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á en la página 1de 10

  第 32 卷 第 3 期 郑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年 5 月  

   V o l. 32 N o. 3 JOU RNAL O F ZH EN GZHOU U N IV ER S IT Y M ay. 1999  

宋元明清架阁库纵览
王金玉

摘  要 档案机构架阁库始设于宋太宗至道元年 ( 995 年) 。 宋代从中央机关到地


方官府普遍设立。 元、明二代沿袭架阁库制度。《大清会典》 和部分地方志书证明, 清代大
部分行省也沿袭了架阁库制度。 架阁库制度沿袭千年的原因在于: 统治者需要档案; 档案
数量繁多, 需要集中保管; 架阁库有一套成功的管理方法可以继承。 架阁库制度的连续性
反映出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高水平。
关 键 词 宋元明清 架阁库 沿袭
作者简介 王金玉, 男, 1938 年 12 月生,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教授。 ( 郑州 450052)

  中国古代档案工作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这要通过对古代档案工作机构、制度、人员等方面
的考察来证实, 不是凭主观意志所能断定的。架阁库是中国古代一种档案机构, 它是何时出现的? 在
其以后的朝代是否具有持续性? 它形成的档案管理方法是否具有传统性? 研究这些问题, 对正确评
价中国档案工作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对当代档案工作提供可借鉴之处。

一、宋代开始并普遍设立架阁库

架阁库并非自古就有, 到宋代才开始设立, 并且普遍发展起来。宋人自己说得明白:“六部架阁,



古无之。” 唐有甲库, 是人事档案库。“架阁” 一词在唐代极少使用。架是木架,“阁”是什么? 沈括在
《梦溪笔谈》 中说:“阁者, 板阁以庋膳羞者, 正是今之立馈, 今吴人谓之厨者, 原起于此。 以其贮食物
也, 故谓之厨。” 此证“阁” 即是立柜 ( 馈即柜) 。放食物者可以称为饭厨、饭柜; 放书籍者自然可以称为
书厨、书柜。架与阁连在一起, 可知是存放档案或书籍的柜架, 这是适应纸质档案大量形成并可折叠
存放的需求而产生的档案装具。 那些量大的户口、赋税册籍放在木架上, 那些重要的诉讼案卷放在
柜子里, 这是可以想见的。 那些放置一排排架阁的房子就是架阁库。
在宋王朝中央机关中, 最早建立的架阁库应是财政机构三司设立的架阁库。它至迟建于宋太宗
至道元年 ( 995 年) 。六月, 下诏曰:“天下新旧逃户, 检覆招携及归业承佃户税物文帐, 宜令三司画时
点检, 定夺合收、合开、合阁税数闻奏。若覆检卤莽, 当行勘逐。仍令三司将覆检文帐上历, 管系于判

使厅, 置库架阁, 准备取索照证。如有散失, 其本部使副、判官必重行朝典, 干系人吏决仃。” 这是目
前见到的设立架阁库的最早记录, 距今整整一千年了。
由于三司档案迅速增加, 到宋真宗景德三年 ( 1006 年) , 又建立了著名的金耀门文书库。《续资

治通鉴长编》在景德三年末记载:“置金耀门文书库, 掌三司积年案牍, 以三班一人监之。” 南宋綦

更生说:“皇朝景德中, 置金耀门书库, 贮三司文案, 隶尚书省。 架阁有库, 盖尝先省而未及部也。”

收稿日期: 1999- 02- 11

・22・
王金玉 宋元明清架阁库纵览

金耀门文书库开始阶段是专门保管三司档案的机构, 设监当官一人主管工作, 下设大将、军将掌管


日常事务⑤。 宋神宗元丰改制, 撤三司, 恢复六部职权, 六部各设架阁库, 金耀门文书库则上升为具
有国家档案馆性质的机构。 各部档案在各部架阁库保存八年以后, 经过检简, 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
的档案交付金耀门文书库保存。 金耀门文书库毁于金兵灭宋之时。
南宋时期有二座著名的架阁库。 一座是建于嘉定八年 ( 1215 年) 的三省枢密院架阁库, 库房 16

