物。而土地问题
也是工业革命前亚欧大陆上各个国家的社会矛盾的主线, 为此 3000 多年间,无休止的战争
和杀戮充斥着亚欧大陆。到了二十世纪 30 年代,罗素讲述了这样的事情:

有时候这是很明显的。波斯南部时有之所以属于英国石油公司,是由于英国政府明令
禁止其他任何人侵犯它,而英国政府有一直强大,能过贯彻它的禁令;但如英国在一场重
要战争中打败了,这里的是有所有权就很可能发生变化。……美国石油之所以属于某些公
司,是因为它们对于油田享有合法的土地所有权,而美国武装力量有准备随时执行纪律;
至于油田的原主印第安人之所以不再有合法权利,是因为它们在战争中打败了。洛林铁矿
属于法国公民还是属于德国公民,要看两国在最近的战争中谁是胜者;如此等等。
——罗素《权力论》

罗素的分析很形象地说明了土地私有的一个来源——军事的征服。另一方面,人类特别
是血族关系的存在也使得原始农业时期,家族拥有土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家族联盟成为部
落,部落联盟成为国家,最终土地的分配被国家政权所左右。 《诗 经·小雅·北山》中说“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国王是所有土地拥有者。西周时期,国
王拥有所有的土地的分配权,国王将大部分土地租给诸侯,并享受各个诸侯的朝贡。贵族则
将土地分封给贵族,而贵族则驱使农民集体为其劳动。 《诗 经·豳风·七月》就是周国先人居
豳时的农事诗。诗中叙述贵族和监工,监督着农夫农妇整年不息地为公家作工。农夫种地、打
猎、修宫室、凿冰块,农妇养蚕、纺织、制衣裳狐裘。公家给农夫农妇衣服,饭菜柴火薪樗。只
有打猎时所得小兽,允许农夫私有,其余生产物全部归公,这显然是原始狩猎采集部落的
伦理影响。从这篇古诗来看,与其说贵族掌握了土地私有权不如说贵族掌握了土地和农产品
的分配权,也就是说土地实际还是有着一些公有色彩的。
也有很多思想家为私有土地的合理性辩解。洛克曾经用劳动为土地私有制辩解。而实际
上当时的英国的土地制度是准国有制,在 1775 年以前,英国土地实行的是“公地制度”或
“公开地制度”(Open Field System)“公社经济(Communal Economy)”,绝大多数土地属
于王公贵族所有,但是农民也有无偿使用的公共牧场。

这就是说,为了生活需要而改良土地,从而把属于他的东西、即劳动施加于土地之上。
谁服从了上帝的命令对土地的任何部分加以开拓、耕耘和播种,他就在上面增加了原来属
于他所有的某种东西,这种所有物是旁人无权要求的,如果加以夺取,就不能不造成损害 。
——洛克《政府论》
洛克的观点有些偏颇,显然对土地加以劳动改造不等于可以永远拥有土地,否则如果
一个园丁对一个花园加以改造就可以取得花园的土地所有权。对于开垦的劳动或许有权取得
回报,但显然不可能是无限期的。这个道理就像现在的著作权和专利权的时限一样。一个人
开垦了一片荒地当然可以有权要求,在未来的十年或者几十年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但他
无权永久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因为土地作为自然资源天然的归全体社会成员共有。
甚至作为自然资源的矿产品如铁和铜,也会在极端的战争状态下被定为战备物资,政府会
要求百姓上交金属,用于制作枪炮子弹等武器。
产权概念的出现也有助于化解,公有和私有之间的矛盾。产权是一种科斯(Coase)在
《社会费用问题》一文中首先讨论了产权,他说:“个人拥有的包括义务和特权在内的权利
将在很大程度上由法律决定。结果,法律制度就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某些
方面可以说起着控制作用。”在这里,产权本身就是一种安排和平衡权力的法律机制。
现代国家中许多都有大量的国有土地,如俄罗斯国有土地占国土面积的 92%,加拿大
90%,新加坡 83%,荷兰占 80%。瑞典自 1904 年开始推行土地公共所有的政策,规定土地一
旦被收购便永久成为公共所有土地,再不能出让给私人所有。1964 年斯德哥尔摩市已将 70
%的土地变为公有土地。英国自 1979 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大力推行住房私有化,住房所
在的土地相应由公有变为私有,公有土地比例随之呈下降趋势。中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一个流传甚广的偏见,是所谓集体所有制、公有制和限期使用制对资源的破坏。对于这
个问题,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破坏性掠夺性的使用的情况,但是也有很多的情况下也存在着
共有财产被小心的看管起来。比如英国自中世纪以来,共有的土地就被严格的守护起来,每
一项权力都被私人拥有,比如砍伐树木的权力,放养猪的权力等等,但是所有活动明显的
要符合伦理和规则,比如放养的牲畜被严格的限定数量。英国的领地法庭的纪录还保留着当
时的登记表。所以,公有资源被破坏的问题不是公有制本身,而是相关规则的制定和执行的
能力问题。例如,几千年来,地主把土地按一定的限期租给农民,农民并没有过度耕种或放
牧而把土地变成荒地,显然这是由于地主对自己财产的监管。在现代,对于房屋的租客来说,
房东的监管方式也决定了租客对房屋设施的爱护程度。既然私人的业主可以很好的监管财产,
为何政府就监管不好。即使政府真的监管不好,也可以委托专业的私人公司来做好监管工作。
现代世界各国的土地制度大多对土地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例如,1981 年美国政府制定了
《农地保护政策法》,对基本农地,禁止其改变成非农业用途。美国是土地私有和公有同时并
存的国家,这项法律说明政府有权对私有的土地的用途做出规定和管理而同土地的所有制
没有关系。
肯尼亚北部在一个叫图尔卡纳湖(Turkana)和特科维尔河(Turkwell River)的两岸,
散落着大量的刺槐树的豆荚,这些豆荚是羊群的绝好饲料。传统上牧羊人要在此地放牧必须
要得到当地的长老们的许可,这等于变相地支付了地租。后来政府接手这片河谷,从新制定
了放牧规则,牧羊人可以自由的出入放牧。不久,由于过度放牧,这里的植被被严重地破坏
了。许多学者以此来说明国有化的弊端。而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何当地长老所有就可以
保持植被和资源。为何国家就无法象长老那样管理河谷?实际上在国有后,完全可以通过拍
卖的方式选定牧羊人,并制定合理详细的规则同时指定官员进行监督。这样既可以获取地租
又可以使得大众获得土地红利。公有制的土地同样可以提供生产效率和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
问题的关键在于产权关系的法律约定,而产权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制度和政治制度,历
史上一个民族的政治制度应当是这个民族能力的最佳的体现。普芬道夫(Pufendorf)《自
然法与万民法》中关于不同的权力也有论述,“同一样东西根据持有方式的不同而属于不同
的人。因此,同一块土地,国家享有征用权,所有人享有直接所有权,使用者享有有效的完
全使用权。”洛克认为对于共有资源的观点,“如果规定任何人在把共有的东西的任何部分
拨归私用的时候,必须得到每一个共有人的明确同意。”这种理念正是现代处理公有资源的
基础。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现代市场环境中的公有土地的拍卖制度。
对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土地问题。中国最熟悉的是香港土地制度,众所周知英国在 1840
年到 1842 年的鸦片战争中从清政府手中取得了香港岛的占领权,后来又通过武力和胁迫的
手段获得了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的租借权。1903 年,港英政府完成了对全港土地的测量、调
查和登记,同时对土地所有权制度进行变革,宣布除新界部分农业用地归当地村民所有外,
最终所有权归英国女王所有,由港英政府代为行使。这就是说这些新得的土地大多成为英国
政府的财产,接下来土地出让成为香港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并使得香港成为免税的自由港。
1841 年港府第一次批租土地,当时租期未做明确规定。1844 以后租期确定为 75 年,并不可
续约;后来港英政府一度把租期从 75 年延长至 999 年,而且不补交任何地价。1898 年,港
英政府认识到租期过长导致政府无法与承租人一同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因此在新批土地
时取消了 999 年租期的租约,代之以 75 年可再续租 75 年且不另收地价的租约,同时政府
要求承租人在 75 年租期期满后支付按新标准制定的土地租金,此后,75 年租期成为标准
租期。
香港回归前,所有土地契约都将期满,1984 年“中英联合声明”规定,港英时期的土
地批租制度将继续实行下去。1997 年以前期满的土地契约可以续约;1997 年到期的土地契
约可以自动延长至 2047 年。目前,香港特区政府仍以拍卖、招标或协议的方式批租土地,
但新租约的期限最长只能到 2047 年。另外香港特区政府还可以对一些 1985 年到期的土地征
收年租金。
香港回归后,根据香港基本法的立法精神,香港实行港人治港原则,即从法律上讲香
港的土地租金所得理所当然地为香港全体居民所有。对于货币化的财富,自然最无争议的方
式是,每个香港居民可以平均分配这些土地所得。而事实上这种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年租金,
都由香港特区政府和非普选产生的立法会决定其使用方向,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
些出让金的大部分都被用于香港政府的日常公务开支和市政建设,而土地财政的模式使得
香港一直坚持实行低税负政策,是目前世界上税收负担最低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在含有扼止
措施的“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之前的 1981 年,批地收入占香港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还高达
37%。土地出让金这样一个项属于全民的资产用于公共财政看起来也说得过去,但是这种使
用方式却暗含着对大众基本权力的剥夺和对富商利益的纵容。现代量能课税的核心理念是按
照个人给付(负担)能力而予以课税,对负担能力相同的人课以相同的税收,对负担能力
不同的人课以不同的税收。简单地说,现代通行的课税基本原则就是多得者多交。这里我们
做一个简单的税务分配模型来显示其中暗含的玄机,殖民的港英政府和后来的代表富商阶
层利益的特区政府正是通过政府的分配达成了对大众财富的侵占目的。

假设,政府需要的预算税收是 S=10000$,假设有 100 个纳税人,这样,人均税收是每


人 100$,土地收益为 10000×37%=3700$,人均土地收益是 37$。根据香港的贫富差距保守
设定在 100 人中有 5%,富人财富量占总社会财富的 60%,经过计算 5 个富人的平均财富是
其他人平均财富的 28.5 倍,那么应缴税款也应等于其他人的 28.5 倍。这样的假设并没有夸
大香港的贫富差距。2006 年总部设在赫尔辛基的世界经济发展研究所负责人安东尼奥·肖
罗克说,目前全球财富分配很不平均。2%的成年人拥有世界上 50%的财富。美国名列前茅,
10%的富人占据社会财富的 70%,法国、英国的这一比例也都超过 50%。香港的贫富差距显然
高于美国,美国基尼系数 0.40 香港为 0.56。

假设仅按照财富多少和相应的支付能力征收税款,土地收益为全民均分,平民收入相
等,每人应缴税款为 α,富人收入相等,每人应缴税款为 β,那么这些人的纳税情况如下:
1) 95×α+5×β=10000
2) β=28.5×α
通过计算等式为: 95×α+5×28.5α=10000;
α=42.1$ ;β=28.5×α=1199.85$
平民需缴税 42.1$ 而富商则需缴纳 1199.85$。
如果将土地收益 37$直接发放给大众,平民实际缴税 42.1-37 = 5.1$(港元),富人
的实际缴税为 1199.85-37=1162$。
而把土地收入全部用于市政的情况下,10000-3700 税负变成了 6700,同等条件下。
1) 95×α+5×β=6700
2) β=28.5×α
通过计算等式为: 95×α+5×28.5×α=6700;

平民实际缴税 α=28.2$,富人实际缴税数为 β=804$。

通过两个结果的数字对比,大众看似减少了税务支出,而实际上是丧失了公共的福利,
而富商则通过削减应纳的赋税大幅度的侵占公共福利,这种财政安排根本上是有利富商和
企业而有损大众的。香港特区政府通过操弄土地所得的使用方向,实质上将大众应有的福利
用于补贴富豪或企业的生产成本。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
有余。”这句话用来形容香港政府非常合适。2001 年以后香港表示社会平复差距的基尼系数
甚至达到 0.525,2006 年更高达 0.56,跟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差不多,成为全球贫富差距最
严重的地区之一。香港有不少企业家是“亚洲十大首富”,甚至是“全球十大首富”,仅李
嘉诚一人即拥有超过二百亿美金的资产。同时从上面的模型也可以看到,基尼系数越大,土
地收益直接用于财政的方式对富人越有利。随着土地收入的增加,香港政府又做出了一件有
利于富人的举措,香港从 1915 年开征的遗产税,2005 年 11 月 2 日,香港立法会经过三读
通过的《2005 年收入(取消遗产税)条例草案》,这意味着在 2006 年 2 月 11 日零时之后去世
的港人,其遗产将不再需要缴纳遗产税。香港政府为富人把自己的后事都安排好了,这里面
土地拍卖可谓居功至尾。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大陆的土地政策居然可以直接效法殖民地香港的土地财政。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城市土地是国有的,但是土地可以无偿划拨或有偿使用的。土地出让金,
实际上就是土地所有者出让土地使用权若干年限的地租之总和,中国大陆的土地出让年限
为 70 年、50 年和 40 年。以 2005 年为例,2005 年中国财政收入首破 3 万亿人民币,属于地方
财政的“土地出让金”就达 5500 亿元,为总收入的六分之一还多;相当部分的地方财政各
种预算内外土地收入比重在 50%以上。5500 亿除以中国 13 亿人口,每人应当可以得到 423
元福利,由于土地天然归全民共有,人民理应分得土地的出让金,这样一个 3 口之家 2005
年末应当得到 1269 元,而按照官方的数据,2006 年的农民平均年收入仅 2829 元,显然谁
都可以看到这笔钱对于贫困的中国农民的意义,如果中国农民家庭每年都有这笔钱,那么
可以使得多少苦难得以避免。起码孩子们的学费总算有着落了。而实际的情况是他们没有得
到一分钱。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世界上很多地方,一向宣称是全民拥有的土地资源,被叫做公有
制的土地政策,实际上变成了政府拥有制的土地政策。而真正的土地公有制政策,好像还没
有出现。作为公有财产的土地,既然通过公平竞买的方式获取报酬,这些财产又是归全体国
民所有,所得也当然归全体公民所有。由于土地招标和拍卖制度的成熟和统计技术的电子化,
以及货币收益本身具有可分割的特点,全民平均享有土地所得的分配方式才是天然符合公
平和正义的方法。同时国民自行决定这些土地收益的取向,也最符合传统的私有化自由资本
主义经济学家们的理念,即由市场来决定资金的流向最为有效率。从共有的角度和自然的正
义的角度来说;合法政府有权征税,但是无权直接将土地所得划归政府的预算。因为,假设
一个人因为失去稀缺资源,无法获得回报,那么不是这个人懒惰,而是资源的稀缺性决定
的,和使用者排他性权力决定的。一个贫寒的人首先有权力要求获得拍卖资产里属于他的那
一份,而不是由政府决定怎样把共有财产收益分配给需求者。以往的历史经验来看,多数情
况下贫寒者甚至社会大众,大多被排除在公有财产的大门之外,即使民主政府也不能完全
杜绝利益上对本集团的倾斜。所以共有资源的出让所得应当平均的分配给每一个公民,作为
每一个公民失去权力的补偿。遗憾的是,世界各国政府有意无意又不约而同地偷换了一个概
念,将全民所有变成了国有或政府所有,很显然国有或政府所有和全民所有还是有区别的。
而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像香港政府那样通过数字游戏,将全民福利的土地收益变相
的补贴了少数富商和企业的利益。说到这里,一个全民所有制的土地政策应当是未来的土地
发展方向。而通过香港的土地制度,可以了解到将土地收益为主的公有收益和税务支出两条
线计算最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拿穷人的福利补贴富人的税务负
担的情况。同时这样的分配模式,也有利于社会的财富的流转促进需求和消费,社会的公正
和公平也会增加社会的良性运转和减低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风险。
通常对于紧缺的自然资源的权力,较为常见的是由招标拍卖的方式来决定公有财产的
租用者,政府制定租用年限租用规则,同时监管租用者,拍卖所得租用费用全民平均分配
成为全民福利。另外,政府不得直接将公有财产的收入用来抵扣税金以避免税收变相向富人
倾斜的状况。
社会和利益团体是复杂的,推行这样公有制政策使,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投标者
资质的问题,资源的分配由全民均分还是集体均分的问题,又如一个城市的土地所得应当
由城市市民均分还是全体国民均分还是国民和市民按比例均分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只能由
各个国家和地区自行民主决定。
另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农业用地。作为生存基础的农业用地,是用于人类生存的基本保
障,所以应当立法予以保护其不得随意变更用途。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是他们的基本权力和
基本的社会正义,所以作为耕种者理论上应当无偿的获得耕种的土地。史书记载公元 5 世纪
末,北魏孝文帝采纳李安世的建议,行均田制。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不种树的田)四十
亩,妇人二十亩(一夫一妇受田六十亩)。男夫受桑田二十亩。这是中国历史上耕者有其田
的理想第一次得到实施。均田制一直持续到唐代后期才告瓦解,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
增加,从宋代开始地主雇用佃农生产的土地私有制生产方式成为社会主流,这也成为中国
后来的主要农业生产关系,同时自耕农的数量仍然占很大的比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
1949 年才得到全面彻底的公有化改变。即使十九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也认为,地主收取地租的利益是和全社会对立的。李嘉图反对向农产品征收关税,因为那样
会降低国内土地的产出并且使地租升高。这样一来,大量的补贴会转移到封建地主手里,而
远离工业资本。因为地主倾向于将财富浪费在奢侈品上,而不是进行投资,李嘉图相信《谷
物法》会导致英国经济停滞。李嘉图死后 20 多年,1846 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该法。现在中国
的经济恰恰在城市用地上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大量的递增的土地增值收入,使得城市中的
工业和服务也难以为继。北京的中关村曾经是中国的电脑产业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地价和
相应的房租的增长,中关村地区的企业大量前初到远郊,这样给公司和雇员都平添了大量
的交通成本。十九世纪西方许多国家完成了土地的无偿或者极低价格的土地分配。1862 年美
国政府颁布的《宅地法》,这部法律规定,成年公民只要经过登记,就可以在西部免费得到
一块不超过 160 英亩的土地。如果他在这块土地上居住或耕作满 5 年,就可以获得这块土地
的所有权。
到了工业革命后,由于现代工业社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和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低廉,
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自己的土地搬入城市。很多农业用地由于耕种者的迁移出现撂荒的现
象,而耕地的撂荒是对社会安全的威胁,所以政府有义务对耕地进行管理和监督,防止这
种现象的蔓延。为了防止撂荒,相应的土地耕种权利的流转也是有必要的,土地流转主要是
为了使得大面积的生产根有效率。而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的方面是,农村的土地招租规则应
当相应地参考当地乡村的伦理。但是应当有的基本的原则是,耕者有其地,防止出现过高的
农用地地租的出现。
另外的一项重要的公有的自然资源是能源矿产的探矿权和开采权。在加拿大,本省的石
油和天然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省政府。矿产大多处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同时探矿的风
险较大。作为公有财产,政府可以将探矿权和开采权分开处理,作为探矿权,应当通过招标
选出最合适的探矿公司和开采公司,同样的矿产权的收益也应当为全体公民平均分配。这样
既保留了矿产品的竞争和活力同样也保障了自然资源公有的社会正义。开矿权的招标方式,
已经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模式。
现今世界又一个巨大的不平等在于,全球范围内矿产资本利用矿产的相对稀缺性,在
世界范围内的勒索行为。例如,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石油产量超过国内需求,其价格仍需
视消费者需求而定。自从 1960 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以来,美国石油生产商的
命运就只能由能够决定世界油价的阿拉伯国家掌握了。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石油国产与进
口的比例开始接近平衡,然而整个国家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程度增加了。而到了 2007 年底石
油已经超过 100 美元,显然这些问题也不是通过自由市场和期货市场可以解决的。
根据《新民周刊》报道,山西、陕西都是中国的煤炭大省,储量巨大而且分布广泛。在山
西一些偏远地区,有的小煤井就开在农民家的自留地或者院子里,在陕西府谷一带,由于
地质条件优越,部分煤层就暴露在山体表面。当地农民采煤根本无需办理任何手续,用四轮
车装上一台发电机,拉到矿区直接用割煤机沿山体平着往里挖就是。
后来 90 年代地方小煤窑被禁止了,接替的是一些官商的联合体,到了 2000 年后,煤
炭需求的增长终于使得这些人纷纷暴富。
一个来自山西的陈老板。这个年纪不到 40 岁的山西人,是位拥有 6 口煤井和一个焦化
厂的私人矿主。他从 2001 年和一个朋友一起凑足了 21 万起家,短短 4 年多的时间资产已经
神话般超过 10 个亿。
这个事件的特点是,政府通过所谓的“调控”将公有的煤炭资源,归之于少数人手中
并赋予他们排他性权力,多数村民被排除在外。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的民众也无法从矿产收入
中分得任何利益。2006 年到 2007 年,我曾经多次去过山西,这几次旅行真切的看到了,那
里的官商对民众的欺压,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所以矿产品的权力首先是一种公共
资源,天然的应当归之于全民共有,政府的权力操控往往是和利益集团的联合,这种联合
完成了公众的潜在的或者公开的剥夺。
在这里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权力的问题,少数人垄断了的采矿权形成了对多数人权力的
剥夺。
第四章 商品 与交换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
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动物必须靠自己的努力独自生存下去,并且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
而交换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有一种生活在美洲的蝙蝠,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如果连
续 60 小时吃不到血就可能饿死;因此,一只刚刚饱餐一顿的蝙蝠往往会把自己吸食的血液
吐出一些来反哺那些濒临死亡的同伴,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但生物学家发
现,这种行为遵循着一个严格的“游戏规则”,即蝙蝠们不会继续向那些“知恩不报”的
个体馈赠血液。显然,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互惠利他”。或者说是基于利己的互惠交换但
是这种交换更多的显示为对“下次”的预期,或许还不能说是真正的交换。但现代的研究显
示,交换行为的存在早于 700 万年前人类和猩猩的分化。在 2005 年的《灵长类》杂志上,研
究人员记录了黑猩猩社会的简单的随机交换现象。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黑猩猩的社会中
用食物换取交配的机会是广泛存在的现象。
人类学家大多认为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社会已近存在着广泛的交换活动,早在二
十万年前,石器就开始了长距离的流通。当西方殖民者到达澳大利亚时,澳大利亚北部的土
著——伊尔约龙特人(Yir Yoront)还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他们是真正的狩猎采集民族。伊
尔约龙特人主要的工具是石斧,这些石斧在当地社会具有极高的价值。妇女用其采集柴火,
砍伐树木收集野果。男人们用石斧打猎捕鱼,或者用它劈开树中的野蜂巢。石斧归男人所有,
但是可以借给女人。显然拥有石斧是当地男人的一项重要权力。伊尔约龙特人生活的地方处
于海边一块开阔的冲击平原,作为石斧的石料来源远在 400 英里以外。如果自己生产石斧想
必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是好在伊尔约龙特人并不需要自己生产石斧。因为他们可以自己生
产的一种梭镖和邻近的部落换取石斧。这些石斧也不是邻近部落的产品他们做的是不过是一
个中间商的角色,他们用更少的梭镖去和邻近的部落换取更多的石斧。但是当西方的传教士
把铁斧带到澳大利亚的土著社会,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铁斧的性能远超石斧,但是在土
著社会中的价格也高的惊人。伊尔约龙特人迫切的希望得到铁斧,为了得到哪怕一把铁斧伊
尔约龙特的男人们宁愿让自己的老婆和一个陌生的男子睡觉。
商品和交换是人类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础,对于商品的定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
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现代的新
古典经济学一般定义:“商品(goods, commodity)是用来交换以满足人们需要的一切物品、
服务及劳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商品的本质定义为劳动,“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
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
动。”但是在实际的社会交换和交易中,还有许多交换的主体并不是在劳动产品和劳动产品
之间进行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权钱交易模式,即某些商人为了在政府的公用事业中得到合同,
不惜向主管的官员提供大笔的现金。人类的交易形式非常多样,在成书于先秦时代的《庄子》
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表现了交换的巨大差异。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洸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
“我世世为洴澼洸,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
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
洴澼洸,则所用之异也。
——《庄子·逍遥游》

