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á en la página 1de 7

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冬之卷 ( 总第18期)

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

王永兴

首先应说明, 本文题目中所谓寅恪先生的史学不是先生史学的全部, 而是其中的两


点。先生的史学博大精深, 在此短文中不可能全面阐述; 谨就其中两点, 申述我的一些体
会, 非详言之也。
先生的读两唐书札记, 载在《陈寅恪读书札记》中, 我谨选出有关唐拟收复河湟者四
条, 加以疏证; 并申述先生史学的特征两点。
载在上列书中先生的每一条札记包括两部分: 一为引新、旧唐书之文, 二为先生的识
语。在本文中, 我 录上述札记的形式稍有改变: 一为我不从先生的札记中转引新、旧唐书
之文, 而是直接引新、旧唐书之文, 并稍详, 便于初学之理解也; 二为不 录先生识语原文,
谨复述先生识语之主旨及其大概。请读者鉴谅。
唐天宝十四载十一月, 安禄山兴兵叛乱, 不久两京失陷, 驻守西北边防的大批军队东
调, 吐蕃乘机侵占唐河湟广大地区。安史之乱平定后, 收复河湟地区成为唐朝野有识之士
最关心之事。政府虽在军力财力上有所准备, 但收复河湟的意志不坚决, 干扰亦颇多。寅恪
先生颇注意唐后期这一重大问题, 撰札记多条, 具有卓识。
1、读旧唐书元载传札记 ( 见《陈寅恪读书札记》 旧唐书之部九四—九五页)
永兴谨按:《旧唐书》 一一八元载传 《新唐书》
( 一四五元载传略同) 云:
节亦度寄理于泾州 ( 永兴按, 新唐书元载传云,“初, 四镇北庭行菅节度使寄治泾
州” , 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此处亦有校勘记) 。大历八年, 蕃戎入分阝宁之后, 朝议以
为王辅已西, 无襟带之固, 而泾州散地, 不足为守。载尝为西州刺史, 知河西、陇右之要
害, 指画于上前曰:“今国家西境极于潘原, 吐蕃防戌在摧沙堡, 而原州界其间。原州当
西塞之口, 接陇山之固, 草肥水甘, 旧垒存焉。吐蕃比毁其坦墉, 弃之不居。其西则监牧
叛地, 皆有长濠巨堑, 重复深固。原州虽早霜, 黍稷不艺, 而有平凉附其东, 独耕一县,
可以足食。请移京西军戌原州, 乘间筑之, 贮粟一年。戎人夏牧多在青海, 羽书覆至, 已
逾月矣。今运筑并作, 不二旬可毕。移 ( 郭) 子仪大军居泾, 以为根本, 分兵守石门、木
峡、陇山之关。北抵于河, 皆连山峻岭, 寇不可越。稍置鸣沙县、丰安军的为之羽翼, 北
带灵武五城为之形势。然后举陇石之地以至安西, 是谓断西戎之胫, 朝廷可高枕矣。”
兼图其地形以献。载密使人逾陇山, 入原州, 量井泉, 计徒庸, 车乘畚饰之器皆具。检校
在仆射田神功沮之曰,“夫兴师料敌, 老将所难。陛下信一书生言, 举国从之, 听误矣。”
上迟疑不决, 会载得罪乃止 ( 永兴按, 新唐书元载传无最末六字) 。代宗宽仁明恕, 审其