间, 办公用房 5 间, 在门内设值班室和灶房。“扃 森严, 出纳有籍, 规式详备, 吏不得欺。” 三省枢
密院架阁库设架阁官一员。
另一座是著名的六部架阁库。始建于绍兴三年 ( 1133 年) 。绍兴十五年 ( 1145 年) 恢复架阁官建
制, 户部和吏部各差一员, 礼兵部共差一员, 刑、工部共差一员。四位架阁官共同管理六部架阁库。嘉
定年间, 库房增加到 110 间。绍熙二年 ( 1194 年) , 架阁官王次春、陈邕、雷孝友仿照百司庶府立石题
名的惯例, 在六部架阁库前立一块题名石, 将历任架阁官名字和上任年月刻记其上。 至庆元四年
( 1198 年) , 题名架阁官已达 116 人。 吴自牧在《梦粱录》 中说:“六部架阁, 其库在天水院桥, 掌六曹

之文书, 主二十四司之案牍, 故官置库掌其架阁, 皆无失误矣。”
以上所述是北宋和南宋时期中央设立的三座大型档案库, 其职能已类似于档案馆。中央其它机
关和地方官府也普遍设立架阁库。 因本文篇幅所限, 不能详述。⑨ 在此仅举两个例子以说明其普遍
性。
一是礼部架阁库。曾在尚书省任职的庞元英于元丰年间著《文昌杂录》 一书, 其中说到这样的情
形:“开宝寺试国学进士, 景德寺又为别试所。 既开院, 以车营务驴车数十辆载试卷, 赴礼部架阁, 数
βκ
日方毕。所落人数可知也。” 此证礼部设架阁库, 所藏科举试卷很多。礼部如此, 其它部、寺、台、监、
所等处可想而知。二是偏僻小县架阁库。欧阳修在对张云叟讲述亲身经历之事时, 很有感慨地谈到
湖北夷陵县架阁库的情况:“吾昔贬官夷陵, 彼非人境也。方壮年, 未厌学, 欲求《史》 、
《汉》一观, 公私
无有也。无以遣日, 因取架阁陈年公案, 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 不可胜数。以无为有; 以枉为直;
βλ
违法徇情; 灭亲害义, 无所不有。 且以夷陵荒远偏小, 尚如此, 天下固可知也。” 欧阳修从夷陵架阁
库档案的内容推知天下吏治的腐败, 我们则从荒远小县架阁库的存在推知宋代架阁库设立的普遍
性。
宋代从中央机关到地方官府普遍设立架阁库的做法及其在实践中创造的档案管理方法, 对辽、
金政权及其以后的元、明、清各代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元明清三代沿置架阁库

元代统治者沿袭宋代的架阁库制度。 在中书省设架阁库, 并根据文字的不同设蒙古架阁库、回


回架阁库。 在尚书省设左部 ( 吏、户、礼) 架阁库, 右部 ( 兵、刑、工) 架阁库。 枢密院、御史台等中央机
关, 以及各行台、行省、路、府、州、县都设置架阁库。如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架阁库设在集庆路治 ( 今南
京市) , 在 37 名官吏编制中, 专设 2 名架阁库管勾, 是档案工作的专职人员。 从至元十四年 ( 1277
年) 到至正三年 ( 1343 年) ,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共有 45 位架阁库管勾, 其中有 16 名是蒙古人。βµ 元代
地方总管府架阁库规模亦有可靠记载, 陈旅在《嘉兴路总管府架阁库记》中说: 架阁库建于府东, 占
地纵一百九十尺, 衡二十八尺, 有库房、厅事、门房共十五间, ”于是, 患聚散处之牍, 年秋月次, 标识
βν
昭明, 征索有汇, 启闭有节、丛爨弗邻, 地自为守。”
明代中央机关和地方官府亦设置架阁库。 洪武二十四年 ( 1391 年) , 朱元璋明令:“置天下诸司
βο
架阁库, 以庋案牍, 仍设吏掌之。” 地方官府如省布政使司、按察司、府、州、县也都设置了架阁库。

・2 3 ・
  第 32 卷 第 3 期 郑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年 5 月  
   V o l. 32 N o. 3 JOU RNAL O F ZH EN GZHOU U N IV ER S IT Y M ay. 1999  