宋人把自己的祖传的秘方在商人那里换得了一大笔钱,而商人把这个配方作为政治筹
码送给了吴王,而这个秘方最后给商人带来的是得到了分封的土地成为一个低等级的诸侯,
并可以长期享受土地上的附庸农民的赋税的权力。宋人的开始,在于一种秘方的独占的权力,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技术秘密和专利,交易的最后则变成了一种,长期赋税的占有权力。这种
交换也从经济权力变成了政治权力。
伊尔约龙特男人则为了一把铁斧让出了自己的最重要的排他性权力,和老婆睡觉的权
力,而这种权力交换的存在或许只能在原始的男权社会中存在。马克思认为,“作为价值一
切商品都只是一定的凝固的劳动时间。”这种理论,来自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一
直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斯密后的大卫 ·李嘉图也继承了这种观点,认为“商品的
价值……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 但是,李嘉图也意识到了这种价值理论的
内在矛盾,他自己曾经犯过嘀咕:“我不能克服这样的困难:在地窖里贮藏了三四年的酒,
或最初在劳动方面花费了也许还不到 2 先令,后来却值 100 镑的橡树。”后来,人们用水与
钻石来概括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所面临的“价值悖论”:水对人极端重要,是生命的支
柱,但在通常情况下,价格却很低;而钻石是奢侈品,对于人的生存而言没有任何用处,
通常情况下价格却很高,其中原因?李嘉图始终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难题。
后来的经济学中边际主义兴起,边际主义也试图解答这一问题。答案是:价值只能来自
个体消费者的主观评估。某些东西也许有很多的劳动时间,但拿到市场上却没有一个消费者
问津,那么,它就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不管在上面投入了多少劳动。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是消
费者评估的结果,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是由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评估和欲望之水平和强
度所决定的。边际主义的解释实际上也存在一个问题,因为欲望的和评估也是因人而异的无
法得到有效的范围限制,当然许多交换都是由欲望推动,但是很多时候欲望难以作为交换
的尺度。比如,一个人口很渴,但是他依旧可以免费或者用很低的价格获取饮水。如果卖水
者趁机大幅度提高水的价格,是不被世俗和社会所接受的,如果卖水的人有竞争者,也肯
定有人愿意用比他低的公道的价格卖出水,还有卖水者怎么评估买水人的渴的程度。欲望评
估对于天然资源就更是无法适用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价值作为交换尺度,一个人的欲望
也是很难从外表上得到评估的,而作为购买者的支付意愿显然是比照别的交易进行的。所以
这种欲望评估的边际主义解释,根本上偏离了价值理论基本的尺度作用。另外人的欲望有时
也是矛盾的,这种矛盾也是体现在前文提到的,人的大脑是多模块的并行的生理模式。这也
给边际主义的欲望说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困难。
好了,回到前面铁斧交易的例子,这里,显然伊尔约龙特人的老婆和劳动时间没有直
接关系。在这个例子里,铁斧的价值包括为铁矿的开采权所支付的成本、支付者劳动的成本、
支付远途运输支付的成本等等,但是伊尔约龙特男人几乎没有成本,这显然不能用劳动时
间来解释。另外也没有几个卖主,会主动要求要求和别人老婆睡觉,甚至在伊尔约龙特男人
提出之前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欲望。而从另一个角度来换算则很容易理解,一把铁斧的占有权
等于一个伊尔约龙特男人出让的和他老婆性交的权力,这种尺度基本上等同于斧子在当地
社会享有的权力。遍布世界各地的卖淫行为,所有的这些交易都建立在人身权力的基础之上,
卖淫者通过短期出租自己的部分人身权力换取货币,或者由黑帮控制卖淫者强迫其出卖人
身权力从而榨取利润。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的这些行为和黑猩猩中用食物换取交配权力的
行为如出一辙。同样的促销产品工作,面貌平平的售货员和外表鲜亮的模特,单位时间的报
酬必然有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还是来自身体权利的不同。以北京为例,一般的商业
模特日薪也在 200 元左右,而临时的促销员日薪则一般不到 80 元。身体条件的不同造成了,
促销者和模特身体权力的稀缺性不同的造成了报酬的不同。稀缺性本身或许不构成权力,但
是怎样处理稀缺性则完全是一种权力机制。另外,一个强盗劫持路人实际上是控制了路人的
生命权,一旦生命权被控制,强盗就可以拿到他可以找到的一切东西。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
交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甚至自然界所有的交换,归根结底都是权力的交换。在现代
社会,各式各样的权力成为商品,更是五花八门,比如,中国有种叫 QQ 的 Oicq 聊天软件,
由于用户只能随机获得,数字号码,那么早期的数位数少的号码,也成为拍卖的对象而且
价格不菲,这些稀缺的资源根本就是一种权力争夺对象而已。中国人这种对数字的敏感,又
集中在汽车排号的拍卖中,2007 年,广州的一次汽车牌号拍卖中,小汽车牌号竞价发放拍
出单个车牌最高价,一个为粤某某 00F1 的车牌以 74.7 万元成交。这些交易显然与劳动没有
任何关系。

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因此,商品同称为它的价格的那个货币量等
价,不过是同义反复,因为一个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总是两个商品等价的表现。
——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

马克思的商品劳动尺度在土地和公共资源的交易和买卖上立刻就出现了难以解释的反
例。土地向来存有很高的交易价格,而土地的原始拥有者一般只能是公众或者暴力征服集团。
对于土地的交易核心必然是权力的某种交换。在这些交易中土地的劳动量甚至是负的或者小
到忽略不计。
十八世纪的英国哲学学家杰里米 ·边沁(Jeremy Bentham)说过:“在法律产生之前,
根本没有任何财富可言,废除法律,所有的财产将不复存在。”从人类学知识看来,人类的
财富和交换显然早于国家和法律的出现。在没有法律和国家的猩猩中,之所以有交换的现象,
基本上是由于权力的存在。政府、法律的产生都是为了平衡复杂的权力关系。正确的说法应当
是,在权力产生之前,根本没有任何财富可言,废除权力,所有的财产将不复存在。1799
年,清嘉庆帝下令将权臣和珅革职拿问,并派成亲王永瑆查抄和珅家产。和珅身居要职二十
多年,无厌地向各级官员索取财货,各级官员也竞向和珅纳贿输财。上下相通,层层效尤,
自朝廷到地方,形成了以和珅为首的庞大的官员贪污网。据随后的估价,和珅家产即值银两
亿二千余万两,相当国库数年的收入。和珅的反面例子证明了一个事实,即使是一个富可敌
国的人,一旦丧失了基本的权力,他就立刻变得一文不名。基于法制的权力才是财富的基本
保障。在现代社会,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障,首先也是基于对个人权力(重申一下本书中权
力包括权利)的保障和对强势群体或组织的权力限制。

此外,在富者或大资本家在很大程度上享有安全,而贫者或小资本家不但不能安全,
而且随时都可能被下级官吏借口执行法律而强加掠夺的国家,国内所经营的各种行业,都
不能按照各种行业的性质和范围所能容纳的程度,投下足够多的资本。在各种行业上,压
迫贫者,必然使富者的垄断成为制度。富者垄断行业,就能获有极大利润。所以,中国的普
通利息率,据说是百分之十二,而资本的普通利润,必须足够担负这样高的利息。
——亚当·斯密《国富论》
满清政府的腐败和残暴使远在英国的斯密也甚为感触。斯密的观察说明,中国的官僚体
制中,由于没有法律保障以及权力的不平衡,最终不可避免的形成权贵对中小生产者的剥
夺和压迫。同时压迫也是垄断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权力的没有保障也使得财富拥有者丝毫
没有安全感。
这里,有必要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一番新的审视。由于任何交换都是基于双方对于对方对
所有权的确认。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商品的 本质是某 种可以交 换的权力 ,商品交 换
的本质是权 力的交换 。常见的 劳动价值 理论是与 劳动所得 相关的权 力对等交 换的表现 。
比如,一个人用两个照相机镜头换取了一个人的一台二手摄像机,这个交换是两个人财产
所有权的交换。又如,一个养蜂人用一罐蜂蜜作为交换要求理发师为其理发,这里的交换是
基于养蜂人的蜂蜜所有权换取理发师的为他服务的权力,很显然,如果没有蜂蜜作为交换,
理发师有权可以不为他理发。
理发师和养蜂人的交易确实是劳动时间为主的交易,但是这种交易是假定双方都是在
简单的身长环境下工作,比如都不要支付地租,理发师是无房租的露天工作。如果有房租的
地租,双方的交易就不是劳动时间的交易了。假定社会上的养蜂人,无需支付任何地租,蜂
箱也都是自己制作的,而理发师支付了较高的房租,还要购买许多工具,这个交换就会产
生了变化。

