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á en la página 1de 4

2006 年第 1 期 青海社会科学 2006 年 1 月

N o. 1, 2006 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J anuary, 2006

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霍 贺

  【摘要】 宋代的对外贸易是在商品经济与航海技术的发展和繁荣的基础上而兴盛起来的, 是中国古
代对外贸易史上的鼎盛时期。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繁荣缓解了宋朝国内的财政危机, 顺应了自隋唐以来
南北经济构成一体的趋势。
  【关键词】 宋代; 海外贸易; 互市贸易
  【中图分类号】 F 7521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338 ( 2006) 01—0101—03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活跃繁荣的时代。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繁荣不仅增加了两
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而且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联系, 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商品交易, 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一时期对外贸易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历史演进,
深刻认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历程, 并对现阶段中国的对外贸易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宋代的海外贸易
唐代中期以后, 由于吐蕃和陇右势力的崛起, 陆上丝绸之路不畅, 海路于是兴盛起来。 两宋时期,
海洋开拓事业逐渐发展, 来通商的国家有 50 多个, 形成了通向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
的海上丝绸之路。 与前代相比, 宋朝与海外各国的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 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港口陆续
增多, 进出口商品数量和品种大为增加, 而且对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的影响也远远超过前代。
宋代建立了一套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和制度——市舶司和市舶条法, 鼓励中外商人的贸易, 使得
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程度超过此前任何时期。宋代的海外贸易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宋朝和海外诸国
之间的贸易, 称“朝贡贸易” 。 这种贸易集中体现了中华帝国历代皇帝“一统华夷” 、“抚宇如一” 、
“厚往
薄来” 的对外交往原则。 二是宋朝与私人海商之间的贸易, 称为“市舶贸易” 。 由于宋代海上贸易商品
种类繁多、数额巨大, 官府可以通过对舶来商品的“抽解” 和“博买”获取十分可观的财政收入。
宋统一南方后注意经营海外贸易。 为了“招来外夷” 、“来海外之货”[ 1 ] , 公元 971 年太宗灭南汉后
即在广州设置市舶司, 这是沿袭唐制设置的第一个市舶司; 以后又在杭州、明州置市舶司, 与广州市舶
司合称“三司”, 是北宋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宋太宗雍熙四年 ( 987 年) 五月,“遣内侍八人, 赍敕书金帛,
分四路招致南海诸蕃”[ 2 ]。 对舶货实行的是“大抵海舶至, 十先征其一, 其价值酌蕃货轻重而差给
之”[ 3 ]。《元丰市舶法》的颁布更加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中外商人往来频繁, 商品交易量大增, 市舶
收入也随之增加。
宋廷从海外贸易中获得相当可观的财政收入,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财政危机。宋朝统治者一
直把海外贸易看作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如宋神宗明确指出: 南汉王朝的富强与发展海外贸易有关,“东
南利国之大, 舶商亦居其一焉, 昔钱、刘窃据浙广, 内足自富, 外足抗中国者, 亦由笼海商得术也”[ 4 ]。所
以从太祖开始就重视发展广州等地的海外贸易。 宋朝对进出口货物实行禁榷制度, 并通过市舶“抽
解”、
“博买官卖” 等形式赚取了巨额利润。 “皇 中, 总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 其数五十三万有余,
至治平中, 又增十万” , 成为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5]