明代特别重视鱼鳞图册和赋役黄册的编制与保管, 除在南京后湖建造了规模壮观的黄册库之
外, 在一些省布政使司也建造了黄册库。如江西布政司在天顺八年 ( 1464 年) 新建库房 50 间, 厅事 3
间,“作门以谨启门, 凿池以防郁攸之灾。悉徙郡县所上黄册去艹 藏於此。岁命幕职一员、吏一人、卒徒
二十人, 责以典守。” 成化十八年 ( 1482 年) 又新建库房 13 间。 弘治五年 ( 1492 年) , 又加修葺,“作楼
βπ
七间, 以远渫污, 前为步廊, 以便校阅。” 江西布政司黄册库有库、有楼、有廊、有池, 有 20 多个工作
人员, 几与今日一个省档案馆一般规模。在不设黄册库的府、州、县, 仍设架阁库, 如太平府架阁库有
库房 15 间,“左藏黄册, 右藏案牍” 。βθ 明代地方志中所记黄册库、架阁库比比皆是。
清代是否仍沿袭宋、元、明代的架阁库制度呢?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也是笔者近年着意探求
的问题。 有的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认为:“清不用宋、元、明架阁库制度 ( 唯都察院设有架阁库) , 而
βρ
基本以档房和清档房作为各机关主管档案的机构, 但同时仍要兼管部分文书工作。” 如果此语仅
指中央机关, 或许是符合实际的; 如果认为清代地方官府也不沿置架阁库, 又不明白说明地方官府
有何档案机构, 那么, 清代二百六十多年之间, 地方档案机构就呈空缺现象。这就意味着从宋代开始
设立的地方档案机构并不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特点。 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为弄清历史真象, 我在教学中对此问题提出质疑, 并带领郑州大学档案专业九五级学生花费大
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了专题查阅。βσ 先后查阅了《浙江通志》 、
《安徽通志》以及大量的清代府、州、县
βτ κ
χ
志, 查阅了《大清会典》 ,《古今图书集成》 等古籍, 获取宝贵资料。 可以断定清代是沿用宋、元、明
架阁库制度的, 持否定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在此还要声明, 以往有关中国档案史的教科书有一处必须纠正的错误: 将《古今图书集成》 考工
典中所记的近二百个架阁库 ( 还有其它名称) 误认为是明代架阁库。 其实, 该书已标明资料来自《大
清会典》 , 却被学者们忽视了。为了正本清源, 我们从繁多的雍正朝修的《大清会典》 户部记载中查到
了与《古今图书集成》基本一致的内容, 并且将之与部分地方志书加以对照, 证明是清代架阁库, 是
大量存在的机构。 有的地方官府的画图中明明标示出架阁库的位置。
为了充分证明我们的观点, 并让读者对清代架阁库有一些具体了解, 特列表于后:
清 代 各 省 架 阁 库 一 览 表
《大清会典》户部所记 部分地方志书所记
行省 省署 府 ( 州) 县 ( 州) 库名 府州县 库名 建库时间 志书名
布政司 黄册库
杭州府 架阁库 雍正八年 浙江通志
临安县 架阁库 康熙六十年 浙江通志
新城县 架阁库 顺治十八年 浙江通志
架阁库
乌程县 架阁库 康熙十四年 浙江通志
浙 江
长兴县 架阁库 康熙四年 浙江通志
归安县 架阁库
湖州府
德清县 架阁库 康熙十一年 浙江通志
武康县 架阁库 康熙九年 武康县志
孝丰县 架阁库 康熙中 孝丰县志
安吉县 架阁库 康熙四年 浙江通志