蜂蜜的劳动成果所得权力+当地蜂蜜的稀缺性权力=理发师的劳动所得权力+房东的房屋
所得权力+电力公司的劳动权力和垄断权力+ 许多从理发师那里的商品消耗的权力。
而两位劳动者之间的交换比率,多少重量的蜂蜜换取一次理发,实际上则由当地多种
对等或不对等的社会权力以及相关伦理或法律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的某些商品交换中劳动时间的对等规律,首先是源于对劳动产品的所有权。
一个自耕农生产的小麦和另一个自耕农生产的水稻,假定,两人的其他权力完全对等,他
们当然可以用相同的劳动时间作为尺度,来考虑彼此之间的交换比率。但是多数情况下交换
的复杂性都远超单纯的交易双方之间的劳动时间对比,其中另外一些重要因素包括生产效
率、技术难度产生的稀缺性、生产的关系、分配伦理、资源的稀缺性、交易环境、交易信息等等
要素,这些要素实际是各种形式的权力。
在一部优秀的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得情节。典狱长利用监狱
犯人低价承揽建筑工程,导致许多当地的建筑承包商失去商业机会。为此,商人们不得不向
典狱长行贿,以换取典狱长的退出。典狱长宣称有益于社会的行为,为何对社会形成了伤害
呢?
由不同的人群同样的简单工艺生产的同样的商品拥有不同的价格是一个现实中普遍存
在的现象,而许多情况下这种不同主要是源自各个人群所享受的权力的不同,比如在工资
相同的情况下,甲地工人权力较少每周工作 6 天每天 10 小时,乙地工人权力较多每周工作
5 天每天工作 8 小时。在劳动力充足的市场中,相同的劳动趋向相同的价格。由于同样的商
品必定是价格低廉者胜出,所以最终必定是权力少的人群淘汰权力多的人群, (race to
bottom )成为主要的生产者。结果无非是,权力多的生产者被淘汰出生产领域,或者权力多
的生产者的权力被逐渐减少。例如在甲地的工厂大获成功后,乙地的工厂要么倒闭,要么也
和甲地采用相同的工作时间。这里 我把这种 现象称为 压迫扩散 定律,即 在相互贸 易的
市场网络 中,通过 商品的交 换,压迫 式生产者 最终会淘 汰非压迫 式或轻压 迫式的生
产者。而在 没有政治 干预的情 况下,压 迫式的生 产关系最 终成为主 流的生产 关系。根
据这个原理,在《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些无权索取报酬的囚犯,使得普通的工人失去工作的
机会,因为工人不可能长期免费的为老板工作。监狱附近的建筑承包商,要避免被淘汰唯一
的选择就是贿赂典狱长,要其退出市场。这些贿赂的费用最终也会转嫁到工人的身上,形成
事实的压迫。
劳动压迫中最极端的形式是奴隶制,奴隶,一般指既无自己的土地,又无自由,其他
大部分权利也没有,是属于主人的“物品”,主人有权处置奴隶。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使用
奴隶的时代始于商代,商代的部族是中国历史上首先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器的部族,青铜武
器的和马拉的战车的使用使得大规模征服成为可能。大量的奴隶来源于战争中的俘虏,他们
除部分被杀害以外,大多成为商王和各级贵族奴隶主的奴隶。而历史上奴隶制的消亡和衰落,
则只有通过战争和政治斗争以及奴隶的抗争才能得以实现。例如商代奴隶制度的瓦解,主要
是周国的兴起和周国在灭商的战争中,商国奴隶的给与周国的支持,周武王伐纣,促成了
这个革命的爆发,其表现是纣兵在阵上起义(有家室的老奴隶可以当兵,有实例可证)。武
王克商与周公东征两次大战争的取得胜利,都是配合着殷奴隶兵阵上起义。奴隶助战有功,
自然改善了原来的地位。周代奴隶制的衰落,不是由于商奴隶制的效率低下,而是由于民众
和周国伦理的反对。奴隶制的消亡根本上还是依赖于政治的解决,而不是传统的古典经济学
所说的那样是经济自然淘汰的结果。
近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解放奴隶战争,自然要属美国的南北战争。关于美国战前奴隶制
经济的问题一直成为后来美国学术争论的一个焦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普遍
认为,美国南方的奴隶制经济总体上是没有效率的和无利可图的。奴隶的利润主要来自奴隶
的养育和买卖,奴隶只有在非常肥沃的土地上劳动才有可能赚取利润。南方的奴隶经济已经
到了垂死的边缘,奴隶制使得南方经济发展迟缓乃至停滞等等。
然而现代的经济学家的研究则完全证明事实恰恰相反。199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福
格尔(Robert Fogel)长期以来通过运用经济学理论及计量的方法来解释经济发展和制度
变迁,从而开创了经济史研究的新方向。在 1974 年和恩哲尔曼(Engerman)一同合著的《艰
难时刻——美国奴隶制经济学》一书中,福格尔和恩哲尔曼反驳了古典经济史学家们的观点。
福格尔和恩哲尔曼坚持认为奴隶制具有相当的效益,并且唯有像南北战争那样的超经济力
量才可能导致它解体。在书中通过数据和推算,描绘了和以往的古典经济学家迥然不同的美
国奴隶种植经济的面貌。他们研究了 4 万名奴隶的档案和一份 4%奴隶的死亡纪录,种植园
账目、政府纪录以及法律文献中 5000 名种植园主的资料。他们发现,南方奴隶制度是利润极
大且极为有效的一种制度。
实际上,当时美国南方的奴隶制经济不是无理性的经济模式,根据经济学原理市场上
奴隶的价格体现了奴隶劳动的能力。到了南北战争前夕,南方奴隶制的经济体并没有要垂死
的迹象,没有证据显示奴隶制会在没有政治干预的情况下自行瓦解。在效率上,美国南方以
奴隶劳动为主的种植园甚至可能比家庭农场的效率更高。在南北战争前的南方,经济非但没
有停顿,甚至经济的单位产出高于美国其他地区。1860 年战争爆发前夕,南方农场的总体
单位资本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高出北方 35%。其中南方的自由农场和家庭农场产出率则不超过
北方 9%。而奴隶农场的效率则要高出北方农场 40%。
看到这些数字,我们就可以做些基本判断,那就是在同一个市场网络中南方的奴隶农
场主比北方的农场主在市场上的优势更加明显。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工业产品之间,一个
效率高过竞争对手 40%的企业,必将毫不费力吧多数竞争对手赶出市场。市场的基本规则确
定了,一吨同等级的棉花无论是出自奴隶之手还是自由的农民之手,在交易中棉花只能以
同样的价格出售。假设,南方和北方都同样的种植棉花,那么北方的农场主多半会在不久后
倒闭。北方的自由农民只有向奴隶那样,每周 7 天的工作或者只要求最低的生活保障才可能
同南方的奴隶庄园竞争。虽然南北方的作物的差异使得北方农业可以获得一些生存的空间,
但是对于北方的农场主和农民来说,南方的高效的奴隶制农业的竞争无疑使得北方的农业
日益艰难,甚至导致一些农民的失业和破产。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由于奴隶大多为黑人,
参考当时的历史资料,自由黑人的比例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极低,由于人种的原因,使得
黑人奴隶的逃往非常困难,所以黑人奴隶庄园的奴隶逃往率在应当比较低,这也有利于提
高经济效率。所以,在某个时间点,北方反对奴隶制的呼声就可以超过道德的范畴,达到道
德和利益的双重契合。同时南方各州使用奴隶让北方各州成为新移民优先选择的目的地,因
为南方不需要多少非奴隶劳工。这样的结果导致北部在国会和总统选举优势按照人口规模日
益强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才可以得到多数选票,当选为美国总统,
林肯是反对奴隶制度的温和派,但是战争还是爆发了,随着北方的军事胜利,在 1864 年
12 月, 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宪法第 13 修正案,1865 年正是生效,全美国废止了奴隶制度。
通过美国南北战争和奴隶制和自由农场的比较,说明了美国南方的奴隶的压迫,通过
市场交易的这个媒介把压迫和不平等扩散到美国的自由农民身上。这就是在商品交换中分配
权力的不平等造成的压迫扩散现象。而这种权力的不平等只能通过政治斗争才能得到解决,
非常不幸,美国采用了最极端的手段——内战。
2004 年 9 月 17 日,西班牙东部小城埃尔切的中国鞋城,几百名西班牙制鞋工人聚集街
头,抗议中国鞋类的进口,示威者烧毁了一辆载有温州中国出产的鞋的卡车和一个鞋商的
仓库。埃尔切市人口大约 20 万,历来是欧洲的制鞋业中心,有大小鞋厂 600 多家。西班牙在
2003 年从中国进口了 6190 万双鞋,西班牙人口 3900 万,平均每人一双半。这些鞋子价值
2.2 亿欧元,平均每双鞋子 3.55 欧元。在当地市场上打着“中国制造”旗号的鞋子平均售
价 5 欧元。即使如此低价,利润依然不薄。西班牙生产的鞋子平均成本是 8 欧元。欧洲鞋子平
均价格是温州鞋的 3-8 倍。显然,它们无论如何也不是中国产品的对手。西班牙本地产的鞋
子卖不出去,厂商纷纷关门倒闭,制鞋业的失业率已经超过 30%。中国鞋子在 1998 年方才
进入埃切尔,不到 5 年就夺走了一大块市场,面对着滚滚而来的中国制造的鞋子,埃尔切
市的制鞋工人束手无策,就业机会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在这次不幸的暴力事件中,西班牙鞋
业工人弄错了问题的关键,不是中国工人夺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而是不平等的工作权力夺
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劳工权力的缺失使得全球化的贸易客观上成为了压迫和不平等的扩散
机制。
中国的鞋业工人每周至少工作 6 天,每天至少工作 10 个小时,劳动环境极其恶劣,工
厂可以随时开除任何工人而不用支付任何遣散费用,有些工人甚至长期暴露在有毒的化学
原料的环境中。同时最重要的是中国的鞋业工人也没有自己组织工会的权力更没有集体谈判
权,罢工的权力也无法得到官方的允许,而发生在中国工人身上的所有这一切境况,在西
班牙可能都是无法想象的。在西班牙有关劳动关系的法律有《劳动者宪章》 《工会自由法》
《 集
体合同法》 《罢工法》 《劳动视察法》等。其中最为主要的权力是,工人有自行组织工会的权 力
和《劳动者宪章》和《工会法》又规定工会有代表劳动者进行集体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
当中国和西班牙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体系下进行贸易,压迫扩散定律将不可避免的发生
作用。这里单位投入的效率远高于西班牙鞋业公司的中国鞋业公司,必然将西班牙的鞋业工
人大规模的赶出市场。而资本由于其流动性则,自然的向效率最高的地区流动,中国成为所
谓的“世界工厂”绝非是偶然的。假设中国工人能够有西班牙工人一样的劳工权利,那么必
然会让成本会有所提升,但是是中国的商品依旧可以和西班牙的商品保持较大的差价,这
是由两地的工资水平决定的。但是,这样的差价完全是可以通过关税、运费等方式调节的,
起码西班牙的鞋业可以有一个缓冲和重新调整的时期,通过相互的磨合最终形成双方可以
接受的结果,并形成新的竞争和分工。
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世贸组织的框架协议中,保护劳工权力的法案被人为的排除在外。
美国政府曾经多次提出要将劳工标准纳入世贸谈判议程。1999 年的西雅图部长级会议上,
美国总统克林顿曾明确“将不符合劳工标准的国家生产的产品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可
惜后来的布什政府显然没有坚持克林顿的努力。由于人权、环境和劳工标准往往与各国的国
内政治密切相关,特别是自由组织工会的权力在很多专制国家被认为是潜在的挑战政府的
可能。国际劳工标准由于遭到发达国家内部的全球的资本集团和一些资本输入国家的极力抵
制,最终劳工权力没有被纳入到世贸框架之中。SA8000 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兴起的
一 种 民 间 劳 工 权 力 标 准 的 认 证 体 系 , 1997 年 , 社 会 责 任 国 际 (SAI : 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 发 起 并 联 合 欧 美 跨 国 公 司 和 其 他 国 际 组 织 , 制 定 了
SA8000 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
简 称 SA8000) 。 2001 年 12 月 社 会 责 任 国 际 SAI 发 布 了 第 一 个 修 订 版 : 《 SA8000 :
2001》。SA8000 的推出是劳工权力方面的一项重要的进步,标准中包括了自由组建工会的权
利、集体谈判权、强迫劳动和童工、劳动环境等问题。SA8000 是一种基于国际劳工组织宪章、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世界人权宣言而制定的,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
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对
资本权力的限制是 SA8000 一个重要内容。
非常遗憾的是这个标准不仅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抵制,无法成为世贸框
架内的协议,在一些出口国家,即使 SA8000 被出口企业被动接受,但是由于政府监管的缺
位缺乏国家的强制力,使得认证体系疏于监管,无法很好的控制企业的实行。SA8000 的要
求还是太过基本,还不能真正体现劳工权力和资本权力的平等。另一方面,美国和欧盟等国
家在推行标准方面的努力也受到,国内进口商的压力,在执行上力度明显的不足。所以虽然
SA8000 虽然是令人可喜的进步但是由于缺乏政府的广泛承认和支持,其作用势必被上大大
的折扣。当今在全球化贸易的框架下,通过一个由联合国主导的《劳工权力宣言》是一项非常
紧迫的议程。劳工权力的标准至今还没有发挥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有作用。但是,可以预计
在不久的将来相信劳工权力问题必将深刻的改变全球的贸易方式,并最终重塑国际贸易形
式。
当代关于劳工权力的最极端的事件发生在中国山西。
2007 年,6 月中国山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山西黑砖窑奴工事件”。被拐卖到山西黑
砖窑做苦工的孩子至少有 1000 人。一位目击者记录了暴行摧残下童工的惨状。

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在这些手脚并用、头发长得像野人一样的孩子中间,有的
已经整整和外界隔绝了七年,有的因逃跑未遂被打致残;有的孩子被监工用烧红的砖头把
背部烙得血肉模糊(后被人救出在医院治了数月也未痊愈)。他们每天工作 14 个小时以上 ,
还不让吃饱饭,有时因劳累过度,稍有怠工就会被监工随手拿起的砖头砸得头破血流,然
后随便拿起一块破布一裹了之,继续干活,至于拳打脚踢,棍棒伺候更是家常便饭,更有
甚者,有的孩子被打手打成重伤也不给医治,如不能自愈或伤情恶化,奄奄一息时黑心的
工头和窑主就把被骗的苦工活活埋掉。这些孩子身上都因为长期不洗澡长满了牛皮癣似的
皮屑,他们最小的只有 8 岁,8 岁的孩子为了一顿饱餐是那么顺从,每天都干着成人都难
以承受的重活。他们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全天候有监工或打手巡逻站岗。
令我们心寒的是,乡派出所不仅置之不理,还百般阻挠刁难我们带走已经解救出来的
孩子,而且在窑主对我们进行威胁恐吓也坐视不管。后来经过努力,上一级公安机关所对
乡派出所进行敦促,乡派出所终于表态:“孩子是在河南丢失的,强制用工的窑主也是河
南人,你们应该回河南报案,只要你们河南警方出面,我们会全力配合。

从媒体曝光的资料来看,山西的这些地区,至少存在着十几家奴工制砖厂,即所谓“
黑砖窑”。这些砖窑的老板或者所谓的租用者都是有能力区别其中的是非的自然人,且正常
情况下他们知道其中的风险。然而,由于官员的腐败和麻木不仁,在普通的情况下这些人对
其中的风险自认为可控,但是后来由于此事被全球媒体热议,这些用工者自然难逃被处罚
的命运。这件事中 1000 个奴隶的资本效率显然大大高于正常的劳工效率。也就是说市场的竞
争使得一个奴工砖窑,逐步淘汰了附近的一些正常的砖窑,这也使得至少 1000 个劳工失去
了工作机会。而由于工作时间和暴力监工的因素这些人的资本效率应当在正常用工的 2 倍以
上,所以这些奴隶不仅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获取酬劳的权力,更变相的剥夺了 2000 名工人
的工作机会,同时在一个地区(山西省洪桐地区)内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成为制砖业的主要
生产关系。这件事可以看作是压迫扩散定律的完美案列。
中国的国有建筑企业,是中国建筑业的主要力量。60-80 年代的中国建筑工人享有医疗、
退休金等基本的劳动权利,从 80 年代初开始,由于建筑行业的兴盛,中国政府允许农民进
城务工,大量农民工进入建筑行业,这些农民工工资低没有任何劳动保障。由于农民工的竞
争,90 年代中国有建筑企业大面积亏损,大批国有建筑工人失业。但是国有建筑企业的管
理层大多没有失去工作,后来这些国有公司也开始大量的雇佣不需要任何劳动保障的农民
工,农民工成为中国建筑行业的主要人力来源。而先前的下岗工人依旧没有机会取回原有的
工作。显然这个问题来自我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官方是不会给出任何正式的数据的。
在一个贸易网络中,要避免自己的权力受到压迫或者削减,就必须关注于和所有的贸
易伙伴国的权力平衡问题。商品交换的特性也决定了公平对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商品是一种权力,所以商品的交易环境,对商品的交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特
别是在那些被征服地区,这些地方人民把交税看作是一种,换取生命保障的交易。这种交易
显然是强迫性的和不公平的。权力的不对等必然导致交换的不对等。现代的社会中比如垄断
和保护主义也是交易不公平的某种表现。
第五章 货币 和流通

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商品交换媒介当然是货币,货币本身也是权利的集中体现,这也
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货币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于货币的定义向来颇具争议, 美国著
名经济学家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
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他的著作《货币的祸害》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多世纪以前,有个叫威廉·弗瑞斯(William Henry Furness)的美国人类学家闯
入在太平洋上的加罗林群岛,其中有个人口在五千到六千人的雅浦岛(Yap)给他很深的印
象,尤其是货币制度。岛上没有金属,唯一的资源就是石头,在消费中他们支付“石轮”,
一种当地人叫做“费(fei)”的媒介,材料是来自离雅浦岛四百里的另外一个岛上的石灰
石。岛上的交易结束之后往往不移动笨重的“费”,而让它留在原处,甚至连标志也很少作。
岛上某家人曾经试图运回一个壮观的比例和非凡质量的“费”,但是却在靠岸时候沉入海
底,尽管如此,但是当地人还是觉得他们拥有那块“费”,所以这家人被认为岛上最富有
的人。——这就是传说中的石币岛,而人类学家一次不经意的探险解开了人类法定货币的本
质:是大家基于信用共同并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换句话,货币的基础是社会对所有权力
(那块海底的石头)的确认。
上面的例子颠覆了传统的货币在人们中的观念,石轮根本不用来回的流转。我们可以看
到所谓的费不过是某种所有权的确认而已,当这种叫费的石轮沉入海底时,岛民们流转的
实际是一种权力。所以,货币根本上还是一种权力。这在里我以权力的角度定义货币。货币
是一种所有 权的量化 的凭证, 所以货币 也是一种 权力。货币这种权 力凭证一 般为社会
成员普遍接 受或者被 法律强制 要求接受 ,并尽量 提供精确 的可量化 的尺度。
事实上马克思晚年也对货币的权力属性有所感悟,马克思说,“我可以用货币的形式
把一般社会权力和一般社会关系、社会实体,随身揣在我的口袋里。货币把社会权力当作一
件物品交到私人手里,而私人就以私人的身份来运用这种权力。社会联系,社会的物质变换
本身通过货币表现为某种外在的东西。”
货币的最主要的职能是商品流通的媒介和纪录财富的数量,现代的货币甚至仅仅是一
些电子数据而已。货币本身就是商品的替代品,货币也是商品。货币的基本 社会作用 是规
范交换的秩 序。所谓规范交换秩序是指通过媒介使得交换得到很好的量化。比如,假设物物
交换时两只羊可以换取一头猪。那么,交换时的差异性就很大,无论羊和猪的重量品种等等
都有着多种差异,这就使得交换的公平特点难以保证,可能有的人会有意少味饲料用两只
瘦羊去换取一头肥猪。由于劣币淘汰良币的格雷欣法则(Gresham Law),养羊人的可能会
效仿,在民风不够纯朴的地方,市场上的羊会越来越瘦。而这些差异性带来的困扰在货币时
代都迎刃而解,因为货币可以量化。普通一头猪 100 个钱币,羊一只 50 个钱币,但是你的
羊瘦这样就只能换取 40 个钱币。

未开化社会,据说曾以牲畜作为商业上的通用媒介。牲畜无疑是极不便的媒介,但我
们却发现了,古代往往以牲畜头数作为交换的评价标准,亦即用牲畜交换各种物品。荷马
曾说:迪奥米德的铠甲,仅值牛九头,而格罗卡斯的铠甲,却值牛一百头。据说,阿比西
尼亚以盐为商业变换的媒介;印度沿海某些地方,以某种贝壳为媒介;弗吉尼亚用烟草;
纽芬兰用干鱼丁;我国西印度殖民地用砂糖;其他若干国家则用兽皮或鞣皮。据我所闻,
直到今日,苏格兰还有个乡村,用铁钉作媒介,购买麦酒和面包。
——亚当·斯密《国富论》

为了更多的了解货币的形成,然我们回到人类社会货币的形成之初。看看货币的形成过
程。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用一头羊换一
把石斧。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社会在完成了基本的分工之后就需要一种交换来完成生活
必需品的交换。物物交易的困难导致某种商品成为通用的交换媒介。这些商品,因为环境
各地多有不同,常见的有牲畜、盐、贝壳等形式,而通过长时间的筛选,金属货币以其耐
久和可以分割成为后来的基本货币。但是使用价值很大的稀缺资源作为货币不得不说是社
会的一种损失, 逐渐一些低使用价值的商品成为主要货币。中国最古老的货币是贝壳。贝壳
成为我国最古老的货币也是有记载可寻的,司马迁《史记·平准书》里提到夏朝曾使用“龟
贝做为货币”。考古发现的原始贝币产生于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
的贝类货币,出土于河南殷墟妇好墓等地,年代大约为公元前 13 世纪。这类海贝主要出产
于我国的东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业交流的情况。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铸造
成贝壳的形状。从考古资料中,河南仰韶,山西苪城等文化遗迹中也发现了贝的存在。这些
发现显示,贝壳成为了远古时期所有权的一中凭证。古人卖出一只羊,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贝
壳,就表示说社会承认这些贝壳等于一只羊的财富数量。这些贝壳也可以在几个月后买回另
一头羊,或者用两倍的贝壳买回一头猪。在本质上,古人卖羊得到贝壳和现代人卖出羊得到
的银行卡中增加的若干货币单位的电子记录没有区别。由于货币的本质是权力凭证,而且这
种权利必须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才能行使。
货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的又一个关键性的飞跃,货币使得大范围多方面的
交换更加便利,保障了社会分工的有效运转。由于货币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高度组织
化的社会,各个人群和部落之间的联系被货币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货币犹如社会生活的血
液,把需求和产出有效的联系了起来,生产者通过货币交换得到需求,消费者通过让出货
币满足了自己得需求。货币就如血液里的红细胞,带来氧气(产品)带走二氧化碳(消费)。
由于货币的贮存特性,又极大的刺激了生产者的生产欲望。一般情况下,货币的流动又反映
了社会的需求和过剩。
在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形式。铜贝出土于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
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时间大约为公元前 14 至前 11 世纪,铜贝是现在发现的中国最
早的金属货币,其中有一种表面包金的铜币是作为大额货币使用的。
货币商品的选择,实际上是从使用价值向价值尺度和财富储藏的功能转移。以贝币为例,
贝壳很早就用在原始人的首饰和墓葬中。贝壳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际的生理需求比如食
用御寒等已经脱节,成为分工出现后最先也最有可能脱离出来成为货币的物品。这也说明了
一个问题货币的媒介使用价值要相对较低,通俗的说,也就是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黄宗羲
的《明夷待访录· 财计》记载,东晋的权臣桓玄曾经想废止用铜铸钱,(这可能是由于战乱
时期大量的武器铸造的需求。)用粮食和布帛代替货币,一位叫孔琳之的官员劝阻他说:

孔琳之曰:“先王制无用之货以通有用之财,此钱之所以嗣功龟贝也。穀帛本充衣食 ,
分以为货,劳毁於商贩之手,耗弃於割截之用,此之为弊者,著自於曩。”
孔琳之的讲述中提到了古代的货币选择有意得选择无用的东西,如龟贝等物品。也就是
说,这些媒介物品在古代并不是有着许多劳动,而仅仅因为是比较稀缺有利于作为权力的
凭证。黄宗羲的文中又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各个地区金属货币由于流通和价格的不足民间存
在着,以布帛和钱币金银等货币同时流通的状况。

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馀州郡杂以穀帛,交、广之域全以金
银为货。陈用钱兼以锡铁栗帛,岭南多以盐米布,交易不用钱。北齐冀州之北,钱皆不行,
交贸者皆绢布。后周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钱,而官不禁。
——《明夷待访录· 财计》

这里可以看到古代的货币是多种形式流通的。并不是金属货币为单一形式,这也是由于
当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和金银的实际开采能力,实际上无法供应足够数量的货币。这种情况一
直延续到唐宋时期。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兴盛的时期,适应着当时经济的繁荣和商品交换
的需要,白银也逐渐作为货币使用。大致在唐末到五代阶段,白银正式成了货币。虽然白银
的使用并没有经政府明令认可,但事实上它已取得了货币的地位。宋代发明了纸币,纸币的
发明极大地方便了商品交换,降低了交易成本,纸币使得货币的实用价值接近最低,使得大
量的金属回到生产生活领域,促进了商品流通,曾在宋朝盛极一时。纸币天然的把货币的实
用价值降到最低,同时纸币天然的带有信用的色彩,即一种被信任的能力。
到了元代,由于蒙古统治者,把纸币当成榨取百姓的工具,无节制的过度发行纸币,
(这种无节制也存在于统治集团内部制约失控的因素)使纸币走向衰落,元朝社会也由此
走向崩溃和灭亡。但是元代的纸币有个突出的特点是,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 1260 年),
发行了两种纸币:一种是宝钞,一种是“丝钞”,以丝为本位,以两为单位。这是罕见的一
种丝本位货币,但是由于丝的贮存和转移的问题很快就不使用了。

两汉赋税制,按亩收租,按丁口收算赋,朝廷收入主要是货币。自曹操改革赋税制,
直到唐租庸调法,有按亩收租调,或按丁收租调两种,朝廷收入全部是实物。唐两税法改
为按资产收税,实际是按田亩收税,朝廷收入主要是货币。
——范文澜《中国通史·隋唐卷》

中国后来的明清社会选择金银作为主导货币,明初一度曾经想恢复纸币的使用,但是
由于元末纸币的噩梦,百姓普遍不愿使用只好作罢。而储量较多的铜由于相对较多无法成为
主要的世界性的流通手段,古代中国铜钱的用途虽广,但是大额流通还是很不便的,铜钱
一千枚为一贯重约 4-5 公斤。而通常一千枚铜钱相当于一两(约 30 克)白银。单纯的金银货
币流通会引发严重的通货紧缩。由于货币的贮存特性很多金银被贮存起来就长时间不再流通,
所以即使中国的白银一直以来处在入流状态,有些时候民间依旧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

二百馀年,天下金银,纲运至於燕京,如水赴壑。承平之时,犹有商贾官吏返其十分
之二三,多故以来,在燕京者既尽泄之边外,而富商、大贾、达官、猾吏,自北而南,又能
以其资力尽敛天下之金银而去。此其理尚有往而复返者乎?

