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á en la página 1de 6

 1999 年 1 月 安徽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anuary 1999

第 23 卷 第 1 期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 Philosop hy Society Science Edition) Vol. 23 No. 1

南宋的讲史和说经话本
张  兵
( 复旦大学  上海  200433)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南宋的“讲史”
和“说经”话本的著名艺人及代表作品 ,分析了如《五
代史平话》《
、问答录》
等作品的思想内容 、
艺术特点及其走向 ,指出它和小说 、
说铁骑儿话本同
样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城市商品经济的产物 ,而在我国小说发展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
关键词  南宋  讲史  说经  话本
中图分类法  I109. 2

史载南宋“说话”有四家 “讲史”
, 和“说经”是其中的两家 。所谓讲史 ,是指“讲说前代书

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 而“说经”则为“演说佛书”,包括专演“宾主参禅悟道之事”的“说参

请”
和“说诨经” 。它们虽然没有如“小说” 和“说铁骑儿”话本那样 ,占据南宋“说话”的显著
地位 , 但从可见的少量零星资料来看 , 也曾在瓦舍勾栏中活跃过一阵 。今存南宋“讲史”和
“说经”话本虽然不多 ,但其在我国小说的发展史上 ,同样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   
南宋时期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这对讲史话本的拓展十分有利 。《通鉴》

1 及关连政权兴亡的历代军国大事 ,皆被“说话”艺人编成话本讲述 。洪迈《夷坚志》丁
集卷三《班固入梦》 条说 “
: 四人同书嘉会 , 门外茶肆中坐 , 见幅纸用绯帖尾云 ‘: 今晚讲说汉
书’。”
又 ,刘克庄的《田舍即事》 诗云“儿女相携看市优 ,纵谈梦汉割鸿沟 。山河不暇为渠惜 ,
听到虞姬直是愁 。 ”
这都是民间讲史盛行的证据 。据《梦粱录》《 、西湖老人繁胜录》 和《武林旧
事》等书载 ,当时临安著名的讲史艺人有乔万卷 、 许贡士 、
张解元 、 戴书生 、
周进士 、张小娘子 、
宋小娘子 、 王六大夫等二 、三十人 。他们的演出 ,一般都有固定的场所 。如北瓦子 ,是临安城
内比较热闹的娱乐场所 ,共有十三座勾栏 “常是两座勾栏专说书史
, 。”
绍兴年间 ,临安有位讲
史艺人王与之 ,专在民间谈古论今 ,受到市民敬重 。又 ,宋末元初人丘机山 ,也是一位著名的
讲史艺人 。他博学敏捷 , 对答如流 。一次 , 南游福州 , 因讥笑当地秀才不识字而触犯众怒 。
他们殚精积虑 ,想出一副对联 ,其上对曰 “ : 五行金木水火土”,意欲叫他辞屈心服 。没想到丘
机山不加思索 ,随口而出 ,回答下联说 “: 四位公侯伯子男 。 ”众秀才惊诧不已 。③可以想见 ,他
的讲史表演也必十分精彩 。
  南宋时期 “讲史”
, 也进入了宫廷 。著名艺人王防御 ,号委顺子 ,也是一位如王六大夫那
样的“御前供奉”。他以说书供奉得官 ,并曾得到皇帝的厚禄 。晚年退居委顺堂 ,乐与士大夫
们来往 。他死后 ,友人方万里写挽诗赞曰 “
: 温饱消遥八十余 ,稗官原是汉虞初 。世音怪事皆

收稿日期 :1998 - 3 - 19
作者简介 : 张兵 ( 1947 - ) ,男 ,复旦学报副编审 、
古籍所副教授 ,出版专著 10 余部 , 整理古籍 19 种 , 约
700 余万字 。

89
能说 ,天下鸿儒有不如 。耸动九重三寸舌 ,贯穿千古五本书 。 ”
《哀江南赋》笺成后 ,从此韦绝

饱蠹鱼 。 ” 王防御学向深厚 ,演艺高强 ,显然是讲史艺人中的佼佼者 。
今存的南宋讲史话本仅存《五代平话》一种 。 《醉翁谈录》的《小说开辟》提到的《晋宋
2 齐梁》,大约即指五代的历史故事 。此话本又名《新编五代史平话》, 作者已无考 。全
书分《梁史平话》《 、唐史平话》《、晋史平话》《、汉史平话》《 、周史平话》各上 、 下两卷 ,共十卷 。
其中《梁史平话》 和《汉史平话》 各缺下卷 ,实存八卷 。此外 ,还有少量残缺 。此书国内诸藏家
未见著录 ,传为常熟张敦伯家所有 。1901 年 , 曹元忠游杭州时得之 “疑此平话或出自南渡
,