・24・
王金玉 宋元明清架阁库纵览

《大清会典》户部所记 部分地方志书所记
行省 省署 府 ( 州) 县 ( 州) 库名 府州县 库名 建库时间 志书名
金华府 金华府 架阁库 顺治十年 浙江通志
金华县 架阁库
义乌县 架阁库 雍正五年 浙江通志
永康县 架阁库 康熙三十一年 浙江通志
武义县 架阁库 康熙二十二年 浙江通志
嘉兴府 架阁库 雍正六年 浙江通志
嘉兴县 架阁库 康熙二十一年 浙江通志
黄册库 嘉兴府志
秀水县 架阁库 康熙十二年 浙江通志
嘉善县 架阁库 康熙十六年 浙江通志
海临县 架阁库 康熙五年 浙江通志
平湖县 架阁库 顺治十八年 浙江通志
桐乡县 架阁库 康熙年间 浙江通志
衢州府 架阁库
西安县 架阁库
常山县 架阁库 康熙二十二年 浙江通志
江山县 架阁库 康熙五十二年 浙江通志
龙游县 架阁库 康熙十二年 浙江通志
处州府 青田县 架阁库 康熙十八年 浙江通志
景宁县 架阁库 康熙四十四年 浙江通志
宁波府 慈奚谷县 架阁库 康熙年间 宁波府志
镇海县 架阁库 康熙二十七年 浙江通志
台州府 仙后县 架阁库 康熙十一年 浙江通志
温州府 永嘉县 架阁库 康熙十八年 浙江通志
涿州 架阁库
房山县 架阁库
顺天府
保定县 架阁库
遵化州 架阁库
永平府 玉田县 架阁库
直隶
保定府 容城县 架阁库
河间县 架阁库
阜城县 架阁库
河间府 任邱县 架阁库
景 州 架阁库
故城县 架阁库

・2 5 ・
  第 32 卷 第 3 期 郑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年 5 月  
   V o l. 32 N o. 3 JOU RNAL O F ZH EN GZHOU U N IV ER S IT Y M ay. 1999  

《大清会典》户部所记 部分地方志书所记
行省 省署 府 ( 州) 县 ( 州) 库名 府州县 库名 建库时间 志书名
刑台县 架阁库
南和县 架阁库
平乡县 架阁库
广宗县 架阁库
顺德府
钜鹿县 架阁库
唐山县 架阁库
内邱县 架阁库
任 县 架阁库
永年县 架阁库
曲周县 架阁库
奚隹泽县 架阁库
广平县 架阁库
直隶 广平府
邯郸县 架阁库
成安县 架阁库
威 县 架阁库
清河县 架阁库
元城县 架阁库
大名县 架阁库
南乐县 架阁库
魏 县 架阁库
大名府
清丰县 架阁库
东明县 架阁库
开 州 架阁库
长垣县 架阁库
长洲县 架阁库
苏州府
吴江县 架阁库
太苍州 嘉定县 架阁库
架阁库
华亭县 架阁库
松江府
上海县 架阁库
青浦县 架阁库
江阴县 架阁库
江苏 常州府
靖江县 架阁库
丹徒县 架阁库
镇江府
丹阳县 架阁库
架阁库 嘉庆十四年 扬州府志
扬州府 江都县 架阁库
泰 州 架阁库
通 州 泰兴县 架阁库
册库 嘉庆年间 江宁府志
江宁府 江浦县 架阁库 嘉庆年间 江宁府志
六合县 架阁库 乾隆四十六年 江宁府志

・26・
王金玉 宋元明清架阁库纵览

《大清会典》户部所记 部分地方志书所记
行省 省署 府 ( 州) 县 ( 州) 库名 府州县 库名 建库时间 志书名
安庆府 怀宁县 架阁库
池州府 建德县 架阁库
颖州府 颖上县 黄册库
和 州 架阁库
架阁库 康熙三十年 安徽通志
歙 县 架阁库 嘉庆十八年 安徽通志
安徽
徽州府 祁门县 架阁库 安徽通志
黟 县 架阁库 咸丰年间 安徽通志
绩溪县 架阁库 安徽通志
宣城县 架阁库 安徽通志
宁国府 宁国县 架阁库 顺治五年 安徽通志
太平县 架阁库 康熙四年 安徽通志
架阁库
广信府
铅山县 架阁库
架阁库
九江府 德化县 架阁库
瑞昌县 架阁库
黄册库
临江府
清江县 黄册库
江西 秦和县 黄册库
吉水县 架阁库
吉安府
黄册库
建昌府 架阁库 江西通志
抚州府 东乡县 架阁库 江西通志
上高县 架阁库
瑞州府
高安县 架阁库 顺治年间 瑞州府志
赣州府 石城县 架阁库
侯官县 架阁库
古田县 架阁库
连江县 架阁库
福州府
罗源县 架阁库
永福县 架阁库
福清县 架阁库
德化县 架阁库
泉州府 安溪县 架阁库
福建
永春县 架阁库
建阳县 架阁库
崇安县 架阁库
建宁府
松奚谷县 架阁库
寿宁县 架阁库
南平县 架阁库
延平府 沙 县 架阁库
龙奚谷县 架阁库