  夫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也,市易如故也。皇皇求银,将於何所!故田土之价,不当
异时之什一,岂其壤瘠与?曰:否。不能为赋税也。百货之价,亦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物
阜与?曰:否。市易无资也。
——《明夷待访录· 财计》
这里黄宗羲指出由于明朝二百多年来富商权贵对白银的囤积,到了明末的十七世纪中期,
由于市场上白银的缺乏,土地价格折合银价已经不到明初的十分之一。考虑到明代长时期的
出于和平状态,人口的增长很大,土地的稀缺性明显的是不断的增加的,这也表示真实的
通货紧缩不止是原来的十分之一。史书记载,由于白银的吃紧,十六世纪末的明神宗派出宦
官为矿监,到处开矿,以图增加赋税之外的白银来源。
明末这种通货紧缩应当不仅是总量不足引起的,而是由于财富过渡集中在少数权贵手
中引起的。通俗的说就是富人钱太多,穷人钱太少的缘故,而最要命的是富人的消费有限,
甚至金银被埋入墓葬,另外由于通货紧缩,白银越贮存越值钱,加之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人
口的增加加剧了对货币的需求,最终这种通货紧缩情况让流通几乎瘫痪。雪上加霜的是,由
于十五世纪的日本侵扰和十六世纪末的中日朝鲜战争,原本大量流入中国的日本白银被迫
中断。原本脆弱的通货危机雪上加霜。
即便现代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也认为:“我主张抛弃从货币总量
出发而不问用途的传统方法,改而从社会的报酬或货币收入流量以及其所分成的两部分出
发。”从明朝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达官显贵拥有大量白银,而民间白银吃紧,在总量基本恒
定的情况下,流通性的货币量既货币分配是否平衡是比货币总量更为重要的货币因素。
明朝通货紧缩的情况到了清代又有了另一种改变,这种改变是由于白银又可以大量的
供应市场了,这一方面是战乱对权贵的重新洗牌,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外部白银的入流。十
八世纪清代乾隆时期,清朝财政的最高峰时一年纯岁入 1182 万两,积累库存白银达到
8000 万两。这些白银则是来自西方的殖民地美洲的银矿大量进入中国的缘故。

中国在瓷器生产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在丝绸生产方面也几乎没有对手。这些是中国最
大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卖给其他的亚洲买主,其次是供应马尼拉一美洲贸易。另一个同样
被柏林和吉拉尔德兹强调的重要因素是,中国作为世界白银生产的终极"秘窖"的地位和作
用。当然,这两个因素的相互关联在于,直到 19 世纪中期为止,中国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
主要是通过外国人用白银偿付来解决的。
——贡德·弗兰克 (Gunder Frank)《白银资本》

正是这种来自美洲的白银流入才缓解了中国的通货紧缩。这种白银的入流使得清代中期
突然开始出现了一个经济的繁荣时期。货币的供血功能和新陈代谢的功能,生动的显现了出
来。适量的货币是社会经济的一种很好的润滑剂。
这也反面说明,明末清初的十七世纪中期,中国的经济正在经历着痛苦的通货紧缩时
代。由于明朝末年政府的税收单方面依赖白银,使得商品的流通缺乏足够的货币支持,明代
的手工业无法继续高速运转和大量的吸纳农业富余人员。不幸的是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开始,
中国北方又遇上气候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中国北方连年的干旱,一些地方甚至长达
一年没有降雨,气候历史上称之为小冰河期,这个气候危机最终诱发了明朝的崩溃。而明朝
的单一的白银为主的税制无疑加重了这种通货危机,如果能够加以某些实物作为税收的物
资或许明朝的财政会好很多。
欧洲的十字军东征时期,欧洲的王公贵族和达官显贵们,大量伪造阿拉伯银币。尽管这
些假币上镌刻着“只有安拉才是唯一的真主,穆哈默德是主的门徒。”这样在基督教世界大
逆不道的句子。权贵们的贪婪使得假币铸造的行为风行欧洲大陆,以至于惊动了法国国王路
易九世,虔诚的路易九世对这种亵渎行为大为震惊,敦促教皇英诺森四世加以禁止。显然这
种禁止的成效是有限的。有学者估算基督教国家在整个 13 世纪大约共筑造了 30 亿枚假币,
在阿拉伯世界流通的假币价值等于约 4000 吨白银。这相当于整个欧洲银矿连续 25 年的产量。
但是这样大量的伪币流入并没有给阿拉伯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或许这种伪币的缓慢流入
造成的温和通货膨胀,由于适应了生产能力的扩张,反而大大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成为一
种难得的润滑剂,对于阿拉伯世界来说正应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根据《剑桥欧洲经济史》的记载,美国在十九世纪 40 年代以前,小工厂主要依靠来自附
近农场的临时工,他们的工资也多用实物而非现金的方式支付。也就是说明,在货币供应不
足的情况下,人们会被迫的回归到以物换物的流通方式。
1991 年,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恢复货币信用,阿根廷政府启动货币兑换计划,开始实
行货币局制度。1991 年 4 月,阿根廷正式开始实施“兑换计划”。其基本内容为:比索以
1:1 的水平钉住美元,每发行一个比索都必须有一个美元的储备作为支持,并且可以自由
兑换。中央银行不得为政府财政赤字融资,必须严格依据国家外汇和黄金储备发行货币,其
国际储备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低于基础货币总量。一般认为,“兑换计划”的实施标志着阿根
廷货币局制度的建立。在货币局制度下,本币可以与联系货币自由兑换,使阿根廷经济逐步
走 上 美 元 化 道 路 。
虽然实行货币局制度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阿根廷的恶性通货膨胀,但同时也带来了
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也是阿根廷美元化带来的深刻教训,其主要表现在:一是
货币局制度使汇率政策失去弹性,造成比索对美元的比价严重高估;二是货币局制度使货
币政策失去主动性,削弱了阿根廷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国民经济的能力;三是
货币局制度使财政政策失去灵活性;四是货币局制度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2002 年 1
月,阿根廷议会通过了经济改革法案,决定放弃比索与美元 1:1 的固定比价,实行比索贬
值。由此,阿根廷联系汇率的货币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一方面联系汇率和金本位也会造成了
事实的通货紧缩,另一方面对于外贸依存度不大的国家这种币制设计显然是创造性的毁坏。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货币的分配方式又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基本形态。货币既然是一种商
品,货币的价格和购买力实际也存在着波动。这一点对于现代人特别是熟悉外汇市场的人是
不言而喻的。正是由于这种货币供求的波动,导致了 1997 年亚洲的金融危机。而更为主要的
原因是,既然货币是一种权力,权力本身又不可能是恒定的,所以随着权力的变化,货币
随权力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纸钞时代的恶性通货膨胀。
史书记载,在北宋淳化五年(公元 994 年),四川的商民已使用一种叫“交子”的纸
币。由于四川使用铁钱,铁钱分量重、价值低,携带极为不便。商民就自发地产生了以纸制的
符号来代替铁钱流通。后来发展到由十六家富商主持发行,官督商办。富商称交子铺或交子
户。这种纸币实际是由地方的私人发行的金属货币本位的纸币。北宋时因四川是铁钱区,交
子的面额单位和实际使用只能直接表现为铁钱。南宋会子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和白银的比价,
但孝宗时一再用银、钱回收会子以保持其价值,说明纸币和仍旧和贵金属货币有内在的联系,
虽然会子的面值单位是钱而不是银。南宋时期,由于财政困难,因而用发行纸币的办法来取
得收入。南宋最初发行的是“关子”,后一度改为“交子”,但流行最多的则是“会子”。
嘉定二年(公元 1209 年)“会子”的流通额达一亿一千五百多万贯,比最初发行时增加了
三十三倍,引起了物价上涨。景定五年(公元 1264 年)时,“会子”二百贯尚不能买一双
草鞋。纸币初期的金属本位的制度本身是允许有一定比列的增发的,但是显然这个比例是不
可能无限降低的。当时的政府当然也应该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但是由于南宋王朝面临蒙古人
强大的军事攻势,显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显然毫无节制的增发纸币只会加剧社会
的动荡。
元朝统治者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经济的统制,以使用纸币为主,铸造钱币比其他
朝代为少。元代初期发行的中统钞以白银或金来维持币值。钞币持有者可以按照法令比价兑
换银或金。全国各路都设有兑换的机关——“平准库”。兑换基金充足,准许兑现,钞币的
发行额也有限制,在初发行的十来年间,物价尚称平稳。到了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
由于蒙古统治者大肆搜括,增发纸币,并将各路准备金银运往大都,引起物价上涨。十七年
(公元1280年),纸币就贬值成为原来的十分之一。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时,物价
与至元十三年比较,已经“相去几十余倍”了。由于发行增加,币值不稳,就在这一年又发
行“至元宝钞”和中统钞并行。新钞一贯当旧钞五贯,仍以金银为本。
到顺帝至正十年(公元 1350 年)又发行“至正交钞”,一贯合至元钞两贯或铜钱一千
文。这次发行根本未提准备问题。发行不久,贬值严重,物价暴涨,人民只好用铜钱、白银或
实物相交易,公私积存的钞币视同废纸。而在此后不到 20 年元朝就被各地人民的反抗推翻。
同样战乱又加剧了这种纸币的增发和泛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巨额战争赔款,战败的德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德国工
人甚至要求,工厂主每天中午就发给他们当天的工资他们好在午餐间隙把钱变成商品。中国
的四十年代末也曾发生过高强度的通货膨胀,1937-1948 年上海的通货膨胀达到 363660%,
高强度的通货膨胀经常都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出现,因为那个时候除了配给制看不出怎样才
能迅速的恢复社会的运转。实际上这两次通货膨胀的最大的问题是,战场上的失利导致政府
的信用破产,而货币则是权力的证明,当这个货币的证明人——政府,失去证明能力时,
货币的效用就会突然下降,这才是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祸首。
为了应对超速通货膨胀,后来的自由派经济学家又发明了所谓——休克疗法。休克疗法
本是医学术语,20 世纪 8O 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引入经济学领域。当时玻利维
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 24000%,经济负增长 12%,导致政局动荡。萨克
斯向该国提出建议: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
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述做法一反常规,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
仿佛病人进人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玻利维
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 15%,GDP 增长 2%,外汇储量增加了 20 多倍。这个做法看似有效,但
是很显然这个方法会给所在国的民众,带来极大的痛苦。
1973 年,智利总统皮诺切特将军领导军队发动政变。推翻了原来的民选总统阿连德。为
了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被邀请到智利,智利政府在弗里德曼的建
议下制定了后来也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改革方案。智利在经过了 5 年所谓的滞胀期,经济
开始突飞猛进。而实际上更为中国人熟知的则是著名的俄罗斯的休克疗法。现在看来这个所
谓 5 年的“休克疗法”简直可以称作是“自杀疗法”。这是因为,无论俄罗斯还是智利实际
上都有着较好的生产能力,只是货币信用系统危机而已,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一个国家
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实际上这个休克疗法本身比配给制
还糟,因为他把政府的调控功能大幅度削弱。或许临时采用配给制和市场交易的双轨制并逐
步放宽并取下配给制,就可以完成平滑的过渡。
货币信用的重建,完全不必以停止生产为代价,停止生产完全是本末倒置。在一个习惯
于权力掌控的社会中,突然的让政府的角色消失,无疑会造成经济的瘫痪。俄罗斯休克疗法
的失败的重要的错误是激进的私有化和放开物价。休克疗法的重头戏,也是第一步棋是放开
物价。当时的俄罗斯叶律钦政府规定,从 1992 年 1 月 2 日起,放开 90%的消费品价格和 80%
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 90%,退休人员补
助金提高到每月 900 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
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
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
到了 4 月份,消费品价格比 1991 年 12 月上涨 65 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
想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
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 6 月份,
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 14 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
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问题的关键在于俄罗斯政府过
快的放开了物价,特别是基本物资的燃料和原料价格同时上涨,这样剧烈的变化几乎是毁
灭性的。俄罗斯到 1998 年通货膨胀依旧有 50%的幅度。
对于有急救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快要冻僵的病人是不可以马上把他放入热气腾腾的
浴缸里的。而俄罗斯休克疗法这种做法,正好是这样一种致命的不当措施。在 1991 年俄罗斯
经济最大的问题是,生产者由于计划分配和配给制度,生产的动力严重不足,在改革初始
阶段,先重点应当放在鼓励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上比如劳动者给以产品数量给以适度奖金
的方式。至于国有化的问题也必须充分的考虑和探讨后才能渐进的实行私有化的改革,且有
些部门入能源和通信电力等部门完全没有必要私有化。而这种改革显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而是一个关键性的政治经济权力再分配问题。当时的国有化政策,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权贵的
阴谋,当时的政策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 1 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
这等于增发了一个庞大的货币存量。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 1992 年 10 月,时过境
迁,此时的 1 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因此这个措施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
暴发户手中。因为这些证券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货币,但是当时市场上的商品严重不足,
突然增发这么货币只能使得通货膨胀到达一个灾难性的水平。
在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应对方案中,重要的不是让政府的职能消失,而是规范限制政府
的行为,和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自由市场从来就不是什么万能丹。或许采用逐步实行私
有化改造,俄罗斯原本可以很快恢复经济活力。而激进的私有化政策犹如炸毁了一座大坝,
必然导致货币的洪水泛滥。

好了,问题来了怎样的货币才是适当的货币发行量。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们提供了五花八
门的方程式。比如常见的有:

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 = 商品价格 × 交易数量

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 = GDP(国内生产总值) × GDP 平减指数

具体的方程虽然有所差异,但是现代的经济学家们大多都将货币的总量同商品的总价
值联系起来。但是这种货币公式实际是依旧无法估算货币流通次数。这个公式并没有实际的
令人信服的基础,一个显著的反例是,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并不受到政府调控,但是很多
时候依旧可以运行良好。实际上,比货币发行的总数量更为重要的是货币的分配。这里,我
回到简单的货币周转的模型,再来看看货币的简单流通过程:

假设在一个独立的与世隔绝的小岛,岛上有农夫、石斧工匠、商人三类职业。但是商人是
不从商品交换中渔利的,这些商人由年老的长老担任,无偿为岛民服务。农夫将生产的农作
物直接拿到长老处,长老则给农夫出具相应价值的证明,有长老手印的小木片。同样石斧工
匠也把石斧拿到长老那里,换取相应的证明。显然这些长老的小木片就是货币。这里一个天
然的货币供应量应当是所有商品的总和。长老就是货币的发行人,长老们就是岛上的中央银
行。这里首先可以看到货币上面并不存在着所谓等量的劳动,货币是一种证明,这和现代的
纸币一样, 小木片和金属已经没有了关系,不存在任何等价的劳动。货币的发行是基于这个
经济体的生产能力的。这种状态下,每个生产者都会按自己愿意达到的最大生产能力生产,
因为所有生产出来商品都可以直接的换取货币。农夫们积累货币等到需要更换农具的时候去
长老那里购买石斧,而石斧工匠则经常性的到长老那里购买食品。小木片货币的出现极大的
方便了农夫和工匠。只要这些长老不会私自使用货币,这些货币的数量多少并不会引发货币
的通货膨胀或通缩。这些长老在送来的商品多的时候就多发一些小木片,买走的东西多的时
候就可多贮存一些小木片。这个小岛上,货币的发行量主要是和生产能力和流通的需求直接
挂钩的。而现实的最大困境和复杂的因素是,所有的政府同时是货币的发行者也是货币的消
费者,同时供求关系也是靠市场的滞后的反应来表达的。
另外我们再来看一个货币流通的模型。假设,有个农民养了 2 头猪,每头价值等于
100¥。如果交易成功,那么通过交换农民就可以间接从中央银行得到这个 200¥,这 200
¥等于证明农民等价于 2 头猪的通用所有权。但是没有交易成功的话农民就不可以获得这
200¥,农民则没有证明,农民可以通过用猪和其他人交换别的货物币如羊。但是,实际生
活中这样得交易并不容易,而且可能交易成本极高,所以货币交换依旧是最有效的交换。再
假设,一个牧羊人养了 4 只羊,每只价值 50¥,总价也是 200¥。还有,中间商,每收购和
卖出一只羊,获取 10¥的利润,一头猪 20¥的利润。
首先,中间商要先出 200 才能买入 2 头猪,这 200¥来自储蓄或贷款,能够有 200¥中
间商才能存在。假设中间商转手卖了两头猪给牧羊人获得 240¥,同时用 200¥收购了 4 只
羊。由于可以相抵,农民实际只需要 40¥就可以了。后来,中间商又卖了 3 只羊给农民得到
180¥,那么农民的剩余现金为 20¥,牧羊人剩余现金为-40¥,中间商得到 40+180=220
¥现金扣除 200¥本金,实际得到 20¥和 1 只羊 50¥,共价值 70¥。
这里提供的货品和服务总价为,农民的 200¥,牧羊人 200¥,中间商 70¥,共计
470¥。
消费的总价为,农民 180¥,牧羊人 240,中间商 0¥,共计 420。
这里启动的资金必须是大中间商加牧羊人的 240¥,关键是牧羊人要有至少 40¥,这
个交易链条才能运转。另一方面,牧羊人还要保证能够相应的卖出他的羊。
如果牧羊人只有 20 元的现金,这个交易就变成了牧羊人只能买一头猪, 120 元,同时
中间商就只能买 2 只羊,农民只能卖出一头猪,同时只能买一只羊。有 30 元现金。这个交易
链中:
提供的总价为,农民 100¥,牧羊人 100¥,中间商 30¥,共计 230¥。
消费的总价为,农民 70¥,牧羊人 120¥,中间商 0¥,共计 190。
而牧羊人会认为市场的需求是 2 只羊。而在以后的生产中每年只生产 2 只用于交易的羊。
中间商也会认为,社会对猪的需求只有一头,也就相应的只收购一头猪,以后农民也只养
一头猪。
这个简单的模拟,是货币流动的基本分析。首先,商业需要最多的货币或者信贷,再者,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都要基于交易的结果和货币的核算。这里可以看到,货币对于生产
和消费的某种杠杆作用,牧羊人的现金减少 20¥,会给整个交易带来 210¥的损失,而消
费则减少了 230¥,更为严重的是社会生产和消费预期的减少。这个例子也说明在货币供应
末端(普通消费者)的货币拥有量对整个社会国民产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那本广为流传的《经济学》中提到:

货币对经济的作用是比较间接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会使消费者钱多发烧而增加他
的开支。相反,货币供给的变化导致利息率和信用条件的变动,并由此引起开支(在房屋
建筑、企业投资、净出口等方面)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变化。

这个论述显然和大众的直接经验不符,因为如果一个乞丐货币多一些就会多买些食品,
一个孩子货币多一些就会多买些糖果,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总有数不完的需求。货
币的存在显然是对需求的直接反映。
从历史上看,由于金银货币的稀缺往往导致了,在许多时候社会出现大规模的通货紧
缩的痛苦,如明末的经济崩溃。现代的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也大大限制
了二战后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金本位一度让美国的货币政策难以维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1971 年美国脱离了金本位的美元发行体系后,美国的经济不但没有衰退反而成功的抵御了
石油危机并迎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较之通货不足,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货币的分配使得消
费者和生产者都无法获得足够需要的货币用于流转,另一方面社会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必
须要有所储蓄,人们的消费意愿的不足也会使得货币退出流通领域,造成通货不足。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认为投资的拉动和刺激作用表现为,一个部门的
新增投资,不仅会使该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的收
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追加新投资获得新收入,致使国民收
入总量的增长若干倍于最初那笔投资。这里的投资拉动就是货币的注入经济循环的过程,
但是这种刺激一般还是周期性和暂时的,因为所有的投入只有在得到市场的回报后才能
延续。而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的投资,由于利益集团的博弈,真正流向普通雇员的货币流
量是大打折扣的,而最终政府投入的货币直接进入消费者的口袋的比例可能比市场化的
选择要差很多。所以理论上说最有效率的拉动方式,就是直接向公民派发公共产品的红利
而这些在非金本位时代也来的容易的多。因为相对而言,消费者最知道他们自己的需求,
而资本对这种需求也最为敏感。
至于准确的货币发行的公式应当是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数学公式可以测算出所谓的
货币供应量,因为货币需求应当取决于微观的交易环境的需求,而非简单的数学公式的估
算。上面的公式至多作为参考而已,即使构建一个基于交易行为的巨型计算机程序模型,以
便评估社会的货币需求和流动状况,程序模拟的结果也只能是参考,因为要对程序的设计
进行评估,要比对数学公式的评估困难的多。这种货币需求的根本是非常微观的变化,就像
你很难估计,吃一块面包要分泌多少口水。现代社会,提供货币的方法是通过银行的信贷需
求来决定货币的供给,这是社会的需求的某种直接的反映。现代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
则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来小幅度调节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但是这些需求也不可避免
的带有某些扭曲和欺骗的风险,政府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要立足于对银行的行为和风险加以
某种规范,另一方面也通过发行国债增发货币给社会注入货币。还有一方面是调整存款准备
金率并不能增加基础的货币供应。增加基础货币的方法一般为发行国债,印发钞票,核销坏
帐等。货币存量的一个基本的天然的规则是货币发行量不可以超出社会(非指单一国家)的
生产能力的极限。银行的发明在本质上说是一种缓解货币流动性不足的机制,这种流动性不
足在金银本位的货币体系里尤为显著。
配给制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货币分配和供给规则,配给制使得产品能够最大效能的分
配给最需要的人。配给制的票证也是一种货币而且是一种优先的货币。这就让特殊情况下比
如战争饥荒等导致的紧缺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分配。而在福利国家中对底层百姓的货币和实
物配给也是非常有利于经济循环的。
在市场环境中缺乏基本的信用能力的中下层民众的货币需求一般是不能仅仅靠商业银
行来解决的,这些民众对经济的重要性往往被轻视。但是孟加拉国的格拉敏银行则通过向底
层民众发放小额无担保贷款而享誉世界。这家银行通过走访乡村,和当地人建立相互信任了
解贷款项目,保证了贷款的回收,其贷款回收率达到惊人的 98.9%。这样的数字远远超过了
普通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这也证明了底层的大众对于货币的需求和经济上效率,并不比企
业来的差。但是可悲的是目前这种模式还是无法推广。
从整体上看,社会底层民众的货币供应问题一般还是需要社会的福利回馈,而福利货
币的来源首先就应当是公共资源的权力收益,主要有是土地使用权的拍卖所得和探矿权和
资源税的收益以及公共事务的权力比如出租车营运权,这不是什么施舍,而是一种排他机
制中失去机会的补偿。例如一个村落原本每一家都跟中属于自己的土地,但是由于机械化农
业的发展,显然没有必要再有那么多人从事农业生产了,村民们决定竞标一户人家负责全
村的粮食生产,这样的竞争中必然是出价最高和生产技术最好的人得到机会,这样其他人
当然也就不必再自己耕种了。而中标者的出价也平均的分配给各位村民。这当然不是施舍,
而是排他竞争中的补偿,这种补偿是的村民耕地所有权力出让的价格。
社会通过福利政策,使得公共资源的排他权力最终又回馈公众,这种回馈也必然会带
来更多的消费,消费市场有了需求,商人就会去银行贷款,贷款的数额就是货币的需求量
的重要指标。这样使得社会财富的生产和流转更加有效。在货币政策中,政府更为重要的责
任是,从政治上关注整个社会的货币分配秩序货币流向及其和基本的国民权力的关系。我曾
经有位朋友,到了冬天就会手脚冰凉,这是一种微循环不好的表现,现在的世界经济或许
最大的问题就是微循环的不畅通。世界经济要良性的发展,首要的目标是货币在各个经济部
门和各个阶级之间均衡的流动。人体的心脏和大脑固然需要大量的血液,但是这不等于脚趾
和手指可以缺乏血液。同样的道理,企业家和银行家们固然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但是这不
等于可以削弱大众在货币分配上的应有权力。
但是这里还有个问题是,国内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各项产业是否完整。比如,美国政
府曾经在 2008 年 2 月通过了约 168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以刺激消费避免美国经济陷
入衰退。年收入在 7.5 万美元以下的美国人将可得到 600 美元的一次性退税;年收入不超
过 15 万美元的美国家庭,则可得到 1200 美元的退税;年收入超过 30000 美元但不必纳税
的低收入者,也可获得 300 美元的退税。现在 8 个月过去了,这项措施显然没有起到应有的
效果。这是由于,美国的消费品很大部分来自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这些消费品的利润大多集
中在少数进口商和品牌输出的大公司手中,美国很大一部分消费支出一方面刺激了别的国
家的生产,另一方面利润又大量的集中到少数中间商手中,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就相应减慢,
所以这样的刺激方案必然效果有限。像美国这样高度消费的国家,刺激经济的主要方式还是
要靠增加就业机会。一个可以考虑的应对措施是加强福利产业的发展,美国的社会福利在西
方发达国家中是比较滞后的,如果能够充分的发展福利产业,将提供很多的服务业工作岗
位,而这些岗位是难以被进口取代的。
货币的发明使得交换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是货币分配中的不均衡,反过来又使得社会
的财富和资源无法正常合理的流转。比如,人类的基本温饱消费实际上是大致相同的,一个
亿万富翁日均的粮食和蔬果和一般平民的差别是不大的。但是由于富翁过多的积累了财富,
而普通的民众则可能被迫削减蔬果甚至粮食的消费,在种情况在人类走入国家和所谓文明
世界后,就一直般随着人类社会。如果亿万富翁过多的主导了货币的分配过多地集中了财富,
那么普通民众则会被迫节衣缩食。在卡尔·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资本积累被看作是资
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资本家唯一的目标把利润和贷款不断地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
导致资本积累呈现出脱离社会需要而无限扩张的态势。另一方面以广大雇佣工人为主体的社
会需求和消费却相对萎缩,因为 “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
同消费者的关系,并且希望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
的工资” 以最大限度地推动资本价值增长。这种现象使生产扩大和工人消费水平降低并存,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异化与扭曲,一旦生产普遍超过了工人的有限消费和
需求,经济危机就有了爆发的可能。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社会能够生产的商品总
量也大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大众的收入水平来说,大众收入的提高确是严重滞后的。也就是说,
科技发展的社会福利也过多的向资本倾斜了。这种倾斜导致了产品大量生产,大众的购买力
却严重滞后,而购买力滞后又导致企业破产裁员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况。这样的危机导致了,
1929 年的美国大萧条。所以,归根结底,货币分配的问题依然是权力分配的问题。
据说列宁公开说过,摧毁资本主义的最好办法是使货币贬值。通过一种持续不断的通
货膨胀过程,政府能够秘密地和不被察觉地没收其公民的大量财富。
——J·M·凯恩斯。

关于货币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通货膨胀,所谓通货膨胀显然是指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其中
最为人们所知的引发通胀的原因是由于政府滥发纸币引发的通货膨胀,这当然不错,但是
还有一些主要的因素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最为主要的引发通胀的原因是货物的短
缺或者由于垄断和投机造成的阶段性通货膨胀。战争时期,由于大量的精壮劳动力被投入战
争,武器生产又占用大量劳力,食品生产减少,生产秩序混乱,使得食品价格暴涨,由此
引发的通货膨胀,在世界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这也说明了在古代,货币甚至成为富人优先
生存的依据,这里要提到,现代国家的战时配给制,起码是基于人类平等的生存权力的制
度设计。通货膨胀是表面指货币和购买力之间的关系,而问题的内核则是各种政治经济权力
的不稳定不平衡的一种表现。恶性的通货膨胀大多发生在将要垮台的政府,一战后的德国,
即将从中国大陆败退的蒋介石国民政府,即将灭亡的宋朝和元朝。这些也说明恶性通货膨胀
发生在,政府的公信力的丧失殆尽和民众的悲观预期。

关于通货膨胀的最常被人提到的是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经济学家菲利
普斯于(Alban William Phillips)1958 年在《1861-1957 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
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
率低时,失业率高。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
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
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对于菲利普斯曲线,首先令人质疑的是这种关联的确切性。因为这种曲线本身没有根
本上的直接关联。人们向来有各种各样的历史纪录,比如某个球队的球衣颜色和球队的胜
率也可以产生某种规律,但是人们大多认为那是迷信和巧合,更没有几个教练用它来指
导球队战术。而这种荒谬的事情居然发生在经济学界,实在让人感到无法理解。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关于错误因果关系的疑问,他
曾经提出过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将挪威海岸的观光人数和有记载的苍蝇数目联系起来,这
就导致了将游客的吸引力归结为苍蝇数量的多少。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另外一项数据将
卡布吉诺咖啡机和婴儿的健康概率联系在了一起,这显然也是毫无关系的。通过上面的例子
说明,数字的统计不能直接引发因果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的致命错误就在这里。因果关系的
成立必须要有完整的理论假设,才能比较接近事实。
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是商品和货币的关系形成的,商品少货币多形成通胀,从这个
角度来看,社会上失业增多也是一种减少商品的供应的反应。剔除技术进步因素,失业大
多是市场对销售不畅的反应,既购买力萎缩导致的销售萎缩。但是,看不出通货膨胀却和
就业和工资增长有多大的关系。在英国的高通胀期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战争导致的物资缺
乏。如 1916-1919 年的第一次世纪大战,英国工资涨幅从 16 年的 14%开始持续上涨,至
1919 年达到 32%,而这种涨幅是建立在金本位的英镑制度上的。根据《英国财政政策研究
1914-1925》一书的统计,同期的通货膨胀则由 1914 年为 100 的基数,增加到 1918 年的
297。二战时的英国,由于美国的商品援助和配给制度显然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强度。所以
一个基本的因素是,通货膨胀首先是由商品减少引起的。这在纸币发明前或金本位制度的
历史中尤为明显。
菲利普斯提出: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战时由于劳动力缺乏自然会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但是这也导致了生产能力不足,这才是
当时通货膨胀的根本。而美国 1971-75 年的通胀显然是美元和黄金脱钩后,以及因越战美国
政府增发了一些纸币所致。1978-1981 年的通胀则应当是军备竞赛升级所致的增发纸币。工资
的增长并不会直接导致通货膨胀,在工资增长后,人们的购买力增加,但是这并不会导致
商品的减少,因为工业化时代,如果一个国家经济体系健全,那么这个国家必然在许多领
域存在工业和农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工资的增长反而有利于市场提增商品供应量,增
加工作岗位。这样就形成了难得的一个良性的循环。而这个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导
致价格上扬的是自然资源性商品如矿产能源的价格上升。但是一般情况下这种上升显然是温
和的可以容忍的。但是,这种温和的上升,则由于资本投机市场的存在而被显著的放大。这
就产生了显著而剧烈的伤害,这也是所谓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如汉代和唐代,官府的税收有时候是实物的形式体现的,实物实际上也有
着其自身的优势,比如用途明确价值比较稳定等。在现代社会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时候也可
以考虑,通过现代高度发达的电脑网络开展以物换物的交易平台,或者用一些证券换取剩
余的商品比如用现金收购食品生产商的食品,用食品券的形式分发给大众,大众自由选择
食品商,限定只有食品商可以用来食品券同政府兑换现金。1964 年美国的食品券, 以国家补
贴的形式低价向低收入家庭提供食品 , 以缓和入不敷出的矛盾 , 不仅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吃饭
问题, 而且同时也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的过剩问题。政府用纳税人的赋税去购买剩余
农产品,再将过剩农产品用于食品券计划、强制免费儿童午餐计划及儿童营养牛奶计划等项
目。
既然食品可以医疗服务是否也是可以的呢?这些代用券的发放即刺激了消费,又可以
控制货币的流向和周期,对平衡经济发展和矫正也更为有利。美国卫生人力占全美人力资源
的 3%。卫生服务的职业包括医生、护士、牙医、药师、检验师、心理医师、病理医师、理疗师、等
等。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针对医生短缺,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案,使美国医
生数量增加了一倍。70 年代之后的十年仍在稳定地增长。2000 年美国有 165,000 个医生过剩,
约占医生总数的 20%。1965-1992 年,每 100,000 人口医生数量由 115 个增加到 190 个,增
长 65%;1996 年医生数量增至每 100,000 人口 200 个。到 2000 年,这个数字达到 260 个。与
之相对照的是很多低收入家庭无法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
美国医疗体系占国内生产总值 15%,美国人的医疗费用无论是绝对值还是比例都是世
界之最。随着婴儿潮人口进入老年,这个比例还有快速上升的趋势。但与此同时,美国却又
有超过人口总数 15%的 4600 万人完全没有医疗保险。
如果能向低收入者发行医疗保障或福利票券,那么一方面增强了低收入者的消费信心,
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医疗领域的竞争也避免了腐败和官僚的低效率。现在,面对金融危机我们
或许要重新考虑是否单一货币就是最好的货币形式?我们是否还需要别的像食品券这样的
有限流动的货币?怎样使用,同时考虑怎样监督政府发行和杜绝这些货币的非法交易。货币
是经济的血液,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负责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白细
胞是人体的防御机构,负责保护身体,抵御病原菌的侵害;血小板主要起止血作用。而现代
货币制度是只有红细胞的血液。我们亟待设计一些新的辅助性的货币用于保障经济的平稳运
行。
关于原料上涨引发的经济失衡,我们也用一个简单模型来分析,假设某种原料的供应
量和需求量平衡时都为 100 万吨,原料的年增长能力极限为 10%。由于技术的进步价格产品
下跌,产品需求增加 5%,这样原料的供应紧俏,原料厂商开始扩大生产,但是不幸的情况
是,原料厂商的反应会有所滞后,这样可能带来暂时的需求紧张,价格随之上涨 10%,这
样就使很多中间商多得 10%的利润,由于利益驱动,高利润的行业必定就有更多资本进入,
由于新增资本的库存、流转、囤积、投机等因素,许多人购买原料只是为了转手再赚一笔,流
通领域突然又产生了超过平时 40%以上的存货,这样市场上对原料的需求突然就增加了骇
人的 50%达到 150 万吨,但是原料供应的极限只有 10%,这样一个人为制造的供需矛盾就
出现了。这时的原料价格可能已经增长了 100%。过高的价格导致消费萎缩,需求量急剧下降
20%,过量的供给导致价格下滑 50%,需求回到 90 万吨的状态甚至更低,这种下降使得资
本市场的 50%需求顿时成为泡影,并立刻出现 20 万吨的过剩,这样原料价格也会出现暴跌。
经过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后,供需在 105 万吨达到平衡,而这个过程如果有积极的规则和
调控完全是可以避免的。这样就是说,多数投机者,原料生产者,加工者都成为了输家。而
其中最为有害的是资本市场的假性需求和投机预期。而一向被认为可以最佳配置资源的自由
市场,在这个模型里反而危害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最近的 2007 年开始的经济危机,这种情况就非常显著和典型。2004-2006 年世界经济
处于膨胀期,而由于资本市场的投机性获利放大了原料价格的上涨,在原料市场上涨和销
售萎缩的双重作用下,资本大量进入原料市场的投机领域而这种介入越多就会引起原材料
的越大的涨幅,这种涨幅直到一个阶段,涨幅超出市场的承受能力,直接引发消费市场急
剧萎缩,从而引发一连串的崩溃。这种崩溃的根源在于资本的贪婪,也就是说,资本希望通
过控制稀缺的原料资源,从而达到把社会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中。这种控制策略在一定程度上
确实可以短期奏效,但是随着工业成本上升引发得商品价格的上升导致的消费萎缩,最终
使得原材料需求下降,而需求下降显然和许多资本的预期是背道而驰的,这就引发了资本
市场的崩溃。例如,2006 年高盛公司曾经预测 2007 年石油价格达到每桶 100 美元,2008 年
底石油要达到 200 美元每桶,而事实是 2007 年底石油顺利突破一百美元,2008 年初油价最
高突破 140 美元,到了 2008 年 11 月石油已经跌破 50 美元每桶,这样得错误预期显然会在
期货市场导致大量资本的蒸发,这种蒸发又导致金融系统的危机和失业潮的出现,继而再
次导致制造业的萎缩,另外在制造业中由于在原料价格高企时所付出的成本增加,导致消
费萎缩,这就导致了可怕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逐步扩大,直到 2008 年中期全球危机
大爆发。对于资本市场的资本蒸发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肌体的突然的大出血,这种出血就
会导致肌体中的每个器官缺血。
当我写到这里,奥巴马先生刚刚当选美国的总统,这个时候对于奥巴马来说,它必须
要接受 W·布什政府留下的烂摊子,美国面临 1929 年以来最大的危机。或许这个时候,解决
美国经济问题的思路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条适度的扩大出口,另一条,扩大就业和消费。美
国可以通过适度贬值美元达到这种效果,但是显然这条的作用极其有限,因为美元作为世
界货币不可能再象 1933 年那样大幅贬值。主要还是要让美国经济重新运转起来,比如减免
一些美国大众的债务,如减免一些自住房屋家庭的按揭利息并给予几个月的免供期,而相
应的呆账由美国政府核销,或者政府可以给以一定的补贴。对于房地产的降价引发的资产蒸
发则应当采取适度容忍的政策,一个以房产拉动的经济必然是不健康的,因为那是少数人
利用掌握的公共资源对大众彻底的剥削。大卫 ·李嘉图曾经认为地主的利益势必和全社会的
利益是相悖离的,同样在工业社会的城市中,土地的增值收益必然会缩减居民的消费支出
和工业和服务业的成本,房屋土地相关价格的上涨也是和整个社会的利益相悖离的。房地产
的缓慢下降,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另外美国经济复兴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当然是,向富人特
别是富豪征收更多的税金。现在最为紧迫的是让美国普通大众手中有足够的现金,有足够的
工作机会和消费信心,这些都需要重新整理美国的经济循环模式。而在经济的重建过程中,
贸易自由化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贸易自由或许有助于世界经济合理的配置资源,但是对
于一个大国而言,自身内部的经济循环还是不可或缺的。美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实际并没有
多大的损失,工厂和机器都在,房屋和制造房屋的工人和机器都没有受到严重的打击,实
际受到破坏的是美国的货币分配秩序。就金融的泡沫的破裂来说,其抵押品房屋和股权都是
一种被严重歪曲的权力。房屋的大部分价值不再是房屋的建筑构件而是房屋的土地,股价的
价值也不是真实的资本和盈利而变成了无限放大的盈利预期。政府还可以发行一些国债,来
提升国家的福利水平,特别是一些如简单护理、保健等公共医疗服务可以产生大量的,不需
要太长时间培训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
再回头看看历史,1929 年的美国大萧条主要现在看来是由于工资增长的停滞引起的。
一战后,由于有了各种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工人每小时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既然有了这
样大量的商品生产,消费者的购买力显然也需要相应提高,这就是说,要增加工资。但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工人的收入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原料的价
格依旧坚挺,这也导致了价格下降的空间有限。1929 年,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也已
计算过,一个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 2000 美元的收入才行,但
当年美国家庭 60%以上的进款是达不到这个数字的。生产力的增加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大众
被排除在外,大萧条下台的总统胡佛后来有所醒悟写道:“这边为数不过几千人……却占
有大部分的生产成果;……那边是占 20%左右的人口,却只分到那么一点点东西。”由于这
种分配权利的不平衡导致了 1929 年经济危机的大爆发。
1929 年 10 月 29 日,华尔街大崩盘是金融世界遭受过的最大灾难,这场灾难使得美国
大多数人都面临了严重的困境。而美国的危机可以算分配不均衡的典型表现,美国具有庞大
的资源和人口,工业能力在一战后突飞猛进,但是大众购买力则没有显著提高,资本于是
都投入股票市场,形成资本泡沫,而由于股票资本对普通人存款的吸引,成为资本市场进
一步亢奋的新动力,据说当时连擦皮鞋的鞋童都在谈论股票,当然这样的股市最终会崩盘。
但是崩盘后的情况就很惨了,由于多数人的资产甚至贷款在金融市场里蒸发,现实的消费
极度萎缩,一张当时的老照片记录了这样的情景。一位在股票市场上输光了家当的男子,在
街上仅以 100 美元拍卖他的新汽车。当时普通人的货币购买力极度低下,而市场上的商品却
对堆积如山的场面。由于货币(当时是金本位的美元)大多只残存在富豪和富人手中,这样
就使得普通人完全无法支付任何日常开销。社会处在完全的缺血状态,这种时候,摆在美国
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首先通过大量出口缓借危机拉动生产,但是不幸的是欧洲列强也同
样遭受危机。另外,就是实行一些福利主义的措施。带有明显福利主义色彩的罗斯福新政开
始了。
1933 年 3 月,美国政府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其后随之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
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公
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1934 年 1 月 10 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 30 亿美
元纸币 ,并使美元贬值 40%。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增加了出口。
但是这也显然不足以应付巨大的事业潮。
1933 年 5 月,美国政府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
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
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这项措施的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这给美国强大的生产能力找到了宣
泄的渠道,同时恢复经济交换的循环。
货币最主要的功能是保证流通和交换,但是历次经济危机的经验证明,过度的投机反
而会导致资产蒸发,随之而来的是货币的突然退出流通领域,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危机的
构成因素。解决的方法则是,政府给大众一些启动消费的货币,让他们去消费,而市场会自
然会提供和反映需求,这种需求显然比政府的投资拉动更能反映社会的基本需要。
货币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政治的经验告诉世人,如果权力不被恰当的运用必然会造
成对社会的侵害。货币的根本作用在于规范交易的秩序。就现代的经济规模而言,金银本位
已经完全无法适应现代经济运行的货币需求。所以作为货币的发行方,政府对于货币的权力、
信用、分配的职能也愈发重要,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其中尤其是要杜绝政府把货
币随便发给自己。而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而言,货币的供给工作是经济运行之至关重要的基
础。另一方面,货币是一种长期的社会机制有如法律一样,一个朝令夕改的货币制度是必然
会失败的,所以应当成立一个独立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这个机构要同时向议会
和政府负责,负责人也同时应当是像大法官那样具有独立的执行能力且不受政府换届影响。
政府赚钱很容易,所以要把政府置于多种社会机构的监督之下;同样,金融行业赚钱也太
容易,当然亏钱也很容易,而这些钱显然不是只是和机构本身相关,金融机构牵动了全社
会的神经,所以当然也要把金融机构至于多种机构的监督之下。
第六章 市场