小说家所为 ,而书贾刻之”,而断为“宋中箱本 。 ” 1911 年 ,经董康诵芬室影印出版后 ,始得流
传 。然据影印本观之 ,已非原本 ,可能经元人增益刻印而成 ,但书为宋人所编则当无疑 。
《五代史平话》 叙述梁 、
唐、 晋、
汉、 周各朝兴衰的历史 。全书按照编年顺序 , 对《资治通
鉴》 记载的史事 ,有选择 、 有详略地作了节录和改写 。 《资治通鉴》叙事止于五代末 ,而《五代
史平话》 的结尾已有宋初赵匡胤立国之事 ,在成书过程中 ,作者似还参考了李焘《续资治通鉴
长编》 一书 。话本中由《资治通鉴》 等史书而来的文字 ,仍以文言为主 ,而各史开头的主要人
物出身及发迹的经过 ,如黄巢 、 朱温 、刘知远 、
郭威等 ,则大多出于“说话” 艺人的口头创作 ,或
是他们按照当时的民间传说的旧话本的内容加以改编而成 ,其所用文字 ,都为通俗易懂的白
话 。两者风格分明 。此书大约在“说话” 艺人的口头创作上 ,由书会先生据史书增补而成的 。
《五代史平话》 各史既独立成篇 ,也互相关连 , 形成完整的体系 。 《梁史平话》的开篇 , 在
叙述黄巢出生之前的那节文字 ,是统摄全书的“纲”。其篇首诗曰 “ : 龙争虎战几春秋 ? 五代
梁唐晋汉周 。兴废风灯明灭里 ,易君变国若传邮 。 ”接着自盘古开天辟地说起 ,直到唐末僖宗
时王仙芝的揭竿造反 ,历历叙说分明 。这是全书的引子 。从《梁史平话》 叙写的黄巢出身 、经
历至《周史平话》 结尾的赵匡胤兵变陈桥驿 ,建立北宋 ,全书洋洋洒洒 ,几近十五万字 ,五代争
战的历史风云 ,各朝的主要历史人物 , 尽入其间 。 《梁史平话》以黄巢起义和朱温的崛起为
主 ,虽仅存上卷 ,但烽火连天的唐末硝烟凸现面前 。 《唐史平话》叙李克用的发迹 。讨黄巢 、
战朱温 、 灭义子 、
封晋王 ,其一生倜傥风流 。死后 , 李存勖袭为晋王 , 又即皇帝位 , 建立大唐 ,
为声色所耽 ,致使李从阿举兵入京称帝 。刘知远劝石敬塘反叛 ,在契丹相助下 ,石敬塘建立
晋朝 。 《晋史平话》 叙石敬塘灭唐后 ,向契丹上表称臣 ,涉东京 ,削刘知远兵权 。石敬塘死后 ,
契丹大举入侵中原 ,晋主兵败降附之 。 《汉书》上卷为刘知远即位前的经历 ; 下卷仅存目录 ,
可知主要是记郭威事迹 。他在刘知远死前入受顾命 ,死后发兵收三镇 ,乱军中汉主被杀后 ,
被澶州军民推为皇帝 。 《周史平话》 叙郭威建立周朝后打败北汉刘 。后晋王继位世宗 , 励
精图治 ,诏毁天下寺院 , 世宗殂 , 皇子宗训即位 , 命赵匡胤统兵北伐 。遂生兵变 , 建立宋朝 。
全书在记述五代史事时 ,渗透着作者的强烈爱憎 。
《五代史平话》 着重描写了封建社会中割据者之间频繁的战争和动乱的局面 。在尖锐的
矛盾冲突中 ,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 ,富有进步意义 。 《梁史平话》中 ,王仙芝叙说揭竿而起之
由时说 “ : 懿宗临朝听政 ,委用非人 ,奢侈亡度 ,赋敛烦急 ,连年水旱 ,州县不以实闻 ,朝廷不行
仁政 ,百姓流殍 ,无所控诉 ,相聚为盗 ,岂得已哉 !” 这只是唐末封建帝国政局的一个缩影 。这
类描写 ,在书中时有所见 。话本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帝国的真实世相 ,较具认识价值 。
书名《五代史平话》,这“平话” 两字 ,既是一种文体 ,大约专指讲史的话本之类 ,但也有对
话本讲述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加以评论之意 。 “平话”之“平”,即评论 、 评议 、
评价和品评
90
等。
《梁史平话》
在讲述王仙芝等人的造反行动时评论说 :