・2 7 ・
  第 32 卷 第 3 期 郑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年 5 月  
   V o l. 32 N o. 3 JOU RNAL O F ZH EN GZHOU U N IV ER S IT Y M ay. 1999  

《大清会典》户部所记 部分地方志书所记
行省 省署 府 ( 州) 县 ( 州) 库名 府州县 库名 建库时间 志书名
长汀县 架阁库
宁化县 架阁库
汀州府
上杭县 架阁库
清流县 架阁库
架阁库
邵武府 泰宁县 架阁库
建宁县 架阁库
诏安县 黄册库
漳州府
宁泽县 架阁库
济阳县 架阁库
滋阳县 架阁库
鱼台县 架阁库
济南府 单 县 架阁库
城武县 架阁库
定陶县 架阁库
山东 东阿县 架阁库
堂邑县 架阁库
东昌府
寇 县 架阁库
架阁库
青州府 高苑县 架阁库
蒙阳县 架阁库
纸牍库
太原府
阳曲县 纸牍库
平定州 寿阳县 纸牍库
平阳府 曲沃县 架阁库
山西 浦 州 猗氏县 架阁库
绛 州 襄陵县 黄册库
夏 县 架阁库
解 州
垣曲县 架阁库
隰 州 架阁库
彰德府 内黄县 架阁库
滑 县 架阁库 乾隆十四年 滑县志
卫辉府
辉 县 架阁库 乾隆六十年 辉县志
河南
淅川县 架阁库
南阳府 内乡县 架阁库 康熙五年 南阳府志
舞阳县 架阁库 顺治九年 南阳府志
梧州府 怀集县 架阁库
北流县 架阁库
广西
郁林州 陆川县 架阁库
兴叶县 架阁库
思州府 架阁库
贵 州
黎平府 架阁库
嘉应州 架阁库 顺曾十七年 嘉应州志
广东 潮州府 架阁库 潮州府志
饶平县 架阁库 乾隆二十四年 潮州府志
武昌府 江夏县 架阁库
襄阳府 南漳县 架阁库
湖北
荆州府 架阁库 荆州府志
松滋县 架阁库 康熙二十三年 荆州府志
总计 1座 138 座 43 座

・28・
王金玉 宋元明清架阁库纵览

以上总计 182 座, 包括架阁库 159 座, 黄册库 ( 个别称册库、黄册铺) 11 座, 纸牍库 3 座 《


( 大清
会典》 误为纸赎库 。黄册库是专藏黄册的架阁库, 而纸牍库则是架阁库的一种别称。这些数量很多
)
的架阁库分布在十三个行省的布政司、府 ( 州) 衙署或县衙院内, 直隶 ( 今河北、北京地区) 、浙江、福
建等省更为普遍。只有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五个行省, 以及东北、内蒙、西藏、青海、新疆等
地尚未发现设有架阁库。 当然,《大清会典》 和地方志书上未标明者, 不一定不存在。
清代架阁库是否仍像宋、元、明代那样只存贮档案呢? 笔者认为这是可以肯定的。虽然《大清会
典》 户部所记的架阁库名称夹杂在“钱粮出入” 的各种库名之间, 有的县不记其它库名, 只记架阁库,
但是, 当我们翻开地方志书的时候, 便可以看到在衙署建置中, 架阁库仅是各种库名中的一种, 与贮
存钱物的库房有明显区别。 在此举三个例证:
以浙江省镇海县架阁库为例: 光绪年间所修《镇海县志》 卷七, 先摘录明代旧志原文:“中为正厅
三间, 名忠爱堂 ( 旧名牧爱) , 左为架阁库。” 接着便引用乾隆年间县志注明:“旧圮。后建平屋三间, 中
为库藏, 西为外库, 东为宿卫所。令王梦弼以守库宜严, 于库南接建守护房, 缭以周垣, 以宿兵卫。其
东间改为架阁库, 以贮堂厨版籍、各年征册, 及关粮产源流, 悉令收架, 责总科典守。” 根据县志, 王梦
弼是乾隆十一年任县令的, 他很重视档案工作, 将住兵卫的房子改为架阁库, 贮存户籍、赋税等档
案, 另盖守护房, 并在四周打了围墙, 以维护安全。
以江苏省江阴县架阁库为例:《江阴县志》 卷一:“架阁库在县宅门东。宋在仪门之西, 明在东曹。

