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á en la página 1de 61

1.

1 人类认识的宇宙①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①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说
地圆说
地心说
日心说
宇宙大爆炸学说
② 宇宙的基本特点
时空的无限性
物质的多样性
(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③ 天体系统的形成与不同层次的组成
地月系-太阳系- 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②

二、宇宙中的地球
① 太阳系的组成
基本数据
小行星与远日行星的发现过程
哈雷彗星
②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
内部条件:适宜的温度和大气、液态水
③ 探索地外文明的困难
远距隔离
频谱隔离
文明发展度的隔离
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①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 太阳概况
成分
表面温度
核聚变反应
② 太阳辐射
地球上能量的源泉
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动力
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③ 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类型 色球(耀斑) 影响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日冕(太阳风) 产生“磁暴”现象
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②

一、月球概况
阿波罗登月计划
二、月相
概念
成因
变化规律
计时
三、月相与诗词
新月
蛾眉月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残月
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空间探索阶段
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 火星”号探测器
阿波罗登月计划

二、空间开发利用阶段
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
三、中国的航天事业
四、开发宇宙
空间资源
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五、保护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
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自转 公转
定义 地球绕自转轴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轨道面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自 从北极上空看,逆 自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旋
方向 西 时针旋转 西 转
向 从南极上空看,顺 向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旋
东 时针旋转 东 转
恒星日:真正周期 恒星年:地球绕日公转的
周期 一 一 周期
天 年
太阳日:昼夜交替 回归年:太阳回归运动周
周期 期
速 角速度 除两极点外,其它相等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线速度 从赤道线两极递减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基础知识
经线与经度
纬线与纬度
东西半球
二、两分两至日光照图
侧视图
俯视图
晨昏线
三、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已知经度求时区
国际日期变更线

四、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一、判断与计算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二、四季划分
我国四季
欧美四季
气候四季
二十四节气
三、五带的划分
热带
温带
寒带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一、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
水汽
固体杂质

二、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
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三、大气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
平流层(臭氧层)
高层大气(电离层)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太阳辐射
紫外区
可见光区
红外区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
散射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
三、大气的保温效应
辐射定律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四、全球热量平衡
2.3 大气的运动

一、大气运动
地理意义
根本原因
运动形式
二、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
气压差异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低气压(辐合)
四、大气运动最经常的形式
高气压(辐散)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①

一、大气环流及其作用
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

二、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三风四带
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春分秋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②

一、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七月份海陆气压中心
一月份海陆气压中心
带状分布和块状分布

二、季风环流
① 东亚季风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风向: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
性质:冬季低温干燥,冬季高温湿润。
② 南亚季风
形成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西南季风)。
风向: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①

一、城市天气预报
地面天气图
基本符号

二、锋面系统

冷气团和暖气团
冷锋和暖锋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锋面实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寒潮)
梅雨(准静止锋)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②

一、气旋
气压中心
垂直气流
水平气流
天气状况
二、反气旋
气压中心
垂直气流
水平气流
天气状况
三、锋面气旋
气旋前方、后方、中部天气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①

一、气候
概念
主要因素(气温、降水)
二、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
下垫面(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
大气环流(东西岸气候)
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和地面状况)
三、气候的变化
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
19 世纪末以来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②

一、气候类型
名称( 10 种)
分布(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特征(降水和气温)
成因(气压带和风带)
二、气候类型的判断
南北半球(一月和七月气温)
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雨型(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少雨型)
三、实例训练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2.7 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① 与自然资源相同点 ② 与自然资源不同点
提供物质和能量 普遍存在性
需要技术和资本 具有数据特征
有较大变率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 与农业的关系
提供光、热、水、气
决定种植制度(生态农业、三高农业)
② 与建筑业
日照与街道方位
风向与城市规划
② 与交通(公路、铁路、飞机场)
与交通 及旅游业
2.8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台风 暴雨洪涝 干旱 寒潮

热带气旋强烈 连续性暴雨或短 长时间无雨 强冷空气迅


形成 发展 时间的大暴雨 或异常少雨 速入侵

多发
季节 夏秋之交 夏秋为主 冬春多发 冬半年

影响
地区 东南沿海 东部、南部 华北、西北 多数省区

强风、特大暴 淹没农田和公共 粮食减产、 大风、雨雪


灾害 雨和风暴潮 设施等 人畜缺水 、冻害

防御 气象卫星的监测和预报,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2.8 大气环境保护

产生原因 严重后果 解决措施

全球 燃烧矿物燃料 海平面上升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


变暖 毁林 经济结构变化 用率,采用新能源

臭氧 大量使用氟里昂 危害人体健康
禁止使用氟里昂
层的 生态环境和农林牧
破坏 渔业造成破坏 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大量排放二氧放 危害鱼类、土壤、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