这几个秀才 ,皆是寒族 ,怨望朝廷 ,为见蝗虫为灾 , 天下饥馑 , 遂结谋聚众 , 在那郓 、


曹、
濮三州反叛 ,在那地名长垣下了硬寨 。真个是 : 不向长安看花去 , 且来落草做英雄 。
……盖是世之盛哀有时 ,天之兴废有数 。若是太平时节 , 天生几个好人出来扶持世界 ,
若要祸乱时节 ,天生几个歹人出来搅乱乾坤 。

有时 ,话本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 , 在史实的叙述中 , 不时穿插若干评论 , 或诗 ,


或文 ,也有骈丽的词句 ,以点评史事和臧否人物 。在各种评论中 ,作者直抒胸臆 ,犹如史家之
“太史公曰”,颇有启迪作用和艺术感染力 。
沿用《资治通鉴》的编年纪事体作话本情节发展的基本艺术结构 ,则较多地削弱了《五代
史平话》 的文学色彩 。但在讲述黄巢 、
朱温 、
李克用 、
石敬塘 、
刘知远 、
郭威等各朝的开国之君
时 ,因较多从民间采撷创作素材 , 便较生动传神 。这些历史人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出身微
寒 ,且多为市井无赖之辈 ,后在群雄逐鹿中建功立业 ,成为一代帝王 。如刘知远“年方七岁 ,
父光赞早已丧亡 ,家贫母寡 ,无以自瞻”,跟着母亲去慕容三郎家为养子 。他生性顽劣 ,不看
经书 ,终日外出闲走 ,被义父赶出家门 ,得李敬儒招赘为婿 ,出资助他经商 ,又遭败绩 ,只得去
太原府李横冲帐下投军 。从此刘知远时来运转 。他“武艺过人 , 走马似逐电追风 , 放箭若流
星赶月 ; 临阵时勇如子路 ,决胜后谋似张良 。不两月间 ,多立了奇功”,与石敬塘结为把兄弟 ,
后一举登上后汉帝位 。这类发迹的故事 ,与相关的小说话本一样 ,颇能吸引听众 。南宋时代
的城市市民 ,大多并不富裕 ,不少人甚至还处于贫寒的境地 《五代史平话》
, 中的“发迹变泰”
故事 ,正迎合了他们希望改变人生命运的心态 。它在话本中占有显著地位的原因也正在于
斯。
“讲史” 艺人在表演这些发迹变泰故事时 ,能紧扣人物的命运 ,竭力描述他们的不同于凡
人之处 ,其鲜明的性格特征袒露人前 。
《梁史平话》 记朱温发迹前在徐州刘崇家放猪 ,其子刘
文政外出赌钱打死人命入狱 。话本是这样描写朱温的 :

朱三 ( 温) 向刘崇觅钱二百文 , 待去徐州救取刘文政 。一夜赶到徐州 , 撞着一个乡


人 ,朱温请他入酒店买些酒吃 。饮酒后 ,向乡人道 “ : 怎生有路人得左狱 ?” 乡人道 “
: 左狱
皆是重囚 。若折人一股 , 眇人一目 , 打落人双齿 , 便该重罪 , 即得入狱 。
”朱温便寻闹挥
拳 ,打落了乡人两齿 ,被地分投解徐州 , 送左狱禁勘 , 恰与刘文政同匣 。是夜三更 , 风雨
骤作 。温打开匣 ,脱了枷 ,同那刘文政跃身从气楼走出 。