诸曹案牍在焉。 国朝顺治间移建今所。 四周瓦 石坚整。”此证江阴县架阁库是沿袭宋、明架阁库建
制; 还证明架阁库是贮存“诸曹案牍” 的。 另外, 还说明架阁库是由砖石砌就, 十分坚固。
以江西省东乡县 ( 按: 江西无东汝, 疑为东乡县之误刻) 的《重建架阁库藏丈量册籍记》为例: 作
者梁奇在记文中说: 在县令李靖臣主持下, 顺治乙未 ( 1655 年) 至顺治己亥 ( 1659 年) 丈量土地之后,
“刊刻成书以上天子, 而留其副本以存架阁。 ……维时鸠工庀材, 于县治堂之东, 前所藏丈量册籍之
故址, 为屋三楹, 以藏今册。 计自天字号始, 至郁字号及县字号, 共四百二十九部。 扁之曰‘架阁之
λ
χ
库’ , 使夫守之者与观之者者见斯库而知此藏册也。” 此证该县架阁库在清顺治朝时重修, 上悬匾额,
人们看“架阁之库” 四个字, 便知是藏档案的地方了。
以上三例, 足以说明清代架阁库是档案机构, 它是宋、元、明架阁库制度的沿袭。 至于未设架阁
库地区有何档案机构, 中央哪些机构设有档房, 各行省是否设档房, 还需要深入考察。

三、架阁库制度千年沿袭的原因

唐代有甲库; 宗、元、明代有架阁库, 清代也有架阁库, 有档房; 到中华民国时期就出现档案室、


档案处。如此, 便形成中国档案机构历史发展的一条线, 没有中断的一条线, 一直延伸到现在的一条
线。 弄清了这条线, 就可以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档案工作, 认识当代档案事业的深厚的历史底蕴。
那么, 为什么起于宋代的架阁库制度, 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没有因朝代的更替而中断, 虽然
规模有时大, 有时小; 房屋有时倒塌, 有时修葺; 地方官员有时重视, 有时轻视, 但架阁库制度历代不
废, 名称也少有变化, 这是值得深究的历史现象。
要分析架阁库制度经久不衰的历史原因, 作为今日加强档案机构建设的历史借鉴, 必须对历代
架阁库建设中形成的文献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 正像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所说:“让亲临其境者说
话。”
架阁库建设在各级官府中只占很小的位置, 形成的历史文献也不多, 在浩繁的历史文献中是不
易找到的。 目前, 档案学界已发掘出者可分为四类: 一是架阁库建设记文。 如宋代李大异、周紫芝、
綦更生、陈晦等人撰写的架阁题名记; 元代陈旅撰写的《嘉兴路总管府架阁库记》 ; 明代林铖撰写的

・2 9 ・
  第 32 卷 第 3 期 郑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年 5 月  
   V o l. 32 N o. 3 JOU RNAL O F ZH EN GZHOU U N IV ER S IT Y M ay. 1999  