广州是北宋的第一大贸易港, 海外诸国商船多集中在这里贸易, 号称“宝货雄富”[ 6 ]。 北宋对外贸


101
易港口的增加与繁盛反映了我国古代以“丝绸之路” 为主的陆路对外商道已让位于东南海道。 这一历
史性的变化是与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南宋时, 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较快, 为对外贸
易提供了物质基础; 对外贸易的增多反过来也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使商品经济比内地大大活
跃起来。 绍兴七年闰十月三日, 上曰:“市舶之利最厚, 若措置合宜, 所得动以百万计, 岂不胜取之于
民? ”[ 7 ] 海外贸易利润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宋朝统治者一直把“招徕远人, 阜通
货贿”[ 8 ] 作为一项重要国策积极实施。 绍兴十年夏四月丁卯, 上谕大臣曰:“广南市舶, 利之甚厚, 提举
官宜得人而久任, 庶蕃商肯来, 动得百万缗, 皆宽民利也。”[ 9 ] 绍兴二十九年九月壬午, 上曰:“朕尝问阐
舶司岁入几何? 阐言岁约二百万缗, 如此即三路所入不少, 皆在常驻赋之外, 宜复取户部收支实数以
闻。”[ 10 ] 可见当时的市舶收入高达二百万贯, 超过北宋最高额的两倍多, 在南宋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重
要地位。 有学者估计,“南宋初年财政总收入不到一千万缗, 而外贸收入约一百五十万缗, 占总收入的
15% 左右。 绍兴末年财政总收入达到四千五百万缗左右, 而外贸收入约二百万缗, 占总收入的 4% 左
右。”[ 11 ] 无怪乎高宗说:“市舶之利, 颇助国用。”[ 12 ]
掌管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每年可向朝廷提供巨额海关税收, 尤其是“宋室南渡以后, 经费困难, 一切
倚办海舶”[ 13 ] , 如南宋初期的市舶收入“抽解与和买, 以岁计之约二百万缗”[ 14 ]。 绍兴六年 ( 1136 年) ,
“知泉州连南夫奏……大食蕃客罗辛贩乳香直三十万缗, 纲首蔡景芳招诱舶货, 收息钱九十八万缗, 各
补承信郎。”[ 15 ] 由此可知泉州的市舶收入中海外贸易占有很大比重。所以真德秀说:“福建市舶司正仰
蕃舶及海南船之来供国课。”[ 16 ] 民间贸易在南宋海外贸易的总量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民间也从海外贸
易中获利颇丰, 许多人因经商而致富, 如“泉州杨客, 为海贾十余年, 致资二万万”[ 17 ] , 连南夫也说“海
卖入蕃, 以兴蕃为招诱, 侥幸者甚众”[ 18 ]。由于经商致富者多, 因此整个地区都很富庶, 号称“南土之富
州”[ 19 ]。显然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区域经济的繁荣。当时东南沿海地区商品
经济的迅速发展, 也为宋朝商人的海外贸易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所有这些都表明, 对外贸易
已经能够帮助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宋代发达的造船业和航运业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北宋时海船已使用指南
针测定航向, 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 加速了宋朝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改变了隋唐以来
中外贸易以蕃商、蕃舶为主的态势, 使中国帆船成为中外海上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 两宋时期从事海
外贸易的商人成为中国海上贸易的主角, 甚至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海商群体。 成书于南宋后期的《诸蕃
志》 记载, 南海有 53 个国家和地区与南宋通商贸易, 南宋商人出海去贸易的也有 20 多个国家。南宋成
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上的鼎盛时期, 也加强了中外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随着宋代政治经
济中心南移, 海外贸易开拓的物质基础逐渐坚实, 南中国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农产品
的商品化推动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二、宋代的沿边榷场互市贸易
宋朝在与辽、夏、金的沿边地区设置了一些榷场, 以便于双方进行正常贸易, 但榷场互市贸易在很
大程度上是服从于国内的政治军事需要的。榷场互市贸易时禁时开,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沿边地区人民
生活带来的困苦是严重的, 阻碍了沿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延缓了南北经济构成一体的趋势。
( 一) 宋辽贸易。 宋初, 宋辽双方在沿边市易而未有官署。 太平兴国二年 ( 977 年) , 规定在宋境的
“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辽交易”[ 20 ] , 以后时禁时开。景德三年 ( 1006 年) 诏:
“凡官鬻物如旧, 而增帛, 漆器, 所入者有银、钱、布、羊、骆驼, 岁获四十万……终仁宗、英宗之世……互
市不绝。”[ 21 ] 双方对出口货物均设官收税, 特别是宋朝长期负担岁币, 因而常借榷场利润来补充财政
收入的不足。 宋宣和四年 ( 1122 年) , 宋昭上书云:“盖祖宗对赐予之费, 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 取之于
虏而后以予虏, 中国初无毫发损也。 比年以来, 榷场之法浸坏, 遂耗内帑, 臣愿遴选健吏, 讲究榷场之
害, 使复如祖宗之时, 则岁赐之物不足虑也。”[ 22 ] 北宋末年,“议者谓祖宗虽绚契丹, 岁输五十万之数,
然复置榷场与之为市, 以我不急易彼所珍, 岁相乘除, 所失无几。”[ 23 ] 由此可见, 宋朝在宋辽榷场贸易
中获利是很大的。宋朝在榷场贸易中每年有四十余万的收入, 以至每年交纳给辽国的岁币可以从榷场
贸易中收回, 从而缓解了宋朝的财政负担, 有利于国内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
102
( 二) 宋夏贸易。宋真宗景德四年 ( 1007 年) , 北宋在保安军置榷场, 与夏恢复互市。宋夏之间的正
常贸易主要是通过榷场与和市贸易, 市场规模较小, 交易量少, 并且受宋夏战争的影响及北宋对夏政
策的变化而废置不常。 宋太宗时, 为了从经济上封锁李继迁政权, 迫其就犯, 采取郑文宝的建议, 禁绝
青白盐在北宋市场的流通。正是认识到西夏经济的脆弱性及其经济对北宋的依赖性, 所以常采取关闭
榷场和互市的经济政策迫使西夏就范。 宝元二年九月宋朝关闭榷场贸易, 夏景帝时断绝对西夏的“岁
赐” 和“互市” , 使西夏国内物价飞涨、经济萧条。 西夏和宋朝的贸易中仅青盐一项, 西夏每年向宋朝卖
出十万石, 成为西夏的重要财政收入。又如, 仁宗曾下诏保安军、镇戎军榷场, 每年向西夏“各市马二千
匹, 博买羊一万头”[ 24 ]。 所以, 宋朝一旦断绝和市, 对西夏的影响极大, 正所谓“夏人仰吾和市, 如婴儿
之望吼”[ 25 ]。
( 三) 宋金贸易。 在通“南北之货” 的商业发展的趋势下, 南宋于 1135 年在濠州、泗州、庐州、楚州、
寿 春府等处置市易务, 以通商货, 这是因为当时“淮南残破, 常赋无所入, 州县经费不充, 故有是
旨”[ 26 ]。茶在宋金贸易中数量很大。南宋茶由官办, 禁止商人将茶直接卖给金之商人,《金史》 卷 49 食
货志记载:“泰和五年十一月, 尚书省奏, 茶, 饮食之余, 非必用之物。……商旅多以丝绢易茶, 岁费不下
百万, 是以有用之物而易无用之物也。如不禁, 恐耗财弥甚……” 。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宋金和战有密切
的关系, 也与统治者所采取的互市与禁市的政策有关。虽然这种政策和战争暂时阻碍或停止了宋金南
北经济上的往来, 但民间私自贸易从未停止过。宋金对峙时期, 南宋榷场仍很繁荣, 双方在淮河沿岸以
至甘肃天水军的沿边六镇均设榷场, 在管理上比北宋更严格。