一个为朋友甘愿投狱相救的江湖豪侠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 。
鲁迅说过 《五代史平话》
: “全书叙述 ,繁简颇不同 , 大抵史上大事 , 即无发挥 , 一涉细故 ,
”⑥实乃谙此书三昧之言 。相对说来 ,
便多增师 ,状以骈俪 ,证以诗歌 , 又杂诨词 , 以博笑噱 。
《五代史平话》叙史较实 ,而记人则虚 ,符合历史小说创作应有艺术虚构的基本规律 。全篇以
实为主 ,虚实相生 ,两者互相映衬 ,在简炼中呈现情节的曲折变化 。话本语言比较生动 ,富有
生活气息 ,达到了“以博笑噱”的艺术效果 。 《汉史评话》
写刘知远的赌钱 ,可为其中的一例 :
91
刘知远交领那钱后 ,辞了爷娘 ,离了家门奔前去 。行到卧龙桥上 ,少歇片时 ,只听得
骰盆内掷骰子响声 ,仔细去桥亭上觑时 ,有五个后生在桥上赌钱 。刘知远心里要去厮合
赌钱 ,未敢开口 ,只得挨身向前看觑 。其间有一个后生 ,向知远道 “
: 有钱便将来共赌 ,无
钱时 ,休得来看 。
”知远听得此语 ,心下欣然 , 将那纳粮的三十贯钱且把来赌 “
: 我心下指
望把这钱做本 ,赢得三五十贯钱将来使用 。
”才方出注 , 掷下便是个输来 。一眨眼间 , 三
十贯钱一齐输了 ,无钱可以出注 。知远向五个后生道 “
: 您每一人将一贯钱借我出注 。

那人道 “
: 有钱可将来赌 ,无钱便且罢休 ?”知远心下焦燥 , 向他说 “
: 我不赌钱 , 且赌个厮
打 。打得我赢 ,便将钱去 ; 若输与我 ,我不还钱 。
”道罢 ,与五个郎君共斗 。

刘知远在赌钱前的“欣然”
和输钱后的“焦躁”
以及与人“共斗”
的泼皮无赖本色被作者描
摹得活灵活现 。
不过由于《五代史平话》
的作者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较深 ,话本对王仙芝和黄巢的造
反有歪曲的描写 ; 全书采用史传体结构模式 ,也在总体上表现出艺术较为粗糙的弱点 。对此
我们也不应忽视 。
“说经”
作为瓦舍勾栏中的一种伎艺 , 显然与唐代寺院中的“俗讲”有着密切的关系 。
3 张政 曾对“说话”
中的“说参请”
作讲解释说 “
: 参请 ,禅林之语 ,即参堂请话谓 。说参

”⑦并认为“参禅之道 , 有类游戏 , 机锋四出 , 应变无穷 , 有


请者乃讲此类故事以娱听众之耳 。
舌辩犀利之词 ,有愚 可笑之事 ,与宋代杂剧中之打诨颇相似 。‘说话’人故借用为题目 ,加
以渲染 ,以作糊口之道 。若其伎艺流行于瓦舍既久 ,益舍本而逐末 ,投流俗之所好 ,自不免杂
”⑧这一见解较有说服力 。
入市井无赖之语 。