《太平府架阁库记》 , 何乔新撰写的《江西布政司架阁库记》 ; 清代梁奇撰写的《重修架阁库藏丈量册


籍记》 等。 二是历代法典中的有关条文。 如南宋的《庆元条法事类》 文书门中的“架阁” 目, 集中二十
三条条文。 元代的《至元新格》 , 明代的《大明会典》
、清代的《大清律例》 、
《大清会典》 中的有关条文。
三是大臣有关架阁库的奏札, 地方官有关论述。如宋丞相周必大的《论架阁库文字》 、
《乞修架阁库》 ;
陆九渊的一些书信。 四是一些架阁官的书启, 如周紫芝的《谢礼兵部架阁官启》 等。 细读这些文献,
可以找到架阁库制度经久不衰的历史原因:
1、“事有必至, 理有固然”
架阁库是历代官府的附属机构, 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机构。 因为架阁库保存的户籍、赋役征册
和案卷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依据。 宋代名相韩琦说:“历古以来, 治天下者莫不以图书为急, 盖万事
µ
χ
之根本, 后世之模法, 不可失也。”他的儿子韩缜发扬这个观点, 说:“为治之法, 图籍为本。” 周必大
ν
χ
则说得更形像:“先收图籍者贤相之规模、缘绝薄书者奸吏之常态。” 元代陈旅说:“盖上古之世, 民
气朴厚, 以结绳治之而有余。庖牛羲氏作, 世 不古, 非书契不足以防民。况又后世, 风降习女俞, 娇伪日
滋, 一失据稽, 将奚足持以为治? ……藏牍所以定民也。” 明代何乔新说:“惟王者以民为天, 而黄册所
以纪民数也。萧何在汉, 入关之初, 先收图籍; 傅崇在宋, 手自书籍, 躬加隐校。古之名臣未有不重于
ο
χ
此者。” 清代梁奇推出:“孟子曰: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既正而后贫富均, 贫富均而后百姓安。修
其图籍, 藏之官府, 然后朝廷有一成之则, 小民有画一之供, 阡陌得以有所考, 吏胥无所施其奸, 而上
与下乃相安于至治。 ……事有必至, 理有固然, 无足怪者, 此丈量之所不可已, 而册籍之所必珍而藏
π
χ
也。” 这些, 都将档案在治国安邦中的价值说得很透了。现在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的管理的意义
不也是这样吗? 架阁库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它收贮的档案的价值, 这是决定性的、长远的因素, 而人
为的因素, 长官重视不重视, 这是次要的, 暂时的。
2、治事日繁, 案牍山积。
宋代以后, 官僚机构日渐庞大, 文书数量日趋繁多, 人称宋代为“公人世界” 、“公文世界” 。 宋丞
相周必大说:“今天下之事, 其来无穷, 故六曹文书, 鳞次山积。” 档案数量空前增加, 必须有一个集中
保存地点, 有一套保管制度, 有一定人员负责, 这是架阁库圮而又修, 不断扩大的又一个原因。 元代
陈旅记述主管档案官员唐棣的话:“天子以六合为一室, 凡郡邑户口、钱谷、刑名、造作之类, 皆朝廷
事也。载诸案牍者必有庋宿之库焉。嘉兴, 浙右大郡也, 而至元之间所积成案十万五千有奇, 簿历万
三千九百有奇, 皆无所于藏, 散处府廊、东西楼及经历司之旁屋, 风雨之与俱, 虫鼠之与伍, 猾吏豪民
得厕其奸谋; 而氓户比联, 火易炊火孛如, 万一顾府, 容有周人、宰人之出乎? 宜亟求空爽之所作架阁库,
今立成之犭酋已后也。” 唐棣将档案数量之多, 分散存放之弊、架阁库建造之急迫都说得很清楚了。 明
代十年一造黄册, 正本上缴朝廷, 副本留在地方, 一般存贮在架阁库, 但如黄册太多, 容纳不下, 便促
成黄册库的建造。江西布政司黄册库就是这样出现的。 “江西布政司所统郡县既广, 版籍尤多, 库不
能容, 则别藏于章江门之城楼, 及广积仓之别室。 天顺八年, 左布政使莆田翁公世资以为, 黄册藏于
它所, 非先王拜民数, 孔子式负版之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 档案数量越来越多, 档案馆库建设的任务
必将越来越重, 库房建筑的技术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
3、“如法架阁” , 世代相因。
自宋代以来, 架阁库管理就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制度和方法, 元代、明代法令常说:“如法架
阁” , 此“法” 就是传统的管理方法。 有法可依, 有法可承, 这也是架阁库制度千年沿袭的又一个内在
因素。
架阁库管理的核心在于档案 ( 按: 宋代称为“架阁文书”或“架阁文字” ) 的有序化编排、存放, 避
免混乱无序, 方便检索利用。 宋代官员在此方面费了不少心思,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庆元条法事
类》 规定:
“诸架阁库, 州职官一员, 县令、丞、簿掌之。应文书印缝, 计张数, 封题年月、事目。并簿历之类,