53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

所由, 凡累年, 载长恶不悛, 众怒上闻。


永兴按: 在先生识语中, 首先指出杜牧之河湟诗所谓“元载相公曾借箸”者, 即上引元载传
所记“载尝为西州刺史, 知河西、陇古之要害, 指画于上前” 以下元载之议论计划。杜牧诗见
《樊川集卷二》 。
其次, 上引元载传“知河西、陇右之要害” , 通鉴二二四作“知河西、陇右之山川形势。”
元载上言具体分析河西、陇右山川形势及其要害之处, 为收复河湟之军事行动之准备计划
也。在识语中, 先生为元载上言中所述之地理形势作疏证。元载分析地理形势之要害为原
州, 其次为泾州, 故先生指出, 应参证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关内道泾原节度使所辖泾、原二
州。原州之重要, 元载上言中已简易述及、兹补充言之。
元载上言云:“原州当西塞之口, 接陇山之固。”
按:“西塞之口”
即国家极西边塞之通道
也。其重要可知。
“接陇山之固” , 按元和郡县图志二关内道云:
陇州  阳,
源县:
陇山, 在县西六十二里。
通典一七二州郡三古雍州略云:
陇州 ( 今理 源县) :
源: ( 陇山一曰陇坻。)
新唐书三七地理志关内道略云:
陇州 阳郡:
源: 西有安戎关, 在陇山。
太平寰宇记三二关西道略云:
陇州 ( 阳郡, 今理 源县。)
北至泾州一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原州界一百八十里。
源县:
陇山在县西六十二里。说文g陇山, 天水大坂也。辛氏三秦记引俗歌云:“陇头流水, 鸣
声幽咽, 遥望秦川, 肝肠断绝。”又云:“震关遥望秦川如带。”郦道元注水经云: 一水出 县
西山, 谓之小陇山, 严嶂高峻, 不通轨辙。故张衡四愁诗云:“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
坂长。”三秦记: 陇坂, 谓西关也, 其坂九迥, 不知高几许。新唐志、通典、元和志均记载陇山
在陇州 源县; 元和志并谓在县西六十里。太平寰宇记述陇山甚详, 在 源县西六十二里。
据三秦记, 陇坂九回, 其长可知; 大坂绵延, 可推知至原州境内, 严嶂高峻, 其固亦可知, 故
元载上言谓原州“接陇山之固” 也。
元载上言谓“今国家西境极于潘原” , 按元和郡县图志三关内道略云:
泾州 安定:
潘原县 ( 东至州一百里) , 属安定郡, 在今分阝州宜禄县西二十三里阴盘故城是也。
地有阴盘 驿。
通典一七三州郡三古雍州略云:

54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冬之卷 ( 总第18期)

安定郡 泾州:
阴盘, 汉旧县, 天宝初, 改为潘原。又按新唐书三七地理志关内道略云:
泾州保定郡, 上g本定安郡, 至德元载更名。
潘原, ( 中, 本阴盘, 天宝元年更名, 后省为彰信堡, 贞元十一年复置。
旧唐书三八地理志关内道略云:
泾州 上 隋安定郡。
潘原 隋阴盘县。天宝元年, 改为潘原, 县界有潘原废县。
上列四书所言大致相同, 即潘原县原为阴盘, 天宝元年改名潘原。唐会要七十州县改置上
关内道泾州条亦为“阴盘县, 改潘原”, 惟无时间。旧志:“县界有潘原废县”与他书异, 亦难
考定也。中华书局校点本旧唐书地理志关内道泾州潘原条下有校勘记云:
潘原隋阴盘县, 天宝元年改为潘原, 县界有潘原废县 第一个“潘原” 二字各本原
无,“隋……废县”十九字各本在上文良原下。按元和志卷三, 寰宇记卷一五一, 良原、
潘原各为一县, 上文良原下脱去沿革, 北处“隋” 上又脱“潘原”二字, 据补“潘原”
二字。
永兴按: 元和志、通典, 泾州均有良原县, 沿革亦大致相同, 应不误, 校勘记所列旧唐书各本
良原县下之“隋……废县”十九字之沿革, 恐误, 俟考g元载言:“国家西境极于潘原” , 据上
引元和志, 潘原东至泾州一百里, 泾州东南至上都四百八十里, 自首都长安至西境不足六
百里, 西境之外为吐蕃占领地区。吐蕃之快速骑兵进犯长安不过二、三日行程, 则收复河湟
不只是雪旧耻复故疆, 亦为当时保卫长安及关内地区之安全也。
2、读旧唐书韩 传札记 ( 见《陈寅恪读书札记》
旧唐书之部一一四页)
永兴谨按:《旧唐书》 一二九韩 传 《
( 新唐书》一二六韩休传附 传略同) 云:
数月, 拜苏州刺史, 浙江东西都团练观察使。寻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润
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 据吴廷燮唐方镇年表, 为建中二年)
时 ( 贞元初) 两河罢兵, 中土宁人, 上言:“吐蕃盗有河湟, 为日已久。大历已前,
中国多难, 所以肆其侵轶。臣闻其近岁已来, 兵众浸弱, 西迫大食之强, 北病回纥之众,
东有南诏之防, 计其分镇之外, 战兵在河陇五六万而已。国家第令三数良将, 长驱十万
众; 于凉、鄯、洮、渭并修坚城, 各置二万人, 足当守御之要。臣请以当道所贮蓄财赋为
馈运之资, 以充三年之费。然后营田积粟, 且耕且战, 收复河、陇二十余州, 可翘足而待
也。”上甚纳其言。 贞元三年二月, 以疾薨, 遂寝其事。
永兴谨按: 在识语中, 先生指出, 研究韩 传所载 上言收复河湟事, 上言中特别述及吐蕃
寝弱及其西、北、东三面不利形势; 新唐书吐蕃传、南诏传、韦皋传乃第一等史料。此外, 应
参证旧唐书李晟传附李 传及白香山西凉伎诗篇。先生还指出新唐书钱徽传中所载宪宗
内积财事。以下据先生教诲, 引用史料, 研讨问题。
新唐书一七七钱徽传云:
宪宗尝独召徽, 从容言它学士皆高选, 宜预闯机密, 广参决, 帝称其长者。是时, 内
积财, 图复河湟, 然禁无名贡献, 而至者不甚却。徽恳谏态之。帝密戒后有献母人右银
台门, 以避学士。
先生指出钱徽传宪宗内积财事, 可见先生读史所注意之处, 亦即如何读书。宪宗不甚却无
名贡献, 盖欲有所为也。