酸雨 硫和氧化氮 森林、农作物、建 氧化物的排放
筑物、人体
3.1 海水温度和盐度

一、地球上的海洋
水源
热源
海岸
二、海水温度
收入:太阳辐射
① 热量
支出:海水蒸发

② 水温变化 空间(水平变化与垂直变化)
时间(夏季高冬季低)
三、海水盐度
影响因素:降水、蒸发、河川径流
分布规律:马鞍型分布
盐度最高和最低海区。
3.2 海水运动

① 主要形式:波浪、潮汐、洋流
主要形式:

② 洋流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洋流成因分类: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洋流北顺南逆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洋流北逆南无
③ 洋流分布规律
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影响气候
④ 洋流的影响 影响海洋生物
影响海洋污染物
影响航海
3.3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①

一、海洋资源类型
开发利用的意义
资源类型及开发利用现状

二、海洋渔业生产
渔场的形成和分布
世界渔业生产活动概况

三、海洋油气开发
海洋油气开发进程
海洋油气生产过程
3.4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②

一、海洋空间利用
可利用空间:海上、海中、海底
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海洋空间利用形式的拓展
二、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人类海洋运输的发展历程 功能:停泊、中转、转卸
港口建设 腹地:
配套设施和高效率服务
世界大港——荷兰鹿特丹
自然贸易区、自由港
三、围海造陆
目的:缓解人多地少
人工岛、海上城市
澳门的填海造陆
3.5 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一、海洋环境问题
① 海洋污染
生产过程排放
海岸活动
② 海洋生态破坏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二、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
污染来源
清污方法
三、海洋权益问题
大陆架、领海、专属经济区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4.1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岩石的组成
单质 有用矿物
化学元素 矿物 岩石
化合物 造岩矿物
二、岩石的成因分类
岩浆活动 岩浆岩 (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外力活动 沉积岩 (石灰岩、页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
三、地壳物质循环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岩 岩浆岩

重熔再生 岩浆活动
岩 浆
4.2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①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地壳运动与地质力学

水平运动 碰撞挤压 褶皱山系


断裂张开 裂谷海洋
地壳运动
抬 升 高低起伏
垂直运动
下 沉 海陆变迁
三、全球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学说
4.2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②

一、地质构造
背斜 山岭 储油
褶皱
向斜 山谷 储水

上升岩块 块状山地
断层 泉水
下降岩块 谷地低地

二、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沟谷、峡谷、瀑布
流水作用
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
风力作用
沙丘、沙垄、黄土堆积
4.3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①
一、陆地水体类型
1 、按空间分类
类型 包括水体 形成
地表水
地下水
2 、按循环周期分类
类型 包括水体 特点 利用状况
静态水
动态水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补给来源 与河流径流的关系 分布
大气降水
冰川融水
4.3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②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 、形成原因及环节
太阳辐射、重力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 、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
陆地循环
海洋循环
3 、意义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更新水资源
影响气候、生态
塑造地表形态
物质迁移、能量转化
4.4 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喜光植物:阳坡密林上层
光照
喜阴植物:阴坡密林底层 种类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水平植被带 形态 生
热量
从山麓向山顶递减:垂直植被带 物
环 机能
湿生植物:湿润环境
境 水分
旱生植物:干旱环境

指示干旱
对环境的 对环境依赖
指示风向
指示作用 性和适应性
指示污染

改变大气
对地理环 绿色植物的
改变水圈
境的作用 光合作用
加快风化
4.5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概念、作用、特性、组成

土壤的形成过程

裸露 风化 成土 微生物 原始 草本植物 自然 人类翻耕 耕作


岩石 分解 母质 低等植物 土壤 木本植物 土壤 施肥灌溉 土壤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二氧化碳 叶
植 有 腐 释放 氮素养分
吸收作用 光合作用 机 微生物 殖
养分水分 根 物 质 分解作用 质 团聚 团粒结构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淀 其 岩 成 营 植 有 土 形
淋失 它 释放 石 形成 土 释放 养 吸收 光合 机 分解 壤 富集 成
积 元 风 母 元 作用 物 表 肥
层 素 化 质 素 物 质 层 力
4.6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气候
由赤道到两极