南宋“说经”
著名艺人有陆妙静和陆妙惠等 。他们常常聚集于天津园表演 。今存明代长
篇小说《金瓶梅词话》
有《吴月娘听尼僧说经》
一节 ,叙吴月娘等人在家团团围定两个尼姑 ,听
她们说因果 ,唱佛曲 。尼僧讲述《王祖黄莲梅宝卷》,采用大师父讲 ,王姑子唱的形式 ,内容较
长 ,至一半处 ,吴月娘请尼僧吃点心 。直到四更鸡叫时分 , 还没讲完 。从这些描述中约略可
见南宋“说经”
的影踪 。
今存南宋“说经”
话本有《问答录》《
、花灯轿莲女成佛记》
和《五戒禅师私红莲记》
三种 。
《问答录》
一卷 ,共二十七则 ,今存日本旧抄本 ,题作《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又有
《宝颜堂秘籍》
本 ,题“宋苏东坡苏轼撰”,实为后人伪托 。全书记东坡与佛印的问答 ,彼此皆
为嘲戏之语 ,其事荒谬无稽 ,其辞鄙俚猥亵 。它冠以“语录问答”之体 ,大约是“说经”艺人为
了迎合听众的趣味而有意为之 。如《纳佛印令》云 “
: 东坡与佛印同饮 。佛印曰 ‘
: 敢出一令 ,
望纳之 : 不悭不富 ,不富不悭 ,转悭转富 ,转富转悭 ; 悭则富 ,富则悭 。
’东坡见有讥讽 ,即答曰 :
‘不毒不秃 ,不秃不毒 ,转毒转秃 ,转秃转毒 ; 毒则秃 ,秃则毒’。
”又 《为佛印真赞题答》
, 云“: 东
坡一日会 ,为佛印禅师题真赞云 ‘
: 佛相佛相 ,把来倒挂 ,只好擂酱 。
’别一日 ,佛印禅师却与东
坡居士题云 ‘
: 苏胡苏胡 ,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
’盖子瞻多髯也 。
”显然 , 这类问答 , 互相嘲戏 ,
目的乃以博笑噱 ,或者迫于维持生计 ,而等于迎合流俗而已 ,无多大意义 。各则问答中 ,也多
92
录赠答诗词及商谜行令 “然诗实俚拙之至
, ,无足观也 。”⑨不过 ,其中的有些诗词常被后人采
入小说 。如冯梦龙改编的拟话本小说《苏小妹三难新郎》 就辑入了本篇中秦少游与苏小妹往
来的全部诗歌 ,尚有某种艺术价值 。
《花灯轿莲女成佛记》 一篇 ,载入《六十家小说》之《雨窗集》中 ,作者不详 。话本有“这几
句诗是大宋皇帝第四帝仁宗皇帝做的” 以及称张元善为“侍诏”等宋人用语和其它宋代生活
习俗的描写等 ,可定为宋代作品 。全篇叙“一个女娘子因诵《莲经》 得成正果”的故事 : 在湖南
潭州开花铺经商的张元善与妻子王氏虽结婚多年 ,但膝下无子女 ,常心中忧郁而虔诚信佛 。
一日 ,他见一盲婆在街上乞食 ,心生怜悯 ,带她回家 ,服侍得十分周到和体贴 。这盲人老婆婆
是个佛教徒 ,教张元善夫妇天天读抄《妙法莲花经》。三年后 , 婆婆坐化 。王氏有孕 , 生下一
女孩 ,即婆婆转世 ,取名莲女 。她聪明好学 , 美如天仙 , 又懂得禅机 。十八岁时 , 许婚李小官
人 。成亲之日 ,莲女在花轿中坐化而去 。后张元善和王氏也因修持得道而成就正果 。作者
“奉劝世人 ,看经念佛不亏人 。 ”这一创作主旨在话本中表现得十分明白 。请看莲女的前身