55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

引文:“吐蕃盗有河湟, 为日已久” , 据旧书韩 传:“贞元元年七月, 拜检校左仆射、同


平章事, 使并如故。二年春, 特封晋国公。其年十一月, 来朝京师。” 韩 上言在贞元二年 ( 公
元 786年) , 至德二载 ( 公元757年) 之后不久, 河陇诸州陆续陷于吐蕃, 其间约三十年, 故曰
“为日已久” 也。
引文:“西迫之食之强” , 按旧唐书一九八西戎传大食传云:
贞元中, 与吐蕃为京力敌。蕃军大半西御大食, 故鲜为边患, 其力不足也。
新唐书二二一下西域下大食传云:
贞元时, 与吐蕃相攻, 吐蕃岁西师, 故鲜盗边。
永兴按: 唐会要一百大食传与上引旧传同, 惟作贞元二年。此时, 吐蕃以其重要军力西御大
食, 占领河湟的兵力大为削弱, 故唐有识之士如韩 、李泌等均有收复河湟之计议也。
引文:“北病回纥之众” , 按旧唐书一九七南诏传云:
初, 吐蕃因争北庭, 与回鹘大战, 死伤颇众。
按, 新唐书二一七上回鹘传上亦云:“是岁 ( 约为贞元初年) , 回鹘击吐蕃、葛禄于北庭, 胜
之, 且献俘。” 贞元初, 回纥已不强大, 但仍能率制吐蕃北进的部分兵力。争夺北庭之战即是
一例。
引文:“东有南诏之防”, 按新唐书一五八韦皋传略云:
贞元初, 代张延赏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初, 云南蛮羁附吐蕃, 其盗塞必以蛮为向
导。皋计得云南则斩虏右支, 乃间使招徕之, 稍稍通西南夷。又明年。云南款边求内属,
约东蛮鬼主骠傍苴背梦冲等绝吐蕃盟。五年, 东蛮断沪水桥攻吐蕃, 请皋济师。皋遣精
骑七千, 与蛮共破吐蕃于台登, 杀青海大酋乞臧遮遮, 腊城酋悉多杨朱及论东柴等, 虏
坠死崖谷不可计, 多获牛马铠装。遮遮, 尚结赞之子, 虏贵将悍雄者也。即败, 酋长百余
行哭随之。
永兴按: 泸水桥及台登在南诏东北部, 近西川, 于吐蕃均为东防也。贞元五年的一次战役,
吐蕃损兵折将如此惨重, 其国力军力之削弱亦可推知。这次战役是吐蕃“东有南诏之防” 的
军事政治形势的表现。这一形势非始于贞元五年, 贞元初年即已存在。异牟寻即王位后, 南
诏逐渐强大,“然吐蕃责赋重数, 悉其险立营候, 岁索兵助防, 异牟寻苦之。”( 见新唐书二二
二上南诏传) 南诏脱离吐蕃的控制, 吐蕃分兵东防, 亦必然出现的形势。韩 上言所云吐蕃
“东有南诏之防”, 即就形势而言也。至于“西迫大食之强” ,“北病回纥之众”, 亦就形势而言
也。
韩 上言中之“( 吐蕃) 西迫大食之强, 北病回纥之众, 东有南诏之防”
这一军事政治形
势, 乃韩 李泌联合回纥、南诏、大食以包围吐蕃因而收复河湟的计划所由产生的客观条
件。联合南诏是这一计划的重点, 请读先生下列札记。
3、读新唐书南诏传札记 ( 见《陈寅恪读书札记》
新唐书之部一五八页)
永兴谨按:《新唐书》二二二上南诏传上略云:
异牟寻立, 悉众二十万八寇, 与吐蕃并力。令其下曰:“为我取蜀为东府, 工伎悉送
逻娑城, 岁赋一缣。”
于是进陷城聚, 人率走山。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 与山南
兵合, 大败异牟寻众, 异牟寻惧, 更徒苴咩城, 筑袤十五里, 吐蕃封为日东王。然吐蕃责
赋重数, 悉夺其险立营侯, 岁索兵助防, 异牟寻稍苦之。故西泸令郑回者, 唐官也, 往