水文
从沿海向内陆 地
整 陆地
要素 分异 域
体 生物
环境 差
性 从山麓到山顶

地貌

非地带性分异
土壤
4.7 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自然属性
概念
经济属性

可再生资源
分类
非可再生资源
陆 自

数量的有限性 珍惜保护
地 类 然
活 发展科技
环 资 潜力的无限性
动 特点
境 源 分布的规律性 因地制宜

系统的整体性 综合观念

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作用 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是人类生产发展的动力
4.8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构造
火山
分类

概念
关联性
分类
地震
地质 震级 监测预警
灾害 防御
分布 群发性 行动计划
措施
预防措施
滑坡 岩土整体下滑
社会性

泥石流 泥石山洪爆发
5.1 农业生产活动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 地域性 ② 季节性和周期性
自然条件不同 生长规律
经济技术差异 自然因素
国家政策差别 不违农时
二、农业的投入因素
自然条件
劳动力
生产资料
科学技术
三、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
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 自然因素 ② 社会经济因素
气候 市场
地形 交通运输
土壤 政策
二、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培育良种
改良耕作制度
玻璃温室
修筑梯田
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市场区位与郊区农业
交通运输与反季节蔬菜
专业化生产基地
5.3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①

一、水稻种植业
① 主要分布地 ②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东亚 小农经营
东南亚 单产高
南亚 机械化水平低
非洲 水利工程量大
欧美 科技水平低
二、大牧场放牧业
① 主要分布地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② 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地广人稀
距海港近
③ 阿根廷采取的措施:培育良种、改善交通、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阿根廷采取的措施:
5.4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②

一、商品谷物农业
① 主要分布地 ② 美国中部平原的区位分析
美国 自然条件
加拿大 交通运输
阿根廷 地广人稀
澳大利亚 工业基础
俄罗斯 科技水平
乌克兰
二、混合农业
① 主要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主要分布地:
② 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
③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
生态农业
有效安排农活
适应市场
5.5 工业生产活动

一、工业的投入——产出模式
① 投入 ② 产出
自然条件:厂址、水源、原料、能源 产品
社会条件:劳动力、资金、交通、技术 三废
二、工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采掘工业、加工工业
按产品用途分类:轻工业、重工业
按投入因素分类:资源、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
按产业结构分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按时间技术分类:传统工业、新兴工业
三、工业的发展
① 三次技术革命:时间、典型地区、标志、工业部门
三次技术革命:
② 工业的发展变化:原料、劳动力、知识技术
工业的发展变化:
5.6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原料地 原料指向型
燃料地 动力指向型
消费地 主导因素 市场指向型
劳动力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知识技术 技术指向型
二、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对原料地、燃料地的依赖降低
交通运输条件普遍改善
信息网络愈显重要
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社会、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
响 国防需要 废气
社会 政府政策 环境 废水
个人爱好 废渣污染
5.7 企业的空间发展

工厂
一、一个概念: 部门
区位

横向一体化
二、三种模式: 纵向一体化
多样化

由近及远扩张
三、两个特点:
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① 代理商 ②销售公司
四、六个阶段: ③ 组装公司 ④生产公司
⑤ 研发机构 ⑥全球经营
5.8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
生产上的联系
非生产上的联系
信息的联系
二、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共用基础设施 四争
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 传统工业区 环境污染
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新兴工业区 电子工业的兴起
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利用各地优势
三、工业地域
按规模分类:工业点、工业城市、工业区、工业地带
按形成分类:自发形成、规划形成
按核心工业分类:发育程度低、发育程度高
5.9 传统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的典型地区
英国中部工业区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
二、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燃料、原料、水源、交通、市场

三、衰落的主要原因及综合整治
生产结构单一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煤炭地位下降 改善交通
世界性钢铁过剩 调整工业布局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环境污染严重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5.10 新兴工业区

一、新兴工业区的典型地区
美、日、德、法、意
二、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以中小企业为主
以轻工业为主
多分散生产
资本集中程度低
多在小城镇
三、美国“硅谷”
从业人员素质高 环境优美
增长速度快 气候宜人
特 更新换代短 因 教育发达
点 素
研发费用大 交通便捷
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军事订货
6.1 聚落的形成