・30・
王金玉 宋元明清架阁库纵览

冬以年月次序注籍, 立号编排 [ 造帐文书, 别库架阁 ]。仍置籍, 遇借, 监官立限, 批注交受, 纳日勾销。


θ
χ
按察及季, 点官点检。”
架阁库档案的编排、存放方法已相当科学, 能达到“一索而获” 的程度。其编号方法, 在宋代被称
做“千文架阁法” , 是在宋仁宗时期由江南西路转运使周湛创立的。《隆平集》 在记述周湛事迹时说:
“江西民喜讼, 多窃去案牍, 而州县不能制。 湛为江西转运使, 为立千文架阁法, 以岁月为次, 严其遗
ρ
χ
去之罪。 朝廷颁诸路为法, 至今不易。”
所谓“千文架阁法” , 是以档案的形成时间排列先后次序, 用儿童启蒙课本《千字文》 编立字号,
σ
χ
对档案进行有序化管理, 以防止遗失、方便利用的方法。 此法在创立之后, 经朝廷在全国推广, 将
宋代档案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并且, 对以后的宋、明、清各代的档案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甚至民
国时期, 一些档案机构仍在采用。前面提到的清代梁奇所撰《重修架阁库藏丈量册籍记》 中所说册籍
“自天字号始, 至郁字号及县字号, 共四百二十九部” , 就很明白地告诉我们: 这是采用“千文架阁法”
编号。《千字文》 自“天地玄黄” 至“宫殿盘郁”, 恰是 428 字, 一部册籍一个字号, 自“天字号”
至“郁字
号”当然是 428 部。“县字号” 可能是县有官田册籍的编号, 总计 429 部。
架阁库档案管理还有“别库架阁” 、
“逐案异架” 、“三年检简” 、借阅批注, 监督检查等成规, 这是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档案管理方法, 值得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优良传统是当代档
案事业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

注  释

① ( 宋) 谢维新、虞载:《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卷三十二。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一。
③ (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四。
④⑥ ( 宋) 綦更生:《三省枢密院架阁题名记》,《威淳临安志》卷四。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二之一二。
⑦ ( 宋) 陈晦:《六部架阁题名续记》,《咸淳临安志》卷五。
⑧ ( 元) 吴自牧:《梦粱录》卷九。
⑨详见拙著《宋代档案管理研究》, 档案出版社, 1997 年版。
βκ ( 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五。
βλ (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欧阳公多谈吏事》 。
βµ 见《至大金陵新志》卷二。
βν ( 元) 陈旅:《安雅堂集》卷九,《嘉兴路总管府架阁库记》 。
βο《明太祖洪武实录》卷二一一。
βπ χ ο ( 明) 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一三,《江西布政司黄册库修造记》 。
βθ ( 明) 林铖:《太平府架阁库记》 、
《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仓廪部。
βρ 周雪恒主编:《中国档案事业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289 页。
βσ 参加查阅者有: 李荣伟、岳宗伟、易志国、王军杰、崔海云、段和伟、王海波、何仲为、杨啸、郭敏、张晓、王永、耿丽、梁艳萍、梁
素萍、黄红梅、刘建东。
βτ《大清会典》( 雍正朝) , 卷四十六, 户部二十四。
κ《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仓廪部。
χ
λχ
χ π ( 清) 梁奇:《重建架阁库藏丈量册籍记》 、
《江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µ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 0 二。
χ
ν ( 宋) 周必大:《论架阁库文字》
χ 、
《文忠集》卷一三八。
θ《庆元条法事类》文书门《架阁》
χ 。
ρ ( 宋) 旧题曾巩著:《隆平集》卷十四。
χ
σ 见拙文:《宋代“千文架阁法”辩析》,《历史研究》1994 年第 6 期, 166- 170 页。
χ
( 责任编辑 陈朝云)

・3 1 ・

También podría gusta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