目前的经济科学正在小心翼翼地忙于研究市场运行的方式,以及在给定利益和偏好的
前提下如何使得个体需求满足最大化。经济科学,至少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尽自己
发展为一套理论,巩固这套系统并使市场机制合法化。
——奥普斯卓姆 Opschoor 1994 年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 81 年),皇帝主持召开了盐铁会议,以代表民间的贤良文
人为一方,以代表官方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会议围绕是否废除盐铁专营、酒类专卖
官办贩运商业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辩论。当时的这次辩论被纪录下来成为了中国历史
上的一部经典——《盐铁论》。文中所谓的民间贤良实际都是一些地方的豪强大族 。
西汉冶铁、煮盐与铸钱三大高利润行业,朝廷收归官营以前,都被豪强大姓所专擅。本
来,秦朝集中一切权利,强迫地方豪富被迁徙入关,原来的盐铁业当是由铁官盐官经营。汉
初高帝刘邦向豪强让步,三大利都允许民间私营,最大的盐铁商积财多至万金。如大盐商东
郭咸阳、大铁商孔仅,家产也各有千金。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擢用桑弘羊、东郭咸阳、孔仅
三个大商贾做理财官,向商贾夺取盐铁业。这是一个艰难的斗争,汉武帝用刑罚并没收器物
来禁止私铸铁器和煮盐,又招歇业盐铁商做盐铁官,换取盐铁商的合作。从此盐铁官营成为
定制,朝廷增加了巨大的收入。
盐铁专营权给予政府以变相的税收权力,成为增加政府收入的重要手段,其中盐是生
活必需品,而铁(铁制农具)则是生产的必需品,显然对于必需品的垄断显然较之普通商
品的垄断更加有利可图。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现今的经济学家和政客们依旧喋喋不休的争
论着市场的自由和管制的问题。而古典经济学家们,则一厢情愿的为市场戴上完美的光环。
而左派的政治学家认为,市场决定论根本上是一种“金钱暴政”。

以非资本主义方式替代官僚主义主观臆断的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工人群众自己
集中分配资源并以民主的方式决定资源配置优先权的管理和计划制度。这样一种制度要求
群众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公民表达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说,他们控制他们自己的生活
条件和劳动条件,从而从官僚制和市场(金钱暴政)的专制主义中同时解放出来。
——《权力与货币》 (比利时)曼德尔(Ernest Mandel) 1992 年

提到了市场我们不得不又想到了亚当 ·斯密的“无形之手”,即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
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 invisible hand 无形之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
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举例而言,如果产品发生短缺,产品的价格便会高涨,生产这
种产品所能得到的利润便会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产,最后便消除了短缺。古典经济学认为市
场供给和需求会自动的配置社会的资源,这个观点成为古典经济学的基石。但是事实真的如
此吗?
由于我们在前面的论述中阐明了经济活动的核心是权力,市场的根本在于权力的交易,
以及相应的规则的确立,市场是权力交换的环境,或者说市场是一系列的社会伦理、法律以
及 政 治 经 济 秩 序 等 因 素 共 同 构 件 的 权 力 交 易 环 境 。 在 现 代 , 萨 缪 尔 森 ( Paul A.
Samuelson),把国家市场之间的连接称为“法律经济联系”。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
墨西哥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是各个国家市场制度和相应的法律制度仍旧存在着巨大的差
异。而近代经济史中,完全听凭市场自动配置资源的结果 ,却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囤积居
奇的投机行为的泛滥。

在英国,一个世纪以前,连续的丰收有时会使小麦价格大幅度下跌,以致增产带来的
额外收入远远弥补不了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从而使农民交不起地租,乡间银行倒闭。另
一方面,在歉收之后,劳动者每周的收入,即使全部用于购买发霉的面包,也养活不了一
家人。因此,地方收成的变化很好他说明了这样一条一般规律,即:如果对某种货物的一
定供给量需求很迫切,而又没有适当的替代品的话,该种货物供给量的较小变化就可能引
起其价格发生很大变化。当英国对粮食进口征收重税时,歉收往往使粮价大幅度上涨,因
为从主要产粮地中欧和东欧运进粮食的费用很高。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货币、信用与商业》

在欧洲 19 世纪以前相对封闭的和较多贸易壁垒的贸易环境往往使得一些相对较小的经
济体更容易产生大的价格波动。但是这不等于说一个开放的贸易环境不会产生大的波动。事
实是这些波动往往更为剧烈。如 2007 到 2008 年的石油价格危机,市场非但没有能够调配资
源反而导致了资源的错误分配,由于大量投机者涌入囤积石油的资源或增加交易成本,过
高的石油价格使得很多需要消费石油的经济体转而降低和放弃了自己的石油消费,而大量
的石油却囤积在资本投机者手中,而当消费者由于过高的价格减少消费时,投机者手中的
筹码立刻又成为短期释放的超量供给,这些供给犹如决堤的洪水在 2008 年下半年引发了价
格的暴跌。这一切都是毫无顾忌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恶果,而新古典经济学家们不厌其烦的
宣称市场会使得社会产出最大化。比如,哈里·科斯(Coase)在他的《企业、市场与法律》中
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研究通过市场调整合法权利的问题时,已经强调了这种调整只有通过市场进行才会
导致产值的增加。但是这一假定市场交易的成本为零。

这里首先要明确经济学的首要问题,显然不应当仅仅将增加供给和产值看作压倒一切
的核心原则。如何体调整分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和相应的制度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研究经济学的目的是基于当前和可有限预见的将来所存在的技术能力,为创
立更加有效而又公平的经济制度或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而可悲的是,许多经济学家却热衷
于打着有利于生产和财富增加的旗号,为大肆剥夺大众的权力提供理论和道统的支持。科斯
教授著名的科斯定律,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的产物。科斯宣称,假设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
力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而如果科斯定律成立,那么土地兼
并和市场垄断就是资源最佳配置的最佳结果。而科斯的理论也或许只会使壳牌石油公司这样
的资本集团欢欣鼓舞。
乔姆斯基(Chomsky)对于这种经济理性主义以强烈的批判。

经济理性主义从根本上是蔑视人类的,因为(经济理性主义看来)人类的需要并没有
为使用资源的权力提供任何合法性基础。这种权利只是由市场的供求机制授予的。经济理性
主义对于世界上对贫穷的人来说实际上只是持续的饥饿与贫穷。
——引自简·汉考克《环境人权》

市场中的交易行为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交易行为本身是一种种群的协助互利的模式。显
然交易本身和权力一样,是一个中性的事物。而交易的情境的总称就是市场,市场本身同样
也是情境的产物,而情境本身则不免带有强烈的倾向性。
人类交换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但是在多数时期,主导人类的分配资源的
主要手段是依赖伦理和法律而不是市场的交易。上文我们提到在非洲中南部一个沙漠中的原
始部落——卡拉哈里。这个部落习俗规定,用毒箭射杀的猎物,箭头的主人享有分配食物的
权力。但是作为狩猎者,可以先喝掉动物的血。对于集体获取的猎物,捕猎者只能先行分食
猎物的内脏。如此严苛的分配食物习俗,源于这个部落处于严重的食物匮乏状态。箭头所有
者的分配权是原始的资本主义。集体获取的猎物分配权则是原始的配给制度。
麦特·里德雷(Matt Ridley)在其著作《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的协作和进化》中讲述了
一个关于土著人分配的案例:

新几内亚附近有个叫马努斯的岛屿( Manus),这里居住着一个叫波南 (Ponam)的土著


民族。波南人用渔叉和渔网捕鱼,珊瑚礁被划分成块归集体所有,每一片渔场归一个父系
氏族使用。个人造的独木舟和渔网是私有财产。但是为了使用渔网,拥有捕鱼权的人必须征
集众人的共同行动,捕鱼结束后,所捕的鱼作如下平均分配:每一位参加捕鱼的人可以获
得一份,拥有捕鱼权的人拥有一份,一份分给提供独木舟的人,一份分给带渔网的人。

显然在这个案例中土著人的资源分配不是依照市场的交易而是通过部落内部的伦理来
完成。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在这个土著人的伦理中,资本包括捕鱼权、独木舟、渔网
都有获得回报的权力,但是资本却完全不具备绝对支配的权力。也就是说资本的回报是社会
成员觉得公平的回报为基础的。这和资本主义经济伦理中资本的绝对优势地位形成了鲜明而
有趣的对比。而现代的经济中资本的权力过大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或许现
在直接套用土著人的方法来改革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并不现实,但是人类总是可以找到解
决问题的方法或妥协的方案的。
中国古代的伦理也是分配国内资源的重要原则。例如,只有天子才能享受九鼎的规格,
诸侯可以享受七鼎,大夫五鼎。 《礼 记·郊特牲》中说: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意思是说
天子只种植瓜果等时令蔬果,而不可以种植可以长久贮存的农作物。这样的自我限制的逻辑
是作为最高仲裁者的天子,是不可以与民争利的,即不可以直接参与重要的经济生产。也就
是我们今天说的,一个人不能既是裁判员同时又是运动员。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实业家
涩泽荣一回顾日本的工业革命时不禁感慨,日本明治时代的企业家是“用算盘和论语从事
他们的事业的”。这说明在明治时代的日本存在大量的封建领主的残余势力,要在很短的时
间内完成自由的市场交易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个时侯原有的伦理成为推动商业运转的重
要力量。
西班牙巴伦西亚地区的冲击平原灌溉系统,为村庄分配水源超过 1000 年,有不同层次
的监管,保证稀缺的水资源可以准确地分配到每一个农民手中。这个系统的成功反映在只有
0.008%的违反率,尽管有比较强烈的偷水动机,因为在干旱季节偷水可以保证一个季节的
收成,但是这里的传统依旧取得了成功。显然这里公正合理的配置水资源的机制不是市场而
是伦理和地方的法规。
瑞士阿尔贝斯山区的托贝尔村落,1224 年确定了五种公共资源(高山草地、树林、闲置
土地、水源和道路)。1517 年明确了某些规则,如每个家庭于夏季进入牧区放牧的牛只的数
量。树木的砍伐,每年也只能有一次,有专人监管对违反者课以罚金(一半归监管者)。森
林管理员标记可以砍伐的树木,村民集体伐木切割木材,然后分配给每个家庭。而在整个瑞
士阿尔贝斯山区,私有产权与公共资源所有权并存,实行村民自治。
公地制度(common field system;open field system)是一种曾经在欧洲农村长期、广
泛存在的,以村庄(如果村庄与庄园重合,就是庄园)为单位的土地制度和生产制度。著名
的圈地运动就是以该制度下的土地为对象的。该制度在18、19 世纪大规模消失,而其最后消
失地是在法国,时间为20 世纪60 年代。
常常被经济学家提到的所谓“公地悲剧”正是原有的乡村伦理被人为破环的结果。在宗
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
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
1968年,美国学者哈丁(Garrett Hardin)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
悲剧》的文章。英国曾经有这样一种土地制度——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中划出一片尚未耕
种的土地作为牧场(称为“公地”),无偿向牧民开放。这本来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但
由于是无偿放牧,每个牧民都养尽可能多的牛羊。随着牛羊数量无节制地增加,公地牧场
最终因“超载”而成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终全部饿死。哈丁认为公有制是悲剧的根
源,却无法真正回答:为何悲剧只发生在公地制度顺利运转了几百年后的圈地运动时期。
哈丁在文中给予了这样的解释:

公地悲剧是如此发展的。想象草原对大众开放,估计每个牛郎都会在公地饲养最多
的牛只。数百年来,这样的安排都是相安无事,因为部族战争,偷猎,和疾病把人和动
物的数目保持在土地承载能力之下。最终,人们长久渴望的社会稳定的一天到来,是醒
悟的时候了。这时,公地的内在逻辑无情地导致悲剧。作为理性人,每名牧牛人都会追求
取得最大得益。
——哈丁 《公地的悲剧》

哈丁的解释显然是以偏盖全的说法,甚至缺乏真诚的态度。套用他自己的话说,“这
已经不是一个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显然人口无论怎样保持平衡,都无法成为牲畜数量
不会大量繁殖的借口。另外,哈丁没有搞清楚中世纪公共牧场的放牧方式,实际上当时的
农民小团体并没有因为使用公共牧场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勃艮第人的法律甚至规定不得
划分共有的林地牧场,以防引发相应的不公。
从历史上看,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们不厌其烦的以公共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效率
的问题,鼓吹市场化和私有化。这种观点至少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提出的,社会资源应
当有市场来调配。古典经济学家们以各种各样的所谓理论和定律说明公共资源的私有化才
是最有利于社会大众的。而与之呼应的政客们则肆无忌惮的大肆剥夺公共财产成为私人或
利益集团的私产。于是就有了形形色色的圈地运动和私有化运动。科斯在《企业、市场和法
律》中主张将共有的无线电频率赋予私人产权。

资源应当用于公众利益的说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既然一般都认为私有产权和价格
体系在其他领域的使用都与公众有益,那么广播业中为何就不应该使用呢?

科斯的问题在于,无线电频率显然是共有的资源和财产。与简单的生活资源不同,不同
的人群使用属于自己的无线电频率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例如,在竞价使用的
制度下,工会和公益社会团体的表达权会被资本和富人的金钱剥夺,从而为金钱暴政提供
有力的意识形态的支持。科斯甚至在《经济学的灯塔》一章的提出,“灯塔不应当是作为只能
由政府提供的例子。”市场至上经济学家们的逻辑上根本上不是对人的权力的尊重。历史经
验说明,市场决定一切的“金钱暴政、经济理性”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一样的可怕!