一、聚落及分类
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分类:乡村和城市
二、聚落的形成
① 乡村的形成
聚居——半固定的乡村聚落——固定的乡村聚落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地理环境对村落形态的影响
② 城市的起源
乡村——集市——城市
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剩余产品、第二次大分工
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冲积平原
古代城市的发展:农村自然经济
6.2 城市的区位因素①
地势 中国特大城市

地形 美国三大城市带

地形 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
自然地理因素

城 气温 中国干湿区
市 气候 干旱、高寒、湿热区

区 降水 中低纬度地带


素 用水 长江沿岸港口城市

河流 运输 起点、终点、交汇点

社会经济因素 军事 古代城市建设
6.3 城市的区位因素②
以煤矿为基础,如: ______________
以石油为基础,如: ______________
自然资源
以金矿为基础,如: ______________
以铁矿为基础,如: ______________
帆船、马车运输时代: ______________
城 公路、铁路运输时代: ______________
市 交通运输
的 高速公路和航空时代: ______________
区 京杭运河城市的兴衰: ______________

世界著名古都: ______________

素 政治、军 中国六大古都: ______________
事、宗教 政治职能城市: ______________
宗教职能城市: ______________
军事、宗教: ______________
发展变化 交通、自然资源: ______________
科技、旅游 ______________
6.4 城市化

一、城市化
概念
标志
其它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产业革命前(缓慢)
产业革命后(加快)
20 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空前)
三、城市化的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 起步晚,发展快

水平高 水平低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6.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 、原因:规模的无限制扩大,人口的迅猛增长
2 、问题:
① 环境污染
种类: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来源:工业生产、生活消费、交通运输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② 行住拥挤(交通阻塞、住房缺少)
行住拥挤
③ 就业困难(失业加重)
就业困难
④ 社会问题(贫困问题、内城衰落)
社会问题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实例)
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浦东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环城公路、跨江大桥、地铁)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苏州河、园林绿化)
7.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铁路 网络化:多形式、跨地域
公路 专业化:集装箱运输
交通运输 水路
高速化:提速
航空
国际化:亚欧大陆桥、航海线
管道
邮政网络
地 邮政通信
影响因素
域 邮电通信
联 电信网络
系 电信通信
影响因素

概念(广义和狭义)
商业贸易 主要环节(收购、储存调运、销售)
作用(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铁路运输的作用
影响因素
铁路建设
案例分析(京九铁路

主导因素

通 线路等级(国道、省道、县道、乡道
运 公路建设


线 公路选线(自然、经济、社会、技术

天然航道
航道建设
人工运河
7.3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港口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
港口建设 水域条件: __________
港口选址
陆域条件: __________

通 陆域条件: __________
运 自然因素
水域条件: __________

上海港分析
网 腹地: __________
中 经济因素
的 城市: __________
点 市内公交站: ________________
汽车站建设
汽车客运站: ________________
地形:
航空港建设 ____________________
地质:
7.4 城市交通运输
交通方式多样
主要特点 行人车辆众多
安全问题重要
交通用地量大

市 形成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道路网 网络格式: ___________________

运 布局紧凑,方便生活

规划原则: 节约用地,留有余地
案例分析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讲求效益,保护环境
两大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交通问题
解决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
7.5 电子通信
手段先进: 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特点 方式多样: 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丰富: ___________________
速度快捷: ___________________

电 信息高速公路: _______________

多媒体技术 国际互联网: _________________

信 局域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
应用与目的 提供各种服务,方便人们生活
举办电子会议,促进学术交流

案例分析
7.6 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一、商业中心

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织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位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商业网点

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效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织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 国际贸易和金融

一、全球经济联系

基本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动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国际贸易

发达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中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经济新秩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国际金融

著名金融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要金融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融危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地关系
模式 消费后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
环 人类作用于环境
境 环境对人类有反馈作用

题 环境污染: ___________________
的 环境问题
表 表现
现 生态破坏: ___________________

分 城市环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环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问题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原因: _________
分布特点
全球性环境问题: ________________
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历史阶段
人口增长 发展中国家
环 地区分布

发 达 国 家


可再生资源
产 资源的不
生 合理利用
的 非可再生资源



因 传统的发展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
片面追求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 ___________________
8.3 可持续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阶段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工业化时期)
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实行清洁生产
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选购事环境标志的产品
8.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封山育林
定期开禁
休养生息

二、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
环境危机

三、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
开展综合利用
利用清洁能源

También podría gustarte