三、宋代对外经济贸易的影响及评价
从整个宋代经济的全局来看, 无论是沿边贸易还是海外榷场互市贸易, 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
的财政危机,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贸易的繁荣。 它既加强了经济大融合进一步发展的趋
势, 也表现了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趋势。 从经济角度上看,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航海技术的进步,
已具备了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的客观物质条件。但从政府的角度而言, 如果没有把海外贸易作为国内财
政补助手段和宋朝重经济实效的价值取向的转变, 无论物质条件如何, 宋朝的对外贸易将会是另一番
景象。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国内商品生产开拓了海外市场, 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力杠杆。宋朝政
府抓住这一有利的历史机遇发展商品经济, 从而使中国封建经济到宋朝时达到顶峰。
宋朝对外贸易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首先, 扩大了宋朝与周边地区的经济
文化交流,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 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尤
其是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最后, 也给宋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整个国民经济以较
大的影响。市舶和榷场之利确实增加了宋王朝的财政收入, 弥补了因严重的“三冗” 问题而引起的财政
不足。它缓解了财政危机, 也延缓了宋廷的寿命。宋朝积贫积柔, 但依然是东亚世界的中心, 仍然扮演
着支配的角色。总之, 宋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为当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训。 所不同的是, 宋代并
未因经济的繁荣而国势强盛, 而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走上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 1 ] [ 3 ] [ 7 ] [ 8 ] [ 12 ]宋会要辑稿・职官 [M ] 144 之 7、之 1、之 20、之 24、之 241
[ 2 ] [ 5 ] [ 20 ] [ 21 ]宋史: 卷 186・食货志・下八 [M ] 1
[ 4 ] 长编纪事本末: 卷 66[M ] 1 熙宁二年九月 1
[ 6 ] 宋史: 卷 466・张继能传 [M ] 1
[ 9 ]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 卷 26・广南市舶之利 [M ] 1
[ 10 ] 熊克 1 中兴小记: 卷 38[M ] 1
[ 11 ] 周远廉 1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 两宋卷 [M ] 1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612141
[ 13 ] 顾炎武 1 天下郡国利病书: 卷 120・海外诸蕃 [M ] 1
[ 14 ] 王象之 1 舆地纪胜: 卷 130・福建路泉州 [M ] 1
[ 15 ] [ 18 ]宋史: 卷 185・食货志: 下七 [M ] 1 ( 下转第 112 页)