在经济学家和纳粹医生之间加以区分变得愈加困难,(因为)每年有 50 万非洲儿童仅
仅因为偿还债务而死亡……据估计,每年大约有 1100 万儿童死于一些非常容易治愈的疾病 ,
资料这些疾病都只需要花费很少的钱。但是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这样做将干涉市场制度。
—— 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 1997 年)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即使在市场高度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国家,许多国家的基本
的资源分配依旧不是依靠市场来完成的。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土地、住房、公共产品如自来水和
教育医疗等产品的分配和交易。
另一方面,与自由派对立的德国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理论体系,骨子里有一种让人不
寒而栗的冷血和狂妄,这些理论宣称自己的所谓“科学性”,掌握了所谓的历史规律和
必然性,一切社会的价值观判断都是以所谓“社会进步为准绳”,大肆鼓吹他们认可的
所谓社会进步。而对于人类的伦理和人道主义则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而残酷的优生学理
论则为纳粹(国家社会主义)的集中营和毒气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社会进步的
狂热信仰,在中国引发了文化大革命这样毫无人性的暴政和人伦的破坏。因为相信无产阶
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落后的阶级应当被消灭,列宁下令将沙皇全家统统处死。在这
里先进和科学就成了剥夺和劫掠大众的“硬道理”。宗教裁判所的牌子换成了科学和生产
力,而暴政却依旧肆无忌惮的横行。

纳粹领袖把民族社会主义革命说成是一次反文艺复兴运动,可能不由自主地说了真话 。
它是毁灭现代人从文艺复兴时代起建立的尤其是个人主义文明的一个决定性步骤。个人主
义在今天名声不佳,这个词和利已主义与自私自利联系在一起。但我们所说的与社会主义
和一切形式的集体主义相对立的个人主义,与这些东西没有必然的联系。
——哈耶克(Friedrich Hayek) 《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认为,集体主义不可避免的导致“集体或国家、民族、人民”成为某个小团体手
中的玩物,成为肆无忌惮的剥夺和压榨的工具。在中央计划经济体系中,某个特定的个人或
者集团必定成为资源分配的决定权力,但是这些计划着注定不可能获得足够的资讯来完成
完成正确的分配。这个问题又被称为“经济计算问题”。哈耶克认为只有市场才能有效地完
成这种资源的交换和使用。哈耶克的理论被20世纪的80年代的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所推崇,
成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的理论源泉。不可避免的滑向“金钱暴政”的老路。而2008年的全
球经济危机显然又证明了另外一个问题,作为高度自由市场的监管者也不可能获得足够的
资讯来监管和维护自由市场的有效运作。
哈耶克提出的经济计算问题(economic calculation problem)同样也存在与市场的
管理问题之中。这如同科学或者统计学上的误差问题一样不能用来否定问题的全部。计划经
济的误差,一方面是斯大林主义阵营对于经济运行的谬误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官僚集团的
自肥本性所致。托洛茨基在《被叛卖的革命》一书中最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国家不是趋于消亡而是越来越专制,如果工人阶级的公仆们成了官僚分子,官僚
机构凌驾于社会之上,这并不是由于什么偶然的原因,如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思想意识等,
而是由于,只要还不可能保证真正的平等,一个由少数人组成的特权集团的产生和存在就
是不可避免的。……官僚统治的基础是社会消费对象的匮乏,因而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的斗争。如果商店中有充足的货物,顾客随便什么时候来都可以;如果货物不多,顾客就
得排队购物。如果队排得很长,就有必要任命一个警察来维持秩序。苏维埃的官僚机构就是
这样开始出现的。官僚机构‘懂得’谁应该领到货物,谁必须在后面等待。

计划经济并非完全不可行,即便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的英国也在战时实行过配给制度。问
题的根源在于计划经济的实行者怎样产生以及怎样安排其和自由经济共存,怎样监督计划
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比如,在金本位制度难以维系之后,货币发行这样的事项必然会由政府
以及政府组织来完成,自由市场在现代货币的发行上显然无能为力。以此看来,完全的自由
经济会自然地产生健康的经济完全是自由资本主义者虚妄的幻想。乔姆斯基在《新自由主义
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指责新自由主义不是传统的自由主义的复活,而是国家权力和巨额资本
的一体化,是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范围对资本主义的保护和对市场经济的绞杀。
艾林·恩索文(Alain Enthovn)曾经批评西方的古典经济学说:

我们使用的经济学理论大部分是在大学二年级学到的,之所以要经济学博士,是因为
许多经济学家直到从研究生院毕业才开始相信他们已经学过的东西,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才
能成为经济学的既得利益者。

2008年的经济危机,媒体中听到的最多的是经济学家们说的由于美国的房贷监管不利
使得风险被层层放大。这显然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误差或者偶然的问题上,自由资本主义
的经济学家们对于本质上的问题亦或懵懵懂懂,亦或欺骗大众。通过上一章关于货币的论述
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危机中资本权力的自我膨胀的破灭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真实写照。华尔
街的金融寡头和全球化的矿产公司以及资本逐利机制相互作用,通过对资源和商品流通的
控制来大幅度的剥夺大众的获取资源的权力,而由此引发的权力不平衡,即生产者和普通
消费者获取资源和货币购买力的权力被大大的压缩,最终导致全球贸易在严重失衡中崩溃。
全球化的自由贸易使得资本权力无限制的扩展,最终导致这样的灾难性的后果。自由资本主
义的内在逻辑实际是将资本权力优先大众权力的制度安排。
计划经济的分配暴政和市场经济的金钱暴政都是政府或者资本不受限制的恶果。人类社
会经历了数千年的斗争才部分的夺回民主管理自己社会的权力,历史已经证明民主的政府
好过专制独裁的暴政,也好过无政府的混乱。重要的问题不是,是否需要政府和市场的问题,
而是如何组建和管理监督市场和政府的问题。现在人们急需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限制资本的
社会制度。给以资本以更多的监管和限制是现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当务之急,这不仅有利
于限制市场的金钱暴政,同时也有利于让市场正确的反映社会的需求而不是被资本扭曲的
市场需求。
例如,可以在期货和股票市场上大幅度延长交易的最小时间间隔,每次股票的交易必
须在买入后一周或一个月以后才可以再次交易。这样就可以降低市场活性减低金融泡沫的形
成危险和与之相应的泡沫破灭的危害。不允许非实际用户炒卖大宗期货,建立严格的全球市
场准入制度和设定最小交易时间间隔。另外可以考虑通过国际合作将大宗期货的交易进行报
告或备案制度,禁止单纯的资本投机和操纵期货价格。早在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阿洛伊斯·
熊彼特(Alois Schumpeter)就指出了资本主义常常令人信服的创造性破坏过程。时间又过
去了半个世纪,现在是时候重新考虑建立新的世界贸易基本规则了。
回过头来再来看看市场的运行机理,对于市场交易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市场不仅仅是单
纯的供求的关系。人类的交易是如此的复杂,其诱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例如现代商业社会
中充斥的广告,投入大量资金的广告说明了一些重要的市场交易的行为特征,交易过程是
一个说服的过程,人们在决定购买何种商品时也是不完全 理性 的,商品广告和商品实际
品质的差别则反映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说服是什么?说服实际是一种权力的变换过程,如果说服行为成功。说服者通过说服的
过程达到了说服者的预先目的。这显然和通过武力胁迫一样是完成自己目标的一种手段。即
通过别人完成自己的行为范围的延伸。

我把说服列为权力的一种形式,因为它代表一种手段,参与者可以用它来对他人的行
为取得预期的效果。既然个人的说服技巧不同,在说服中固有的平等,事实上不可能通过
说服者和被说服者之间不断变换的角色来实现。
—— 丹尼斯·朗 Dennis H·Wrong 《权力论》

说服的不对等,一方面也体现在双方的信息的不对等。正是基于这样的原理,通过对媒
体的控制实际也可能间接取得了在商业上的优势地位甚至主导地位。而公司之间见诸媒体中
的广告战也正是基于对广告说服作用的真切的认识。甚至,一些丧失基本道德的经济体通过
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可以利用主导优势将一些毫无疗效有害健康的食品和药品推销给观众。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多数购买了使用了这些东西的观众甚至根本不需要这些所谓的神奇
的食品。一些营销书籍或者培训中,所谓的营销大师们甚至狂妄的声称要吧冰卖给北极的爱
斯基摩人,但是推销的作用在市场中是绝对不可以低估的。我在第二章中关于权力的论述中
也提到,思想的控制是大众被压迫的开始。许多文化中,巫师通过其独特的社会作用,完成
了对部族思想的控制从而演化为后来的国王。说服在经济中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比如股票
市场这样的市场,市场的核心理念是劝说经济体或资本买卖股权,而供求关系是放在第二
位的,因为总有公司想通过股市来获得融资的渠道,理论上一个自由的股市是一个永远供
大于求的市场。永远供大于求的市场应当永远是下跌的市场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需求并不是市场的准确的反映,传统的供需为主要经济分析手段的理论,显然将市场
行为过分简单化了。一个自由的市场和我们的大脑一样是多模块多程式的。有些社会需求在
很多层面上是被人为创造或者发现出来的。比如,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这就是典型的先有
供给,才有说服产生的需求。面对多方面的需求,价格往往并不是我们经济行为的最为首要
的偏好。心理学家发现他人的行为对与某个人采取某种行为很重要,他人的行为常识在个体
的决策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进化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现代人类的大脑中依旧存在着石
器时代的思维模式。人类的情感具有双重作用,它能取代计算,也能取代计算中采用的标准。
市场应当是一个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换平台,市场一方面一定程度反映出需求和供给,
另一方面也创造性的产生需求和供给。同时,由于货币和资本的参与,市场就更为复杂了。
在交易过程中,人类的交易是复杂的,杂糅理智和情感的标准飘忽不定的计算结果。所以市
场又由其不可取代的作用来满足人类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供给的作用。因为,即便假设真的有
一个准确评估人民需求的计划经济,也不可能创造性的供给市民新的需求。而创造的价值就
不用再讲了。
动态的协调市场、资本和政府主导的资源再分配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力之间的关系必将是
现代社会政治的核心问题。它确实极其复杂考验着所有人的智慧和勇气。

……你将发现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正生活在经济混乱中,只有在某种独裁领导
下,我们才能摆脱这种混乱。……
在德国,即使在希特勒上台以前,这种运动己经进展得很远了。在1933年以前的一些
时间里,德国已经达到一个实质上不得不实行独裁统治的阶段,记住这一点是重要的。那
时没有人会怀疑,当时的民主己经破产,像布吕宁这样的真诚的民主主义者,也不再比施
莱歇尔或冯·巴本更能进行民主统治。希特勒无须摧毁民主;他只是利用民主的衰败,在紧
要关头获得许多人的支持,对这些人来说,他们虽然憎恨希特勒,但他仍然是唯一一个足
够坚强的能有所作为的人。
——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

每当提到计划经济,人们有必要对哈耶克的这段话保持警醒。同时必须指出计划不等于
独裁,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严重爆发时,大量的计划经济成分确实有助于在短时期内摆脱
经济危机(实际是分配危机或货币危机)的混乱局面。采取这样措施的实际不仅有希特勒,
不可否认从经济层面上看罗斯福也是采用了某些带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色彩的做法。例如
1933 年 5 月,罗斯福促请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
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
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罗斯福总统于1935年通过并签署了《社会保障法案》,1933年促使国会先后通过了《农业
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 业
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典型的计划经济手段),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
规定。罗斯福的这些超乎常规的手段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效果,非但没有伤害美国的民主反而
捍卫了美国的民主和自由。从这次大萧条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在美国的经济中发挥着很重要
的作用;然而,政府大多间接的发挥作用,他通过使用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成为大宗消
费者和承包人来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问题还是在于政府主导生产分配和自由市场之间的关系和比例。一个简单的道理,用于
危机病人的电击复苏的手段显然是不可以用与正常人或者恢复期的病人的。一定程度的计划
经济手段在危机时刻不但是直接的而且是有效的。关键还是要有多少计划经济成分,和一个
真正代表多数公民的政府。2008年的大危机中,我们却看到了某个政府趁机动用纳税人的血
汗和公共财产,所用的财富却大多为相关利益集团增肥服务。现代经济形式对一个政府的合
法性的依赖,随着这种经济制度的复杂程度而日渐加深。
再看看在第五章例子,假设在一个独立的与世隔绝的小岛,岛上有农夫、石斧工匠、商
人三类职业。但是商人是不从商品交换中渔利的,这些商人由年老的长老担任无偿为岛民服
务。农夫将生产的农作物直接拿到长老处,长老则给农夫出具相应价值的证明,有长老手印
的小木片。同样石斧工匠也把石斧拿到长老那里,换取相应的证明。显然这些长老的小木片
就是货币。农夫们积累货币等到需要更换农具的时候去长老那里购买石斧,而石斧工匠则经
常性的到长老那里购买食品。小木片货币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农夫和工匠。只要这些长老不
会私自使用货币,这些货币的数量多少并不会引发货币的通货膨胀或通缩。好了假定有一天
这个长老的房屋(市场)着火了,那些用于兑换的小木片突然都付之一炬。这个小岛上立刻
引发了一场金融危机。农夫们发现他们的粮食无法换取想要的小木片(货币)了,于是就减
少了粮食的种植,同时由于没有货币也无法获得农具,农夫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下降。而石
匠更为悲惨,因为他们无法获取足够的货币来购买粮食。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这个小社会
的供给和需求能力都没有任何变化。这次危机就是现代的金融危机的生动写照,这里市场发
挥了它的创造性破坏能力。
解决得方法就是给每个农夫和石匠相应的货币,只要货币不大于他们的生产能力并不
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本质上是权力凭证和交换筹码。而现实中这样的分配就是社会
福利,福利措施可以重新的提供需要的货币,在短时间内恢复市场的活力。而问题的关键是
分配的公平与公正。而这种完全脱离劳动的分配制度,需要对传统的分配秩序的重建和反思。
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机器代替多数人的劳动是大势所趋,人类必须学会怎样安排工业
化和机器信息自动化社会的资源分配。而分配的基本原理应当建立在人的基本权力之上。
再以农民的耕作为例,假设有这样一个村庄,有一百户人家,每户有一份相同面积的
耕地。原本每家可以通过自己的耕种维持自己的家庭生活。但是由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一户
人家可以通过机械完成以前100户人家才能完成的耕作,并有一些增加的产量。这样这个村
庄决定每4年选举一家最擅长的人家来完成这个工作,每家依旧可以获得原有的收成,作为
劳动者可以获得增加的产量作为奖励。显然这样的分配更加合理和公平,因为技术的进步显
然应当由全体共享(这个技术不是这个村的发明,且假定技术的获得成本为零。)而这样的
分配,也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要求,即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是指一种变
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种改进也被称为帕
累托最优。
而现实中和历史中我们看到的最多的是,强势集团和阶级将大批的劳动者赶出他们的
家园和土地而没有任何的赔偿。而市场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一家或者几家人通过各种手段独占
了所有的土地,完成了土地的兼并。而历史上看这些手段又大多依赖于强权的支持,比如历
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
市场的金钱暴政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其手段主要是通过操控和垄断。还是用一个简单的
模型加以说明。
假设一个封闭的市场中,粮食的供求基本保持平衡并略有盈余。正常的市场交换条件下
需求为100吨,供给是110吨,价格是1000¥每吨。下一年有一商业集团决定操控市场获取高
额的利润。那么他么那就可以通过大量囤积粮食获取价格的主导权。比如他们囤积20吨不使
其流入市场,用40吨用于市场流通。那么市场上的供需关系为,需求100吨,供应90吨。这样
人们就要抢购粮食,粮价自然飞涨。该集团在每吨3000¥的价格出售手中的粮食。那么他们
利润为20000¥。(40×3000-40×1000=20000¥)而社会的代价是有人被饿死。而当粮价高
企时,农民纷纷加大粮食生产,来年粮食必定丰收。所以在粮食非常紧缺时,这些商业集团
会主动降低价格将剩余的30吨推向市场,用每吨1000¥的价格售出粮食。
这样农民丰收时发现市场上的粮食又突然大大的多了起来,农民们不得不以每吨500
¥的价格赔本出售。而这些人甚至会以负责认的企业家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这就是资本
主义创造性的破坏力的表现。
这个例子是一个操控价格的例子而垄断的利润获取范式者更为长期和持久。垄断者往往
可以长期保有100%以上的收益。而本章开头提到的,盐铁专营的权力甚至可以比得上国家的
税收。
市场在容纳各方交易的过程中是一种权力的组织形式。而强势集团对主要的资源的操控,
比如土地矿产公共部门的垄断和操控所带来的则是市场和管制的双重暴政。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
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
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
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
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

  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
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把这些牧场和其它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
  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屋被诉
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
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
的妻子儿女的号哭。
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
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
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这些成为牧场主
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古今中外土地是权贵们最愿意控制的资源。因为权贵们知道你控制了土地就几乎可以控
制一切,所有的交易都要向你屈服。
中国职工工资总额与GDP的比率,1990年为15.9%,到2005年下降为10.75%而与之相对
应的是,2007年中国的政府土地拍卖收入超过1.2万亿元。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246619亿元。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仅政府卖地收入就相当于GDP的4.8%,而房地
产投资总额相当于GDP的10.02%。土地拍卖收入相当于国民工资总额的一半,而房产投资总
额则相当与国民工资总额的全部。也就是说国民工资收入的一半用于支付给政府用于租用原
本就属于他们的土地。而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收入完全没有用于直接的国民福利。(以上数据
来源于人民网《中国宏观经济流程:两难困局与关键性调节》作者 周天勇 和中国国务院新
闻办公室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1.2万亿土地收入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
市场的问题是,我们允许什么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来完成,什么资源的配置不通过市场
来完成,而所有这些问题的依据当然是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权力。而当公民失去了对公共事务
的发言权时,市场和管制的双重暴政就必然会发生。
原始人类社会采用的是一种氏族内部平均获得猎物为主的资源分配的方式,后来猎物
依旧采用平均分配的形式,但是同时允许采集来的食物归属家庭所有,到了文明的起源时
期则是部落的长老祭司等主导的分配方式,这种方式逐渐变成了国王分封小贵族的分封制
分配方式,即层层上供的金字塔型的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和殖民运动的兴起使得市场的在资
源分配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但至少在二战之前市场从未主导过世界的财富分配。如前文提到
的财富或者资源的分配方式是同社会的生产技术水平密不可分的。现行的自由主义的市场分
配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十九世纪的生产能力的产物,确实需要进行审慎的渐进的调整以适应
当前的生产力水平。
第七章 资本 、伦理 和法律

人所共知,资本主义商业组织的某些重要形式,这在宗教改革之前业已存在,这一事
实本身就是对这种论点的有力驳斥。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资本( capital )的本意来自拉丁语 capitalis ,这个词又源于印欧语系的 kaput ,意思是


牲畜的头数,显然牛羊的数量在远古时期是代表富有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经济学的
发展历程中,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资本下过不同的定义。从资本的词源来看,资
本最早应当是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货币的,古代游牧民族很多吧牲畜作为货币。大牛能生小牛,
小牛长成大牛……,鸡生蛋,蛋生鸡,……。所以古代西方重商主义者认为资本是生出货币
的货币。大卫•李嘉图认为,资本是国家财富中用于生产的部分。新古典代表人物萨谬尔森认
为,资本一词通常被用来表示一般的资本品。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是人们储存起来取得收
入的那部分财产。马克思认为,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从不同角度给资本下过
多种定义,但主要是从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剩余价值学说的角度,认为资本是带来剩
余价值的价值,同时也认为资本不仅是物,而且体现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
关系。
这里我不得不又把资本归之于权力的范畴,既然商品和货币都是一种权力的形式或者
权力的载体,那么资本当然也脱离不了权力的范畴。也只有从权力的范畴才能统一各种资本
的共性。比如马克思强调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显然并不适用于当今的社会事实,我们常
常可以听到的技术入骨,股权激励机制即员工可以获取股权作为业绩回报,还有官僚体制
下官商合作产生的所谓干股,即政治权力入股。这些资本形式首先都不是直接以货币为基础
的。但是显然都是一种关于权力的制度安排。这里我将资本定义为:资本是 一种经济 过程
中的权力 机制,资 本的核心 是投入和 产出的决 策和分配 机制。 例如,一位专家将他的
技术专利和技术秘密作为一定的股权,享受相应比例的利润作为回报,这里这位专家,实
际就是把自己的能力(实际就是权力)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当一个企业家投资新建一个工厂,
也是将货币的所有权转化为利润的分配权的一个过程。
比如,一位网络天才,发明了一种新的网络使用方式但是他却没有资金,这样他找来
了一些投资者,这些人出资帮他建立起来了一个,出资者按股权取得 40%的投资收益,这
里货币资本所占的角色都不是决定性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律师事务所,律师的分配
比例远大于实际的固定资本,类似的还有演员经纪人公司等等。资本的核心是权力在市场交
易环境中的重要性。一位大权独揽的腐败官员没有任何投资的情况下却可以获取巨大的资本
分红,这种事情在中国大陆几乎遍地都是。所以用货币和所谓剩余价值来解释一些分配现象
以及商业模式是解释不通的,剩余价值根本是权力不平衡的表现而已。在现实社会中资本也
存在者公共资本、集体资本、私有资本、股份制资本等等这样那样的类型,这也是和权力形态
的多样化是息息相关的。
关于资本主义的概念当然来源于马克思。“Kapitalist”(德文)一词在 1848 年马克思和
恩格斯所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里第一次出现,不过,宣言里并没有出现后来德语里与
“capitalism”同义的“Kapitalismus”一词。第一个使用“capitalism”一词的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梅克匹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他以此表示大量资本的所有权,而非
一种生产制度。1867 年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Pierre-Joseph Proudhon)使用了“资本家”
一词来称呼资本的所有人,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使用了资本形式的生产( kapitalistische
Produktionsform),并在资本论里使用“Kapitalist” 和“capitalist”等名称(表示资本的私人
所有人)。第一个使用“资本主义”一词来形容生产制度的是在 1902 年,当时德国经济学
家维纳·宋巴特(Werner Sombart)用这个词来形容一种社会制度。 1904 年,马克思·韦伯的
《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制度》使资本主义的概念广为流传。这里我 将资本主 义定义为 一种
倾向于由资 本所有者 决定分配 的社会制 度和意识 形态。或者说,资 本主义是 一种以资
本为核心的 分配伦理 。