56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冬之卷 ( 总第18期)

州破, 为所虏。说异牟寻曰:“中国有礼义, 少求责, 非若吐蕃怵刻无极也。今弃之复


归唐, 无远戌劳, 利莫大此。”异牟寻善之, 稍谋内附, 然未敢发。亦会节度使韦皋抚诸
蛮有威惠, 诸蛮颇得异牟寻语, 白于皋, 时贞元四年也。皋乃遣谍者遗书, 吐蕃疑之, 因
责大臣子弟为质, 异牟寻愈怨。后五年, 乃决策遣使者三人异道同趣成都, 遗皋帛书
曰: 异牟寻愿竭诚日新, 归款天子。请加戌剑南、西山、泾源等州, 安西镇守, 扬兵四临。
委回鹘诸国, 所在侵掠, 使吐蕃势分为散, 不能为强。此西南隅不烦天兵, 可以立功
云。”
永兴谨按, 先生在新唐书南诏传后之识语曰:“此与韩 、李泌计合。”又按: 李泌之计, 详见
于通鉴, 司马温公采自李繁《邺侯家传》。兹略引通鉴之文如下:
按通鉴二三三唐纪德宗贞元三年八月条载李泌对德宗言联合回纥、南诏、大食以包围
吐蕃之计划, 兹略引其文如下:
对曰:“臣愿陛下北和回纥, 南通云南, 西结大食、天竺, 如此, 则吐蕃自困”
。上曰:
“回纥则既和矣, 所以招云南、大食、天竺奈何? ”对曰:“回纥和则吐蕃已不敢轻犯塞
矣。次招云南, 则是断吐蕃之右臂也。云南自汉以来臣属中国, 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
臣于吐蕃, 苦于吐蕃赋役重, 未尝一日不思复为唐臣也。大食在西域为最强, 自葱岭尽
西海, 地几半天下, 与天竺皆慕中国, 代与吐蕃为仇, 臣故知其可招也。”
先生识语:“此与韩 、李泌计合。”李泌之计如上述, 简言之, 即唐联合南诏、大食、回纥以
包围吐蕃也。韩 之计亦如此。
韩 、李泌联合南诏之计, 由于韦皋之经营, 可谓行之并取得成功; 但唐并未能收复河
湟, 其故何在? 在以下札记中, 先生简要论之。
4、读《旧唐书》
韩 传札记 ( 见《陈寅恪读书札记》 旧唐书之部一一四——一一七页)
永兴谨按:《旧唐书》一二九韩 传 《( 新唐书》
一二六韩休传附韩 传略同) 略云:
之入朝也, 路由汴州, 厚结刘玄佐, 将荐其可任边事, 玄佐纳其赂, 因许之。及来
觐、上访问焉, 初颇禀命, 及 以疾归第, 玄佐意怠, 遂辞边任。盛陈犬戎未衰, 不可轻
进。 贞元三年二月, 以疾薨, 遂寝其事。其在浙右也, 政令明察, 末年伤于严急。虽令
行禁止, 而冤滥相寻。议者以 统制一方, 颇著勤绩, 自幼立名贞廉, 晚途政甚苛惨。身
未达则饰情以进, 得其志则本质遂彰。
永兴谨按: 先生识语千余字, 可分为两部分:
( 一) 广搜群籍: 如旧唐书一四五刘玄佐传、旧唐书一二德宗纪上、旧唐书一三德宗纪
下、新唐书一二六韩 传、新唐书二一四藩镇传刘玄佐传、旧唐书一五二刘昌传、新唐书一
七 刘昌传、新唐书三七地理志、元稹集三 诲女至等书、白居易集四西凉伎、元稹集二四
西凉伎、元稹集五八复阳县令陆翰妻元氏摹志铭、新唐书七三下宰相世系表、旧唐书一三
三李晟传附子 传共史籍文献十四种。在《杨树达论语疏证序》 中《( 金明馆丛稿二编》
), 寅
恪先生云“( 树达) 先生治经之法, 殆与宋贤治史之法冥会。”
又云:
既广搜群籍, 以参证圣言, 其言之矛盾疑滞者, 若不考订解释, 折衷一是, 则圣人
之言行, 终不可明矣。
据此, 广搜群籍乃宋贤治史之法也, 寅恪先生继承并发展之, 此点在文末稍详申述。
( 二) 识语之大概, 即有关唐未能收复河湟的经过及论证。