103
的需要, 是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环节。1949 年 9 月 14 日, 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信中提出: 在与回族和
其他少数民族的合作中应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
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 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 因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 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少数民族干部是不可能的。[ 8 ] 把培养少数民族干
(P349)

部上升到了解决民族问题和孤立民族反动派的政治高度。他在《不要四面出击》 中指出: 没有少数民族


自己的干部就不要进行任何群众性的改革工作, 一定要帮助少数民族训练他们自己的干部。[ 2 ]
(P23)

1954 年 4 月, 他在给班禅额尔德尼的一封信中写道:“西藏每年有些人来内地参观是很好的。此外, 每
年还可以送一些青年来内地学习, 长期学习和短期学习都好。因为这样可以更多地培养一些建设西藏
的民族干部。”[ 9 ] 由他审定的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凡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都必须帮助少
(P491)

数民族形成自己的工人阶级, 培养自己的科学技术干部和企业管理干部; 只有这样, 少数民族在各方


面的发展才能达到现代的水平。[ 4 ] (P52) 经毛泽东同意, 1950 年政务院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
方案》 、
《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 决定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 在西南、西北、中南等地分别设
立民族学院, 以便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总之, 毛泽东为了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 进行了长期的思索, 对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产生深刻的认
知, 分析了影响民族团结的障碍, 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方向和目的, 提出和领导
中共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毛泽东的民族团结思想对解决建国初及后来我国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
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1 ] 毛泽东选集: 第 2 卷 [M ] 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1
[ 2 ] 毛泽东选集: 第 5 卷 [M ] 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71
[ 3 ] 刘少奇选集: 下卷 [M ] 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1
[ 4 ] 中共中央办公厅 1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 [M ] 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1
[ 5 ] 毛泽东选集: 第 3 卷 [M ] 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1
[ 6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 6 册 [M ] 1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1
[ 7 ]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 1 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 [M ] 1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41
[ 8 ] 毛泽东书信选集 [M ] 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1
[ 9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 4 册 [M ] 1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1

【作者简介】
 莫宏伟, 男, 苗族, 历史学副教授, 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
代社会史与思想史。

( 上接第 103 页)
[ 16 ] [ 19 ]真西山文集: 卷 15、卷 49[M ] 1
[ 17 ] 洪迈 1 夷坚志丁: 卷 6・泉州杨客 [M ] 1
[ 22 ] [ 23 ]三朝北盟会编: 卷 8、卷 14[M ] 1
[ 24 ]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 159[M ] 1
[ 25 ] 西夏书事: 卷 20[M ] 1
[ 26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卷 86[M ] 1

【作者简介】
 霍贺, 男,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宋元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宋史。

112

También podría gusta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