在一种要求伦理认可的确定生活准则这样一种意义上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它一直与
之斗争的最重要敌手就是我们可以称之为传统主义的那种对待新情况的态度和反应。
——《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认为资本主义首先就是一种伦理,这种伦理来自新教宗教改革后的宗教伦
理的显著影响,新教路德派认为,从事职业是上帝安排的一项任务,或者更确切他说,是
上帝安排的唯一任务。新教无疑在那些经济成功所需的价值计算和宗教的世俗教义的美德之
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资本和资本主义都是一种权力的分配机制,
分配机制是由人类社会的合作互利的生存方式逐步演化而来的,至今这种分配制度依然在
不断的改变和调整。早期人类的社会的分配对象主要是食物的分配。例如,澳大利亚的土著
的狩猎通常是一项紧密合作的工作,男人们把动物驱赶到一个事先设定的持矛的猎手的包
围圈,或者驱赶到一个大网之中。也有的猎物是通过圈套和陷阱获得。土著在食物获取劳动
中有着明确的性别分工,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负责采集,但是也有偶尔的例外。由于土著部落
长期流动,这样也把他们的财产压制到了最小的程度,他们没有永久性的住房,有时会用
树枝树皮搭起一些简单的窝棚。由于不确定很强的生存环境,部落成员必须选择相互合作的
生存方式。一个男人获取猎物后必须和他的亲友分享,同样任何一位亲友也必须做同样的事
情,这就是当地土著的分配伦理。而实际上一些部落实际由几个父系或者母系划分的家族构
成,这意味着部落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分享他人的猎物。土著部落的这种部落共享机制的
基础是土著的生产能力,即社会的生产力。正如亚当 ·斯密认为的那样,国家状况主要决定
于生产力的总和。现在更确切的说法是生产力是财富分配的基础。
远古人类的一大飞跃是在北非和亚欧大陆的先民们发现和驯化了野生的植物形成了原
始的农业,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土地特别是肥沃的土地成为人们争夺的对象。同时农业和土地
也将古代的部落长久地固定在他们耕作的地方。这时通过农业生产获取的食物,提供了更多
的保障,共同捕猎的次数越来越少,农业终于成为支柱产业,这时土地的耕种更多的由个
人家庭或者小的集体来完成。农产品的富足又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业生产成为专门的手
工业者或管理者,由于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人从生存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在世界上许多地方
都陆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书写系统。同时也由于人口的膨胀,使得财富和资源分配的问题陡
然复杂起来。在一些地区原始人类对家畜的驯化过程产生了,游牧部落或者牧业农业的混合
型部落,这些部落的分配问题也同样越来越复杂。随着人口的增长,可耕地的数量越来越少,
古代经济的核心问题变成了土地问题。在现存的中国考古资料来看中国很早就驯化了猪和牛
等家畜,但是考古证据表明,一直到了商代才出现了明显的大量存在的马匹和马车。很多证
据表明,商人是来自西部草原的征服者,他们把马车和更成熟的青铜文明带到了黄河流域,
这表明至少自商代开始大规模的土地争夺成为重要的争夺对象,而一个拥有青铜文明和马
车的部落,对那些只有木棍和弓箭武装部落的征服显然是轻而易举的。
随后的两千年间土地的分配问题,主导了亚欧大陆各个文明社会的主要方向,换句话
说土地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本。在西周时期,中国建立起了初步完备的分配伦理,大封建制度。
周要统治广大新疆土,必须建立属国,拥护王室。同时西周的统治也是建立在明确的军事实
力和宗法伦理之上,周天子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上天付给他土地和臣民,因此得
行施所有权。天子算是天下的大宗,同姓众诸侯都尊奉他做大宗子。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姻,
这样,各国间同姓既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统关系,可以加增相互间的联系。
庶民有自由民身分,不同于农奴身分的庶民。自天子以至于卿大夫采邑都分小块土地给非同
姓庶民(农奴)耕种。同姓与非同姓两种庶民,分得小块土地,成为户主,做一家人的尊长。
户主由长子继承,诸子称为余夫,或分得更小的一块土地,或谋其他生计。以土地为核心,
凡授予土地者有权向接受土地者征收贡赋,反之,接受土地者有义务向授予土地者纳贡服
役(包括兵役)。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有权向每一个生活在土地上的贵族和庶民取得
贡赋,也有权向接受土地者收回土地。行使这种收回土地权,依靠武力和刑法。
《小雅·北山篇》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些话的内容就
是天子有权直接或间接向庶民取得贡赋。用一个形象的方法来说,天子是最大的发包商,从
诸侯到庶民逐级承包土地,土地有多重所有的属性。虽然这样土地还不是完全私有有的,天
子有权收回土地,至少在下级的承包者违规的情况下是这样。西周的耕作制度也是成规模的
共同耕作为主,《诗经》中说“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表示集体耕作的公田的存在。
欧洲中世纪的勃艮第人的法律规定,森林,山地和牧场应当归于共有。这种法律带有强
烈的游牧民族的伦理色彩,游牧民族大多将土地和牧场视为共有,部落逐水草而居。但是对
于耕地则是由勃艮第国王将大片耕地赏赐给下属。这些土地在开始时,严格的限制买卖,并
不得卖于被征服的罗马人。显然这些土地也是供养贵族的基础。
毫无疑问土地是自动会产出利润的资本,或者说也是生产资料。这些也直接引发了东周
时期争夺土地的诸侯混战。和欧洲中世纪漫长的永不停息的混战。但是土地资本,却没有马
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步,即货币到资本的转变,这里资本的获得都是武力争夺的结果,
这也说明所谓资本不过是一种权力的机制,而这种机制早在 3000 多年前就普遍存在,而所
谓的资本不过是权力的一种形式而已。简单的说,所谓的资本主义中最常见的规则是出资人
掌握财富的分配。这种规则是对封建领主制度或者土地制度的修正,即统治集团承认土地和
货币机器等因素至少享有同样的权力。

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是企业。企业是商品和服务过程中的一种组织,
企业的出现是互助协作的产物,一个原始部落的狩猎队也完全可以看做一个企业。企业内部
遵循者严格的或者自然地组织原则,企业的存在并不是遵循市场交易的规则,而是谋求着
总体竞争的优势,这包括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或者研发更加先进的技术以及承担更大的风
险。现代的企业脱胎自,欧洲的手工业作坊,熟练的手工业者如画家、建筑师、雕刻家以师徒
的形式组成一些小的集体手工也作坊,他们的行会组织则充当仲裁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国家
和领主也充当了许多组织生产的角色,比如生产军火铸币等行业一直以来都是由国家把持。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还有许多企业应招为政府服务,包括承包工程,包税人、铸币管理
甚至招收或者雇佣士兵,这些组织的内在联结机制,最终演化成为企业的内在伦理,现代
商业更愿意称之为企业文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商业的行为同样不被人尊重,那是让人尊重
的要素是拥有贵族头衔或者拥有尊贵组的土地。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对西方中世纪以来宗教和
贵族霸权的挑战,商人开始从宗教意义上阐述那些有利于生产和道德积累的价值观。世俗的
伦理也在悄悄的改变。
在上一章我们提到的波南人的例子,在那里劳动者、工具提供者、都可以平等的获取一
份劳动的果实,而不是由工具(资本)的提供者完全支配成果的分配,这个例子表明,世
界上的分配方式千差万别,这取决于各个地区的伦理,伦理本身也是进化和环境的双重作
用的结果。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la)认为,从社会认知来看,人性是巨大潜能为特征的,
这种潜能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在生物限度内塑造成各种形态。人性在存在基本的
相通的基础之外,依旧存在着大量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伦理也是一种社会内部协商妥协的结
果,这个结果大多被强势集团所主导。伦理是一种对于社会的制度安排,同时伦理也是法律
的基础,这种伦理和法律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古巴比伦法典。世界各地各个民族的伦理
也存在着偶然性和地域性,同时又存在着微妙的调整和互动。问题又回到了我们第一章所讨
论的人性的本质,古罗马的万民法的基础就是人类共同的本性和伦理。伦理是基于人性的要
求做出的协调和规范。中国古代的所谓“儒商”就是指一些能够以儒家伦理作为经商参照的
商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商人们同样是以《论语》作为共同的行商准则。对于人性的认知,直
接的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的世界观由直接决定了认得行为。比如多数人认为杀死一个人
是一件让人难过或自责的事,但是受过训练和洗脑的职业军人则可以毫不犹豫地杀死一个
所谓的敌人,文革中红卫兵可以非常残忍地虐待一个昔日的师长,这些事实说明一个错误
的世界观必然会给社会带来无尽的危害。经济领域也是如此,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向
大众传达了一个错位的分配伦理,成为市场金钱暴政和特权阶层剥夺人民的辩护者。而由所
谓理性人引发的经济危机则要由全体大众承受巨大的痛苦。量子投资基金的经理著名的投资
家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就曾经把全球的金融市场比喻为一个“拆房铁锤和腺鼠疫
”。
对于资本的性质,卡尔 ·马克思也认为,资本是无法达成自我约束的。正如现在我们看
到的那样,资本作为一种权力,一种权力本身也无法达到自我约束的可能。

资本既是合乎比例的生产的不断确立,又是这种生产的不断扬弃。现有比例必然会由
于剩余价值的创造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被扬弃。但是,要求生产同时一齐按同一比例扩
大,这就是向资本提出了决不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外部的要求;同时,一个生产部门超出
现有的比例,就会促使所有生产部门都超出这种比例,而且超出的比例又各不相同。
——卡尔·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一个所谓自由的市场中,资本的竞争最后将不可避免的朝向剥夺生产流通领域里的
其他弱势权力来完成其自身的壮大和胜出。同时在资本同其他权力的博弈中又往往是大众遭
到最多的侵害。巴西亚马逊流域的土著卡拉坡人( Kayapo)部落经过一个成功而又广泛的
运动,使得巴西政府把 65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归还给他们。部落的酋长们通过和木材公司和
采矿者谈判达成了一些开发木材和矿产的协议。几个酋长用协议的补偿款购买卫星电视和汽
车乃至私人飞机,而大多数部落成员则迅速的遭受地方性的贫困。(Sachs 1995)我们在前
文中讲到了一个压迫扩散定律,也是由于在市场交易的环境中,权力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但是这些不公和压迫在传统的伦理中似乎又是合理的或近乎自然的。
进入近代以后资本是形式也更为复杂了,比如技术、专利、还有更为关键的是公司和法
人概念的出现使得现代企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进步,以前一个人或一家人为主的私有化的
资本家变成了由股东按出资比例分享利润分配的资本运行模式,法人制度又使得企业如一
个自然人一般可以作为行为的主体,但是法人制度的出现根本上也存在着巨大的荒谬性,
即所谓有限责任公司制,这意味着一个自然人的犯罪行为,如果换成了法人的情况下参与
者可能就不必遭到严厉的制裁。这无疑是将法人的权力高于人权的,法律安排,这是一种赤
裸裸的完全无法让人接受的理性主义经济学条文。一个大型的公司可以通过成立所谓独立的
子公司而逃避相关的责任对于所有的自然人特别是辛苦劳作的大众而言是何等的不公,因
为大多数情况下自然人无法逃脱任何相关的法律责任。现在的跨国公司正是基于资本平等的
理念,组建的一种超级组织,全球化的股票交易也使得这种组织的参与者原来越多。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贸组织实际是财富权力的联盟并以资本权力平等作为诉求,该
组织通过成员国的国家权力为资本权力进一步榨取人力和环境资源大肆侵夺底层民众的生
存权力和环境权力。经济理性主义者和市场经济的倡导者们擅长编造各式各样的谎言,其中
最为人所熟知的理论是,经济的发展可以自然的解决社会的问题,这种理论在中国由变成
了蛮不讲理的所谓“发展就是硬道理”,而这样的硬道理常常成为血淋淋的剥夺压迫和原
始积累的理论支持。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了单纯的发展不可能解决每个个人的需求也不能解
决贫困问题,一个社会的核心问题还是分配问题,而分配的核心还是主导分配的伦理或规
则。现代的经济伦理要求社会的资源的分配必须对全体国民负责,经济政策必须可以给每一
位国民以公平的保障和待遇,同时也要有利于激励个人为增加社会的财富而努力。同样属于
资本主义阵营,在伊斯兰世界又呈现处其自有的分配伦理,这种分配的伦理大多按照相关
的伊斯兰教义制定和实行。而这种新伦理的建立有赖于对经济社会的重新审视,我们的经济
学理论大多还是严重的滞后于我们的时代,无形之手显然不能解决人们增长的需求和有限
的资源之间的矛盾,人类的进化在于组织,现行的社会组织形式还有待谨慎而大胆的制度
设计,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加以重视。
资本主义经济循环的基本模型是,生产和消费,而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有如这个循环
的血液,生产者由资本主导,消费者由货币主导,这个模型的边界这是社会的生产能力。假
设只生产两种产品,而生产 A 商品的资源的增加,并不会直接导致 B 商品的生产减少。这
是由于当主要的资源分配问题来自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多数情况
下商品都存在者大量的过剩,即实际生产量远低于生产能力的边界。A 产品的增加只会增加
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分配渠道并不会直接导致 B 资源和劳动力的长期的减少,因为资本主
义社会在多数情况下都保有大量的失业人口而技术的进步也会对自然资源精确使用起到足
够的平衡作用。比如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降低对石油的需求。(问题是在以往的社会中庞大
的石油工业资本汽车工业资本并不愿意看到这件事情过快的发生。)正如我们在前面的章节
的讨论中反映的那样,有些产品生产的减少并非需求的减少,而是消费者的货币支付能力
的减少引发的,引发的原因是通货膨胀、资源性产品的短缺、沉重的赋税、恶劣的交易环境等
等。还有一个问题则更为重要,在生产过程中,资本主导的货币分配方式无法适应资本投入
的增长。经济循环的模型中,资本权力和劳动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合作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只
有在劳动权力和资本权力取得平衡时社会经济才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而这
些又有赖于政府的调节和疏导,政府有如江河中的湖泊去对于调节洪涝和干旱起到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资本权力、劳动权力、政府权力成为现有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支柱,某些国家
则是事实的官僚资本主义,如越南、某国。而解决当前经济困境的出路在于建立一个开放
(open-access)的政府,并以此为基础使得政府的职能更加复杂以适应现代的技术进步,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是,人类的社会形态大多滞后或
者严重滞后于所在地的技术水平,这里的问题在于大众的社会思维或者政治思维远远跟不
上技术的进步,在现有的社会模式中依然大量存在者思维惯性的产物。我们政府的形态依旧
停留在 500 年前的治理模式的基础上,亦或二战前的征服者或预防被征服的社会构架上。从
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政府必然会愈来愈多的参与到社会财富的分配中,但是这种社会中,
政府一旦出现问题也同样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但是好在一个开放民主的政府有一些
基本的纠错机制。
另一方面资本又以技术壁垒和专利壁垒为手段阻碍了技术的传播和为社会服务功能,
这种现象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抗艾滋病药物的使用。在这里面技术作为一种劳动权力当然具有
取得报酬的权力,但是这里的问题在于制药公司为了维持高额的利润而垄断或者使用协议
定价,使得社会不得不接受高昂的药物费用并没有任何主动降价的表示,只有在一些国家
和社会群起职责时问题才朝向相对公正的方向发展,即制药公司可以获取回报但是必须为
大众和社会所接受。这个事件中制药公司通过向科研人员支付劳动报酬而成为技术或者专利
的持有者,同时制药公司也承担着高额的技术风险。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资本不能不受限制
的使用其权力,或者说资本必须接受相关利益方的谈判要求,还有就是作为人类社会的基
本伦理,把人的权力放在第一位应当是一切权力机制的基础。
另外一个方面全球性的知识产权的侵犯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
泛滥导致了,每年数百万计的工作机会退出市场,另一方面社会的政治权利和市场的垄断
和资本竞争又进一步挤压了这种知识产权经济的发展空间。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随着技术
的进步,基本可以断定人类社会中实体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在经济中的比例将逐步减少,人
们的生活将更多的依赖于各类服务和非实体的商品,比如软件、游戏、教育、医疗等等。工作
岗位对于社会经济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些行业的工作岗位刚好可以吸收传统行业技术
进步分流的,同时又创造了更多的消费。我本人曾经在北京的中关村地区工作过一段时间,
当时我的公司附近是一些著名的 IT 公司,我所在的公司也是比较有名的广电公司,但是这
些公司大多都将销售对象定格于企业用户,换句话说这些公司都对中国的版权环境持悲观
态度。记得曾经有一个非正式的调查显示,北京中关村这个中国 IT 行业的龙头地区,市场
中民用软件公司(即直接在市场上面向普通消费者零售的软件公司)曾经不到 10 家,这种
情况直到游戏产业特别是网络游戏产业的兴起才有所改观。
影视版权的侵犯则更加厚颜无耻和触目惊心,到最近几年,盗版侵权的主题已经由原
先的地下犯罪组织,变成了国有地方电视台,比如 2009 年春节,大年初二,陕西的一家地
方电视台就盗播了国产贺岁片《非诚勿扰》。这个时侯还有一些电影院在零星上演这部电影 ,
以此可知他们是多么的肆无忌惮。就我自身的例子来说,上海文广集团属下的公司在全国多
个省市盗播,由我出品和导演的历史文献片《征战清朝》,此事从 2008 年 4 月开始投诉至今
毫无结果,版权执法机关拒不执行法例,实际是在纵容这些犯罪行为的发生。(有鉴于此,
我下决心关闭了原来的公司退出市场。)在这些盗版侵权的事件中,问题的实质是权力集团
比如国有垄断的电视台或电视机构对普通民营资本的毫无忌惮的剥夺与压榨,这也导致了
民营资本大量的逃出这个原本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行业。而大众这个循环的参与者,看
似可以获得许多免费的午餐,但是却让大众失去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大众实际也是最大的
输家之一。如果让一个成年人选择是可以看免费的电影和用免费的软件但是失业在家和获取
一项工作时,相信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可悲的是面临巨大的失业形式,特别是越来越严重的
高学历的人士失业的社会问题,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
资本始终无法脱离意识形态的范畴,因为资本始终受到环境的制约。资本或者企业的行
为无时无刻不再受到环境的刺激和制约,社会的伦理和法律可以制裁和制约企业的行为,
使其依从与实际的规则,尽管这些规则实际上可能和法律背道而驰,但是这些规则必定是
真正主导社会的规则。这样的例子大量的发生在苏联和东欧阵营的国家。一个为造福大众而
制定的法律,最终成为束缚大众自由的枷锁。所以规范资本的秩序的根本还是在于规范社会
的秩序。
没有权力或者不争取你的权力,你必将一无所有……

También podría gusta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