57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

札记识语中先生的论述可概括为: 刘玄佐入朝, 韩 荐其可任边事, 因而任玄佐为泾


原四镇北庭等道兵与副元帅, 即恢复河湟行军之最高统帅也。会韩 病甚, 刘玄佐虑当权
者张延赏在军事军粮上的不支持, 因称疾不行。朝廷不得已任玄佐部下大将刘昌率宣武军
八千人, 为泾州刺史、四镇北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 代替刘玄佐也。刘昌率军北出五原,
军中“有沮却之事, 虽勉强成行, 其将士之无心规复旧疆可以见矣。”( 用先生识语) 昌在西
边十五年, 拓土复境之功毫无, 德宗一朝收复河湟只是有识之士的议论与感叹而已。守边
将士无拓土复境之心, 白居易、元稹诗中亦有反映。白居易集四讽谕四西凉伎略云:
自从天宝兵戈起, 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 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
万里疆, 今日边坊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 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 将卒
相看无意收; 天子每思常痛惜, 将军欲说含惭羞。
元稹集二四乐府西凉伎亦有“连城边将但高会” 之句。夫关陇以及西域四镇之地, 乃贞观天
子经营及开疆拓土肇其端, 开元皇帝继承张大之结果也。一朝失之终不能收复, 千载后读
史读诗亦不能不为之长叹息也。
先生识语中亦论及宪宗欲收复河湟, 识语之末云:“参考本书一三三李晟传附子 
传。”
永兴谨按旧书李 传云:
宪宗有意复陇右故地, 元和十三年五月, 授 凤翔陇右节度使, 仍诏路由阙下。
又按在《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新乐府, 寅恪先生笺证西凉伎, 曾论及李绛论事集中有
关宪宗欲收复河湟事, 李相国论事集四论内库钱帛条略云:
学士李绛尝从容谏〔上聚财〕 , 上 ( 宪宗) 喟然曰: 又河湟郡县没于蕃丑, 列置烽候,
逼近效圻。朕方练智勇之将, 剧祖宗之耻。故所用不征于人, 储蓄之由, 盖因于此。朕所
以身衣瀚濯, 不妄破用, 亲戚赐用, 才表诚意而已。
上文引新唐书一七七徽传亦有宪宗“内积财, 图复河湟句” 句。此三条史料均为杜牧之河湟
诗“宪宗皇帝亦留神” 之史实也。
上文引《札记》4之先生识语中, 列史籍文献十四种, 每一种史籍文献直接或间接与唐
欲收复河湟有关之记载, 均一一 录, 短为十数字, 长至数十字。此为先生识语的特点, 乃
先生治史方法之一表现也, 谨申述之。
在《杨树达论语疏证序》《( 金明馆丛稿二编》
) 中, 上文已引两句, 兹稍详 录, 寅恪先
生云:
及读先生是书, 喜曰, 先生治经之法, 殆与宋贤治史之法冥会, 而与天竺诂经之
法, 形似而实不同也。夫圣人之言, 必有为而发, 若不取事实以证之, 则成无的之矢矣。
圣言简奥, 若不采意旨相同之语以证之, 则为不解之迷矣。既广搜群籍, 以参证圣言,
其言之矛盾疑滞者, 若不考订解释, 折衷一是, 则圣人之言行, 终不可明矣。今先生汇
集古籍中事实语言之与论语有关者, 并间下己意, 考订是非, 解释疑滞。此司马君实李
仁甫长编考异之法, 乃自来诂释论语者所未有, 诚可为治经者辟一新途径, 树一新楷
模也。
在《札记》
4识语中, 先生列举史籍文献十四种, 此即广搜群籍也。凡与唐欲收复河湟有关之
史事诗文, 均汇集之, 刘昌军出五原有沮却之事, 先生则解释为“其将士之无心规复旧疆可
以见矣。”
刘昌在西边十五年, 其政绩仅为“强本节用, 军储产羡” , 先生推论“则其无拓土复