——盲婆“双目不明 ,年纪七旬之上 ,头如堆雪 ,即即之声 ,背诵念一部《莲经》,如瓶注水 。 ”张
元善夫妇也在“早晚之间 ,烧一柱香 ,一张桌儿上安着经 ,共婆婆对坐了同看”,这些叙写皆呈
现出对佛经的笃诚 。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 是一篇有争议的“说经” 话本 。经《宝文堂书目》 著录 ,亦见于《六十
家小说》,作者不详 。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将它归入“小说”话本 。它的篇首有“话说大
宋英宗治平年间 ,去这浙江路宁海军钱塘门外” 以及“哲宗登基 ,取学士回朝 ,除做临安太宗”
等语 ,可证其为宋作 。这是一则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的故事 : 宋英宗时 ,浙江杭州钱塘门外南
山净慈孝光禅寺中 ,五戒禅师修行多年 ,道行高深 ,但经不住女色的诱惑 ,将红莲奸淫 ,破了
色戒 ,坐化逝去 。转生来世 ,即是苏东坡 。同寺另一禅师明悟因点破五戒而得成正果 , 来世
转为佛印和尚 ,与苏东坡相好如旧 。很明显 ,这则话本是由《问答录》 演化而来的 。但它的思
想和艺术价值绝非《问答录》 可比 。从作品的具体描写来看 ,它的创作主旨似乎并不在于谴
责五戒禅师的淫恶与佛门的虚伪 。因为他最终修成了正果 , 并转生为博学多才的苏东坡 。
然而 ,五戒禅师和红莲女的故事本身毕竟带有揭露宗教黑暗 ,尤其是虚伪的禁欲主义对人性
摧残的某种意义 ,后人将它改编成杂剧《玉通师翠乡一梦》 和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 等 ,发展
了它的反禁欲主义的思想倾向 。从艺术上看 ,此篇体制完整 ,结构严谨 ,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
文字简炼畅达 ,是一则较为著名的宋代话本 。
南宋的“讲史”和“说经” 话本的概貌略如上述 ,但它们在元代的发展却走向异途 “ : 讲
4 史”
话本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而“说经”话本则基本沉寂 。这一现象颇可注意 , 它至少
可以说明 : 文学的发展是和时代和民众的需求密切相关的 。
从元世祖忽必烈国号为“元” 起 ,至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立明止 ,几近百年 ,在这近一个世
纪中 ,风云变幻 ,世事沦桑 ,社会的长期动荡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连绵的战争也使传统
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随着蒙古贵族的铁蹄在中原大地的践踏 ,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
的摧残 。建立于血和火基础之上的封建专制政权 ,对人民实行严暴的统治和残酷的剥削 ,民
族压迫和阶级矛盾的双重压迫 , 使民众几乎透不过气来 。“似箭穿着雁口 , 没有个人敢咳
嗽”,正是当时社会民情的真实反映 。作为演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讲史话本的迅速发
展 ,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的必然结果 。时代需要讲史话本 ,因为它可以提供历史的借鉴 。
93
这对统治者来说 ,尤为重要 。他们以古作镜 ,有利于稳固专制政权 。而民众也可从艺人演述
的讲史话本中获得对现实社会动荡的历史感知和理性体悟 。而“说经” 话本则以演绎佛经和
宗教故事为主 ,在战乱频仍的年头 ,难免会受人冷落 。如果说 ,它在唐代乃至宋初还有某种
吸引力的话 ,那末 ,在南宋 ,它的艺术魅力早已烟消云散 ,至元代更几乎是销声匿迹了 。随着
历史的前进 ,民众的审美观也在发生着变化 。枯燥无味的“说经” 话本怎敌得过小说 、
说铁骑
儿和讲史话本 ? 它在激烈的艺术竞争中被迫败下阵来 ,也是一种合理的结局 。
南宋的讲史 、
说经话本和小说 、
说铁骑儿话本同样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的产物 。它们在后世的兴盛和衰落 ,从表面上来看 ,似乎只是文体的流变和异向发展 ,但实
际上却反映了文学的本质 ,即为谁服务的问题 。我国文学原有和时代与民众紧密结合的传
统 ,这在《诗经》
中就可以找到例证 。然而 ,从《诗经》
中 ,人们可倾听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声音 ,
文学和民众的分离 ,已露端倪 。在《诗经》 以后 ,文学与人民的联系逐步走了下坡路 。它主要
是在宫廷中和考场上 ,或供少数“高雅” 的统治阶级精神贵族欣赏 ,或作为知识文人跻身仕途
的“敲门砖”。即如被人称颂不已的唐诗来说 ,真是诗人荟萃 ,百花争艳 ,但平心而论 ,除了部
分优秀的作品外 ,它主要是在诗艺的精研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什么“律诗”、 “绝句”、
“古
体”“
、近体”; 什么“式”“
、韵”“
、味”“
、趣”
等等 。全都是知识文人对艺术境界的追逐 。真正优
秀的作品 ,必定是和民众血肉相连的 。这也是南宋的讲史和说经话本提供给我们的有益启
示。

注:
①②吴自牧 《梦粱录》
: 。
③事见《辍耕录》
卷二十八《丘机山》。
④见李日华《紫桃轩又辍》。
⑤见董氏诵芬室影印本《五代史平话・
跋》。
⑥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⑦引自《问答录与说参请》,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十七本 。
⑧见元人杨维桢《东维子文集》
卷六《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
⑨见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

参考文献 :
[ 1 ]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 。
[ 2 ]  胡士莹 《话本小说概论》
: 。
[ 3 ]  丁锡根 《宋元平话集》
: 。

责任编辑 : 李南蓉

94

También podría gusta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