5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冬之卷 ( 总第18期)

境之功可知矣。”先生引白居易西凉伎言“贞元边将”及元稹西凉伎言“连城边将但高会” ,
责备“边镇将领终无经略旧疆之志意。”( 用先生在《元白诗笺稿》第五章笺证西凉伎一诗中
语) 凡此以及考证原州治所, 刘昌卒年均为考订解释, 并得出结语者也。据此, 先生所用者
亦司马君实李仁甫长编考异之法。先生既盛赞杨树达先生以宋贤治史之法治经; 先生为治
史者, 焉能不用宋贤治史之法治史, 此为事理之常, 不待赘述也。
司马君实在《答范梦得》( 见《司马文正公传家集》 卷六十三) 中, 详论修长编之法。在修
长编之前, 须修丛目。兹略引其文如下:
请且将新旧唐书纪志传及统纪补录, 并诸家传记小说以至诸人文集稍干时事者,
皆须依年月注所出篇卷于逐事之下。实录所无者, 亦须依年月添附。无日者附于其月
之下。称是月无月者, 附于其年之下。称是岁无年者, 附于其事之首尾。有无事可附者,
则约其时之早晚, 附于一年之下。但稍与其事相涉者, 即注之过多不害。
此即广搜群籍也, 寅恪先生在《札记》4之长篇识语, 约略相当上引司马君实所说的丛目, 实
为修长编以及定稿之准备也。如以《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三三页至一三九页论唐与吐蕃
之关系与《札记》
4识语并观, 则后者为长编考异治史方法中之丛目, 即撰著准备之大部分,
而前者为走稿。其间增删考订则类似修长编考异也。
收复河湟乃唐代后期国家的头等大事。唐人的诗文中多有论及之者。寅恪先生在《唐
代政治史述论稿》下篇以甚长篇幅论述, 在《陈寅恪读书札记》中, 有关于收复河湟的札记
多条, 盖先生之史学以民族国家为归宿, 此亦渊源于宋贤史学, 在《进资治通鉴表》( 见《司
马文正公传家集》卷十七) 中, 司马光自述编著通鉴,“专取关国家兴衰, 系生民休戚, 善可
为法, 恶可为戒者, 为编年一书。”
即以民族国家为归宿也。

韩国《孟子研究》创刊
由韩国孟子学会主办的第一本专门研究孟子的学术刊物——《孟子研究》于1997年7月创刊。
孔孟思想为儒学的中轴,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仅次于孔子的伟大思想家, 后世尊其为“亚圣”, 他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思想中的人性论、政治思想、修养论等各方面, 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对中国乃至东亚各国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是东亚地区各国精神文明的共同财富。
儒学是韩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孟子思想在韩国精神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很高, 韩国孟子学会创办的
《孟子研究》, 对整个东亚学术界来说是件令人欣喜的大事, 为世界特别是东亚各国的孟子研究及学术交
流提供了园地, 势必会推动整个东亚文化的发展。
《孟子研究》第1 辑 ( 创刊号) 由韩国孟子学会会长、同德女子大学校长赵骏河教授作发刊辞, 韩国崔
根德作祝刊辞,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作贺序, 他们都对孟子思想的主旨、影响及创办《孟子研
究》的意义进行了阐发和说明。本辑共发表论文40篇, 其中收录了第一次中韩孟子思想研讨会论文11篇。
论文中有中国学者的论文28篇, 韩国学者论文12篇, 两国学者都以本国语言著写论文。中方的学者有: 赵
光贤、衷尔钜、刘鄂培、蒙培元、葛荣晋、牟钟鉴、石训、姜国柱等; 韩国的学者有: 赵骏河、刘明钟、金益洙
等。论文的选题相当广泛, 涉及孟子的历史观、人性论、民主思想、伦理思想、独立人格精神以及孟子思想
与后世文化现象的关系和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等。论文还阐发弘扬孔孟儒学, 广交国际朋友的精神。
本辑在论文之后, 附有山东邹城亚圣孟子墓前祭祀孟子的各种礼仪、牌位及供品的陈设及祭文。另
附有孟子学会中韩两方的全体会员的名单和地址, 及韩国孟子学会委员名单。最后还对《孟子研究》征集
稿件的要求进行了说明。 [ 杨翠微 ]

59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También podría gusta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